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减字木兰花赏析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宋代: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标签春天、惜春译文黄莺开始啼叫,这初春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细雨蒙蒙,珍贵如油,滋润着草木,那刚刚长出的春草,远看一片嫩绿,近看却仿佛消失了。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有花而不去看它开放,就意味着人生很快消逝。
不要等待着春离开大自然,纷纷落花夹杂着绿色的苔藓。
注释初:刚刚。
解:能、知道。
语:这里指莺鸣,娇啼婉转,犹如说话。
酥:酥油。
近却无:近看什么色彩见不到。
休辞:不要推托。
颠倒:纷乱。
红英:落花。
赏析上片,写初春美好时光。
第一、二句点明初春的时令:“莺初解语”;点明初春地位:“最是一年春好处”。
接着三、四句就写初春美景:“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通过初春细雨滋润草根而转青色而转明丽这一细微变化,把如画的春光美景生动地描绘出来。
尤其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观察得极为细致,描写得极为逼真。
因为远看刚刚返青的草芽,呈现青色;而近看草芽,则仍是黄色的了。
这自然不是东坡的发现,早在唐代,韩愈就注意到了,并写进他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去了。
诗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东坡点化运用韩诗的传神之词句,用进上片,正好道出了初春的可贵,而又不露痕迹。
下片,劝人尽赏春光。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是说不要借“醉倒”沉醉之故,而拒绝去看春花。
不看春花,就意味着失去了花会给人的青春活力,意味着时光易逝,人走向衰老。
这是最大的人生误区。
“人生易老天难老”。
东坡的言辞中同样也充满了人生哲理。
东坡曾说“人生何以易此乐,天下谁肯从我归。
”何不改为“人生何以易此乐,及时看花春常归。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带有醒世之意的恒言。
不要等到春离开人间吧。
否则,将是“红英”纷乱地夹杂着“绿苔”而失去春的魅力。
子由《闻子瞻重游终南山》诗一开头就说得好:“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
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原文及译文赏析

苏轼《减字⽊兰花·莺初解语》原⽂及译⽂赏析 《减字⽊兰花·莺初解语》作者为宋朝诗⼈苏轼。
其古诗全⽂如下: 莺初解语,最是⼀年春好处。
微⾬如酥,草⾊遥看近却⽆。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易⽼。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前⾔: 《减字⽊兰花》是宋代⽂学家苏轼所创作的⽂学作品,词的上⽚描写“莺语”“草⾊”“微⾬”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机与美丽;下⽚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感叹美景易逝,劝⼈⼀醉⽅休。
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
注释: 1、初:刚刚。
2、解:能、知道。
3、语:这⾥指莺鸣,娇啼婉转,犹如说话。
4、酥:酥油。
5、近却⽆:近看什么⾊彩见不到。
6、休辞:不要推托。
7、颠倒:纷乱。
8、红英:落花。
翻译: 黄莺开始啼叫,这初春是⼀年中最好的季节;细⾬蒙蒙,珍贵如油,滋润着草⽊,那刚刚长出的春草,远看⼀⽚嫩绿,近看却仿佛消失了。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有花⽽不去看它开放,就意味着⼈⽣很快消逝。
不要等待着春离开⼤⾃然,纷纷落花夹杂着绿⾊的苔藓。
赏析: 上⽚,写初春美好时光。
第⼀、⼆句点明初春的时令:“莺初解语”;点明初春地位:“最是⼀年春好处”。
接着三、四句就写初春美景:“微⾬如酥,草⾊遥看近却⽆。
”通过初春细⾬滋润草根⽽转青⾊⽽转明丽这⼀细微变化,把如画的春光美景⽣动地描绘出来。
尤其是“草⾊遥看近却⽆”,观察得极为细致,描写得极为逼真。
因为远看刚刚返青的草芽,呈现青⾊;⽽近看草芽,则仍是黄⾊的了。
