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比较-真武汤和实脾散

合集下载

《方剂学》单选题100道

《方剂学》单选题100道

《方剂学》单项选择题A型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是: [ C ]A《五十二病方》 B《普济方》 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D《医方集解》2、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医书是: [ D ]A《黄帝内经》 B《五十二病方》 C《备急千金要方》 D《伤寒杂病论》3、下列不属于“八法”内容的是: [ D ]A汗法 B和法 C消法 D固法4、理中丸变化为人参汤属于: [ C ]A药味增减的变化 B药量增减的变化C剂型更换的变化 D药味、药量均有变化5、下列哪项不属于汤剂的特点: [ C ]A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 B便于随证加减C便于服用或携带 D适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6、下列哪项属于臣药的涵义: [ A ]A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B用以消除或减弱方中药物毒、副作用的药物C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D能引领方中药物至特定病所的药物7、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 [ D ]A 1:2B 2:1C 3:2D 1:l8、患者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宜选: [ C ]A苏子降气汤 B定喘汤 C小青龙汤 D苓甘五味姜辛汤9、原书服法要求“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的方剂是: [ C ]A杏苏散 B桑杏汤 C银翘散 D香薷散10、桑菊饮的功效是: [ B ]A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B疏风清热,宣肺止咳C辛凉宣肺,情热平喘 D宣利肺气,疏风止咳11、“逆流挽舟”法的代表方是: [ B ]A补中益气汤 B败毒散 C增液汤 D清暑益气汤12、具有峻下热结功效的方剂是: [ B ]A调胃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大柴胡汤 D小承气汤13、十枣汤的最佳服药时间是: [ D ]A饭后服 B饭前服 C睡前服 D清晨空腹服14、下列方剂中不用大黄的是: [ D ]A黄龙汤 B温脾汤 C麻子仁丸 D济川煎15、以“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为辨证要点的方剂是: [ C ]A黄龙汤 B济川煎 C麻子仁丸 D五仁丸16、大柴胡汤重用生姜,是由于症见: [ D ]A往来寒热 B胸胁苦满 C郁郁微烦 D呕不止17、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的煎法均为: [ B ]A水煎 B水煎,去滓再煎 C酒煎 D酒水各半煎18、四逆散中一升一降配伍的药物是: [ C ]A柴胡配芍药 B柴胡配甘草 C柴胡配枳实 D芍药配甘草19、半夏泻心汤中所用“姜”是: [ A ]A干姜 B生姜 C姜炭 D煨姜20、玉女煎中石膏配伍熟地的作用是: [ B ]A滋阴降火 B清胃滋阴 C清胃凉血 D清胃泻火21、龙胆泻肝汤中多用苦燥渗利伤阴之品,为使祛邪不伤正,故方中伍用: [ D ]A熟地、麦冬 B熟地、当归 C生地、麦冬 D生地、当归22、立法用药体现“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方剂是: [ B ]A败毒散 B芍药汤 C白头翁汤 D葛根芩连汤23、凉膈散的组成中含有: [ C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增液汤24、白虎汤主治: [ A ]A阳明气分热盛 B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C三焦火毒炽热 D热毒充斥,气血两燔25、体现“透热转气”治法的代表方是: [ D ]A银翘散 B桑菊饮 C白虎汤 D清营汤26、下列关于理中丸的主治证,哪一项是错误的: [ B ]A中焦虚寒证 B虚劳里急证 C小儿脾虚慢惊 D阳虚失血证27、当归四逆汤的功效是: [ A ]A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B活血化瘀,温经止痛C养血益气,温经化瘀 D温经散寒,除湿止痛28、最能体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理论的方剂是: [ A ]A肾气丸 B六味地黄丸 C一贯煎 D大补阴丸29、当归补血汤中当归与黄芪的用量比例为: [ C ]A 5:1B 6:1C 1:5D 1:630、四物汤组成药物中无: [ B ]A熟地 B生地 C当归 D川芎31、“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剂是: [ C ]A白虎汤 B桂枝汤 C补中益气汤 D归脾汤32、治疗心脾两虚、脾不统血之月经不调的首选方剂是: [ B ]A四物汤 B归脾汤 C逍遥散 D黄土汤33、主治喑痱证的方剂是: [ D ]A龟鹿二仙胶 B右归丸 C大补阴丸 