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虚为实与化实为虚
精品资料--以实表虚及化实为虚(精校完美打印版)

以实表虚及化实为虚高考作文档次提升方法之化虚为实以实表虚及化实为虚体物写志高考作文档次提升方法之化虚为实以实表虚所谓“虚”,指提供的题目,所谓“实”,是用来表现题目这个“虚”的材料,或是历史的、或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人、事、物、景和情理。
实写,重在刻画事物的形像,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它总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写。
“高考作文时经常会有这样的苦恼:一些题目看起来颇为抽象甚或“空洞”,如“尝试”、“诚信”、“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时间啊,时间”,有些描写议论的对象难以直接表现,如“独到的感觉”等。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硬着头皮直接从正面去写,其效果恐怕不会好,这就需要用由虚入实法。
它需要你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隐寓的道理说得看得见、摸得着,把看起来很空洞的论说表达得具体形象、文采斐然。
古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正是对这种表现技巧的形象化说明。
实写,要以“虚”为灵魂,重在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运用相同、相似、关、类比等发散性思维,化抽象为具体,由物想到人,由自然现象想到社会现象,由虚拟事物想到现实事物,由个别想到一般等。
在联想中应特别注意两者的相似点或相通点。
如上海高考作文“时间啊,时间”,有考生这样写“是什么使稻米变成香醇的佳酿?是时间。
是什么使咿呀学语的孩童变成沉默的老人?还是时间。
是什么使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变成今天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大国?也还是时间。
时间,是一个多么伟大的魔术师啊!”在议论说理时,采用“虚则实之”的方法,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干巴枯燥的说教,把“虚”的概念阐述得真切可感。
将“虚”化为一个个的“实”,变成一个个真实的生活片段、生活画面、或生活场景;是一个个人,是一件件物,是一桩桩事,是一帧帧景,是借万物生动的具体形象,来诠释抽象概念含义的手法。
这种手法,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寓抽象于形象,寓哲理于万物,深入而浅出,生动形象。
化实为虚 虚实结合——实题写作的必备技巧

.
,
最~ ~ 壁金 ~
~
~ ~
/
虚 , 虚
~
的
。
垂
。
.
。 ≯
褥
琼。 。 一
点 ,是 要 明确 实题是 属 于点 名 时空 型还 是 比喻象 征 型—— 比如 ,又 是一 “ 年 风起 时 ” 一题 结 合 景物 变 化 强调 特 定 时 间 , 是 点 明 时空 型 , 样 的题 就 这 目, 我们 就 要尽 快 进 入特 定 的情 境 中 , 出题 目所 言 时 空 内经 历 的事 情 、 找
所 谓 的“ 实题虚 写 ”就 是从 题 中实物 的 比喻 象征 义 入手 , 到恰 切 的 , 找 思想 、 感情 、 念 , 而 找 出寄托 这 些思想 、 情 、 理 进 感 理念 的可 写材 料 。 比如 , “ 集 阳光 ” 个话题 , 收 这 字面 意 思很 实 , 不好 写 。我们 知 道“ 收集 ” 收拢 聚 是 集 的意 思 ,阳光 ” 以指 自然 界 的阳光 , 可 以指 比喻 意义 的阳光 。 由于 “ 可 也
自然 界 的 阳光不 好切 入 、 选材 , 以最 好 从阳 光 的 比喻 意 义着 手— — 阳光 所
比喻 爱 , 以 ,收 集 阳光 ” 道 题 目可 以转 化 为“ 聚 爱 心 ”“ 所 “ 这 汇 、 爱心 赞 歌 ” 等 话题 , 文章 的 内容 因此 可 以确定 为“ 定格 爱之 家 园 , 收集 亲情 阳光 ”“ 、回 ‘ 顾师 生情谊 , 集关 爱 阳光 ”“ 描善 举善 行 , 收 、扫 收集 人 性 阳光 ”“ 、 勇于 面对 困难 , 收集 不屈 阳光 ”“ 、辑录 哲人 语 录 , 集 智慧 阳光 ” 收 等等 。 就 是说 , 也 一 道 实题 通过 化 实为虚 , 可 以找 到很 多 可写材 料 了 。 就
中考作文写作技法之化实为虚

