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合集下载

《诗经》中的燕飨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诗经》中的燕飨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诗经》中的燕飨诗与礼乐文化精神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一部主要反映周代礼教文化制度和社会政治生活的著作。

《诗经》中的宴飨诗主要收录在《小雅》中,它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也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宴飨诗的产生、写作目的以及其内容与外在形式等方面来探讨其与周代礼乐文化精神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诗经宴飨诗礼乐文化精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名《诗》,或称“诗三百”[1],共有305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词[2]。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3]。

《诗经》中的作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可以说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气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

具体来说,包括婚恋诗、农事诗、燕飨诗、战争徭役诗、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等。

其中的宴飨诗鲜明的体现出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精神。

周代社会以小农生产为生产方式的农业宗法社会,家族血缘关系至关重要。

为适应这种农业宗法等级社会的政治需要,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礼制。

周代的礼制极为宽泛,既包括个人伦理道德修养,行为方式的准则规范,又包括国家政治的典章制度。

据《周礼》记载,当时把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大类,统称为五礼。

燕飨诗是直接反映嘉礼中飨礼、宴礼等礼仪活动的诗。

“燕”本为“宴”之假借,现仍沿用“燕”,是为了显现其反映燕礼的特定意义。

根据燕飨诗反映的不同礼仪内容,又可分为飨礼诗、燕礼诗、乡饮酒礼诗等。

产生于西周初期的燕飨诗,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

其中《鹿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弁》、《鱼藻》、《宾之初筵》、《瓠叶》,以及《大雅・行苇》等均属这一类。

《伐木》篇记载,周文王曾身体力行地推行过德礼理性精神贯注于其中的宴饮乐舞。

周文王把宴饮乐舞没有看成是自己追求享乐刺激的工具,而是看成是调节人际关系,使长幼尊卑各得其所、互敬互爱的手段。

浅析《诗经》宴饮诗的思想内涵及作用

浅析《诗经》宴饮诗的思想内涵及作用

浅析《诗经》宴饮诗的思想内涵及作用浅析《诗经》宴饮诗的思想内涵及作用宴饮诗在《诗经》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反映了周代亲族、宾客、君臣之间宴饮的场面,它帮助周天子强化和维护政权统治,体现了宗法之义和治国之道,并包含了周人宗亲、尚礼、重德的礼乐精神和道德风范。

从世界范围上古文学看,大量地以宴饮为题材的诗歌的出现,中国的《诗经》是一个特例。

而对宴饮诗的研究,与《诗经》其他题材相比,远不如庄严肃穆、雍容典雅的神坛祭歌和史诗颂歌;远不如古朴自然、热情率真的农事篇章和婚恋情歌;远不如意味深长、内容深沉的怨刺诗。

酒席上的美味佳肴,宾主之间的相互颂美,流于形式的奢华,使人对宴饮诗的评价有所误解。

我们知道,宴饮诗主要是直接反映嘉礼中飨礼、燕礼等礼仪活动的诗,而嘉礼是用于融合人际关系、沟通感情、联络友谊的礼仪。

具体而言,宴饮诗歌的责任和使命如下。

一、宗子维诚戚戚兄弟在宴饮诗歌中不断出现的对兄弟人伦、君臣大义的吟咏,其主旨更在于个体对整体的依存、以及整体对个体存在的前提的赐予。

也就是强化宗法血缘亲情,维护巩固政权。

(一)血缘关系下宗族情感的认同《诗经》所处的时代是宗法家族制的时代。

按照分封制的原则,嫡长子为大宗,继承王位,成为宗子,分封出去的余子是小宗。

周天子作为宗子自然而然是天下最大的宗,受封的诸侯是与周王有血缘关系的父兄子弟或者有联姻关系的甥舅姻亲。

这种宗法制度强调宗国集体意识,将君臣两者牢牢拴在一起的纽带是血缘宗法制度延伸出来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然而,能直观显示这种血缘生命链形式的莫过于祭祀活动。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祭祀在周代占有重要的地位。

族长或者宗子率领族众在宗庙中喜用清醇的美酒,美味的肉羹,齐鸣的鼓乐来祷神告祖、祈福获佑,在祭祀尾声时族人宴饮吃"神嗜'的酒食,获得先祖神灵的赐福,整个祭祀活动才完美结束。

