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诗经的文化精神
论《诗经》所包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论《诗经》所包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
它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诗经》所包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一、《诗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念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诗经》中大量描写自然景物的篇章,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例如《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了对美好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重视家庭、亲情和友情《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家庭、亲情和友情的篇章,这些篇章强调了亲情、友情和家庭的重要性。
例如《周南·卷耳》中的“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表达了对亲情的深厚感情和对家庭的思念之情。
这些篇章体现了中华民族注重家庭、亲情和友情的文化精神,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重视道德修养和品格塑造《诗经》中有很多描写人的道德品质和品格塑造的篇章,这些篇章强调了人的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例如《邶风·柏舟》中的“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表达了诗人对道德品质的追求和坚守。
这些篇章体现了中华民族注重道德修养和品格塑造的文化精神,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人生《诗经》中有很多描写现实生活和社会人生的篇章,这些篇章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
例如《邶风·静女》中的“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描写了一个男子对心爱女子的思念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爱情观。
这些篇章体现了中华民族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人生的文化精神,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经精神 诗经精神是什么

诗经精神诗经精神是什么
诗经精神是什么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
歌作品。
诗经中蕴含着独特的诗经精神,体现了古代华夏民族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
诗经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它
包含着多重层次的意义和价值,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
1. 友善亲和:诗经中的诗歌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亲近的情感,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诗经精神鼓励人们建立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 崇尚正义:诗经中的诗歌赞颂了德行高尚、品德正直的人,
谴责邪恶行为和不公正的事情。
诗经精神倡导正义和公平,呼吁人
们追求道德和社会的公正。
3. 崇尚自然:诗经中的诗歌以大自然为背景,描绘了四季景色、自然景观和动物植物等。
诗经精神崇尚自然美,提倡与自然和谐共
存的生活方式。
4. 爱国情怀:诗经中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忧国忧民的
思想情感。
诗经精神教诲人们要有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为国家
和民族的繁荣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诗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时
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它不仅具有美学上的魅力,更蕴含着深刻的人
生智慧和思考方式。
通过研究和传承诗经精神,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
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同时,诗经精神也为我
们提供了启示,激励我们在当代社会中追求真善美、维护和促进社
会的和谐发展。
诗经精神的核心是友善亲和、崇尚正义、崇尚自然和爱国情怀,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简论《诗经》中的风雅精神

简论《诗经》中的风雅精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风雅”精神上体现的尤为突出。
所谓的“风雅”精神是春秋时代的文化精神,在《诗经》中表现为强烈的人性色彩和现实主义精神,突出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独特的表现手法等。
强烈的人性色彩和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中人和事的描写大多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这使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原始社会的巫术宗教观念,也使诗这种文学体裁很早就从巫术宗教中脱离出来。
强烈的人性色彩使《诗经》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使诗成为表达周人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
《诗经》里所收录的绝大多数是当时的民歌、民谣,其中也不乏有有一部分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作品,主要是农民大众的生活、思想、感情的总汇。
