汉语教学论文有关汉语教学的论文

合集下载

汉语言文学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共3篇)

汉语言文学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共3篇)

汉语言文学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共3篇)论文一:汉语言文学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引言:汉语言文学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问题:1.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在学习汉语言文学这门课程时,学生往往缺乏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 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困难。

古代文学作品常常使用古文和古代修辞手法,学生对其理解有困难,缺乏对其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了解。

3. 口语表达能力欠佳。

汉语言文学教学往往偏重文字理解和阅读,口语表达能力得不到很好地培养和提高。

二、解决对策: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趣味性的话题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应当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以提高教学的吸引力。

2. 提升学生综合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像、视频等方式将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直观化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3. 增加口语训练环节。

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讨论、演讲、辩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提供适当的语音训练和口语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流利度和语音准确性。

结论: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综合理解能力和增加口语训练环节,可以有效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论文二:汉语言文学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引言:汉语言文学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优秀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提升教学效果。

一、教学问题:1.对现代汉语语言文字特点的理解不足:由于传统的汉语教学较为重视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教授,学生往往对现代汉语语言文字特点的理解不足,缺乏对现代文学作品的感知与解读能力。

小学生汉语教学论文

小学生汉语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生的汉语教学(会东县会东镇中心小学四川省凉山州615000 )在低年级阶段,学生的拼音学得好不好,对识字教学有很大的影响,进而有可能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段汉语拼音的学习提出的目标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并且课程标准也强调了汉语拼音的工具性,就是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认凄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大家也相当清楚,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

并且.识字的多少、快慢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强弱。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信息,而信息的获得又主要依靠阅读来是实现的。

因此,小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识字量,他们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写作,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笔者就具体谈一谈小学生的拼音与识字教学,与同仁探讨。

务必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灵活多样地教学汉语拼音。

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也不宜长时间静听老师的授课等特点。

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学习过汉语拼音的声母、单韵母的实际,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已知道的知识告诉给他人,自己会读什么,请大家听自己读一读,还请其他同学或伙伴,自己读没读错或者有无缺漏的知识。

再让学生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好,用不同的说法方式.去表达相同的意识,或颠倒或打乱顺序让学生去说与讲,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这样,老师就把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引用到课堂的学习中,做到了与新知识的巧妙融合。

在传授新知识时。

教师就要以活动和游戏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自主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就要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在活动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去发现知识问一定的规律。

如ao、ou 在a、u分别多加了一个。

构成的。

又如in、ing与ie、ue等.就会加强对韵母的学习与巩固,也可引人到对应汉字的学习,从而,加强学生的拼音学习。

浅谈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

浅谈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

浅谈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浅谈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通用7篇)浅谈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篇1作为汉语教师的语言,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间,都应该充满魅力。

语言体现了一种整体的美。

这种整体的美就体现在教师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选择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运用教学语言、发掘语言魅力等方面。

这些因素凝集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和教学本质就蕴涵于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并为学生评品体验,使教学课堂充满学习的美,人文的美。

美的语言让学生冲破了枯燥而令人窒息的学习氛围,让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汉语,真正地走进民族学生的心里。

这就是我在汉语教学中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一、课堂魅力缺失之现象及分析现在的汉语教学课堂上,时常感觉到缺少了点优化的教学过程。

课堂上要么是教师僵化的老一套的词语教学模式,要么是眼花缭乱的教学形式:比如有的课堂教学形式过于多样化,课堂气氛虽然热热闹闹,却不见有多少实际可学的内容;有些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内容的本身上下功夫,而是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知识信息输入的内涵。

一堂课下来,黑板上只写寥寥几个汉字,学生也很少动笔;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出现概念偏误,给学生输入错误信息还浑然不知;甚至有的教师把自己还没有弄懂的问题拿来让学生讨论。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由于汉语教师缺失了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课堂上缺乏灵动的活力,教法呆板,学生不积极配合,思维被抑制;教师按部就班,学生亦步亦趋,缺乏创造性;教师只顾复制教材内容,然后粘贴给学生,使学生缺乏创新的空间和土壤,这样的课堂必然呈现出冷清的思维流动,教材便成了束缚学生自由灵性的锁链,大量的词语、语法、课文、阅读、写作等课程便成了许多民族学生不可逾越的障碍,学生感觉乏味就在所难免了。

