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研究内容(台风、地震)
自然科学《台风、地震、认识我们的身体》教案

一、教案名称:台风的形成与影响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台风的形成原因及过程。
(2)使学生掌握台风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
(3)培养学生关注气象变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2. 教学重点:台风的形成原因及过程,台风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3. 教学难点:台风的分类及特点,台风过境时的应对措施。
4.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台风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台风过境时的破坏景象,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新课讲解:介绍台风的形成原因及过程,讲解台风的分类、特点及影响。
(3)案例分析:分析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台风案例,让学生了解台风对当地的影响。
(4)互动环节:学生讨论如何应对台风过境,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5)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关注气象变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二、教案名称:地震的成因与预防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及分类。
(2)使学生掌握地震预防和应对措施。
(3)培养学生地震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 教学重点:地震的成因及分类,地震预防和应对措施。
3. 教学难点:地震的成因解释,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4.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震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地震逃生演练道具。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震过境时的破坏景象,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新课讲解:介绍地震的成因及分类,讲解地震预防和应对措施。
(3)案例分析:分析近年来我国地震案例,让学生了解地震对当地的影响。
(4)互动环节:学生讨论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进行地震逃生演练。
(5)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震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案名称:认识我们的身体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体主要器官及其功能。
(2)使学生掌握人体生理特点,关注身心健康。
2. 教学重点:人体主要器官及其功能,人体生理特点。
3. 教学难点:人体器官的功能及生理特点解释。
4.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人体器官模型、图片资料。
自然科学《台风、地震、认识我们的身体》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台风和地震的基本概念,知道它们的成因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使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了解各部位的功能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台风的成因、特点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地震的成因、特点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认识人体的各个部位,了解其功能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台风和地震的成因、特点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人体各部位的功能和作用。
2. 难点:台风和地震的预测和防范,人体内部结构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使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台风和地震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台风和地震的成因、特点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预测和防范台风和地震,以及如何在地震发生时进行自我保护。
4. 人体结构讲解:讲解人体的各个部位,包括头部、颈部、躯干、四肢等,以及其功能和作用。
5. 课堂实践: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模型或画图的方式,加深对人体结构的理解。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台风和地震的成因、特点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人体各部位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程度。
3.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或地震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台风和地震的认识。
2. 组织学生参观医学博物馆或进行人体模型制作,加深对人体结构的了解。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2. 人体模型、解剖图等实物教学资源。
3. 相关科普书籍、文章等延伸阅读资源。
九、教学建议:1. 在讲解台风和地震时,结合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综合实践活动《探究台风》

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走进台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四年级科学中天气单元内容,激活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发现在生活中的天气现象,提出问题。
2)、使学生试图认识天气现象中的台风,通过引导,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有关台风知识的课题。
2、过程与方法:教学之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注意收听、收看台风预报,了解台风,收集台风谚语,为活动顺利进行做铺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观点,在关心科学的同时关注生活质量。
2)初步学会辨证地看待台风,正确地对待台风。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会收集台风知识,辩证地看待台风。
2、能识别天气预报中符号所表示的台风现象。
难点:辨证地认识台风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准备:师:课件。
生:收看台风天气预报,收集台风谚语,收集因台风而造成的灾难,初步了解台风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课,引入台风课题。
1、课前准备,集中注意力,准备上课师:同学们我们在科学课本中学过一个单元,这个单元里我们观云测天,了解了风向风速,降水量等等,你们知道这个单元是什么吗?生:《天气》板书2、接下来老师就考考同学们,来猜几则关于天气的谜语,好吗?(师出示谜面)大家一起猜,猜到请同学大声说出谜底,好吗?开始:学生猜谜: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千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雪)千根线来万根线,颗颗珍珠线上串,看得见来摸得着,掉在地上却不见。
(雨)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风)教师板书:雪、雨、风。
黑板上的这些现象统称为:天气现象2、除了黑板上的天气现象外,你还知道哪些?生:晴、阴天、霜、雾、虹、龙卷风、沙尘暴、台风、冰雹、……师ppt出示几种天气现象图片这么多天气现象,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给老师印象最深的是台风,因为在我们的家乡温州每到夏季和秋季,台风天气总是接二连三呼啸而来。
每次台风来临,顷刻间大雨倾盆,大树被连根拔起,河水漫过街道。
台风的研究报告

