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场典型指标释义及计算公式
风电场电量计算公式

风电场电量计算公式
1.风能捕获公式
风能捕获公式用于计算在给定风速下风轮所捕获的风能。
风能捕获公式通常使用风能密度来计算,风能密度是单位面积内风能的平均值。
风能密度公式如下:
E=0.5*ρ*A*V^3
其中,E表示风能密度,ρ表示空气密度,A表示风轮面积,V表示风速。
风轮面积可以使用风轮的直径来计算:
A=π*(D/2)^2
其中,D表示风轮的直径。
将风轮面积代入风能密度公式,得到风能捕获公式:
E=0.5*ρ*π*(D/2)^2*V^3
2.发电效率公式
发电效率公式用于计算在给定风能下风电机组的发电量。
发电效率是风能转化为电能的比率,通常取值0.3至0.5之间。
发电效率公式如下:
G=E*η
其中,G表示发电量,E表示风能密度,η表示发电效率。
将风能捕获公式代入发电效率公式,得到发电量公式:
G=0.5*ρ*π*(D/2)^2*V^3*η
这个公式可以用于计算在给定风速下风电场的发电量。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风电场的发电量并不仅取决于风速和风轮直径,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风向、风轮的转速等。
因此,此公式只是一个基本的计算模型,实际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具体的风电设备、场地条件等因素,进行更精确的计算。
风电场综合统计指标计算公式

风电综合统计指标计算公式1、平均风速平均风速是指统计周期内风机轮毂高度处瞬时风速的平均值。
取统计周期内全场风机或场内代表性测风塔的风速平均值,即11ni i V V n ==∑ 单位:米/秒(/m s ) 式中:V —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平均风速,/m s ;n —统计周期内的全场风机的台数或代表性测风塔的个数; iV —统计周期内的单台风机或单个代表性测风塔的平均风速,/m s 。
2、平均温度平均温度是指统计周期内风机轮毂高度处环境温度的平均值,即11nii T T n ==∑ 单位:摄氏度(oC )式中:T —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平均温度,oC ; n —统计周期内的记录次数;i T —统计周期内的第i 次记录的温度值,oC 。
3、平均空气密度平均空气密度是指统计周期内风电场所处区域空气密度的平均值,即P RTρ=单位:千克/立方米(3/kg m )式中:ρ—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平均空气密度,3/kg m ; P —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平均大气压强,a P ; R —气体常数,取287/J kg K ⋅;T —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开氏温标平均绝对温度,K 。
4、 平均风功率密度平均风功率密度是指统计周期内风机轮毂高度处风能在单位面积上所产生的平均功率,即3112niwpi D V nρ==∑()() 单位:瓦特/平方米(2/W m )式中:wpD —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平均风功率密度,2/W m ;n —统计周期内的记录次数;ρ—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平均空气密度,3/kg m ;3iV —统计周期内的第i 次记录平均风速值的立方。
5、有效风速小时数有效风速小时数是指统计周期内风机轮毂高度处介于切入风速与切出风速之间的风速累计小时数,简称有效风时数,即nii V V V V T T ==∑有效风时数 单位:小时(h )式中:T有效风时数—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有效风时数,h ; 0V —风机的切入风速,/m s ;n V —风机的切出风速,/m s ;i V T —统计周期内出现介于切入风速(0V )和切出风速(n V )之间的风速小时数,h 。
风电场综合统计指标计算公式