化实为虚以虚写实——记叙文笔法出新常用方法之一“化实为虚,以虚写实”这是一种基本作文笔法。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以虚写实”的经典,“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他把现实问题及个人见解融在了具体的故事中,寄托在具体人物身上,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有无尽的艺术魅力。
何为实写?素材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和情理,实写重在刻画事物客观形象,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写。
何为虚写?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不是生活的实录,而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改造、掺入想象与虚构的产物。
其中的人、事、物都离不开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虚构。
例如神仙鬼怪世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
因此,虚构是作家概括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题的一种手法。
只有经过虚构和想象,才能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照搬进作品,这是犯了“自然主义”的错误,文学创作中是不提倡的。
因为它一般是不能动人、不耐咀嚼的。
于是就需要加以“虚构”,使人物和事件集中、典型化。
学生在写作文学作品类文章时要有意识地运用“虚实结合”的原理,大胆地用虚设、幻想、夸张、拟人等手法来虚构人物和故事,写景可“幻景”,写人可“合成”,记事可“造事”。
但是,“虚构”不是凭空捏造;想象,也不是胡思乱想。
虚构与想象都有原型,都要源于生活,“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用“艺术真实”代替了“生活真实”,作品所概括的内容和揭示的意义就深广得多了。
虚题实写,可以扩展题意,拓展思路,挖掘题目的现实意义;实材虚写,可以陈材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展现艺术性。
城市羔羊城市每天都有意外的事情发生。
今天,在市中心碧绿的圆草坪上,就出现了一只雪白的羔羊。
她的飘荡着山野气息的眼神,第一次闪现出犬牙参差的楼厦以及纵横交错的车流。
起初,她似闯入一条不曾啃过野草的峡谷,环视这样的悬崖,顾盼这样的溪水,颈上的两个小铃铛欢快地碰来碰去,还甜甜地叫唤两声,露出少女的天真。
化实为虚化虚为实22页PPT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2
化实为虚化虚为实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虚写与实写

古诗鉴赏:虚写与实写一、诗歌中虚与实实与虚本来都是美术上的术语。
“实”本来是指图画中细致丰富的地方,而“虚”本来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清】笪重光《画筌》:“无画处皆成妙境。
”什么是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一般来说,虚写主要有三种:1、已逝之境。
就是对过去的回忆或者对古代的设想。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2、未来之境。
就是对未来的猜测或者设想。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3、想象与联想之境。
一般以神仙鬼怪的世界以及梦境居多。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二、虚写与实写常考的四种手法:1、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写、实中有虚、虚中有实)2、化实为虚3、化虚为实4、对写法三、“虚”与“实”的关系(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扬州慢》《梦游天姥吟留别》《念奴娇·赤壁怀古》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雨霖铃》《月夜》《踏莎行》《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化实为虚 虚实结合——实题写作的必备技巧

化实为虚虚实结合——实题写作的必备技巧实题写作是写作的一种形式,它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一定的主题,按规定的字数写出一篇文章。
随着社会的发展,实题写作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它在高考中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不仅如此,实题写作也是很多企业招聘时会重点考察的一项技能,因此,能够扎实的掌握实题写作的技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实题写作的一种基本技巧,“化实为虚、虚实结合”通常被认为是实题写作的基础。
其实,实题写作中的“化实为虚”指的是文章要用比较省略、简洁的语言表达,以节省论述篇幅;虚实结合则指带有图片、表格、图表等图文元素,以形象地表达文章中的某些概念。
如何运用“化实为虚、虚实结合”这一技巧来完成实题写作?首先,在确定文章主题之后,考生应该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的调研,收集有关文献,同时也要积累一定的实例,确保所写的文章内容完备;其次,在组织文章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简短的句型,这样可以帮助考生节约文章的篇幅,使文章更加紧凑;最后,考生要在文章中积极插入合适的图片、图表和表格等图文元素,以便于形象地表达文章的某些概念,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另外,实题写作中“化实为虚、虚实结合”这一技巧还可以反映在文章的结构上。
确定文章的结构是完成实题写作的关键,也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
考生要注意,特别是正文的结构要尽量简洁的,文章的开头结尾要突出主题,在文章中要用省略句和词语来表达观点,使文章更加紧凑。
以上就是实题写作中“化实为虚、虚实结合”这一技巧的相关内容,其实,实题写作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技巧,比如拟人技巧、代入感技巧等。
考生们在复习实题写作时,要多加练习,熟悉不同技巧的运用,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总结出符合自己习惯的技巧,使自己的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只有这样,考生才能更好的完成实题写作的任务,写出符合要求的完美文章。
常见的立意角度

