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练习1
《黔之驴》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郑梁梅中学初三语文复习练习课题:《黔之驴》课内外对比阅读命题:许礼靖审核:做题:班级:姓名:得分:用时:(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蜘蛛杀蛇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
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
久之,蛇将行矣。
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蛇复昂首待之。
蜘蛛引丝疾上,还守其网。
如是者三四次。
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
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庸庵笔记》,略有改动)【注释】①飙下:带着一股风跳下。
②踞:趴。
③盬(gǔ):吸饮。
1.解释下列加点词。
(2分)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好事B.虎大骇,远遁.遁C.果腹..而去果腹D.蜘蛛引丝疾.上疾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4分)(1)驴不胜怒,蹄之。
(2)蛇复昂首待之。
3.填空。
(4分)(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A ”到“觉无异能者”,再到“ B ”。
【乙】文“如是者三四次”中的“是”指代的具体内容是:“ C ”。
(请用选文原句填空)(2)甲、乙两文都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方法不同:甲文侧重描写虎的 A ;乙文侧重描写蜘蛛的 B 。
4.驴和蜘蛛的斗争过程,引人深思。
请任选其中一种,说说你从它身上得到的启示。
(2分)(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黔之驴》练习题(5篇)

《黔之驴》练习题《黔之驴》练习题(5篇)《黔之驴》练习题1黔之驴◇柳宗元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翻译句子。
①蔽林间窥之。
[译]隐蔽在树林里偷偷地看着驴。
②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老虎)于是跳起来,大声怒吼着,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完驴的肉,才走开。
③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再)靠近一点,经过驴的前后,(但)始终不敢扑击(驴)。
2、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庞然大物、黔驴技穷。
3、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态的词:蔽、窥、稍。
4、整体阅读全文,把握老虎的不同表现,理出文章的叙事线索,完成下列填空(每空限填一字)。
见(窥)驴畏(惧)驴识(探)驴食驴5、本文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答]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6、黔驴技穷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其意义。
(要求: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答题100字左右。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
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黔驴技穷】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人从外地带来一头,因为用不着,放在山下。
老虎看见驴个子很大,又听见它的叫声很响,起初很害怕,老远就躲开。
后来逐渐接近它,驴只踢了老虎一脚。
老虎看见驴的技能只不过如此,就把它吃了(见于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黔之驴》练习及答案

《黔之驴》练习及答案《黔之驴》练习一、常识填空:本文的作者是代文学家 (人名),著有《》一书,他与同时代的 (人名)同列“唐宋八大家”。
二、注音:黔( )好( )窥( )慭( )骇( )遁( )噬( )狎( )倚( )胜( )踉( ) ( )三、注释: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 虎见之( ) (((蔽林间窥之( ) 莫相知( ) 远遁( ) (((觉无异能者( ) 益习其声( ) 益狎( ) (((驴不胜怒( ) 计之曰( ) 技止此耳( ) (((尽其肉( ) 乃去( ) ((四、译句: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3、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4、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5、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6、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7、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8、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9、驴不胜怒,蹄之。
10、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11、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五、阅读理解:1、梳理本文的写作顺序:虎见驴 ?虎 ? 驴?虎 ? 驴?虎 ? 驴; 梳理本文老虎的心理变化: ? ?恐惧 ? ?2、从第二段可以看出,老虎对驴的认识和态度是有个过程的。
驴给老虎的第一个印象是,以为神;第二个印象是,因而“ ”、“ ”、“ ”,说明老虎对驴的害怕程度加深了;第三个印象是,一个“ ”字,说明老虎对驴的认识已开始由表及里了,一个“ ”字,说明老虎对驴已由害怕变为适应了。
驴的“ ”,暴露了它的致命弱点,因而使老虎知其“ ”。
3、柳宗元写这则寓言故事,旨在讽刺当时的人物。
现在我们常用“黔之驴”比喻那些的人;用“黔驴之技”形容 ;用“黔驴技穷”形容。
4、这则寓言故事能带给我们不少启示,从虎最终吃掉驴的情节看,旨在告诉人们。
5、文中说“技止此耳”,黔之驴的“技”具体表现在(用自己的话回答) 6、从文中描写老虎的心理、动作的语句中,选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并说明理由。
《黔之驴》同步练习

黔之驴用户名:qiushui 四川安岳中学秋水(原创)自主积累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无驴()好.事者( ) 庞.然大物()远遁.( )窥.之() 稍近益狎.()跳踉.( )以为且噬.己也()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庞然..然( ) 他.日( ) 虎大骇.( ) 益.习其声..大物()憖憖()驴不胜.怒()计.之曰( ) 技.止此耳()三、填空。
1.《黔之驴》选自,作者___ _____ ,字_ ____代文学家。
黔,地名,包括现、等省的部分地区.2。
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______相对的文体.唐朝__ ____、_____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能力训练四、认真阅读全文,完成文后各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
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___憖憖___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__阚___,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蔽林间窥.之()⑵远遁.()⑶以为且噬.己也( )⑷蹄.之()2.翻译下列句子.⑴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译: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⑶驴不胜怒,蹄之.译:⑷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3。
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⑴⑵4.把第二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各层大意。
5.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答:6。
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答:开放拓展五、阅读下边短文,完成文后各题.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
《黔之驴》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8.请写出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10.下列选项中与本文主旨最接近的语句是()(3分)
A.苛政猛于虎也。
B.出淤泥而不染。
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答案: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8.(2分)庞然大物/黔驴技穷
9.(3分)(虎)躲在树林间偷看它,渐渐地出来靠近它
10.(3分)D。
黔之驴综合练习及答案

