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历代编修县志简介

合集下载

明清两代广东修志概况广东省情信息库【据《大清一统志》,十府是广州、肇庆、韶州、南雄、惠州、潮州、廉

明清两代广东修志概况广东省情信息库【据《大清一统志》,十府是广州、肇庆、韶州、南雄、惠州、潮州、廉

明清两代广东修志概况广东省情信息库【据《大清一统志》,十府是广州、肇庆、韶州、南雄、惠州、潮州、廉明清两代广东修志概况广东省情信息库【据《大清一统志》,十府是广州、肇庆、韶州、南雄、惠州、潮州、廉州、高州、雷州、琼州;三州,是罗定州、嘉应州、连州】据《大清一统志》,十府是广州、肇庆、韶州、南雄、惠州、潮州、廉州、高州、雷州、琼州;三州,是罗定州、嘉应州、连州【收藏者红夫子补注:民国初年,孙中山革命政权在广东南路高雷钦廉琼崖罗阳八属设置军政机构。

网络资料可见。

吴尚时《广东南路地形》论及:“正通称广东南路者,意即指广东西南部,东起阳江,西迄防城与安南接壤处。

东西相距约四百公里,沿海分布,南北宽度约百数十公里,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亦属焉”。

具体地点,看民国初年历史,包括高州、雷州、钦州、廉州(合浦)、琼州、崖州、罗定、阳江一带,统称“高雷钦廉琼崖罗阳八属”。

上六府为广肇韶雄惠潮,下四府为高雷廉琼。

广州府、肇庆府关系密切,海内外都会有广肇会馆。

南路方面,原来广东西南沿海大陆这边,高雷钦廉关系密切,历史上也曾经有府一级机构,所以也有一种说法是“下四府”。

阳江、罗定历史上属于肇庆府,与粤西这边的关系实际上不算密切,当然与珠三角的距离也比较远,按地域划分也是属于粤西,而且也属于历史上的南路,只是不如高雷钦廉的南路特点明显。

高雷钦廉这些古代的“府”属下的县域也在南路范围。

其中钦州经历过府、州、县、市等变化。

琼、崖为海南岛和南海诸岛范围,当时的军政治理划归南路八属,历史地理研究也会划入“广东南路”,但在地域、人文认同方面,不同于大陆,还是“海南”】前言东汉时代,杨孚著《南州异物志》一卷,《交州异物志》二卷(原书已佚,清曾钊纂辑刻在《岭南遗书》内),其后历代都有专述广东史事的著作。

隋朝樊子盖撰《岭南地图》,又无名氏撰《广东路图经》五十七卷,虽然书已散失,然也可说是广东有方志之始。

正史与方志,在书目编排上都属于四部中的史部,但正史中的《廿四史》,是属于纪传体的通史,“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叙》),而方志则有关疆域的沿革,社会的变迁,风俗的转易,人事的递嬗,都一一纪述,实与正史相为表里,正史是大纲,方志则其细目,尤对于史学家有参考和启发的价值。

略谈村志的编修

略谈村志的编修

一、天河村志系列编修始末中国编纂地方志的历史源远流长,但传统社会纂修的方志中乡里志、尤其地域更向下延的以村落为单位纂修的方志相对罕见,一直是方志编纂的“非主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修志热潮,打破传统社会纂修志书范围的藩篱,将编纂单位从过往的省府州县延伸到最基层的乡村村落。

村级志书弥补市、区两级志书记载的缺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真正的民修、民用的志书,最贴近百姓的生活。

村志所记载的姓氏宗族、文物古迹、风俗习惯等真实地记录了乡村的生活模式和文化,更深层次地代表着中国历史的传统。

《天河区村志系列丛书》正是在这一热潮中催生出来的文化产物。

2001年4月,政协天河区五届四次会议上有政协委员向区政府提交议案,根据城中村拆迁情况,要求政府组织编写村志以挽救村庄历史,并要求各村成立村志小组,提出一村一志的目标。

2001年5月,天河区政府发文,同意区政协提案,要求区志办负责组织村志编修工作。

2002年,村志编修工作写入《天河区政府工作报告》。

天河区村志系列成为广东省内首个由区级政府主导,并在整个行政区范围内全面铺开编写的村志丛书。

2001年,区志办制定村志具体篇目,此后多次修订。

2001年6月,区志办组织区属各行政村共70多名编写人员参加村志编写培训班。

区志办明确编写步骤:由各村组织成立专职编写小组,根据区志办制定的村志篇目编写初稿;初稿提交区志办,区志办提出具体修改意见;编写组按照区志办要求修改补充稿件后提交区志办审定。