综合场用电率—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综合场用电率; E发电量—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发电量,kWh; E综合场用电量—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综合场用电量,kWh。 18、场损率 场损率是指统计周期内消耗在风电场输变电系统和风机自用电的电量占全场发电量的百分比,即 100%EEEEE发电量购网电量场用电量主变高压侧送出电量场损率发电量 式中: 场损率—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场损率; E发电量—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发电量,kWh; E购网电量—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购网电量,kWh; E主变高压侧送出电量—统计周期内的主变高压侧送出电量,kWh; E场用电量—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场用电量,kWh。 19、风能利用提高率 风能利用提高率是指统计周期内风机实际功率曲线与其标准功率曲线的提高百分比,即 000100%nniiiiniiVVVVVVVVVVVVPPP(实际)(风能利用提标准))高(标率准 式中: 风能利用提高率—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风能利用提高率; 0V—风机的切入风速,/ms;
小时数的比值,即 TT可用小时可用系数日历小时 *100% 式中: 可用系数—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可用系数; T可用小时—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机组可用小时数,h; T日历小时—统计周期内的日历小时数,h。 其中,风电场可用小时是指统计周期内风电场机组的运行小时、调度停运备用小时和场外原因受累停运备用小时之和,即 TTTT可用小时运行小时场外原因受累停用备用小时调度停用备用小时 单位:小时(h) 式中: T可用小时—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可用小时,h; T运行小时—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机组处于运行状态的小时数,h; T调度停用备用小时—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机组处于调度停运备用状态的小时数,h; T场外原因受累停用备用小时—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机组处于场外原因受累停运备用状态的小时数,h。 8、发电量 单机发电量是指统计周期内单台风机出口处计量的输出电能。 风电场发电量是指统计周期内每台风机出口处计量的输出电能总和,即 1niiEE发电量 单位:千瓦时(kWh)
风电场综合统计指标计算公式

—统计周期内的风场容量系数;
—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发电量, ;
—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期末装机容量, ;
—统计周期内的日历小时数, 。
13、设备平均利用小时
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是指统计周期内风电场的发电量除以发电设备的平均容量,即
单位:小时( )
式中:
—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设备平均利用小时, ;
—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发电量, ;
—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机组处于调度停运备用状态的小时数, ;
—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机组处于场外原因受累停运备用状态的小时数, 。
8、发电量
单机发电量是指统计周期内单台风机出口处计量的输出电能。
风电场发电量是指统计周期内每台风机出口处计量的输出电能总和,即
单位:千瓦时( ) 式中:
—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发电量, ;
—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发电量, ;
—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上网电量, ;
—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购网电量, 。
其中,自建线路损耗是指统计周期内风电场本侧关口表计量的输出电能与电网对侧关口表计量的输出电能之差。
16、场用电率
场用电率是指统计周期内风电场场用电量占全场发电量的百分比,即
式中:
—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场用电率;
15、综合场用电量