它里面包含着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东西,最明显的,就是古代农业社会的面貌往往借着这些诗篇很概括、集中地描述了出来。
如《七月》(豳风)里不但描绘了农事生活,同时还反映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
《诗经》是在周代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其中打上了周代“礼乐”文化的深深烙印,其宗旨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色彩。
再加上被孔子删定后,作为教科书来用,它不是作为一般百姓的教科书,而是作为贵族子弟的教科书,教导他们修齐治平、礼乐刑政之道,所以,其用意已经与作意大不相同,甚至可以是毫不相干的。
《诗经》代表着我国早期的文化形态中的理性精神。
其中以"孝""悌"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意识,以大胆、坦诚、坚贞如一为核心的爱情观和以追求精神道德美心的人格道德意识,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种道德意识对传统道德观念的确立,对后世士人形象的自计,对于认识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是大有裨益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很有启示的。
诗经中的风雅精神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其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它的风雅精神。
首先,风雅精神体现在《诗经》中的民歌中。
这些民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道德观念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这些民歌不仅富有生活情趣,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例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诗歌描绘了美丽的河洲上,一对恋人鸟儿相互怀抱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真爱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风雅精神还体现在《诗经》中的宴饮诗中。
这些宴饮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礼仪、规矩以及人们对酒文化的热爱。
在宴饮中,人们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友谊、团结、和平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例如,《小雅·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首诗歌通过描绘鹿儿在野外寻找食物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谐的向往和对友谊的珍视。
最后,风雅精神还体现在《诗经》中的祭祀诗中。
这些祭祀诗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信仰,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在祭祀中,人们通过诗歌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求,以及对生命的感恩和敬畏。
例如,《周颂·清庙》中的“于赫清庙,肃雍显相。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这首诗歌通过描绘清庙的庄严和神灵的显圣,表达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
总之,《诗经》中的风雅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同时,它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诗经的诗学精神

诗经的诗学精神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文献,其中所蕴含的诗学精神是指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思想观点。
下面列举了诗经的几个常见的诗学精神:
1. 简约明快:诗经中的篇章大多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情感,文字简洁,意味深长,极富表现力。
诗经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深入人心。
2. 具象写实:诗经描绘了大量生动的人物、景物和情感,其描写细致入微,文字纤巧精细,所写之景物易于让读者产生共鸣。
它强调具体形象的描绘,展现出生动的画面感。
3. 以情动人:诗经以情感为核心,突出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描写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通过对情感的细腻描绘,激发了读者共鸣,引发了对生活的思考。
4. 易于歌唱:诗经的篇章大都具有优美的韵律和歌唱性,融洽和谐的音乐感受,使其成为了古代音乐的重要载体。
诗经强调语言的节奏,易于被歌唱和吟唱。
5. 关注社会现实:诗经关注社会生活和人民的命运,表达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注。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
总的来说,诗经的诗学精神包括简约明快、具象写实、以情动
人、易于歌唱和关注社会现实等特点。
这些精神体现了诗经作为古代文学的瑰宝所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论《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论《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它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
现实主义强调以真实生活为基础,关注人类的现实经验和社会现象。
下面是《诗经》展现现实主义精神的几个方面:
1. 反映社会生活:《诗经》以其真实的语言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涉及了各个阶层的人物和他们的经历。
通过描写各类人物的生活状况、情感以及社会关系,它反映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记录历史事件:《诗经》中的许多篇章记录了古代的历史事件和战争。