台风的研究报告1. 引言台风是一种极端气象现象,常常带来强风、暴雨、巨浪和洪水等多种灾害。
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来说,台风是一种重大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影响。
因此,研究台风成为了气象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报告将对台风的起源、形成、发展、预测和防御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2. 台风的起源和形成台风主要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热带低气压系统,起源于一定的海温、高湿度和适宜的大气环流条件下。
当水温达到27摄氏度以上时,海洋表面的水分蒸发增多,形成所谓的“蒸发冷峰”。
这会使得热带低气压系统的上升气流进一步被加强,从而形成锋面或对流云团。
随着地转效应的影响,锋面或对流云团会继续发展演化,形成台风的孕育系统。
3. 台风的发展过程台风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孕育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消亡期。
在孕育期,从热带低气压系统形成之后开始,系统会经历相对较长的发展时间,对流活动逐渐加深,云团逐渐聚集,并开始呈旋转和旋涡状态。
当系统进入发展期时,对流云团不断加强,并且形成密集的云带,此时出现的风力也有所增强。
进一步发展到成熟期,台风的风速明显增大,达到最大值,同时伴随着暴雨和巨浪等强烈天气。
最后,当台风因遇到陆地或者遭遇较强的上层切变等外界干扰而减弱和消亡。
4. 台风预测技术为了有效减少台风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科学家和气象学家一直致力于台风的预测技术研究。
目前,台风预测技术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数值模式预测、卫星遥感、探空观测、雷达监测、飞机探测等多种手段。
其中,数值模式预测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对台风的路径、强度和变化进行预测。
而卫星遥感、雷达监测和飞机探测则可以提供实时的气象信息,帮助预测员更准确地判断台风的位置和特征。
5. 台风防御措施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台风防御措施。
其中包括建立健全的预警系统,及时发布台风警报,提醒民众做好防护准备;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包括人员疏散、物资调配和医疗救助等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海堤、护岸、防洪堤等工程,增强海洋防御能力;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完善台风的预测能力和防御技术。
台风的研究报告

台风的研究报告引言台风是一种巨大的气象灾害,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为了更好地了解台风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和预测方法,科学家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将对台风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讨论台风预测的方法和技术。
台风的定义与分类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主要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发生。
根据风速和中心气压,台风可以分为不同等级。
常见的等级系统包括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
根据其出现位置和移动路径,台风又可以分为太平洋台风、印度洋台风和大西洋台风。
台风的形成原因台风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气象条件。
主要的形成原因包括海温适宜、海洋表面的蒸发、地转偏向力和上层环境的稳定。
当这些条件满足时,台风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天气系统形成、凝聚和能量释放。
台风的发展过程台风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周期分化、独立存在和走向消亡三个阶段。
周期分化阶段是指台风从天气系统中分化出来,拥有自己的中心结构。
独立存在阶段是台风发展的高峰期,此时台风风圈不断扩大且风力逐渐增强。
走向消亡阶段是台风逐渐减弱并最终消散的过程。
台风的预测方法台风的预测一直是气象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目前常用的台风预测方法包括数值模式预报、卫星遥感和观测预测。
数值模式预报是基于数学模型对台风进行数值模拟和预测。
卫星遥感可以提供台风形成、发展和移动的实时观测数据。
观测预测主要依靠气象观测资料和专业人员的经验判断。
台风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台风对人类和环境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台风过程中的强风和暴雨可以造成房屋倒塌、道路堵塞和农田水浸等灾害。
此外,台风还会导致海啸、洪水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台风还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如破坏珊瑚礁和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台风预警和防御措施为了提前预警并减少台风的破坏,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台风预警和防御措施。
常见的措施包括发布台风警报、疏散人员、加固建筑和建立避风设施等。
此外,科学家们还致力于改进台风预测技术,提高预测准确性和时间精度。
自然科学《台风、地震、认识我们的身体》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台风和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使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了解各部位的功能和保健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提高他们关爱身体、保护环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台风的成因、特点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地震的成因、等级划分及应对地震的措施。
3. 人体结构、各部位功能及保健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台风、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应对方法。
2. 人体结构、各部位功能及保健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台风、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应对方法。
2. 采用直观演示法,展示人体结构示意图,讲解各部位功能及保健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自然灾害的伤害。
五、教学准备:1. 准备台风、地震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2. 准备人体结构示意图、保健方法的相关资料。
3.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及答案。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台风和地震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兴趣。
2. 讲解台风:介绍台风的成因、特点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讲解地震:介绍地震的成因、等级划分及应对地震的措施。
4. 讲解人体结构:展示人体结构示意图,讲解各部位的功能及保健方法。
5. 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自然灾害的伤害。
6.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自然科学的重要性。
七、课堂练习:1. 判断题:台风和地震的形成原因是什么?2. 选择题: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采取哪种行动来保护自己?3. 问答题:请描述一下你如何在生活中保护自己的身体。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自然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2. 让学生收集有关台风、地震的视频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九、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绘制一张人体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部位的功能。
2. 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自然灾害伤害的文章。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
自然科学_《台风、地震、认识我们的身体》教案