区志办还参与书稿编写的具体工作,如组织座谈会、到村测量街巷、祠堂庙宇、拍照村貌,制作村地图、补充档案资料、编写族谱分析、历史典故等,此外对文稿校对及出版装帧也给予一定的指导。

村志编写资金、出版经费主要由各村民委员会自筹。

政府也安排经费投入,包括每月聘请村志顾问专家及对补助各村2万元村志出版经费。

各村专职编写组人员组成主要包括本地退休干部、教师,部分村志则另聘专家编写。

2003年4月,天河区第一本村志《石牌村志》出版,至2013年天河村志丛书已出版20本村志:《石牌村志》、《棠下村志》、《车陂村志》、《沙东村志》、《吉山村志》、《长?按逯尽贰?《玉树村志》、《龙洞村志》、《渔沙坦村志》、《猎德村志》、《新塘村志》、《棠东村志》、《珠村村志》、《元岗村志》、《前进村志》、《黄村村志》、《冼村村志》、《沐陂村志》、《农林村志》、《柯木?i村志》(《玉树村志》、《农林村志》开始编写时尚未划出天河区,且整个编写过程均由天河区志办进行指导,所以出版时仍划归天河村志丛书系列)。

东莞历史文化资料

东莞历史文化资料

城市精神厚德务实海纳百川历史背景东莞历史源远流长。

史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

公元前辈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地。

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

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

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

入晋,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更名东莞,县治置于涌(今莞城)。

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

东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16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

抗战时期,东莞是东江纵队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民国期间,先后隶广东省粤海道、粤中行政区、第一行政区和第四行政区。

1949年10月17日,东莞全境解放。

初期属东江行政区管辖。

1950年3月,东莞县隶珠江专区。

1952年,撤销珠江专区,东莞县隶粤中行政区。

1956年2月,撤销粤中行政区,东莞县隶惠阳专区。

1958年11月,东莞县曾短期隶广州市。

1959年1月,撤销惠阳专区,东莞县划归佛山专区。

1963年6月,复置惠阳专区,东莞县又隶惠阳专区。

1985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东莞县,设立东莞市(县级),仍属惠阳地区管辖。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复将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民间艺术东莞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以广州方言演唱的粤曲、粤剧在东莞有悠久历史,它是本土民间音乐吸融中原文化,并借鉴西方演奏技巧的产物,现为当地民间流传最广的地方音乐和戏剧,东莞素有粤曲、粤剧之乡的美誉。

中国曲艺之乡、东莞木鱼歌、东莞木偶戏。

赛龙舟2001年,东莞市提出打造“文化新城”的战略,并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文化;2008年东莞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2009年深受群众喜爱的百子论文公益文化活动被评为“中国文化创新品牌”;2010年,东莞制定文化强市战略,全力打造文化名城。

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汇总

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汇总

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明代)一、省部(四部,嘉靖2部,万历2部)(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嘉靖〕广东通志初稿明戴璟修、张岳纂。

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

四十卷,首一卷。

...正德、嘉靖初年,广东抚、按曾议修省志,均无结果。

戴璟巡抚广东以临代之时,聘请十余人,合十郡事物,不足三个月便已成编,未免潦草。

《四库全书总目》评曰:“其门类亦多未当,如人物之外,别立道学一门...... 字数:298- 来源:中国方志大辞典广东通志初稿四十卷首一卷,明戴璟,修,张岳纂。

戴璟字孟光,号石屏,浙江奉化县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戴璟发凡举例,订分野至杂著六十四条,各按旧志纂录,尚多抵牾疏略。