二、把人文关怀渗透在教学中怎样上出充满趣味的汉语课?有人认为汉语课就应该做到室中书声朗朗,教室热热闹闹。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优秀范文8篇) 2021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优秀范文8篇) 2021

汉语国际教育在我国对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历经多个阶段的发展,汉语国际化也成为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里程碑。

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从对外汉语、走向汉语国际教育,从汉语国际教育进入到汉语国际传播阶段,汉语教育也从语文教学以及第二语言教学中独立出来,注重汉语自身的发展,面向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构建相应的教学体系。

下面是汉语国际教育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第一篇:习语“V不C/了/得(N)”结构的整合度研究摘要:“V不C/了/得(N)”是带有一定评价或倾向性立场的规约性构式。

根据其内部结合紧密度和外部整体功能变异性,它们的整合度呈现低中高三级,每一层级内部均存在级差。

构式“V不C/了/得(N)”主要体现“因果关系距离”和“超常否定”两个认知语义范畴,动作行为的超常量和结果的偏离性之间的因果关系距离越近,整合度越高。

这一构式的概念整合层级性和词汇化程度存在正比关系。

关键词:“V不C/了/得(N)”; 概念整合; 因果关系; 超常量; 词汇化;The Hierarchy of 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in the Idiom Construction "V+不+C/了/得(N)"DAI Ling-ling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hui UniversityAbstract:V+不+C/了/得(N) is a prescriptive construction with evaluation or tendentious standpoint. This paper specified three criteria in terms of their internal integration and external functional variation and analyses the hierarchy of 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of the modern Chinese idiom construction "V+不+C/了/得(N)". The internal integration degree of the constru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low, middle, and high levels, and there are gradations within each level. Secondly, the structure generally expresses two semantic categories of "causal distance" and "supernormal negation". The closer the causal distance between the supernormal quantity of action and the deviation of result,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integration.Finally, 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level is proportional to the lexicalization degree of the construction.一、引言“V不C/了/得(N)”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习语构式,其形义具有不可推测性。

汉语言文字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汉语言文字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汉语言文字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一、语文教学论方向1、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2、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3、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4、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初探5、语文课堂调控艺术初探6、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7、语文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可选子题)8、论语文学习环境的营造9、学校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10、创新意识与语文教育11、论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语文诵读教学的艺术13、论语文自主学习14、语文批判与语文教育的进展15、语文素养教育的内涵及其策略16、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7、论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观18、多媒体手段与语文教育19、语文特级教师的研究(可选子题)20、对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的思考21、语文教科书内容及其价值取向分析22、对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的思考23、学生亚文化与语文教育24、试论语文探究性学习25、语文教育合作学习初探26、对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思考27、语文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进展28、进展性评价理念与语文教育29、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初探30、多样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31、试论阅读多元解读与阅读教学32、说课与说课的艺术33、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4、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5、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进展观36、语文新课程改革研究37、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二、文艺学方向1.论历史传统与现实生活对文艺创作的双重作用2、论创XX的艺术观赏对其创作活动的意义3、对艺术观赏者的再制造问题的探讨4、论新写实小说之“新”5、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艺术表现6、浪漫主义的理想性与艺术性问题7、自然主义文学的真实性:意义及其局限8、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关系一议?D?D以左拉的小说创作为例9、“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接受美学中的相关理论10、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问题11、语言教学与审美教育12、日常生活与审美13、论情感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转换关系中的作用14、论抒情文学中的意象及其意义15、艺术散文中的意象和意境问题16、文学生产特征论17、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关系论18、论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19、从文艺观赏中的避难就易现象看文艺的娱乐作用20、文艺的审美意义与娱乐作用关系谈21、港台流行歌曲与内地流行歌曲异同论22、港台流行歌曲与内地流行歌曲各自的特点及其趋近现象23、试论90年代以来的ZG大陆流行歌曲的艺术风格24、“戏说”的历史剧与历史剧的虚构性问题25、历史剧的“戏”说与“非戏”说26、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双重轨道上行走的科幻小说27、科幻小说审美特征论28、“韩风”何以西来??D?D从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双重维度看ZG观众对韩国电视剧的接受29、作为文艺创作的基础的“生活”究竟在何处??D?D兼论“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之说的意义及其限度30、艺术积存与生活积存关系谈31、有意积存与无意积存及其意义?D?D艺术积存两面观32、文学阅读中的接受与制造33、文学创作中的主体间性问题34、文学阅读中的主体间性问题35、艺术真实与艺术倾向关系论36、论文艺创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的多重性37、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创作价值取向的实现及其条件38、现实性的矛盾与历史性的悖论?D?D对当代文学生产活动的文学性与市场性对立统一关系的探讨39、XX络文学审美特征论40、在文学与非文学的接壤处呈现?D?DXX络文学作品生成论41、文学的泛化与泛化的文学?D?DXX络艺术面面观42、XX络的虚拟性与真实性问题?D?D对XX络文化的一种探讨43、从《英雄》到《十面埋伏》?D?D对张艺谋电影创作风格的一种探讨44、从小说到电影:琼瑶凭什么吸引接受者?45、电视娱乐节目的文学意味问题46、对一种非文学对象的文学探讨?D?D以《实话实说》一类的电视节目为例47、中学的文学教育与小学的文学教育异同论48、当代视野中的“雅文学”与“俗文学”及其关系三、古代汉语方向(一)文字理论与中小学识字正字教学1、中学生错别字成因及对策。

