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抗折砼配合比计算书

路面抗折砼配合比计算书
路面抗折砼配合比计算书

路面抗弯拉砼配合比计算

(一)、初步配合比

计算配制强度f c

1.

变异系数c v取值0.125,样本标准差为0.4(n=9),t查表得为0.46,

f c=f cm/(1-1.04c v)+ts

=5/(1-1.04*0.125)+0.46*0.4

=5.93Mp a

2.计算水灰比

水泥采用P.o5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实测28天抗折强度为

8.3Mpa

w/c=1.5684/(f c+1.0097-0.3595f s)

=1.5684/(5.93+1.0097-0.3595*8.3)

=0.40

3.砂的细度模数为2.76,根据JTG F30-2003中表

4.1.4选定s p=33%

4.计算单位用水量m w0

坍落度采用40-60mm,取60mm计算:

m w0=104.97+0.309*s1+11.27c/w+0.61s p

=104.27+0.309*60+11.27/0.4+0.61*33

=171Kg

根据施工经验单位用水量取200kg,掺加水泥用量的0.9%高效减水剂,减水率为15%,计算单位用水量为:W ow=W o(1-β/100)=170 kg 5.计算单位水泥用量

m c0=m w0/(w/c)=170/0.40=425kg

耐久性校核, JTG F30-2003中表4.1.2-6中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最小水泥用量为300kg,计算值满足要求。

6. 计算粗细骨料用量

假定混凝土密度为2400kg/m3

m c0+m w0+m s0+m g0=2400

βs=m s0/m s0+m g0

m s0=596kg m g0=1209kg

7. 初步配合比为: m c0:m w0:m s0:m g0:m外=425:170:596:1209:3.82 (二)、基准配合比

按初步配合比拌合25L拌和物,各项材料用量为:C=10.62kg,W=4.25kg,s=14.90kg,g=30.22kg外=82g,拌合均匀后测其塌落度为50mm,满足设计要求,保水性及粘聚性均可。

基准配合比即为m c0:m w0:m s0:m g0 :m外=425:170:596:1209:3.82 (三)、确定试验室配合比

以基准配合比制作试件,测其7天及28天抗折和抗压强度,结果为:

28天强度满足配制强度要求,故可确定试验室配合比为:

m c0:m w0:m s0:m g0 :m外=425:170:596:1209:3.82

常规C20,C25,C30混凝土配合比计算书

常规C20、C25、C30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之间的比例关系。混凝土配合比通常用每立方米混凝土中各种材料的质量来表示,或以各种材料用料量的比例表示(水泥的质量为1)。 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的基本要求: 1、满足混凝土设计的强度等级。 2、满足施工要求的混凝土和易性。 3、满足混凝土使用要求的耐久性。 4、满足上述条件下做到节约水泥和降低混凝土成本。 从表面上看,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只是水泥、砂子、石子、水这四种组成材料的用量。实质上是根据组成材料的情况,确定满足上述四项基本要求的三大参数:水灰比、单位用水量和砂率。 混凝土按强度分成若干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cu,k 划分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是立方抗压强度总体分布中的一个值,强度低于该值得百分率不超过5%,即有95%的保证率。混凝土的强度分为C7.5、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等十二个等级。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水泥、水、砂、石)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以1立方米混凝土中各种材料用量,如水泥300千克,水180千克,砂690千克,石子1260千克;另一种是用单位质量的水泥与各种材料用量的比值及混凝土的水灰比来表示,例如前例可写成:C:S:G=1:2.3:4.2,W/C=0.6。 1常用等级: C20 水:175kg水泥:343kg 砂:621kg 石子:1261kg

配合比为:0.51:1:1.81:3.68 C25 水:175kg水泥:398kg 砂:566kg 石子:1261kg 配合比为:0.44:1:1.42:3.17 C30 水:175kg水泥:461kg 砂:512kg 石子:1252kg 配合比为:0.38:1:1.11:2.72 2 混凝土强度及其标准值符号的改变 在以标号表达混凝土强度分级的原有体系中,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用“R”来表达。 根据有关标准规定,建筑材料强度统一由符号“f”表达。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为“fcu”。其中,“cu”是立方体的意思。而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以“fcu,k”表达,其中“k”是标准值的意思,例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时,fcu,k=20N/mm2(MPa),即立方体28d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0MPa。 水工建筑物大体积混凝土普遍采用90d或180d龄期,故在C符号后加龄期下角标,如C9015,C9020指90d龄期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5MPa、20MPa的水工混凝土强度等级,C18015则表示为180d龄期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5MPa。 3 计量单位的变化 过去我国采用公制计量单位,混凝土强度的单位为kgf/cm2。现按国务院已公布的有关法令,推行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法定计量单位制,在该单位体系中,力的基本单位是N(牛顿),因此,强度的基本单位为1 N/m2,也可写作1Pa。标号改为强度等级后,混凝土强度计量单位改以国际单位制表达。由于N/m2(Pa),数值太小,一般以 1N/mm2=106N/m2(MPa)作为混凝土强度的实际使用的计量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毫米”或“兆帕”。