戴璟卸任后,未成稿。

复博采《一统志》,搜逸芟芜,增订人物,历时三月而告竣。

《广东通志稿》嘉靖十四年刻...... 字数:598- 来源:四库大辞典·上(嘉靖)广东通志〔嘉靖〕广东通志明黄佐纂修。

嘉靖四十年(1561)刻本。

...戴璟《广东通志》成书二十二年后,即嘉靖三十六年(1557),有司病“戴志”参杂芜猥,未臻允协,敦聘黄佐开局重修。

其弟子欧大任、黎民表各任分纂,历三年零四个月成书。

全书分图经、事纪、职官表、选举表、舆地志、民物志...... 字数:278- 来源:中国方志大辞典(万历)广东通志〔万历〕广东通志明郭棐、王学曾、袁昌祚纂修。

万历三十年(1602)刻本。

...此志万历二十六年起修,翌年开局,书成于万历三十年。

全书分藩省志十三卷、郡县志四十九卷,艺文志三卷和外志七卷四个部分。

所集资料宏富。

其体例分藩省志,以记全省之事,设郡县志,以叙各府、州、县之事,比...... 字数:231- 来源:中国方志大辞典(万历)粤大记粤大记明郭棐撰。

万历刻本。

...万历五年(1577)始,二十三年完稿,历时十八年。

这是一部记载广东地方事迹、人物和典章制度的书。

全书分五类:事纪类。

有“廖永忠平粤”、“海岛澄波”等目,每述事毕,必加评语。

东莞历代编修县志简介

东莞历代编修县志简介

东莞汉时隶南海郡博罗县(《读史方舆纪要》作番禺县),晋咸和六年析置宝安县,又分南海郡置东官郡治焉。

梁天监中,改东官郡为东莞郡。

隋平陈废郡为县,改隶广州,大业初,仍属南海郡。

唐复属广州。

乾元元年(《读史方舆纪要》作至德三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

五代因之。

宋开宝五年,省入增城县,六年复置东莞县,于今治,属广州。

元属广州路。

明属广州府。

清因之。

《宝安志》(元)郭应木修陈庚纂元皇庆壬子(1312年)佚见《阮通志.艺文略》郭应木,资州人,判官。

庚,东莞人。

咸淳甲子乡贡进士。

是志既佚,存皇庆癸丑正月郭应木序。

宋元东莞县,旧为宝安县地,此用古县名。

明正统陈琏序云:“元皇庆壬子,摄事资中郭居仁嘱邑儒陈庚纂辑成编,曰宝安志,简核而当。

后板毁于兵燹。

”《宝安续志》(明)庄恭陈义纂明永乐初佚见《阮通志.艺文略》《周志》:恭,字克敬。

洪武丙子举人,官丰城教谕。

恭、义皆邑人。

正统陈琏序云:“永乐初,邑人上林教谕庄恭,与邑人陈义访得旧本,续而修之。

第纪载疏略,览者病焉。

”《东莞县志》(明)周式修陈琏纂明正统7年壬戍佚见《阮通志.艺文略》周式,江西人,正统三年任县丞。

正统四年,陈琏致仕归,邑丞周式延聘纂修县志。

于是询之耆老,搜诸遗佚,一本元皇庆壬子旧志,增入明代制度,文武、公署、事迹,与夫晋绅诗文,萃而成编。

适罹兵革,而未镘梓。

是志只存正统七年壬戍夏六月陈琏序。

《东莞旧志》12卷(明)吴中修卢祥纂明天顺八年甲申(1464年)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残存卷1-3,书中“国朝”两字剜改为“明朝”,当是明刻清印,《中国地方志综录》著为“重刊天顺八年本”。

《阮通志.艺文略》:佚吴中,江西平乐人,进士,天顺五年任知县。

卢祥,邑人。

此志是以正统陈琏所纂旧稿为蓝本,厘正重修之,稿凡三易,五阅月而后成。

《东莞县志》15卷(明)刘存业纂修,明宏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佚见《阮通志.艺文略》存业,宏治三年进士,邑人。

存宏治十七年甲子七月刘存业序,略谓:天顺志修后至宏治甲子,又历四十余年,板刻散亡,篇帙残落,晋江陈宁以进士来宰是邑,延存业纂修邑志,记山川、道里、户口、顷亩、物产、吏治、风俗、人才等。

