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二南”的特殊地位及其成因

合集下载

《诗经》“二《南》”名义诠释平议

《诗经》“二《南》”名义诠释平议

师, 分而国之。 其得圣人之化者谓之《 周南》 , 得 贤人之 化者谓之《 召南》 , 言二公之德教 自岐而行于南 国也 。 ” [ ] 然《 序》 说原本就含混不清 , 疑点重重 。 宋 洪迈指 出:
“ 据文义 , ‘ 周公 “召公 ’ 二‘ 公’ 字, 皆合为 ‘ 南’ 字, 则与
( 一) 以地域 为主诠 释“ 二《 南》 ” 名义
1 . 周、 召 二 公 教 化 自北 而 南
“ 二《 南》 ” 为受二公教化影响之诗 , 又言为文王时诗 , 实
乃 自相矛盾。 且清人崔述还指出 : “ 《 序》 以为 ‘ 化自 北而
南’ 亦非是 。 江、 沱、 汝、 汉 皆 在 岐 周 之东 , 当云 自西 而 东, 岂得 自北 而南 乎 ? ” [ 3 从 地 理 位 置 上看 , 确 乎 如此 。
与周 、 召二公无关。 郑氏不察 , 遂以为“ 二《 南》 ” 是采 自
于周 、 召二 公之 教化 自岐周 影 响及 于江汉 流域 之诗 , 然 又 云“ ……此实 文王 之诗 , 而 系之二公 , 故周 、 召二 国并 皆云 ‘ 南’ , 见所化之处 , 明其 与诸 国有 异 故 也 。 ” 既 言
治南 国江汉汝旁之诸侯 ……雍 、 梁、 荆、 豫、 徐、 扬之人
咸被其德而从之。 文王受命 , 作邑于丰 , 乃分岐邦周、 召
之地 为周公 旦 、召公 爽之采 地 ,施先 公之 教于 所职 之
国。 武王伐纣 , 定有天下 , 巡守述职陈诵诸国之诗, 以观
民风 俗 。 六 州者 , 得 二公 之 德教 尤 纯 , 故 独 录之 属 之 大
… …
南 国之 诗谓 《 召南》
此说始于朱熹《 诗集传》 。 其说大略云 : “ ……文王

《诗经·二南》婚恋诗研究

《诗经·二南》婚恋诗研究

《诗经·二南》婚恋诗研究《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

从古至今研究《诗经》的作品,汗牛充栋,卷帙浩繁。

《国风》是《诗经》中的重要部分,《国风》中最精彩动人处就是婚恋诗。

《周南》和《召南》位于《国风》开端,并称《二南》,《二南》25首诗歌中有18首可以看作是婚恋诗。

婚恋诗占《二南》诗篇总数的72%,所占比重之大,让我们不得不重点关注一下《二南》的婚恋诗。

而对于《二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南》的时代、地域、名义的考证上,《二南》的诗旨或者主题确定上,《二南》与楚国楚歌关系的研究等。

目前从整体上对《诗经》中的婚恋诗进行研究的人很多,尤其是对《郑风》《卫风》中的婚恋诗进行研究的更多。

研究《二南》中婚恋诗的也有,但是都是对其进行单篇研究。

很少有人从整体上对《二南》的婚恋诗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本论文首先是对《诗经·二南》婚恋诗内容的分析,然后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二南》婚恋诗的情感氛围,意象种类,婚恋礼俗等,从而得出《二南》婚恋诗的特色。

最后探讨一下《二南》婚恋诗艺术特色的形成原因。

本论文主要分三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对《二南》婚恋诗的内容进行分类,包括恋诗、婚诗、求子诗、弃妇诗和拒婚诗。