汉语语言学教学的论文.doc

汉语语言学教学的论文.doc

汉语语言学教学的论文随着时代的开展,教育在不断地改革变迁,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需要应用到语言学的成果,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学习的实际进展选择与比较,优化教学的过程。

汉语作为第二学科教学在实质上属于应用语言学。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与其他的语言作为教学学科是一样的,有些教育者称第二语言教学为“对外汉语教育学”。

在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以及语言测试等相关领域,称第二语言教学为“汉语应用学”。

在学习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会产生信息、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交流,这是语言的产生。

语言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人类进展交流开始就有了语言,有了语言就有了第二语言教学。

语言具有复杂性,单靠模仿是不行的,还需要对字义或者篇章进展解释和或者多练习。

人们天生就具备语言上的教与学功能,本能意识高于理性意识。

第二语言教学需要先从简单的方面学起,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开展教学活动。

语言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学者在进展研究和教学时应该注重对语言学的主体地位。

没有语言学的从语音到词汇再到语法的一整套描写就不会有第二语言教学的概念以及范畴。

在语言学的开展中,人们发现了名词、动词之类的抽象、概括,大大提高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学习成果与教学效果,没有语言学的科学描述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二语言教学。

语言学可以说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开展根底与动力。

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是第二语言教学的指导思想,语言观与语言教学观在第二语言教学的开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语言学就是第二语言教学的根底。

构造教学法或听说法在第二语言教学的最初阶段可以得到很好的运用,没有构造主义语言学理论,就不会有“听说法”。

现阶段的第二语言教学多是采用交际法,但是交际法不适用于初级阶段的第二语言教学。

语法学习是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语言学习的阶段要加强对语法知识的学习。

语言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根本保证,在进展第二语言教学时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将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理论作为指导,在这些学科理论中语言学是关键的内容,是决定第二语言教学设计的关键。

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两者的关系(8篇)

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两者的关系(8篇)

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两者的关系(8篇)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两者的关系论文篇1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关系汉语言文学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同学们阅读理解力量和作文写作力量的基础,是提高同学语文表达力量、写作力量的根本保证,更是提升内在修养水平及文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只有把汉语言文学教育合理的融入到语文教学课堂上,才能让同学们具有更强的思维力量,能通过课堂教学及日常积累来提升自己的文学底蕴,让他们成为有修养、有品尝、有内涵的新一代接班人。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学对接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体系不健全从当前同学们的综合性素养来看,大多数同学汉语言文学的基本功都比较扎实,但这扎实的学问却只能让他们到达“纸上谈兵”的效果,却缺乏以把所学到的学问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明显的“中气缺乏”,究其主要缘由就是其教学体系的不完善性。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老师们照旧太注意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的理论学问教育,而同学空有满腹诗文,而没有发挥的空间,再加上老师没有对同学们的应用性及实践性力量进行特殊的重视和关注,使同学们只能把握许多的书本学问,却缺乏实际操练,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进展。

2、教学模式不完善虽然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学校校也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增加了很多创新性教学的环节,而这些环节也的确为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深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详细的教学实践中,这些教学资源却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让这些创新环节犹如鸡肋一样,形同虚设,根本没有让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得到更好的融合,语文教育效果不佳。