福隆古堤的千年呵护

福隆古堤的千年呵护

福隆古堤的千年呵护李健武蝉噪秋风满古堤,荻花寒渡思萋萋。

这是唐朝刘沧在《浙江晚渡怀古》中诗句,用来形容眼前的福隆古堤再适合不过了。

并非笔者矫情,实在是那千年的呵护,只剩下如今荒草蔓延、黄尘遍地的遗址,不免令人唏嘘。

现在,惟有从古籍文献中的片言只字中,方能勾勒出它那五万多米长的伟岸身躯。

虽然落寞至此,但其驯服东江滚滚巨流,捍卫九十三村生命和文明的传奇故事,却在莞邑大地永远流传。

福隆古堤延袤五万多米根据现存的东莞史籍资料,东江古大堤建于宋朝公元一零八七年。

崇祯《东莞县志》卷二《政治志•堤坡》记载:“宋元祐二年,邑宰李岩始于京山、牛过海、西湖、福隆、石贝、司马头等处,筑长堤以捍之,延袤万余丈,护田九千八百余倾。

”东莞文史泰斗杨宝霖表示,这里所说的长堤,便是东江古堤。

民国《东莞县志》卷五《舆地略》云:“考象山东,宝潭西为福隆堤,长数里,其地低洼。

宋以前,峡内诸水由此入东江,而东江涨发,亦由此灌入,故县令李岩筑福隆诸堤以遏水。

”石排宣传文广中心文物旅游组组长李杰松分析认为,东江古堤中,堤段最长在石排,而福隆为石排名乡,同时古堤在福隆村附近这一段亦经常被洪水冲毁,修复所费人力物力也最大,因此也称东江古堤为福隆古堤或福隆壆。

而杨宝霖主编的《石排史抄》上也有记载:“东江堤一名福隆堤。

”这也印证了东江古堤就是福隆堤的说法。

根据史料,福隆古堤初期筑堤为一万六千八十六丈,折合五万三千八百三十八米,共计五十三点八四公里。

古堤如此之长,该是一项多么宏伟巨大的工程。

《石排史抄》描述了当时修筑古堤的情形:“东莞县令李岩首开宏图大计,并且身体力行,走百里,过千村,号令四方;调工匠,集壮丁,连妇孺童叟也一应俱来。

”有效地遏制住东江水患为何要耗费如此人力和物力,建造这么一个浩大水利工程?这还得从东江说起。

位于东莞东北部的石排处于东江下游南沿。

千万年来,古东江奔腾南下,浪推沙淤,在沿岸的石排区域,冲击出一大片平展的沃土,这给人类创造了一个绝佳的生产、居住环境。

暨南大学创始人清末探花陈伯陶 其人其墓

暨南大学创始人清末探花陈伯陶 其人其墓

暨南大学创始人清末探花陈伯陶其人其墓本文导读:一、荒草丛中,隐藏名墓陈伯陶墓位于广州萝岗区萝岗街黄陂村金峰岭上,周围荒草丛生,山林环绕,人迹罕至,远远即可隐约看到高处那一对巍峨的华表。

此墓坐北向南,规模宏伟壮观,有一定的气势,保存得比较完整。

整座墓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为山手灰沙墓。

有一级护岭。

由北往南分别是:墓后土碑,为青石质“陈山来龙”碑;墓正中有一块连州青石墓碑,碑上有祥云拱月的浮雕图案,墓碑刻有“清赐进士及第授荣禄大夫予谥文良江宁提学使陈公伯陶墓”。

墓碑前的挂榜左右两侧各有一只小石狮蹲在小方石柱上,石柱上写有“陈探花第” 四字。

右边有一青石墓志碑,左边墓志碑已毁。

前台有七级台阶,第二级有石狮一对,精雕细刻,石狮基座上亦写有“陈探花第”四字。

第一级台阶有高约5米的花岗岩石华表一对,华表圆柱形,顶端各有一只小石狮。

墓志原为两石,现墓地仅余后石,前石已不存。

有的字体剥落,无法辨认。

据《清代碑传全集》卷二十一陈宝琛所撰墓志铭,方得以补全。

因其重要,录记如下:江宁提学使陈文良公墓志铭君讳伯陶,字象华,一字子砺,东莞陈氏。

曾祖允道,祖梦松,父铭皀,咸丰壬子副贡。

尝佐县令练乡兵歼贼,城赖以全,三代皆以君贵,赠如其官。

母叶封一品夫人。

君天资肫笃,早岁熟诸经。

及游陈兰甫先生之门,所诣益邃。

光绪己卯,领乡荐第一。

己丑,考取内阁中书。

壬辰,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编修。

历充云南、贵州、山东副考官,武英殿纂修,起居注协修,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总纂。

