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原理整理
2022年注册安全工程师记忆口诀-管理

注册安全工程师记忆口诀一、《安全生产管理》20个记忆口诀1、危险度(风险度)根据条充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一般用风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风险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的结合给出,即R二f( F ,C ) R-风险F-发生事故的可能阻概率)C- 发生塁故的严車性(损失量)对于安全生产的日常管埋,可分为人、机、坏、管4类风险。
口诀:危险性重2、海因里希法则在机械事故中,伤亡、轻伤、不安全行为的比例为1 : 29 : 300 ,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
这个法则说明、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 件未产生人员伤害,29件造成人员轻伤,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
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口诀:1 : 29 : 300 3、安全生产许可安全生产许可是指国家对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歹企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
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嚇的,不得从事生产活动。
口诀:烟民建危矿4、轨玆叉理论轨迹交叉理论将事故的发生发展过就述为: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T事故一伤害口诀:击剑直,故伤。
5、安全原理6、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有听汇报、不用陪同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口诀:知乎会接机场7、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职责:①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责)②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规)③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
(培)④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钱)⑤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隐)6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预)⑦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报)口诀:责规培钱隐预报7、主要负责人培训时间①危险化学品以及煤矿、非煤矿山、烟花爆竹、金属冶炼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8 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6学时。
(整理)防火灭火基本原理

防火灭火基本原理第一节防火基本原理一个体系若发生燃烧必须满足燃烧的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三要素的互相直接作用。
对于一个未燃体系来说,防火的基本原理是研究如何防止燃烧条件的产生。
对于一个已燃体系来说,防火的基本原理是研究如何削弱燃烧条件的发展,亦即怎样阻止火势蔓延。
下面将控制可燃物、隔绝助燃物、消除点火源,阻止火势蔓延四个方面简述防火的基本原理。
一、控制可燃物(一)控制气态可燃物:利用爆炸浓度极限.比重等特性控制气态可燃物,使其不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常见的措施有:1)当容器装有可燃气体或蒸气时,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可增加可燃气体浓度或用可燃气体置换容器中的原有空气,使容器中可燃气体浓度高于爆炸浓度上限。
2)散发可燃气体或蒸气的车间、仓库或密闭空间,应加强通风换气,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其通风排气口应根据气体比重小或大而设在密闭空间的上部或下部。
3)在泄漏大量可燃气体或蒸气的场所要在泄漏点周围设立禁火警戒区。
同时用机械排风或喷雾水枪驱散可燃气体或蒸气。
若撤销禁火警戒区须用可燃气体测爆仪检测该场所可燃气体浓度是否处于爆炸浓度极限之外。
在使用明火作业之前必须采用便携式可燃气体测爆仪测定可燃气体——空气混合物达到爆炸浓度下限的百分数,从而确定被测场所是否有爆炸危险。
4)盛装可燃性液体的容器在需要焊接动火检修时,一般须排空液体、清洗容器;用可燃气体测爆仪测容器中蒸气浓度是否达到爆炸浓度下限,在确定无爆炸危险时才能动火进行检修。
(二)控制液态可燃物利用闪点、燃点、爆炸浓度极限等特性控制液态可燃物。
常见措施如下:1)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用不燃液体或燃点较高的液体代替闪点较低的液体。
例如用四氯化碳代替汽油作溶剂,可消除着火的危险性。
2)通过降低可燃液体的温度,降低可燃液体液面上可燃蒸气的浓度,使蒸气浓度低于爆炸浓度下限,亦即使液体的温度低于该液体的爆炸温度下限或闪点。
3)利用不燃液体稀释可燃性液体,会使混合液体的闪点、燃点和爆炸温度下限上升,因而会减少火灾爆炸危险性。
5s基本原理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一.5S管理的概念目标就是要为职工创造一个干净、整洁、舒适、合理的工作场所和空间环境。
主要作用:一是能提升企业形象,提升职工归属感,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会使顾客产生信赖感。
人人变成有素养的职工,职工有成就感、满足感,易产生改善的意愿。
二是能减少浪费、保障安全、提升效率,可以减少资金、人员、场所、效率、成本等方面的浪费,各种区域清晰明了,通道明确、通畅,不会到处随意摆放物品,一目了然的工作场所,好的工作气氛,有素养的工作伙伴,物品摆放有序,能够为安全生产提供良好保障。
(一)整理整理就是对生产场所的物品按需要和不需要区分开,并清除不需要的物品。