D地黄饮子34、黄芪在补中益气汤中的配伍意义主要是: [ A ]A补气升阳 B补气利水 C补气摄血 D补气行血35、防风在玉屏风散中的作用是: [ B ]A疏风透疹 B祛风解表 C祛风解痉 D固表御风36、属于固涩剂适应范围的病证是: [ B ]A血热崩漏 B肺虚久咳 C火动遗精 D伤食泄泻37、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者,治宜首选: [ B ]A四神丸 B真人养脏汤 C芍药汤 D桃花汤38、具有调补心肾,涩精止遗功效的方剂是: [ A ]A桑螵蛸散 B金锁固精丸 C缩泉丸 D肾气丸39、固冲汤的主治证是: [ B ]A肝气郁滞,冲脉不固证 B脾气虚弱,冲脉不固证C肺气不足,冲脉不固证 D肾气不足,冲脉不固证40、酸枣仁汤的组成中无: [ B ]A川芎 B朱砂 C茯苓 D知母41、天王补心丹的君药是: [ A ]A生地 B熟地 C当归 D黄芪42、朱砂安神丸服法的注意事项是: [ D ]A宜多服 B宜久服 C宜少服 D不宜多服、久服43、苏合香丸主治: [ B ]A闭证 B寒闭证 C热闭证 D热极生风证44、安宫牛黄丸的原书用法,若脉实者,用何药煎汤送下: [ C ]A苏叶、荆芥 B生姜、大枣 C银花、薄荷 D桑叶、菊花45、治疗梅核气的代表方为: [ A ]A半夏厚朴汤 B养阴清肺汤 C越鞠丸 D麦门冬汤46、金铃子散的主治证是: [ B ]A肝火犯胃证 B肝郁化火证 C肝郁气滞证 D肝郁血虚证47、定喘汤中清泻肺热的药物是: [ C ]A石膏、知母 B桑白皮、地骨皮 C桑白皮、黄芩 D地骨皮、黄芩48、血府逐瘀汤主治的病证是: [ C ]A膈下血瘀证 B少腹血瘀证 C胸中血瘀证 D头部血瘀证49、补阳还五汤原书用黄芪的量是: [ D ]A一两 B二两 C三两 D四两50、产后血虚寒凝,瘀阻胞宫的腹痛,宜选: [ A ]A生化汤 B温经汤 C四物汤 D归脾汤51、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月经不调,治宜选: [ D ]A归脾汤 B黄土汤 C固冲汤 D温经汤52、具有温阳健脾,养血止血功效的方剂是: [ D ]A理中丸 B补中益气汤 C归脾汤 D黄土汤53、具有“凉血止血,利水通淋”功效的方剂是: [ B ]A八正散 B小蓟饮子 C导赤散 D槐花散54、川芎茶调散主治: [ A ]A外感风邪头痛 B肝阳上亢头痛C瘀血阻络头痛 D血虚不荣头痛55、镇肝熄风汤主治证脉象应为: [ D ]A弦滑 B滑数 C弦涩 D弦长有力56、治风疹、湿疹,宜首选: [ A ]A消风散 B败毒散 C犀角地黄汤 D黄连解毒汤57、大定风珠主治: [ A ]A阴虚风动证 B肝风上扰证 C热极动风证 D肝阳上亢证58、治疗外感凉燥证,宜首选: [ D ]A麻黄汤 B桂枝汤 C桑杏汤 D杏苏散59、养阴清肺汤主治: [ C ]A肺热实喘证 B肺有伏火证 C白喉 D风温咳嗽证60、清燥救肺汤之君药是: [ A ]A桑叶 B桑叶、麦冬 C枇杷叶 D石膏61、麦门冬汤的功效是: [ A ]A滋养肺胃,降逆下气 B养阴清肺,解毒利咽C养阴清热,润肺化痰 D益胃生津,降逆止咳62、增液汤的药物组成是: [ B ]A人参、麦冬、生地 B玄参、麦冬、生地C人参、天冬、生地 D沙参、麦冬、生地63、治疗湿滞脾胃证的基础方是: [ A ]A平胃散 B藿香正气散 C香砂六君子汤 D三仁汤64、患者上吐下泻,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痛,舌苔白腻,治宜首选: [ B ]A平胃散 B藿香正气散 C三仁汤 D葛根芩连汤65、茵陈蒿汤中配伍大黄的作用是: [ D ]A泻热通便 B清热泄火 C活血祛瘀 D降泄瘀热66、三仁汤中杏仁的作用是: [ A ]A宣降肺气以化湿 B宣降肺气以通便C宣降肺气以平喘 D宣降肺气以调水67、八正散中大黄的作用是: [ D ]A泄热降火 B攻导大便 C清热解毒 D泻下湿热68、三仁汤主治证属于: [ A ]A湿重于热 B热重于湿 C湿热并重 D湿热蕴毒69、五苓散中桂枝的作用是: [ D ]A发汗解表 B温经通脉 C调和营卫 D温阳化气,解表散邪70、真武汤的功效是: [ A ]A温阳利水 B益气固表 C祛风行水 D健脾化饮71、既治风水,又治风湿的方剂是: [ D ]A独活寄生汤 B大秦艽汤 C消风散 D防己黄芪汤72、完带汤主治: [ A ]A白带证 B黄带证 C黑带证 D赤带证7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祛痰剂的分类: [ C ]A温化寒痰 B治风化痰 C燥湿和胃 D润燥化痰74、温胆汤的功效是: [ C ]A燥湿行气,软坚化痰 B清胆利湿,和胃化痰C清胆和胃,理气化痰 D清热化痰,宽胸散结75、症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微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治当首选: [ B ]A泻白散 B止嗽散 C定喘汤 D苏子降气汤76、枳实导滞丸主治证是: [ B ]A食滞胃脘证 B湿热食积证 C脾虚食积证 D酒积伤脾证77、保和丸中连翘的作用是: [ B ]A清热解毒 B清热散结 C疏散风热 D消痈散结78、寒热错杂,正气虚弱的久泻久痢,宜选用: [ D ]A芍药汤 B真人养脏汤 C四神丸 D乌梅丸79、疮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身热凛寒,苔薄白,脉数有力,宜选用: [ B ]A五味消毒饮 B仙方活命饮 C黄连解毒汤 D四妙勇安汤80、阳和汤的主冶病证不包括: [ D ]A贴骨疽 B流注 C鹤膝风 D大头瘟B型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方剂14-15加填空题(你懂的)

