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爆炸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第3章 危险物质与燃爆特性

第3章 危险物质与燃爆特性

可燃液体的饱和蒸气压力p 可燃液体的饱和蒸气压力 z与其蒸气在 空气中的浓度c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空气中的浓度c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pz c= pH 式中pH — 混合物的压力,Pa; p z — 可燃液体的饱和蒸气压,越大,浓度越高。
第3章 危险物质与燃爆特性
3.1燃烧基本理论 3.1燃烧基本理论
3.1.1燃烧 3.1.1燃烧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之间的放热反应,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之间的放热反应,通常 会伴有火焰或可见光。 会伴有火焰或可见光。 典型的燃烧现象通常有闪燃、阴燃、燃烧、 典型的燃烧现象通常有闪燃、阴燃、燃烧、 自燃和爆燃等。 自燃和爆燃等。
(2)可燃气体的燃爆危险特性及主要特性参 数 燃烧性:具有可燃烧、点火能量小、 燃烧性:具有可燃烧、点火能量小、燃烧 速度快的特点 爆炸性: 爆炸性:如爆炸式燃烧 扩散性:可燃气体均具有较高的扩散性, 扩散性:可燃气体均具有较高的扩散性, 扩散系数大,扩散速度越快, 扩散系数大,扩散速度越快,火 灾蔓延的危险性就越大。 灾蔓延的危险性就越大。
闪燃: 闪燃:可燃物表面或可燃液体上方形成的混 可燃气体在最低温度下 在最低温度下、 合可燃气体在最低温度下、极短时间 内重复发生的燃烧且仅出现瞬间火苗 或闪光的现象。 或闪光的现象。 可燃气体: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表面或容器内的蒸汽与 空气混合而形成的遇火源即发生 燃烧的气体。 燃烧的气体。
阴燃: 阴燃:在没有火焰和可见光的情况下发生的 燃烧现象,通常处于燃烧初期。 燃烧现象,通常处于燃烧初期。 燃烧: 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之间伴有火焰和可见 光的一种放热反应现象。 光的一种放热反应现象。 自燃: 自燃:可燃物在没有外来能量或外界火源的 刺激, 刺激,常温下由于物质本身含有的内 热源在一定条件下的自发化学反应而 使其达到自燃温度从而引起的燃烧现 象。

爆破工程复习

爆破工程复习

管,起爆炮孔内的炸药;优是操作简单,安全准确可靠、抗杂散电流、 静电、雷电,导爆管运输安全,缺是不能用仪器检查网路质量,爆炸产 生冲击波,不适用于有瓦斯或矿尘的危险地方,如地下煤矿。 电力起爆法:材料主要是电雷管、导线、发爆器;优是能用仪表检查, 实现远距离操作,准确控制起爆时间与延期时间,同时起爆大量药包, 缺是不具备抗杂散电流和抗静电的能力,危险性较大;准备工作量大, 操作复杂,作业时间长;电爆网路的设计计算、敷设和连接要求较高, 操作人员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水平;需要可靠的电源与必要的仪器设 备。
何实际意义? 答:炸药在外界条件作用下发生爆炸的难易程度称为感度。起爆的安全 可靠对工程爆破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炸药的感度类型有 1) 热感度—a加热感度 b火焰感度 2) 机械感度—a冲击感度b摩擦感度 3) 冲击波感度与殉爆 4) 爆轰感度(又称起爆感度) 5) 静电感度 3-8炸药的氧平衡是怎么回事,混合炸药的氧平衡对其使用有何影响? 答:炸药内含氧量与可燃元素所需氧量之间的关系称为氧平衡关系。氧 平衡用每克炸药剩余或不中氧量的克数或质量分数来表示。 炸药的氧平衡分类:正氧平衡(未能充分利用其中的氧量,且剩余的氧 和游离氮化合时,将生成氮氧化物有毒气体,并吸收热量。)、负氧平 衡(未能充分利用可燃元素,放热量不充分,并且生成可燃性CO等有 毒气体)、零平衡(氧和可燃元素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故在理想反应条 件下,能放出最大热量,而且不会生成有毒气体。)。 3-11如何测定炸药的爆速,原理是什么? 答:由炸药的传播过程可知,爆轰波的传播速度就是爆速。测出炸药在 传爆过程中经过相距L的炸药所需的时间就可以求出爆速。即爆速 V=L/t。 第四章 本章小结 工业炸药根据成分及用途不同可分为单质炸药和混合炸药,起爆药、猛 性炸药和发射药。 工业炸药中应用最多的是硝铵类炸药,其分别有铵锑炸药、铵油炸药、 铵松蜡炸药、浆状炸药、水胶状炸药和乳化炸药等。它们可适用于不同 的爆破场合,且性能也有较大差异。当加入防火剂(消焰剂)后,即可 制成煤矿许用炸药。 新型炸药的研制与应用主要有无梯和少梯炸药、低炸药、高冲能炸药 等,膨化硝铵炸药、粉状乳化炸药、铵梯油炸药等为较成熟的新型工业 炸药。

