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作品
读余秋雨《流放者的土地》有感

读余秋雨《流放者的土地》有感《流放者的土地》是余秋雨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以历史背景为基础,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起落,勾勒出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这部小说展现了余秋雨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无论从艺术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说以山东为背景,描述了一个被贫困和流亡所困扰的家族。
通过几代人的命运,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封建制度和党争纷争,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情与脆弱。
小说以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展开,生动地描绘了各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
小说中的人物塑造非常精细,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背景。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无论是以黛玉为代表的优雅婉约的女性形象,还是以林黛玉的弟弟门杰为代表的才子形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作者也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曲折和经历,传递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小说中的情节紧凑而扣人心弦,读起来十分吸引人。
无论是家族的兴衰,还是主人公们遭遇的各种困境和磨难,都让人对他们的命运充满了期待和关注。
小说中的对话也非常生动,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作者巧妙地描绘出了每个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小说揭示了社会制度对人性的压迫和摧残。
虽然小说的时间背景设定在封建社会,但是这种压迫和摧残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
小说中的家族因为种种原因被迫流亡他乡,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打击。
作者通过这种方式,呼吁人们珍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避免将各种冲突和矛盾引向极端。
小说中的爱情描写也非常感人。
无论是黛玉与文举之间的纯洁爱情,还是黛玉与宝玉之间的情感纠结,都让人动容。
在这个红尘世界,爱情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能够驱散人们内心的恐惧和痛苦。
小说中的爱情描写细致入微,给人一种深深的震撼和触动。
《流放者的土地》是余秋雨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文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冲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无常。
余秋雨《三峡》原文

余秋⾬《三峡》原⽂ 《三峡》,是中国著名⽂学家余秋⾬先⽣的作品,收录于《⽂化苦旅》⼀书之中。
下⾯是⼩编帮⼤家整理的余秋⾬《三峡》原⽂,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峡 在国外,曾有⼀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个地⽅吗?⼀个,请只说⼀个。
”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顺长江⽽下,三峡的起点是⽩帝城。
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对稍有⽂化的中国⼈来说,知道三峡也⼤多以⽩帝城开头的。
李⽩那⾸名诗,在⼩学课本⾥就能读到。
我读此诗不到10岁,上来第⼀句就误解。
“朝辞⽩帝彩云间”,“⽩帝”当然是⼀个⼈,李⽩⼀⼤清早与他告别。
这位帝王着⼀⾝缟⽩的银袍,⾼⾼地站⽴在⼭⽯之上。
他既然穿着⽩⾐,年龄就不会很⼤,⾼个,瘦削,神情忧郁⽽安详,清晨的寒风舞弄着他的飘飘⾐带,绚丽的朝霞烧红了天际,与他的银袍互相辉映,让⼈满眼都是光⾊流荡。
他没有随从和侍卫,独个⼉起了⼀个⼤早,诗⼈远⾏的⼩船即将解缆,他还在握着⼿细细叮咛。
他的声⾳也像纯银⼀般,在这寂静的⼭河间飘荡回响。
但他的话语很难听得清楚,好像来⾃另⼀个世界。
他就住在⼭头的⼩城⾥,管辖着这⾥的丛⼭和碧江。
多少年后,我早已知道童年的误解是多么可笑,但当我真的坐船经过⽩帝城的时候,依然虔诚地抬着头,寻找着银袍与彩霞。
船上的⼴播员正在吟诵着这⾸诗,⼝⽓激动地介绍⼏句,⼜放出了《⽩帝托孤》的乐曲。
猛地,⼭⽔、历史、童年的幻想、⽣命的潜藏,全都涌成⼀团,把⼈震傻。
《⽩帝托孤》是京剧,说的是战败的刘备退到⽩帝城郁闷⽽死,把⼉⼦和政事全都托付给诸葛亮。
抑扬有致的声腔飘浮在回旋的江⾯上,撞在湿漉漉的⼭岩间,悲忿⽽苍凉。
纯银般的声⾳找不到了,⼀时也忘却了李⽩的轻捷与潇洒。
我想,⽩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两番神貌:李⽩与刘备,诗情与战⽕,豪迈与沉郁,对⾃然美的朝觐与对⼭河主宰权的争逐。
它⾼⾼地矗⽴在群⼭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好作品推荐理由及评价