综合场用电量是指统计周期内风电场的生产、生活和各类损耗等用电量。除去场用电量外,还包括风机无风待机损耗、箱变损耗、集电线损耗、场用变损耗、主变损耗、开关损耗、隔离开关损耗、无功补偿装置损耗、母线损耗、自建线路损耗等,即
单位:千瓦时( ) 式中:
—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综合场用电量, ;
—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风机总台数;
—统计周期内的第i台风机发电量, 。
9、上网电量
《风电场生产运行统计指标体系》及解释

《风电场生产运行统计指标体系》(试行)风电场生产运行统计指标体系分为六类,共16项基本统计指标,分列如下:一、电量指标本类指标用以反映风电场在统计周期内的出力和购网电量情况,采用发电量、上网电量、购网电量、容量系数和利用小时数五个指标。
1、发电量1)单机发电量:是指在单台风力发电机出口处计量的输出电能,一般从风电机监控系统读取。
2)风电场发电量:是指每台风力发电机发电量的总和。
E =丈Ei,单位:万千瓦时(万KWh)i=l其中:Ei为第i台风电机的发电量,N为风电场风力发电机的总台数。
2、上网电量风电场与电网的关口表(通常为我站关口表)计量的风电场向电网输送的电能。
单位:万千瓦时(万KWh)3、购网电量电网与风电场的关口表(通常为电网关口表)计量的电网向风电场输送的电能。
单位:万千瓦时(万KWh)4、容量系数容量系数是风电机(或风电场)在统计周期内平均输出功率与额定功率之比。
F«,单位:其中:Pa为平均输出功率,Pr额定功率。
Pa = 发电量统计周期总小时数5、利用小时数1)单台风电机的利用小时数也称作等效满负荷发电小时数,是指单台风电机统计周期内的发电量折算到其满负荷运行条件下的发电小时数。
单台风电机利用小时数=单机发电量/额定功率2)风电场利用小时数是指风电场发电量折算到该场全部装机满负荷运行条件下的发电小时数。
风电场利用小时数=风电场发电量/风电场装机总容量6、限电量是指由于电网限制上网量而造成的发电损失量。
二、能耗指标反映风电场电能消耗和损耗的指标,采用损耗电量、场用电率、场损率和送出线损率四个指标。
1、损耗电量指消耗在风电场内输变电系统和风电机自用电的电量之和。
损耗电量=发电量-上网电量,单位:万千瓦时(万KWh)2、场用电率风电场用电变压器计量指示的生产和生活用电量减去基建、技改等用电量后占全场发电量的百分比。
场用电率(%)=(场用电量-基建、技改等用电量)/全场发电量X 100%3、场损率消耗在风电场内输变电系统和风电机自用电的电量占全场发电量的百分比。
(完整)风电场指标解释

统计报表中指标解释一、指标解释1、 发电设备容量:发电设备容量是从设备的构造和经济运行条件考虑的最大长期生产能力,设备容量是由该设备的设计所决定的,并且标明在设备的铭牌上,亦称铭牌容量。
计量单位为“千瓦(kW )"。
2、 期末发电设备容量期末发电设备容量是指报告期(月、季、年)的最后一天,发电厂实际拥有的在役发电机组容量的总和。
电设备容量报告期末发=设备容量期初发电+电设备容量本期新增发-电设备容量本期减少发本期末的发电设备容量即为下一期初的发电设备容量。
本指标为时点指标.3、 期末发电设备综合可能出力报告期末一日机组在升压站等设备共同配合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生产能力。
包括备用和正在检修的设备容量。
它是期末发电设备容量量扣除故障、检修的设备后容量.发电设备实际可能出力与综合可能出力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包括故障和检修中的设备。
如果没有修理和故障以及外界因素影响时,二者应当相等。
4、 发电量发电量是指电场(机组)在报告期内生产的电能量.5、 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报告期发电量与发电设备平均容量的比率,是反映发电设备时间利用水平的指标.计算公式为: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小时)=瓦)发电设备平均容量(千发电量(千瓦时)6、 发电设备平均容量发电机组在报告期内按日历小时平均计算的容量。
如在报告期内发电机组无增减变化时,则发电设备平均容量等于期末发电设备容量。
发电设备平均容量应按下述方法计算:报告期发电设备平均容量=报告期日历小时数本厂发电设备的小时数报告期内该机组构成组容量发电机⨯∑ 计算时可采用下列比较简便的方法:设备平均容量报告期发电= 设备容量期初发电+ 电设备容量本期新增发- 电设备容量本期减少发7、 最高负荷最高负荷是指报告期(月、1至当月)内,每小时(或15分钟或30分钟)记录的负荷中,数值最大的一个。
综合最高负荷,应按同一时间的负荷总和数值中,取最大的一个.如发电厂取每台发电机组在同一时间的发电负荷总和中,数值最大的一个,为该厂的发电最高负荷。
风力发电场生产统计指标解释

风力发电场生产统计指标解释二○一二年十二月三十日风力发电场生产统计指标解释1 风力发电场基础类指标1.1风力发电场基本情况,包括公司名称、单位编号、所属公司、所属省份、风电场所在地区分类、风场分类、额定容量、投产日期。
