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儿童自闭症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自闭症

针灸治疗自闭症

针灸治疗自闭症关于《针灸治疗自闭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针炙疗法自闭症是一种十分合理的治疗法。

自闭症的3-6岁是最佳时机,耽搁了再训炼实际效果可能不太好!一般医生都不容易让你诊断的,由于要是训炼,小孩是会发展的!有时小孩自身也会发展趋势出去的。

假如诊断了再练,也许要6岁了,那时练,发展是多少不太好说!因此要立即医治。

1 扎针头部穴位在我国各代医学论文针对经脉与头的关联早有记述,如《灵枢·邪气藏脏病形篇》中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经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空窍就包含脑颅和脑组织,《针灸大成》中称“首为诸阳之气,百脉之窍……百脉皆归入头”,表明全身经脉与头的关联很紧密。

2 穴道封闭疗法如今,英国等欧美国家了解到自闭症康复的必要性。

根据大使用量运用维生素b26,可提高語言作用,提高睡眠质量,降低活动过多和应激性性,提升注意广度和对学习培训的兴趣爱好,降低攻击性行为和自残个人行为。

唐朝《本草拾遗》中,对紫河车即干躁胚胎的药效和药力均有详细描述。

《本草再新》中称“大补气补血、理血分、治神伤梦遗”。

由此可见,胚胎治亏虚劳积、失志恍惚之间、舒心益气养血、养血固精强肾有神效。

选用人胎盘组织液和维生素b26做风池穴位封闭式,能使患者在睡眠质量、語言、个人行为等层面有大大提高。

3 推拿按摩捏脊推拿按摩背部的华佗夹脊穴属督脉,督脉贯脊,属脑络肾,督率气血,统摄真元。

捏脊法可调式阳阴、理血气、和五脏六腑、疏通经络、培原气,具备增强体质的作用,是少儿推拿关键技巧之一。

此外,根据捏脊法可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还能使人的大脑释放出来“内啡肽”,提升人的大脑右半球的作用,提高空间想象力和想像力。

医治自闭症患者需要留意什么标准1、改进小孩的刻板行为,防止反复姿势个人行为呆板是每一个自闭症孩子的阻碍之一,尽可能帮他寻找他很感兴趣的事情或是活动,要用别的的活动或小玩具来吸引住他的专注力,不必使他浑浑噩噩,以防他感觉太无聊了,一直反复一样姿势。

儿童康复针灸有用吗

儿童康复针灸有用吗

儿童康复针灸有用吗在儿童康复领域,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常常引发家长们的疑问:它到底有没有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针灸。

针灸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来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和脏腑功能。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他们的身体仍在生长发育阶段,生理机能和免疫系统与成人有所不同,因此针灸在儿童康复中的应用需要更加谨慎和精准。

从临床实践来看,针灸在儿童康复中确实有一定的作用。

比如,对于小儿脑瘫这一常见的儿童康复问题,针灸可以帮助改善肌肉的紧张度,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肢体的运动能力。

不少研究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针灸治疗,脑瘫患儿的肢体协调性和运动功能有了明显的改善。

再比如,儿童多动症也是让家长们头疼的问题之一。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平衡,帮助患儿集中注意力,减少多动和冲动的行为。

一些患儿在接受针灸治疗后,课堂表现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都有了积极的变化。

另外,对于儿童自闭症的康复,针灸也能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

它可以缓解患儿的焦虑情绪,改善睡眠质量,从而有助于提高患儿的社交互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我们也不能盲目地认为针灸是儿童康复的万能良药。

针灸治疗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一,针灸师的专业水平至关重要。

一位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针灸师能够准确地找到穴位,并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而如果针灸师的技术不过关,不仅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还可能给患儿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风险。

其二,患儿的个体差异也会影响针灸的疗效。

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对针灸的反应都不尽相同。

有些孩子可能对针灸治疗非常敏感,效果显著;而有些孩子可能反应较慢,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才能看到效果。

其三,治疗的时机和疗程也很关键。

对于一些疾病,如果能在早期及时进行针灸治疗,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同时,针灸治疗通常需要一定的疗程,不能期望一两次治疗就能解决问题。