好作品推荐理由及评价作品推荐理由怎么写呢?来看看这篇余秋雨作品《文化苦旅》推荐理由文章吧。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作品推荐理由,欢迎阅读。
余秋雨作品《文化苦旅》推荐理由影响全球三代华人的文化价值观,值得全家人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尽管有18倍之多的盗版书,正版《文化苦旅》依然畅销不衰,自1992出版以来长期占据排行榜:全国文学书籍排行榜上它名列前茅,全球华文书籍十年排行榜它也赫然前列。
它更是中国家长邮寄给留学子女特别多的一本书。
根据开卷数据和相关研究结构的评估,22年来,《文化苦旅》正版销售达千万册以上。
随着《信客》《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夜与诗意》一个个经典篇目,不断被编入教材、教参、考试题目,《文化苦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家长、老师,另外,它还是海外华人家庭阅读超多的一本书,可以说它是全球华人一家三代共同的文化烙印,重塑了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
余秋雨作品《文化苦旅》内容推荐《文化苦旅》一书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集。
全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为回忆散文。
甫一面世,该书就以文采飞扬、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
由此开创“历史大散文”一代文风,令世人重拾中华文化价值。
他的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历史文化长河,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文化价值。
书中多篇文章后入选中学教材。
但由于此书的重大影响,在为余秋雨先生带来无数光环和拥趸的同时,也带来了数之不尽的麻烦和盗版。
誉满天下,“谤”亦随身。
余秋雨先生在身心俱疲之下,决定亲自修订、重编此书。
新版《文化苦旅》作为余秋雨先生30年历史文化散文修订自选集,新增文章18篇,其中入选教材的《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等经典篇目全部经过改写、修订。
新版内容与旧版相比,全新和改写的篇目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对新老读者都是一场全新的阅读体验和人文享受。
余秋雨散文集

余秋雨散文集余秋雨散文集作者简介: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
中国大陆著名的文化史论学者、作家。
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上海写作协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宁波大学客座教授。
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
《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均位居全球华文书籍排行榜前列,是目前全球个华人社区中最具影响力作家之一。
目录:文化苦旅1 道士塔6 贵池傩11 江南小镇22 寂寞天柱山30 西湖梦37 上海人51 五城记58 夜雨诗意62 藏书忧68 漂泊者们79 这里真安静87 阳关雪90 都江堰95 风雨天一阁105 老屋窗口111 废墟山居笔记115 一个王朝的背影130 流放者的土地144 脆弱的都城156 千年庭院171 天涯故事188 历史的暗角203 苏东坡突围215 乡关何处233 十万进士265 遥远的绝响霜冷长河283 琉璃286 垂钓288 老师293 壮士296 中秋298 长者314 文化敏感带319 遗憾的真实321 氢弹的部件324 乱世流浪女328 褪色的疑问331 膨胀的雪球334 绑匪的纸条337 智能的梦魇339 最后的课程千年一叹348 荷马的迈锡尼352 我一定复活355 石筑的《易经》357 我们不哭359 文字外的文明362 人生的最后智慧365 你们的`祖先368 河畔烤鱼379 阔气的近邻373 黑袍飘飘376 玄奘和法显379 远行的人们382 国门奇观385 甘地遗言388 我拒绝说它美丽391 没有例外的衰落394 远征和失序398 迷昧和保守401 面向自然行者无疆404 罗马假日410 寻常威尼斯417 稀释但丁420 大师与小人424 流浪的本义431 只因它特别忠厚433 小巷老门436 古老的窄街438 他们的麻烦440 仁者乐山445 追询德国448 墓地荒荒452 有口难辩455 盔甲里的善良457 学生监狱460 盈缩空间464 跳荡联想467 闹市草莽469 另一种贫富。
余秋雨散文《江南小镇》原文

余秋雨散文《江南小镇》原文【导读】《江南小镇》为我国著名作家余秋雨所写的一部散文,作者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
我一直想写写“江南小镇”这个题目,但又难于下笔。
江南小镇太多了,真正值得写的是哪几个呢?一一拆散了看,哪一个都构不成一种的历史名胜,能说的话并不太多;然而如果把它们全都躲开了,那就是躲开了一种再亲见不过的人文文化,躲开了一种把自然与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躲开了无数中国文人心底的思念与企盼,躲开了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
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
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么气势;它们大多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沈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
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长,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
想来想去,没有比江南小镇更足以成为一种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征的了。
中国文人中很有一批人在入世受挫之后逃于佛、道,但真正投身寺庙道观的并不太多,而结庐荒山、独钓寒江毕竟会带来基本生活上的一系列麻烦。
“大隐隐于市”,最佳的隐潜方式莫过于躲在江南小镇之中了。
与显赫对峙的是常态,与官场对峙的是平民,比山林间的蓑草茂树更有隐蔽力的是消失在某个小镇的平民百姓的常态生活中。
余秋雨作品列表