本章通过对《二南》婚恋诗的内容分类,从整体上把握《二南》婚恋诗的类型,从而为下一章研究其艺术表现打好基础。

第二部分,分析《二南》婚恋诗的艺术表现,分别从情感氛围、意象种类,婚恋风俗及婚恋观加以分析。

其中情感氛围包括欢愉热闹、哀叹惆怅、悲痛愤慨三种氛围。

意象种类分为动物意象、植物意象和水意象。

最后是从婚恋观和婚恋仪式上对《二南》婚恋诗进行研究。

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探讨《二南》婚恋诗之所以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分别从地理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探讨,其中社会原因包括“被文王之化”和当时相对自由的婚恋背景。

《诗经》“二南”与周代礼乐文化的开题报告

《诗经》“二南”与周代礼乐文化的开题报告

《诗经》“二南”与周代礼乐文化的开题报告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篇章,它是我国最早的诗歌集,包括了300余
首民歌、宴乐歌和祭祀歌。

其中,“二南”是《诗经》中的两篇篇章,它们分别是《南山》和《南有嘉鱼之乡》。

这两首诗歌中的“南”,往往被认为是指今天的南方
地区,但在周代,它们传达了更深层次的礼乐文化。

在周代,南方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因为它是与中原地区相隔较远的地方。


天子为了维持统治,需要与南方地区的贵族、祭司、商人等建立联系,以达到“合而
治之”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礼乐就成为建立联系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南方贵族的
交流,周天子可以了解南方地区的文化、习俗与民情,进而推广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

“二南”中提到了南方地区的一些特产和现象,如嘉鱼、蒲、苕等,这些都是周代人
对南方地区的了解和认知。

在周代的礼乐中,南方的乐器和舞蹈也被广泛收纳,并发
展出了独特的南方乐舞。

这一点可以从《周礼》中的“乐仪”一章得到证实。

除了上述内容,还有一些其他的文化现象在“二南”中得到体现。

例如,其中提到了“禹挚”和“、皋陶”,这些都是在传说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人物。

同时,“二南”也
描绘了周代社会的一些细节和人物,如诗中称“君子好逑”,这反映出周代社会家族
和婚姻制度的特点。

总之,“二南”中呈现的南方地区的文化和风情,不仅仅是当时人们需要了解和了解的,这些文化在周代礼乐文化的发展中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通过与南方地区的交流,
周天子可以通过西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结合,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并不断扩大自己
的影响力。

浅谈《诗经》“二南”的比兴艺术

浅谈《诗经》“二南”的比兴艺术
桃之夭夭 , 灼灼 其 华 。之 子 于 归 , 宜其 室 家。 桃 之 天夭 . 黄其 实 之 子 于 归 . 有 宜其 家室
桃 之 天 夭 。 叶 蓁 蓁 之 子 于 归 , 其 家人 。 其 宜
不乏 有 充 分 体 现 比兴 艺 术 的 名 篇 佳 句 。从 { 南 》 具 体 文 本 来 - 的 看 , 作 中“ ” 运 用 , 比喻 、 拟 修 辞 的 运 用 随处 可 见 . 用 诗 比 的 即 比 运 比喻 的 诗 篇 , 《 坟 》 未 见 君 子 , 如 调 饥 ” “ 鱼 祯 尾 , 室 如 汝 “ 怒 、鲂 王
情 人 深有 体 会 ; 野 有 死 腐 》 是 写 一 位 猎 人 追 求 一 位 美 丽 的 少 女 这 位 美 丽 女 子 的 生 动 形 象 时 , 者 借 用 “ 灼 ” 花 来 比喻 这 位 《 作 灼 桃 并 终 获爱 情 的 动人 诗 篇 ,作 者 用 玉 石 的 温润 洁 白来 比 喻 这 位 少 女 子 的美 丽 , 用 “ 天 ” 写 桃 树 少 盛 的 形 态 , 灼 灼 ” 容 桃 花 并 天 描 “ 形 女 的温 柔 美 丽 ; 何 彼襁 矣 》 是 ~ 首 描 写 贵族 女 子 出嫁 时候 车 辆 盛 开 的 艳 丽 , 物 之 工 , 者 读 完 之 后 , 前 浮 现 的 不 仅 仅 只 是 《 , 体 读 眼 服饰 盛况 的诗 篇 ,作 者 以 旁 观 者 的 角 度 描 写 出嫁 的女 子 王 姬 的 是 一 副 春 天 桃 花 盛开 无 比艳 丽 的 图景 ,也 仿 佛 看 见 一 位 长 相 面 气 下 2页 ) 服饰 侈 丽 , “ 如 桃 李 ” 美 其 色 之 盛 极 . 过 这 样 一 个 比喻 来 如 桃 花 , 质 犹 小 桃 树 一 样 充 满 青 春 气 息 的少 女 ( 转 第 2 用 华 来 通 作者 简 介 : 乐 (9 7 7 ) 男 , 族 , 西 汉 中人 , 西 师 范大 学 文 学 院 1 郭 1 8. 一 , 汉 2 陕 陕 O级研 究生 , 业 : 专 文体 研 究 与 文 学教 育 , 究方 向 : 研 文体 研 究