这些诗歌反映了国家的兴衰、君主的政绩以及人民的苦难。
通过史实的描述,它揭示了历史的真相和道德的教训,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过去的经验教训。
3. 表现真实情感:《诗经》以直观而真实的方式表达了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从爱情、友情到悲伤、失望,它记录了人们对生活、社会和自己的情感体验。
这些情感表达直接触动人心,使人们能够与古人产生共鸣。
4. 强调个体体验:《诗经》关注了个体的体验和感受。
它描绘了个体与自然环境、社会关系以及自身内心的互动。
通过描绘细微之处和个体的情感变化,它展示了人类在不同环境中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5. 真实感与细节描写:《诗经》中的诗歌注重描写细节,通过具体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形象、场景和情感,给人以真实感。
6. 简练的语言风格:《诗经》的诗歌语言简练明了,富有节奏感,
能够直观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综上所述,《诗经》通过真实地描绘社会生活、记录历史事件、表现真实情感,以及强调个体体验,展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
它不仅是文学的瑰宝,也是对古代社会和人性的生动记录和反思。
诗经中的民族精神

诗经中的民族精神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根本文化源头。
诗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深刻地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诗经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并展示其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一、崇尚自由与独立诗经中的民族精神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自由与独立的追求。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描写了古代中国人民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对自由的渴望。
例如《国风·周南·桃夭》一篇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家庭与幸福生活的向往。
诗经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抗争与反抗。
《国风·周南·关雎》一诗是古代中国人民反对统治者压迫的象征,诗中描写了士兵们在困苦的环境中为追求自由而斗争的场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诗表达了古代中国人民与压迫和剥削斗争的决心和勇气。
二、崇尚友爱与团结诗经中的民族精神还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友爱和团结的追求。
《国风·周南·关雎》之前的《国风·郑风·子衿》一诗中描述了古代中国人民友爱互助的场景:“汝何渥渥,孔棘其婚?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援茞。
”这首诗强调了友谊和互助在古代中国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此外,《国风·小雅·鹿鸣之什》中的《鹿鸣》一篇也表达了对团结的强调。
诗中描述了群鹿“鸣哕其角,激水踣波”,以此象征古代中国人民的团结和集体力量。
诗经中的这些篇章不仅在古代中国人民中传递了团结友爱的精神,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崇尚忠诚与孝顺诗经中的民族精神还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忠诚与孝顺的推崇。
《国风·周南·采薇》一篇中探讨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诚:“彼采薇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诗表达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婚姻和忠诚义务的敬重。
此外,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十月之交》也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孝顺。
试析《诗经》的人文精神

试析《诗经》的人文精神《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所含的民俗和文化方面的史料十分丰富。
浅析《诗经》人文精神本文拟以新的视角,对其中所反映的周代先民的精神文化的若干方面进行观照,对其中所反映的传统文化中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的诸方面进行探讨,并以散论方式对其“兴”“赋”等艺术形式的内涵加以阐述,且期望能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予以启迪作用。
一、注重自然美的生态环境意识《诗・小雅》诸篇虽然是宴享的乐歌,但不少篇章反映了周代先民关于自然美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例如《小雅・白华》“南山”篇写道:“南山有薹(苔),北山有莱。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
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表面看来,这段文字的起兴部分似乎与主题不相干,仅仅是诗体的需要,正如朱熹《诗经集注》所言“兴也”。
是的,这是诗的一种艺术手法。
然而,兴者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至于诗人为什么“先言他物”,朱夫子没有讲。
其实,这往往是在交代诗歌中所反映事实的背景。
“兴”之所言“他物”与诗的正文意义应当是一致的。
犹如当代的记叙文首先要写背景一样。
背景在文中起对内容、对主题的衬托、烘托和先导作用。
换言之,它犹如绿叶对于红花、序幕对于戏剧,是不可或缺的。
没有它就谈不上完美。
当然,早期诗篇没有散文、叙事诗、抒情诗的严格区分,这是诗的“童年”特有的现象。
我对“兴”的这种看法姑且叫它“背景说”吧。
当然,除了这项意义之外,在今人眼里,上述例句实际上反映了人们热爱大自然、注重山水风景之美即具有自然美的生态意识。
不是吗?南北山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果树,以及青苔、枸杞等中药材。
果实可以食用,可以延年益寿。