1.2风力发电场主要设备情况,包括设计参数、电气系统主要设计参数、风力发电机组主要设计参数、叶片、发电机、变流器、塔体等主要设计参数等。
2 风力发电场主要经济技术类指标2.1自然特性指标2.1.1平均风速在给定时间内瞬时风速的平均值。
测风高度应与风机轮毂高度相等或接近,由场内有代表性的测风塔(或若干测风塔)读取(取平均值)。
1ni iV v n =∑ , 单位:m/s 平均风速是反映风电场风资源状况的重要数据。
2.1.2有效风时数是指在风电机组组轮毂高度(或接近)处测得的、介于切入风速与切出风速之间的风速持续小时数的累计值。
()Uo n Un Ui T T U ==∑,单位:小时其中:T 为有效风时数,()n T U 为出现n U 风速的小时数,Ui 为切入风速,Uo 为切出风速。
为了便于比较,引入有效风时率的概念,用以描述有效风出现的频度。
Kt=T/T0,T0为相应统计期的日历小时数有效风时数和有效风时率是反映风电场可利用风资源的重要数据。
2.1.3 平均空气密度风电场所在处空气密度在统计周期内的平均值。
公式为:ρ=P/RT(k g/m 3)其中:P表示当地统计周期内的平均大气压,P a;R表示气体常数;T表示统计周期内的平均气温。
平均空气密度反映了在相同风速下风功率密度的大小。
2.1.4平均温度平均温度是指统计周期内风机轮毂高度处环境温度的平均值,即11ni i T T n ==∑ 单位:摄氏度(oC ) 式中:T —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平均温度,o C ;n —统计周期内的记录次数;i T —统计周期内的第i 次记录的温度值,oC 。
2.1.5平均风功率密度平均风功率密度是指统计周期内风机轮毂高度处风能在单位面积上所产生的平均功率,即,单位:瓦/平方米(W/m 2)式中:D wp —统计周期内风电场平均风功率密度,W/m 2; n —统计周期内的记录次数;ρ—统计周期内的风电场平均空气密度,kg/m 3;—统计周期内的第i 次记录平均风速值的立方。
风电场综合统计指标计算公式

风电综合统计指标计算公式1、平均风速平均风速是指统计周期风机轮毂高度处瞬时风速的平均值。
取统计周期全场风机或场代表性测风塔的风速平均值,即11ni i V V n ==∑ 单位:米/秒(/m s ) 式中:V—统计周期的风电场平均风速,/m s ;n —统计周期的全场风机的台数或代表性测风塔的个数;i V —统计周期的单台风机或单个代表性测风塔的平均风速,/m s 。
2、平均温度平均温度是指统计周期风机轮毂高度处环境温度的平均值,即11ni i T T n ==∑ 单位:摄氏度(o C ) 式中:T —统计周期的风电场平均温度,o C ; n —统计周期的记录次数;i T —统计周期的第i 次记录的温度值,o C 。
3、平均空气密度平均空气密度是指统计周期风电场所处区域空气密度的平均值,即PRTρ=单位:千克/立方米(3/kg m ) 式中:ρ—统计周期的风电场平均空气密度,3/kg m ; P —统计周期的风电场平均大气压强,a P ; R —气体常数,取287/J kg K ⋅;T —统计周期的风电场开氏温标平均绝对温度,K 。
4、 平均风功率密度平均风功率密度是指统计周期风机轮毂高度处风能在单位面积上所产生的平均功率,即3112ni wpi D V n ρ==∑()() 单位:瓦特/平方米(2/W m )式中:wp D —统计周期的风电场平均风功率密度,2/W m;n —统计周期的记录次数;ρ—统计周期的风电场平均空气密度,3/kg m ;3i V —统计周期的第i 次记录平均风速值的立方。
5、有效风速小时数有效风速小时数是指统计周期风机轮毂高度处介于切入风速与切出风速之间的风速累计小时数,简称有效风时数,即nii V V V V T T==∑有效风时数 单位:小时(h )式中:T 有效风时数—统计周期的风电场有效风时数,h ;0V —风机的切入风速,/m s ;n V —风机的切出风速,/m s ;i V T —统计周期出现介于切入风速(0V )和切出风速(n V )之间的风速小时数,h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相关符号及单位
P---有功功率(单位:w、kw、Mw)
Q---无功功率(单位:var、kvar、Mvar)
Fr---频率(单位:Hz)
如:
二季度上网电量同比增加(减少)=(二季度上网电量-前一年二季度上网电量)/前一年二季度上网电量*100%
以上是部分的数据统计的计算标准,其他数据报送参照以上计算公式,在报表增加后还将有计算公式产生,根据实际情况对《典型指标释义及计算公式》进行修订和增加。
注电量核对中:
1.场损率=【(发电量+购网电量-售网电量-站用电量)/发电量】*100%
2.容量系数=发电量/(装机总容量*同期日历小时数)
15、单位换算公式总结:
①功率单位
1Mw=0.1万kw 1万kw=10Mw
1Mvar=0.1万kvar 1万kvar=10Mvar (注:1M=100万)
②时间单位
1s=1/3600h=1000ms
③功的单位
1Mwh=0.1万kwh 1万kwh=10Mwh (注:1kwh=1度电)
风电机设备可利用率=[1-(A-B)/(T-B)]*100%.