《诗经》二《南》考辨

《诗经》二《南》考辨

Study the Two "Nan" of the Book of Song 作者: 吴从祥
作者机构: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出版物刊名: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8-92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诗经》;《周南》;《召南》;周公;召公
摘要:《诗经》开篇首列二《南》.关于何为二《南》,历来众说纷纭.本文认为,二《南》之别不在地域之异,而在时间之别.南方诸国是周王朝的南土,因二《南》产生于周之南土,故人们称之为"南".从周王室与南方诸国之关系来看,二《南》当产生于西周成、康时期.周、召二公与南方诸国来往甚多,故二公制作礼乐时,南方诸国的一些诗歌被采集到朝廷,经过乐师加工,用之于各种礼仪之中,于是形成《周南》和《召南》.周公时所采集的南方诗歌称为"周南",召公时所采集的南方诗歌称为"召南".。

论政教意识形态下的《诗经》“二南”义解读

论政教意识形态下的《诗经》“二南”义解读

论政教意识形态下的《诗经》“二南”义解读王燕萍【摘要】对于《诗经》中《周南》和《召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朱熹《诗集传》等对于《诗经》中“二南”义的解读无法脱离政教意识形态.【期刊名称】《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23)001【总页数】3页(P4-6)【关键词】"二南";政教意识;《诗集传》【作者】王燕萍【作者单位】海南科技职业学院公共课部,海南海口5711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2一、“二南”义解读总说居于《诗经》次序前二位的《周南》和《召南》,因其特殊的位置及关于其中诗篇来源的说法,使古来治《诗》者对其篇章的诗意及编纂者的用意有着种种揣测和附会。

自《毛诗序》提出风、雅有“正”和“变”之区分,而“二南”是文王之化“自北而南”的产物后,后人往往把“二南”尤其是《周南》当作风之“正”,是周初王公后妃诸侯们政治教化带来的盛世之音,是后世教化的楷模,凌驾于其他“国风”之上(只有“豳风”有时因说诗者认为其为周公之风而例外)。

对于“二南”名称的由来,岐说虽多,但对于二南的地位,则古代学者几乎没有异议。

基于这一认识,古代学者对于“二南”的解释,几无例外地成为对文王后妃政治伦理教化的阐释,使“二南”相比于其他“国风”,固然得到了更多的“中正和平”、“温柔敦厚”之类的赞许,同时也背负了更多儒家政教伦理的高帽和附会。

虽然后世学者对于序、笺都曾发出反对抨击声,但历代影响力较大的几个对诗经的阐释、注解本中,即便是最敢于反序、笺而创新义如苏辙《诗经传》、郑樵《诗辨妄》、朱熹《诗集传》、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等,于其他诗篇多能创设新说,但对“二南”的评价态度,虽因说诗者的价值取向不同,岐解层出,但整体上总还是在“文王之教化”的圈子里周旋。