第一篇-第三章-爆炸

第一篇-第三章-爆炸

火源举例 撞击、摩擦 高温热表面、日光照射并聚焦 电火花、静电火花、雷电 明火、化学反应热、发热自燃
引起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物料原因、作业行为原因、生产设备原因、生产工艺原因。
下列初始条件中,可以使甲烷爆炸极限范围变窄的是( B)
A 提高温度
B 注入氮气
C 增大压力
D 增大点火能
Thanks
典型爆炸危险源及典型防爆技术
爆炸性物质可以分为三类 Ⅰ类。Ⅰ类爆炸性物质主要为矿井甲烷。 Ⅱ类。Ⅱ类爆炸性物质主要为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含蒸汽、薄雾)。 Ⅲ类,Ⅲ类爆炸性物质主要为爆炸性粉尘(含纤维)。
主要预防措施 控制爆炸混合物浓度 控制氧化剂浓度 控制点火源
火源类别 机械火源 热火源 点火源 化学火源
炸药爆炸的破坏作用:一高温、高压、高能量密度产物的直接膨胀冲击作用。二是冲击波的作 用。三是外壳破片的分散杀伤作用。
可燃气体爆炸:
混合气体爆炸、气体单分解爆炸。
粉尘爆炸的特点:
与可燃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压力上升和下降速度
可燃粉尘爆炸
都比较缓慢,释放的能量大、破坏性严重。有的粉尘
粉尘爆炸的条件:
会发生多次爆炸。
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基础知识精讲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1~2分
第三章
爆炸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爆炸的定义和分类;熟悉爆炸极限的概念与应用;掌握确定常见爆炸 危险源的相关因素。
定义和分类
爆炸指在周围介质中瞬间形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通常伴有强烈的放热、发光、和 声响。
爆炸的分类 • 物理爆炸 • 化学爆炸
1,炸药爆炸 2,可燃气体爆炸 3,可燃粉尘爆炸 • 核爆炸
物质因状态发生变化导致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 爆炸叫做物理爆炸。例如,蒸汽锅炉因水快速气 化,容器压力急剧增加,压力超过设备所能承受 的强度而发生的爆炸。 物理爆炸的特点是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均不 变化。物理爆炸本身没有进行燃烧反应,但是他它 产生的冲击力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造成火灾。

消防技术实务第一篇一至四章节知识点记忆口诀

消防技术实务第一篇一至四章节知识点记忆口诀

消防技术实务:第一篇一至四章节知识点记忆口诀一级消防工程师考试要付诸于实际行动,努力备考。

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级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第一篇一至四章节知识点记忆口诀,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坚持着。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解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燃烧的四个现象:放热、火焰、发光、发烟,不要漏记,可借助一个词语"四处放火"来记忆这四点。

链式反应自由基: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能与其他自由基和分子起反应,从而使燃烧按链式反应的形式扩展,也称游离基【解说】这个'链式反应自由基',初次接触可能会比较难于理解,没关系,多念几遍把这个名字记住就行了,就把它当成'高尔基'、'冯斯特洛夫斯基'等名称,他就是个代号。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有'链式反应自由基'的燃烧就会有火焰,就是有焰燃烧;没有这个'基'的就没火焰,就是无焰燃烧。

为了便于记忆,青文给这个'基'起个外号:"火焰鸡"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之分。