余秋雨作品列表1、文化苦旅《文化苦旅》1992年大陆出版1995年台湾出版余秋雨代表作,书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在全国各地的文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非常深刻,语言也极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其中对人性的拷问也极为深刻。
整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先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书中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该书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2、山居笔记《山居笔记》1995年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
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
记得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
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知”。
3、霜冷长河《霜冷长河》1999年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
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
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
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4、千年一叹《千年一叹》2000年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他们一行人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
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点。
今天我们到了,回头一看,却对数万公里的尺尺寸寸产生了眷恋。
余秋雨散文《寂寞天柱山》

余秋⾬散⽂《寂寞天柱⼭》余秋⾬散⽂《寂寞天柱⼭》 余秋⾬,1946年8⽉23⽇⽣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化学者,理论家、⽂化史学家、散⽂家。
下⾯是关于余秋⾬散⽂《寂寞天柱⼭》的内容,欢迎阅读! 余秋⾬散⽂《寂寞天柱⼭》 现在有很多⽂化⼈完全不知道天柱⼭的所在,这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曾惊奇地发现,中国古代许多⼤⽂豪、⼤诗⼈都曾希望在天柱⼭(潜⼭)安家。
他们⾛过的地⽅很多,⾯对着佳⼭佳⽔⼀时激动,说⼀些过头话是不奇怪的;但是,声⾔⼀定要在某地安家,声⾔⾮要在那⾥安度晚年不可,⽽且⾝处不同的时代竟不谋⽽合地如此声⾔,这⽆论如何是罕见的。
唐天宝七年,诗⼈李⽩只是在江上路过时远远地看了看天柱⼭,便⽴即把它选为⾃⼰的归宿地:“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过了些年,安禄⼭叛乱,唐⽞宗携杨贵妃出逃蜀中,《长恨歌》《长⽣殿》所描写过的⽣⽣死死⼤事件发⽣在历史舞台上,那个时候李⽩到哪⾥去了呢?原来他正躲在天柱⼭静静地读书。
唐代正在漫漫艳情和浩浩狼烟间作艰难的选择,我们的诗⼈却选择了天柱⼭。
当然,李⽩并没有炼成丹,最终也没有“投迹归此地”,但历史还是把他的这个真诚愿望留下了。
想在天柱⼭安家的愿望⽐李⽩还要强烈的,是宋代⼤⽂豪苏东坡。
苏东坡在40 岁时曾遇见过⼀位在天柱⼭长期隐居的⾼⼈,两⼈饮酒畅叙三⽇,话题总不离天柱⼭,苏东坡由此⽽想到⾃⼰在颠沛流离中年⽅40⽽华发苍然,下决⼼也要拜谒天柱⼭来领略另⼀种⼈⽣风味。
“年来四⼗发苍苍,始欲求⽅救憔悴。
他年若访潜⼭居,慎勿逃⼈改名字。
”这便是他当时随⼝吟出的诗。
后来,他在给⼀位叫李惟熙的友⼈写信时⼜说:“平⽣爱舒州风⼟,欲⼘居为终⽼之计。
”他这⾥所说的舒州便是天柱⼭的所在地,也可看作是天柱⼭的别称。
请看,这位游遍了名⼭⼤川的旅⾏家已明确⽆误地表明要把⼘居天柱⼭作为“终⽼之计”了。
他这是在⽤诚恳的语⾔写信,⽽不是作诗,并⽆夸张成分。
直到晚年,他的这个计划仍没有改变。
⽼⼈⼀⽣最后⼀个官职竟⼗分巧合地是“舒州团练副使”,看来连上天也有意成全他的“终⽼之计”了。
余秋雨经典的散文有哪些

余秋雨经典的散文有哪些余秋雨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余秋雨散文,欢迎来参考!余秋雨经典散文(一)闲读梧桐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
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
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
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
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
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
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
于是无眠,想起家信。
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
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
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
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
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
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
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
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
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
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
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
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
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