A表示(不包括待机时间的)停机小时数。B表示非设备本身故障的停机小时数,包括1、电网故障。2、气象条件超出机组的设计运行条件,而使设备进入保护停机的时间。3、不可抗力导致的停机。4、合理的例行维护时间。T表示统计时段的日历小时数。
6、综合厂用电率=(总发电量-上网电量+购网电量)/总发电量。
2、区间限电损失电量≈限电记录中统计的区间限电之和。
3、故障时间=总故障时间-因天气和电网因数产生的故障时间。
4、限电时间=限电记录中限电时间之和。
5、机组可利用率≈1-故障时间/总运行时间
注:
风机可利用率=在统计周期内,除去风力发电机组因维修或故障未工作的时数后余下的小时数与这一期间内总时数的比值。
11、等效利用小时数=上网电量/装机容量
12、可靠性管理公式解释:
风电场平均可用小时数=
机组可用小时数就是每台风机的统计周期小时减去故障小时就是机组可用小时数。例如12月的统计周期小时就等于31天*24小时。
机组的可利用小时数*机组的额定功率除以机组额定功率除以统计小时数
风电场非计划停运等效小时数:指风电场处于非计划停运状态折算到满负荷的等效小时数。
典型指标释义及计算公式(试用)
风场报送的报表内容及数据的分析中涉及大量的数据计算,现规定报表涉及的专用公式如下:
一、新能源报表中涉及的数据计算公式:
1、区间故障损失电量≈单台区间平均发电量*故障时间
注:
故障停机损失电量:当月因风机设备故障造成的风力发电机组停机损失发电量的累计值。(应参考相邻3台正常机组在该机故障停机时段内的发电量的平均值。)
同上
计划停机等效小时数:指统计期内风电场折算到满负荷下的计划停机等效小时数。
计划停机小时数是统计期间内,风电场的定期检修,维修造成的停机。
13、环比增长速度=(本期-上期)/上期*100%
如:
二季度上网电量环比增加(减少)=(二季度上网电量-一季度上网电量)/一季度上网电量*100%
14、同比增长速度=(本期水平-去年同期水平)/去年同期水平×100%。
9、度电运行维护费=年度运行维护费/年度发电量。
注:
运行维护费构成科目包括:材料及领用的备品备件费检修和维护而发生的租赁费、实验检验费、厂内设施维护费。
10、综合效率=上网电量/理论发电量×100%
理论发电量:暂定为可研报告的发电小时数*装机容量。
注:
故障停机损失电量:当月因风机设备故障造成的风力发电机组停机损失发电量的累计值。(应参考相邻3台正常机组在该机故障停机时段内的发电量的平均值。)
计划停机损失电量:当月因计划检修等工作导致风力发电机组停机损失发电量的累计值。(应参考相邻3台正常机组在该机计划停机时段内的发电量的平均值。)
调度停机损失电量:当月因电网调度命令要求限负荷或因电网故障导致的非正常停机损失发电量的累计值。
非计划停运状态是指,风机的限电量和故障电量(故障电量等于故障时间*平均功率)除以风电场的容量(二期是49.5MW)
风电场处于场内原因受累停运备用状态等效小时数:指风电场机组处于场内原因受累停运备用状态折算到满负荷下的等效小时数。
和第三条相似,场内原因受累停运设备指因变电站内的设备故障,导致风机停运的时间。用这个时间*当时平均功率再除以风电场的容量(二期是49.5MW)。
7、厂用电率=场用电量/总发电量
注:
上网电量:风电场与电网的关口表计计量的风电场向电网输出的电能。
购网电量:风电场与对外的关口表计计量的电网向风电场输送的电能。
场用电量:场用变压器计量指示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用电量(不包括基建,技改用量)。
8、弃风率=(故障损失电量+计划停机损失电量+调度限电损失电量)/[实际发电量+(故障损失电量+计划停机损失电量+调度限电损失电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