这种敬鬼事神以求赐福免灾的形式带有一定的宗教和迷信色彩。

但是施之于宗庙的先祖祭祀形式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使同宗族的人获得心理上的认同和亲近,强化和凝聚宗族血缘关系。

《诗经》宴饮诗的文化阐释

《诗经》宴饮诗的文化阐释
( ) 的 还 原 一 礼
“ ” 酬 之前 先洗 酒杯 ; 即是客 人 饮酒 完 毕 将酒 杯 奠 放在 宴席 上 , 毛 诗 所 论 : 既 设 筵 几 , 人 升 堂 即 “ 族 受燕 , 或乃 主 人 进 酒 而献 之 于 宾 。宾 既 受 , 爵 , 卒 或乃 酌而 酢答 主人 。主人 卒饮 , 洗 爵酢 以酬 宾 。 又
度 成 为 时 人 的 道 德 行 为 规 范 。且 宴 饮 “ 专 为 饮 非
字 , 实 则 有礼 的规 范 , 礼 记 ・礼器 》 载 : 天 然 《 记 “ 子之席 五 重 , 侯 之 席 三 重 , 夫 再 重 。 此 处 诸 大 ” “ ” 毛传 : 重席 ” 郑 笺 : 兄 弟 之 老 者 , 置 设 席 , “ , “ 位
第3 1卷 第 1 期 南都 学坛 ( 文社 会科 学学报 ) 人 V 13 o 1 o. 1N . 2011年 1月 A a e cF rm o N n u Junl f h u a ie n o i c ne ) Jn 2 1 cd mi ou f ad ( ora o teH m nt sadS c l i cs i aSe a . 0 1
食为 行礼 也 ” m” , 礼终 乃宴 ” 宴饮 非 专为 口 “ , 腹之 欲更 为 行 礼 的 场 合 。《 记 》 记 载 了为 不 礼 就 同身 份级 别所 设 宴 饮礼 : 乡 饮 酒 礼 ” “ 礼 ” “ 和 燕 。 魏源 《 诗古 微》 曾论 , 为礼作 乐 , 乐作 诗 ” 与 是 “ 为 , 否描 写宴 饮无 关 。而 《 经 》 诗 宴饮 诗 对 宴 饮 的 专 门描写 , 则更 直 接体现 了礼 乐文 化 的精 神 。
《 经》 饮诗使古代宴饮礼还原 、 存 , 诗 宴 保 具 有 极高 的史料 价值 。如 《 大雅 ・ 苇》: 行

《诗经》宴饮诗探析

《诗经》宴饮诗探析

tr i u ut r a dC ieec l rl i o y e si L e l e n hn s ut a h s r .Th o i n t no a q eig p esi T e o ko o g ”i t p as , n Y c u u t es c l u ci f n u t o t n h o f S n s s o r i af o b n B e s e g h np ti r a ln s s m a d t so lo h r e iY es s m o r t r t ,a detb i er r l y t n te a r c l a y t n i f bo d, a d n u t f a i o as n a l ht i moa i . r a h c e e L y e sc s s h t
主 , 又 描 写 了 祭祀 之 后 的 合 族 宴 饮 情 况 。 但 宴饮 诗 的产 生 与 原 始 宗 教 的 祭 祀 仪 式 有 关 , 们 创 作 的 他 直 接 目的 是 维 护 巩 固周 族 的血 缘 宗 法 等 级 制 度 ; 们 的 产 生 他
《 经 》 的 宴 饮 诗 , 论 是 其 形 式 还 是 思 想 内 容 , 属 诗 中 无 都 于 当 时 的 贵族 阶层 , 一 点 是 毫 无 疑 问 的 。 这
c n tu t no h n s ain l ut r. Th ya en t nyt ei o t n o tn f ecvl ainb t loi o tn h p o sr ci fC ie en t a lue o o c e r o l h mp ra tc ne t Yu iizt u s mp ra t a — o o Li i o a c

从《诗经》宴饮诗看周代礼乐社会的变迁

从《诗经》宴饮诗看周代礼乐社会的变迁
(北师大版)一年级起点英语教案 6A unit5
Unit 5 The Broken Computer 第一课时
教 双 基 础 知 识 :1. 能 够 听 、 说 、 读 、 写 单 词 dizzy,
学 基 scared,medicine,headache\toothache\
目 目 2. 听懂问句:What should I \you\he\she\we\they do??并进行回答
3. Read the dialog together.
备注
4. 小组分角色朗读,并比赛表演
5.Game1: 看谁记得信息多。

