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第十一章 弧菌属 (Vibrio)

合集下载

11_弧菌属

11_弧菌属

(三)免疫性
感染机体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肠道局部黏膜免疫(SIgA)是免疫基础: 肠道局部黏膜免疫(SIgA)是免疫基础: 是免疫基础 凝集黏膜表面的病菌使失去动力 阻止病菌黏附 阻断肠毒素结合
三、微生物学检查
对首例病人应快速诊断并作疫情报告; 对首例病人应快速诊断并作疫情报告; 1.标本 注意及时培养或适当保存) 标本( 1.标本(注意及时培养或适当保存) 2.方法 方法: 2.方法: 直接镜检 分离培养 生化鉴定 血清学试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染色 革兰染色阴性。 呈逗点状或弧状;有菌毛, 革兰染色阴性。 呈逗点状或弧状;有菌毛,无 芽胞,有些有荚膜。 芽胞,有些有荚膜。 有单根鞭毛, 有单根鞭毛,运动活泼 悬滴观察 穿梭样/流星状运动 穿梭样 流星状运动 涂片中 排列整齐,呈鱼群状。 排列整齐,呈鱼群状。
扫描电镜下的霍乱弧菌
传染源: 传染源: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经口摄入 (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 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 胃酸降低是感染的先决条件 感染过程: 感染过程: 病菌→小肠→肠黏膜表面→ 病菌→小肠→肠黏膜表面→繁殖 →产 生肠毒素→致病(2~3天 生肠毒素→致病(2~3天) 病愈后一些患者可短期带菌(<2w) 病愈后一些患者可短期带菌(<2w) (<2w
生化反应
分解甘露醇、葡萄糖、蔗糖、麦芽糖, 分解甘露醇、葡萄糖、蔗糖、麦芽糖, 产酸不产气。 产酸不产气。
抵抗力
霍乱弧菌对热、干燥、日光、 霍乱弧菌对热、干燥、日光、化学消毒 剂和酸均很敏感。 剂和酸均很敏感。 霍乱弧菌古典生物型对外环境抵抗力较 弱,E1-Tor生物型抵抗力较强。 Tor生物型抵抗力较强。 生物型抵抗力较强 病人排泄物或呕吐物经25% 病人排泄物或呕吐物经 25% 次氯酸钙处 25 小时可达到消毒目的。 理1小时可达到消毒目的。

10 弧菌属

10 弧菌属

霍乱肠毒素 的作用机理
活化的A1能将NAD(辅酶I)上的ADPR转移至GS, GS具有腺苷酸环化酶的作用(使ATP转化为cAMP)
第一节 霍乱弧菌 (V. cholerae)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 所致疾病——霍乱 烈性肠道传染病,为我国的甲类法定传染病 传染源:病人、无症状感染者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口摄入 临床表现:剧烈腹泻和呕吐(米泔水样腹泻物), 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丧失 ,低容量性休克及代谢性酸 中毒和肾衰竭(未经治疗,死亡率高达60%)。
第二节 副溶血弧菌 (V. parahaemolyticus)
三、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采集:患者粪便、肛拭或剩余食物; 分离培养:SS琼脂平板或嗜盐菌选择平板; 嗜盐性试验与生化反应; 诊断血清进行鉴定;

四、防治原则
治疗可用庆大霉素; 严重病例需输液和补充电解质; 多数患者1~4 d自然恢复。
第一节 霍乱弧菌 (V. cholerae)
2. 培养特性:耐碱不耐酸 在碱性环境生长良好;

pH8.8~9.0的碱性蛋白胨水(选择培养基)
第一节 霍乱弧菌 (V. cholerae)
3. 抗原构造与分型

根据O抗原不同:155个血清群 O1群、O139群(1992年发现)引起霍乱流行; O2~O138 群仅引起散发性胃肠炎。 根据表型差异:O1群霍乱弧菌还可分为2种生物型 7次流行中有6次是古典生物型。
4. 抵抗力:不耐酸,50%食醋中1分钟死亡 不耐热,56C 30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可破坏细菌 淡水中2 d,海水中47 d 5. 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区分:神奈川现象 (Kanagawa phenomenon,KP) 致病菌能溶解人和兔的红细胞,神奈川试验阳性; 非致病菌不能够溶解人和兔的红细胞,神奈川试验 阴性;