方剂14-15加填空题(你懂的)

1、清胃散与玉女煎在组成、功用、主治证方面有何异同?答:清胃散:生地黄,当归身,杜丹皮,黄连,升麻。

玉女煎: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

两者同治胃热牙痛。

但清胃散功用清胃凉血,重在清胃火,以黄连为君,属苦寒之剂,配伍升麻,意在升散解毒,兼用生地、丹皮等凉血散瘀之品,功能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炽盛的牙痛、牙宣等症:玉女煎功用清胃热,滋肾阴,以清胃热为主,而兼滋肾阴。

故用石膏为君,配伍熟地、知母、麦冬等滋阴之品,属清润之剂,功能清胃火,滋肾阴,主治胃火旺而肾水不足的牙痛及牙宣诸症2、四物汤的功用与主治、配伍特点是什么?方中何药是血中之血药,何药是血中之气药?答:组成: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功用:补血和血主治:营血虚滞证。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月经不调,或经闭不行,脐腹疼痛,面色、唇爪无华,舌淡,脉细弦或细涩配伍特点:本方熟地、白芍阴柔补血之品与辛甘之当归、川芎相配,动静相宜,重在滋补营血,且补中寓行,使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

熟地、白芍是血中之血药,当归、川芎是血中之气药。

3、六味地黄丸与肾气丸在组成、功用、主治证方面有何异同?答: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肾气丸组成: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六味地黄丸和肾气丸均滋补肝肾。

但六味地黄丸功用填精滋阴补肾,主治由肾阴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昏花等症状。

肾气丸功用补肾助阳,化生肾气,主治由肾阳不足所致的腰痛脚软,半身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反多等症。

4、逍遥散与一贯煎在组成、功用、主治证方面有何异同?答:逍遥散:甘草,当归,茯苓,白芍药,白术,柴胡;一贯煎: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

逍遥散与一贯煎均能疏肝理气,主治肝郁不舒之胁痛。

但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三者并重,主治肝郁兼血虚、脾虚之胁肋疼痛,常兼有头痛目眩、神疲食少等症;一贯煎则重在滋养肝肾之阴,主治阴虚气滞之胁肋疼痛,而见咽干口燥、吞酸吐苦者。

考研中医综合备考:中医综合方剂比较(大全)

考研中医综合备考:中医综合方剂比较(大全)

考研中医综合备考:中医综合方剂比较★1 麻黄汤和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风发热而有汗出之表虚证。

★2 银翘散和桑菊饮都是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方剂,组成中都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

但银翘散用银花配伍荆芥、牛蒡子、竹叶,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用桑叶、菊花配伍杏仁,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作用较银翘散为弱,故为“辛凉轻剂”。

★3 蒿芩清胆汤和小柴胡汤均能和解少阳,用于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胸胁不适者。

但小柴胡汤以柴胡、黄芩陪人参、大枣、炙甘草,和解中兼有益气扶正之功,宜于邪踞少阳,胆胃不和者;蒿芩清胆汤以青蒿、黄芩配赤茯苓、碧玉散,于和解之中兼有清热利湿,理气化痰之效,宜于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者。

