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件
:来回翻身;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形容说话啰嗦;来回地说。
二怎样的人?
双腿残疾,却笑得灿烂、阳 光……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 ——史铁生
走近作者
史铁生(1951—2010),生于 北京,作家。代表作有小说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 琴弦》《务虚笔记》,散文 《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砸”“摔”等动词,具体表现了“我” 的“暴怒无常”,对生活的绝望。
四、再读课文,读“母亲”
1.面对困境中的儿子,母亲是怎样做的呢? 从中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 听着我的动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分析:“悄悄”“偷偷”的细节表现了母亲对“我”以暴怒发 泄痛苦的行为的深深理解和宽厚容忍,以及怕“我”太过激而 伤害自己的担忧。母亲“躲”出去,但她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 “我”。这无声的动作背后,是母亲疼痛不已的揪心。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她憔悴的脸上现出 央求般的神色。”“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 起……”
分析: “挡”这一有意之举,体现了母亲怕“我”触景生情,伤感 痛苦,对生活丧失信心,希望“我”正视自己,好好活下去。 “憔悴”既显示出绝症对母亲身体的折磨,又显示着“我” 的绝望状态对母亲心理的折磨。“央求”的神色,表现出母 亲屡遭“我”拒绝却从未改变对“我”的关怀与渴望。 母亲高兴的状态,表现了母亲以“我”的痛为痛,以“我” 之乐为乐……
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二单元
5秋天的怀念
学习目标
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 体会人物形象。 通过品读细节,体会母爱的厚重与宽容。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 人物形象的方法。

秋天的怀念-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秋天的怀念-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在讲授修辞手法时,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于比喻、拟人等手法的作用和应用还不够熟练。我通过举例和练习,尽量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我觉得这里还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以便学生能够更自如地在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
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交流中能够互相启发,提出不少有创意的想法。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明确地设定讨论的主题和目标,确保讨论的效率。
实践活动中的写作练习,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潜力。他们能够尝试将所学的修辞手法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尽管有些地方还不够成熟,但这种尝试是非常宝贵的。我意识到,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更多地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此外,我也注意到,在总结回顾环节,有些学生对课文中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表达出了自己的疑惑。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不仅要关注知识点的讲解,还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我需要在课堂上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考,引导他们正确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举例解释:
-情感的细腻理解:如何让学生从“母亲总是笑着,尽管她的病痛”这句话中感受到母亲的坚强和对子女的爱。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如何让学生识别“秋风扫过,树叶簌簌落下,像是在低声哭泣”中的拟人手法,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自然环境与情感的结合:解释为什么作者选择秋天作为背景,以及这个季节如何与作者的情感状态相呼应。
2.教学难点
-情感的细腻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复杂的怀念情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讨论来逐步感悟。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在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
-自然环境与情感的结合: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文中自然环境描写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
-人生哲理的抽象理解:对于文中蕴含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思考才能领会。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秋天的怀念》课件(ppt32张)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秋天的怀念》课件(ppt32张)
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 “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 感。 • 心理描写
• 母亲很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 而刺激到我,所以尽力地压抑自己 的难过,而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 感。
精读探究
阅读第三段
• 1、为何要描写窗外落叶? • 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无望、痛苦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 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 动作描写 • “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
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 静和理智,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 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
• “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 关注“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 心。
史铁生经典语录
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 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 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 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 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 乱起来。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 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谢谢大家
• 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表明成 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 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 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磨难
拓展延伸,升华感悟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和感 悟?请大胆说出来给同学们听听。
• 母爱
文章的主线是什么?
• (明)
• 作者人生态度的变化 • (暗)
坚强的
关心
脆弱
伟大的 母亲

无私的
愧疚 热爱 怀念
史铁生经典语录
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 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 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 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 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 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通用篇)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通用篇)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通用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 1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会文章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和“好好活儿”所代表的生命的意义。

2、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

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

领会文章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和“好好活儿”所代表的生命的意义。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一、质疑导入1、质疑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秋天的怀念》,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自由述说)预设:谁怀念秋天?(板书:史铁生)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秋天吗?除过秋天,还怀念什么?2、问题梳理从课题质疑入手并对提出的问题梳理,是语文学习的常用方法。