而且,这样的环境还可以安然地怡养“君子”的后代,即“保艾尔后”{2}。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中国上古,人们在山地生产、生活,围绕着山地形成了许多政治实体,其统治形式也与山有关”{3}。
《小雅・白华》“南有嘉鱼”篇也反映了同样的思想:“南有嘉鱼……南有木,甘瓠累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 (1)试论《诗经》的文化精神 (2)绪论 (2)一、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士情蕴 (2)二、以为人本的人文精神 (5)三、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 (8)总结 (11)注释: (12)参考文献 (13)内容提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极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是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
因此,笔者不仅从题材上的大体分类去认识其伟大,更是从整体上把握这部作品中所包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远古文化农业生产宗族伦理宗国精神以人为本试论《诗经》的文化精神绪论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包含着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
从《诗经》的祭祖诗中,我们看到了殷周祖先创业建国的英雄业绩;从农事诗中,看到了在农业生产中辛勤地劳作地农奴;从战争徭役诗中,看到了仆仆风尘的役夫征人;从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中,看到那些关心国家时政的优秀人物;从婚姻爱情诗中,看到了周人的婚姻习俗;从其他诗篇中,我们也看到周代社会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等等。
可以这样说,《诗经》中的305篇作品,交织成一幅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从多个方面展现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它的每篇作品,都潜含着无数的可以发扬的文化内容。
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
因此对于《诗经》,我们不仅仅需要从题材上的大体分类中去认识其伟大,而且更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这部作品中所包孕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从这方面讲,它的意义也是无限的,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略作概括。
一、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士情蕴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
据考古发掘,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便已开始了农业种植活动。
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存在的仰韶文化,就“是一种较发达的定居农耕文化遗存,主要栽培粟、黍”。
①从出士的甲骨卜辞记载中可知,农业已经是商代社会的主要生产。
卜辞中多次出现黍、禾、麦、稻等农作物名称,农业生产的好坏乃是殷民族最为关心的大事。
从土质丰厚的黄土高原的富饶的渭河流域发祥的周民族,更是一个专事农业生产的农业民族。
农业发展,一方面使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依赖自然采集和渔猎的谋生方式,有了更为可靠的食物来源,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因采集和渔猎不得不经常迁徙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高于周边民族的定居农耕文化。
从而也很早就培养了中国人那种植根于农业生产的安土重迁、勤劳守成的浓重的乡土情蕴。
《诗经》是具有浓重的乡土之情的艺术。
且不说十五《国风》散发着浓郁的各地乡土的芬芳,即便是在《雅》、《颂》的抒情诗中,也莫不沉潜着植根于农业文化的深深情蕴。
这不仅仅表现为周人对农事的关心,对农神的崇拜和农事诗的创作,而且表现为体现在《诗经》中大部分作品中的眷恋故土乃是各民族的共同心理。
本来,从人类的普遍文化情感上讲,眷恋乡土乃是各民族的共同心理。
荷马史诗《奥德修记》中的希腊英雄俄底修斯,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在外漂流了十年,历尽千辛万苦之后仍然返回了他的故乡,这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但是我们须知,贯穿于《奥德修记》这部希腊史诗的中心主题却不是思乡情感的抒发,诗人在这时只不过以俄底修斯回乡为故事发展的线索,来叙述这位英雄的冒险经历,歌颂希腊人对自然的斗争和对海外探寻的英雄主义精神。
产生这两部书的时代背景是从古代和氏族组织转变而来的希腊英雄时代的奴隶社会制度,“古代部落对部落的战争,已经开始蜕变为在陆上和海上为攫夺家畜、奴隶和财宝而不断进行的抢劫,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一句话,财富被当作最高福利而受到赞美和崇敬,古代氏族制度被滥用来替暴力掠夺财富的行为辩护。
”②希腊人通过这两部史诗来对海外征服的英雄主义精神来表示了最为崇高的赞美。
可是,以农业生产为根基建立起来的周代社会,从一开始就不可能产生古希腊社会的对外扩张冒险精神。
他们立足于自己脚步下的这片热土,靠的是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财富与文明。
他们从来不愿意离开生其养其的土地,眷恋的是和平安适的田园生活,沉醉于湿馨的乡土之梦。
周人歌颂他们祖先后稷,是因为后稷教会了他们如何稼穑;歌颂他们的创业之祖公刘,是因为公刘带领他们躲开了戎狄的侵扰,选择了豳这块适宜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周人歌颂古公亶父、王季、文王,同样是因为他们再次躲开了戎狄的攻侵,定居于土地朊朊肥美、“堇荼如饴”的周原,并且领导他们驱除了外患;周人歌颂武王,是因为武王革除了残暴的君主纣王之命。
一句话,周人对他们祖先英雄的歌颂,道德就在于这些祖先英雄们为他们创造了和平安稳的农业生活环境,而决不是这些英雄们在对外扩张中掠夺了多少财富和奴隶。
《诗经》中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首先在周族史诗和祭祀诗这种特别典雅庄重的作品中得到最好的表现。
如《周颂·载芟》。
他们津津乐道于农业的丰收,在宗教仪式上表演关于农业生产的舞蹈,从春天的垦荒一直写到秋天的收获。