区分原则是:凡生产活动所必须的物品和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均为需要物品。
机器设备、工具、原材料、辅材及半成品、成品,这些以外都属于不需要的物品。
垃圾存放要定点,封闭遮盖并及时清运。
边角料要确定合适的地点分别存放,以便回收利用。
1.整理的目的在于腾出空间,防止误用、误送,创造出清爽的工作场所2.实施要领:(1)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检查,包括看不见的地方(如设备内部、机器底部等),并且要做到每日检查。
(2)制定“要”与“不要”的判别基准(3)按判别基准清除不要的物品(4)重要的是物品的“现使用价值”而不是“原购买价值”,无用的贵重物品也要清除(5)制定“不要”物的处理方法,按处理方法处理“不要”的物品。
如:破抹布、破手套、已损坏无法维修的各种器具、旧报纸、空罐、废罐、不能用的设备、台车、原材料、废纸箱、多年不动的材料和零件等。
(二)整顿整顿就是把需要的物品以合适的方式放在合适的位置,以便使用。
1.整顿的目的是减少寻找时间的浪费,使工作场所清楚明了,工作环境整整齐齐,消除过多的积压物品,便于管理2.实施要领:整顿在实施时应明确“三要素”原则,即明确物品的放置场所、放置方法和做好标示。
同时应明确“三定”原则,即物品要做到定点、定容、定量放置。
(1)根据作业方法、物品性质、特点、和使用频率等情况按下列原则确定存放位置①使用频率高的放在附近②不常用的放在箱子、柜子或架子上③很少用的东西放入公用箱或柜内,由专人妥善保管④本着安全、方便的原则确定材料和成品的放置地点⑤化学危险品要有专门的场所存放保管并于远离其他物品⑥推车、叉车等搬运工具也应明确规定放置地点,包括暂放地点⑦安全通道上在任何时候都绝不允许存放物品(2)按以下原则确定物品的放置方式①物料堆放整齐,重物在下,轻物在上,易损物品要固定,易倒物品要挤压住,长物要倒放②立体堆放的材料和物品要限制堆放高度,最高不得超过底边长度的三倍③化学危险品的放置、保管要符合国家《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④对安全通道和堆放物品的场所要画出明显的界限或架设围栏;堆放物品的场所应悬挂标牌,写明放置物品的名称和要求⑤在放置物品时要头脑清醒地加以确认是否保证了安全3.进行整顿时应注意的问题(1)如果工作场所没有划分摆放区域、制定摆放要求,多品种多批量生产时可能会带来许多头疼的现场管理问题(2)将整理之后所腾出来的空间进行重新规划使用,常用的放身边,不常用的另放别处(3)根据物品的用途、功能、形态、形状、大小、重量、使用频度等因素决定放置的方法,同时注意便于取放(4)整顿的宗旨就是要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高的效率、最高的工作质量和最安全的工作环境。
安全原理有哪些

安全原理有哪些
1. 最小权限原则:用户只能被授予完成任务所需的最低权限,以减少潜在的安全漏洞。
2. 分层防御原则:网络安全应该采用多层次的防御机制,以确保即使一层安全被攻破,其他层次依然能起到保护作用。
3. 安全审计原则:通过持续监测和审计系统活动,及时发现和响应安全威胁,并提供证据来确定安全事件的发生与性质。
4. 安全隔离原则:将不同的系统、网络或用户隔离开来,以防止潜在的攻击者通过一个受损的系统或网络访问其他系统或网络。
5. 强化认证和授权原则:确保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机制的安全性,只允许授权用户访问其需要的资源和功能。
6. 安全更新原则:及时安装和应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硬件设备的安全更新和补丁,以修复已知的漏洞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7. 信息保密原则:使用加密技术和安全协议来保护敏感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的保密性。
8. 安全培训和教育原则:提供必要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来增强用户和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减少人为疏忽导致的安全漏洞。
9. 安全备份和恢复原则:定期备份和存储重要数据和系统配置信息,以便在安全事件发生时快速、可靠地恢复到正常状态。
10. 安全监控和应急响应原则:建立安全监控机制来及时检测和响应安全事件,以最小化损失并追踪攻击者。
安全原理基本理论

安全原理基本理论作者:佚名来源:湖北安全生产信息网发布时间:2006-9-19 10:59:13减小字体增大字体轻轻一点,立刻拥有一本安全工具书!收藏本篇文章,方便以后查看第一部分:基本理论及应用一、安全原理1 安全管理的组织原则(Organization principle of safety management)1、计划性原则。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确定安全活动的方向和数值指标,在检测数据的基础上,对不同等级水平应制定具体数值来表示要完成的任务。
2、效果原则。
表示实际结果与计划指标相符合,也是对已取得成果的评价。
它分为工程技术效果、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
其主要意义是看组织管理的效应、方案比较可能性和对责任者活动的评价。
3、反馈原则,反馈是取得管理系统所用结果的情报。
它是从实际情况与计划相互比较而求得的。
4、阶梯原则。
表示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事件,按其特性可看作多个阶梯等级,并意味着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
5、系统性原则。
把事故现象和安全工作看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综合整体。
6、不得混放并存原理。
实质是加强物质物流的管理,即是将物质、材料、设备、人员及其他客体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开,以免其相互作用产生危害。
7、责任制原则。
8、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
2 安全生产五规律(The five regulerities of safe pro duction)1、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安全规律。
承认生产中的潜在危险,并对制订安全条例及其实施创造了原则上的可能性。
这一规律将在劳动保护有组织有系统的机构中,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付诸实现。
2、关于劳动条件适应人的特点的规律。
人适应环境的可能性具有一定限度。