二、第一次看花1、通过预习,课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或知道了什么?预设:课文内容和情感两个方面。

小结:同学们关注到了本课的两个主要人物——(生)儿子、母亲。

板书:儿子母亲这是怎样的一个儿子?你能从文中拎出一个词吗?(瘫痪、暴怒无常)板书:暴怒无常2、儿子的暴怒无常都表现在哪里?请从第一段中找找,画出这样的句子。

预设: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3、补充,深入人物内心21岁,生如初阳,却双腿瘫痪!如此的噩运,谁能承受?!史铁生后来曾写过一篇长文章,记录21岁时的命运重创,文章的名字是《我二十一岁那年》,谁与老师轮流读读:课件出示(配乐)那时(十九年前)我还能走,走得艰难,走的让人伤心就是了。

当时我有过一个决心:要么好。

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优秀课件(共29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优秀课件(共29张PPT)

• 3.分析标题《秋天的怀念》好在哪里?
1)表层含义: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 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 2)深层含义:“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 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 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跌绝望的心理过 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 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 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如 果说题目中的“怀念”直接指向母亲,那么“秋 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她憔悴 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 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 • “挡”字写到了母亲不想让我看到落叶凋 零的景象而产生痛苦,表现了母亲的细 心。“憔悴”暗示出母亲已病入膏肓; “央求”表现出母亲的执着。
(4)“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高兴地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她笑了。
1、读写下列词语: 瘫痪 暴怒 沉寂 捶打 憔悴 央求 敏感 诀别 淡雅 深沉 烂漫 高洁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2、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划我和母亲的神态、 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作好简单批注。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 慈母手中线, • 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 • 意恐迟迟归。 • 谁言寸草心, • 报得三春晖。 • ——《游子吟》
明确: 我可活什么劲(绝望、自暴自弃) —— 要好好儿活(再生、坚强、乐观)
(2)表达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 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之情。
(3)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 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
明确:在第2、第5段中。 ①“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 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 ②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为突如其 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 懊悔。 “我”正是在这样的反思与醒悟中变得成熟了。

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一等奖

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一等奖

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一等奖1、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一等奖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主要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生词,朗读课文能做到文通字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用表格对比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能正确分析文章中的动词,形容词使用的效果,提高鉴赏文章的能力。

同时目标:能分角色表演,体味不同的人物心理能体味出文中传达出的深深的母爱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读音,根据字形,学会分析字的读音和含义,如文中的“憔悴”“瘫痪”。

2.线索是贯穿全文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的,明含或暗含在文章的对象。

找出文章中的线索可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应学会如何找线索,分析线索。

如的线索“看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五)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六)升华情感,感悟人生。

第二课时(一)朗读全文,内化情感。

(二)随文练笔,加深感悟。

(三)背诵语段,丰富积累。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四、课后思考1.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文中“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2.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3.说说你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理解。