C40P8配合比计算书

C40P8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案一 1、确定混凝土配制强度(0,cu f ): ≥0,cu f =+σ645.1,k cu f 40+1.645×5=48.225(MPa) 2、确定混凝土水胶比(W/B ): W/B=ce b a cu ce a f f f ???+ααα0, =(0.53×49.0×0.85)/(48.225+0.53×0.20×49.0 ×0.85) =0.42 3.、确定混凝土用水量(m wa ) 碎石粒径5-25mm ,坍落度设计230mm ,用水量 m w0=(230-90)/20×5+215=250kg/m 3。 混凝土外加剂高效减水剂的减水率β=27%, m wa =250×(1-27%)=182.5 kg/m 3,取183kg/m 3。 4、计算胶凝材料用量(m c0) m c0=c w m c /=183/0.42=436(kg/m 3) 根据以往经验粉煤灰直接取代水泥掺量为20%,按着直接取代计算;

m粉煤灰1=436×20%=87(kg/m3) m水泥1=436-87=349 (kg/m3) 抗渗等级为P8,膨胀剂采用中铝聚能MPC聚合物纤维低碱膨胀剂掺量为5%,由于膨胀剂有较高的活性,水泥用量又不少于300Kg/m3,膨胀剂分别取代水泥和粉煤灰。 m膨胀剂= 436×5% = 22(kg/m3) m粉煤灰= 87×(1-5%)= 83(kg/m3) m水泥= 349×(1-5%)= 331(kg/m3) 5、为了满足混凝土现场施工良好的和易性、黏聚性,天然砂 中的含石量另计算,混凝土砂率取41%,混凝土容重设定为2410kg/m3 计算砂石用量: 436+m s0+m g0+183=2410 m s0/( m s0+m g0)= 41% 计算得到 m s0=734 (kg/m3) m g0=1057 (kg/m3) 6、计算高效减水剂用量,掺量为1.8%

二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计算书(例题)

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计算书 1 轴载换算 表1.1 日交通车辆情况表 ∑==n i i i i s P N N 1 16)100(δ 其中i δ为轴-轮系数,单轴-双轮组时,1=i δ,单轴-单轮时,按下式计算: 43.031022.2-?=i i P δ 双轴-双轮组时,按下式计算: 22.051007.1--?=i i P δ 三轴-双轮组时,按下式计算: 22.081024.2--?=i i P δ 表1.2 轴载换算结果表

2 确定交通量相关系数。 2.1 设计基准期内交通量的年平均增长率。 可按公路等级和功能以及所在地区的经济和交通发展情况,通过调查分析,预估设计基准期内的交通增长量,确定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γ。取%5=γ。 2.2车辆轮迹横向分布系数η 表2.1 车辆轮迹横向分布系数η 0.54~0.62 注:车道或行车道宽或者交通量较大时,取高值;反之,取低值。由规范得:二级公路的设计基准期为20年,安全等级为三级,取39.0=η。 ⒊ 计算基准期内累计当量轴次。 设计基准期内水泥混凝土面层临界荷位处所承受的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可按下式计算确定。 [] ηγ γ365 1)1(?-+?= t s e N N 代入数据得[] 62010926.339.005 .0365 1)05.01(834?=??-+?= e N 次

属重交通等级。 4 初拟路面结构。 由规范得,相应于安全等级三级的变异水平等级为中级。根据二级公路、重交通等级和中级变异水平等级,查规范初拟普通混凝土面层厚度为0.22m 。基层选用水泥稳定粒料(水泥用量5%),厚0.18m 。垫层为0.15m 低剂量无机结合料稳定土。普通混凝土板的平面尺寸为宽4.5m,长5.0m 。纵缝为设拉杆平缝,横缝 为设传力杆的假缝。 5 路面材料参数确定。 根据规范,取普通混凝土面层的弯拉强度标准值为 5.0MPa ,相应弯拉弹性模量标准值为 31GPa 。 路基回弹模量取30MPa 。低剂量无机结合料稳定土垫层回弹模量取600MPa ,水泥稳定粒基层回弹模量取1300MPa 。 6 计算荷载疲劳应力。 新建公路的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和基层当量厚度计算如下: MPa h h E h E h E x 101315 .018.015.060018.013002 22 2222122121=+?+?=++= 1 2 211221322311)11(4)(12-++++=h E h E h h h E h E D x 1 233)15 .0600118.013001(4)15.018.0(1215.06001218.01300-?+??++?+?= m MN ?=57.2 m E D h x x x 312.01013/57.212)12( 3 3/1=?== 293.4)301013(51.1122.6)(51.1122.645.045.00=?????? ?-?=?? ????-=--E E a x 792.0)30 1013(44.11)( 44.1155 .055.00=?-=-=--E E b x