要求构思新技术或设计新工艺过程,以及解决其他任务之时,必须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观点,必须首先设计操作者的活动,而后才是操作者使用的技术。
要重点研究以人为主体的能量系统中的危险及其消除。
3、关于不断地有计划地改善劳动条件的规律。
安全学原理

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措施
限制能量 用较安全的能源取代危险性大的能源 防止能量蓄积 控制能量释放 延缓能量释放 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 设置屏蔽设施 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屏障 提高防护标准 改变工艺流程 修复或急救 信息形式的屏蔽
能量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模型
能量的两类危险源理论
第一类危险源
系统中村中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 物质
瑟利模型的启示
为了防止事故,关键在于发现和认识危险 为了防止事故,应具备及时采取避免危险 行为的能力
A.正确估计危险由潜在变为显现的可能性 B.正确估计自己避免危险显现的技能
安德森模型
北川彻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是指导事故预防工作的基本理论 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原因、精神原因
事故的基本原因
管理原因、学校教育原因、社会或历史原因
理论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能量意外释放论 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原则与措施 能量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模型 两类危险源理论
能量意外释放论
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并转 移于人体 生产、生活活动中经常遇到的机械能、热能、 电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生 物能等,它们的意外释放都可能造成伤害或损 坏(P109能量类型与伤害)
表述的是一个复杂物质系统的动态过程或状态, 目标是使人和物将不会收到伤害或损失
也可表述为人的一种理念,即人和物将不会受到伤 害和损失 也可表述的是一种特定的技术状态,即满足一定安 全技术指标要求的物态
理论一:事故频发倾向论
事故频发倾向
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 倾向
事故遭遇倾向
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 的理论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过程包括
安全工程学原理考试题整理

一·概念1,事故隐患:潜藏的不安全因素,从系统安全的角度看,人们所说的隐患包括一切可能对人-机-环境系统带来损害的不安全因素。
2,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的度量3,危险源:可能导致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4,重大危险源:长期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定的一种或一类特定危险物质的单元(或设施)称为重大危险源。
5,建设项目的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三阶段:(1)安全的预评价(2)设计阶段的审核(3)安全验收6,本质安全化:本质安全化一般是针对某一个系统(或设施)而言,是表明该系统的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水平已达到了本部门当代的基本要求,系统可以较为安全可靠的运行;但并不表明该系统绝对不会发生事故。
7,三违现象: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8,三超现象: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9,三E原则: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教育10,三级教育:工厂,车间,班组11,固有危险度:一个生产系统存在的危险性进行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来系统发生危险性的可能性及其后果严重程度的评价。
二·简述论述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超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压力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2,何为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何为?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境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安全管理学复习整理

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安全:指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危险的伤害。
危险源: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了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事故:在生产过程中,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有两个特性:一是人们不希望发生;二是产生了人们不期望的后果。
事故隐患: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
安全生产: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劳动保护:是依靠科学技术和管理,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消除生产过程中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不良环境、不安全设备和设施、不安全环境、不安全场所和不安全行为,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的总称。