11章 弧菌

11章 弧菌

Higher Education Press Higher Education Press
霍乱病人
Higher Education Press Higher Education Press
三、免疫性
人类感染霍乱弧菌后,机体能获得牢固持久免疫力, 再感染少见。患者发病数月后,血液和肠腔中可出现特异
性抗肠毒素抗体及抗菌抗体。O1群获得的免疫对O139群
感染无交叉免疫。
Higher Education Press Higher Education Press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1. 标本 采集患者粪便、肛拭。 观察有无典型形 2. 直接镜检
态的霍乱弧菌。
Higher Education Press Higher Education Press
长。
引起食物中毒,尤其因食用未煮熟的海产品,但确切致 病机制尚未阐明。
Higher Education Press Higher Education Press
Higher Education Press Higher Education Press

二、致病性
1. 致病物质 (1)黏附因子:菌毛、鞭毛促进细菌黏附到小肠黏膜上
皮细胞。
(2)O139还具有多糖荚膜和特殊LPS毒性决定簇。 (3)霍乱肠毒素:由1个A亚单位、5个B亚单位组成。
Higher Education Press Higher Education Press
临床表现 上吐下泻
剧烈腹泻和呕吐(米泔水样腹泻物), 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丧失 ,低容量性休 克及心力不齐和肾衰竭(死亡率高达60%)
Higher Education Press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11弧菌属

2011弧菌属


正确洗手 个人卫生习惯 对污染的处理
蒸煮 晾晒 擦拭 消毒剂
思考题
1.霍乱是如何传播的?其临床表现和预后如何? 2.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什么?简述其作 用机理。 3.简述霍乱弧菌的抗原结构,分型及与致病的 关系。 4.如何预防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的食物中毒?
(一)标本

病人食物,粪便,肛拭


流行病学调查还包括水样
粪便标本:Cary-Blair保存液
(二)直接镜检
观察形态及动力特征。G-弧菌、“鱼群穿梭样”运 动。
(三)细菌分离培养 •
• 接种至碱性蛋白胨水中增菌。 目前常用的选择培养基为TCBS,霍乱弧菌因 分解蔗糖呈黄色菌落。 • 挑选可疑菌落进行生化反应。
+
+

噬菌体第Ⅳ组裂解试验
噬菌体第Ⅴ组裂解试验

+
霍乱弧菌的分类和流行
耐热性
耐热——O抗原 不耐热——H抗原
O1 7次大流行 古典生物型 1817--1923 El Tor型 1961--
O139 1992.10
O2、O3、....O155
(五)抵抗力
• 古典型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弱,
EL-Tor型抵抗力较强。
尿,出现明显尿毒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3)反应恢复期
病程平均3~7天,也有长达10余天者。 根据病情可分为轻、中、重三型(表) 极少数表现为 “暴发型”或“干性霍乱”
(六)免疫性
• 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再感染者少见。
• SIgA可阻断粘附和中和毒素,是保护性免疫的基础 • 血液中抗肠毒素抗体及抗菌抗体。
共检测粪便标本2330份,发现20名病例。 对疫点外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评估,采集水质、土壤等 标本251份进行检测,未检出阳性标本 。 从1月22日开始,省、市、县三级疾病控制部门对受到 疫情波及的三县重点乡镇开展了拉网式的流行病学调查, 共计调查8561人。调查结果:所有携带者和感染者均为 参加四寨村丧宴的人员。在参加丧宴的585人中,有26人 曾于08年11月到过霍乱流行严重的疫区旅游,其中1名带 菌者在丧宴中全程帮厨。 2月22日18时许解除封锁

弧菌属 (Vibrio)

弧菌属 (Vibrio)