这⾃然不是东坡的发现,早在唐代,韩愈就注意到了,并写进他的《早春呈⽔部张⼗⼋员外》诗中去了。
诗写道:“天街⼩⾬润如酥,草⾊遥看近却⽆。
最是⼀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东坡点化运⽤韩诗的传神之词句,⽤进上⽚,正好道出了初春的可贵,⽽⼜不露痕迹。
下⽚,劝⼈尽赏春光。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易⽼”,是说不要借“醉倒”沉醉之故,⽽拒绝去看春花。
不看春花,就意味着失去了花会给⼈的青春活⼒,意味着时光易逝,⼈⾛向衰⽼。
苏轼《减字木兰花送别》全词翻译赏析

苏轼《减字⽊兰花送别》全词翻译赏析苏轼《减字⽊兰花送别》全词翻译赏析 《减字⽊兰花·送别》作者为宋朝诗⼈苏轼。
其古诗全⽂如下: 天台旧路。
应恨刘郎来⼜去。
别酒频倾。
忍听阳关第四声。
刘郎未⽼。
怀恋仙乡重得到。
只恐因循。
不见如今劝酒⼈。
【前⾔】 《减字⽊兰花·送别》是北宋⽂学家苏轼所创作的⼀⾸婉约词。
上⽚主要写词⼈再次离开杭州时的不舍⼼情,下⽚则表达了⾃⼰想重新获得杭州这仙境般⽣活的愿望。
全词虚实结合,不仅体现了词⼈复杂的⼼情,⽽且让整个词篇充满了仙道⾊彩,耐⼈寻味。
【注释】 ⑴减字⽊兰花:唐教坊曲,后⽤为词牌名,⼜名减兰。
⑵天台(tāi):⼭名,在浙江天台县北。
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当⽃⽜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
主峰华顶海拔1133⽶。
道教曾以天台为南岳衡⼭之佐理,佛教天台宗亦发源于此。
旧路:汉刘晨、阮肇两凡⼈到天台仙境去时经历过的那条⽼路回到⼈间,再⼊仙境,⽐喻东坡曾在36岁时⾛进仕途,通判杭州,这次回杭任太守,⼜⼊仕途,⾃称⾛“旧路”。
⑶刘郎:东汉刘晨和阮肇⼊天台⼭采药,为仙⼥所邀,留半年,求归,抵家⼦孙已七世。
后刘重访天台⼭,旧踪渺然。
后世称去⽽复来的⼈为“前度刘郎”。
应恨:实为反语,名为遗恨,实是⼀种留恋⼼情。
⑷别酒句:送⾏的酒不停地往杯⾥倾倒。
⑸阳关第四声:《苏轼⽂集》卷六七《记阳关第四声》:旧传阳关三叠,然今歌者,每句再叠⽽已,通⼀⾸⾔之,⼜是四声。
皆⾮是。
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复节奏。
余在密州,……每句皆再唱,⽽第⼀句不叠。
王维《送元⼆使安西》诗:渭城朝⾬渑轻尘,客舍青青柳⾊新。
劝君更进⼀杯酒,西出阳关⽆故⼈。
此曲因以名为《渭城曲》或《阳关曲》。
演唱时末时反复三遍,称为阳关四声。
此曲成为历代送⾏饯别的传统⾳乐。
⑹仙乡:原指刘晨、阮肇天台⼭仙境,这⾥借喻官场。
⑺只恐⼆句:独怕朝廷因循拖时间,如刘、阮回来后已是两百年了,见不到他⼊⼭之前所认识的⼈了。
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原文及赏析

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原文及赏析《减字木兰花·春月》这首词中,作者选取了月色、梅花,冷香,回廊,烟雾等,构成清幽恬静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良辰美景的珍惜,使他的精神从政治得失中解脱出来,一念清净,旷达闲适,这表现了他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减字木兰花·春月宋代:苏轼二月十五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译文春日庭院,皓月当空,堂前小酌,飘然欲醉,起舞弄影。
九曲回廊,舞步旋转,树上梅花,一半凋零,酒香梅香,和美醇清。
淡淡的云,薄薄的雾,如此春宵月色,是年轻人及时行乐的佳境。
不像秋天的月,执着地照着离别之人,引两地伤情。
注释香醪:美酒佳酿婉娩:形容香味醇清和美。
简析上片写景。
月下赏花,饮酒赋诗,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读者关心的是诗人举杯时所产生的感受和联想。
苏轼此首写他把月光斟进自己的酒杯里,让读者与他一起分享美酒的芬芳和清光。
这种感受是新奇的,大胆的,但又是合理的,自然的。
开篇的“月午”,不是早已指明中天明月光正泻向杯中。
而“摇荡”一词,正透露出诗人举杯相属的豪兴而使月光翩然起舞。
诗人从寻常的生活中,捕捉到不寻常的诗意,于平易中见工夫,逸趣中显天才。
月色是这样的皎洁明净,所照之处冷浸一片银色。
聚星堂前的梅花也更显得璀灿晶莹,洗尽铅华见雪肌。
诗人不禁离席,漫步于积水空明的回廊上。
此时他始觉幽香袭来,柔顺清润,以至于物我两忘,陶醉在这优美安谧的境界之中。
下片发议论。
过片由“半落梅花”而来,“欲落梅花更多情”,何况这梅花烟雾轻笼,有一种朦胧含浑之美。
花前月下,自古以来“总是少年行乐处”,这少年是泛指,也是指赵德麟。