自然灾害——台风和地震自然科学教案震的成因很多,舉凡火山爆發、地面突然塌陷、地下核爆、山崩、隕石撞擊地面及斷層錯動等均可能引發地震。
在諸多原因裡,以斷層錯動引發的地震最多,也最重要,稱為造地震。
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震均屬之。
一.课题:自然科学二.教学目的:1、了解大自然中动植物的某些有趣的生活特性,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学习与了解。
2、掌握地震知识和逃生技能,提高学生在灾害面前的应急能力。
3、了解日本核辐射事件和核辐射的防护措施,增强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度。
1、传授切合学生自身的地震逃生技能3、引导学生多关注自然界现象六.教学难点:1、地震知识的掌握七、教学过程: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主要讲…….同学们,相信你们都听说过含羞草……(讲述动植物中有趣的现象)(10分钟左右)壁虎,向日葵,蚯蚓等等,同学们起来回答问题(过渡)人类是最有智慧的动物,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小看动物的能力。
在地震来临的前夕,动物们总是会有某些特殊的举动。
(例如…..)能预报地震的动物人们在长期报震、抗震工作中,已经观察到许多动物在震前有种种异常反应:畜不进圈狗狂叫,冬眠蛇出老鼠闹,鸭不下水鸡上树,蜜蜂飞迁鱼上跳,鹦鹉撞笼鸽惊飞,狮虎哀吼狼悲嚎等等。
我国邢台地区人民通过对预测预报地震的实践,还编成这样的谚语:“鸡在窝里闹,猪在圈里跳,羊跑狗也叫,地震快来到。
”从大量地震资料来看,已知地震前有异常反应的动物约有近100种,包括昆虫、鱼类、蛙、蛇、鸟类。
兽类和家禽家畜。
其中以狗、鱼、猫、鸡、鸟和猪等反应最为明显。
1969年7月18日13时24分,我国渤海发生了一次7.4级地震。
在震前,天津市人民公园的工作人员,观察到许多动物的行为都出现了异常反应,就连那平时逗人喜爱的大熊猫也躺在地上,抱头怪叫,唤它也不起,检查却无病。
根据这些异常反应,公园地震预报小组在当天11时10分向天津市防震办公室报告“可能要发生大地震”的预报。
果然不出所料,两小时以后发生了地震,天津市地动房摇。
台风的研究报告

台风的研究报告台风的研究报告一、引言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天气系统,在亚热带和热带海洋地区形成,具有强烈的风暴和暴雨,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台风的形成、发展和影响,本文对台风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二、台风的形成台风的形成通常需要以下几个条件:温暖的海水(28°C以上)、大气稳定、潜热释放和背对着地面的垂直风切变。
当这些条件满足时,海洋表面的水蒸气蒸发形成对流云团,随后逐渐发展为热带低气压中心,形成台风。
三、台风的发展台风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分为:热带扰动、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和台风四个阶段。
其中,热带扰动是台风发展的初期阶段,形成初期的云团,还没有明显的低气压中心;热带低气压则是热带气旋正式形成的阶段,有明显的低气压中心和对流云团;热带风暴是台风形成的中期阶段,湍流半径扩大,云团更加发展壮大;台风是台风发展的成熟阶段,中心风力达到12级以上。
四、台风的影响台风带来的主要影响是强风和暴雨。
台风强风带来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建筑物的倒塌、树木被连根拔起、海上船只和渔船的沉没等。
而台风带来的暴雨则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危险。
五、台风的预测与防御为了能够更好地预测台风的路径和强度,科学家们利用气象卫星、雷达和气象站等工具,收集台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模拟。
通过预测台风的路径,可以提前采取措施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对于台风的防御,常见的措施包括撤离人员、封堵门窗、加固建筑物、采取排水措施等。
此外,政府也要加强台风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台风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六、结论台风作为一种极端天气现象,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对台风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形成、发展和影响机制,为台风的预测、防御和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人们也应该加强对台风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提高自身的自救能力和逃生技巧,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开学日因台风停课
来源:上海《青年报》 2010年09月01日03:14
(注意收集资料的出处和时间)
本市各部门迎战“圆规”
这
些
信
交通 交警今全员上岗保驾护航
息
里
市容 24小时巡查广告牌、景观灯
你
找
到
地铁 部分站点出入口将会有积水
研
究
的
过江 浦江轮渡暂未接到停航消息
内
容
东海平湖油气田86员工紧急撤离
解析台风的成因 分析台风的利弊
查找资料
统计研究
心得及体会
卫 星 云 图 的 判 读
台风源地调查
台风的命名
• “麦莎”、“龙王”、“鲶鱼”……
台风的路径
台湾、福建、浙 江、上海、江苏
日本
广东、海南
登陆我国台风的月分配频次
(1951~1985年)
月5 份
总8 数
%3
6 7 8 9 10 11 12 合 计
了 吗
?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专家9月9日表示,上 海“十二五”期间将建设台风预警中心,以适应 上海海洋经济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需要。
强台风“暹芭”转向东北偏北方向移动 2010-10-28 9:39:40
今年第14号强台风“暹芭”今天08时中心位置在北纬24.0度,东经128.4度,中心 气压 950百帕,近中心最大风速45米/秒。目前强台风中心正以每小时18公里的速 度向东北偏北方向移动。七级大风圈半径300公里,十级大风圈半径100公里。
地震发生时的逃生
21 66 67 67 18 7 1 255
8 26 26 26 7 3 0
1985年之后呢?
危害和隐患
地震分布
什么是地震?
• 地震是一种剧烈的地壳运动, 是地球内部的能量积聚到局部 地区,在极短时间内突然释放 造成的地球表面的快速震动。
地震能量有多大?
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
滑坡 泥石流……
唐家山堰塞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