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诗经》的论述
《论语》中最具争议的10句话

《论语》中最具争议的10句话总有朋友留⾔给我,问我说:“市⾯上各种有关《论语》解释的书籍,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说实话,只要是在正规渠道出版的书籍作品,对于《论语》⼤多数章节的注解基本是⼤同⼩异的。
我的版本亦如此。
但是为什么还会有⾼下之分呢?作者本⼈对⼀些关键的,特别是那些容易产⽣歧义的语句,他怎么解读。
拿我个⼈为例,我接触《论语》的时候还在读书,最近⼗⼏年把重点放在儒家经典的讲学上,期间我研究了中外400多家注解,⽐较有⼼得的有⼗⼏处,和世⾯上流⾏的解读不太⼀样。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了解我解读的《论语》有什么特⾊?你可以先从这10句话⼊⼿。
1⼦⽈:“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学⽽篇1·1》孔⼦说:“学了做⼈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不了解你,⽽你并不⽣⽓,不也是君⼦的风度吗?”这句话⽐较有争议的地⽅是“学⽽时习之”的“时”,很多⼈翻译为“时常”,但我认为翻译为“恰当的时候”更恰当。
在古代,“时”较少当做“时常”讲,当做“时机”讲的时候较多。
好⽐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样。
譬如,孟⼦把圣⼈分成四种,认为孔⼦是“圣之时者也”,意思是孔⼦在适当的时候该怎样就怎样。
⽽且,学习时常复习,就会觉得很愉快吗?这没有道理。
学习过后,在适当的时候进⾏练习、加强理解,就感到愉快,这样才说得通。
2⼦⽈:“巧⾔令⾊,鲜矣仁!”——《学⽽篇1·3》《阳货篇17·17》孔⼦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很少有真诚的⼼意。
”很多⼈把这句话翻译为“花⾔巧语,装出和颜悦⾊的样⼦,这种⼈的仁⼼就很少了。
”⼀个⼈只是和别⼈花⾔巧语、和颜悦⾊,怎么就没有了仁⼼呢?这个很明显是不了解“仁”代表的意义,根本不知道孔⼦在说什么。
“仁”在这⾥译作“真诚的⼼意”。
兴观群怨

兴观群怨,来自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
兴观群怨,这四点根本没有那么复杂,不需要用上面那一套美学理论来套。
孔子没有那么多的花花绕,他是在启蒙学生,当然不可能跟作隐喻诗一样的处处打洞。
还其本来面目,本农家认为含义是:你们学习《诗经》一可以抒发情感(兴),二是可以了解社会(观),三是可以与人交流(群),四是可以表达诉求(怨)。
其中,“兴”主要是一种正面肯定的情感,比如说对姑娘的爱恋、自然的热爱、圣人君子的歌颂等,主要是表达情绪;“怨”则是一种反面否定的情感,更侧重诉求的内容,比如指责暴政;“观”所要了解的社会,这里主要是指诗经里反映的各个国家的社会历史状况;“群”可以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解释,就是“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是要用来交流的。
“兴”、“观”、“群”、“怨”这四者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
其中“兴”是前提,它包含了孔子对诗的整体作用的概括,所以“观”、“群”、“怨”离不开“兴”。
这一思想表明,孔子已认识到艺术的社会作用只能通过美感的心理活动来实现。
“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审美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审美情感特征。
孔子的美学一方面十分注意审美对陶冶个体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又十分注意审美对协和人群的社会效果。
他的审美的心理学—论理学特征,在这里表现的非常清楚。
在“兴、观、群、怨”四种社会作用中,“兴”是实现后三者的基础和枢纽,“观、群、怨”要依赖于“兴”,只有通过“兴”的艺术感染作用,诗歌才能实现“观、群、怨”。
论《诗经》的当代价值

论《诗经》的当代价值论《诗经》的当代价值《诗经》是中华文化的元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诗经》的当代价值,欢迎大家阅读!论《诗经》的当代价值如今,《诗经》已在世界上数十个国家被翻译、研究和学习。
在许多的国家的世界文学史教科书上都有评价它的章节,“诗经学”是世界汉学的热点,几乎每个国家的孔子学院里都开设了专门的《诗经》课程。
这更加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那么《诗经》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何处?它又对当代社会有什么意义呢?一、文学价值《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在《诗经》之前,诗歌虽说已诞生,但尚无自己固定的体式,且还流于口头形式,一般以二言为主。
到《诗经》时,诗歌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式,即四言体。
所谓”四言体”并不是绝对的,间或杂有一言直至八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
也就是说,中国真正意义上诗歌发轫于《诗经》。
后代的五、七言诗等正是在《诗经》四言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另外《诗经》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也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
其在声调方面有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复句,有顶真、排比之变化。
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同时能体现《诗经》文学价值的,是它的艺术表现手法,《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
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其中最典型、运用最广泛的是比兴手法,这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作者们对诗歌艺术的一种艺术创造。
从此,比兴这种艺术手法开始流行与后世诗歌创作中。
浅析《论语》中的“引用”论语中引用的诗经

