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浪淘沙·帘外五更风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浪淘沙李煜原文及翻译

浪淘沙李煜原文及翻译

浪淘沙李煜原文及翻译这首《浪淘沙》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浪淘沙李煜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浪淘沙作者: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潺潺:形容雨声。

阑珊:衰残。

一作“将阑”。

罗衾: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一晌:一会儿,片刻。

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翻译: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娱欢。

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了,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赏析:李煜的这首《浪淘沙》以倒叙的手法先写梦酲后的环境和感受,然后写梦境。

不过我们可以把《浪淘沙》的上片看作是同一时空中叠映的室内室外两组镜头。

室外春雨淅沥,本来就短暂的春光即将在风雨的摧残之下丧失。

昏暗的外景更衬托出“春意将阑”时的悲凉冷清。

室内五更时分,主人公一梦醒来,耳昕帘外春雨,身觉寒意逼人。

“不暖”而“寒”,似嫌重复,其实各有侧重。

“不暖”,是写罗衾的单薄,反映生括处境的可怜。

而“寒”字,是侧重表现李煜心理的凄凉悲苦。

在现实生活中,时时都处在高度的压抑,禁锢、恐惧、屈辱、悲伤的状态,只能在梦中一晌贪欢,他怎能不绝望,不心灰意冷!《浪淘沙》下片写天亮后情景。

长夜难熬,白天是否好过一些?长年软禁孤室,想登楼远眺,散散心思。

“独自莫凭栏”,是先有凭栏远眺的愿望,后又自我还定。

“独自”凭栏,没有了当年游上苑时“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喧哗热闹,也没有了“花月正春风”的良辰美景,更看不到无限美好的故国江山,只能更添孤独而已。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全词翻译赏析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全词翻译赏析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全词翻译赏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全词翻译赏析导读:据《西清诗话》谓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

”从此词低沉悲怆的基调中,透露出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浪淘沙令李煜帘外雨潺潺②,春意阑珊③。

罗衾④不耐⑤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⑥,一晌⑦贪欢⑧。

独自莫凭栏⑨,无限江山⑩,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

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

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②潺潺:形容雨声。

③阑珊:衰残。

一作“将阑”。

④罗衾(音qīn):绸被子。

⑤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⑥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⑦一晌(音shǎng):一会儿,片刻。

一作“饷”(音xiǎng)⑧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⑨凭栏:靠着栏杆。

⑩江山:指南唐河山。

句解: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这几句是说,帘外,雨下个不停,春天已经完了,但罗衾薄,寒气重,已感不支;在梦中竟不知已客居异地(作了俘虏),还以为像往日做帝王时一样,贪片刻的欢乐。

这几句词从当时难堪的生活感受,与不识趣的贪片刻欢乐的梦境对比中,引出失国的悲哀情绪和深长愁恨。

从对比中加深了词中所含蕴的意味,增强了感染力。

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古诗好事近·帘外五更风翻译赏析

古诗好事近·帘外五更风翻译赏析

古诗好事近·帘外五更风翻译赏析《好事近·帘外五更风》作者为清朝文学家纳兰性德。

其古诗全文如下:帘外五更风,消受晓寒时节。

刚剩秋衾一半,拥透帘残月。

争教清泪不成冰?好处便轻别。

拟把伤离情绪,待晓寒重说。

【前言】《浪淘沙·帘外五更风》最早见于宋代的《草堂诗余》,词作者为无名氏。

宋代至明代大多文人以为此词作者为欧阳修,清代至近代有个别学者推断此词是李清照为亡夫赵明诚所作,但没有翔实证据证明为李清照所作,所以权威学者如王学初等将此词划为李清照存疑词。

这词写得极其凄惋,感伤成分浓厚,可是读后并不感到消沉颓丧,反而被其流注于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所打动,引起共鸣,寄予同情。