完全燃烧产物:可燃物中的C→CO2(气)、H→H2O(液)、S→SO2(气)等;不完全燃烧产物:CO、NH3、醇、醛、醚等。

【解说】对于化学知识基本忘光的同学来说,这里可能会比较头疼的,其实要区分燃烧产物是完全燃烧还是不完全燃烧,有个小诀窍。

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就是没烧完的产物,那么这个产物还可以继续燃烧。

二氧化碳——CO2,水——H2O,这两个好记,甚至他们都是灭火剂,当然是完全燃烧产物。

二氧化硫——SO2,这个可能会有点迷惑,SO2很常见,煤和石油的燃烧产物中就有它,用途也很广泛,比照CO2的样式去记忆就行了。

剩下的CO、NH3、醇、醛、醚等都是可以燃烧的,后面会学到,这里暂时不用费心去记忆。

能量爆炸及炸药爆炸的一般特征

能量爆炸及炸药爆炸的一般特征

能量爆炸及炸药爆炸的一般特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中往往会遇到爆炸现象。

爆炸时,伴随有剧烈的发光、声响和破坏效应。

爆炸是物质系统的一种极快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在变化的瞬间放出其含有的能量,借助爆炸物原有的气体或爆炸生成的气体快速膨胀,并对四周介质做功,使之发生气械破坏作用。

一、爆炸引起爆炸的缘由不同,可将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类。

(1)物理爆炸。

是指由物理缘由引起的爆炸,爆炸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

如锅炉爆炸、氧气瓶爆炸等,在生产过程中物理爆炸的应用很少。

(2)化学爆炸。

是由爆炸物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化学变化而引起的爆炸。

如常用炸药的爆炸,煤矿井下瓦斯或煤尘与空气混合物以及其他混合气体的爆炸等到都属于化学爆炸。

(3)核爆炸。

是由核裂变或核聚变引起的爆炸,爆炸过程中放出的能量极大,爆炸中心的温度极高,达到几百万至几千万度,压力可达到几十万个MPa,并辐射出很强的各种射线,其破坏性也极强。

目前,核爆炸的应用范围仍非常有限。

二、炸药的化学变化形式炸药是在肯定条件下,能够发生快速化学反应、放出能量、生成气体产物,显示爆炸效应的化合物或混合物。

炸药的爆炸通常是从局部分子被活化、分解开头的,其反应应放出的热量又使四周的炸药分子活化、分解,直至全部炸药分子反应完毕。

当炸药发生极速的化学变化时,气体产物不能得到集中而导致温度和压力急剧上升,其后产物膨胀,将能量传递给四周介质而做功,便形成爆炸。

但爆炸并不是炸药惟一的化学变化形式。

由于环境和引起化学变化的条件不同,炸药可能有四种不同形式的化学变化,即缓慢分解、燃烧、爆炸和爆轰。

这四种化学变化的速度不同,生成的产物和热效应也不同。

(1)热分解。

炸药在肯定的温度时会发生热分解,而且温度越高,分解越快。

这种分解是在整个炸药内全面发生的,炸药内各点的温度相同,分解时既右以汲取热量,也可以放出热量,打算于炸药的类型和环境温度。

但是,当温度较高时,全部炸药的分解反应都伴随有热量放出。

第三章 爆破技术(8)

第三章 爆破技术(8)

2013-8-8
10
2.二者区别 1)相同点 预裂和光面爆破的爆破机理基本相同,其目的都是为了 在爆破以后获得平整的岩面,以保护围岩不受破坏; 2)区别 (1)预裂爆破是要在完整的岩体进行爆破开挖之前,实 施预先爆破,而光面爆破通常是当爆破接近开挖边界线 时,预留一圈光面层,采用密集钻孔和弱装药结合适当 的延时起爆技术。 (2)由于二者所具有的自由空间不同,预裂爆破受到岩 石的夹制作用比光面爆破大。
2013-8-8 23
(二)破裂区
1.径向裂隙的形成
1)传播到压碎区外围岩石中的应力波已经低于岩石动抗 压强度,而不能直接引起岩石的压碎破坏;
2)此时其应力值仍然足够引起岩石的质点径向位移,使 质点产生径向扩张,从而出现切向拉伸应变;
3)如果切向拉伸应变所引起的拉伸应力值高于此处岩石 动抗拉强度,那么在岩石中便会产生径向裂隙。
2013-8-8
9
(二)预裂、光面爆破
1.爆破机理 1)预裂爆破是要在完整的岩体进行爆破开挖之前,预先 施行的爆破,在开挖部分和保留部分的分界线上产生 一道裂缝,且形成新的平整岩面,其作用在于阻断爆 破的破坏效应向保留岩体中延伸。 2)光面爆破则是当爆破接近开挖边界线时,预留一圈保 护层(又叫光面层),然后对此保护层进行密集钻孔 和弱装药的爆破,以求的光滑平整的坡面或轮廓面。
2013-8-8 5
(二)药壶法
1.即在普通炮孔底部,装入少量炸药进行不堵 塞的爆破,使孔底部扩大成圆壶形,以求达 到装入较多药量的爆破方法。 2.药壶法属于集中药包类,适用于中等硬度的 岩石,能在工程量不大、钻孔机具不足的条 件下,以较少的炮孔爆破获得较多土石方量。
2013-8-8
6
(三)炮孔法
2013-8-8