★4 四逆散和小柴胡汤同为和解剂,同用柴胡、甘草。

但小柴胡汤用柴胡配黄芩,解表清热作用较强;四逆散则柴胡配枳实,升清降浊,疏肝理脾作用较著。

故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四逆散则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

★5 犀角地黄汤和清营汤均以犀角、生地为主,以治热入营血证。

但清营汤是在清热凉血中伍以银花、连翘等轻清宣透之品,寓有“透热转气”之意,适用于邪初入营尚未动血之证;犀角地黄汤配伍赤芍、丹皮泻热散瘀,寓有“凉血散血”之意,用治热入血分而见耗血、动血之证。

★6 仙方活命饮和普济消毒饮均属于清热解毒剂。

但普济消毒饮所治为大头瘟,系肿毒发于头面者,以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为法,并佐以升阳散火,发散郁热;仙方活命饮则痛治阳证肿毒,于清热解毒中,伍以行气活血,散结消肿之品,对痈疮初起更宜。

★7 左金丸和龙胆泻肝汤皆用于肝经实火,胁痛口苦等证。

但左金丸主要用于肝经郁火犯胃之呕吐吞酸等证,有降逆和胃之功,而无清利湿热作用,泻火作用较弱;龙胆泻肝汤主要用于肝经实火上攻之目赤耳聋,或湿热下注之淋浊阴痒等症,有清利湿热之功,而无和胃降逆作用,泻火之力较强。

治疗严重脾肾阳虚的经典方子

治疗严重脾肾阳虚的经典方子

治疗严重脾肾阳虚的经典方子
治疗严重脾肾阳虚可辨证服用真武汤、实脾散等。

脾肾阳虚多因久病,耗伤脾肾之阳;或久泄久痢,脾阳损伤,不能充养肾阳;或水邪久踞,肾阳受损,不能温暖脾阳,终致脾阳、肾阳俱虚。

脾肾阳虚患者表现为腰膝、下腹冷痛,久泄久痢,或五更泄泻(在黎明前腹泻),完谷不化(大便中有较多没消化的食物),便质清冷,或全身浮肿,小便不利(小便不顺畅),形寒(身体寒冷)肢冷,面色白。

偏于肾阳虚者可用真武汤,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组成,具有温阳利水(增补体内阳气,促进水液循环)的功效,用于脾肾阳虚,水湿泛溢。

偏于脾阳虚者可用实脾散,由厚朴、炒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白茯苓、干姜、甘草组成,具有温阳健脾,行气利水的功效,用于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的阴水。

以上药物不良反应及禁忌尚不明确。

如有相关病情,建议在专业医师辨证指导下治疗,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更新时间:2022-08-24。

“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

“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

“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
《方剂学》“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如下:
(1)苓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方歌:苓桂术甘仲景剂,温阳化引又健脾,中阳不足饮停胃,胸胁支满悸眩施。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2)真武汤
组成:茯苓、芍药、生姜、白术、炮附子。

方歌:真武苓术附芍姜,温阳利水壮肾阳,脾肾阳虚水气停,腹痛悸眩瞤惕恙。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阳虚水泛证。

配伍意义:佐以芍药,一者利小便以行水,二者柔肝缓急以止腹痛,三者敛阴舒筋以治筋肉瞤动,四者防止温燥药物伤耗阴津,以利久服缓治。

(3)实脾散
组成: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炮附子、白茯苓、炮干姜、炙甘草、生姜、大枣。

方歌:实脾温阳行利水,干姜附苓术草随,木瓜香槟朴草果,阳虚水肿腹胀祟。

(+生姜、大枣)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

以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舌淡苔腻,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中药真武汤方剂

中药真武汤方剂

中药真武汤方剂真武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历史悠久,用途广泛。

据古医书记载,真武汤方剂起源于唐代,最初是由达摩祖师传入中医领域的。

真武汤方剂是一种温补中气的药方,主要是通过调理脾胃,增强身体的中气,从而达到治疗脾胃虚弱、体弱乏力等病症的作用。

成分真武汤方剂的主要成分包括:人参、黄芪、茯苓、白术、炙甘草等中药材。

这些中药材各有其功效,共同配伍后能够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以达到滋补中气的目的。

1.人参:具有补气养血、益气生津、健脾益胃的功效,是真武汤方剂中的主要药材,能够增强身体的阳气。

2.黄芪:具有补气养血、益气健脾的作用,能够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3.茯苓:具有补气益肾、健脾利湿的功效,能够调理脾胃,增强体质。

4.白术: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利水消肿的作用,能够帮助消化吸收,增强脾胃功能。

5.炙甘草:具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的作用,能够增加方剂的药性。

适用症状真武汤方剂适用于脾胃虚弱、体弱乏力、食欲不振、气虚赢弱等症状。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不规律,很多人出现了脾胃虚弱的情况,感到体力不支、精神不振。

