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
论ppt课件
$number {01}
目 录
• 埃里克森的简介 •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 理论的应用 • 理论的评价与争议 • 结论
01
埃里克森的简介
生平简介
01
埃里克森出生于德国,后移民美 国,成为一名心理学家和社会学 家。
02
他曾在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任教 ,并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的会员。
社会政策与发展的应用
制定适应不同阶段需求的政策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理论为社会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 据,政府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制定适应其需求的政策和 措施。
提高社会凝聚力
理论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政府可以通过促进个 体与社会之间的良好互动,提高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
04
理论的评价与争议
03
理论的应用
教育领域的应用
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各个阶段,教育者 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提供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良好品格
理论中的自我同一性、亲密关系等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人际关系具 有指导意义,教育者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 其良好的品格。
THANKS
对心理学的贡献
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理论为心理学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强调个人在发展 过程中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丰富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揭示人格发展的阶段性
埃里克森的理论揭示了人格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理解个体心理发 展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强调自我认同和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的理论强调自我认同和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性,为心理咨询 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社会心理学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社会心理学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社会心理学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探讨了人类在不同生命阶段中的心理和社会发展过程。

埃里克森提出了八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强调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和相应的发展任务。

本文将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1. 婴儿期(0-1岁)在婴儿期,个体面临着建立信任和依赖的任务。

婴儿通过与主要照顾者的快乐和满足的互动,建立起初级的信任感。

这种信任感对于婴儿的心理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它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 幼儿期(1-3岁)在幼儿期,个体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和探索独立性。

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理能力,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父母和其他照顾者的支持和鼓励对于幼儿形成积极的自尊心非常关键。

3. 学龄前期(3-6岁)在学龄前期,个体面临着掌握基本技能和发展想象力的任务。

儿童在这一阶段开始学会与同伴互动,并通过角色扮演和集体游戏来发展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创造力。

4. 小学期(6-12岁)在小学期,个体开始建立自我认同和努力成为社会一员。

学校和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开始关注自己在小组和社交圈中的地位,并通过学术和体育成就来塑造自我价值感。

5. 青春期(12-18岁)在青春期,个体经历着身份探索和独立性的挑战。

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的将来和目标,并尝试建立个人身份。

他们与父母和同辈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是正常的发展现象,这时他们开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兴趣来做出决策。

6. 早期成年期(18-29岁)在早期成年期,个体面临着个人和职业生涯的建立任务。

他们开始寻找爱情伴侣、追求事业成功,并做出独立的决策。

这个阶段的发展对于个体的成年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有着深远影响。

7. 中年期(30-64岁)在中年期,个体面临着家庭生活、职业发展和社会责任的平衡任务。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成就和遗产,并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中年期的发展是一个平衡个人需求和社会责任之间的过程。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_爱利克·埃里克森曾受到精神分析学派的训练学习,接受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但他并不主张把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都归结为“性”的方面,而强调文化背景的作用。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他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顺利解决后,人格就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八个阶段中前五个阶段是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接下来将重点介绍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的前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婴儿期—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8个月左右)这一阶段,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是否可靠,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要保持一致,尤其是母亲能及时满足婴儿的需要,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便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

比如,婴儿饿了需要吃奶,母亲能及时来到孩子身边喂奶吃,婴儿便会对外界环境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

此外,在孩子饥饿的时候能得到奶喝,孩子便能够在不安中看到希望,因此,这一阶段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自主对羞怯与怀疑(18个月~3岁)这一阶段,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他们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做更多的事情,也开始认识到自我照料的责任感。

比如说,这个阶段的孩子想要自己穿衣服、吃饭、上厕所等,如果家长不能放手让孩子去做并给予支持和鼓励,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成为羞怯的个体。

另外,如果孩子克服困难做到了自己穿衣吃饭,则孩子就能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学前期—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这一阶段,儿童会想象自己正在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并因为能够从事成年人的角色和胜任这些活动而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绪。

但如果他们出于自我动机的活动被成年人制止,使他们认识到“想做的”和“应该做的”之间的差距,则可能会降低从事活动的热情。

比如,孩子想要像妈妈一样采摘蔬菜或者提水,但是却被妈妈制止,如此过多的限制和干涉,可能会使儿童形成缺乏尝试和主动性的性格。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之一。

他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和启发,根据人格的发展受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的三个过程的演变创建了以自我成长为中心的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

他认为人个体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个体对危机的积极解决,就会增强自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自我品格,有利于个体对环境的适应。

反之减弱自我的力量,阻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发展是人生过程中一直进行的,个体发展中包含了八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信任与不信任(出生到18个月);第二阶段,自主与怀疑(18个月到3岁);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3岁到6岁);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6岁到12岁);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2岁到18岁);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成年早期);第七阶段,繁衍与停滞(成年中期);第八阶段,完善感与悲观失望(成年晚期)。

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可能会给一个人造成终身的遗憾。

虽然在目前的研究,也有很多人不认同这种划分,但是埃里克森确实为我们研究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在埃里克森的划分的八个阶段里,研究最多可能要算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2岁到18岁)。

