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近代化探索专题复习教案

近代化探索专题复习教案

近代化探索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近代化的概念和特点,掌握近代化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了解近代化的影响和意义,掌握近代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了解近代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近代化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近代化的概念和特点。

近代化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近代化的影响和意义。

近代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 教学难点。

近代化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三、教学过程。

1. 课前导学。

通过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对近代化的认识和理解。

2. 知识讲解。

1)近代化的概念和特点。

2)近代化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3)近代化的影响和意义。

4)近代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 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近代化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和发展路径。

4.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近代化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5. 总结归纳。

教师对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近代化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6. 课堂练习。

给学生布置相关的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讨论式教学法。

通过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

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近代化的实际影响和发展路径。

4. 小组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表现、思维活跃度等。

2. 课后作业。

评价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包括对近代化的理解和认识。

3. 课堂练习。

评价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教案

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教案

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中国的近代化起步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2. 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3. 理解中国近代化起步的必要性和意义。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2.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3.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4. 中国近代化起步的必要性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2. 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3. 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4. 让学生探讨中国近代化起步的必要性和意义;5.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观点。

评价方法: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和小组讨论的表现;3. 学生对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化的理解和思考。

第二章:洋务运动与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2. 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成就;3. 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影响。

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2.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成就;3.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2. 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成就;3. 引导学生思考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影响;4. 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探讨洋务运动的成败和原因;5.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观点。

评价方法: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和小组讨论的表现;3. 学生对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化的理解和思考。

第三章:戊戌变法与中国的近代化改革教学目标:1.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2. 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3. 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内容:1.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2.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3.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2. 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3. 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改革的影响和意义;4. 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探讨戊戌变法的成败和原因;5.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观点。

近代化的探索历史复习课教案

近代化的探索历史复习课教案

近代化的探索历史复习课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一、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失败的原因。

3. 分析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化的探索所产生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其失败的原因。

3.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化的探索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场景。

2.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化的探索所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评估1. 通过对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知识点的测试,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第二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1. 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目的,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作用。

2. 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3. 分析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对近代化的探索所产生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目的。

2. 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3.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对近代化的探索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历史场景。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对近代化的探索的作用。

四、教学评估1. 通过对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相关知识点的测试,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教学目标1. 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掌握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3. 分析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对近代化的探索所产生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近代化的探索是指我国在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变革和尝试。

(2)掌握近代化的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了解近代化的探索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近代化的探索的整体认识。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近代化的探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运用史料实证法,培养学生对近代化的探索相关史实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的尊重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3)引导学生认识到近代化的探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近代化的探索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近代化的探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近代化的探索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2. 教学难点:(1)近代化的探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近代化的探索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我国近代化的探索。

(2)提问:同学们认为,我国近代化的探索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梳理近代化的探索的主要内容。

(2)学生结合教材,总结近代化的探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 合作交流:(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讨近代化的探索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2)学生分享合作交流的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情况,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近代化的探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教师运用史料实证法,讲解近代化的探索相关史实,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教案

《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学思路设计学校:活道中学授课教师:梁海斌复习目标:(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熟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列举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与难点: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难点:近代化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授课过程:一、复习导入:以个别提问的方式,抽查第六讲列强侵略的几个历史事件,及其历史事件的相关基础知识。

二、讲授新内容:教师根据《中考解读》P36页的考点分析,向学生简单讲述《近代化的探索》在中考中的比重,指导其明确本讲内容是中考重点关注的内容,要认真把握。

屏幕展示“近代化”的含义,以让学生对该讲内容有初步概念,继续出示幻灯片“近代化探索的特点”——主要复习内容,即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考点一:洋务运动1、出示洋务运动基础知识表格,第一大组同学用接龙的方法迅速完成相关内容。

2、教师小结本部分内容,强调洋务运动开启了是中国的近代化。

并组织学生齐读重点内容,速记洋务运动的内容、评价,然后找二三个学生检验速记情况。

3、思考讨论: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改变封建统治制度。

4、展示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的图片。

5、实战演练。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提纲》中的中考选择题,并简单评讲。

考点二、戊戌变法1、展示幻灯片的戊戌变法表格,第二大组同学用接龙的方法迅速完成相关内容。

2、完成之后,教师简单对重难点进行点拨,并组织学生齐读重点内容,并布置学生用2分钟时间识记其影响。

3、教师小结本部分内容,强调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市桥象圣中学罗玉珊2013年12月24日【课程标准】1、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2、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3、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分析】近代化探索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线索,在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近代化探索在经济、政治和思想上的表现从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近代化探索的特点: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此外,历史与现实在本单元中有很好的结合点,我们要关注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伟大成就,体现历史对现实的借鉴功能。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新课的学习后,已经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几场运动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对于这些运动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产生的影响和特点等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因此有必要进行系统的知识重构。

