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蝶恋花》与《念奴娇》赏析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清新婉丽之作,表现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已的情感不为人知的烦恼。
上阕写春光易逝带来的伤感,没有拘泥于状景写物而融人自身深沉的慨叹。
下阕写得遇佳人却无缘一晤,自己多情却遭到无情对待的悲哀。
全词词意婉转,词情动人,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作品原文: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作品注释:⑴蝶恋花:词牌名。
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
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花褪残红青杏小:指杏花刚刚凋谢,青色的小杏正在成形。
褪(tùn),萎谢。
⑶飞:一作“来”。
⑷绕:一作“晓”。
⑸柳绵:即柳絮。
⑹天涯何处无芳草:指春暖大地,处处长满了美美芳草。
⑺渐悄:渐渐没有声音。
⑻多情:指旅途行人过分多情。
却被:反被。
无情:指墙内荡秋千的佳人毫无觉察。
作品译文: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
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风吹得越来越少,天涯路远,哪里没有芳草呢!围墙里有位少女正荡着秋千,围墙外行人经过,听到了墙里佳人的笑声。
笑声渐渐就听不到了。
声音渐渐消散了。
行人怅然,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
创作背景:此词朱祖谋本、龙榆生本未编年。
其后诸家编年有异,而主要观点有以下四种:曹树铭本云:“细玩此词上片之意境,与本集《满江红》之上片相似。
而这首词下片之意境,复与本集《蝶恋花》之下片相似。
以上二词,俱作于熙宁九年丙辰密州任内。
铭颇疑此词亦系在密州所作,志以待考。
”薛瑞生本、邹同庆、王宗堂本均据《冷斋夜话》所载王朝云在惠州贬所曾唱此词及苏轼惠州时期的诗文里惯用此词中出现的“天涯”一词而系于绍圣二年(1095)春,作于惠州。
苏轼《念奴娇》诗歌赏析及分析

苏轼《念奴娇》诗歌赏析及分析苏轼《念奴娇》诗歌赏析及分析引言:《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此词怀古抒情,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念奴娇》赏析及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诗歌赏析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
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
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
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
"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
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
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
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
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
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
"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
"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
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
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
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
苏轼《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鉴赏及译文

苏轼《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鉴赏及译文《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是一首专写词人人生与思想发生变化时的心态词,上片写秋夜秋风的冷势与词人不眠的心态,下片从相思的角度来烘托词人不热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态。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宋代:苏轼昨夜秋风来万里。
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
有客抱衾愁不寐。
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
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
衣带渐宽无别意。
新书报我添憔悴。
昨夜的秋风好似从千里之外吹来。
皎洁的月光爬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寒意透入人的衣袖。
我抱着被子心中愁苦难以入睡。
哪里还能忍受玉漏慢慢滴漏。
我这个旅居外地的游子,还没有回朝廷的打算。
梦里醒来凄绝伤神,枕上都是相思的泪水。
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
只为新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注释蝶恋花:词牌名。
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
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屏:屏风。
帏(wéi):床帐。
衣袂(mèi):衣袖。
衾(qīn):被子。
玉漏:古代计时器。
长如岁:度夜如年。
羁(jī)舍:寄居之处。
归计:指回朝廷当官,一说指回归故里。
衣带渐宽:指人因忧愁而消瘦。
新书:新写的信。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赏析这是一首专写词人人生与思想发生变化时的心态词,上片写秋夜秋风的冷势与词人不眠的心态,下片从相思的角度来烘托词人不热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态。
全词通过描写秋夜秋风秋月秋冷秋思来渲染词人的秋“愁”,这是继柳永之后,作心态婉约词的成功尝试。
上片,写秋夜秋风的冷势与词人不眠的心态。
开头一句,气势磅礴。
“昨夜”点时间,“秋风”点时令,“万里”点风势。
第二、三句写深秋夜风冷煞人:白色的月光进到室内,冷光加冷色,“冷透人衣袂”。
“冷透”二字,极其传神地将人的冷感带上了穿透力。
由于秋夜秋风秋月秋冷,引发最后两句描写其后果:词人就是被大被裹住,还是“愁不寐”。
苏轼古诗词《蝶恋花·京口得乡书》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古诗词《蝶恋花·京口得乡书》原文译文赏析《蝶恋花·京口得乡书》宋代:苏轼雨后春容清更丽。
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
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白首送春拚一醉。
东风吹破千行泪。
【译文】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
只有那远离故乡的人,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
北固山下三面都是水。
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象是美人的发髻。
万里外的家乡来了一封信,问我哪年真的能回去?我只有回头拼命喝酒,送春归去,春风倒还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泪涕。
【赏析】词开篇写景,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可是那远离故乡的人,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
物我对照,更反衬出乡思之深。
以下接着写北固山一带碧水环山的秀丽景色。
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像是美人的发髻。
上片主要写景,在作者笔下展开的是一幅山清水秀的清丽的春景,眼前的图画般的美景,却钩起了作者无尽的乡愁,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物我对照乐景衬哀愁的写法,山水虽美,但终不是自己的故乡。
词的下片紧承上片侧重写自己的思乡的心情。
作者落笔对面,先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乡,而是写收到乡书一封,“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从这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词人的家人急盼远方的游子归家的殷切心情,以虚写实,更可见作者难耐思乡之情。
家人盼归,可是作者回乡的日程还是遥遥无期,面对无可奈何的局面,作者只能是借酒浇愁面对东风抛洒热泪了,所以结句说“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我只有回头拼命喝酒,送春归去,春风倒还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泪涕。
最后这两句不回答乡书中的问题,而是以春光易逝借酒浇愁作结,但是有家难归之意已溢于言表。
这种不答之答比直接回答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量,充分抒发了他那种难以言状的思乡之情。
扩展阅读:苏轼故事之家庭聚会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加赏析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加赏析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赏析: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2、《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赏析: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
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
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3、《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赏析: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
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赏析: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
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5、《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
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
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6、《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蝶恋花》赏析