家长和患儿需要有耐心和坚持治疗的决心。

浅析针刺治疗自闭症从肝论治

浅析针刺治疗自闭症从肝论治

2021,Vol.24No.1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自闭症是儿童神经系统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其三大核心症状为语言交流障碍、社交障碍和行为异常,常见伴随症状有遗尿、睡眠障碍、不良饮食习惯、脾胃功能紊乱等[1]。

现代医学认为自闭症是一种脑功能障碍的表现。

《灵枢·脉度》曰:“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

”中医认为其属于“无慧”“语迟”“胎弱”等范畴,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肾密切相关[2]。

自闭症的病因病机有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心失所养、肝失疏泄和阴阳失调等,其证型可分为心肝火旺、痰蒙心窍、肾精亏虚、肝郁气滞[3],其中肝郁气滞型与心肝火旺型最常见,约占65%,表明自闭症与肝关系密切[4]。

笔者发现针刺治疗自闭症从肝论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其机理浅析如下。

1自闭症与“肝”的关系1.1自闭症的病因病机与“肝”的关系自闭症的病因病机与“肝”生理功能异常有关。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

”张氏云:“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发于肝。

”肝为元气萌芽之脏,是万物生命活力的体现,是元气强健的关键[5]。

自闭症发病的根源可能在“肝”,肝功能异常可使心、脾、肾等脏受累,最终损伤大脑[6]。

肝主升发,具有协助各脏生长发育的功能,若肝失条达、升发不利,五脏失于濡养,则会造成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影响脑和神经的发育。

肝主疏泄,具有疏通畅达等功能,肝失疏泄或疏泄过度则会使脏腑机能紊乱,从而导致儿童身心发育异常。

“肝为生命之本”,是调节生命活动的纽带,自闭症可能与先天肝失疏泄有关[7]。

明代万全《育婴家秘》中提到“小儿肝常有余”,此“有余”于患儿来讲,即为肝升发、疏泄过度。

疏泄异常会导致气血运行紊乱,情志致病的主要机制是气机逆乱、气血失调,故肝疏泄过度的异常多表现在情志上,相当多的自闭症患儿婴幼儿期情绪变化大、多动和睡眠少,且情志的异常最容易引起的也是“肝”的病症[6]。

靳三针治疗儿童自闭症不同中医证型疗效分析

靳三针治疗儿童自闭症不同中医证型疗效分析

靳三针治疗儿童自闭症不同中医证型疗效分析前言儿童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社交交往障碍、语言和非语言交流障碍、刻板和重复性行为、兴趣和活动范围狭窄等。

目前,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等方法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无法根治儿童自闭症。

因此,中医针灸作为一种安全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其中,靳三针治疗儿童自闭症的疗效备受关注。

本文将重点分析靳三针治疗儿童自闭症中,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差异。

靳三针治疗儿童自闭症靳三针是一种传统的中医针灸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儿童自闭症。

靳三针是在三阴交穴、关元穴、气海穴处分别进行针刺的治疗方法,其疗效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在靳三针的治疗中,根据不同的中医证型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则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不同中医证型分析气滞血瘀证型气滞血瘀证型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证型,主要表现为胸闷、烦躁不安、皮肤暗红等症状。

在儿童自闭症患者中,气滞血瘀证型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易怒、易哭,并且伴随着一些身体症状,例如皮肤瘙痒、易过敏等。

靳三针治疗这种中医证型时,应该选择较为刺激性的针灸方法,如悬灸、少泽穴灸法等。

经过治疗后,儿童自闭症患者的症状会得到明显缓解。

肝郁脾虚证型肝郁脾虚证型是另一种常见的中医证型,主要表现为情绪抑郁、压抑,食欲不振等症状。

在儿童自闭症患者中,肝郁脾虚证型表现为孤独、内向、不喜欢社交,并且食欲不振、消化功能较差。

靳三针治疗这种中医证型时,应该选择较为温和、柔和的针灸方法,如足三里针灸、关元穴灸法等。

经过治疗后,儿童自闭症患者的症状会得到明显改善。

肝肾不足证型肝肾不足证型在中医中也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腰酸腰痛、四肢乏力等症状。