4.文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5.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中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秋天的怀念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秋天的怀念
投来鼓励的目光
下课后,妈妈给“我”重讲 知识要点,同学们都听烦了
(3)_____讲__得__眉__飞__色__舞________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点拨】 第(1)空:根据第②段可知,“我”上学第一天,同
学们一阵哄笑,妈妈先是脸涨得通红,随后脸上有一种 视死如归的悲壮;第(2)空:根据第④段可知,当其他同 学扭头看着“我们”,或捂嘴偷笑,或窃窃私语时,妈 妈却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第(3)空:根据第⑥段可 知,下课后,妈妈给“我”重讲知识要点,同学们都听 烦了,妈妈却依旧讲得眉飞色舞。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点拨】 D. 联系末段中的“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
菊花”“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 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可知,母亲去世以后,“我”振 作了起来,决心要和妹妹一起好好活下去。此时,“我” 已经走出人生的“秋天”了。
返回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6. 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一文后,文中那种伟大无私的 母爱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为此,七年级(1)班决定 举行以“感恩母爱”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 参加并完成下面的活动。 (1)母爱是世间最伟大、最美丽的爱,请你写出两句歌 颂母爱的名言吧。 _示__例__:__①__世___界__上__有__一__种__最__美__丽__的___声__音__,__那__便__是___ _母__亲__的__呼__唤__。__—__—__但__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②__母__爱__是__一__种__巨__大__的__火__焰__。__—__—__罗__曼__·_罗__兰________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① 语 段 中 有 错 别 字 的 词 语 是 “ ____罗__唆____ ” , 应 改 为 “____啰__唆____”。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016部编版)第2单元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016部编版)第2单元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5.文化认同感:理解秋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汇与成语的积累:重点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成语,如“萧瑟”、“金黄”、“一叶知秋”等,并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阅读理解: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提炼课文的主题思想。
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中,例如“一叶知秋”这个成语,教师需要解释其字面意思,并引导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即通过一片树叶的凋落,预知秋天的来临,进而体会这个成语在表达作者对母亲怀念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中,关于“秋天”的象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秋天作为背景,如何体现了作者对母亲逝去的感伤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的情感体验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状态,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但也有一些学生似乎难以达到这种情感的共鸣。这让我意识到,情感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老师更加细腻和耐心地去引导。
课堂上,我尝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去感受秋天的变化和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系。看到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如秋天的象征意义,学生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累还不够丰富。
在讲授修辞手法时,我发现学生们对成语和修辞的记忆较为吃力,这也许是因为他们对这些语言现象还不够熟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设计更多的练习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这些知识点。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写作练习也是一个挑战。有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模仿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但也有一些学生在表达上显得有些生硬。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写作技巧还不够成熟。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大多沉浸在幸福生活之中。

当然,这种幸福包含着他们每天享受的母爱。

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这种无私博大的爱。

通过《秋天的怀念》一课学习,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朗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悟出母爱的内涵。

同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这种爱,回报这种爱。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秋天的怀念》一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通篇洋溢着作家史铁生对母亲的无尽怀念和对母爱的深情赞颂。

针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先创设情境,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交流,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从而培养学生关心长辈、尊敬长辈的思想品质。

2、自学生字词,感受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在文中的作用及母爱的内涵。

教学重点
概括母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

教学难点
从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情中感受到母爱的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有重点问题及重点语句的幻灯片、音乐磁带、课文放大的插图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史铁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背一首诗,会背的和我一起背。

(师生齐背《游子吟》)知道这首诗写什么的吗?(生答:这是一首赞美母爱的诗)。

是啊,小草无法报答春光的沐浴之恩,就像小草一样,我们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正是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平凡、细致而深沉。

(板书课题:10、秋天的怀念)
2、交流信息:课前你们通过预习、搜集资料,你认识史铁生了吗?(生交流)
3、(出示课文放大的插图)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史铁生和他母亲的一幅画。

从这幅图上,你们看懂了什么?
生:看出作者痛苦、忧伤,对生活失去信心,他的脸上黯淡无光。

生:画中的母亲面带笑容,一手抚摸儿子的手,一手拍着儿子的肩膀,在亲切地抚慰儿子。

过渡:对于史铁生来说,他年仅21岁就失去了双腿,这是是一份多么沉重的打击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默读课文。

师:你们读懂了什么?
2、生交流:作者的心情很不好。

师:对,他的脾气暴怒无常。

并引读:“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妈妈让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师:是呀,作者活着还有什么劲儿,他的生活就要与轮椅相伴了,他的心情异常苦闷。

你们还读明白什么?
生:文中的母亲非常爱自己的儿子,关心自己的儿子。

过渡: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请同学们讨论。

三、从细小的事情中,品味词句,体会母爱的内涵
(出示幻灯片1)讨论: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
1、找出相关的语句。

2、概括关心“我”的具体事例。

3、从细小的事情中,体味到母爱的内涵。

4、小组汇报。

(1)、生:读“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看着我”、“我狠命地捶打……好好儿活……”
师:从这些内容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这是“我”发脾气时,母亲对我的抚慰。