再加上一些教育模式内容守旧,根本激发不起同学们的学习爱好和热忱,发挥不出汊语言文学的优势和特色,没有起到促进同学学习和成长的作用。

3、老师的重视度不够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之下,学校老师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始终没有提起高度的重视,他们觉得文学教育只要能够应付写作就够了,不需要下太大的功夫去进行学习和培育。

汉语语言学论文范文

汉语语言学论文范文

汉语语言学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在我国的灿烂文化中起着支撑的作用。

尽管社会的诸多领域并不是建立在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上,然而,其需要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都和汉语言文学息息相关。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语言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语言学论文范文一:高职选修课汉语言文学论文一、高职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建设探索根据前文所述,依照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知识面更加全面。

所以对培养汉语言文学教师的课程选材、内容等要求更高。

(一)“三维”课程目标须质性提升不同的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目标都有区别,不同的体系会随着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所以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也应当按照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革新。

所以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标也应当随之改变。

比如,为了达到现阶段对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文学功底等要求,教学专业需要将“三维”课程目标进行全方位的提升。

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全新发展的新时代要求,“三维目标”不能有所偏颇;另外,要落实汉语言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言素养,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具有“三维目标”素养的汉语言教师。

首先,应当努力提升教师的文学素质与教学能力,从而达到“学术性”与“师范性”的有机统一。

在其课程中,中学的汉语言阅读量相对较大,所以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可见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清晰学生文学的思维,从而在知识面与自学能力方面上一个台阶。

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达到“三维”课程目标。

然而,“三维目标”应体现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各科教学中,只是不同学科中“三维目标”所体现的比例和层次会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目标是一个方向性指导,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该全面地把握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程结构需匹配汉语言教师专业素养汉语言的新课程在内容与架构等方面第一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内容和模块课程,甚至在高中有相关的选修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教学论文有关汉语教学的论文汉语教学中应注意名量词的分类问题摘要:汉语名量词的分类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各家观点并不统一。

我们从语法意义、语法功能、形态变化、组合能力等方面出发,讨论“个体量词”同“集体量词”“临时量词”的划分问题和“种类量词”“部分量词”的归属问题。

关键词:汉语史名量词分类汉语名量词的分类问题非常复杂,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语言教学中都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将每个量词准确归类是很困难的。

如果只是停留在简单界定和性质分析的层面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对各类量词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形式变化、组合功能等方面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才能解决问题。

本文就量词中纠葛较多、分歧较大的问题进行梳理,主要涉及到“个体量词”同“集体量词”“临时量词”的划分问题和“种类量词”“部分量词”与“个体量词”的分合问题。

一、“个体量词”与“集体量词”的划分“个体量词”和“集体量词”是紧密相关的两类量词,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将二者完全区分开来并不容易,有的学者因为难以将二者截然分开于是就笼统地称其为“天然单位”。

在具体描写中,也有学者将两类量词合在一起讨论。

如王绍新(1992)在研究唐代量词的时候就设立了“个体量词和集体量词”一节,其中的例句并不区分集体量词和个体量词,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二者难以区分。

我们从语法意义、句法功能、形态变化、组合能力等方面作了分析,为了便于比较,制成“各类量词特征对照表”,以供参看。

“个体量词”和“集体量词”相同之处在于:都不限制数词的使用;都不能插入“的”;都可以带“可数名词”。

不同点在于:“个体量词”本身不表量(指不含有数的概念)而“集体量词”本身表量。

如“一个杯子”“一对杯子”“一套杯子”,“个”不表量,“对”表两个,是确定的量,“套”表多个,是不确定的量。

因为个体量词不表量,故可省略,“一个杯子”=“一杯子”,“集体量词”本身表量,故不能省略,省略后意思就变了,“一对杯子”≠“一杯子”,“一套杯子”≠“一杯子”。

“个体量词”本身不表量,起表量作用的是它前面的数词,“集体量词”是“数词+量词”同时起作用。

如“一个杯子”是“一”在表数量,“个”并不表量,而“一套杯子”是“一”和“套”合起来表量,“套”表多个,“一”表“套数”。

用以上办法大致可以将“集体量词”同“个体量词”分开。

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人们观察事物的切入点又有所不同,致使“个体量词”与“集体量词”之间也存在纠葛,有时不容易分清。

