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合集下载

失街亭教学教案范文

失街亭教学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点。

(2)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文本内容。

(3)使学生了解《失街亭》的历史背景,理解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人物形象。

(2)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古代战场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3)结合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失街亭》在历史上的真实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失街亭》,让学生懂得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包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2)古文知识点的理解,如词语解释、句式结构等。

(3)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古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古代战场战术、礼仪等文化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失街亭》的历史背景。

(2)请学生谈谈对古代战场的认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出生僻词语和不懂的地方。

(2)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点。

(2)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3)结合历史资料,讲解《失街亭》在历史上的真实背景。

4. 情景教学:(1)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5. 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谈谈对《失街亭》的认识和感受。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点。

2. 结合历史资料,深入了解《失街亭》的历史背景。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古文知识点是否理解到位。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高二语文第四册《失街亭》教案1

高二语文第四册《失街亭》教案1

高二语文第四册《失街亭》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诸葛亮深谋远虑、赏罚严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认识马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及其危害性。

二、能力目标1.品味《失街亭》中描写战争的技巧。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形象。

3.掌握本文有条不紊、严谨有序的结构特点。

4.体会本文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学习《失街亭》,认识诸葛亮赏罚严明的现实意义。

●教材分析节选自《三国演义》的《失街亭》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鉴赏的都是古代小说,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

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是中国小说尤其是中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传统手法。

而本文在人物形]塑造方面很成功,具有典型意义。

指导学生自读《失街亭》,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性格的。

●教学重点赏析人物描写方法,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主要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

●教学方法1.品读法。

对于课文中的关键段落、语句应仔细品读,体会其作用。

2.讨论分析法。

课文中的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分析来理解。

3.欣赏——比较——研习法。

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有关失街亭的部分,让学生比较画面展示与文字描写的异同,进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欣赏能力。

4.研究性学习法。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用创新思维来写一篇《失街亭》读后感。

●教具准备1.多媒体;2.《三国演义》电视剧片段3.《三国演义》主题歌flash●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flash,让学生进入氛围,感受雄浑、苍凉的气势。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高二语文《失街亭》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失街亭》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失街亭》教学设计高二语文《失街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介绍故事背景和文章情节。

2.通过问题分析,理解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形象及其内心世界。

3.设置历史情境,劝谏诸葛亮不斩马谡。

教学重难点:1、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

2、辩证分析:失街亭,谁之过?3、训练学生的劝谏思维、劝谏手段和劝谏能力。

教学方法:1.品读法。

对于课文中的关键段落、语句应仔细品读,体会其作用。

2.分析、讨论法。

课文中的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分析来理解。

3.研究性学习法。

通过自主探究,深入分析诸葛亮为什么要任用马谡守街亭等问题。

4.情境再现法。

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处在历史情境中处理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毛阿敏《历史的天空》音频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呃――欢迎进入语文课堂。

我昨天下午备完课,时间还早。

我寻思,上街溜哒溜哒吧。

感受一下咱们西安的文化底蕴。

也顺便在历史的天空去寻找那一串串熟悉的名字和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于是,我就在街上PIAPIA地溜哒着。

历史上众多的英雄人物从我耳边呼啸而过。

在华西大酒店门口那儿,我看见有一群人,黑鸦鸦的,那家伙,真是红旗招展、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场面是相当的壮观。

走上前去一打听,原来是一群历史学家。

仔细听他们议论,我便非常的激动。

因为他们说,我们今天上课的地方,据说就是当年魏主曹睿御驾亲征,亲临长安时的临时行宫。

曹睿大家知道,魏文帝曹丕驾崩之后,作为长子,他继承了魏国皇位,那么,他为什么要御驾亲征,离开魏都洛阳,亲临长安指挥战争呢?请听我们班未来的评书大师李明峰慢慢道来。

二、背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公元223年,蜀主刘备病危于白帝城,遗诏托孤于丞相孔明。

孔明受此重任,竭力尽智,辅佐后主。

当时孔明治蜀的基本政策是休养生息,巩固后方,联吴抗魏,统一中国。

为此,他大力发展生产,使蜀汉“米满仓禀,财盈府库”,军需完备;又派邓芝往结东吴;期间,孔明采用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用兵之道,兴师南征,七擒孟获,平定南方。

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

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

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失街亭》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领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旨。

2.教学难点:诸葛亮与马谡的性格对比,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失街亭》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让学生谈谈对诸葛亮、马谡的了解,为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2.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为分析人物性格作准备。

3.分析人物形象(1)诸葛亮:智慧、谨慎、忠诚、敬业、悲壮1.分析诸葛亮在失街亭事件中的表现,如:派马谡守街亭、临别时的叮嘱等。

2.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马谡:轻敌、自大、狂妄、悲剧1.分析马谡在失街亭事件中的表现,如:拒绝王平的建议、轻敌冒进等。

2.引导学生思考马谡悲剧的原因,如:性格缺陷、诸葛亮用人不当等。

4.分析课文主旨(1)引导学生从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中,理解课文主旨:忠诚、敬业、谨慎、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