师:哪些词句给你感受深刻?
(生说出一些重点词语,其他学生补充,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
师:母亲看到儿子在摔东西,为什么不去制止,反而躲出去呢?
生:因为他想让儿子把心中的怨气宣泄出来,如果制止可能会给儿子增加痛苦。

师: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怎样?这种母爱中包含着什么?
生:母亲关心儿子,理解儿子。

生:这种母爱包含着理解。

(板书:母爱中有理解)
师:请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生读)
师:还有哪些语句?
(2)、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读的这些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母亲身患重病,却不忍心告诉儿子,怕给儿子增加痛苦。

师:这也是母亲关心儿子的一件事,其中也包含着母亲的爱,这种母爱中有什么?母亲睡不了觉呀!这是因为(生齐读:他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哪个词可以概括?
生:翻来覆去。

师:母亲疼得无法入睡,她说了吗?为什么?
生:因为他不想给已经瘫痪的儿子增加痛苦,他默默地忍耐着。

师:这也是一种母爱,其中包含了什么?
生:忍耐。

(板书:忍耐)
师:这是一位何等伟大的母亲!谁能通过朗读来把母亲在身体上、心理上承受的痛苦表现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还可以从母亲关心我的小事中体味到母爱的内涵吗?
(3)、生读“听说北海的花开了,……他总是这么说。

”“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


师:这是母亲关心我的一件什么事?谁能用一句话概括?
生:母亲央求“我”去看菊花。

师:从哪看出是央求?为什么央求?
生:母亲想带儿子出去散心、好让儿子的心情好起来。

师:母亲真是用心良苦呀!儿子同意了吗?母亲怎样?
(生答)
师:请同学分角色朗读,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和儿子的不耐烦。

生分角色朗读。

师:母亲央求儿子看花,已经不止一次了,而且还和儿子商量,这种母爱里包含着什么?
生讨论答出是尊重。

(板书:尊重)
(4)、母亲关心“我”还体现在哪件小事上?
生:母亲临终前的嘱托。

师:嘱托什么?生读句子。

师:母亲临终前,心中仍然放不下,她心中挂念着她的儿女。

其实这种挂念也体现了伟大的母爱。

(板书:挂念)
过渡:文章中像这样的小细节还有很多,只要你用心去感受,你肯定还会体会到母爱的内涵。

那么,从这些小事中,你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了吗?
四、透过事例,体会感情
(一)(出示幻灯片2)一件件小事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怀念母亲。

(二)还能从哪体会到作者怀念母亲?
生读最后一段。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虽然写的是菊花,但实际在写怀念母亲,因为母亲是在菊花开得正艳时去世的。

师:你读得很仔细。

从这一段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怀念母亲,所以课题是“秋天的怀念”。

(三)“好好儿活”在文中出现几次?(生答两次)
(出示幻灯片3)“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齐读两句话。

2、分别谈理解。

(在学生谈感受的同时,师板书:我怀念母亲)
3、让我们通过朗读最后一段,来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作者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伟大、坚强)作家史铁生的母亲对他的儿子的爱我们已经读懂。

我们在坐的每位同学包括老师在内也在享受这份博大的爱,不管是父爱还是母爱,我们都应该学会珍惜这份爱。

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吗?思考一会与同学交流。

2、音乐《白发亲娘》响起,学生互相交流。

3、在以后的生活中,希望大家不要对父母的爱毫无察觉,要学会感谢这份爱。

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都能体会到母爱的内涵,肯定有一些话想对你的妈妈说,那么课下把它写下来。

六、作业
《妈妈,我想对您说》。

板书设计:10、秋天的怀念
理解
母爱中有忍耐
尊重
挂念
我怀念母亲
教学反思:
根据教学目标,我先创设情境,触动学生情感,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知道母爱是伟大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找出母亲关心“我”的语言、动作、表情,并汇报感受。

顺势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重点内容: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试图在合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达到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体味母爱的内涵,感受人世间最伟大的亲情的目的。

教学完本课,感觉学生基本上能从朗读的语句中体会到母亲对“我”的关心,但学生没能很好地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体现出来,即没把握好悟中读。

另外,思想教育渗透得还是不够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