爆炸的特征

爆炸的特征

爆炸的特征
爆炸系指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释放过程,在此过程中,系统的内在势能转变为机械功及光和热的辐射等。

爆炸作功的根本原因在于系统爆炸瞬间形成的高温高压气体或蒸气的骤然膨胀。

爆炸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爆炸点周围介质中发生急剧的压力突变,而这种压力突跃变化,则是产生爆炸破坏作用的直接原因。

一般说来,爆炸具有以下特征:
(1) 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
(2) 爆炸点附近压力急剧升高;
(3) 发出或大或小的响声;
(4) 周围介质发生震动或邻近物质遭到破坏。

爆炸现象概述

爆炸现象概述

爆炸现象的分类
物理爆炸现象
由地壳弹性压缩而引 起的地壳运动(地震) 也是一种强烈的物理 爆炸现象。最大的地 震能量达1013~ 1015KJ,比一百万吨 梯恩梯炸药的爆炸还 要厉害。
爆炸现象的分类
核子爆炸现象
核爆炸的能源是核裂变(如U235的裂变)或核 聚变(如氘、氚、锂核的聚变)反应所释放出 的核能。 核爆炸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比炸药爆炸放出的 化学能要大得多,集中很多。核爆炸时可形成 数百万到数千万度的高温,在爆炸中心区造成 数百万丈气压的高压,同时还释放出大量的热 辐射和强烈的光,此外还要产生各种对人类生 存有害的放射性粒子,造成地区长时间的放射 性污染。总之,核爆炸比物理和化学爆炸具有 大得多的破坏力。核爆炸的能量约相当于数万 吨到数千万吨梯恩梯炸药爆炸的能量。
核弹爆炸图
爆炸现象的分类学反应?
一些质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铀、钍等能发生核裂变。这些原子的原子 核在吸收一个中子以后会分裂成两个或更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 时放出二个到三个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别的原子核接着发生核 裂变……,使过程持续进行下去,这种过程称作链式反应。原子核在 发生核裂变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称为原子核能,俗称原子能。核聚 变是轻核聚变成了重核,如两个氢核聚变成氦核,在这个过程中释放 大量的能量,因此可以说核子爆炸既不是化学反应,也不是物理反应, 而是核反应,属于核变化。
爆炸现象概述
治安六区 刘文涛 学号: 学号:200820260227
爆炸的基本原理
爆炸是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 释放过程。在此过程中,体系内的物质以 极快的速度把其内部所含有的能量释放出 来,转变成机械功、光和热等能量形态。 所以一旦失控,发生爆炸事故,就会产生 巨大的破坏作用,爆炸发生破坏作用的根 本原因是构成爆炸的体系内存有高压气体 或在爆炸瞬间生成的高温高压气体或蒸汽 的骤然膨胀。爆炸体系和它周围的介质之 间发生急剧的压力突变是爆炸的最重要特 征,这种压力突跃变化也是产生爆炸破坏 作用的直接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燃不爆 轻度燃爆 逐渐增强
燃爆最强 逐渐减弱 轻度燃爆 不燃不爆
<12.5%
12.5%
30%
80%
>80%
3、爆炸浓度上下限
1)爆炸下限

可燃性混合物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爆炸下限 越小,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CO 12.5% H2 4% C2H2 2.2% NH3 15%
Pro Huang Zhiwei
5.85 — 14.8%
Pro Huang Zhiwei
5、防止爆基本原则

