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涉及诗经的部分

合集下载

《论语为政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为政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为政篇》原文及译文【为政篇引语】《为政》篇包括24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2·2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

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

《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2·3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论语关于诗经的句子全部

论语关于诗经的句子全部

论语关于诗经的句子全部1. 诗经和论语里的名句爱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明志 1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20.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持节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诗经》和《论语》中的诚信观

《诗经》和《论语》中的诚信观

《诗经》和《论语》中的诚信观
在《诗经》中,诚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诗经》认为,诚信是一个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修养。

例如,在《小雅》中有这样一首诗:“君子和而不流,弟子和而不流。

君子之行,三日不与于小人,弟子之行,三月不与于小人。

”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君子的诚信态度。

君子虽然经常和别人打交道,但是他不会做出不诚信的事情。

弟子也是如此,他三月不与于小人,表明他也非常重视诚信。

在《论语》中,孔子也非常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君子。

例如,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仁者,不忧不惧。

”孔子认为,仁者是一个不会忧虑不会畏惧的人,他不仅有爱心,而且还有诚信。

诚信是指一个人在做事情时,始终保持真诚、诚实、守信的态度。

这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基本要求。

诚信意味着一个人不会欺骗、欺诈他人,而是会如实告诉他人事实,并且始终信守承诺。

这是一种做人的正直态度,也是一种道德修养。

当然,诚信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人们有时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不诚实,有时会因为自己的弱点而轻易被诱惑。

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信守承诺,并始终保持真诚、诚实的态度,就能够做到诚信。

总而言之,《诗经》和《论语》中都非常重视诚信这一道德准则。

在这两部古典著作中,诚信被视为一个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修养。

教育实践学习材料——《诗经》、《论语》中有关孝德的论述

教育实践学习材料——《诗经》、《论语》中有关孝德的论述

教育实践学习材料——《诗经》、《论语》中有关孝德的论述浏览次数: 599【字体:放大正常缩小】发表日期:2008年3月7日出处:学生工作处一、《诗经》中的孝论《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今译:孝子孝孙的善行,会得到大福和长寿的报偿。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今译:牢记孝道,孝道就是生活的准则。

《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今译:孝子的孝行不绝,就会得到永远的赐福。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今译:具有孝道之美德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今译:对于先人,要永远尽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今译:对列祖列宗无不孝敬,以求得他们的赐福。

二、《论语》中的孝论《学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今译:一个能在家庭中奉守孝悌原则的人,一旦进入社会,是不太可能冒犯在上位者的。

《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

”今译:年少之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长敬老。

《学而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今译:儿子三年不改变父亲所遵循的原则,就可以称作是孝子了。

《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

”今译:亲人在世时要以礼服事;去世之后,要以礼送葬,以礼祭祀。

《为政》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今译:对待父母,要在他们生病时多多关心。

《为政》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今译:现今流行的观点是,能供养双亲就是孝。

可是,犬能守御,马能负重,这也是对人的一种供养;那么,对孝子来讲,如果没有对双亲的敬爱,又怎能将自己与犬马区别开来呢?《为政》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今译:对于孝子来说,难的是对亲人一直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有了事情,晚辈去出力完成有了;有了酒食,让长辈吃喝,这难道就可以说是尽孝了吗?民间传说——孝感“孝”之由来湖北省孝感市之所以称为孝感,是与“孝”分不开的。

论语第四章原文与解析

论语第四章原文与解析

论语第四章原文与解析论语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者记录整理而成。

第四章是论语中的一篇,本文将介绍并解析论语第四章的原文。

第四章原文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曰:“丘!未能信。

”子曰:“《商诗》何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贡曰:“赐也,未知义,敢问。

”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诗》说得也,‘朋友死,而不乐,骥子孔硕,未必兰室,如有兄弟,如无兄弟,如听斯辞,异于图画,闻斯辞,未必达焉’。

’”对于这一章的解析如下:本章主要包括子夏、子贡和子路与孔子的对话。

首先,子夏向孔子请教学习的方法。

孔子强调学习要有定期的复习,并指出这样做是令人愉悦的。

接着,子贡问孔子贫穷而不奉承和富有而不骄傲的境界应该如何把握。

孔子回答说,这种境界可取,但是更好的是在贫穷中保持快乐,在富有中坚持礼仪。

子贡继续请教,引用《诗经》中的诗句作为例子,希望了解其中的含义。

孔子回应说,子贡已经开始可以与他讨论《诗经》了,并鼓励他向前辈学习,以便掌握更多知识。

然而,子贡表示不能完全理解孔子的话。

孔子再次引用《诗经》的例子阐述意义。

子贡以不懂而坦率地请教。

孔子回答他说,子贡过于追究,引用《诗经》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朋友死去而不感到快乐是正常的,并且提到骥子和孔子是一样的(可能都指美好的品质),不一定要有兰花香室。

听这些话语,就像看图画一样,不一定能理解;听了这些话语,也不一定能领会其中的深意。

通过这一章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学习、生活和处世的观点。

他注重学习的频率和复习,认为学习是乐趣。

同时,他也强调了在贫穷和富有的状态下保持内心的快乐和坚持礼仪的重要性。

《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尚书》《易经》老子、左传、史记、说苑11部国学经典名句汇编

《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尚书》《易经》老子、左传、史记、说苑11部国学经典名句汇编

《诗经》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3、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周南·汉广》4、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6、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8、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9、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诗经·小雅·斯干》10、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1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1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13、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1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15、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论语》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十二章和诗歌六首-教师版

《论语》十二章和诗歌六首-教师版

LUNYUSHIERZHANGHESHIGELIUSHOU 《论语》十二章诗歌六首目录第一部分·《论语》一章“人而不仁”·《论语》二章“朝闻道”·《论语》三章“君子喻于义”·《论语》四章“见贤思齐焉”·《论语》五章“质胜文则野”·《论语》六章“士不可以不弘毅”·《论语》七章“譬如为山”·《论语》八章“知者不惑”·《论语》九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十章“小子何莫学夫《诗》”·《论语》十一章“君子食无求饱”·《论语》十二章“克己复礼为仁”第二部分·鹊桥仙·纤云弄巧·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1 -《论语》十二章《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一章: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释义: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论语》二章: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释义: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论语》三章: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释义: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论语》四章: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论语·里仁》释义: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论语》五章: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孔子在论语中谈到的对诗的处理

孔子在论语中谈到的对诗的处理

孔子在论语中谈到的对诗的处理
《论语》中孔子对诗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诗:孔子非常重视诗歌的学习,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

通过学习诗歌,可以启发人的情感、观察社会、增进人际关系以及表达不满。

2. 用诗:孔子主张将诗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特别是在礼仪和社交场合。

他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意思是不学习诗歌,就无法在言语表达上得体、恰当。

3. 赋诗言志:孔子认为诗歌可以表达人的志向和情感,他经常通过赋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例如,他在与弟子子路的对话中,以《诗经》中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4. 删诗:据传,孔子曾经对《诗经》进行过删选和整理,以去除其中不合适的内容。

他认为诗歌应该具有道德教育的作用,能够引导人们向善。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诗歌的教育意义和社交作用,认为诗歌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素养,同时也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涉及诗经的部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第一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第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_________八佾第三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