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生物修复技术对水体污染治理的应用和案例

法。
植物修复的评价
• 优点:花费低,适应性广,无二次污染物。
• 缺点:修复周期长,对于深层污染的修复 有困难,由于气候及地质等因素使得植物 的生长受到限制,存在污染物通过“植 物—动物”的食物链进入自然界的可能。
微生物修复
•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微生物的 作用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 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它包 括自然和人为控制条件下的污染物 降级或无害化的过程。
根滤作用
• 原理:借助植物羽状根系所具有的强烈吸 持作用,从污水中吸收,浓集,沉淀金属 或有机污染物,植物根系可以吸附大量的 铅,铬等金属.另外也可以用于放射性污染 物,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如三硝基甲苯TNT) 的治理。进行根滤作用所需要的媒介以水 为主.因此根滤是水体,浅水湖和湿地系统 进行植物修复的重要方式,所选用的植物 也以水生植物为主。
• 实际上一般分类为:植物修复,微生物修 复以及动物修复
植物修复
• 植物修复过程中可以具体分为5种: 1.植物转化 2.根滤作用 3.植物辅助生物修复 4.植物萃取 5.植物固定
植物转化
• 原理:植物转化也称植物降解 (Phytodegradation),指通过植物体内的新 陈代谢作用将吸收的污染物进行分解,或 者通过植物分泌出的化合物(比如酶)的 作用对植物外部的污染物进行分解。植物 转化技术使用于疏水性适中的污染物,如 BTEX,TCE,TNT等军用排废.对于疏水性 非常强的污染物,由于其会紧密结合在根 系表面和土壤中,从而无法发生运移.对于 这类污染物,更适合采用之后提到的植物
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依然面临威胁
根据我部2007~2010年开展的饮用水水源基础环境状况调查显示, 有五分之一左右的水源地存在污染物超标现象。
生态工程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生态工程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但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资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
为了保护水环境,生态工程技术在污染防治和治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生态工程技术是指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净化和恢复功能,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进行合理应用的技术。
通过人为干预和调节自然环境,实现水环境保护和修复,避免和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湿地生态工程湿地生态工程是指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物作用和化学作用来净化水体,达到水污染防治和修复的技术。
在湿地体系中,湿地植物、微生物和无机物质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物质循环和转化过程,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氨氮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
湿地生态工程可以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自然湿地是指天然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天然的净化和保护功能。
例如,沼泽、河流三角洲等自然湿地可以自然地净化水体,使水体质量得到改善。
人工湿地是指人类根据需要进行的湿地建设和管理,通常包括人工湿地滤池、人工湿地废水处理系统和人工湿地景观等。
二、生物膜技术生物膜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在水中形成生物膜的特性,将污水通过生物膜进行生物分解,去除其中的有害物质,达到水污染防治的技术。
通过人工培养和调节微生物的生长环境,提高微生物吸附和降解污染物质的速度和效率,避免对水体环境造成进一步污染。
生物膜技术可以分为滴流生物膜技术和旋转生物膜技术。
滴流生物膜技术主要通过人工设计和构建特定的生物膜反应器,通过滴流技术将污水喷洒到反应器内部的填充物上面,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而旋转生物膜技术则是通过旋转反应器的方式,将污水与生物膜充分接触,达到高效降解污染物质的目的。
三、水生态修复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通过人为干预和改善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建生态平衡,恢复水体的自净与自洁能力,达到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技术。
水生态修复技术可以通过引进自然生态和人工工程相结合的方式,恢复湖泊、河流和海洋等水体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水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

同时,需要加强政 策引导和技术支持, 推动生物修复技术
用范围
的产业化发展
6
生物修复技术的挑战与对策
生物修复技术的挑战与对策
1. 技术挑战
尽管生物修复技术具有许多优点,但在实际 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首先,不同污 染物的生物降解途径和速率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需要针对不同污染物进行优化处理。其 次,生物修复过程中可能受到环境因素(如 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的影响,需要控 制这些因素以保证处理效果。此外,生物修 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受到污染物的浓度 、种类和分布等因素的影响,需要针对不同 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
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面源污染治 理中,通过植物的吸收和转化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此外,生物修复技术还可以应 用于农田土壤的改良中,通过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海洋污染治理 海洋污染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应用于海洋污染治理中,通过微生 物和植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海水中溶解态和颗粒态的污染物。此外,生物修复技术还可以 应用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中,通过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的自净能力
复合修复技术研发
结合不同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点,开 发高效、稳定的复合修复技术
政策引导与技术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生物修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支持力度,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
7
未来展望
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 的提高,生物修复技术将在水污
染治理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未来,生物修复技术将朝着以下 几个方向发展
5
结论与展望
结论与展望
生物修复技术作为 一种新兴的水处理
解析环保行业中的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

