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尚书》《易经》《老子》《左传》《史记》《说苑》国学名句汇编
三字经原文及翻译:古代典籍和读书程序篇

三字经原文及翻译:古代典籍和读书程序篇三字经原文及翻译:古代典籍和读书程序篇这部分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三字经原文及翻译:古代典籍和读书程序篇,更多杂文阅读请关注。
[原文]凡训蒙,须讲究①。
详训诂,明句读②。
[注释]①训蒙:即启蒙,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
讲:讲解。
究:考究。
②训诂:用当代话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句读:古代称文辞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
[译文]教导刚入学的儿童,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原文]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棣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俱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注:《三字经》早期文本没有这一段。
) [原文]为学者,必有初①。
《小学》终,至“四书”②。
[注释]①学者:学习的人。
初:开始,开端。
②《小学》:一本古代儿童教育课本,宋人朱熹、刘子澄所编,通过讲洒扫、应对、进退之类的仪节,向儿童灌输孔孟之道。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译文]作为一个读书求学的人,必须有个良好的开端。
先把《小学》读完,再学习《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原文]论语者,二十篇①,群弟子,记善言②。
[注释]①《论语》:论是议论,语是答语。
此书是孔子在鲁国与弟子论学、论治、论礼、论乐的书,分为20篇,共15917个字。
群弟子:指孔子的学生们。
善言:有教育意义的言论。
[译文]《论语》这部书共分为20篇,是孔子的弟子和他们的再传弟子们记录下来的孔子一生有教育意义的言论。
[原文]孟子者,七篇止①。
讲道德,说仁义②。
[注释]①孟子:孟轲。
作《孟子》七篇。
②讲:讲述。
说:宣传,谈论。
[译文]《孟子》这部书是孟轲写的,共七篇,内容是有关讲述道德、宣传仁义等优良品行的言论。
100个必备文学常识

1、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4、古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全唐文》5、八股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6、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7、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8、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周礼》《仪礼》《左传》《礼记》《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9、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10、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11、书法四体正、草、隶、篆12、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13、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14、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15、三书《魏书》《蜀书》《吴书》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18、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魏晋南北朝)《史记》《汉书》《后汉书》(唐开元之后)19、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20、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21、左思《三都赋》《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22、南朝三谢谢灵运、谢安、谢眺2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4、李清照三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新来瘦,非千病酒,不是悲秋。
2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2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2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28、清代词家三绝纳兰性德、朱彝尊、陈维嵩29、扬州八怪汪士慎、李鳝、金农、黄慎、高翔、郑燮、罗聘、李方膺30、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31、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赵孟页32、南宋诗坛四大家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33、大李杜李白、杜甫34、小李杜李商隐、杜牧35、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36、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37、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38、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39、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40、元末明初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41、元杂剧四大爱情剧《西厢记》《墙头马上》《拜月亭》《倩女离魂》42、元杂剧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梧桐雨》43、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赵氏孤儿》《汉宫秋》《琵琶记》《精忠旗》《娇红记》《清忠谱》《长生殿》《雷峰塔》《桃花扇》44、中国十大古典喜戏《救风尘》《墙头马上》《西厢记》《李逵负荆》《看钱奴》《幽阁记》《中山狼》《玉簪记》《绿牡丹》《风筝误》45、中国历史上十大女诗人班婕妤、蔡琰、左芬、苏蕙、谢道韫、鲍令晖、薛涛、李清照、朱淑贞、秋瑾46、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47、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48、《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个组成部分,使用赋、比、兴的手法。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背诵与文化积累》复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背诵与文化积累》复习题及答案一、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北京的春节》一文的作者是先生,他用充满的朴实语言,描绘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和。
2.《腊八粥》主要写了和喝粥这两件事情,这一部分写得详细,这一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
3.《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梗概部分介绍了小说的主要内容:鲁滨逊航海途中遭遇大风而,克服种种困难,在荒岛生活了年后,最终获救回到。
从中我们体会到了鲁滨逊的人生态度。
4.《那个星期天》一文写了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经历了由到到再到的心理变化过程。
5.《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写父亲先生离开作者(女儿)已经16年了,但女儿对父亲牺牲前后的事情仍记忆犹新,于是就按照父亲、、的顺序写下了这篇回忆录,表达了女儿对父亲的。
文中的父亲在孩子面前是一位的父亲,在敌人面前是一位的共产主义战士。
6.《为人民服务》中毛泽东引用的名言死,,”来证明人死的意义不同,号召全党全军发扬的精神。
7.回忆课文《学弈》,看图完成练习。
(1)根据图中人物的表现,在方框内各写一个形容两人注意力的四字词语。
(2)同一个老师,两个学生的智力也差不多,但学习效果却大不相同。
你想对学习不专心的人说:“。
”8.《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围绕的问题进行争辩,第一个小孩的观点是(填课文原句):,第二个小孩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是(填课文原句):?“孔子不能决也”说明孔子对待知识持有的态度,同时我们也能从中悟出的道理。
二、积累背诵。
1.,近山识鸟音。
2.路遥知马力,。
3.苟日新,,。
-《礼记》。
4.,子欲养而亲不待。
5.青青园中葵,。
,万物生光辉。
6.苟利于民,不必法古;,。
-《淮南子》7.虽与之俱学,。
?曰:。
8.春无踪迹谁知?。
百啭无人能解,。
9.“”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提出来的;他提得好,,我们就采用了。
10.朱自清先生说:“在的日子里,在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罢了,只有罢了。
《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题库(附答案)

《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题库一、选择题(每题1分)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D )A.《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B.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C.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是礼、乐、射、御、书、数。
这六种才能被称为“六艺”,其中礼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D.六艺中的“射”指的是射箭技术;“御”指的是抵御敌人的技术;“书”指的是书法。