致病性
❖ O1群致病物质
▪ 霍乱肠毒素(A亚单位 + 5个B亚单位) ▪ 鞭毛、菌毛及其他毒力因子
• 靠鞭毛运动,穿过粘液层 • 粘附于肠壁上皮细胞刷状缘的微绒毛上
❖ O139群致病物质
▪ 荚膜多糖 ▪ 特殊LPS毒性决定簇
霍乱肠毒素(cholera toxin)
▪ 强烈的致泻作用
▪ 为聚合蛋白,由 1个A亚单 位和5个B亚单位以共价键结 合
• A1为毒性部分,A2为连接 部分
• B是结合部分,与小肠粘 膜上皮细胞膜受体(神经 节苷脂GMI)结合
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
所致疾病----霍乱
烈性传染病,我国定为甲类法定传染病
❖ 人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 传播途径: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口感染 ❖ 临床表现:突然发病,首先剧烈腹泻,继以呕吐,可有米
微生物学检查法
对首例病人应快速准确诊断,并及时报告,迅速采取防治 措施,扑灭疫情。
▪ 直接镜检 • G-弧菌 • 取米泔水样粪便作悬滴法观察动力
▪ 分离培养 pH8.0-9.0的碱性蛋白胨水增菌, 选择培养基
生化反应及玻片凝集实验 ▪ 快速诊断法
荧光菌球法 协同凝集试验
防治原则
预防:①菌苗 ②疫区管理,注意饮食卫生
非O1和非O139霍乱弧菌血清 群
副溶血性弧菌
胃肠炎 胃肠炎,肠道外感染
其他:拟态弧菌、创伤弧菌、 食物中毒,创伤感染和败血症 霍利斯弧菌、河弧菌
霍乱弧菌 (V. cholerae)
❖ 流行情况 ❖ 生物学特性
▪ 革兰阴性 ▪ 弧形或逗点状 ▪ 菌体单端有一根鞭毛,运动活泼。
•直接染色镜检,可见排列如“鱼群”状; •悬滴观察,可见穿梭运动 ▪ 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 ▪ 耐碱不耐酸,碱性环境生长良好 (碱性蛋白胨水pH8.8-9.0,选择培养基)

第11章 弧菌属

第11章 弧菌属
临床症状
1
2
3
4
霍 乱肠毒 素 的 作用机 理
(三)免疫性
1.肠道局部黏膜免疫(主要):sIgA 2.感染霍乱弧菌后,机体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3.O1群与O139群无交叉抗原,不产生交叉保护作用。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采集,及时培养,或Cary-Blair保
存液中运输。
2. 直接镜检:悬滴法。
第11章 弧菌属
概念 分布 主要致病菌
第一节 霍乱弧菌 (Vibrio cholera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G-,弧型或逗点状,有菌毛,单鞭毛; 液体中运动情况(悬滴观察) 涂片中排列情况
(二)培养特性
1.兼性厌氧,在O2充分时生长更好;
2.温度范围广(18~37℃); 3.耐碱不耐酸,pH8.8~9.0,常用碱性蛋白胨 水或琼脂平板(如:TCBS培养基); 4.可在无盐环境中生长。
3.分离培养:碱性蛋白胨水6~8h增菌,选择
性培养基分离(TCBS,庆大霉素平板)。
四、防治原则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改善社区环境,加强水源管理;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不生食贝壳类海产品。 提高易感者免疫力: 疫苗预防接种,口服菌苗正在研究。
治疗关键: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预防大 量失水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和酸中毒。
2.霍乱肠毒素:( D ) A.为耐热外毒素 B.为不耐热内毒素 C.B亚单位与肠上皮细胞受体结合后,协助A 亚单位进入细胞 D.A1肽链活化后,使肠上皮细胞ATP转化为 cAMP,促进肠粘膜细胞的分泌功能 E.A1肽链与B亚单位结合,协助A亚单位进入 细胞
4.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经什么传播:( E ) A.污染用水 B.病畜肉 C.苍蝇污染食物 D.老鼠污染的食物 E.海产品或者盐腌制品