此时可以考虑服用真武汤方剂,通过温补中气,调理脾胃,增强体质。

注意事项1.剂量:服用真武汤方剂时应按照医生的建议来调理,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2.不良反应:个别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出现不适,应及时停止药物并就医。

3.禁忌人群:对药品中的任何一种成分过敏者禁忌使用。

4.搭配药物:在服用真武汤方剂期间,应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以免产生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真武汤方剂是一种温补中气的药方,适用于脾胃虚弱、体弱乏力等症状。

在使用时应遵医嘱,注意剂量,避免不良反应,禁忌人群不宜服用。

希望本文对真武汤方剂有所了解,并且在实际使用中有所帮助。

方剂类方比较

方剂类方比较

1.败毒散:兼益气扶正,宣肺止咳,是益气解表法的代表方。

用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正气不足而见憎寒壮热,无汗,头身重痛,咳痰声重,脉浮重按无力等证者。

2.九味羌活汤:兼能清里热,用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而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等证者。

3.同:均能疏风散寒,祛湿解表。

用治外感风寒湿邪之证,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等证候为特征者。

4.大承气汤:硝、黄相须为用,且大黄后下,泻热攻积力强,功善峻下热结;主治实热、积滞壅结肠胃所致之阳明腑实证及热结旁流、痉病、热厥、发狂,以痞、满、燥、实证俱在为特征者。

5.调胃承气汤:无枳、朴,大黄同煎,芒硝后下并加重用量,再加炙甘草和中调胃,使下不伤正,故泻热攻下之力较为缓和,功能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燥热实结,而痞满不甚者。

6.同:均能清泻热结,用治阳明实热,积滞内结之便秘证;临证以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苔黄厚,脉实有力等证候为特征。

7.小柴胡汤:功善和解少阳,透表力强,并能益气和胃,扶正祛邪;用治少阳病半表之邪偏重,兼胃虚气逆者,证每多伴有咽干目眩,不欲饮食等证候。

8.蒿芩清胆汤:清胆热之力较强,并能利湿化痰,理气宽胸,多用治少阳病胆热偏盛,兼有湿热痰浊阻滞之证,临证并见寒轻热重,吐酸苦水,甚或黄涎,舌红苔腻,脉弦滑数等证。

9.同:两方均能和解少阳;用治邪犯少阳,机枢不利而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脉弦等少阳证者。

10.四逆散:治邪热内传,阳气内郁不达四末所致之“四逆”证。

其冷在肢端,不过肘膝,故以透解郁热,调和肝脾治疗以输布阳气透达四肢。

11.四逆汤: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四肢失以温养之“四肢厥逆”证。

其肢冷严重,冷过肘膝,并见一身虚寒征象。

故急用大辛大热以回阳救逆,以速达回阳之效,使阳复厥除。

12.当归四逆汤:治血虚阳弱,寒凝经脉之“手足厥寒”证。

其寒不在脏,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轻,并见面白舌淡,脉细等。

故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法,使阴血充,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脉亦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学3.0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学3.0

芍药汤以苦寒清热,配以行气活血之品组方,功善清热燥湿,调气和血,主治湿热痢疾,气血失和而见下痢、赤白相兼、腹痛里急、肛门灼热者。

5.定喘汤与苏子降气汤的鉴别?相同点:二者均为降气平喘之剂。

不同点:定喘汤用宣肺之麻黄,与敛肺之白果相伍,配以清热化痰,降气平喘之品,而成宣降肺气,清热化痰之剂,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哮喘。

苏子降气汤以降气消痰之苏子为主,配以下气祛痰,温肾纳气之品,主治上实下虚,而以上实为主之喘咳。

6.五苓散和猪苓汤的鉴别?相同点:五苓散与猪苓汤均含泽泻、猪苓、茯苓三药,为利水渗湿的常用方剂,可治疗水湿内停之小便不利、身热口渴。

不同点:五苓散主治蓄水证,因太阳之表未解,故配伍桂枝解散风寒而温阳化气,白术健脾燥湿,共成温阳化气利水之剂。

猪苓汤证乃因邪气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灼伤阴津,而成里热阴虚、水湿停蓄之证,故配伍滑石清热利湿,阿胶滋阴润燥,共成利水清热养阴之方。

7.清胃散与玉女煎的鉴别?相同点:两方均治牙痛。

不同点:清胃散主治胃火牙痛,症见牙痛喜寒恶热,牙宣出血,牙龈红肿溃烂,唇口颊腮肿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胃凉血;药用黄连为君,直泻胃火,升麻为臣,清胃泻火解毒,生地凉血滋阴,当归养血和血,并能引血归经,丹皮清热凉血,共达清胃凉血之效。