在儿童自闭症患者中,肝肾不足证型表现为记忆力和学习能力较差、四肢乏力等。

靳三针治疗这种中医证型时,应该选择比较柔和的针灸方法,如百会穴针灸、神门穴针灸等。

经过治疗后,儿童自闭症患者的症状会得到明显缓解。

结语综上所述,靳三针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针灸疗法,在治疗儿童自闭症中具有明显的疗效。

中医治疗自闭症的方法

中医治疗自闭症的方法

中医治疗自闭症的方法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认为自闭症是由于脾胃虚弱、肝气郁结、心脾失调等因素导致的疾病。

中医治疗自闭症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疗法和中医养生等。

1. 针灸疗法:中医认为针灸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改善自闭症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内关、神门等。

2. 中药疗法:中医药在治疗自闭症方面主要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平衡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包括香附、柴胡、白芍等。

3. 中医养生:中医强调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对改善自闭症症状的重要性。

例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的饮食结构、适当的体育锻炼等都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自闭症的效果因人而异,且中医治疗需要经过专业医生的诊断和配合。

在采用任何中医治疗方法之前,建议患者及其家人先咨询专业医生,了解治疗方法的适用性和风险。

同时,中医治疗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方案,以期获得最佳效果。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 孤独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 孤独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孤独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孤独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简介孤独症是一种儿童发育障碍性疾病,对患者的社交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行为表现造成了严重影响。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可以为孤独症的辨证施治提供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辨证施治中医认为孤独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先天禀性、脾胃虚弱、肾精亏损等。

因此,中医辨证施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脾胃调理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脾胃虚弱会影响身体的营养吸收和生理功能。

通过采用适当的饮食调理、药物调养等方法,可以改善脾胃功能,提高孤独症患儿的营养状况。

2. 滋补肾精中医认为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肾精亏损会导致人体功能失调。

对于孤独症患儿,滋补肾精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和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从而改善症状。

3. 调理气血中医强调气血的平衡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说,通过调理气血,可以改善大脑功能、促进神经系统发育,从而缓解症状。

4.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在孤独症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整体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施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个体化治疗:每个孤独症患儿的辨证施治都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来进行个体化设计,针对患儿的症状和体质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 专业医生指导:寻求中医专业医生的指导和帮助非常重要,他们能够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并合理选择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

3. 结合其他疗法:中医辨证施治可以与其他疗法相结合,如行为疗法、言语疗法等,以综合提高疗效。

结论中医辨证施治在孤独症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对于孤独症患儿,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是关键,中医辨证施治可以作为其中的一种治疗选择,帮助改善症状、促进康复。

中医儿科:自闭症

中医儿科:自闭症

中医儿科:自闭症中医认为自闭症病位在脑,同心、肝、肾三脏有密切联系。

根据不同的辨证特点,分心肝火旺、痰迷心窍、肾精亏虚3型,在治疗方面以针灸、中药为主。

自闭症又叫孤独症(autism),是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一种类型[1-2],1943年由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Kanner报道[3],以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4~10∶1。

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

约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者在智力普遍低下的背景下,某一方面的智力相对较好或非常好[4]。

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孤独症的患病率比以往有明显增加,美国为每万名儿童4~10人[5],欧洲为2.0‰~6.0‰,中国为每万名儿童2~13人[6-7]。

因其病因不明确,目前无特效药,主要应用一些教育训练方法,收到较好的疗效。

国内外也有人探索应用中医针灸、饮食、动物辅助治疗等方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治疗[8]。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医对自闭症的认识与治疗研究进行综述。

1 病因病机中医古代文献无“自闭症”的病名,但综观古代医家的各种描述,儿童自闭症当属“童昏”“语迟”“清狂”“无慧”“胎弱”“视无情”“目无情”等范畴[9]。

中医理论认为自闭症病因病机为先天不足,肾精亏虚,心窍不通,神失所养,肝失条达,升发不利,其病位在脑,同心、肝、肾三脏有密切关系[10]。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髓者,皆属于脑。