一方面,与专主情致的悼亡之作有关。

这类作品,因受题材—家常琐细,写法—今昔相比的制约,类多追思往事,叙写梦境,或表哀思,或诉衷肠,字字句句,无不从肺腑中出,以是感情真挚深厚,语调委婉低回,故尔极饶情致,扣人心弦。

【注释】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又称作《浪淘沙令》,五代时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

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

②画楼:华丽的楼阁。

③拨火:因为篆香燃过后成香灰,必须拨除香灰避免断了火路。

④宝篆:即篆香,一种香屑萦回象篆文一样的香。

黄庭坚《画堂春》:“宝篆烟消龙凤,画屏云锁潇湘。

”⑤紫金峰:即钟山,在今南京中山门外。

⑥雨润烟浓:是指水蒸汽腾腾,雾气浓郁。

⑦罗襟:意指罗襦的前襟。

⑧弹:挥洒。

征鸿:即大雁。

【翻译】五更时分一阵凄风从帘外吹进来,把我从梦中惊醒过来。

要想重新登上画楼却不知道该与谁一道?记得当年无聊的用玉钗拨弄香火,如今宝篆香已经燃烧殆尽。

回首看向窗外的紫金山峰,水汽腾腾烟雾缭绕,看不到山的本来面目。

看着一江春水向东流去,人却在半醒半醉之间。

罗襦襟前还留着国破夫亡的的泪水,抚去这些把它们交付给远飞的大雁。

【赏析】“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

”发端两句,看似平淡,实最沉痛。

“吹梦无踪,”有两种含义:一是说正在做着好梦。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李煜)原文及翻译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李煜)原文及翻译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李煜)原文及翻译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李煜系列:宋词三百首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

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

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2潺潺:形容雨声。

3阑珊:衰残。

一作「将阑」。

4罗衾(音亲):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5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6一晌(音赏):一会儿,片刻。

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赏析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

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所写情事与此差同。

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

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

两说都可通。

「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

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

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

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

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

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

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原文、注释及赏析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原文、注释及赏析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原文、注释及赏析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原文、注释及赏析原文: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五代: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不该独自一人登楼凭栏远望,引起对故国的无尽思念和感慨。

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

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注释:帘外雨潺(chán)潺,春意阑(lán)珊。

罗衾(qīn)不耐五更(gēng)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shǎng)贪欢。

潺潺:形容雨声。

阑珊:衰残。

一作“将阑”。

罗衾: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一晌:一会儿,片刻。

一作“饷”。

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凭栏:靠着栏杆。

江山:指南唐河山。

赏析: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暮春时分,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

帘外,是潺潺不断的雨,洒扫着寂寞零落的残春。

囚居之人,独自流年,已是无言的况味;落花时节,风雨飘零;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

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

《浪淘沙令》赏析

《浪淘沙令》赏析

《浪淘沙令》赏析出自南唐诗人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赏析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喜欢。

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象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

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所写情事与此差同。

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

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

两说都可通。

“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

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

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

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

这对抒情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

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

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

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

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

李煜词《浪淘沙》赏析

李煜词《浪淘沙》赏析

李煜词《浪淘沙》赏析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1]潺潺:形容雨声。

[2]阑珊:衰残。

一作「将阑」。

[3]罗衾(音亲):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4]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5]一晌(音赏):一会儿,片刻。

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分析:此首殆后主绝笔,语意惨然。

五更梦回,寒意潺潺,其境之黯淡凄凉可知。

"梦里"两句,忆梦中情事,尤觉哀痛。

换头宕开,两句自为呼应,所以"独自莫凭阑"者,盖因凭阑见无限江山,又引起无限伤心也。

此与"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同为悲愤已极之语。

辛稼轩之"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亦袭此意。

"别时"一句,说出过去与今后之情况。

自知相见无期,而下世亦不久矣。

故"流水"两句,即承上申说不久于人世之意,水流尽矣,花落尽矣,春归去矣,而人亦将亡矣。

将四种了语,并合一处作结,肝肠断绝,遗恨千古。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

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所写情事与此差同。

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

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

两说都可通。

「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

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翻译赏析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翻译赏析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翻译赏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翻译赏析《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煜。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翻译】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时最好不要在高楼上依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鉴赏】据《西清诗话》谓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