玉女煎则主治胃热阴虚牙痛(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症见牙痛齿衄,烦热干渴,舌红而干,脉浮洪滑大,治宜清胃滋阴;方以石膏泻胃火为君,熟地滋肾水为臣,知母泻火滋阴,麦冬清热养阴,牛膝补肾并引血下行,共奏清胃养阴之效。

8.逍遥散与柴胡疏肝散的鉴别?相同点:二者都能疏肝解郁,治疗肝郁气滞。

不同点:柴胡疏肝散是由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组成,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主治肝气郁滞证。

主要表现为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

逍遥散由甘草、当归、茯苓、芍药、白术、柴胡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功,主治肝郁脾虚血瘀证,主要表现为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武汤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节课讲到苓桂术甘汤,温化寒湿的第一张方,是个基础方。

我们下一个方是真武汤,真武汤是《伤寒论》上的一个方,经方。

而且这个方,也是从历史上到现代都很有名的一个名方,所以肯定是Ⅰ类方、重点方了。

这个真武汤,从《伤寒论》的方剂命名来看,有用一组君药命名的,有用功效命名的,或者结合主治证命名的。

但这个方和前面的青龙汤、白虎汤这些一样,它是用的天上当时命名的五颗星来命名的。

因为在汉代阴阳五行学说比较盛行,所以各行各业都是用五个星来统率,五行来统率。

真武是北方的,在汉以前呢,这五颗星,真武是镇星,北方的镇星,西方的太白星,东方的辰星,中央的穗星,南方的寅惑星。

到汉代名称改了,就北方改为真武,当时叫玄武,到清代以后和康熙皇帝的玄烨那个玄,为了避讳就要叫真武,南方朱雀,中央黄龙,东方青龙,西方白虎,这样五个星命名的。

从此也看出,《伤寒论》里整个三阴三阳,这个阴阳和五行是有机的结合套起来的。

当然现在《伤寒论》里找不到朱雀汤、黄龙汤,是由于汉代以后长久散失,到最后收集整理肯定是不全了。

那从这个命名也看(出来)真武汤在《伤寒论》当中,布局当中是非常重要的。

真武是北方镇水之神,你看很多县城里修的庙,城北修了个真武庙,都是真武大帝,管水了。

北方气候比较寒冷,所以从真武汤这个名称来说,它是治寒的,用温热药,温热药治寒。

有镇水作用,能治水的,所以从名称可以推导它一个功能。

这个方主治证候的病机是阳虚水泛证。

阳虚指的是脾肾阳虚,而且脾肾阳虚以肾阳虚为主。

那肾阳虚的表现,简要的讲,畏寒肢厥,也就是说畏寒怕冷,平素就比一般人怕冷,肢厥,容易四肢厥逆。

在临床上看这类病人很多在冬天的时候,睡觉一晚上膝盖都睡不热。

脾肾阳虚,畏寒肢厥。

水湿泛滥呢,它的阳虚水泛,水湿泛滥,它的前提是水湿内停。

水湿内停表现呢,小便不利,膀胱气化受阳虚的影响,小便不利,阖而不开。

小便不利,它水湿就要泛滥。

所以从它的共同特点来讲,真武汤证,阳虚水泛证可以有畏寒肢厥,小便不利这个特点。

水湿泛滥有哪些可能性呢?真武汤在临床上运用范围是很广的,正是由于它水湿泛滥的表现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由下到上,由内到外,产生诸多水湿内停泛滥的表现。

我们由上下内外,这个水湿泛滥的一些表现看,水饮向上,上干清阳,造成头部可以眩晕;水气凌心,可以造成心悸,心中悸动;饮邪、寒饮之气上逆,迫肺干胃,引起咳喘呕逆,饮迫肺胃了;寒饮流注肠道造成泄泻。

脾肾阳虚,阴寒内停,阴寒之寒性收引凝滞,不通则痛,可以伴随有腹痛。

水湿由内向外泛滥,如果泛滥肌表可以出现水肿,水邪浸渍在筋肉,浸渍筋肉里面可以造成肌肉瞤动。

张仲景《伤寒论》说到真武汤证,身瞤动,瞤,眨眼睛,就是肌肉像眨眼睛一样,筋肉的跳动。

饮邪泛滥阻滞在骨节、经络,可以造成人一时的站立不稳,或者四肢可以出现沉重疼痛,这(是)寒水泛滥,阻滞骨节、经络所造成的。

所以从主治看起来,很复杂。

实际上都是寒饮内停以后泛滥到各个部位,泛滥到由上到下,由里到外,可以出现各种表现。

那舌象脉象呢,舌质淡是阳虚的表现,舌质胖那是水湿壅滞,我们一般的在诊断学上大家学过了,舌体的胖两种情况居多:一种情况水湿壅滞,一种情况血分热毒充斥,可以造成舌质肿胀。

