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检测:单元质量检测三(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19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测试(有答案)

(人教版)2019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测试(有答案)

必修三第三单元一、基础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饿殍.(piǎo)逡.巡(qūn)弃甲曳.兵(yè)丢三落.四(luò)B.中.绳(zhòng)句读.(dòu)瓮牖.绳枢(yǒu)心广体胖.(pàng)C.庠.序(yáng)氓.隶(méng)度长薭.大(duó)抛头露.面(lù)D.供.养(gōng)经传.(zhuàn)贻.笑大方(yí)间.不容发(jiān)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殊俗叩关不测之渊兵刃既接B.迁徙须臾约从离衡防微杜渐C.崛起堕落追亡逐北要言不烦D.谪戍孝悌锲而不舍人才汇萃3.下列各句中“胜”字的含义与“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胜”字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C.日出江花江胜火D.引人入胜4.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师不必贤于弟子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C.申之以孝悌之义D.未之有也5.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B.序八州而朝同列.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6.下列句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心一也用心:使用心力。

B.余威震于殊俗殊俗:不同的风俗。

C.小学而大遗小学:小的方面学习。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传:经文和传文。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B.《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弟子之手,现存32篇。

C.《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

“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

D.《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

欧阳修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3综合质量检测含解析

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3综合质量检测含解析

综合质量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从甲骨文所记录的商周编年史,毛公鼎的篆文所镌刻的嬴秦的历史,先秦诸子的论辩和散文,汉代的《史记》《说文》,直到“康乾盛世”所刻的九百卷、近五万首的《全唐诗》和近八万卷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四库全书》,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

中国作为古典文献的大国,其文献数量和质量都无愧为上乘。

汉字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它的生命力来自它的内部结构。

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体,在形音义之中,表意是它的主体功能。

隶变之后字形稳定少变,占汉字大多数的形声字,表意的形旁相对明确,表音能力较差。

稳定的形、义使它超越了表音能力的缺陷,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还能“由文知义”。

于是,隔代的人可以共享书面阅读,异地的人可以借助文字沟通。

不同的民族虽有各自的语言,但用汉字书写的书面语,则被大家尊为共同的文化载体。

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切韵》系韵书作为标准音,通过科举取士普及全国,形成了“文读”的字音类别,使古今南北的字音差异保持着多多少少的对应,使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

满族入关统治中国近三百年,正是处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四库全书》和《红楼梦》所分别标志的文言和白话也登上了顶峰。

这就是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多民族共同创造统一文化的最好见证。

统一的文字不但维系着统一的书面语和统一的民族文化,而且使我们这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汉字在它的青春时期,不但勤勤恳恳地为中华民族服务,还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先是直接学汉字,读“四书五经”,公元712年成书的《古事记》就是用文言文写的。

(人教版)2019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测试(有答案)(已审阅)

(人教版)2019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测试(有答案)(已审阅)

必修三第三单元一、基础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饿殍.(piǎo)逡.巡(qūn)弃甲曳.兵(yè)丢三落.四(luò)B.中.绳(zhòng)句读.(dòu)瓮牖.绳枢(yǒu)心广体胖.(pàng)C.庠.序(yáng)氓.隶(méng)度长薭.大(duó)抛头露.面(lù)D.供.养(gōng)经传.(zhuàn)贻.笑大方(yí)间.不容发(jiān)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殊俗叩关不测之渊兵刃既接B.迁徙须臾约从离衡防微杜渐C.崛起堕落追亡逐北要言不烦D.谪戍孝悌锲而不舍人才汇萃3.下列各句中“胜”字的含义与“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胜”字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C.日出江花江胜火D.引人入胜4.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师不必贤于弟子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C.申之以孝悌之义D.未之有也5.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B.序八州而朝同列.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6.下列句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心一也用心:使用心力。

B.余威震于殊俗殊俗:不同的风俗。

C.小学而大遗小学:小的方面学习。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传:经文和传文。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B.《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弟子之手,现存32篇。