”从此词低沉悲怆的'基调中,透露出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

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

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

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

“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

《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

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

“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

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浪淘沙·帘外五更风翻译赏析
《浪淘沙·帘外五更风》作者为宋朝诗人李清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

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

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

一江春浪醉醒中。

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

【前言】
《浪淘沙·帘外五更风》最早见于宋代的《草堂诗余》,词作者
为无名氏。

宋代至明代大多文人以为此词作者为欧阳修,清代至近代有个别学者推断此词是李清照为亡夫赵明诚所作,但没有翔实证据证明为李清照所作,所以权威学者如王学初等将此词划为李清照存疑词。

这词写得极其凄惋,感伤成分浓厚,可是读后并不感到消沉颓丧,反而被其流注于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所打动,引起共鸣,寄予同情。

一方面,与专主情致的悼亡之作有关。

这类作品,因受题材—家常琐细,写法—今昔相比的制约,类多追思往事,叙写梦境,或表哀思,或诉衷肠,字字句句,无不从肺腑中出,以是感情真挚深厚,语调委婉低回,故尔极饶情致,扣人心弦。

【注释】
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又称作《浪淘沙令》,五代时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

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
激越凄壮之音。

②画oRG楼:华丽的楼阁。

③拨火:因为篆香燃过后成香灰,必须拨除香灰避免断了火路。

④宝篆:即篆香,一种香屑萦回象篆文一样的香。

黄庭坚《画堂春》:“宝篆烟消龙凤,画屏云锁潇湘。


⑤紫金峰:即钟山,在今南京中山门外。

⑥雨润烟浓:是指水蒸汽腾腾,雾气浓郁。

⑦罗襟:意指罗襦的前襟。

⑧弹:挥洒。

征鸿:即大雁。

【翻译】
五更时分一阵凄风从帘外吹进来,把我从梦中惊醒过来。

要想重新登上画楼却不知道该与谁一道?记得当年无聊的用玉钗拨弄香火,如今宝篆香已经燃烧殆尽。

回首看向窗外的紫金山峰,水汽腾腾烟雾缭绕,看不到山的本来面目。

看着一江春水向东流去,人却在半醒半醉之间。

罗襦襟前还留着国破夫亡的的泪水,抚去这些把它们交付给远飞的大雁。

【赏析】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

”发端两句,看似平淡,实最沉痛。

“吹梦无踪,”有两种含义:一是说正在做着好梦。

梦中相见,互诉衷肠,两情缝蜷,分外亲昵。

孰料五更时分一阵凄风突然袭来,把好梦吹散,致使梦中情事,似有似无,‘若隐若现,依稀恍惚,了无踪影。

一是说在漫漫长夜中,二更、三更、四更都悄悄地过去了,直到
五更天将亮时,凄风透过帘幕吹进室内,一股寒气直扑过来,人被搅扰惊醒,整整一夜,压根儿没有进入梦境。

醒来之后,只觉形单影隽,枕冷袭寒,空荡荡一无所有。

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正如小晏所说:“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

”(《阮郎归》)所以如此,乃缘“帘外五更风”在作怪。

“五更风”最会捉弄人,秦少游就曾被它捉弄过。

《如梦令》云:“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归路。

无绪,无绪,帘外五更风雨。

”小别轻分,秦七尚感了无意绪,那死生异路,幽明永隔,除梦里有时相见,别无他法,然而“和梦也,新来不做。

”则词人凄苦之情,又该怎样。

这两句,实是一种不胜惋惜而又无限憎恨极其沉痛的呼唤。

此中情意,在下面几句中,表达得更为深刻。

词人醒后,抬眼望,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画楼”打入脑际的,便是“重上”。

因为在封建时代,妆楼与闺阁,是贵妇人主要活动场所。

诸如登楼远眺,凭栏共语,饮酒赋诗,挑灯研读,都是在这个狭小的天地里。

而这些闺帷韵事,唱随之乐,如今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一提及“画楼”,不期然而然的会发出“与谁同”的感慨。