在这里舌质淡,这种胖那是水湿壅滞,水湿壅滞这种胖就显示出嫩的特点。

由于舌体胖嫩,和牙齿相挤,这种病程较长,就产生齿印,所以舌质淡胖嫩有齿印是真武汤证水湿内停泛滥的一个舌象上特点。

舌苔一般白滑的,这前面和苓桂术甘汤证我们讨论的时候是基本一致的,舌苔可以白滑。

那就是说水湿较重了,水湿内停较重了。

脉可以沉细,沉细是脾肾阳虚,阳气不足了。

所以从这个病机分析来看,根本是一种脾肾阳虚以肾阳虚为主,阳不化气,水湿内停。

表现的病证,表现在阳虚水泛,水湿泛滥,影响到上下、内外,范围很宽。

说明这个方它能用于阳虚水泛多种病证。

这个方实际上是个基础方。

并不是说你见到这么多阳虚水泛具体出现的这种临床表现都就只用这五味药,而是以它为基础方,针对不同情况异病可以同治,但是随证加减上同中有异,异病同治要同中有异了。

当然像我们很多同病异治,异中还有同,辨证和辨病相结合了。

那从病机分析看出来,脾肾阳虚是根本,水泛是标。

标本兼顾,治法方面就要温阳利水。

这个方体现了温阳利水的功效。

方中附子作君药,附子可以温阳。

臣药白术、茯苓和生姜,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生姜可以散水。

这三味药药性都很平和,共同特点都可以解除水湿为患,针对水湿为患。

而且它们作用在水湿方面来说,恰恰体现了三焦分消的特点,体现了治水三焦分消的特点。

生姜擅长于温胃散水的了,又能和胃降逆,对呕恶这些它本身有和胃降逆作用,但在这里它可以散水,温散,作用在上焦为主。

白术可以健脾燥湿,它温燥,主要(有)除湿作用,作用在中焦为主。

茯苓擅长于健脾渗湿利水,渗湿利水使水液从小便排出。

那样对停蓄在人体之水液上中下三焦分消,实际上反映一个缓治法。

因为药性平和,全方适合于服用时间较长。

是个基础方,搭上这样一个基本的架子。

然后你用在不同的方面可以不同的一个加减,增加它上中下的祛水,增加它相关方面(的)力量。

这个方里的佐药是芍药,我们现在一般用白芍。

《伤寒论》里就写芍药,因为芍药在唐代以前赤、白芍不分,这个白芍在这里起的作用,这个方义分析呢,历来在历代医家方论中讨论较多,一类看法,第一个它的作用就是《神农本草经》里提到芍药的利小便,所以说它有利小便作用。

实际上《神农本草经》里面提到的芍药利小便,我们不能断章取义的光看它三个字,要看它前后的话,它说芍药能够破阴结,除血痹,利小便。

除血痹带有活血的意思,利小便带有利水的意思,血和水都属于阴液的范围,都是破阴结下病除,从语气上,(都是从)破阴结下病除延续谈下来的。

所以不是说它直接的利小便,是在破阴结基础上,应该这样理解。

因为如果说你单纯理解这个芍药可以利小便的话,如果有这种痉挛或者血瘀这类,用芍药解决了这些,缓急,可以舒缓筋脉了,通过缓急或者活血这类解决了原因,达到通利小便的目的,是从间接。

但是《神农本草经》这样提了以后,后世包括历版教材在谈到芍药在真武汤运用当中,都直接提到第一个它的作用就是利小便,所以我们教材还是写到这个,但要正确的理解它。

因为现在已很少单用芍药来利小便了。

芍药在这个方里第二个意义呢,芍药有缓急止痛作用,可以止腹痛。

前面我们谈到的这个主治阴寒凝滞的,可以见到腹痛。

而且加上像身瞤动这些,芍药可以缓急舒筋,对于解除筋肉瞤动也有一定作用。

芍药还能够制约附子的燥热,这就是佐制药了。

我认为芍药在这里制约附子燥热这一点也不容忽视,因为这个方它属于基础方,针对的阳虚水泛这种基础病机。

并不是专门针对哪一个病,所以它针对阳虚水泛这种基础病机的话,病程都比较长,服用时间应当较长,用附子呢,如果服用时间较长,温燥容易伤阴,芍药能够益阴养血,阴柔之品,(又能)缓和制约附子的温燥,使得这个方能够服用时间较长。