诗人很赏识这位年轻的签判,称赞他“吏事通敏,文采俊丽,志节端亮,议论英发。
《减字木兰花》苏轼的词作鉴赏

《减字木兰花》苏轼的词作鉴赏《减字木兰花》苏轼的词作鉴赏●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苏轼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苏轼词作鉴赏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
作者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此词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
古时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后汉书、礼仪志上》)。
春牛即泥牛。
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后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
春幡,即“青幡”,指旗帜。
春胜,一种剪纸,剪成图案或文字,又称剪胜、彩胜,也是表示迎春之意。
而两片的第二句都是写“春风”。
上片曰:“无限春风来海上”。
作者《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
下片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
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
接着上、下片对应着力写景。
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
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
丐,乞求。
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句,是全词点睛之笔。
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而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
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谓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
此词礼赞海南之春,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
同时词又表达作者旷达之怀,对我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
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
这首词大量使用同字。
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类字”。
本来,遣词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复。
《文心雕龙。
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权重出”,以“同字相犯”为戒。
《减字木兰花》古诗鉴赏

古典诗词中专以舞蹈为题材的作品不多,本篇则是为数不多的同类作品中出类拔萃之作。词中以纤细巧妙的笔法描绘舞技的高超,如用游丝、杨花、宫花之类质地较轻之物衬托或比喻动作的轻盈飘逸,使人如亲临亲见,获得了极高的艺术享受。
词中以纤细巧妙的笔法描绘舞技的高超如用游丝杨花宫花之类质地较轻之物衬托或比喻动作的轻盈飘逸使人如亲临亲见获得了极高的艺术享受
《减字木兰花》古诗鉴赏
《减字木兰花》古诗鉴赏
●减字木兰花
张先
垂螺近额,走上红裀初趁拍。
杨花尘不起。
舞彻《伊州》,头上宫花颤未休。
这是一首描绘少年艺妓舞蹈形象的作品。全词以纤细巧妙的艺术手法,把从起舞到急舞、缓舞以及舞罢的全套舞蹈动作写得层次分明,姿态各异。
换头两句,转写舞女的双脚。她穿着绣有文采鸳鸯的舞鞋,红地毯上轻快地旋转、跳跃,一忽儿节奏放缓,她象杨花一样飘去,连一丝儿灰尘也未沾惹。《伊州》,商调大曲名,唐时来自西北边地。词至结处,才知道伴奏的乐曲乃是《伊州》,前面所说的“初趁拍”乃是指配合《伊州》调的节拍。一曲奏毕,舞蹈停止,而舞女头上的宫花还颤巍巍地摇晃不休。这样的结尾极有余味,这颤动的宫花,让人仍旧沉浸舞蹈的意境中,久久不愿醒来……。
《减字木兰花·花》原文译文及古词鉴赏