( 1 )爆炸混合物
( 2 )火源 ( 3 )压力 ( 4 )爆炸传播途径 ( 5 )冲击波 ( 6 )检测报警
Pro Huang Zhiwei
防止形成
严格控制 及时泄出 切断 减弱
第四节 燃爆危险场所
Pro. Huang Zhiwei
火灾
22 级 23 级
4、燃爆危险场所区域划分方法
1)按释放源级别划分区域
存在连续级释放源区域划为 存在第一级释放源区域划为 0区 1区
存在第二级释放源区域划为
2区
2)按通风条件调整
通风好,降低等级;反之提高等级。 障碍物、凹坑和死角,局部提高等级。
Pro Huang Zhiwei
2、链式反应机理学说
热反应 :化学物质周围活跃的自由基(OH、H’),受外
界能量激发,数量会急剧增加。同时自由基可与其他分 子生成新的自由基,以链式快速发展。
链激发
链发展 链终止
受外界能量作 用,物质分子键 断裂,生成大量 自由基,大大增 强了活性。
Pro Huang Zhiwei
自由基与分子 反应生成新自由 基,使自由基数 与反应速度快速 增加。
3、爆炸浓度上下限
2)爆炸上限 可燃混合物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爆炸上限越高, 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CO 80%
H2 75%
C2H2 81%
NH3 28%
Pro Huang Zhiwei
4、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
温 度 压 力 影响因素 惰性介质 压力容器 点火能量
Pro Huang Zhiwei
* 雷汞
复杂分解爆炸
需激发能,伴燃烧发热反应。* 苦味酸 可燃性气体与氧化剂混合发生的爆炸。
* 大部分化学爆炸属于此类爆炸。
混合物爆炸
分解性气体爆炸
Pro Huang Zhiwei
该类爆炸边反应边新分解热。在不断激发能 作用下,火焰迅速传播,爆炸不断持续。
火灾事故分类 (普通) 4、化学爆炸分类 ——②爆炸反应相
Pro Huang Zhiwei
4、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
3)惰性介质