这一点在我们实践当中、运用当中有这个体会。

所以现在一般我们作为我个人来说开附子往往和芍药同用。

尤其那些要服用多剂的,缓治的,一般芍药都要(用到)附子三分之二用量以上,同用。

如果这个附子量越大,芍药量增加也越多。

所以经常我看有些我们的一些老中医附子有用到一两、二两,那芍药跟上去也要用到它的三分之一,甚至于等量,来制约附子的温燥,有助于使得这个方能够服用时间较长。

上面谈到的真武汤的一个方义分析。

真武汤在临床运用当中辨证要点,首先当然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者浮肿,这就是阳虚水泛这种状况下一个共性的,舌质淡胖,苔白脉沉,这是它的一些共性的基础。

当然应该说它畏寒肢厥这些也还是一个临床辨证很重要的方面。

下面我们看在临床使用真武汤把握它的证候,有些基本的一些组成部分。

我们把真武汤证的基本证候组成部分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个你要确定它的疾病的性质,整体是个阳虚。

往往这类阳虚的时间还较长。

所以畏寒肢厥是简明扼要的把握它的阳虚的一种基本见症。

第二个部分是水泛证,那就在每个应当运用真武汤的病人身上他可以侧重出现一部分。

或者饮邪上干清阳;或者饮邪迫肺,饮邪犯胃,饮邪凌心;或者饮走肠间;或者饮泛体表;或者饮渍筋肉等等,它是一部分,你不可能都全了。

这是基本的阳虚见症,加上部分的水泛见症,再加上比较标准的舌脉,舌象脉象的佐证。

佐证是一种参考校正的依据了。

所以你在临床判断的时候,就诊脉这个来、望舌来作为判断他,我这判断对不对,参考校正的一个依据。

所以把握真武汤基本证候的组成部分应该由三个方面构成。

把握它属于脾肾阳虚,肾阳虚为主基本的阳虚见证,然后阳虚水停这一水湿泛滥的一些部分表现,再加上舌象脉象来参考校正,来确定这个属于真武汤证。

在随证运用加减方面,我们上面说了水寒射肺你用干姜、细辛,干姜可以增强附子的温阳作用,同时干姜能够温脾肺了。

细辛能够散水,既能助附子温阳,又能散水,也有助于宣肺,可以治喘咳。

如果用于水湿泛滥肠道这种阳虚泄泻的话,这个方里可以不用芍药,加干姜,如果腹痛当然还是可以用芍药了。

加干姜是增强,姜附同用增强温阳力量。

水寒泛胃主要反映在呕逆,方中的生姜用量增加,可以增加它的和胃降逆作用。

或者可以加吴茱萸、半夏,吴茱萸本身有这种温胃祛寒(作用),也能和胃降逆;半夏长于和胃降逆,它的燥湿也有助于针对水湿内停泛滥了。

这是常用的一些临床加减方法。

我们前面讲到了,这个方是个基础方,针对水泛出现的不同病症,可以结合相应的方剂合用,可以联用,那就虽然异病同治我们同中还有异了。

体现了辨证为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真武汤后面有个附方,也是张仲景的经方,叫附子汤。

附子汤也是五个药,组成实际上就是不用生姜,而改为人参二两。

不用生姜以后,这个体现在它散水力量减少了,也不是作用于肺、胃这些方面。

加人参体现在气虚症状比较明显,所以这个附子汤仲景用来温经,温经可以祛寒,同时阳气不足,助阳,温经助阳,祛寒化湿。

这个方用来治疗寒湿引起的身体骨节疼痛,本身阳气不足,寒湿痹证疼痛,阳气不足,寒湿痹痛。

所以它有恶寒肢冷这些阳虚表现,苔白滑就阳虚基础上有寒湿,脉沉微,正气不足,气虚证明显。

主要主症反映身体骨节疼痛,用这个真武汤的基础呢,用附子它既能温阳,又能温经散寒治痹痛。

加茯苓、白术和人参相配,来增强健脾益气作用,人参、附子同用温补力量更强。

温阳益气相结合温补力量更强。

而且人参、茯苓、白术相配,温阳健脾,茯苓、白术能够除湿,芍药仍然制约附子之燥热,还能够止痛。

那这个方它就侧重治疗寒湿浸渍在身体骨节经络,造成了骨节疼痛为主,兼有阳虚的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这个表现。

附子汤是它一个附方了。

真武汤是个名方,它运用涉及的范围可以很广,临床上必须把握基本病机灵活运用。

我举个病案,从中大家可以体会一下这个运用了。

这个真武汤我们曾经用它来治疗过一个肥胖病,当然这个不是说为了,长得太胖了,美容,而真是一种病,是一种肥胖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