对于同一性的定义在学界也是多种多样,但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家庭因素(即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和父母期望等);认知发展因素(即对自我、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认知);学校教育因素(教育观念与方式、同伴关系和友谊);社会文化因素(即文化背景、榜样作用)和其他因素(即人格、依恋、自尊、社会支持、心理健康、归因方式、学校适应、情绪适应、网络和职业生涯等)。

老师在上课时也强调了与同一性相关的两个概念:自尊与自我概念。

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人格等变量的研究成果较多,与自尊、依恋和同伴关系等的相关研究略有不足。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采纳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在此基础下埃里克森提出了他的发展的心理社会理论。

与皮亚杰的观点一样,埃里克森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

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第一阶段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18个月):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婴儿期。

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感是人对周围世界及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是一个人健康性格的基础。

获得信任感是这一阶段的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二阶段自主对羞怯与怀疑(18个月-3岁):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是童年期。

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

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

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是这一阶段的人格发展任务。

第三阶段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

比如能够帮妈妈打扫房间、能帮妈妈洗碗做饭,如果父母为其行为进行夸奖那么小孩就会获得主动感,如果把这些事情搞杂了,父母对其进行批评训斥,那么小孩就会产生羞怯与怀疑自己的能力,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第四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岁):学龄初期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

如果成人把他们的勤奋行为看作为捣乱,否则孩子会形成自卑感。

第五阶段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化发展理论对于这么多的发展理论我更加倾向于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化发展理论;因为我们一出生在世上;我们便跟这个社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时;我们就好像是张白纸;我们自己就是这个画家;而整个社会就是颜色..所以我们这张画的好坏跟社会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我更加倾向于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发展理论为以下内容..1.埃里克森对发展的看法埃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出于对文化和个体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埃里克森提出了他的发展的心理社会理论..2.埃里克森社会发展的8个阶段与皮亚杰相同;埃里克森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埃里克森认为每一阶段的发展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个体解决每一个危机的方式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以及社会观有着深远的影响..早期阶段中问题的不良解决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在后期的阶段中得到修正;但却往往会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造成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有人称他的理论为发展危机论..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婴儿期..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感是人对周围世界及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是一个人健康性格的基础.这种信任感是在出生头两年发展起来的.婴儿需要爱抚;如果这时能得到合理的呵护;就会感到世界是个安全可以依赖的地方;因而发展起对他人信赖的人格;反之;恶劣的环境;就会使他对周围环境产生猜疑;因而形成对他人不信任的性格.获得信任感是这一阶段的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第二阶段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是童年期..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个体在第—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顾..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顾他们的成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了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相反;如果成人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稍有差错就粗暴地斥责;甚至采用体罚..例如;孩子由于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尿湿了裤子;成人就对其打骂;使孩子一直遭到许多失败的体验;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是这一阶段的人格发展任务.第三阶段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四到五岁是学前期..这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阶段..个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别;也知道动物是公是母;常常问问这;动动那..这时候;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嘲笑;禁止;更不是指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阀题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讨厌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所谓内疚感;就是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做坏了事情;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第四阶段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从六岁到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这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阶段..学龄初期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埃里克森劝告做父母的人;不要把孩子的勤奋行为看作为捣乱;否则孩子会形成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应该鼓励孩子努力获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勤奋感与竞争心;有信心获得好成绩;还要鼓励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与周围人们发生联系;进行社会交往;使他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聪明的;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很好;即使是参加赛跑;也会认为自己是跑得很快的..总之;使他们怀有一种成就感..第五阶段获得同一感而克服角色混乱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是青春期..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愿望的统一..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会同一感..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否则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如:怀疑自我认识与他人对自己认识之间的一致性;做事情马虎;看不到努力工作与获得成就之间的关系..同一性混乱;还表现在对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看不清;要么持对立情绪;要么盲目顺从等..在两性问题上也会发生同一性的混乱;认识不到两性之间的同一与差异等..第六阶段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从十七、八岁至三十岁是成年早期..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与爱情..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第七阶段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繁殖对停滞这是中年期与壮年期;是成家立业的阶段..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后代的幸福..他们在工作上勇于创造;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仅是满足个人需要;另一种可能性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即所谓“自我专注”;就是只顾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和痛苦;即使有创造;其目的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第八阶段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这是老年期;亦即成熟期..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如果前面七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成分;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回顾—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生活得很有意义..相反;如果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产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许多机会;走错了方向;想要重新开始又感到为时已晚;痛不胜痛;于是产生了—.种绝望的感觉;精神萎靡不振;马马虎虎混日子..理论的评价:优点:埃里克森对对人的心理研究;既注重社会因素;也注重文化因素..不是只考虑一时心理发展的某一个方面;而是考虑各个方面的关系;不是只研究某一个年龄阶段;而是涉及人的一生..缺点:其理论有过份强调本能;相对忽视人的意志理智等高级心理过程..在发展中的作用的倾向;其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每一个阶段矛盾的确立..是否合理;是否适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存在争议..3.社会化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和帮助;了解这一理论有利于我们了解我们及我们孩子们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例如儿童对于陌生人的不信任;害羞;小学生对学习的厌倦;中学生的迷茫;成年人的孤独等等的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见解;它可以使我们在发现这些问题时可以找出正确的方法来解决;不至于到时手忙脚乱..。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标题: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一、引言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是一位美国发展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即“人生八阶段理论”。