职业安全卫生:职业安全卫生是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职业卫生的统称,它是以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为目的的工作领域,以及在法律法规、技术、设备与设施、组织制度、管理机制、宣传教育等方面所有措施、活动和事物。
安全生产管理:是针对人们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安全目标管理:它是指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以至美味职工,从上到下围绕企业安全生产的总目标,层层展开各自的目标,确定行动方针,安排安全工作进度,制定、实施有效的组织措施,并对安全成果严格考核的一种管理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事故的定义:伯克霍夫定义:事故是人(个人或集体)在为实现某种意图而进行的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的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
2.事故和事故后果的区别:事故是过程,事故后果是状态3.事故的特征:(1)因果性(2)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3)潜在性,再现性,预测性和复杂性4.海因里希法则:1:29:300(反映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程度之间的一般规律.即;事故发生后带来严重伤害的情况是很少的,造成轻微伤害的情况少多,而事故无伤害的情况是大量的。
)5.安全的定义:“安全”通常是指免受人员伤害、疾病或死亡,或引起设备、财产破坏或损失的状态。
(The condition of being safe; freedom from danger, risk, or injury.)6.系统安全的定义:系统安全是指在系统寿命期内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系统安全管理方法,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
7.第一类危险源(possible source of danger)(固有型危险源)事故是能量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造成伤害。
所以,在生产现场中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属于第一类危险源。
【包括哪些类型】8.第二类危险源(触发型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的措施(屏蔽)失控、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
9.危险源与事故的关系:一起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足作用的结果。
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没有第—类危险源就谈不上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就无所谓事故。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第二类危险源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也不会发生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
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
在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两类危险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10.评价第一类危险源的危险性时,主要考察的四个方面:(1)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2)能量的种类和危险物质的危险性质;(3)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强度;(4)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影响范围11.事故频发倾向的定义(Accident proneness):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12.事故因果论中间接原因大致分为6类:(1)技术的原因;(2)教育的原因;(3)身体的原因;(4)精神的原因;(5)管理的原因;(6)社会及历史原因【课本34页的图】13.多因致果集中型(事故的原因与结果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因果连锁型;集中连锁复合型14.海因里希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的五个因素:(1)遗传及社会环境(M) –是造成人的缺点的原因;(2)人的缺点(P) –人的缺点是由遗传和社会环境所造成,是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使物产生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3)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H) –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4)事故(D) –即由物体,物质或放射线等对人体发生作用,使人员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的,出乎意料的,失去控制的事件;(5)伤害(A) –直接由于事故而产生的人身伤害.15.能量转移轮:事故的发生的物理本质是能量的意外释放,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并转移与人体。
16.麦克法兰认为所有的伤害事故都是因为:(1)接触了超过集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2)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
