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异化观政治范文

合集下载

浅谈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论文

浅谈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论文

`浅谈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摘要:“异化”一词本来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在黑格尔哲学里才成为哲学概念。

文中分析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程,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异化思想的高峰, 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发端、根源以及原始推动力。

同时,也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马克思主义一、“异化”成为哲学畴要研究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我们有必要先探讨一下“异化”这个概念的历史。

“异化”这个词, 英文翻译为alienation,其意主要有两点,即“离间、使不和、使疏远”和“转移(财产的)所有权、让渡”。

“异化”一词先出现在经济学的文献中,意义为财产权的转移和让渡,后来出现在政治学文献中,则转变为人的自然权利即自由的转移和让渡。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异化”的含义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异化”这个畴,马克思并不是最先使用的人。

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 早在17,18世纪英法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卢梭等都论及过异化问题。

包括霍布斯、卢梭、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都曾运用这个畴来阐述自己的理论。

霍布斯在运用社会契约论来论证“利维坦”时,是在权昨转让的意义上使用异化的。

异化概念在卢梭那里则引申出“反对”、“否定”等对抗性含义,这正是哲学异化概念的实质涵。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首先使用异化概念的费希特,费希特认为,“自我”规定“非我”,而“非我”又反作用于“自我”,二者正是一种异化关系:“自我”创造“非我”,“非我”是自我”的异化。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

他认为,“绝对观念”是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异化为自然界,然后又在发展中扬弃了异化,回归到“绝对观念”自身。

在他看来,精神或意识的辩证运动,就是把“自己变成他物,变成自己的对象和扬弃这个他物的运动”,即“先将自己予以异化,然后从这个异化返回自身。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个概念。

“异化劳动”又被称之为“劳动异化”。

马克思用这个概念来概括和解释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制度下,劳动者自身同他们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以及他们所进行的劳动本身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的状态。

既然劳动是人的本质,那么人在劳动中应该是自由的、是享受的、是乐在其中的;并且他们对自己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应该是满足的、热爱的、自豪的。

为什么又会出现“异化劳动”呢?原因在于,在私有制条件下,本来应该作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行为的劳动发生了“异化”,也就是说,在以私有制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异化”。

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劳动者和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其次,劳动者和自身劳动活动之间的异化;再者,人和自己的类本质之间的异化,即人与自身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之间的异化;最后,人和人之间的异化。

(一)劳动者和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在通常的情况下,劳动者通过自身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对生产资料进行加工,从而生产出劳动产品,这些劳动产品本来是属于劳动者自己的,是可以自己享用的。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属于资本家的私人占有的,因此通过自身劳动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是属于资本家,在这个过程当中,无论他们生产多少劳动产品,劳动者只能拿到仅仅维持生计的、极小的一部分劳动成果。

也就是说,他们生产的越多,他们失去的也就越多。

因此,在这里,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产品不是满足、热爱、自豪,而是不满、厌恶、甚至憎恨,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

因此说,劳动者与自己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是分离、对立和相异化的。

(二)劳动者和自身劳动活动之间的异化正如前面提到的,劳动,就是人类的或者说劳动者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

作为人的本质,那么人在劳动中应该是自由的、是享受的、是乐在其中的。

而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却并不自由,并不快乐,更谈不上享受。

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探讨我国权力异化现象

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探讨我国权力异化现象

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探讨我国权力异化现象作者:黄崛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 1421 更新时间:2009-8-13热 荐【字体:小 大】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权力异化的表现形式可归结为公共权力私有化、公共权力部门化、权力部门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部门权力个人化、权力使用交易化、监督权力虚置化等,由引导致腐败普遍化。

对此,可通过在经济上强化公有制地位、推进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在思想上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强化权力部门依法行政观念和群众的民主意识,在政治上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权力监督,在法律上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坚决推进以法治国等对策来防止腐败滋生和消除权力异化。

[关键词] 马克思;异化理论;腐败;权力异化“异化”一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思。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它被提到哲学高度。

黑格尔用它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们生产的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成为统治和支配人们自己的外在力量。

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

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

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提出异化劳动理论,阐述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的异化、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并揭示了异化劳动同私有制有内在的联系,认为从起源看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后果,从既成状态上看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尽管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存在一些理想化、人本主义局限性等缺陷,但在总体上,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还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理论是马克思思想成熟过程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明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开始涉及到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为其以后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论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正义思想

论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正义思想

论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正义思想
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正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它提倡正义和平等,并论述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

异化是社会的一种重要结构,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他们的身份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异化可以被分为物质异化和精神异化。