2.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目”指的是( A)A.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C.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D.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我校的校训是(D)A.自强不息,厚德载物B.厚德明法格物致公C.海纳百川,有容乃大D.明德力行成己达人3.我校校训中的四个核心词语依次出自(A )A.《大学》、《中庸》、《中庸》、《论语》B.《大学》、《中庸》、《孟子》、《论语》C.《论语》、《大学》、《中庸》、《中庸》、D.《大学》、《中庸》、《论语》、《中庸》4.以下哪部典籍是诸子百家思想共同的源头,具有群经之首的地位(D)A《诗经》B《尚书》C《礼记》D《周易》5.“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诗经》中的哪一句最能体现这种情感(A )A“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B“执子之手,与子偕老”C“人而无礼,故不遄死”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6.找出不是出自《道德经》的一句(D)A.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学、中庸、论语、孟⼦、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学》、《中庸》、《论语》、《孟⼦》。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传》、《⾕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四书五经:⼤学、中庸、论语、孟⼦、诗、书、礼、易、春秋 《⼤学》、《中庸》、《论语》、《孟⼦》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百年来,“四书”在我国⼴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的格⾔警句。
其中,《论语》、《孟⼦》分别是孔⼦、孟⼦及其学⽣的⾔论集,《⼤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次把它们编在⼀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经⼤⼒提倡这⼏部书了。
他们认为,《⼤学》是孔⼦讲授“初学⼊德之门”的要籍,经曾⼦整理成⽂;《中庸》是“孔门传授⼼法”之书,是孔⼦的孙⼦⼦思“笔之⼦书,以授孟⼦”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物孔⼦、孟⼦、曾参、⼦思,所以称为“四⼦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的注释因为引⽤他⼈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学》、《论语》、《孟⼦》、《中庸》,是按照由浅⼊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因为《⼤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便,⽽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的《⼤学》《中庸》《论语》《孟⼦》顺序。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的学说,⼜有他⾃⼰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
《大学》《诗经》赏析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乐、易)《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亦《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大学》“大学”原意为王公贵族子弟的学校,也可以说是培养统治者的学校,所以又解释为“大人之学”。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也是一篇论述儒家人生哲学、讲述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最根本学问的政治性论文,全文10章,共1546字。
北宋程颢、程颐兄弟等将其从《礼记》中抽出,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以后,与《中庸》、《论语》、《孟子》相配,合称为“四书”,从此独立成章。
成书背景:关于《大学》的时代和作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朱熹认为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近代以来有人认为是思孟学派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秦汉之际荀子后学之作。
汉以前,《大学》并没有被十分重视,直至汉武帝时,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经典才得到了很大尊崇和整理,《大学》也随着《礼记》成为五经之一而进入了官方的学说和必修典籍之内。
内容简介:北宋二程兄弟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
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对《大学》“初学入德之门”的称呼由此而始。
南宋期间的大儒朱熹更是继承和发扬了二程的思想,倾其一生心血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撰写成《四书章句集注》,将它列为四书之首。
对于《大学》,朱熹可谓是用力甚勤,不过经过朱熹注释过的《大学》与《礼记·大学篇》中体现的秦汉儒学偏重为政治民的政治观相比较,更多的是偏重宋代儒学诚意修身的政治观点。
朱熹加入了“格物致知”章,朱学思想彰显其中,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可以说朱熹所诠释的《大学》是朱学的代表,而非纯孔孟之道地体现了。
总体思想:《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
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已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完整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文学常识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文学常识中国古代的典籍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经部主要是儒家经典.史部指由朝廷主持修纂或得到朝廷认可的“正史”、“野史笔记”及其他史书.子部是指经、史之外的专门著作。
集部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书籍,以诗文为主。
1、经:四书五经—-《诗》、《书》、《礼》、《易》和《春秋》合称为“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和《中庸》本来是《礼记》中两篇。
到宋朝时有“十三经"的说法,它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2、史:“二十四史”是指自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直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这些史书通常被视为“正史”.在正史之外,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唐代刘知几所著的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史通》等也有很大影响。
3、子:囊括了经史之外的专门著作,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
类别包括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4、集:收录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收录众人作品的则称为“总集”。
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梁朝萧统编的《文选》。
《全唐文》、《全唐诗》也是比较著名的总集。
5、六艺:即《诗》、《书》、《礼》、《易》、《乐》和《春秋》。
由于《乐经》不传,于是又变为《五经》.6、《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编纂开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历时15年,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7、《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语录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孔子强调“礼”和“仁”的学说。
8、《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集中地体现了孟子的思想。
书单推荐: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113部

书单推荐: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113部1、《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2、《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
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3、《庄子》《庄子》是庄子学派的著述总集,道家的重要典籍。
现存《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是庄周弟子及后学所作。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管漆园的小吏。
他追求精神自由,视名利地位如粪土腐鼠。
齐王慕名曾派使臣携重金聘他为相,庄周回答,宁愿在脏水沟里自由嬉戏,不愿受当权者的羁绊,拒绝了聘请。
4、《孟子》孟子,名轲,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曹魏、晋代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三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山东邹城人。
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5、《墨子》墨子,名翟(dí),华夏族,滕国人。
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墨子的先祖是宋人。
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2.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3.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周南·汉广》4.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5.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6.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7.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8.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9.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诗经·小雅·斯干》10.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1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1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13.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1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15.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论语》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学而》6.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7.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8.贫而无谄,富贵无骄。
《论语·学而》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1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1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1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13.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14.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1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16.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17.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里仁》18.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19.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20.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2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22.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23.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2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25.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26.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27.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28.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29.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30.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31.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3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3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34.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子路》35.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36.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37.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38.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宪问》39.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40.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41.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4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43.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44.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45.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46.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47. 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48. 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49. 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5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51.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52.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53.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54.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55.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56.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57.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论语·子张》58.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论语·子张》59.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60.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61.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论语·子张》62.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大学》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5.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6.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7.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8.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9.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0.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1.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12.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13.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14.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中庸》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3.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4.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5.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6.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7. 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8.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9.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0.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孟子》1.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2. 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3.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梁惠王上》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5.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6.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公孙丑上》7.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8.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9.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10.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1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1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公孙丑下》13.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14.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孟子·滕文公上》15.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孟子·离娄上》16. 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圆。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离娄上》17.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孟子·离娄下》18.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孟子·离娄下》19.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