常见的立意角度一、从实立意与从虚立意。
虚实相生法化实为虚法和化虚为实法所谓虚实相生,就是虚题实写,实题虚写,即由实写虚,由虚写实。
1、化实为虚法化实为虚即“实”题要“虚”写。
对一些以现实生活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为话题的文题,有时候要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借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
但是要注意对实物的描绘不要面面俱到,主要描绘那些可比喻、象征的部分,虚作与实物应有相似或相关之处,不能生搬硬套,过渡要贴切、自然。
2、化虚为实法化虚为实法即“虚”题要“实”写。
对于“虚”题,写作时首先要考虑话题或命题中包含什么思想、什么感情、什么理念,再从中发掘或选择具体材料,以具体详尽的叙述或描写表达对命题的独到见解或感悟。
正所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这样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物象,能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
看看名家是如何写“愁”的——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寇准《夜度娘》: 愁情不断如春水。
秦观《江城子》: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浣溪沙》: 自在飞花轻若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千秋岁》:飞红万点愁如海。
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二、顺向立意与逆向立意。
从与通常的情感倾向或与传统的观点、看法一致的角度来确立文章的中心,就是顺向立意。
反之,则是逆向立意。
蜡烛正面:蜡炬成灰泪始干,无私奉献。
蜡烛火焰向上:人无论身处何境地都应该积极向上。
反面:因倾斜而流了很多蜡油: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
橡皮擦正面:擦去曾经的错误,只为重新抒写生命的轨迹。
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作文笔法出新