苏辙云:“谓之‘周’、‘召’者,盖因其职而明之也;谓之‘南’者,文王在西而化行于南国,以其及之者言之也。

现代文阅读I-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

现代文阅读I-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先秦《诗经》与后世所见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但这些差异并没有大到能形成不同的文献体系,这又说明《诗经》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骨干”或者“核心”。

一般认为,《诗经》的产生及流传与周代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因此上述所谓“核心”必然与礼乐制度的建立及其功用有密切关联。

可以想见,当周初礼制建立之时,与礼乐配合的“诗”便成为一种需求,当时被纳入礼乐系统的那些作品,便可视为《诗经》最早的核心,它们的功用与分类也就构成了《诗经》的“早期形态”。

但今本《诗经》的风、雅、颂三分显然不可能是最早的分类,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周初礼制存在与风、雅、颂对应的三分,这三者本身的时代差距也很大,比如国风、小雅中仅有部分诗作可能产生于西周。

另外,传世文献对风、雅、颂的称述也存在一些矛盾之处。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探讨,在《诗经》形成的最初阶段,它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

古代学者对这一问题也有过讨论,顾炎武《日知录·四诗》中提出的“四诗”说即具有启发性。

他认为:“《周南》《召南》,南也,非风也。

《豳》谓之《豳诗》,亦谓之《雅》,亦谓之《颂》,而非《风》也。

《南》《豳》《雅》《颂》为四诗,而列国之《风》附焉,此《诗》之本序也。

”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其实就是在探讨《诗经》的早期形态问题。

因为《邶风》等以下十二国风产生时代较晚,只有《周南》《召南》和《豳风》有可能产生于周初。

所以以情理论,周初建立礼乐体系时,《诗经》只可能有南、豳、雅、颂四类。

顾炎武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雅、颂先不论,二南与《豳风》除时代较早外,同其余国风相比还有许多特殊之处。

先说《豳风》,其中《七月》篇最为特别,它被认为是周民族还生活于豳地之时便流传的歌谣,可能在周公时被整理写定。

而《豳风》其他篇目也与周公有关,产生时代应该比较早。

《周礼·籥章》记载周人祭祀诗乐中有“豳诗”“豳雅”“豳颂”的说法,传统观点认为就是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表演《七月》一诗。

《诗经》二南辨析

《诗经》二南辨析

在《诗经》三百篇中,《周南》、《召南》列居十五《国风》之首。

关于这种编排体例以及二者的命名及区别,历来颇有争议,且其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对“南”的理解各有不同,使之成为《诗经》学史上一件公案。

苏辙,作为北宋著名的经学家,在疑古惑经思潮的影响下,基于“平生好读《诗》、《春秋》,病先儒多失其旨,欲更为之传”[1]的目的,作有《诗集传》一书。

苏氏《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史上今存第一部《诗经》全解,也是现存众《诗经》注解中时代仅次于《毛传》、《郑笺》和孔氏《正义》的重要著作,它对于汉唐以来《诗经》学史上聚讼纷争的基本问题都作有深入地思考和辨析,特别是于《周南》、《召南》的理解,有别于前贤时儒,故笔者试作下文探讨苏氏之解。