甲午,边事亟,戴学士鸿慈合同馆数十人,奏请起用恭忠亲王,君实主之。

庚子乱作,两宫西狩,君随扈不及,展转达行在。

变法议起,或请开上下议院,戴侍郎以谘君,君曰:不若因会议政务处而变通之。

为拟奏稿,列会议四益:曰收群策,曰励人才,曰折敌谋,曰息众谕。

疏入报可。

逾年,苏淮分省及日俄和成,收复东三省,事皆下会议。

乙巳,命在南书房行走。

丙午,出署江宁提学使,以崇实学,正人心,谕告诸生;省各校浮费十余万两,推广实业、方言各学堂。

编纂始末盛——精选推荐

编纂始末盛——精选推荐

编 纂 始 末盛世修志,代为相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政通人和,国家昌盛。

在党和国家的倡导下,1982年7月中共广德县委、广德县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广德县地方志办公室,编纂广德第一部社会主义新县志。

翌年4月又成立广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相继躬任主任,领导修志工作。

历届政府先后有副县长陈天泰、金立林、朱维新、夏忠德、王照国、孙邦鑫分管和指导县志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县修志机构成立伊始,一面落实编制、经费、人员,一面制定工作规划和县志篇目。

同时,创办《广德古今》小报,广泛宣传和介绍修志,鬼艹集县志资料。

1983年12月首次召开编纂县志动员大会,向县直70余个部门或单位下达了编写专业志或专项资料的任务。

会后,进展不尽人意。

遂于1985年4月再次召开动员大会,进一步宣传发动,得到了各单位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多数单位组织了专门班子,开始收集资料着手编写专业志。

同年10月,县志编纂委员会又召开修志成果展评会,表彰先进,县五大班子领导与会给予勉励,加以推动。

此间,还多次召开修志报告会和古稀老人座谈会,培训专业志编写人员,收集口碑资料。

1987年5月,占计划半数以上的专业志写成初稿,至1993年元月专业志编纂全部完成。

这些专业志稿凝聚了全县数百名兼职修志人员的心血和汗水,为县志编纂提供了大量资料。

1984年开始的收集资料工作,至1988年夏基本结束。

此间,办公室金正琪主任多次组织并带领办公室人员和聘请的郑书琴、曹长谦、任伟俊、陈志祥、李文海、洪传声、孙祖印等离退休老同志,不畏寒暑,不惮辛劳,分别前往省档案馆、省图书馆、安庆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博物馆、浙江图书馆以及北京、上海等地,查阅、抄写、复印了大量历史资料,并征集购得或复印明嘉靖《广德州志》、万历《广德州志》;清乾隆《广德州志》、光绪《广德州志》;《祠山志》、《艺文志》、《广德县志稿》、《士青全集》等弥足珍贵的旧志、专著及旧报刊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汉时隶南海郡博罗县(《读史方舆纪要》作番禺县),晋咸和六年析置宝安县,又分南海郡置东官郡治焉。