如“行”,表示成行的事物,如“一行大雁”“一行树”,这里的“行”指的是“多个”个体排列在一起,显然是集体量词。

但说“两行泪”时,“行”是集体量词还是个体量词就难说了。

刘世儒(1965:222)说:“泪成行就连成一线,组成它的‘个体’就不清楚了,在这里,‘行’已经同个体量词不能截然分开了。

”再如,现代汉语的“束”也是集体量词,如“一束花”指“多枝花”,但当说“一束光”时,这里就同“一道光”相同了,只能理解为个体量词了。

再如“副”,“副”主要用为集体量词,如“一副手套”“一副牌”,前者表示有定数的“两个”,后者表示无定数的“多个”,都参与表量,都不能用一般的个体量词替换,这是典型的集体量词用法。

但“一副眼镜”和“一副担架”中的“副”就不同了,“一副眼镜”“一副担架”不是“两个眼镜”“两个担架”,这里的“副”并没有参与表量,“副”可以用一般个体量词替换,“一副眼镜”可以说“一架眼镜”“一个眼镜”,“一副担架”可以说“一架担架”“一个担架”,这又可以看作个体量词的用法了。

为什么典型的集体量词会产生个体量词的用法呢?这同人们的认知有关。

如“一副手套”,“手套”虽然相配使用,但却是离散的,“手套”与“手套”之间的对立是外部的对立,说汉语的人将它们认知为两个物体,相应的就是集体量词用法。

“一副眼镜”的“副”是着眼于“眼镜”内部有两个镜片的成双相配,两个镜片是通过镜架连成一体的,所以说汉语的人在认知上是将它看作一个整体的,这就是“个体量词”的用法了。

也就是说断定“个体量词”还是“集体量词”还要考虑认知方面的因素。

二、“个体量词”与“临时量词”的划分在教学中,“个体量词”同“临时量词”也不容易区分开来,容易造成混乱,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

“临时量词”是指有些名词本没有量词的用法,但有时为了表达,需要临时进入数量结构起到表量作用,当离开这个语言环境时,它的名词性就显现出来了。

如“一杯水”“一屋子人”“一车西瓜”“一脸汗”中的“杯”“屋子”“车”“脸”都属于“临时量词”。

由于“临时量词”具有临时性和不稳定性,有的学者就将其看作词类活用现象,不作为量词的一个小类,如程荣《量词及其再分类》(1996:339)。

更多的学者如赵元任(1986:439)、朱德熙(1983:48)、房玉清(1992:51)、何杰(2002:51)等都将它们另立一个小类称作“临时量词”。

“临时量词”同“个体量词”是本质不相同的两类量词,其差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参看文末附表):第一,“个体量词”不参与表量,而“临时量词”参与表量。

如“一个西瓜”/“一车西瓜”;“一个菜”/“一盘菜”,“个”不表任何的量,“车”表示“一车”所能载的量,“盘”表示“一盘”所能容的量。

有学者也把它们叫“容载量词”。

第二,“个体量词”与中心名词的搭配关系是稳定的,一般都具有内在理据性;“临时量词”与其中心名词的关系是临时的,没有内在的理据性,只有临时的、外在的联系。

如“一张纸”和“一地纸”,前者是个体量词,后者是临时量词,“张”只能同可撑张的“弓”“弩”“琴”和可铺张的“纸”“毡”“席”等有限的名词搭配,量词“张”同名词之间存在内在理据性,这些称量对象都符合“可张”这一特点,一旦形成称量关系,“量+名”的搭配就非常稳定。

“一地纸”不同,“地”与“纸”之间并不具有内在的联系,只存在临时的外在的依附关系,所以中心词“纸”可以用任何实体名词替换,如“鞋”“烟头”“砖”等,只要是“地”能载的东西就都可以。