《黔之驴》基础检测1、了解相关常识。
(1)本文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篇。
《三戒》包括、《黔之驴》、三则寓言。
(2)柳宗元,字,代文学家,河东解人,世称,与愈并称,和愈、轼等人被列入“”。
2、读准加点字音。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虎大骇.,远遁.()()(3)稍近益狎.,荡倚.冲冒()()(4)因跳踉.大口阚.()()3、解释加点词义。
(1)蔽.林间窥.之()()(2)慭慭..然,莫.相知()()(3)稍.近益.狎()()(4)以为且噬..己也()()4、归纳文言字词。
(1)识记通假字技止此耳“止”同“”,解释为。
(2)区分一词多义以船载以.入()以.为神()然庞然.大物()然.往来视之()之黔之.驴()放之.山下()计之.曰()(3)知晓古今异义因.跳踉大口阚.。
古义:今义: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古义:今义:(4)辨析词类活用船.载以入()驴不胜怒,蹄.之()5、翻译下列语句(1)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
(3)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4)因跳踉大口阚.。
6、懂得正确停顿(用斜竖线标出句中的停顿处)。
(1)至则无可用(2)以为且噬己也(3)觉无异能者7、写出本文的两个成语。
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带有“虎”字的成语(至少四个)本文成语:带“虎”字的成语:8、文中写老虎“蔽林间窥之”,仔细体会“窥”表现了老虎怎样的心态。
9、从“驴不胜怒,蹄之”中想一想驴发怒的样子,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一下。
《黔之驴》精读精练柳宗元的寓言源于先,而先时代的寓言往往只是一些文章的短小片段,还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柳宗元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寓言这种体裁,使之成为一种独立完整的文学样式。
柳宗元写过十一篇以动物为题材的寓言。
在他的寓言中借助想象和夸,创作了许多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去讽刺当时的时政。
我们不妨读一读《黔之驴》这篇寓言,从中了解寓言的特点,了解柳宗元寓言的特色。
《黔之驴》练习及参考答案

《黔之驴》练习及参考答案一 : 《黔之驴》练习及参考答案《黔之驴》练习姓名得分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窥之远遁虎大骇黔之驴好事者益狎跳踉且噬己2.与“驴不胜怒”的“胜”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A.美不胜收B.百战百胜C.引人入胜D.不胜其烦3.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哪一项不正确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B.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C.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D.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然①慭慭然因①虎因喜②然往来视之②因跳踉大嘲去①乃去益①稍近益狎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②益习其声以为①以为神则①至则无可用②以为且噬己也②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5.分别从老虎和驴的角度写出课文给你的启迪。
从老虎的角度:从驴的角度:6.“黔驴技穷”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
请模仿下面对成语“揠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黔驴技穷"的意思。
【揠苗助长】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
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而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黔驴技穷】二、阅读理解、分析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呜,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咽,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7.解释下列加点词。
船载以入庞然大物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远遁觉无异能益习其声蹄之稍近益狎荡倚冲冒计之曰断其喉技止此耳尽其肉乃去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Text 1 黔之驴(汉语)

汉英翻译练习(1)黔之驴
从前,黔州这个地方没有驴子。
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只运来一匹驴子。
由于暂时还不用,他就把这匹驴子放在山下面。
一只老虎从山里跑出来,看到驴子的身体高大觉得非常神妙,就跑回树林里躲着窥看这驴子。
有时侯老虎走近些,但对驴子还是敬而远之。
有一天,这只老虎又跑了出来。
驴子突然叫唤了一声,老虎以为它要咬自己便吓得逃走了。
过了一会儿,老虎又偷偷跑了回来,仔细观察驴子的行动,发现驴子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不过身躯高大一点而已。
几天以后,老虎听惯了驴子的叫声,不再象以前那样害怕了。
有时候老虎跑下山来,靠近驴子身边转圈。
后来,老虎的胆子越来越大。
有一次,老虎竟在驴子的前面故意撞了它一下。
老虎的挑衅引起了驴子的极度愤怒。
驴子不仅大吼起来,并用后蹄狠狠地踢老虎。
这下老虎看透了驴子的本领,便高兴起来,心里想:“它的本事不过如此!”老虎便大声怒吼,跳跃起来,扑向驴子,把它吃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黔之驴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能口译全文。
2、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点: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无驴()好.事者()庞.然大物()远遁.()
窥.之() 稍近益狎.()跳踉.()以为且噬.己也()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
庞然
..然()他.日()虎大骇.()益...大物()憖憖
习其声()驴不胜.怒()计.之曰()技.止此耳()
3、填空。
⑴《黔之驴》选自,作者_______ ,字_ ,____代文学家。
黔,地名。
⑵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______相对的文体。
唐朝__ ____、_____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三、探究学习
认真阅读全文,完成文后各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
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蔽林间窥.之()
⑵远遁.()
⑶以为且噬.己也()
⑷蹄.之()
5、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⑶驴不胜怒,蹄之。
⑷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6、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1)(2)
7、把第二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各层大意。
8、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9、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