“与谁同”这一问,既说明词人正处于载独无依的境况中,同时还倾吐了重上时必是孤单单地无人相伴。

个中滋味,与另词《御街行》“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所表达的情怀相一致。

同样问得深沉,悲切,任何人读了,也会为之一掬同情之泪。

“记得玉钗斜拨火”二句,很明显是从“画楼”而忆及的闺中韵事之一。

人的常情,越是在孤寂与痛苦之中,人们越是会常常忆起过
去印象最深、极饶情趣的琐事,希望从饱含幸福与辛酸的回忆中,得到一点安慰。

如前所述,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在金兵入侵前,朝夕相处,研究学问,日以继夜,乐此不疲。

“玉钗斜拨火”这节的描写,正是对那时美好生活的追忆。

“斜拨火”这一动作看闺帷中温卑的意趣,把人物形象活画了出来,使读者仿佛看到词人正手执玉钗,轻轻地拨弄着篆香上的灰烬。

连她那兴致勃勃、心情欢快的神情和心灵手巧、娴熟利落的举止,都能体察得出。

对当事人来说,这印象实在太深了,时刻不忘,恍如昨事。

“记得”二字就表达了这种情意。

而人们也能想象到:他们夫妇俩当年点着篆香,相对而坐,望着升起的烟柱,嗅着散发的芳香,冥思遐想,意会神谋,安定闲适,怡然自得的欢乐情景。

“瑞脑香消魂梦断,”那一切的一切都象燃着的“宝篆”一样烟消香散,如同被吹散的梦一样,无影无踪,莫可追寻了。

“宝篆成空,”份量极重,决不是小别轻分时“香冷金貌”、“瑞脑香消”所能比拟,简直可以说“万事皆空。


过片“回首紫金峰”句,上承“画楼重上”而来。

“回首”一句,自是载独无依,东西漂泊。

欢乐也好,悲伤也好,都在词人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每一思及,总想从这里找回什么,以慰愁怀,然而眼前所见,却是“雨润烟浓”水气云腾,烟雾弥俊,笼翠峰峦,挡住视野,看不到中原大好河山和可爱的故乡,那亲人“千里孤坟”上已拱的墓木就更不用说了。

’于是悲从中来,愁思起伏,恰如紫金峰前大江汹涌,滚滚东流,不可遏止。

“一江春浪醉醒中,”所蕴蓄的愁思,不仅有己身孤苦伶仃之痛,更多的是国家危难局势飘摇之悲。


险恶的现实和不幸的遭遇,好似一场醒犹未醒的恶梦,噬啮着诗人破碎的心灵。

顿使她陷于如醉如痴、迷离恍惚的状态中。

此七字蕴义最富,极为含蓄,是全词的警句。

陈廷焯说:“情词凄绝,多少血泪,”
“回首紫金峰,”故乡邀远,往事如烟,词人不禁清然泪下。

“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这句措辞有力,悲中带愤。

“留得”一词,与上文“记得”“回首”一气贯通,使全词结构更加显得缜密。

“前日泪”是指国破、夫亡、家散等不幸所积累抛下的痛苦之泪。

故乡远隔,亲人永别,千言万语,向谁诉说,她只得把满腔悲痛与愤慨所凝成的血泪,从湿透了的罗襟上拧了下来,对着征鸿用力弹去。

“弹与征鸿”,化用鸿雁传书事,可与朱希真“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相见欢》)同样设想新奇。

但就悼亡而言,则以借用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赠兄秀才入军》)句意,较为贴切。

意思是说望着天际的归鸿,“倚楼无语理瑶琴,”通过琴声诉说凄苦情怀,寄托哀思,柳永所谓“无侈恨一,相思意,尽分付征鸿”(《雪梅香》)、贺铸“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乡目送归鸿”(《六州歌头》),所有词均如此都是这样。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