医学微生物学:弧菌属 vibrio

医学微生物学:弧菌属  vibrio

一、生物学性状
❖ G+杆菌,周身鞭毛,无 荚膜,形成芽胞后菌体 成鼓槌状
❖ 严格厌氧 ❖ 大多生化反应阴性 ❖ 芽胞抵抗力强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 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 ↓
裂解成A链(轻链)和B链(重链) ↓
B链与脊髓前角抑制性神经元胞浆膜上受体结合,A链进入胞浆 ↓
阻止抑制性神经元细胞释放抑制BS培养基:显示绿色菌落,非蔗糖发酵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1、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 2、根据能否形成芽胞 ➢ 厌氧芽胞梭菌 ➢ 无芽胞厌氧菌
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无芽胞厌氧菌
革兰阴性
杆菌
球菌
类杆菌属 普雷沃菌属 紫单胞菌属 梭杆菌属
治疗原则: ❖ 正确处理伤口:清创扩创,3%H2O2冲洗,防止厌氧微环境形成。 ❖ 抗毒素:感染早期、立即注射足量破伤风抗毒素(TAT) 中和游离外毒
素——人工被动免疫。 ❖ 抗生素:青霉素杀灭繁殖体,阻止毒素释放。 ❖ 对症治疗:肌肉松弛剂、镇静剂等。
产气荚膜梭菌 C.perfringens
生物学性状 ❖ G+粗大杆菌,次极端芽胞,有
三、免疫性
➢ 可获得牢固免疫,再感染少见 ➢ 可出现保护性抗肠毒素抗体、抗菌抗体。
四、微生物学检查(首例及时诊断)
➢ 标本:水样便、肛拭子 ➢ 直接镜检:G-弧菌,悬滴试验观察动力(鱼群样穿梭)
*不适于保存于甘油盐水缓冲液 ➢ 分离培养:碱性蛋白胨水增菌
↓ TCBS分离培养(thiosulfate-citrate-bile-salts-sucrose)
细菌仅在局部繁殖,释放毒素

破伤风
(牙关紧闭,苦笑面容,角弓反张等)

医学微生物学:弧菌属 vibrio

医学微生物学:弧菌属  vibrio
弧菌属 vibrio
➢ 一大群菌体短小,弯曲成 弧形的G-单毛菌。
➢ 分布广泛:尤以水中最多。 ➢ 致病菌主要有霍乱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 ➢ 与肠杆菌科不同的是氧化
酶试验阳性。
霍乱弧菌 V. cholerae
➢ 引起烈性传染病霍乱。 ➢ 自1817年已发生过7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前6次由古典生
物型引起,第7次由Eltor生物型引起。 ➢ 1992年出现新流行菌株O139,是目前在东南亚各国流行的
↓ 生化反应、玻片凝集试验
碱性蛋白胨水 pH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8.0-9.0)
TCBS培养基(发酵蔗糖)
五、防治原则
➢ 及时报告疫情。 ➢ O1群霍乱弧菌死菌苗肌肉注射。 ➢ 治疗:口服补液盐(oral rehydration therapy)、抗菌
副溶血性弧菌 V. parahemolyticus
➢ 主要存在于海产品中; ➢ 嗜盐性培养:3.5% NaCl; ➢ 引起食物中毒; ➢ 致病物质: 溶血毒素,鞭毛、荚膜、生物膜,粘附素等; ➢ 症状从自限性腹泻至中毒霍乱样腹泻,属感染性食物中
主要病原菌,涉及多个国家,引起我国和世界的高度重视。 ➢ 1883年Koch在埃及霍乱病人粪便、尸检肠道病变组织中首
次发现并分离成功霍乱弧菌。
一、生物学性状
➢ 形态:G-弧菌,单鞭毛; ➢ 培养与生化:耐碱不耐酸,pH8.8~9.0 ➢ 抗原:O、H抗原,根据O抗原分为206个血清群,其中O1
群与O139群引起霍乱。O1群包括古典和Eltor生物型。 H抗 原无特异性;O139在抗原性上与O1群无交叉
治疗原则: ❖ 正确处理伤口:清创扩创,3%H2O2冲洗,防止厌氧微环境形成。 ❖ 抗毒素:感染早期、立即注射足量破伤风抗毒素(TAT) 中和游离外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 弧菌属 (Vibrio)
• 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 革兰阴性菌
• 广布于自然界 • 有单鞭毛 • 对人致病:霍乱弧菌、
副溶血弧菌
霍乱弧菌
Vibrio cholerae
O1血清群
Classical biotype
6次霍乱大流行
El Tor biotype
第7次霍乱大流行 1961 西奈半岛 El Tor地区发现
切断传播途径 改善社区环境,加强水源管理,
提高易感者免疫力 疫苗预防接种
治疗霍乱的关键 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预防大量失水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和酸中毒 抗生素的使用减少外毒素产生。
副溶血性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生物学特性
• 根据O抗原有13个血清群 • 嗜盐性(halophilism)
状排列
图注:霍乱弧菌 的鞭毛(↑)和 它可溶解的鞘膜 (↑↑) 负染, ×3 100
图注:分裂中的 霍乱弧菌 冰冻 蚀刻,×70 000
• 培养
– 兼性厌氧
– 耐碱不耐酸 (pH8.8-9.0的碱 性蛋白胨水)
• 常用的选择培养基为硫代硫酸盐-枸橼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平板(TCBS),霍乱弧菌在其中可形成
亡 ,可用于对饮水,蔬菜等的消毒
致病物质
• 鞭毛
• 菌毛
• 霍乱肠毒素Choleragen
–最强的致泻毒素 –1A+5B结构 –不耐热
1个A亚单 毒性
霍 乱