惰性气体增加,爆炸极限范围缩小。含氧量越高, 爆炸极限变宽。
4)爆炸容器 容器管道减小,爆炸极限范围变小。 * d<0.1 mm时H2,C2H2,爆炸不传播
5)点火源 火源能量越高,爆炸极限范围愈宽。 * CH4, 1A:电火花不爆炸; 2A:5.9— 13.6%; 3A:
自由基相互作 用,将能量传 给惰性分子, 使自由基减少、 消失。
3、气体混合物与爆炸性物品爆炸的比较
爆炸性物品
气体混合物
爆 速
爆速极快,能量高度集 爆速相对较慢,爆炸功 中,2000~9000m/s 率较小
反应热高,温度可达 2400~3400℃
反应热
温度《 1000℃
生成气体
生成大量气体,膨胀, 气体量相对较少,压力 压力达数万兆帕 〈2MPa
正压型 电设备内压高 1、2区 本安型 油浸型 限制电路 部件浸油内 0/1/2
防气进设备 1、2区 特殊隔爆 -
1、2区 防尘爆型 防尘进设备 1、2区
Pro Huang Zhiwei
THE END
5、影响危险场所危险程度的因素
特性
通风
位置
布局
危险 程度
Pro Huang Zhiwei
6、防爆电气设备主要类型
TEXT TEXT
隔爆型
油浸型
本安型
正压型
浇封型
防尘型
TEXT
n型 特殊型
Pro Huang Zhiwei
充砂型
增安型
TEXT
TEXT
6、防爆电气设备主要类型
设备类型 隔爆型 增安型 防爆原理 封闭气体 技术防范 适用 1、2区 2区 设备类型 充砂型 浇封型 气密型 特殊型 防爆原理 外壳充砂 部件浇封 适用 1、2区 1、2区
1、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分类
性质 特危险 储量 特大 工艺 特殊 损失伤亡 很大
特别危险场所
高度危险场所
性质
储量
工艺
损失伤亡
较危险
较大
较特殊
较大
一般危险场所
性质 危险小
储量 较少
工艺 一般
损失伤亡 较小
Pro Huang Zhiwei
2、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分类
爆炸气体危险场所
燃爆粉尘危险场所
火灾危险场所
4、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
1)温度
初始温度升高,爆炸极限范围变宽。
丙酮: 0℃ 100℃ 爆炸范围:4.2 — 8% 爆炸范围:3.2—10%
2)压力
初始压力增大,爆炸极限范围变宽。
甲烷: 0.1MPa 5MPa 爆炸范围:5.6 — 14.3% 爆炸范围:5.4 — 29.4%
气体混合爆炸
气相爆炸
气体分解爆炸 雾状液体爆炸 粉尘爆炸 聚合爆炸
液相爆炸
蒸汽爆炸 混合液体爆炸 爆炸物爆炸 金属气化爆炸
固相爆炸
4、化学爆炸分类——③爆速
轻爆
爆炸燃烧速度慢,爆炸声响小、 破坏力小。* 火药快速燃烧
爆轰
爆轰波沿反应区前以超声速传递, 将介质变成高温高压的爆轰产物。
爆炸
爆速高,震耳声响,压力激增, 破坏力大。
Pro Huang Zhiwei
3、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分级
0级
连续短时频繁出现/长时间 可能出现气体爆炸事故
爆炸气体
1级 2级 10 级
不正常情况偶尔短时间出现
连续短时频繁出现/长时间 不正常情况偶尔短时间出现 液体数量/配置能引起火灾 粉尘数量/配置能引起火灾 固体数量/配置能引起火灾
燃爆粉尘
11 级 21 级
Pro Huang Zhiwei
第三节 爆炸浓度极限与基本理论
Pro. Huang Zhiwei
1、爆炸浓度极限定义
可燃物质与空气混合,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浓 度范围,称为爆炸浓度极限。
富氧爆炸
富燃料爆炸
VS
富氧燃烧富燃料 炸药
Pro Huang Zhiwei
2. 不同浓度的燃爆特征(CO)
硝化棉
CO+C02+H2
几万分之一秒体积增大47万倍(冲击波)
Pro Huang Zhiwei
2、化学爆炸的条件
能量
温度
(浓度)
易爆物
氧化剂
(浓度)
气体爆炸有浓度极限,固体爆炸要求氧化剂
Pro Huang Zhiwei
3、化学爆炸三要素特点
(1) 放热:热量不足,化学变化不传播,不产生爆炸。
(NH4)C2O4=2NH3+N2O+CO2 - 63千卡 吸热
CuC2O4=Cu+2CO2 +5.7千卡
HgC2O4=Hg+2CO2 +18.8千卡
热量不足
爆炸
(2) 高速:高速才能保证爆炸高体积能量密度。 (3) 大量气体:气体形成高压,压缩体积能量密度。
Pro Huang Zhiwei
4、化学爆炸分类——①化学变化
简单分解爆炸
爆炸能由爆炸物分解产生,受冲击引爆。
Pro Huang Zhiwei
4.化学爆炸分类——④爆炸物状态
化学爆炸分类
气体爆炸 雾滴爆炸 粉尘爆炸 炸药爆炸 固体爆炸
Pro Huang Zhiwei
5、化学爆炸过程
过程: NO1:物质能量转变为压缩能
NO2 :压缩能急剧膨胀作功
气相爆炸: 混合均相气体,在密闭容器
高温高 内燃烧,热膨胀,压力急增,形成爆炸。 压气体
第三章
爆炸 的基本特征
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
1
2
化学爆炸
分类
核爆炸
3
物理爆炸
Pro Huang Zhiwei
第一节 化学爆炸基本概念
பைடு நூலகம்
Pro. Huang Zhiwei
1、化学爆炸的基本特点
物质在极短时间以极高的速度进行放热化学反 应,形成其它物质,产生大量高温、高压气体和能 量而引起的爆炸现象(爆炸的能量来源于化学反应 释放的化学能)。
爆炸
固液相爆炸:

固体 液体 高温高 压气体 爆炸
Pro Huang Zhiwei
第二节 化学爆炸机理
Pro. Huang Zhiwei
1. 热反应机理学说
热反应
爆炸物着火获得热 量后,形成活性中心, 并迅速向外传播,使邻
近的混合物发生化学反
应,然后又向外推进, 反应速度倍数增长。
Pro Huang Zhiwe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