苏轼唯美古诗词,宋词名篇赏析,我思君处君思我《蝶恋花》宋·苏轼暮春别李公择簌簌无风花自堕。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座。
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柁。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孤魂招楚些。
我思君处君思我。
【赏析】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春,苏轼自密州至京师开封,旋移知徐州。
途过齐州(今山东济南)时,会遇齐州太守李公择,流连数日后,苏轼席上赋此词留别。
词的上片写离别的时令、氛围。
时当“暮春”,故词人根据暮春的景物特征来选择、镕铸意象。
其时群花凋零,杨柳叶老,樱桃花谢,园林四处残花败叶,好不寂寞。
离别之人,心绪本来不好,睹物生情,更加伤感。
首句“无风花自堕”,以“天生好言语”,写出自然景物的变化,表现出暮春时节景物的典型特征,犹如谢灵运写初春景色的名句“池塘生春草”,似若不经意,而实体现出诗人观察的细致,表现的真切自然。
“簌簌”,形容花落的声音、形态,语本唐诗人元稹的《连昌宫词》:“风动落花红簌簌。
”苏轼将“风动落花”改为“无风花自堕”,更切合暮春落花的特征。
“簌簌”一词,置于句首,具有先声夺人的效应,表现出闻声而寻状的观察过程。
地上“园林寂寞”,给人以冷清萧瑟之感,倒是天上夕阳,似在替人依依惜别,情意绵绵地将余辉洒落在词人饯别的席间座上,给人一丝暖意与慰藉,也给“寂寞”暗淡的离怀与词境投射入一线亮色。
苏轼个性开朗乐观,无论遭遇何种人生苦闷忧患,都能从中超脱解放出来,不为忧患苦恼所困扰。
因而面对落花,面临离别。
他没有秦观“飞红万点愁如海”般的沉重感伤,也不似欧阳修那样“泪眼问花”,而是在寂寞中去寻求慰藉与消遣。
苏轼又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的诗人,大自然的一山一水,都能激起他的美感与诗情,给他带来欢欣与愉悦。
这不,远处的青山、白云,吸引住了他的注意力,转移了他的寂寞离怀。
苏轼是大诗人,又是大画家,他不仅善于欣赏景致,也能敏锐地捕捉住转瞬即逝的景物,并把它描画于纸上。
“山青一点横云破”,如诗如画,远处山峰被白云笼罩环绕,只有“一点”青色峰尖穿破云雾,露出云头,仿佛“小荷才露尖尖角”。
苏轼《蝶恋花·春景》全词翻译鉴赏