单位


素 5个B亚单 结合
位(4~6) 单位
具有激活腺苷酸环 A1肽链
化酶的酶活性 结合B亚单位; A2肽链 参与转位
特异地识别肠上皮细胞膜上 的神经节苷脂受体
• 致病机制不明
O139群: 1992年印度分离,流行于南亚和东南亚
O2-O138群:非O1血清群,无致病性
英国医生约翰.斯诺证 明,霍乱是通过受污染 的饮用水来传播的.他 追查到1854年伦敦霍 乱爆发的根源,是一条 街道上已被脏水污染 的一台水泵.他的研究 表明,向各户人家供给 纯净饮用水十分重要.
Dr. John Snow
较大的菌落,因发酵蔗糖产酸而使菌落呈黄色。
抗原结构
• O抗原、H抗原 • O抗原分200多个血清群
–其中O1群、O139群引起霍乱
O1血清群可根据其A、B、C三种抗原成份的不 同组成,分为三个血清型:含AC者为原型(又 称稻叶型),含AB者为异型(又称小川型), A、B、C均有者称中间型(彦岛型)。
• 带菌者ຫໍສະໝຸດ 免疫性• 感染后机体获得牢固免疫力 • 再感染少见
–对肠毒素有体液免疫 –sIgA
微生物学检查法
病人粪便,肛拭 水样(流行病学调查)
标本
分离培养
碱性蛋白胨水增菌 选择培养基为TCBS 玻片凝集反应
直接镜检 涂片见G-性弧菌,鱼群状排列 悬滴法观察细菌呈穿梭样运动
防治原则
控制传染源 隔离病人,治疗无症状携带者
–与霍乱弧菌的显著差别 –培养基含3.5% NaCl为宜 –在TCBS平板上形成绿色蔗糖不发酵菌落。 • 神奈川试验(KP):在高盐培养基上中使人或 兔红细胞发生溶血(β溶血)
致病性:胃肠炎
• 传播途径
–海产品或盐腌制品
• 临床症状
–自限性腹泻: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和
• 免疫力
发热等
–病后免疫力不强,可重复感染
布罗德大街
It wasn’t until 1883 that the cholera bacteria was discovered by Robert Koch.
Robert Koch
生物学性状
• 形态与染色
–G–弧形或逗点状 –周身菌毛,有荚膜,
无芽胞 –单鞭毛,运动活泼 – 新分离的似“鱼群”
抵抗力
• El Tor生物型和其它非O1群霍乱弧菌抵抗力较古典生物型 强
• 怕干—干燥时易死亡,干燥衣服上—17h(痢疾杆菌—活 数天),河水中1-3周(痢疾杆菌—活1-3个月)
• 怕酸—正常胃酸4min • 不耐热—100℃,1-2min;60℃10′;80℃5′死亡 • 对消毒剂、抗生素敏感.如在0.05%漂白粉液体中30′死
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
所致疾病:霍乱(Cholera)
• 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 • 人类是唯一易感者 • 摄入108-1010个细菌可造成感染,引起霍乱 • 传播途径:粪-口
• 潜伏期:2-3d • 前驱期:不明显,少数有轻度吐泻、腹胀不适 • 吐泻期:剧烈吐泻、米泔样,每日数十次,持续
2-3天,失水12000ml • 脱水期:严重吐泻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脱水酸中
毒,肾衰、循环衰竭、休克、死亡
表现:神志不安、淡漠“霍乱面容”呈脱水貌, 眼窝下陷,舟状腹,肌痉挛等
• 恢复期:吐泻停止、紊乱纠正、症状消失、病程 平均为3-7天
• 免疫力:病人愈后可获得牢固免疫
“米泔水”样便及霍乱患儿
流行特点
• 人是唯一易感者 • 传播途径
– 污染水源或未煮熟食物如海产、蔬菜经口摄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