C.《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

“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

D.《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

欧阳修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试卷(附答案)-精选教育文档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试卷(附答案)-精选教育文档

2019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试卷(附答案)【2019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试卷(附答案)】一、基础知识(共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行伍(hánɡ)数罟(ɡǔ))洿池(kuā)阿谀奉承(yú)B.跬步(kuǐ) 针砭(biān)经传(zhuàn) 度长絜大(duó)C.骐骥(qí) 句读(dòu)颁白(bān) 万乘之势(shènɡ)D.驽马(nú) 郯子(tán)归顺(ɡuī) 比权量力(liànɡ)【参考答案】一、1.A(洿:wū)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七十者衣帛食肉C.外连横而斗诸侯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2.C(C是使动用法,其它的是名词活用作动词)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斯天下之民至焉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3.C( A项,“生”通“性”;B项,“受”通“授”;D项,“景”通“影”。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尽心焉耳矣B.古之学者必有师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答案:A(B项,“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C项,“山东”,古义为“崤山以东”;今义为山东省D项,“养生”,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为“保养身体”。

)5.下列各组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C圣人之所以为圣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A(A句为“用来……的”BCD句为“……的原因”)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6.D(D项为判断句,其他为状语后置句。

2019年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同步训练:劝 学(含解析)

2019年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同步训练:劝 学(含解析)

9 劝 学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蓼蓝(liǎo) 靛青(diàn)跂望(zhì)驽马十驾(nú)B.鳝鱼(shàn)舟楫(jí)锲而不舍(qiè)木直中绳(zhòng)C.须臾(yú)跬步(guǐ)骐骥(jì)以为轮(róu)D.槁暴(pù)省亲(shěng)蟹螯(áo)金石可镂(lòu)项,“跂”应读“qǐ”;C项,“跬”应读“kuǐ”;D项,“省”应读“xǐng”。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C.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规:规则。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借助,利用。

项,“规”,圆规。

3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句为宾语前置,②句为介词结构后置。

③句中的“马之千里者”和④句中的“庙堂之高”与例句中的“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一样,都是定语后置。

4根据提示填空。

(1)对于思与学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的经验是: , 。

(2)《劝学》用“故”归纳上文,又用“ , ”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019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试卷(附答案)语文

2019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试卷(附答案)语文

2019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试卷(附答案)【2019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试卷(附答案)】一、基础知识(共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行伍(hánɡ)数罟(ɡǔ))洿池(kuā)阿谀奉承(yú)B.跬步(kuǐ) 针砭(biān)经传(zhuàn) 度长絜大(duó)C.骐骥(qí) 句读(dòu)颁白(bān) 万乘之势(shènɡ)D.驽马(nú) 郯子(tán)归顺(ɡuī) 比权量力(liànɡ)【参考答案】一、1.A(洿:wū)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七十者衣帛食肉C.外连横而斗诸侯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2.C(C是使动用法,其它的是名词活用作动词)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斯天下之民至焉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3.C( A项,“生”通“性”;B项,“受”通“授”;D项,“景”通“影”。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尽心焉耳矣B.古之学者必有师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答案:A(B项,“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C项,“山东”,古义为“崤山以东”;今义为山东省D项,“养生”,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为“保养身体”。

)5.下列各组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C圣人之所以为圣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A(A句为“用来……的”BCD句为“……的原因”)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6.D(D项为判断句,其他为状语后置句。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习题:第三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习题:第三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第三单元检测(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阅读题(共4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

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

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

入世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

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单元质量检测(三)(a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单元质量检测(三)(a卷)(含答案)

单元质量检测(三) (A 卷 学业水平达标)(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2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行.伍(háng) 跬.步(kuǐ) 锋镝.(dí) 锲.而不舍(qiè) B .逡.巡(qūn) 鞭笞.(chī) 句读.(dòu) 经传.(zhuàn) C .氓.隶(méng) 劲.驽(jìn) 瓮牖.(yǒu) 参省.(xǐng) D .中.规(zhòng) 槁暴.(pù) 遗镞.(zú) 老聃.(dān) 解析:选C C 项,“劲”应读jìng 。