C2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书(路智)

设计说明 1、试验目的: 云南省都香高速公路守望至红山段A7合同段C2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主要使用于洞口防排水、洞门建设、垫层、超前支护、主洞路面垫层、横洞路面垫层、附属洞室砼路面、路堑、锚索杆框格梁路基防护等。 2、试验依据: 1、《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 2、《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11) 3、《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4、《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2002) 5、《普通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0-2002) 6、《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 7、《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8、《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试验的原材料: 1、水泥:采用华新水泥(昭通)有限公司生产的堡垒牌P.O42.5普通硅酸盐 水泥。 2、粗集料:粗集料采用昭通市鲁甸县水磨镇圣源石材场生产的5mm-10mm及 5mm-25mm的连续级配碎石; 3、细集料采用昭通市鲁甸县水磨镇圣元砂石料场生产的II类机制砂。 3、外加剂:采用北京路智恒信科技有限公司聚羧酸LZ-Y1型,掺量采用1.0%。 4、水:昭通市鲁甸县都香A7标地下水。

C2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书 1.确定混凝土配制强度(f cu,o ) 在已知混凝土设计强度(f cu,k )和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时,则可由下式计算求得 混凝土的配制强度(f cu,o ),即 f cu,o= f cu,k+1.645σ 根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的规定,σ=4 f cu,o= f cu,k+1.645σ =20+1.645×4 =26.6MPa 2-2、计算混凝土水胶比 已知混凝土配置强度f cu,o=26.6(Mpa),水泥实际强度f ce=49.3(Mpa) 采用回归系数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表5.1.2得 a a=0.53,a b=0.20 W/B=a a ×f b ÷(f cu,O +a a ×a b ×f b )=0.53×49.3÷(26.6+0.53×0.20×49.3)=0.98 注:f b=γf×γs×f ce= 1.00×1.00×49.3=49.3(Mpa) 2-3、确定水胶比 混凝土所处潮湿环境,无冻害地区,根据图纸设计及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 表6.8.3,允许最大水胶比为0.55,计算水胶比为0.98,不符合耐久性要求,采用经验水胶比0.55 3、确定用水量(W ) 根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的规定,配制每立方米流动性混凝土的用水量确定,当水灰比在0.4~ 0.8范围时,根据粗骨料品种、粒径及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拌和物稠度,其用水量可查表计算得,当坍落度为200±20mm时 用水量为:W' =230kg/m3。采用粗砂,可减少用水量,根据实际试拌坍落度和混凝土 和易性最终确定用水量W' =193kg/m3 采用北京路智恒信科技有限公司聚羧酸LZ-Y1型,掺量采用1.0%,减水率为:20% 代入公式计算m wo=m′wo×(1-?)=193×(1-20%)=154( kg/m3)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计算书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计算书 依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J64-2000)以及《建筑施工计算手册》。 一、混凝土配制强度计算: 混凝土配制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f cu,o≥ f cu,k+1.645σ 式中: 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N/mm2).取σ = 6.00; f cu,0----混凝土配制强度(N/mm2); f 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N/mm2),取f cu,k = 50.00; 经过计算得:f cu,0 = 50.00 + 1.645 × 6.00 = 59.87(N/mm2)。 二、水灰比计算: 混凝土水灰比按下式计算: W/C=αa×f ce/(f cu,0+αa×αb×f ce) 式中: αa,αb──回归系数,由于粗骨料为碎石,根据规程查表取αa = 0.46,αb = 0.07; f ce──水泥28d 抗压强度实测值(MPa),取59.33; 经过计算得:W/C=0.46 × 59.33/(59.87 + 0.46 × 0.07 × 59.33) = 0.44。 实际取水灰比:W/C=0.44. 三、用水量计算: 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干硬性和塑性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 1) 水灰比在0.40~0.80范围时,根据粗骨料的品种,粒径及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拌合物稠度,其用水量按下表选取:

2) 水灰比小于0.40的混凝土以及采用特殊成型工艺的混凝土用水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2 流动性和大流动性混凝土的用水量宜按下列步骤计算: 1) 按上表中坍落度90mm的用水量为基础,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用水量增加5kg,计算出未掺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的用水量; 2) 掺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用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m wa= m w0(1-β) 式中:m wa──掺外加剂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kg); m w0──未掺外加剂时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 β──外加剂的减水率,取β=10.00%。 3) 外加剂的减水率应经试验确定。 由于混凝土水灰比计算值小于0.40,所以用水量取试验数据m w0=215.00kg。 m wa=215×(1-0.10)=193.50kg。 四、水泥用量计算: 掺粉煤灰混凝土的基准水泥用量可按下式计算: m c0= m w0/(W/C) 经过计算,得m c0=215.00/0.40 = 537.50(kg) 粉煤灰的取代率(βc),查<<建筑施工计算手册>>表10-31,取15.00%。 掺粉煤灰混凝土的水泥用量m c,按下式计算: m c= m co(1-βc) 经过计算,得m c=537.50 ×(1 - 15.00%)=456.88(kg)。 五、粉煤灰用量计算:

C45混凝土配合比计算书

C45混凝土配合比计算书 一、设计依据 TB 10425-94《铁路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TB 10415-2003《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JGJ 55- 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TB 10005-2010《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TB 10424-2010《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GB/T 50080-2002《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082-2009《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设计图纸要求 二、技术条件及参数限值设计使用年限: 100 年;设计强度等级: C45; 要求坍落度:160~200mm; 胶凝材料最小用量 340 kg/m3; 最大水胶比限值: 0.50; 耐久性指标:56d电通量v 1200C 三、原材料情况 1、水泥:徐州丰都物资贸易有限公司,P?0 42.5 2、粉煤灰:中铁十五局集团物资有限公司, F类H级 3、砂子:中砂 4、碎石:5~ 31.5mm连续级配碎石,5~ 10mm由石场生产;10~

2 0 mm由石场生产;16~ 31.5mm由石场生产;掺配比例 5~ 10mm 为 30%; 10~20mm 为 50%; 10~31.5mm 为 20% 5、外加剂:山西桑穆斯建材化工有限公司,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 6、水:混凝土拌和用水(饮用水) 四、设计步骤 (1)确定配制强度 根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 2011、《铁路桥涵工程施 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415-2003,混凝土的配制强度采用下式确 定: (2)按照《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设计规范》TB10005-2010规定,根据现场情况: 1、成型方式:混凝土采用罐车运输,混凝土泵送施工工艺。 2、环境作用等级:L1、L2、L3 H2、H 3、H4。 3、粉煤灰掺量要求:水胶比W 0.50,粉煤灰掺量要求为W 30%。 4、含气量要求:混凝土含气量在 2.0%?4.0%范围内。 5、水胶比要求:胶凝材料最小用量340Kg/m3,最大水胶比限值:0.50。(3)初步选定配合比 1、确定水胶比 1)水泥强度 fee二rcfce,g=1.16x 42.5=49.3(MPa) (2)胶凝材料强度 fb=rfrsfce=0.75 X 1.00 x 49.3=37.0(MPa) 根据混凝土耐久性设计规范确定,水胶比取0.43,即W/B=0.43;

C35混凝土配比计算书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计算单 第 1 页共 5 页 C35混凝土配合比计算书 一、设计依据 TB 10425-94 《铁路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TB 10415-2003《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JGJ 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TB 10005-2010《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TB 10424-2010《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GB/T 50080-2002《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082-2009《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设计图纸要求 二、技术条件及参数限值 设计使用年限:100年; 设计强度等级:C35; 要求坍落度:160~200mm; 胶凝材料最小用量340 kg/m3; 最大水胶比限值:0.50; 耐久性指标:56d电通量<1200C;

第 2 页共 5 页 三、原材料情况 1、水泥:徐州丰都物资贸易有限公司,P·O 42.5(试验报告附后) 2、粉煤灰:中铁十五局集团物资有限公司,F类Ⅱ级(试验报告附后) 3、砂子:(试验报告附后) 4、碎石: 5~31.5mm连续级配碎石,5~10mm由石场生产;10~20mm 由石场生产;16~31.5mm由石场生产;掺配比例5~10mm 为30%;10~20mm 为50%;10~31.5mm为20%(试验报告附后) 5、外加剂:山西桑穆斯建材化工有限公司,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试验报告附后) 6、水:混凝土拌和用水(饮用水)(试验报告附后) 四、设计步骤 (1)确定配制强度 根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415-2003,混凝土的配制强度采用下式确定: ) (a 2. 43 0.5 645 .1 35 645 .1 , 0, cu MP k fcu f= ? + = + ≥σ (2)按照《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设计规范》TB10005-2010规定,根据现场情况: 1、成型方式:混凝土采用罐车运输,混凝土泵送施工工艺。 2、环境作用等级:L1、L2、H1、H2、T2。 3、粉煤灰掺量要求:水胶比≤0.50,粉煤灰掺量要求为≤30%。 4、含气量要求:混凝土含气量在2.0%~4.0%范围内。 5、水胶比要求:胶凝材料最小用量340Kg/m3, 最大水胶比限值:0.50。 (3)初步选定配合比 1、确定水胶比 (1)水泥强度 f ce =r c f ce , g =1.16×42.5=49.3(MPa) (2)胶凝材料强度

C55配合比计算书

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 一期工程02分部工程 混凝土配合比申报材料 使用部位:明柱等 强度等级: C55 配合比报告编号: 江苏铸本众鑫混凝土工程有限公司试验室 二O一七年六月二十五日