”脑的功能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所说:“头者,精明之府。

”古人早已经认识到脑与精神活动的密切关系,脑主宰生命活动,人的视、听、言、动及思维感觉记忆等均与脑的功能有关。

1.1 先天不足,肾精亏虚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

《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 孤独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 孤独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孤独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自闭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特征是社交交往困难、沟通障碍、刻板重复行为和兴趣的限制。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对于帮助改善自闭症症状和促进患者发展具有一定的效果。

中医辨证分型根据自闭症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可以进行辨证分型,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辨证分型包括脾胃虚弱型、气滞血瘀型、脑痰痰瘀型等。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根据辨证分型的结果,中医可以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对于脾胃虚弱型,可以使用益气健脾的药物,如党参、黄芪等;对于气滞血瘀型,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川芎、当归等;对于脑痰痰瘀型,可以使用化痰祛瘀的药物,如半夏、赤芍等。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自闭症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经络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改善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百会等。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通过调节身体的气机和经络活动,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患者的症状。

可以使用一些特定的推拿按摩手法,如推肚子、揉腰等。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时,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按时进行治疗,并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此外,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可能对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效果,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来改善自闭症症状和促进患者发展。

通过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等手段,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的效果可能因人而异,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儿童自闭症
治疗原则针药并施:现今医学对于儿童自闭症仍缺乏有效、针对性的治疗。

有中医专家表示,临床治疗发现,利用针灸治疗儿童自闭症,有提高患儿言语、认知能力、智力及稳定情绪等功效。

中医认为,儿童自闭症病位在脑,但与心、肝、脾、肾四脏相关,因为从中医角度看,心主神明,与神志有关疾病、或出现与人交流、语言障碍都责于心。

中医又认为,情志病变与肝失疏泄有关;及肾主先天,先天遗传因素或先天性脑损都会导致出现脑的病变。

此外,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如后天调养不当亦可导致发病。

故中医认为,儿童自闭症总病机为先天脑神惑乱或不足,亦与后天心、肝、脾、肾调理不足有关。

由于该病病因与情志因素、脑损有关,故临床治疗上要强调心理、情志治疗。

从临床治疗效果看,针灸治疗效果相当好,虽然针灸文献上没有整套的治疗儿童自闭症经验,但根据该病病因、病机特点制定出针灸治疗方法。

主穴及部位:
基本腧穴取“自闭十项”:
1. 四神针: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寸(共4针) ,针向前后左右各平刺;
2. 智三针:神庭为第1针,左右本神为第2、第3针,针向后平刺;
3. 脑三针:脑户为第1针,左右脑空为第2、第3针,针均向下平刺;
4. 颞三针:耳尖直上2寸为第1针,在第1针水平前后各旁开1寸为第2、第3针,针均向下平刺;
5. 左颞上三针:左侧颞三针上1寸,针均向下平刺;
6. 定神针:印堂、阳白各上5分;
7. 醒神针:人中针斜刺、少商、隐白针直刺;
8. 手智针:劳宫、神门、内关,针直刺;
9. 足智针:涌泉斜刺、足趾关节与足跟连线中点之泉中、泉中向内旁开8分之泉中内,针直刺;
10. 舌三针:拇指间横纹平下颌前缘,拇指尖处为第1针,其左右各旁开1寸处为第2、第3针,针直刺。

随症配穴:肝郁气滞型加合谷、太冲;心肝火旺型加少府、行间;痰迷心窍型加丰隆、大陵;肾精亏虚型加太溪。

得气后采用捻转手法进行平补平泻。

合谷、太冲、少府、行间、丰隆、大陵穴针用泻法;太溪穴针用补法。

留针45min,每5~10min捻针1次,统一在每天上午针刺1次,每周6次,星期天休息,120次为1个疗程。

主穴每次均使用,并按不同证型取相应配穴,1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对比。

本研究结果提示,在采用针刺治疗后,对自闭症儿童行为评定结果显示,多数项目在治疗前后有明显的好转,且差异显著。

说明针刺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是全面的。

从这一角度来看,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对自闭症儿童大脑的影响又是整体水平的,而不是只对某一特定脑内结构产生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