苏氏《诗集传》以论述《周南》发端,而亦连带述及《召南》,训释《召南》诸诗时,则不再专论《召南》。

苏氏曰:文王之风谓之《周南》、《召南》,何也?文王之法周也,所以为其国者属之周公,所以交于诸侯者属之召公。

诗曰“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言其治外也。

故凡诗言周之内治由内而及外者,谓之周公之诗;其言诸侯被周之泽而渐于善者,谓之召公之诗。

其风皆出于文王,而有内外之异。

内得之深,外得之浅。

故《召南》之诗不如《周南》之深。

[2]苏辙首先就《周南》和《召南》的区别作了论述。

关于二者的区别,《诗序》曾以“王者之风”和“诸侯之风”,郑玄以“得圣人之化者”和“得贤人之化者”来分别“二南”[3],并且认为这都和周公、召公德行之优劣有关。

苏辙却不同于《诗序》和郑玄的看法,他认为《周南》和《召南》的分别是在文王治理周朝时,以周公主内,召公主外。

并据《大雅·召旻》所论为证,“由内而及外者,谓之周公之诗”,“诸侯被周之泽而渐于善者,谓之召公之诗”,因内外不同而有风化的深浅之异。

且认为《周南》和《召南》都是文王之风,二南之诗均是百姓沾润文王的教化而作的,他们的区别只是周、召二公的职事不同,与其孰圣孰贤无关[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诗经》“二南”的特殊地位及其成因
摘要:与《诗经》中的其他风诗相比,“二南”诗歌具有特殊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二南”虽属于地域性诗歌,其地位远远高出十五国风中的其他诸侯国的诗歌,流传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受众更多;“二南”中的一些乐歌广泛地运用于射礼、饮酒礼、燕礼等各个方面,还作为周代的房中乐而存在,具有雅诗地位;“二南”在儒家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它的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与周公和召公的巨大影响有关;它具有雅诗地位,是因为它们最早就是以雅乐而出现的,后代编诗者将它们放入风诗之中,从而降低了它们原有的地位;“二南”被孔子所重视是由于诗歌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反映出孔子对恢复周礼的渴望。

关键词:周南;召南;房中乐;雅乐;周礼《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后人合称之为“二南”,共收录诗歌25首。

它们被编在今本《诗经》“十五国风”的最前面。

在先秦时期,它们作为房中乐而存在,在很多重大礼仪场合中作为雅乐演奏,在社会各个阶层中流行十分广泛,并在儒家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正因这种特殊的待遇,“二南”倍受历代研究者关注。

那么“二南”的性质是什么?与其他风诗有什么样的区别?是什么原因导致它具有这样独特的地位?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二南”的广泛传播
《诗经》所收诗歌包括从西周至春秋中叶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

为了制作礼乐的需要,这些
《诗经》诗歌是分批进入周人的礼乐文化系统之中的,其文本结集也非一次完成。

在春秋时期,
已经在社会上得以广泛流传,其乐歌用于各种仪式上的演奏,其歌词内容也在朝、会、聘、问或其他外交场合中被大量赋颂、征引,以诗达意、言志。

因此,在春秋时期,对《诗经》的熟悉程度、理解的深浅、运用合理与否,有时甚至成为评价一个政治家、外交家才能和品行的重要标准。

但是,由于一些诗歌可能编入《诗经》较晚或影响很小等原因,很少被引用,有些诗歌甚至从来没有出现在先秦时期除《诗经》以外的文献之中。

《左传》是先秦时代记载赋引《诗经》最多、最为详细的典籍,从《左传》记载来看,《小雅》被赋引36首,占全部诗歌的48.6%;《大雅》被赋引18首,占全部诗歌的60%;“三颂”被赋引15首,占37.5%;“十五国风”,被赋引37首,占全部诗歌的23%。

从赋诗情况来看,被赋引的比例雅诗最高,风诗最低。

这既与它们在社会上的影响有关,也与当时的礼乐文化制度有关。

但各个部分被赋引的情况也不平衡,如“三颂”中的《鲁颂》在《左传》中没有被赋引的记载,国风中的《王风》、《齐风》、《魏风》、《陈风》、《桧风》中的诗歌也没有出现在《左传》之中。

“二南”诗歌共25首,《左传》提到其中的10首,占全部诗歌的40%。

尤其是《召南》,共14首,其中的《羔羊》、《行露》、《摽有梅》、《草虫》、《鹊
收稿日期:2012—06—06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先秦两汉时期音乐制度与诗歌发展研究》(2012BWX009)中期成果。

巢》、《野有死麕》、《采蘩》、《采蘋》、《甘棠》等9首被赋引,占全部诗歌的64%,不仅是“十五国风”中被赋引比例最高的,也是全部《诗经》各部分在《左传》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