Read the dialog quickly, then close
the book,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dialog.
6. Game2
活动目的:通过对一个单词所联想

看谁反应快
到的单词以及词组,不仅复习巩固
老师说出一个单词,学生快速的说 了本单元所要求的词汇,更让学生
一个句子
以滚雪球的方式复习了以前的词
老师说出:advice 学生说出句型 I 汇,扩散了学生的思维。

need your advice。
四、Homework
(1)学生听读对话三遍。
(2)学生背诵和抄写单词和短语
学生通过复习进入课堂学习,营造 一个学习的气氛
二、Presentation
备注
1 . First watch the video,then
answer the questions.

What did Daniel do on his father’s 通过阅读故事,使学生在相对真

《诗经》中的宴饮诗及其背后的礼乐文化

《诗经》中的宴饮诗及其背后的礼乐文化

《诗经》中的宴饮诗及其背后的礼乐文化作者:袁玥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10期袁玥(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401331)[摘要]《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宴饮诗是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今日经常谈论的所谓宴饮诗(又称燕饮诗、燕飨诗,或记录君主宴请臣子的礼节、或记录亲朋手足集会时的盛貌,直接反映着嘉礼中飨礼、燕礼、食礼等礼仪活动。

宴饮诗中记录的音乐酒德也好、乡射祈福也罢,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宗法制度下的礼乐文化;它所呈现的特征和当时社会价值意向是具有一致性的。

《诗经》中宴饮诗的美学的价值,连同其背后所记录的古代礼乐内涵一道,成为中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词]诗经;宴饮诗;礼乐文化[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10-0012-01[作者简介]袁玥,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清代的学者姚际恒曾言:“古人登降揖让、饮食动作,无不各有仪。

”而《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自然有许多篇章重现了古代贵族宗法制度下的交际往来与生活情趣,亦折射出我国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正如孔子所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其中,宴饮诗是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不管是“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小雅·鹿鸣》),还是“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小雅·蓼萧》),抑或是“宾之初筵,左右秩秩”(《小雅·宾之初筵》),都多多少少反应了当时宴会宾客的礼乐文化的兴盛。

其实,从广义来说,《诗》三百篇除三颂以外,十五国风以及大、小雅都可以用于宴饮奏乐,都能算得上是“宴饮诗”。

《仪·燕礼》有云:“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

笙入,奏《南陔》《白华》《华黍》。

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论及《诗经》,也说伺候贵族的乐工太师们保存下的唱本儿,其词“流传下来便是《诗经》了。

诗经燕飨诗

诗经燕飨诗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 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 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 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 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 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 燕乐嘉宾之心。
《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 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 示我周行。返回Fra bibliotek《常棣》
这首诗正是周人倡导兄弟血亲团结的诗歌。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是一篇的主旨。
它不仅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 作,也是情理相融、富于理趣典范。
兄弟关系总是贵族内部敏感的问题,周代嫡 长子制的确立尽管相当有效地解决了兄弟间 的继承权问题,但兄弟之间的权益分配总是 容易出现不愉快,因此,兄弟间的人伦关系 也最容易受到干扰破坏。而周人要维持其统 治、宗族内部的团结稳固又是不可缺少的条 件。《棠棣》便是这种社会现实的产物。
(二)乐的功能
1、“乐”功能一个是“宣”,就是把内 心的情感宣泄出来,情感宣泄出来,一来 可以达到情绪的平和,二来可以被别人了 解,这样就能达到情感的沟通。
2、“乐”的另一个功能是“和”,就是 “调和”、“和谐”,促进社会关系、人 际关系的和谐。
(三)礼与乐的关系
《礼记•乐记》中有明确的说明: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
《小雅·湛露》是写同姓王侯贵族夜燕 祝颂;
《小雅·鱼丽》是写领主贵族宴饮席上 美酒佳肴的丰盛。
《小雅·楚茨》和《周颂·丝衣》都是描写祭 祀之后的宴饮。
《豳风·七月》中描写了农事之余的宴饮; 《小雅·六月》是写王师凯旋后的宴饮; 《小雅·吉日》是写会猎后的宴饮。