这个理论主要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冲突。

理解这些阶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挑战。

二、生命各阶段及其特点1. 婴儿期(0-1岁):信任对不信任婴儿在这个阶段需要建立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如果他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将学会信任他人。

2. 儿童早期(1-3岁):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探索世界,并尝试独立完成一些事情。

如果父母或照顾者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儿童将会形成自我控制和自主性。

3. 学前期(3-6岁):主动对内疚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他们需要通过积极的行为来获得成就感。

如果他们的努力得到认可,他们将培养出主动性和责任感。

4. 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接受教育并开始比较自己与他人。

如果他们能成功地完成学业任务,他们将建立起勤奋和能力感;反之,则可能产生自卑感。

5. 青少年期(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少年在这个阶段面临身份认同的问题,他们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如果他们能够成功地确立自己的身份,他们将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反之,则可能出现角色混乱。

6. 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的人们开始寻找深度的人际关系,如友情、爱情等。

如果他们能够成功地建立稳定的关系,他们将体验到亲密感;反之,则可能会感到孤独。

7. 中年期(40-65岁):繁衍对停滞中年人在这个阶段需要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需要关注自身的贡献和成就。

如果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响和价值,他们将感受到繁衍的力量;反之,则可能会感到停滞和空虚。

8. 老年期(65岁以上):完善对绝望老年人需要回顾自己的生活,并接受即将来临的死亡。

社会心理学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课件

社会心理学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课件
批评者认为,埃里克森的理论缺乏足 够的实证支持,其观点主要基于理论 推理和个案研究,缺乏大规模的实证 研究验证。
理论的发展与未来研究方向
1 2
跨文化研究
未来研究可以比较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个体发 展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一步验证和发展埃里克 森的理论。
神经心理学角度的探讨
未来研究可以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心理社会 发展过程,将生物因素与心理社会发展相结合。
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意识
埃里克森的理论帮助个体理解自身发展的过程和特点,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意识,促进个人成长 和发展。
提供个人发展指导
埃里克森的理论为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建议,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 战和机遇。
THANKS
社会心理学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
$number
论课件
{01}
目 录
• 引言 • 理论内容 • 理论应用 • 理论评价与争议 • 结论
01 引言
埃里克森的简介与背景
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是一位德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被 认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902年出生于德国 汉堡的一个犹太家庭,曾在德国接受大学教育,后因纳粹迫害 而移民美国。
亲密关系
在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时,应考 虑到个人的发展阶段。例如,青 少年期的人可能更注重自我探索 和独立,而成年期的人可能更注
重稳定和承诺。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师可以使用埃里克森的 理论,帮助家庭成员理解彼此的 发展阶段,从而改善家庭关系和
亲密关系。
04
理论评价与争议
支持者的观点
01
强调个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之一。

他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和启发,根据人格的发展受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的三个过程的演变创建了以自我成长为中心的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

他认为人个体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个体对危机的积极解决,就会增强自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自我品格,有利于个体对环境的适应。

反之减弱自我的力量,阻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发展是人生过程中一直进行的,个体发展中包含了八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信任与不信任(出生到18
个月);第二阶段,自主与怀疑(18个月到3岁);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3岁到6岁);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6岁到12岁);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2岁到18岁);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成年早期);第七阶段,繁衍与停滞(成年中期);第八阶段,完善感与悲观失望(成年晚期)。

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可能会给一个人造成终身的遗憾。

虽然在目前的研究,也有很多人不认同这种划分,但是埃里克森确实为我们研究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在埃里克森的划分的八个阶段里,研究最多可能要算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2岁到18岁)。

对于同一性的定义在学界也是多种多样,但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家庭因素(即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和父母期望等);认知发展因素(即对自我、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认知);学校教育因素(教育观念与方式、同伴关系和友谊);社会文化因素(即文化背景、榜样作用)和其他因素(即人格、依恋、自尊、社会支持、心理健康、归因方式、学校适应、情绪适应、网络和职业生涯等)。

老师在上课时也强调了与同一性相关的两个概念:自尊与自我概念。

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人格等变量的研究成果较多,与自尊、依恋和同伴关系等的相关研究略有不足。

但我之前学习依恋理论时却也找到了一些同一性与依恋相关的文献。

实际上,自婴幼儿感知觉发展之际,自我同一性就在不断发展。

无论是连续感还是一致感,其共同的生理基础都是感知觉的发展。

个体最初的安全感和自尊的萌芽是建立在亲子依恋基础之上的。

婴幼儿时期抚养者(主要为母亲)与婴儿的互动方式与早期亲子依恋关系的形成密不可分。

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理论认为,如果抚养者(主要是母亲)能够准确把握婴儿发出的与其生理需要有关的信号,并迅速作出恰当的反应,婴儿就能与母亲建立起初步的联结,对外界产生积极的信任感,逐步建立起安全的工作模式,形成安全型依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