梁天监中,改东官郡为东莞郡。

隋平陈废郡为县,改隶广州,大业初,仍属南海郡。

唐复属广州。

乾元元年(《读史方舆纪要》作至德三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

五代因之。

宋开宝五年,省入增城县,六年复置东莞县,于今治,属广州。

元属广州路。

明属广州府。

清因之。

《宝安志》
(元)郭应木修陈庚纂元皇庆壬子(1312年)佚见《阮通志.艺文略》
郭应木,资州人,判官。

庚,东莞人。

咸淳甲子乡贡进士。

是志既佚,存皇庆癸丑正月郭应木序。

宋元东莞县,旧为宝安县地,此用古县名。

明正统陈琏序云:“元皇庆壬子,摄事资中郭居仁嘱邑儒陈庚纂辑成编,曰宝安志,简核而当。

后板毁于兵燹。


《宝安续志》
(明)庄恭陈义纂明永乐初佚见《阮通志.艺文略》
《周志》:恭,字克敬。

洪武丙子举人,官丰城教谕。

恭、义皆邑人。

正统陈琏序云:“永乐初,邑人上林教谕庄恭,与邑人陈义访得旧本,续而修之。

第纪载疏略,览者病焉。


《东莞县志》
(明)周式修陈琏纂明正统7年壬戍佚见《阮通志.艺文略》周式,江西人,正统三年任县丞。

正统四年,陈琏致仕归,邑丞周式延聘纂修县志。

于是询之耆老,搜诸遗佚,一本元皇庆壬子旧志,增入明代制度,文武、公署、事迹,与夫晋绅诗文,萃而成编。

适罹兵革,而未镘梓。

是志只存正统七年壬戍夏六月陈琏序。

《东莞旧志》12卷
(明)吴中修卢祥纂明天顺八年甲申(1464年)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残存卷1-3,书中“国朝”两字剜改为“明朝”,当是明刻清印,《中国地方志综录》著为“重刊天顺八年本”。

《阮通志.艺文略》:佚
吴中,江西平乐人,进士,天顺五年任知县。

卢祥,邑人。

此志是以正统陈琏所纂旧稿为蓝本,厘正重修之,稿凡三易,五阅月而后成。

《东莞县志》15卷
(明)刘存业纂修,明宏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佚见《阮通志.艺文略》
存业,宏治三年进士,邑人。

存宏治十七年甲子七月刘存业序,略谓:天顺志修后至宏治甲子,又历四十余年,板刻散亡,篇帙残落,晋江陈宁以进士来宰是邑,延存业纂修邑志,记山川、道里、户口、顷亩、物产、吏治、风俗、人才等。

《东莞县志》
(明)乔诰修谢邦信纂嘉靖四十一年壬戍(1562年)佚见《阮通志.艺文略》存嘉靖四十一年黄佐序
是志是在修《广东通志》时,檄各县上缴邑乘重修的。

《增修东莞县志》
(明)孙学古修陈士俊纂佚见民国《东莞县志》,存陈士俊序《阮通志.艺文略》未载
《东莞县志》8卷
(明)汪运光修张二果纂曾起萃重修明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年)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清抄本
汪运光,江南歙县人,进士,崇祯七年任知县。

二果,邑孝廉。

是志纂修,历时五年,张二果为总裁,曾起萃订证。

其凡例云:其事纪始自帝尧,仿万历《广东通志》例,其地舆、学校、赋税则较旧志为略,而官师、名宦则较前志为详,外志亦仿《通志》例新增贪酷一项。

是志之特点,记载了东莞明代少数民族瑶族资料,此资料后志失载,直至民国陈伯陶修邑志,始将此资料补入。

为海内孤本。

《东莞县志》14卷
(清)郭文炳修李作楫张朝绅纂清康熙二十八年己巳(1689年)日本内阁文库藏
郭文炳,直隶蠡县人,进士,康熙二十六年任。

郭文炳序略云:“文炳下车,会逢圣天子特别史馆纂修大一统全书,诏徵天下郡国新志,炳仰承宪檄。

”以崇祯己卯志为基础,补以五十余年事迹,自地图、沿革以及人物、艺文、称名取类、皆所以志。

是志修道光《广东通志》时见存。

《东莞县志》14卷
(清)周天成修邓廷喆陈之遇纂清雍正八年庚戍(1730年)修成、刻本,雍正十年序,天津图书馆藏故宫博物院藏本为雍正刻乾隆印本
周天成,江南上元人,举人,雍正四年任知县。

雍正八年清廷诏修一统志,令直省郡邑增修邑乘。

知县周天成奉檄、发凡起例,廷邑人邓廷喆等九人开局纂辑县志,自康熙己巳迄于雍正庚戍,增补四十余年史事,四阅月而告竣。

其卷帙品目,悉仍前志。

取材于旧志、补缺芟芜、补其所未逮,事核而词雅,视旧本增十之四。

《东莞县志》46卷附续志2卷
(清)彭人杰修黄时沛纂嘉庆二年丁巳(1797年)东莞县署刻本省城存古堂承刊叙事至嘉庆二年续志2卷(清)范文安修嘉庆四年巳未续修,仅及人物、艺文两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
《中国地方志综录》作:彭人杰范文安修黄时沛纂嘉庆三年刊本东莞县续志2卷嘉庆三年后近代印本
彭人杰,江西庐陵人,监生,乾隆五十九年任知县。