浅析《论语》中的“引用”论语中引用的诗经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当时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不同的见解。
儒家学派作为春秋时期学士阶层中的重要一派自然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
关于起源,《汉书•艺文志》有记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①这段文字基本上概括了儒家学派的产生过程与核心思想。
孔子重视传统儒家经典,除自身认真领悟之外还号召全体弟子学习这些经典。
诸如《诗经》、《尚书》、《礼记》、《周易》等等,这些都是孔子及弟子必修的门类。
二、《论语》中的引用情况(一)引用辞格略考我们常常见到一些经典的句子或是用例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文章在这些句子和用例的修饰下显得异常耐人寻味,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这种现象就是引用。
引用,一般来说是指在说话或写文章中,适应题旨情境,巧妙地夹插确凿的史实先例,古圣先贤名人巨匠的言论以及家喻户晓的典故、成语、格言、歌谣、谚语、俗语、歇后语等,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效地证明观点抒发感情。
(二)《论语》引用《诗经》、《周易》、《尚书》、《诔》、《礼记》引用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能够表达一些文字之外的东西,比如深化文章的内容,使之更具活力与深度;能增强表达效果,体察作者原意;还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体现文化内涵。
引诗能把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层观念较好地展现在众人面前。
下面来看《论语》中的引用情况。
1.引用《诗经》《论语》中出现诗经诗句10次,另外也多次间接提到《诗经》。
《论语》中出现的诗经句子如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思无邪”、“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唐棣之华,偏其反而。
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论语关于诗经的句子全部

论语关于诗经的句子全部1. 诗经和论语里的名句爱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明志 1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20.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持节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它文字简约,义理深刻,影响深远,是中国古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它蕴涵着厚重的智慧和思想,浸润和涌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历史的命脉。
《论语》中论述了做人、治学、治国诸多方面的理论,其中孔子最重要的仁、礼思想、教育思想、人才观,是儒学的基本范畴,是探讨人生价值,追求高尚的道德人生的基本内容和人我关系的最高准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一、孔子学说中的仁”、礼”思想在孔子《论语》中,仁”、礼”思想是儒学的基本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中,理想人格的最高体现就是圣人”,在孔子看来,圣德之人是一种崇高博大的审美境界。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是说仁德的人不忧虑,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无论是圣人、智者、勇者和仁者有着共同点,就是都贯之以仁,智者又叫知之者”知仁而求;勇者又叫好知者”好仁而行仁;仁者又叫乐之者”乐仁而安仁。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圣人之智(圣智)、圣人之勇(圣勇)、圣人之仁(圣德)是孔子对理想的仁”之追求。
他追求的仁” 是将心性升华至一种世界精神理性的境界。
可见,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追求一生的最高道德标准。
孔子对仁”的价值追求和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孔子对待人的态度是:任何人都应该成仁”和达仁”,若诚意地去求仁”就可达到仁”的境界。
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求仁”,即追求自身道德的终极完善。
《论语》中更多地强调人的内在修养,达到仁”的境界,它是礼”的观念的一个发展。
《论语》中孔子的仁”的价值内涵,指的是仁”是情感的自得。
孔子强调人如何达到理想之仁”,仁的精神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倡导的仁”就是爱人” 由爱人”推导出孔子对社会与民众的关注,对整体人类与社会发展之间实现共同和谐的深深关切。
三字经详解: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三字经详解: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三字经详解: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经孔子整理后,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311首诗歌。
《诗经》按作品的体例和形态不同,分为“风雅颂”三诗和“赋比兴”三体。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字经详解: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儒家关于礼学的典籍有“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
《周礼》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的必读书,对后世影响深远,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都曾以《周礼》为理论依据。
《仪礼》据传是孔子根据周代残留的资料,汇编而成的,全书共17篇,包括冠、婚、丧、祭、射、乡、朝聘等基本礼仪,是后世历代帝王制定礼法的依据。
《礼记》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书,纪录了秦汉以前的儒家思想和言论,特别是孔子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
其书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社会、乃至医药、卫生,诸多方面。
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本,《礼记》是不能不研究的。
《礼记》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宪法精神的所在,我们的大同思想,就来自其中的“礼运篇”。
四书中《中庸》与《大学》,就是《礼记》里面的两篇文章。
因为是孔子的70个学生和一些汉代学者为礼而记,故称为《礼记》。
整理《礼记》的是西汉学者戴德(大戴)和戴圣(小戴),叔侄二人。
大戴删定《礼记》85篇,小戴删定礼记46篇,讲述的都是孔子的言论。
后人加入《乐记》一篇,如此就礼乐具备了。
历史上讲授《礼记》最著名的是西汉学者后苍,后苍在曲台殿定《礼记》184篇,后传授给戴氏叔侄,大戴删定为八十五篇,小戴删定为四十六篇。
今天的《大戴礼》仅存三十九篇,已经不通行了。
《小戴礼》四十六篇俱在,后人又加入“明堂”“月令”“乐记”三篇,就是我们今天的49篇《小戴礼》,“中庸”是第31 篇,“大学”是第42篇。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作品,是各诸侯国的民歌,所以称为“国风”,如有卫风、郑风、齐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关于《诗经》的论述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选自《学而》,始可与言《诗》已矣,意思是,终于可以和你讨论诗经啦。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选自《为政》,意思是,用一句话概括诗经,就是不虚假。
诗经是原始的、纯粹的、质朴的、真正的想唱就唱。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
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7.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8.15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
9.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
这篇比较有意思,伯鱼就是孔鲤,孔子的儿子。
17.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17.10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