(2)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品质。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认识到忠诚、敬业、谨慎、勇敢等品质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诸葛亮或马谡的人物分析文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同时,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思考人生价值和品质追求。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课堂组织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方面加强。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诸葛亮在《失街亭》中体现了哪些品质?请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述来谈谈。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失街亭》教案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了解《三国演义》及其作者罗贯中的相关知识。

o掌握文中重要词语、成语及文言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o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性格对情节发展的影响。

o鉴赏文中战争描写、人物对话等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o培养学生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刻画等方法理解小说主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三国时期的英雄气概和智谋较量,增强对智慧和勇气的向往。

o感受人物在复杂局势中的选择和命运,培养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诸葛亮、马谡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情节发展的影响。

•难点:鉴赏文中的战争描写、人物对话等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在塑造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原著节选、相关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o提问:你们知道《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吗?他有哪些经典事迹?2.作者及作品介绍o介绍罗贯中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o简述《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初读课文o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停顿。

o教师纠正发音,解释文中出现的生僻字和成语。

4.情节梳理o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包括诸葛亮派兵镇守街亭、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

o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情节发展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以及主要人物在不同情节中的表现。

5.人物分析(诸葛亮、马谡)o诸葛亮▪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诸葛亮的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智谋和决策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o马谡▪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马谡的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军事才能和决策失误。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马谡失守街亭的原因和后果。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o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诸葛亮和马谡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们在失街亭事件中的表现如何?2.战争描写分析o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战争的语句,分析战争的规模、战术和结果。

失街亭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失街亭》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高中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失街亭》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人物性格和情感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古文的语言美和表达技巧。

4.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 《失街亭》情节的把握。

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3. 古文语言美的欣赏。

教学难点:1. 古文实词、虚词的理解。

2. 文中典故、意象的解读。

二、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简要介绍《失街亭》的背景,让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

2. 发布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

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字词。

2. 教师辅导:针对学生遇到的生字词、语句进行讲解,解析文本。

环节三:合作学习1. 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前发布的学习任务,进行小组讨论。

2. 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环节四:课堂讲解1. 分析情节:讲解《失街亭》的基本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2. 人物剖析: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3. 语言欣赏:讲解古文的语言美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欣赏。

环节五:课堂练习1. 布置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

2. 学生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环节六:总结拓展1. 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失街亭》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提高人文素养。

三、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失街亭》全文。

3.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失街亭》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戏剧等,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四、教学评价1. 课后跟踪: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习效果。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失街亭x文档全文预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失街亭x文档全文预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失街亭x文档全文预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失街亭》,文章讲述了诸葛亮失守街亭,马谡因骄傲自大失去街亭这一重要地理位置,导致蜀军战局不利的故事。

文章通过这一事件,揭示了战争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将领的职责和能力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街亭之战的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课文中提炼出战争中的地理、心理、谋略等方面的因素。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战争中的责任问题,以及将领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街亭之战的历史背景。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地理、心理、谋略等方面的因素,以及将领在战争中的责任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街亭之战的战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对生字词进行标注。

3. 课文解析:对课文进行详细解析,分析战争中的地理、心理、谋略等方面的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将领在战争中的责任。

4. 实例分析:以其他历史战争为例,让学生分析战争中的地理、心理、谋略等因素,以及将领的作用。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就战争中的地理、心理、谋略等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课文《失街亭》2. 战争中的地理因素:地形、交通、水源等3. 战争中的心理因素:将领的心理素质、军队的士气等4. 战争中的谋略因素:战术、计谋、兵力部署等5. 将领的责任问题:对战争结果的影响、对军队的指挥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街亭之战中战争因素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答案:街亭之战中,地理、心理、谋略等因素都对战争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蜀军因失去街亭这一重要地理位置,导致战局不利;马谡因骄傲自大,导致军队士气低落,最终失守街亭。

失街亭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失街亭》的故事背景、作者以及作品的基本情节。

(2)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运用角色扮演、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3)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反思现实,提高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重要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 作品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战争术语的理解。

2. 作品历史背景对课文内容的影响。

3. 作品人物内心活动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案、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品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失街亭》的作者马谡及其历史背景。

(2)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马谡会失街亭?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作品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马谡失街亭的原因是什么?(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拓展延伸(1)对比分析其他历史背景下的小说作品,探讨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

(2)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反思现实,提高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哪些优点和不足?3. 学生参与度和兴趣如何?4.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七、课堂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人教版第四册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说《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学习本文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
4、了解诸葛亮深谋远略、赏罚分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和马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

教学方法
讨论法
学法指导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题解及作者介绍
先给大家讲一段罗贯中佚事。

有乞丐相约到罗家乞讨,因为沉迷在写作中的罗贯中会让乞丐自己动手舀米。

从这个故事可见罗贯中在创作时贯注了全副精力。

《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的丰富生活经验,写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关于罗贯中的生平资料现存的很少。

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

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根据贾仲名的记载推测,罗贯中的生卒年大约在1310~1385年之间,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