C55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说明 一、工程名称 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02分部工程 二、环境条件等级 Ⅰ- B 三、设计目的 保证混凝土强度及耐久性满足结构设计要求,工作性能满足施工工艺要求,经济合理。 四、技术指标 1、强度等级:C55; 2、坍落度要求:160mm-200mm; 3、使用年限级别:100年; 五、设计依据 1、《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 2、JGJ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3、GB 50204-201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4、GB 50208-2011《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5、《招标文件范本》中有关规定。 六、原材料技术标准 水泥: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 砂石:JGJ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验收方法标准》 粉煤灰:GB/T 1596-2005《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矿粉:GB/T 18046-2008《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 外加剂:GB 8076-2008《混凝土外加剂》 水:JGJ 63-2006《混凝土用水标准》 七、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参数 1、最大水胶比:C55≤0.36; 2、最小胶凝材料用量:380kg/m3;最大胶凝材料用量:500kg/m3; 3、坍落度: 160-200mm; 八、所用原材料 1、水泥:淮海中联水泥 P.O52.5;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新规范混凝土板厚度计算示例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新规范混凝土板厚度计算示例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把《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中的计算每个示例,加上标题、要点、提示,便于学习和查阅。 关键词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计算示例 示例1 粒料基层上混凝土面板厚度计算 要点(弹性地基单层板模型) (1)二级公路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 Ne=74.8×10次中等交通荷载等级 (2)板底当量回弹模量值 Et=120 MPa; (3)设计轴载 Ps=100 KN ;最重轴载 Pm=180 KN ; (4)设计厚度0.25m=计算厚度0.24m+0.01m ;

示例 2 水泥稳定粒料基层上混凝土面板厚度计算 要点(弹性地基双层板模型) (1)一级公路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 Ne=1707×10次重交通荷载等级; (2)板底当量回弹模量值 Et=125 MPa; (3)设计轴载 Ps=100 KN ;最重轴载 Pm=180 KN; (4)由面板、半刚性基层的弯曲刚度,求出路面结构总想对刚度半径rg,再计算面层、基层荷载、温度应力(下层板温度应力不需计算); (5)设计厚度0.27m=计算厚度0.26m+0.01m ;

示例 3 碾压混凝土基层上混凝土面板厚度计算 要点(弹性地基双层板模型) (2)板底当量回弹模量值 Et=130 MPa ; (3)设计轴载 Ps=100 KN ;最重轴载 Pm=250 KN; (4)由面板、半刚性基层的弯曲刚度,求出路面结构总想对刚度半径rg,再计算面层、基层荷载、温度应力(下层板温度应力不需计算); (5)面层与基层竖向接触刚度设夹层取 3000 MPa,不设夹层按式(B.5.2-5)计算; (6)设计厚度0.31m=计算厚度0.30m+0.01m ;

主线收费站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计算书(28+20+20)

1.交通分析: 由计算得到设计基准期内设计通车标准,荷载累计作用次数为N e =1800×104次,属重交通等级。设计荷载为S P =100KN ,最终轴载为m P =190KN 。 2.初拟路面结构: 本路面设计基准期为30年,根据高速公路重载交通荷载等级和低变异水平等级,初拟普通混凝土面层厚度(c h )27cm 。基层选用水泥稳定砂砾,厚度为(b h )20cm ,垫层厚度为(1h )20cm 天然砂砾,普通混凝土板的平面尺寸为宽4.4m ,长4.5m 。 3.路面材料参数确定: 按表3.0.8和附录E.0.3,取普通混凝土面层的弯拉强度标准值(r f )为5.0Mpa ,相应弯拉弹性模量标准值为(c E )31Gpa ,泊松比为(c ν)0.15。粗集料的线弹性模量为c α=10×10-6 /℃ 。路基回弹模量(O E )为60 Mpa 。查附录E.0.2,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弹性摸量 (b E )取2000 Mpa ,泊松比为(b ν)0.20。天然砂砾回弹摸量为(1E )120 Mpa ,泊松比为(1ν)0.35。 按式(B.2.4-1)~(B.2.4-4)计算板底地基综合回弹模量如下: n 22i=1 11n 2 21 i=1 () 120()i i X i h E h E E Mpa h h ??= ==∑∑ 11 0.2n x i i h h h m ====∑() 0.26()0.860.26(0.20)0.860.442x In h In α=+=?+= 0.442 0120×6081.5Mpa 60X t O E E E E α ???? === ? ? ???? () 板底地基综合回弹模量t E 取为80Mpa 。 混凝土面层板的弯曲刚度c D [式(B.2.2-3)]、半刚性基层板的弯曲刚度b D [式(B.4.1-2)]、路面结构总 刚度半径g r [式(B.4.1-3)]为: 33 22 31000.27==52.0MN 12(1)12(10.15) c c c c E h D ν?=--(.m ) 3 3 2 220000.20==1.39MN 12(1)12(10.20) b b b b E h D ν?=--(.m ) 混凝土面层相对刚度半径为 1/31/3 52.0 1.391.21() 1.21() 1.058()80 c b g t D D r m E ++==?= 4.荷载应力: 按式(B.4.1-1),标准轴载和极限荷载在临界荷位处产生的荷载应力为 33 0.6520.940.6520.941.4510 1.4510P 1.0580.27100 1.524()1.391/152.0ps g c s b c r h Mpa D D σ----??=?=???=++ 330.6520.940.6520.941.4510 1.4510P 1.0580.27190 2.786()1.391/152.0 pm g c m b c r h Mpa D D σ----??=?=???=++ 按式(B.2.1)计算面层疲劳应力,按式(B.2.6)计算面层最大荷载应力。 0.87 2.591 1.15 1.524 3.951()pr r f c ps k k k Mpa σσ==???= ,max 0.87 1.15 2.786 2.788()p r c pm k k Mpa σσ==??= 其中: 应力折减系数 0.87r k =(B.2.1条); 综合系数 1.15c k =(B.2.1条); 疲劳应力系数 40.057(180010) 2.591f e k N λ==?= 5.温度应力: 由表3.0.10,最大温度梯度87g T =℃/m 。按B.3.3和B.5.2计算综合温度翘曲应力和内应力的温度应力系数L B 。 11110.270.20()()4599.4(/)22310002000 c b n c b h h k MPa m E E --=+=?+= 1/4 1452 1.39())0.131()()(52 1.39)4599.4c b c b n D D r m D D k β???===?? ++???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公式