《减字木兰花·花》原文译文及古词鉴赏《减字木兰花·花》运用了以物代人的手法,在花人之间反复掂掇,造成情意绵绵的意境,构思新颖纤巧,独具艺术风采,形象的写出了玉人之美。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减字木兰花·花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减字木兰花·花》原文宋代:苏轼玉房金蕊。
宜在玉人纤手里。
淡月朦胧。
更有微微弄袖风。
温香熟美。
醉慢云鬟垂两耳。
多谢春工。
不是花红是玉红。
《减字木兰花·花》译文及注释译文黄金的花蕊开绽在红色如玉的花房,恰好放在美人的柔细的手里。
朦胧的月亮月光淡淡,时不时吹起微风来卷起美人的衣袖。
柔和清淡的风中,美女似有醉意般酣然入睡,很熟很香,悄悄的,高耸的发髻垂到两只耳朵下了。
谢谢春姑娘的巧夺天工,不像是花般的红艳,更像是美人肌肤透出的红。
注释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唐教坊曲,又名减兰、木兰香、天下乐令、玉楼春、偷声木兰花、木兰花慢。
该词牌为双调,上下阕各四句,共四十四字。
玉房:花的子房的美称。
金蕊:金色的蕊。
白居易《牡丹芳》诗:黄金蕊绽红玉房。
玉人:容貌美丽的少妇。
《诗经》:有女如玉。
纤手:女子柔细的手。
《减字木兰花·花》赏析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运用了以物代人的手法,在花人之间反复掂掇,造成情意绵绵的意境,构思新颖纤巧,独具艺术风采,形象的写出了玉人之美。
词的一开头就来赞美花:开头两句写花的子房,花的金蕊,玉房金蕊,从正面以文彩艳丽的笔法描绘了花妖艳迷人的姿色,“黄金蕊绽红玉房”只有牡丹才能配的上“玉房金蕊”的称号,可见花的婀娜多姿。
牡丹结成一束,恰好地插在美女柔细的手里。
“金”花与“玉”人相映成趣,柔花与纤手,“宜”字贯串,构成了睡女侧睡拈花图,美丽极了。
“淡月朦胧。
更有微微弄袖风。
”特写美女的朦胧美。
“淡月”本是“朦胧”的,它好像柔纱,罩在美女的肌体上,更是玲珑剔透的。
加仁轻轻的微风,拂弄着美女的衣袖,多么柔情。
减字木兰花-送赵令(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减字木兰花·送赵令宋代:苏轼春光亭下。
流水如今何在也。
岁月如梭。
白首相看拟奈何。
故人重见。
世事年来千万变。
官况阑珊。
惭愧青松守岁寒。
标签感慨、友人、回忆译文往日春光亭下的流水,现在在哪里啊?日月如梭,我们头发都白了,打算怎么办啊!友人再一次相见,我已不能适应变化不测的世事。
出仕的热情淡薄了,自愧不如青松,青松在寒时也能守住本色。
注释梭:织布机上的部件,穿引很快。
多用以比方往来迅速,如日月如梭。
拟奈何:打算怎么办。
官况阑珊:意谓出仕为官的热情淡漠了。
况:况味,境况和情味。
阑珊:衰落,即将残尽。
青松守岁寒:指青松耐寒冷,终岁不凋。
赏析上片“春光亭下。
流水如今何在也”,是说词人早年与赵晦之相识在春光亭下,那亭下的流水已不知逝去到什么地方了,回忆起当年交友,情深谊厚。
从此词的下文“岁月如梭。
白首相看拟奈何”看,“春光亭下”云云,当指第一次密州相见之时,那时词人刚四十岁,尚属壮年,至此时的第三次赠词,词人已是五十六岁,故得称“白首”,且时隔十六年,也与“岁月如梭”相合。
下片:“故人相见。
世事年来千万变。
官况阑珊。
”词人在“故人”面前,倾诉着自己别后的仕宦坎坷经历,有如赵晦之早年的失官东武令和“三仕已之无喜愠”等遭遇,但自己则更为悲惨,“官况”可谓大起大落,几度挫折,正是“世事年来千万变”的反映。
结句“惭愧青松守岁寒”,是说自己难能如青松耐守岁寒一般,而倍感惭愧。
词中的“白首相看拟奈何”、“惭愧青松守岁寒”诸句,虽慨叹时光流逝,无奈“岁月如梭”;但是词意却隐含着“壮志难酬”和坚守职责、不惧磨难的积极内涵。
读之令人肃然起敬。
全词曲尽心态,含蓄哿慨,笔力纵横,铸语自然。
关于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赏析
【原词】
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大意】
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
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
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
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赏析】
从词中“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语句可以看出,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早春(或初春)。
早春就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目伤怀,要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