清徐谓仁、徐柄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张士诚有关系。

根据这些材料片断和他作品中对明君贤相的推崇、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丰富斗争经验,可以推想,罗贯中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一定斗争经验、军事政治头脑的人物。

罗氏的创作才能也是多方面的,他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但主要成就还是在小说方面。

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小说,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而且他还是《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的最早刊本是嘉靖本,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它集中并充实了宋元时期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把《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作了全部改写,删去了像司马仲相断狱,孙秀才发现天书和刘关张太行山落草等荒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史实,扩充了篇幅,从而成为一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长篇巨著。

二、分析课文
《三国演义》善于描写战争,街亭战役可以说是《三国》中被精心描述的一场战争。

这次战役是以蜀汉和诸葛亮的失败而告终,但是通过战争精心刻画诸葛亮、马谡、司马懿等人物形象。

尤其是其中的三嘱三笑三探三哭更能凸现人物的性格。

诸葛亮“三嘱”
说利害: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倘街亭有失,吾军皆休矣。

说对手: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恐汝不能敌之。

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用兵谨慎
说兵法:下寨必当要道之处。

戒之!戒之!
马谡“三笑” 小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魏兵如何敢来! 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 纸上谈兵、狂妄自大、麻痹轻敌 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司马懿“三探”
令次子去探前路……若有兵守御,即按兵不动。

引百余骑亲自来看。

知己知彼、善断敌情、富有才能 当夜调度……
诸葛亮“三哭”
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 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

孔明大哭不已:……。

吾想……!
三、结构图解
(一)情节的开端 再叮咛孔明遣将 (1-2) 立誓言马谡领命 (二)情节的发展 套兵书屯军山顶 (3) 拒谏言留下隐患 (三)情节的高潮 探虚实司马布阵 (4-6) 被围困街亭尽失 (四)情节的结局 想补救为时已晚 (7) 回汉中前功尽弃 (五)情节的尾声 明军纪泪斩马谡 (8-9) 思先帝孔明责己
四、人物分析
思考: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作者又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1. 衬托手法:
① 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 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

今观此山,乃绝地也。

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2. 直接描写:
① 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 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 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 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⑤ 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五、总结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人物艺术形象之一。

作者把这个人物作为理想中的“贤相”而加以尽情地美化和颂扬。

《失街亭》中,作者没有像其他章回那样神化他,而是把他写成有血有肉的人,展示了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文中通过街亭争夺战,双方统帅反复较量,优势、劣势的互相转换,突出地刻画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

他的突出特点是谨慎、大胆果断、知彼知己、料事如神、严以律己、赏罚分明。

谨慎,在街亭防守问题上表现得极为充分,一再指出街亭的战略意义,并指出司马懿、张之能以引起马谡的警惕,当马谡接受任务后,不仅调了精锐部队,而且特选老成持重的王平去作马谡的助手,对防守作了具体交代,惟恐两人有失,又继派高翔;当考虑到张翔非张揭示出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终于蜀汉、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邰对手,又再派魏延到街亭,加固防线,将谨慎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胆果断,集中表现在“空城计”这一场面里。

当时西城空虚,重兵压境,众官失色,实力悬殊,打、守、退都势在必败。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诸葛亮镇定自若,当机立断,大开四门,登楼焚香操琴,吓退司马懿,化险为夷。

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敢于出奇制胜,一方面固然由于他的知彼,更重要的还是他的胆识过人,从而取得成功。

文章一开头,他就断定司马懿必取街亭,街亭失守后,又保证了蜀兵安全后撒。

空城计时,不仅预计对方会错断,而且料定敌人必走山北小路,事先让关兴和张苞在武功山埋伏疑兵,同时估计中计后的司马氏必再来西城。

这都有力地表明了诸葛亮知彼知己,料事如神。

文章第七节当孔明接到街亭、列柳城失守的战报时,跌足长叹“此吾之过”,在斩马谡这一情节中,对全师而还的赵云,亲引诸将出迎,并厚加赏赐。

对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的马谡,并不因为义同兄弟而徇情,照样明正军法,并深恨已之不明,用人不当,请自贬丞相之职。

司马懿,是诸葛亮的劲敌,诸葛亮称许他为“非等闲之辈”,能分析敌情,调度有方,老谋深算。

但他知人深而不透,只知诸葛亮“谨慎,多计”,而不了解诸葛亮在特殊情况下会行险,设空城计来出奇制胜,这正是他不及诸葛亮的地方。

马谡,是守街亭的主将,他骄傲轻敌,麻痹自满,甚至狂妄;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只知死背兵书,主观地布置和命令,拒不接受王平的正确意见,辜负了孔明的期望和重托,破坏了全局的战略部署,是一个十足的军事教条主义者,给蜀兵造成极大的威胁,“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六、延伸
思考:街亭失守、责任在谁?联系实际,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
1、建议阅读中国古典长篇名著《三国演义》。

2、联系课文内容,运用创新思维联系现实生活对《失街亭》谈些新的看法,写一篇读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