举个例子说明: C35砼配合比设计计算书 工程名称:XX (一)原材情况: 水泥:北水P.O 42.5 砂:怀来澳鑫中砂粉煤灰:张家口新恒n级 石:强尼特5?25mm碎石外加剂:北京方兴JA-2防冻剂 (二)砼设计强度等级C35, feu , k取35Mpa,取标准差(T =5 砼配制强度feu , o= feu , k+1.645

配合比计算书

C15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计算书(石华线) 一、砼配合比设计依据 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11) 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二、设计要求 1、设计砼强度等级:15Mpa; 2、设计砼坍落度要求:30-50mm 三、拟使用工程项目和部位 垫层等 四、原材料技术要求 1、粗集料产地及规格:常山飞锥石场4.75-26.5mm碎石(4.75-16mm: 9.5-26.5mm=50%: 50%); 2、细集料产地及规格:中粗砂; 3、水泥厂家及规格:江山虎P .C32.5; 4、水:符合饮用水标准; 五、配合比设计过程: 1、计算配制强度f eu,。 f cu,o》f cu,k+1.645 冷=15+1.645 冰=21.6 (Mpa) 式中:f cu,k —砼设计强度;(T —均方差 2、计算水胶比W/B 水泥28天胶砂抗压强度f b =f ce=36.4 (Mpa) W/B =( a x f b)/(f cu,o+a* a x f b) =(0.53X 36.4)/(21.6+0.53X 0.20X36.4) =0.76 式中:a、a-回归系数,按本规程第5.1.2条规定取值。 根据混凝土耐久性要求及经验,确定水胶比W/B =0.61。

3、确定用水量m wo 为满足施工要求,确定单位用水量为:m w0 = 168 (kg/m3) 4、确定水泥用量m bo m bo= m wo/ (W/B)=168/0.61=275 (kg/m3) 5、确定砂率B s 根据碎石最大公称粒径为26.5mm,水胶比为0.61,查5.4.2表及根据经验确定砂率B s=35% 6、计算粗、细集料用量(采用质量法:假设砼的湿表观密度为2400kg/m3) 3 m s0+ m go+m b0+ m w0=2400 (kg/m ) m so/( m so+ m g0)=35% 所以,细集料用量:m s°=710 (kg/m3) 粗集料用量:m go=121O (kg/m3) 7、确定初步试验配合比: 水泥:水:砂:碎石=298:182:710: 1210 (kg/m3) = 1:0.61:2.38:4.06 经试拌,粘聚性和保水性良好,坍落度为80mm,满足坍落度70-100mm 的要求,砼湿表观密度为2410kg/m3与假设的砼湿表观密度2400kg/m3相差未超过2%。 因此确定试验室基准配合比为: 水泥:水:砂:碎石 =298:182:710: 1210 (kg/m3) &根据基准配合比,提出其它两个水胶比配合比: W/B =0.58 B s=36% 水泥:水:砂:碎石二314:182:685:1219 (kg/m3) W/B =0.64 B s=38% 水泥:水:砂:碎石二284:182:735:1199 (kg/m3) 经试拌,两个配合比的和易性均满足要求。本试验室对三个水胶比的标准试块进行了标准养护,并取相应的28天抗压强度进行比对,结果如下:

C30混凝土配合比计算过程

C30混凝土配合比计算过程 一、设计依据 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2、施工图纸等相关标准。 二、设计目的和要求 1、设计坍落度180±20mm。 2、混凝土设计强度为30MPa。 三、组成材料 1、水泥:P.042.5,28d抗压强度47MPa。 2、砂:II区中砂,细度模数2.7。 3、碎石:5~25mm合成级配碎石(5~10mm;10~25mm=30%:70%)。 4、外加剂: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掺量1.8%,减水率25%。 5、粉煤灰:F-II级粉煤灰。 6、粒化高炉矿渣粉:S95级。 7、拌和水:饮用水。 四、配合比设计计算 1、计算配制强度(fcu,0) 根据公式 fcu,0 ≥ fcu,k+1.645δ 式中:fcu,0——混凝土试配强度(MPa) fcu,k——设计强度(MPa) δ——标准差,取5 试配强度 fcu,0 = fcu,k+1.645σ = 30+1.645×5 = 38.2(MPa) 2、混凝土水胶比(W/B) W/B = ɑa×fb/(fcu,0+ɑa×ɑb×fb) 式中:ɑa,ɑb——回归系数,分别取0.53,0.20,fb——胶凝材料强度。 已知,水泥28d胶砂抗压强度为47.0MPa, 【方案一】: 粉煤灰掺量为30%,影响系数取0.75,则胶凝材料强度为:47.0×0.75=35.3MPa;【方案二】: 矿粉、粉煤灰双掺,各掺20%,影响系数:粉煤灰取0.8矿粉取0.98。则胶凝材料强

度为:47.0×0.8×0.98=36.8MPa; 由水胶比公式求得: 方案一: W/B=0.53×35.3/(38.2+0.53×0.20×35.3)=0.45。 方案二: W/B=0.53×36.8/(38.2+0.53×0.20×36.8)=0.46。 3、确定用水量 碎石最大粒径为25mm,坍落度75~90mm时,查表用水量取210kg,未掺外加剂、坍落度180mm时单位用水量为:(180-90)/20×5+210=232.5kg/m3。 掺外加剂用水量:232.5×(1-25%)=174kg/m3。 4、计算胶凝材料用量和外加剂用量 【方案一】: 水胶比为0.45,即W/B=0.45,则胶凝材料用量: B=174/0.45=387kg/m3; 粉煤灰用量:387×30%=116kg/m3; 水泥用量:387-116=271kg/m3; 外加剂用量为387×2.0%=7.7kg/m3。 【方案二】: W/B=0.46,则: B=174/0.45=378kg/m3, 粉煤灰用量:378×20%=76kg/m3; 矿粉用量:378×20%=76kg/m3; 水泥用量为378-76-76=226kg/m3; 外加剂用量为378×2.0%=7.6kg/m3。 5、确定砂率βs 由碎石的最大粒径25mm,查表JGJ55-2011表5.4.2,选取砂率为31%,在坍落度60mm 的基础上,坍落度每增加20mm,砂率增加1%。坍落度180mm的砂率为1%×(180-60)/20+31%=37% 假定C30容重2380 kg/m3,根据砂率37%,计算砂、石用量为: 方案一:砂子用量670kg/m3,石子用量1141kg/m3。

如何用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出水泥、砂石的用量

如何用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出水泥、砂石的用量 比如我们的C25是石1019 砂1006 水泥340 液剂5.32,本车次 打了8方,那么我要得出石的用量,是不是要用1019*8,砂的用量 是1006*8.,水泥就是340*8,液剂是5.32*8。。。。是不是这样呢? 不同回答: 1、你的理解和算法是正确的,注意乘以8得出的是公斤,不是吨。 配合比已经提供,里面有每个标号各种材料用量。 你就把混凝土的方量相乘就行了。 2、设计配合比C:S::G:W=439:566:1202:193;砂子含水率Ws为3%,石头含水率Wg为1%,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材料用量:水泥 c=439kg 砂s=S(1+Ws)=566(1+3%)=583kg 石子g=G(1+Wg) =1202(1+1%)=1214 水w=W-SWs-GWg=193-566*3%-1202*1%=164kg 故施工配合比为439:583:1214:164 搅拌站提供了配合比应该是设计配合比,你根据上面的方法 换算就可以得到施工配合比了 有了施工比用土方量直接相乘就行