苏轼《蝶恋花·春景》全词翻译鉴赏导读:《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
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蝶恋花·春景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①花褪残红:残花凋谢。
②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③笑渐不闻声渐悄:墙外行人已渐渐听不到墙里荡秋千的女子的笑语欢声了。
④多情:指墙外行人。
无情:指墙里的女子。
恼:引起烦恼。
译文:蝶恋花·春景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
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请不要担心)不久天涯到处又会再长满茂盛的芳草。
(春天还会到来的)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
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译文2: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
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围墙之内,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忍不住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译文3:杏花退红瓣已凋,枝头杏果青又小。
燕子飞来寻旧巢,绿水潺潺把人家环绕。
风吹柳枝絮花渐少,芳草长到天边能不伤春老?墙里秋千摇,墙外有行道。
行人墙外过,听见墙里美人笑。
欢声笑语渐不闻,但觉墙里静悄悄,可怜墙外多情人,枉被笑声撩拔声烦恼。
【简析】:《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
苏轼《蝶恋花》赏析

苏轼1.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上片就眼前所见写景,写春光将尽,这实写。
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
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红花落尽,枝条上留下的是花的残痕和苦涩的小青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
“燕子”二句,小燕子逐春飞来,恋春不已。
绿水环绕山村人家,春情留连不断。
细细品味,残破、惨淡之情油然而生。
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
然而,我们读词时,却必然会联想到当日春光明媚的景象:山花烂漫、柳絮飞扬,冰消雪融后的小溪水,淙淙流过山村人家,燕子戏水闹春,这样的春日,怎不令人神往!两相对照,眼前春的归去,又怎不令人黯然神伤!这种情景交炼而得言外之意的妙笔,正好比一抹彩云,去留无迹。
而这种对春的向往却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迹。
“枝上”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
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又”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
这也是说春归去的一种景象。
然而,柳絮在古典诗文中,往往是薄命女子的象征,看见柳絮,很自然地又联想到被遗弃的女子,随风飘摇,没有空白之处。
杏子虽然是酸苦的,但它还是会让人联想到落去的鲜花,而柳絮呢?落就落了,谁还惦记呢?这恐怕就是词人身世的自叹吧!“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谓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和蒋夔寄茶》)。
在后来的贬谪海南时期,作者又高唱着“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乡的伤感中蕴含着随遇而安的旷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谢谢观赏!
Thanks!
对于苏轼,很多人会想到豪 放词,但是,东坡作为宋朝少有的 全才,丌仅在豪放词上很有造诣, 婉约词也是别有风味!下面我们就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不《蝶恋 花》为例,浅析其丌同风味。
至于为什么选择这两首词,乃是其较强 的代表性,《念奴娇》可谓东坡豪放词代 表,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 ,笔力遒劲,境界宍阔,将写景、咏史、 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 量。而《蝶恋花》一词却完全丌同,用婉 约的笔调,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 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豪放中亦有柔情
——浅析苏轼词《101年8月24日), 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 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词 人的主要代表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 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 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 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 中秋》、 《赤壁赋》、《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 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多笑墙墙天枝燕花 情渐外里涯上子褪 却不行秋何柳飞残 被闻人千处绵时红 无声〄墙无吹〄青 情渐墙外芳又绿杏 恼悄里道草少水小 。〄佳。〃〄人。 人 家 笑 绕 。 。
蝶 恋 花 春 景
·
人早故灰羽了遥江起乱周故风大念 生生国飞扇〄想山千石郎垒流江奴 如华神烟纶雄公如堆穿赤西人东娇 梦发游灭巾姿瑾画雪空壁边物去 〄。〄。〄英当〄。〄。〄。〄 一 多 谈发年一 惊 人 浪赤 尊 情 笑。〄时 涛 道 淘壁 还 应 间 小多 拍 是 尽怀 酹 笑 、 乔少 岸 : 〄古 江 我 樯 初豪 〄 三 千 月 〄 橹 嫁杰 卷 国 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