优秀资料欢迎下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记叙文笔法出新常用方法之一“化实为虚,以虚写实”这是一种基本作文笔法。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以虚写实”的经典,“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他把现实问题及个人见解融在了具体的故事中,寄托在具体人物身上,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有无尽的艺术魅力。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温酒斩华雄》、《上帝创造母亲时》等文章也是“以虚写实”的典范。
何为实写?素材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和情理,实写重在刻画事物客观形象,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写。
何为虚写?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不是生活的实录,而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改造、掺入想象与虚构的产物。
其中的人、事、物都离不开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虚构。
因此,虚构是作家概括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题的一种手法。
只有经过虚构和想象,才能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照搬进作品,这是犯了“自然主义”的错误,文学创作中是不提倡的。
因为它一般是不能动人、不耐咀嚼的。
于是就需要加以“虚构”,使人物和事件集中、典型化。
高中生在写作文学作品类文章时要有意识地运用“虚实结合”的原理,大胆地用虚设、幻想、夸张、拟人等手法来虚构人物和故事,写景可“幻景”,写人可“合成”,记事可“造事”。
但是,“虚构”不是凭空捏造;想象,也不是胡思乱想。
虚构与想象都有原型,都要源于生活,“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用“艺术真实”代替了“生活真实”,作品所概括的内容和揭示的意义就深广得多了。
如柳永《雨霖铃》的下阕。
虚题实写,可以扩展题意,拓展思路,挖掘题目的现实意义;实材虚写,可以陈材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展现艺术性。
当然,虚实艺术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范畴,表现形式有很多。
实写和虚写的结合的形式主要有:先实后虚,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先虚后实,如朱以撒的《在风中长大》;实虚交错,如马笑泉的《谒从文墓》《忧与爱·车子未载客》……所以有人说,虚实艺术是写作之关键学问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就是作者把心绪﹑情感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
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中将无形的“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愁”的绵绵不绝。
又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中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形容汪伦的深情厚谊,形象而生动。
诗人还可以通过景物描写形容内心的思想情感,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诗中以“一川烟草,满城飞絮”喻愁之深广,以“梅子黄时雨”喻愁之绵绵不绝,用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无限“闲愁”。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写作时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可以使我们的情感变得具体形象。
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由虚而实,突出了诗人对秋的独到见解。
尤其一“胜”字,笔力千钧,堪称诗眼。
第三句描写辽阔的晴空下一鹤排云而上的壮景,更是将诗歌引入高潮。
这既是实景,也是不甘沉沦,昂然不屈的诗人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谓实中有虚,虚中寓实。
而“诗情”本是抽象的,诗人用一“引”字,化虚为实,变无形为有形
(二)化实为虚
《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热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
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
”姑举其所选一二云:“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又:“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
”若猿,若柳,若花,若旦暮,若风烟,若夜,若年,皆景物也,化而虚之者一字耳,此所以次于四实也。
(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
“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
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
昔人所谓诗眼是矣。
或谓上一句喻心境之空灵动宕,下一句喻心境之恬淡清凉,则未免求深反谬耳。
(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过香积寺》注)
这里指出怎样化景物为情思,就是注意运用谓词,通过谓词把作者的情思表达出来。
就这里举的例子说,要是说生活过得很单调很寂寞,这话就抽象,虚而不实,不成为诗。
刘长卿《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说从早到晚同我作伴的只有猴子,和我领略江上风光烟雾的,只有柳树;这就具体,并从中透露出生活的单调寂寞来,用“同”和“共”两个谓坷,化实为虚。
要是说生活很单调很简陋,显得抽象;说成醒来听见猿声才知道后半
夜,看见花开才知道又是春天,这就具体,用了“知”和“见”两个谓词,便从景物中写出感情来。
再像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除了“咽”和“冷”两个谓词外,别的都是具体的词,都是景物。
靠了这两个谓词把幽静深僻的境界写出来了。
“咽”是吞咽,声音比较低沉,在热闹场合这种低沉的声音不容易引起注意,所以从咽里显出幽静来。
“冷”指阳光的微弱,因为山的深僻,才显出日色的“冷”来。
这里讲化景物为情思,是靠适用谓词,这是指一般情况说的。
也有光堆砌景物而不用谓词,同样能化最物为情思,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把六样事物排在一起,中间不用谓词,那就靠事物的排列来显示情思,要是排乱了一样事物就不行。
鸡声是天亮前的鸡叫,鸡一叫,客店里的旅客就要起来赶路,这时候,太阳还没出来,天上只有月亮。
赶路人的脚迹,印在板桥上的霜上。
显得霜浓,天已冷。
这六样事物靠着恰当的排列帮助我们理解它的含义,从而透露出旅客赶路辛苦的用意。
这就从景物中见情思。
不过这样的例子是比较少的,一般说来,还是像上面说的,结合景物,用谓词来表达作者的情思。
典型代表有诗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1)什么是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西上莲花山)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念奴娇·赤壁怀古》轼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忆昔韦庄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3、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杜甫《月夜》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持帆席,枫叶落纷纷。
(2)什么是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
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三)“虚”与“实”的关系
(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扬州慢》《梦游天姥吟留别》《念奴娇·赤壁怀古》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
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雨霖铃》《月夜》《踏莎行》
(补充)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写虚。
通过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四)总结归纳
1、我们学习虚实的关系离不开诗词的主题,所以在试卷上碰到类似问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的问题时,只答虚实相生是不够的,必须和主题或者是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常用的表术方式是:
虚景与实景相对照,使某地和某地的不同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某种的感慨。
虚实相生,虚实相应,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泻染出一种浓浓的某种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种气氛。
2、我们所说的实写虚写是针对景物描写而言的,实际上是实景和虚景的描写的意思,区别于从审美角度上所言的“虚与实”的关系问题,就是说我们在试卷上首先考虑的仍然是景物的描写是否虚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