【复习目标】1、知道近代化的概念,知道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背景。

2、说出近代化探索的四场运动的名称、时间、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主要内容,比较其异同点。

3、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四场运动的作用及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探索的艰巨性,归纳出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从而得出向西方学习过程的一些启示。

4、通过绘制知识树或思维导图,重构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复习重难点】重点:四场运动的概况、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难点:四场运动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和启示,重构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设计理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复习。

利用时间轴、知识树等方式引导学生宏观的看待专题,理解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和影响,懂得把前后知识建立关联性,突出历史的时序性、变迁性和因果联系。

《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doc

《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doc

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八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 作用;2. 知道“百曰维新”的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3. 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 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法指导】本单元侧重于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在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的探索,包括经济工业 化方面的洋务运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民主化科学化方面的新文 化运动。

学习木单元要注意比较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变化,即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 思想文化的变革,认识中国的近代化由表及里、不断深入。

从而正确评价四次探索在中国近 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念理解】近代化主要指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这些都是中国人民 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 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艰难起步,主要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 新文化运动。

【复习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夏习了第一单元,知道了列强的一步步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我们陷 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那么中国的出路在哪 里?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关注西方,学习西方,二、知识梳理:第h 课洋务运动 1. 背景、目的、代戒、口%碱2. 去列举洋务派为佰自强 求富”而创办的王吧军定工仲和民用工仆,评价汗帝远 励在巾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什用-第7理成戌交法1. 晋景、必2、发展、膏湖、结果、+米2. ★知道“百日维新”的工耍内客,认识戌成玄法时中国沂代社今的怫响.第8课辛亥革命1.晋笊、孙中山创徉干珊党、和中山副'II革命纲领、爆发、高潮、结果。

只.★评价辛亥革命e第g喋新文优通]1.背景、标志、口号、旗帜'王萼Chilli 舌I ILL. I I 阡心1\在八仞、16甘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斛放迅切中的地位和作印-运动名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时间原因清政府内外交困反对尊孔发古的逆流政治派别主张、内容兴民权,发展资木主义领导人性质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进少知识分了领导的思想解放运动作用四、知识巩固与能力提高:1.看课本概括中国各阶层进行了哪些探索?分别说说这几次探索的实质、领导阶级、性质。

近代化探索复习教案

近代化探索复习教案
3、高潮: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正式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性质: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5、评价: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没有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二)、戊戌变法
1、序幕: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的(要求拒和迁都、变法)
2、代表:康有为、、谭嗣同——资产阶级维新派
3、发展: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和组织。
4、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6月-9月光绪皇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京师大学堂――新式学堂(北京大学)
5、结果:为代表的顽固派发动政变,镇压了变法运动。
1、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中国近代化历程
主要特点
相关重大事件
第一阶段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第二阶段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三阶段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课后提升】: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19世纪中后期是“器物变革”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制度变革”时期,联系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5、主要内容:前期:提倡反对专制;提倡反对迷信;提倡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
6、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运动
7、评价:意义: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的传播创造条件。
局限: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倾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案
【复习目标】
1.了解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法指导】
本单元侧重于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在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的探索,包括经济工业化方面的洋务运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民主化科学化方面的新文化运动。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比较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变化,即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的变革,认识中国的近代化由表及里、不断深入。

从而正确评价四次探索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念理解】
近代化主要指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艰难起步,主要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复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复习了第一单元,知道了列强的一步步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我们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那么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关注西方,学习西方,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二、知识梳理:
三、自主建构:
四、知识巩固与能力提高:
1.看课本概括中国各阶层进行了哪些探索?分别说说这几次探索的实质、领导阶级、性质。

2.有人认为:中国的近代化的道路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19世纪中后期是“器物变革”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制度变革”时期。

联系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器物变革”和“制度变革”所指的是什么?
(2)从上述历史变革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3.思维拓展: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艰难起步,主要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1)上述四次运动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
(2)这些思想主张对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3)从这些思想主张的发展变化,可看出近代化的起步有什么特点?
五、课后作业:
情感体验:穿越时空,回到19世纪中期,请你说说面对侵略的感受,任意选择一个阶层,说说你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
“自主建构”部分:
“知识巩固与解题能力提高”部分:
1.(1)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
(自救运动)(2)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运动)(3)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4)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追求民主和科学(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思想解放)
2.(1)“器物变革”指:洋务运动;“制度变革”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2)一个国家的近代化进程必须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必须要适合本国具体国情。

3.(1)“师夷长技”(自强、求富);维新变法(变法图强或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或救亡图存);三民主义(同盟会纲领的内容或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科学。

(2)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思想启蒙(为资产阶级思想传播奠定了基础);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放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

(3)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的变革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