由诗经看礼乐在周代的社会作用

由诗经看礼乐在周代的社会作用

由《诗经》浅析周代礼乐文化的社会作用姓名:马静《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风俗习惯、道德教化等都在《诗经》中都有真实生动的体现。

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作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丰富的礼乐功能。

周代礼乐文化背景下诗歌的礼乐功能主要表现为"礼别异,乐合同"①、"诗言志"②、乐教与诗教三方面,所以说《诗经》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1]。

本文通过赏析《诗经》中的宴饮诗和爱情诗的代表作品,浅要分析周代礼乐文化两个方面的内涵及社会作用:礼乐文化的社会政治作用和礼文化的道德规范作用。

礼的本意是指祭神的器物和仪式,在周代已经产生了规范、礼治的意义。

在宗教政治时代,作为祭祖、祭天的礼具有国家政治制度的意义,是维护宗法之义和等级制度的。

因此,礼的社会作用首先是社会政治制度,其次才是伦理道德规范[2]。

礼的渊源为祭祀,而乐是伴随着礼的.礼字的初文是“禮”,,曲字即为双玉,豆字为鼓,战国以后加上了"示"旁,后来简化为今天的"礼"。

所以最初的含义是在鼓乐声中"行礼以玉",礼乐是一体的。

礼乐制度是礼和乐的有机统一体。

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

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

因此后世常把“礼”和“乐”统一称为礼乐制度和文化,有时也单强调礼制和礼文化。

总之,“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立后嗣着也。

”③对于整个周代乃至后世都承担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落,社会动荡、小国林立,礼乐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反复,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

在这个时期,礼仍旧收到儒家的极度推崇,孔子以“克己复礼”为旗帜,认为周礼统治下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赵沛霖《诗经》中的宴饮诗又称为宴飨诗,一般是指那些专写君臣、亲朋欢聚宴享的诗歌。

《小雅·鹿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頍弁》、《鱼藻》、《宾之初筵》、《瓠叶》、以及《大雅·行苇》等均属这一类。

在数量上少于《诗经》中的情诗、怨刺诗,与祭祀诗相近,而多于史诗、农事诗、歌战争诗。

若从性质上看,它与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完全可以与上述诸诗并列,成为“三百篇”中的十分重要的一类。

宴饮诗的作者多是宴饮的参加者,一无例外地属于西周统治阶级。

历代经学家从宴饮诗与上层统治集团密切相关的特点出发,从政治功利的角度去研究它,与政治教化诗视为一体而备加推崇。

建国后宴饮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是将宴饮诗与贵族生活联系起来而加以过分贬低甚至完全否定。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都割断了宴饮诗与社会文化传统的联系,而与政治教化和贵族阶级的本质生硬地牵拉在一起。

我认为,要正确认识宴饮诗与社会文化精神之间的关系,认识它的特殊本质以及它产生的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等问题,那就不仅应当从广阔的文化背景出发,从文化发展的纵向对它加以考察,而且应当把它放到世界的范围内,在与其他民族文学的比较中,从横向对它加以考察。

从世界文学的范围看,上古各民族,诸如埃及、印度、中国、希腊、罗马等,在他们各自的文学宝库中,都有某些相同种类的诗歌,如史诗、情歌、祭祀诗、农事诗和牧歌等。

这些作品在不同的民族那里,只有具体生活内容和民族形式、语言的差别,在诗歌的性质和体裁特征上则是完全一致的。

这些具有世界共通性的诗歌体裁和种类,反映出这些民族在各自的发展中所经历的共同的社会历史进程以及相同社会历史背景下文化上的某些共同的基本属性。

上古各民族在彼此隔绝、没有相互交流和借鉴的情况下所创造的这些精神产品,正是人类文化心理趋同性的表现。

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由于各民族所走的具体发展道路和社会生活内容的不同,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差别,不同民族的文学又各有其不同的内容和特征。

上古时代,不少民族在自己的文学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都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民族或者能够突出反映本民族精神风貌、文化心理特征的文学种类和体裁。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这类文学作品往往可以视为一个民族及其文化高度发展在文学上的标志。