2.下列加点的词语,完全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③以致..天下之士 ④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⑦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A .①③⑤B .②⑥⑦C .③④⑤D .②④⑧ 解析:选D ①“然而”意为“这样,那么”; ②“肥饶”与现代汉语相同;③“以致”意为“用来招纳”;④“逡巡” 与现代汉语相同;⑤“以为”意为“把……设为”;⑥“用心”意为“因为用心”;⑦“从而”意为“跟随并且”;⑧“先后”与现代汉语相同。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B.⎩⎪⎨⎪⎧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C.⎩⎪⎨⎪⎧ ①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②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①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解析:选D A 项,①连词,表递进,并且;②连词,表转折,却。

B 项,①连词,表因果,所以;②形容词,原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量检测三(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基础知识(25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或者)百步而后止假.(借助,利用)舆马者B.不爱.(吝惜)珍器重宝于其身.(自己)也C.士大夫之族.(家族) 非抗.(匹敌,相当)于九国之师也D.君子生.(个性)非异也谷不可胜.(尽)食也解析:A项,或,有人;C项,族,类;D项,生,通“性”,资质,禀赋。

答案:B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罟.不入洿池罟:网B.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橹:盾牌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断绝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解析:C项,绝,横渡。

答案:C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之:指示代词,这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递进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其: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D.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以:连词,表目的解析:C项,其: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

答案:C4.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解析:A项,“受”通“授”;B项,“景”同“影”;D项,“知”同“智”。

答案:C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履.至尊而制六合C.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却.匈奴七百余里解析:D项,是使动用法,其他三项是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D6.下列句式不属于被动句的是(3分)( )A.不拘于时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D.若属皆且为所虏解析:B项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B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7分)(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中,贾谊认为秦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3)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____?《师说》答案:(1)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无以至千里(3)孰能无惑二、阅读理解(共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

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

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

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

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

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

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

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

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

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8.下列对“中国文学经典之‘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即文学经典的儒、道性根源。

B.很多文学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是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导向与规范。

C.文学经典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

D.文学经典之“道”,就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由潜在的内核变化成的一种准则与范式。

解析:C项,理解不正确,原文“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是比喻的说法。

答案:C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也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

B.《归园田居》《小石潭记》《石钟山记》等经典作品体现了传统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

C.中国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受儒家好学、行仁和人群和谐思想的深厚影响。

D.中国传统道家思想,通过长期潜移默化沉淀为文学经典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

解析:A项,“传统的哲学思想”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两者之间不是因果关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本来就属于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

见第二段。

C、D两项都是以偏概全。

C项,从原文看,构建审美人格的应是两个并列的方面,即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D项,这种审美意识的形成也是儒道共同影响形成的,不能只说道家。

见第四段。

答案:B10.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描写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成为文学经典,体现了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B.文学经典的跌宕浮沉之中,潜在地左右着评判标准的历史变动是不同的时代里文人们所处的地位与际遇。

C.在中国文学史上,最终成为文学经典作品的是那些在审美意识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

D.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

解析:B项理解不正确。

文学经典的评判标准是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不会因为时代、个人遭际的变化而变化。

见第四段相关文字。

答案:B(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3分)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履至尊..而制六合 最尊贵的位置,此处指帝位 B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言论,这里指著作 C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器 D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水池,池塘 解析:D 项,池,护城河。

答案:D1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振长策而.御宇内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以.为桂林、象郡请以.战喻 C.⎩⎪⎨⎪⎧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邻国之.民不加少 D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余闻之也.久 解析:A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假设;B 项,介词,把/介词,用;C 项,都是结构助词,的;D 项,语气词,表判断/语气词,表停顿。

答案:C1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分)( )A .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转入攻势。

C .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D .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解析:B项,“转入攻势”不对。

答案:B14.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始皇心里自认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关键点:“以为”“固”“业”,句意) 参考译文: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吞并东西二周,消灭各个诸侯国,登上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

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

秦始皇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在咸阳集中它们,销毁刀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