3、如果你的砂是干砂的话就不需要考虑砂的含水率,材料量各自* 方数就行。但应该考虑一下外加剂的含水率。 砂为湿砂,实际投料量的话,得考虑以个砂石及外加剂的含水率。将材料中的水要从用水量中扣出。你的外加剂真好啊,用水量才35kg。以你给出的配合比,砂含水率:3.0% 外加剂含水率:60% 估计你的用水量:35kg 水泥:340*8=2720 kg 石: 1019*8=8152 kg 砂: 1006*1.03=1036.18 kg 1036.18*8=8289.44 kg 外加剂:5.32*8=42.56 kg 水: 1036.18-1006=30.18 kg 5.32*0.6=3.192 kg 35-30.18-3.192=1.628 kg 1.628*8=13.02 kg 如果你的外加剂没有含水率的话,就不需要从水量中扣除。 4、有关配合比问题可与hmxlqf@https://www.360docs.net/doc/4b9767896.html,连系计算机软件助你解决一切难题! 5、水泥用量为 340*水泥方量/1000 石用量 1019*水泥方量/1000 砂用量 1000*水泥方量/1000

C混凝土配合比计算书

C混凝土配合比计算书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C30混凝土配合比计算书 一、配制混凝土所用材料 1、水泥——采用冀东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强度等级为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已检各项指标合格。 2、碎石——采用宝腾碎石厂生产的碎石,按5-20mm碎石占55%,20—碎石占45%,的比例掺配(该配比由委托方提供),混合料经筛分试验,符合5—连续级配要求,碎石的各项指标已检合格(委托方提供)。 3、砂——采用陶思浩砂场河砂,属中砂,细度模数Mx=,其它各项指标已检合格(委托方提供)。 4、水——采用饮用水。 二、确定混凝土的配制强度(fcu,o) 设计要求混凝土强度fcu,k=25Mpa,无历史统计资料,查表标准差σ=,混凝土的配制强度fcu,o=30+×5= Mpa。 三、计算混凝土水灰比(W/C) 1、按强度要求计算水灰比 (1)计算水泥实际强度fce=Rc×fce,k=×=。 (2)计算混凝土水灰比:本单位无混凝土强度加归系数统计资料,其回归系数按表查取A= B= W/C=Afce÷(fcu,o+ABfce) =×÷(+××)= 2、根据混凝土所处环境条件及其强度和耐久性要求,采用水灰比 四、选定单位用水量(mωо)

根据设计要求及施工工艺要求(罐车运输),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30—50 mm,碎石最大粒径为,查表确定用水量mωо=190kg/m3 五、计算单位水泥用量(m co) m co= mωо/(W/C)=190/=352kg 六、确定砂率(βs) 根据碎石最大粒径,水灰比为,砂率选定35%。 七、采用密度法计算砂(m so)和碎石(m go)的材料用量。 m co+m so+m go+mωо=ρcp m so/ (m so+m go)×100=βs 假定ρcp=2400kg/m3 m so=650 kg/m3 m go=1208 kg/m3 八、提出基准配合比 m co:m so:m go:mωо=352:650:1208:190=1::: 1、计算试拌材料用量 按计算初步配合比试拌25L混凝土拌合物,各种材料用量: 水泥: 砂: 碎石: 水:

C40墩柱混凝土配合比计算书(双掺)博特

C40墩柱混凝土配合比计算书(双掺)博特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4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说明书 一、设计要求 1.砼设计强度等级为C40 2.要求砼和易性好,坍落度180±20mm。 二、设计依据 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3.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4.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 B07-01-2006 5. 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 6. 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 GBJ 146-90 7.泉州湾跨海大桥A5合同段项目经理部施工图纸 三、使用部位:墩柱、墩系梁、盖梁、支座垫石等 四、选用材料 1.水泥:建福P.Ⅱ。批号:D735, 报告编号:C-12-019。 2.碎石:5~25mm连续级配(5~10mm掺量30%,10~25mm掺量70%),产地:涂岭,报告编号:G-12-065。 3.砂:II区中砂,产地:漳州砂, 报告编号:S-12-088。 4.外加剂:厂家:江苏博特,规格:PCA-Ⅰ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掺 量 %,减水率:%,试验报告编号:。 5.粉煤灰:F类Ⅰ级,产地:厦门嵩能,报告编号:F-12-029,批号:S-120703。 6.矿粉:S95,唐山曹妃甸,报告编号:K-12-036,批号:SGKFDG0726。

7.水:饮用自来水,报告编号: 四、配合比计算书: 1、设计条件 配合比使用部位:墩柱、墩系梁、盖梁、支座垫石等。 设计标号:C40混凝土 坍落度:160mm ~200mm 2、确定试配强度:= +δ= 3 ① ( ② 用水量取 146kg (外加剂掺量%) ③ 算水泥用量: m co ④ 根据42% ⑤ 计算砂子、石子用量:假定湿表观密度=2400kg/m 3 m so = 766 m Go = 1058 ⑥ 每立方基准混凝土配合比材料用量: m co =430 kg m wa =146 kg m so =766 kg m go =1058kg 4、以基准配合比为基础,用等量取代法计算粉煤灰矿粉双掺混凝土配合比,粉煤灰掺量16%,矿粉掺量34%。 ① m f = m co ×f(%)=69kg m k = m co ×f 1(%)= 146kg m c = m co ×{1- f(%)-f 1(%)}=215k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