例如古希腊、印度的史诗和戏剧,古埃及的故事和宗教诗……那么,古代中国呢?能够突出反映先秦(主要是西周)时期中国文化精神特征的文学作品究竟是什么呢?不言而喻,《诗经》中的各类诗歌都程度不同的反映着中国古代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风貌。

同样,长期以来被我们忽略和贬低的宴饮诗也具有这种性质。

与上古时期各民族相比,中国的宴饮诗发展更为充分,因而在以独特的方式反映民族文化精神风貌方面,宴饮诗也就更加值得我们注意。

古希腊的史诗是人所共知的。

公元前7世纪以后,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国家逐渐形成。

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和心理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原来融化于原始群体中的个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我观念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个性开始产生。

“父权家族标志着人类发展的特殊时代,这时个别人的个性开始上升于氏族之上,而在早先却是湮没于氏族之中。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具有个性和自我观念的人在现实生活的激发下第一次萌发了抒发其主观情怀的要求,于是,抒情诗产生的主观心理条件开始成熟,并逐步代替了史诗,成为古希腊文学的重要形式。

希腊抒情诗的类别主要有颂歌、情歌、哀歌、琴歌、田园诗和讽刺诗等,而没有宴饮诗。

古罗马诗歌的类别主要有颂歌、哀歌、情歌、酬友歌、农事诗和哲理诗等,也没有专门以宴饮为描写对象的宴饮诗。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古代希腊、罗马在民主军事制时期(即抒情诗产生的历史时期)都有“议事会”,并由此而发展为奴隶制时期的贵族元老院。

国家重大的政治、军事行动都要通过它而初步决定。

这种决策不是在别处,恰恰是在宫廷餐桌上,结合聚餐和宴饮而进行。

聚餐、宴饮具有某些政治色彩,这于我国西周时代在食案上朝会、聚同、“定兵谋”,在宴饮中大搞政治交易的情形颇为形似。

但这种形似性反映在文学上却大为不同:周代的食案上产生了宴饮诗,而希腊、罗马的餐桌上却不是这样。

这难道是偶然吗?再看其他古代国家。

古代印度诗歌主要汇集于《吠陀》中,按其内容可分为颂诗、祭祀诗、劳动歌、俗歌、农事诗、祷辞和咒语等。

印度的宫廷宴饮也很多,但却没有宴饮诗。

古代埃及以宗教诗为诗歌大宗,其中主要包括神话诗、颂诗、祷歌和咒语。

这些诗作多收入《亡灵书》。

此外,古代埃及还有一些歌谣,其中有情歌、劳动歌、俗歌和宴饮诗。

然而埃及的宴饮诗数量很少,主要是针对宗教观念而作,它歌颂现世的欢乐,劝说人们摒弃对于冥世的幻想。

它在埃及文学中的地位远不如《诗经》中的宴饮诗。

在鸟瞰古代世界各民族文学之后,似可断言,宴饮作为日常生活之事,在上古各民族中普遍存在着,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例如在史诗中也不乏宴饮场面的描写,但是,专门以它为咏唱对象,并且形成一个重要诗歌类别的现象,却是其他任何民族都不能与中国相比拟的。

这说明,正是在当时社会和贵族生活中产生了巨大作用和影响的比较发达的宴饮诗,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学的重要区别之一。

产生于中国古代的这种特有的文学现象,自有其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从广阔的背景上看,也就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的根源;它深深地根植于古代中国的历史土壤中,是古代中华文化的独特产物。

这种文化不是什么别的,正是充分表现古代中国贵族精神风貌和道德规范,并被世人誉为古代东方文明集中体现的礼乐文化精神。

所谓礼乐文化是萌芽于原始社会,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至西周而成熟的一种系统性的文化形态,它包括建立在奴隶制等级制基础上的精神文化(包括哲学、政治、法律)和文化价值系统(包括伦理道德、艺术、行为方式)这样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其核心则是礼乐,尤其是礼。

礼最初只是氏族社会成员在生产、生活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些行为习惯和规范。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极端低下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范围的极端狭隘,以及由此而决定的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使得原始宗教得以产生并成为主宰人们内心世界的唯一的精神力量,因而宗教祭祀中的种种节仪和习惯对于礼的形成也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说文》云:“礼,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示从豊。

”“豊,行礼之器。

”据王国维解释:“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

”(《观堂集林卷六·释礼》)这说明最初事神的节仪和规范是礼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奴隶制的国家产生以后,奴隶主贵族在统治国家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政治经验。