物质异化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经济中的不平等,而精神异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对人性的不平等。

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正义思想坚持平等,反对物质和精神上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只要存在社会不平等,就会有贫富差距,他指出,贫富差距不仅会引发社会不安全,而且也会损害国家的经济发展。

他还指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改革才能解决这种社会不平等。

此外,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正义思想还指出,物质和精神上的异化会给人们带来不公平的待遇,并且社会上的异化可能会破坏人们的自我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因此,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改革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社会更加公正和平等。

总之,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正义思想是一种倡导平等的思想,它提倡社会主义改革,以解决社会的物质和精神异化,使社会更加公正和平等。

马克思对制度异化的批判及其现实启示

马克思对制度异化的批判及其现实启示

淋漓尽致 地 批 判 了 专 制 的 伪 善,害 怕 人 民 说 真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以获取最高利润为目的,
话、听到真话的虚弱心理。认为书报检查制度违 物的价值取代了人的价值,财富的增加伴随着人
背了国家和法律的理性原则,侵犯了人们的自由 的巨大牺 牲,人 的 发 展 表 现 为 异 化 和 颠 倒 的 状
制度对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 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但历史上并非所有的制度都 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制度 调节着人 与 人、人 与 社 会 的 关 系,规 范 人 们 生 活 的秩序,制 度 本 应 给 人 们 的 生 活 带 来 价 值 和 指 引,促进社 会 进 步 和 人 的 自 由 而 全 面 的 发 展,然 而,在实际 生 活 中 制 度 异 化 的 情 况 也 时 常 存 在。 制度异化是制度作为行为的规范,本应是人追求 自由与解放的行为方式,在一定条件下却与人对 立,成为束 缚 奴 役 人 的 工 具,制 约 人 的 发 展。 制 度异化的实质是制度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成为一 部分人为谋取自身利益而压迫、剥削与奴役另一 部分人的工具,成为与人相异化的社会力量。异 化的制度,即制度本身成了目的,转过来反对人、奴 役人。异化的政治权力成为压迫人的手段,异化的 经济制度加大了不平等,异化的文化制度没有促进 人精神的解放,反而成为思想的桎梏。制度异化是 导致人的异化的重要原因,处于制度框架中的人同 自己遵守制度的活动相异化,制度走向了人性的对 立面,成为人发展的桎梏,制度异化反映着制度与 人、与社会的分离和对立的关系。
作者简介:陈 婷(1983—),女,湖北天门人,杭州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制度哲学、人的发展理论研究。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从马克思“异化”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论文

从马克思“异化”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论文

从马克思“异化”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论文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变革,但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站在这种变革的起点上,相反,他们在“进入”理论时还深刻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能力选择自己的起点,就如他们后来揭示的人们不能选择自己创造历史的条件一样,但是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看到了实践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这使得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同样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从马克思“异化”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相关论文。

仅供大家参考!从马克思“异化”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全文如下:异化消费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的产物,这种消费形式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本质相悖离,它是对“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第二发展阶段下的人的否定。

消费行为由原本的需求消费变成了一种符号消费,人们消费不是真正地为了满足物质上的匮乏,而是为了消费而消费,人成为商品的奴隶和工具。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重要一环,在今后都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内生动力,尤其在我国逐步建立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格局的过程中,异化消费形式作为前进中的绊脚石,必须将其摒弃在经济发展的洪流中,推动我国消费领域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从“异化”到“异化消费”“异化”一词最早可追溯到霍布斯的作品《利维坦》中,后来的黑格尔将异化理论进一步发展,但他将劳动看成是纯粹的精神活动使他并未探寻出劳动的真正本质。

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引申出异化,并将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相结合,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指出异化劳动是造成社会中的压迫及阶级斗争的根源,并系统阐述了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条件,使异化理论在发展上迈出了更为重要的一步。