嘉庆二年,邑令彭人杰聘黄时沛为总纂,设局重修邑志,“乃取前志,芟其冗蔓,订其讹阙,于事为因,于义为创,属草于仲夏,七阅月而告成,事增于前者十之四,文省于旧者十之二。

”续志之体例,一依“彭志”。

此志是乾隆修《四库全书》以后纂修的,因此将前志中的人物及著作有属禁毁者,悉抽出,其志例云:“向查办遗碍书籍时,府县志皆奉文铲削。

今于列传、选举中删除净尽,遵功令也。

”东莞南明抗清人物及清初具有反清思想的著作家不少,此志汰删之不收,其志例云:“人物细为增删,凡所厘正,悉以明史。

”修成后,邑人意见很大,因作续志,专补人物,艺文2册,请邑令范文安的剞劂并行。

此志与他志不同点,物产一门听收之品类,皆以本县之特产,或他县亦有,而属较珍贵者,一般常见,又属各县所共有者,概不录,只录其瑰异者,故物产只记鱼冻布、盐、荔枝、鲥鱼、紫石英、密香纸等共二十种。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本为报纸本,字迹漫漶,并有缺页,系民国重修邑志时,将原版重印。

《东莞志草》50卷
(清)邓淳纂见《茶山乡志》
《东莞县志稿》
(清)何仁山纂见《陈志.采访册》
《东莞县志》
(清)邓蓉镜纂见《陈志.采访册》
《东莞县志》102卷首1卷
(民)陈伯陶纂修民十年辛酉(1921年)修成民十六年丁卯(1927年)东莞养和书局铅印本叙事至宣统三年七月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
陈伯陶,邑人,清光绪十八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南书房行走、国史馆总纂,擢江宁提学署江宁布政使。

辛亥革命后,隐居九龙,以著述终身。

乙卯(民四年)邑人议修志,从沙田公产拨出经费,以陈伯陶为总纂,迁志局于九龙,仿阮元《广东通志》及南、番诸志例,重为纂辑,历六载方成。

前志体例未尽善。

乃博行采访,详加徵引,典核详赡,远胜旧志。

因《彭志》过于简,因此,有关嘉庆以前史事,徵引了明本《卢志》残本、《张志》旧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所刊广州府志内纪东莞事,明以前事,悉行采录。

而《周志》整饬详赡,故援引独多,并参考了《阮通志》、《戴府志》及他省方志中有载东莞人物治绩者。

以三种志稿为蓝本:一、邓淳《东莞志草》(是道光修《阮通志》时纂修上缴的稿本,《阮通志》称为《东莞志草》);二、何仁山纂《东莞志稿》(是同治修《戴府志》时,辑呈志局的);三、邓蓉镜纂《东莞县志稿》(即邓蓉镜光绪末致仕后所纂者)。

此志较前志(即《彭志》)不同之处:1、参考图书及采访资料(采访费时三年)丰富,广为徵引,注明出处,其有差错者,则加考订,予以按语。

2、采用陆军测量局新图。

3、人物传,特别是明代东莞人物,博考群书,证以状、志、家传,人物比旧志增多,而且详细,且可订正史之误。

4、艺文处理较好,专载书目,分经史子集,并录序语附注于后,其诗文分归各类。

其记载清末兴学堂,废科举,设铁路,办实业及其他新政,均甚详明。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处理明代东莞人物方面,敢于打破框框,针对《彭志》“明代人物,悉依《明史》。

”这一义例,提出不同见解,认为《明史》列传撰修人万季野有局限性,一是受当时统治阶级文网的影响,时事多忌讳;二是广东边远,上送的志书、状、志、家传不多、参考材料不足,致使明代东莞人物不少未收入《明史》列传,如袁督师(崇焕)诸人并未及之。

因此,对明代人物传,作了考证与补充。

《东莞县志擬目》
(民国)李仁荪编著,散见于民国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1946-1949年)东莞《民国报》、《平报》连载,时值莞邑解放,书未成。

李仁荪,东莞人,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曾任东莞私立明生中学校、香港知行中学校教员,东莞翰香小学校校长,广东省文献委员会顾问,东莞县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东莞县修志局主任专员,东莞县参议会参议员等职。

《东莞新志》
由东莞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得到中山大学历史系杨荣国教授及十多位师生的协助编成,1958年脱稿。

该志是第二次修订稿,是编纂委员会根据初稿和征集各方面的意见后修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