西周初年,处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奴隶主贵族运用这些经验对于来源于原始社会的宗教节仪、行为习惯和规范加以改造和发展,使之制度化、条理化,成为维护奴隶制的重要制度和思想准则。

这就是所谓的“周礼”。

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奴隶制度的等级制和分封世袭制度。

二、以奴隶主的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奴隶主贵族阶级根据这种制度调节其内部关系,维护内部团结,并根据宗族的亲疏关系进行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

三、体现上述两种制度的各种节仪和行为规范,如冠、婚、丧、祭、燕、射、朝、聘等,通过这些节文以明“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史记·礼书》),可以看出,礼的节文范围很广,社会和个人中的一切无不囊括。

乐是礼的辅助手段,与礼配合使用。

它使人与人之间的从感情上和谐融洽,异中求同,缓和矛盾。

其作用的特点在于潜移默化,在对人性情的陶冶中达到移风易俗,敦厚教化,以利于礼的贯彻执行。

上述冠、婚、丧、祭、燕、射、朝、聘诸礼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各有其重要内容和作用:“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别,为制婚姻之礼;有交接长幼之序,为制乡饮之礼;有哀死思远之情,为制丧祭之礼;有尊尊敬上之心,为制朝觐之礼……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乡饮之礼废,则长幼之序乱,而争斗之狱蕃;丧祭之礼废,则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众;朝聘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侵陵之渐起。

”(《汉书·礼乐志》)它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起着“安上治民”、“移风易俗”的作用,其中每一项对于统治阶级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将这些礼仪节文形之于诗,形成专门一类诗歌的,却只有祭祀和燕饮之礼。

《诗经》中的祭祀诗和宴饮诗就是这样的诗歌。

另外,《诗经》虽也有写婚、丧和朝聘会同之礼的,但数量很少,根本不够形成专门一类诗歌的规模。

各种礼仪在诗歌创作中分布不均的情况不是没有原因的,特别是在诗歌创作的自觉意识不明显的上古时代尤其如此。

就祭祀、宴饮这两种礼仪来看,祭祀主要用以敬神祗和祖先的亡灵,与礼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而形成专门一类祭祀诗,这比较好理解。

至于以宴饮之礼为题而形成专门一类诗歌,并且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性质上都可称为《诗经》中比较突出的一类,这种现象绝非偶然,其根本原因即在于社会文化对于文学发展的制约作用。

原来。

宴饮之所以能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并形成一类专门的诗歌,是因为宴饮与礼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

首先,礼的起源与饮食密切密不可分。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礼记·礼运》)原始氏族成员祭祀神祗和祖先亡灵,必陈饮食供神灵享用。

这种陈供开始比较粗糙,后来为了表示虔诚,饮食越来越丰盛,方式越来越讲究,并且规格和仪式渐趋固定,久而久之形成了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

其次,在举行各种礼时都离不开宴饮。

无论是婚冠丧祭,还是朝聘会同,或为了隆重,或为了虔诚,或为了真诚,或为了尽欢,都要举行规模不等的各种宴饮,所谓“礼终而宴”,正是说宴饮是各种礼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不论礼仪多么完备,只要不备宴饮,也要落个“为礼而不终”。

既然宴与礼具有这样的不解之缘,在频繁的宴饮中也就必然会促进礼的发展和完备。

第三,礼乐精神在宴饮中比在其他一般场合更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礼的重要内容尊卑规谏长幼之序在宴饮中可以突出反映出来。

比如在乡饮酒礼和飨礼中,如何“谋宾”,如何“迎宾”,“献宾”时如何“酬”“酢”、“献”,以及不同身分和地位的人进退容止,都有十分详尽而具体的要求。

这样的宴饮,“非专为饮食也,为行礼也。

”(凌廷堪《诗经释例·乡饮酒礼》)借宴饮而行礼,正说明对于展示礼乐精神来说,是没有任何其他事物可以取代宴饮的。

宴饮与礼乐之间的特殊关系从本质上决定了宴饮诗的性质及其与礼乐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也决定了宴饮诗比起《诗经》中的婚礼诗、丧礼诗和风俗诗等,更能全面而突出地反映出礼乐文化精神风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