他们在祭坛上献上最好的粮食贡品以娱乐祖先和神灵,乞求神灵明年带给他们更好的收成;他们在故乡的土地上纺织着生活理想的花环,描绘着事业兴旺发达的图画。
农业生产培养了周人安土重迁的文化品格,反过来,对农业生产的破坏,由于战争、徭役等造成的远离故土家园,也就成了诗人最痛苦的事件。
翻开《诗经》,我们感受最为深刻的内容之一,就是《国风》和《小雅》中那种浓浓的相思怀归之情。
这里有在外的游子征夫的思乡之曲,如《击鼓》、《式微》、《扬之水》、《陟岵》、《鸨羽》、《匪风》、《东山》、《破斧》、《小雅·四牡》、《采薇》、《出车》;也有家乡的妻子思念在外的征人,如《卷耳》、《汝坟》、《草虫》等等。
如此众多的作品,尽管各有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情感抒发的不同情境,却又共同指着眷恋故土家园的乡思之情,这不能不说是农业文明所培养起来的特殊民族情感。
像《唐风·鸨羽》写远行在外在征人久役不归,首先想到的是家里田园的荒芜,想到父母的无人奉养,并为此而一遍遍地呼喊苍天,这不是农业民族所培养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情感吗?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并不仅仅表现为一种眷恋故土的思乡之情,它更培养了周民族安分守已,不事扩张、不尚冒险的品格。
所以看到,除《商颂》外,一部《诗经》,尽管也有歌颂周人建国立功之祖的史诗,尽管周代社会几百年从未间断过对于周边民族的战争,但这里竟没有一首诗歌颂了周民族对于域外的征服,也没有一首诗传述过独特的异域风物、描写过奇异的海外风光、赞美过他们的探奇猎险、宣传过域外扩张精神。
在周人的文化心理里,不要说像古希腊人那样离家远征特洛伊十年,即使是周公东征仅仅三年,诗人已经发出“我徂东山,滔滔不归”的感叹;即便是抵御外族入侵一年二年的离乡光景,似乎也难以让他们忍受。
“采微采微,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在周人看来,如果至岁暮还不见还家已经不符合生活的常情。
诗火之怨,早已经充盈于字里行间,“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更有甚者,甚至在他们出征离家的那天,就已经带关满腹的哀怨与眷顾,“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回乡时仍然有着不尽的忧愁,“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植根于农业文化的安土重迁的乡土情蕴,在这些诗句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诗经》是植根于中国农业文明的艺术,农业社会塑了中国人的农业文化心态。
从一定意义上说,《诗经》就是我国一部充分体现了中国农业文化精神的诗集。
这不独表现为在思想情感上浓厚的乡土情蕴,还表现在创作态度、表现方式、写作目的、审美观念等各个方面。
农业劳动对象在大自然中丰富活泼的生命形态刺激了“触景生情,感物而动”的直觉感发式的创作冲动;农业生产对大自然的依赖关系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心态,并决定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方式;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影响了传统诗歌乐志畅神、自适自足、重在表现自身价值的写作目的;农业社会人们效法大自然的和谐的节奏秩序而形成了以“中和”为美的审美观念;农业的周而复始的简单再生产中滋养了尚古意味和静观情趣。
所有这些得到农业社会集体文化心理的普遍认同,从而成为创作与鉴赏的审美规范,并构成传统诗歌农业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③在《诗经》中,我们都可以得到或多或少的印证。
正是这些,使《诗经》不但在作品题材内容上,更使它在文化精神上成为后世中国诗歌创作的楷模与典范,成为中国人读来最亲切因而也最喜爱的作品。
二、以为人本的人文精神人本来是文化的主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都是人的创造,文学作品丰富的内容以人为中心得以表现,应该是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基本表征。
可是,在西方文学,尤其是古希腊文学传统中,人的生活却往往通过神的主宰来实现。
在古希腊人眼中,上帝创造了人,神主掌握着人的命运。
因此,人在世间的一切活动,都是一种神意的安排,古希腊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据说是盲诗人荷马创作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是以歌咏氏族部落和过去历史事实为基础的。
“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④。
古希腊人在公元前12世纪初远征特洛伊城,和特洛伊人进行了十年战争,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所写的正是这个“英雄时代”的故事。
故事反映的是人的历史,可是有荷马史诗中,战争的起源却因为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三个争夺那个由专管争吵的女神厄进而斯丢下的“引起争执的金苹果”而起。
在古希腊戏剧中,像埃斯库罗斯的《奥列斯特》三部曲,他本是“用戏剧的形式来描写没落的母权制跟发生于英雄时代并获得胜利的你权制之间的斗争”,⑤但是,故事却以“命运“和“神的判决”的方式来实现其最终结局。
总之,把神看做人的主宰,认为上帝和众神永远控制着人类的生活与命运,并且以这种观念和情感进行艺术创作,是古代西方文学的重要特征。
可是,在中国文化中,却没有一个像西文基督教那样创造了宇宙和人类,而且一直干预并指导人类生活的“上帝”。
中国文化中的“天”(或“上帝”)主要指宇宙的自然力量,“天”对人的主宰只能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出现,而不是有意志的神发号施令,人的命运主要由人自己来把握。
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有一种所谓“天命”的东西,但是这种“天命”决不是把握在神手中的“命运”,更不是神的预言或征兆,而只是人自身的善恶之行的必然结果。
这种观念在周人那里已经根深蒂固。
“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在周以后的中国人看来,尽管黄帝、颛顼、尧、舜、禹、成汤、周文等传说中的“明君圣王”都发迹于“天命”的眷顾,但“天命”眷顾他们的原因却是因为他们本身的“德”,也就是靠他们自身的努力获得的。
人的命运,或者是国家的命运靠人自身来争取,正因为具有这种面对人类自身的理性精神,中国文化才真称得上是人文文化,中国文学才真正称得上是人的文学而不是神的文学。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表现出鲜明的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