“纸”前的“地”也可以替换为“床”“桌子”“窗台”等,只要是“纸”可以依附的地方都可以。

一地纸一地纸(鞋)(床)(烟头)(桌子)(砖)(窗台)…… ……第三,语法形式存在差别。

个体量词与名词中间不能插入“的”,“一张纸”不能说“一张的纸”,而“临时量词”则可以插入“的”,可以说“一屋子的人”“一地的纸”。

从重叠上看,个体量词可以重叠,如“一张张纸”“一条条毛巾”等等,而“临时量词”一般不能重叠,不能说“一脸脸汗”“一屋子屋子人”。

个体量词一般可以省略,如“一头牛”可以说成“一牛”,基本不影响交流,但“一脸汗”“一屋子人”不能说成“一汗”“一人”,这意思就不同了。

“个体量词”所带的名词一般是“可数名词”,“临时量词”既可以带“可数名词”,如“一车西瓜”的“西瓜”,也可带“不可数名词”,如“一杯水”的“水”。

还有像“一弯新月”“一叶扁舟”“一抹夕阳”“一泓春水”等用法中的“弯”“叶”“抹”“泓”一类词,有不少学者将它们归入“个体量词”,这是不合适的。

这类用法一般限定在文学语言中使用,体现的是对中心词的形态、意趣的一种描摹,具有很强的描写性,而且描摹的对象都是固定的,如“弯”只能用于“月”,“叶”只能用于“扁舟”,“泓”只能用于“春水”等,这更像是一种固定的修辞方法。

尤其是这些用法都限制使用数词,如“一叶扁舟”,不能说“二叶扁舟”“三叶扁舟”……,“一泓春水”不能说“二泓春水”“三泓春水”……可见它们还不具备“个体量词”的资格,把这类词归入“临时量词”比较合适。

三、“部分量词”和“种类量词”的归属问题关于“个体量词”同“种类量词”“部分量词”的分合问题还存在不少分歧。

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和相关著作大致有四种情况,第一种:“个体量词”“部分量词”和“种类量词”,三者不分,统称“个体量词”,简称“全合”。

胡附(1984:35)将名量词分为:度量衡单位、个体事物单位、集体事物单位;黄伯荣《现代汉语》(2003:21)专用物量词分为:度量衡单位、个体单位、集体单位、不定单位。

其他,如朱德熙的《语法讲义》、房玉清的《现代汉语》、武占坤的《现代汉语》、袁晖的《现代汉语》、徐青的《现代汉语》等都未分出“部分量词”和“种类量词”。

第二种:“个体量词”“部分量词”“种类量词”三者各自独立,简称“全分”,如程荣《量词及其再分类》(1996:339)将名量词分为:个体量词、集体量词、部分量词、度量词、品类量词(相当于“种类量词”)。

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2001:210)将名量词分为: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度量词、种类量词、部分量词。

第三种:只从“个体量词”分出“部分量词”,简称为“只分部分”。

如张志公《现代汉语》(1982:180)将名量词分为:个体量词、集体量词、部分量词、度量衡量词、容器量词、临时量词。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8)分为: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容器量词、临时量词、部分量词、度量量词、自主量词。

第四种:只从“个体量词”分出“种类量词”,简称“只分种类”。

如周一民《现代汉语》(1995:241)将名量词分为:个体量词、集体量词、种类量词、度量词、不定量词、借用量词、准量词。

《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2003:60)分为:个体量词、度量词、集体量词、种类量词、不定量词、容器量词、成形量词。

造成分歧的原因是“个体量词”与“部分量词”和“种类量词”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又有细微的差别。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设立了几个比较项(见文末附表)。

所设各项中,“表量”与否是最为重要的,只有符合[-表量]才能算个体量词,这属于语法意义标准,其它是语法形式标准。

“个体量词”同“种类量词”“部分量词”的相同点是:都不限制数词;数名之间一般都不能加“的”,一般不说“一条的绳子”,也不能说“一段的路”“一种的事情”;一般都可以重叠,如“一张张纸”“一段段路”“(一)种种情况”;它们本身都“不表量”只表达语法范畴意义,这一点尤其重要。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个体量词”可以省略,省略后一般不影响表达,而“部分量词”一般不可以省略,省略后意思不同,如“一层楼”不能说“一楼”。

“种类量词”后带“可数名词”时一般不能省略,“一种书”不能说“一书”,带抽象名词时有时可以省略,如“这一种情况”可以省作“这一情况”。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典型的个体量词”同“部分量词”“种类量词”之间共同特征多于区别特征,其不同点只在于能否省略,而能否省略与量词的性质无关,只与是不是语言系统默认的量词有关。

如:一座楼/一层楼一条线/一种线一种情况/一种花前者可以省略,意思基本不变,后者不可以省略,这是因为前者是无标记的、语言系统默认的量词,省略后仍可以按照默认情况认知;而后者则是有标记的、非语言系统默认的量词,省略后不能按照默认情况认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