17.从能量意外释放论出发,预防伤害事故就是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接触。
18.能量能否产生伤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取决于:(1)人接触能量的大小;(2)接触时间和频率;(3)力的集中程度;(4)屏障设置的早晚。
19.轨迹交叉论是一种从事故的直接和间接原因出发研究事故致因的理论. 其基本思想是:伤害事故是许多相互关联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这些事件可分为人和物(包括环境)两个发展系列.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时间,空间发生了接触,使能量逆流于人体时,伤害事故就会发生.【用该理论解释事故发生的过程】20.系统理论: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
即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1.系统的六个特征:整体性(Integrity)、相关性(Relativity)、目的性(Purposefulness)、层次性(Hierarchy)、综合性(Comprehensiveness)、环境适应性(Environment adaptability)系统理论的主要特征有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22.整分合原理、能级原理【图】、动力原理(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原理)经营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从上至下)23. 系统的分类【75页】24. 系统管理的组成:人、物质、设备、资金、任务、信息管理系统的静态结构:垂直系统(最高管理层、中级管理层、基层);水平系统(生产职能分系统、销售职能分系统、财务职能分系统、人事职能分系统)管理系统的动态结构:计划、执行、控制25. 结构: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为内部联系,表征内部联系的范畴,称为结构。
功能: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为外部联系,表征这种联系的范畴称为功能。
26. 人-机系统事故模型:该事故多发生在人。
机两个系统相交的部分。
27. 人-环境事故模型:生产现场作业环境中流动着的能量大致有两种(1)为了生产而供给的能量;(2)由生产设备逸散的能量。
28. 人-机系统和人环境系统的比较:(1)人机关系密切,交织在一起。
人、环互动性小。
具有相对独立性;(2)点或面上多发事故,环境系统普遍发事故;(3)突发、渐变。
29. 人-机系统外的事故模型:这种事故包含着不能预测的偶然性,形成这类事故的物理现象多为突如其来的物体飞落,大致有3种。
(1)因风力、水力等自然现象使生产设备或房屋倒塌、坠落飞入等现象,使人员伤亡。
(2)作业环境中原材料、半成品及其他物质乱存乱放,使施害物体处于不安全状态,如遇振动、外部力则易使潜能突然转变成动能,造成事故。
(3)车间中其他作业系统突然飞来的物体打击。
30. 动机-行为-目标图 31. 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心理系统 32. 各种人性假说与管理理论的比较(p137) 33. 人失误(human error ):人作为系统元素有个可靠性的问题。
当人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实现系统规定的功能,称人失误。
34. 人失误发生的原因:由于工作条件设计不当和由于人的不恰当行为引起35. 人失误分类:(p146图4-12)操作者失误又分为:(1)在执行必要的任务和程序步骤中失败;(2)不正确地执行必要的任务和程序步骤;(3)执行指令序列以外的任务和程序步骤;(4)执行不必要的任务和程序步骤。
在系统失误方面,又有:(1)不可能利用系统元素(人员、机器、程序、技术资料、通讯等)或利用得不充分;(2)组织程序失误或不充分36.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追踪37.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五种起因:1.因循守旧、反对弃易就难是违章作业的根源之一。
2、忘记、看错、念错和想错是记忆与判断等失误的具体表现紧急、时间紧迫,着慌而产生错误判断。
3、联络和确认不充分是相互误解信号造成失误的原因之一。
4、选错操作工具、记错操作方向和调整的失误是单元作业操作者极易发生的失误。
5、疲劳、异常状态及其他条件特殊时的失误38. 防止人失误的四个技术措施:1.用机器代替人操作 2.采用冗余系统 3.耐失误的设计 4.安全需要 动 机 目标导向行动挫 折 改变行为(不安全行为)改变目标(不安全思想) 坚持目标(继续安全生产) 对抗(违反劳动纪律) 放弃目标(意志消沉)警告39.防止人失误的管理措施:1.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2.推广作业标准化3.人员选择和职业适合性4.作业审批和安全确认40.气质:气质是表现在人的情感和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方面的心理特点,它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部表现。
把气质分为胆汁型、多血型、黏液型、抑郁型41.从安全管理角度考虑,人员考选要考虑人的性格、气质例如,要求迅速做出反应的工作任务,由多血质类型的人员去完成较为合适;要求有条不紊,沉着冷静的工作任务,分配给黏液质类型的人去做,较为恰当。
42.物流中的重点安全问题:1、机械设备的本质安全2、合理的作业现场布置,建立安全的工作场所3、机械设备的选择、评价、使用、维修以及改造与更新4、排除物流中的事故,主要是运动人机系统的事故,搬运和厂内交通事故5、设备可靠性6、危险物质加工处理的危险性评价--石油化工企业的防火防爆的评价43.本质安全(p194)44.作业环境、安全距离、安全通道和作业空间(p196)45.机器设备的选择六个因素:1、机器设备的工作效率2、设备对工程质量的保证程度3、设备使用和维修的方便些性4、设备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程度5、设备的安全性和环保性6、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投资费用46.设备的评价方法(201页)47.安全控制三个系统:1、生产操作安全控制系统(光线式、红外线式、感应式)2、可燃气体泄露监控系统3、火灾监控系统4、安全确认型安全监控系统(图5-15危险检出型和图5-16安全确认型2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