“异化”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论马克思的权力异化观

论马克思的权力异化观

却变成了 “ 从社会 中产 生但 又 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
日益同社会相异化 的力 量” 口 ] ( P 1 8 9 ) c 可见 , 权力异化是
其一 , 社会是 由人所组 成的 , 是 人的关系共 同体和生 活共 同体 。 作为人 的存在方式 , 共同体 总是有公共事
务 必需处理 , 总要进行共 同 的活动 , 于是 , 它必定会
权力 是什么? 以往人们有多种多样 的理解 , 在 当
代 社会里 , 人们基 本上是从 政治关 系 , 准确地 说 , 是 从权力关系的角度来予 以理解 的。当代人 普遍 地认
为权 力是 一个 人所 拥有 的为实 现 自己的意 志而 影
响 、支配和控制 他人意志和行为 的能力 ;也有 人认 为, 权力只有在其行使 中才会存 在。 对权 力的这 种理 解是有问题的 , 至少是过于简单 、 片面 的。正如有 的 西方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 “ 很少有 比权力更 复杂 的事 物 ,也很 少有像权 力那 样经常被粗劣地简单化 了的 事物 。” [ 1 ] ( 啪 在马克思看来 , 只从政治关系或者权力
[ 作者简介] 彭定光 , 湖南省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 家 , 教育部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
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 博 士, 博士生导师 , 湖南省优势特色学科 首席专 家, 湖南师 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 副所 长 ; 周 师, 华南农业大学思政部教师 , 博士 。
权力 从公 共权 力演 变为 国家权 力或 者政 治 权
力 ,其道德使命 由维持人类 的生存发展 变成 了通过
控制整个社会来实现统治 阶级 的利益 。虽然 国家权 力或者政 治权力在外观上仍然具有公共性 , 但是 , 它

异化的终结思想的腾飞--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观

异化的终结思想的腾飞--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观

异化的终结思想的腾飞--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的异化观
异化的终结思想的腾飞--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观
异化观是马克思早期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是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一把钥匙.随着马克思思想的进一步升华,他逐步放弃了这一提法.<德意志意识形态>可以称得上是他的异化观的收官之举.在他以后的著作中就很少再提及异化概念.在<形态>中他为这一观点作了最为科学,最为详细的解答.他在这篇文章中对有关异化的产生、前提、根源等问题的解答作了一定的分析,并以此来考察当代社会中的现实问题
作者:余波李勇军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刊名: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2 28(4) 分类号:B0-0 关键词:异化马克思前提共产主义资本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异化观政治范文Political model of Marxist alienation view
编订:JinTai College
马克思主义异化观政治范文
前言:毕业论文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
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
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
作业、撰写的论文。

本文档根据毕业论文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
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
改及打印。

自从卢梭提出异化概念以来,这一概念一直是人本主义
者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非人性的有力武器。

马克思在 1844 年前后,曾一再地使用异化概念来痛责资本主义制度,详细内容请看下文马克思主义异化观。

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超出了一般的
人本主义立场,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

对于 20 世纪的哲学思潮来说,理解“人”似乎只有一
个出发点,那就是异化。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抨击了资本主义条件下
的物化现象,寄希望于历史的总体运动来克服这种物化。

卢卡奇无疑是从“人”的角度来谈论物化的,但在卢卡奇那里,这个“人”不是个体的人。

虽然卢卡奇没有对“人”的范畴作较
为详尽的阐发,但从卢卡奇从私有制度这一特定环境下来分析物化这一点可以看出,他是把物化与私有制度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物化应当被合理地理解为私有制条件下人与对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形式。

在卢卡奇之后,由于海德格尔对异化问题作出了颇有成就的研究,以及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现,使异化问题成了 20 世纪极具诱惑力的热门话题。

海德格尔作为一代存在主义大师,他致力于发展起来的异化范畴,不象在以往的人本主义者那里那样,是为了用来批判资本主义,而是为了用来理解人的存在状态和把握人与人的关系。

在当代,异化问题派生出许许多多学术见解,但概括起来,诸多学术见解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源于海德格尔的人的普遍异化,即从个体的人出发,把异化理解成人的生存的普遍形式;另一类是源于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异化观,把异化与私有制度联系起来考察。

萨特的的异化观却介乎于这两类思想之间,或者说他把这两种相互抵牾的异化观合为一体了。

因为,就他从物的匮乏去追寻异化的根源,和要求通过人的实践的总体化来克服异化而言,他是比较接近于后一类异化观的。

但由于他不是把匮乏看作私有制度的特有现象,而是看作普遍存在于人类始终
的,并且他又极其重视个体的人的非理性因素,所以萨特的异化观又是隶属于海德格尔以来的存在主义传统的。

对于人本主义来说,异化概念是一个哲学发明,因为很少有人对异化的根源作认真的思考,几乎没有一个哲学家对“什么造成异化”作过系统的说明。

一般说来,传统哲学属于还原论的哲学,他们的哲学探讨总爱溯本求源,但在异化问题上却是一个例外。

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试图用私有制来说明异化,但他同时也发现,私有制恰恰需要用异化来说明,直到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由于发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才解决了用异化和私有制相互说明的矛盾。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