解析环保行业中的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环保行业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是环保行业的核心工作内容,它们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进行解析,探讨其应对措施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污染治理旨在减少和消除污染物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提高环境品质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环境污染治理一般分为源头治理和终端治理两个方面。
源头治理是通过减少或遏制污染物的形成,降低其排放量以及有效处理其产生的环境问题。
例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引进清洁生产技术,实现污染物的减排。
此外,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也是源头治理的重要手段。
终端治理则侧重于对已经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置和清除,以减少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
终端治理主要通过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例如污水处理厂、废气治理设备等,来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
为了实现环境污染治理的目标,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和管理手段。
这包括环境监测与评估,设置污染物排放标准,推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执法和监管等。
只有全面落实这些措施,才能有效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提高环境质量。
二、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指对受到破坏或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以使其恢复自然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生态修复主要应用于矿区复垦、河流湖泊修复、森林修复等领域。
在生态修复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首先,通过重新植被、加强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恢复土地的生态功能。
其次,利用人工饲养和引进物种等手段,可以提高动植物的数量和多样性。
此外,合理利用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也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修复。
生态修复的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和生态环境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并合理分配资源和投入。
此外,加强生态修复的监测与评估,定期检查修复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是确保生态修复成效的关键。
三、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关系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都属于环境保护的范畴,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城市河流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策略

城市河流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策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河流的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河流的水体污染和生态退化不仅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还给城市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城市河流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河流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策略。
一、水环境治理策略1. 加强污水处理:污水是城市河流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
因此,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是治理城市河流水环境的重要策略之一。
应当加强市政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尽量实现污水的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减少对河流的排放。
2. 强化排水管网建设:排水管网是城市污水排放的重要环节。
完善城市排水管网建设,确保污水快速而有效地进入污水处理设施,是保证城市河流水环境良好的一项关键策略。
同时,应加强排水管网的维护和管理,防止污水外溢和管网堵塞。
3. 控制非点源污染:除了市政污水排放以外,城市河流还承受着大量的非点源污染。
如道路排水、农田径流等。
因此,减少非点源污染是治理城市河流水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策略。
可采取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和农田的建设,增加雨水渗透能力,减少径流污染。
二、生态修复策略1. 植被恢复:河流岸边的植被对于维护水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恢复和增加河流岸边的湿地和湿地植被,以提高水质净化能力和生物多样性。
同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植物种植在河道中,帮助稳定河岸和减少水流冲刷。
2. 水体净化:利用生物悬浮体和湿地等自然方式对水体进行净化也是一种生态修复策略。
通过引入适当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净化水体。
此外,构建人工湿地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净化水体。
3. 河道修整:合理的河道设计和修整有助于改善水流状况,提升水体环境质量。
在进行河道修整时,应注意保护河流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功能。
合理设置河道岸边的防护措施,减少河床的侵蚀和岸边的土壤流失。
三、综合治理策略1. 着力加强河流管理和监测:建立完善的河流管理和监测体系,加强对城市河流水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如今,我国河道污染严重,各项行业的发展对河道生态环境有很大影响,需要及时进行治理。
本文论述了我国河流治理现状、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类型及其在河流治理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治理1.水生态修复技术概述通过对植物、微生物及其他原生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水体进行有效的净化,达到了净化水质的目的。
水生态治理技术在治理水污染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该技术不仅成本低,而且在实践中效果显著。
在此基础上,从源头上进行污染控制,将水生态修复技术与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对水体生态的有效恢复。
2.河道治理中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2.1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对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收、转化,以达到净化水体、恢复水体生态的作用。
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可以通过单一植物、动物、微生物或多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利用,实现对水体的修复。
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因素对河川生态修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均能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对水体中有机物、无机污染物进行吸收、降解、过滤等处理,从而实现水体的净化;动物再生技术主要是利用动物群体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吸收和降解,以改善水质。
技术人员可以向受污染的水体中投放极具抗性的鱼类和昆虫,利用它们的食物链,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或通过降解来提高水质;微生物处理技术是指通过与植物和植物的共生微生物,来净化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技术人员可以在河道内种植水生植物,在河道内饲养水兽,提供适宜的微生物繁殖条件,并利用微生物吸收水中的氨、氮、磷,使水体得到净化。
2.2生态岸坡技术为了恢复水体的状况,采取了多种措施,使被破坏、被污染的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恢复。
目前,我国水利事业由传统的防洪工程向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的方向发展,在管理理念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采用生态岸坡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河床的环境,例如:用降缓坡岸代替垂直坡岸,在缓坡岸上种植树木,选择具有高根系的植物,并加固堤岸结构,避免河道被河流冲刷,从而保证堤岸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繁殖。
浅谈在水环境治理中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应用

浅谈在水环境治理中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应用摘要:水生态保护工作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重点治理项目。
本文对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进行了分析,并深入探究了相关技术内容与优化途径。
关键词:水环境;生态修复;应用引言在进行水环境修治时,相关单位需要对具体的治理理念进行有效更新,积极践行修复理念,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修复技术进行创新,通过多元化的治理干预营造健康、和谐的水环境,从而保证水资源的健康,有效的降低污染程度,从而支撑生活等其他各个方面的活动顺利进行。
因此,相关单位需要本着多元修复的原则,对污染控制的方法、技术路径进行有效的明确。
1、水生态修复意义相关分析一般来说,相对健全的水生态系统不但要拥有足够的水生动物以及水生植物,还需要具备相应数量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其中水生态修复技术表示的是利用微生物或植物培养的措施来实现水体污染物净化效果,从而发挥改善水生物生存环境的意义,完成水体净化的根本目标。
现在这一技术措施在国际上获得了大量的使用,不但是因为其拥有投资成本少以及应用效果好等长处,同时其工作成本也比较低,依照实践研究表示,在开展水环境治理前要落实污染源控制工作,同时融合水生态修复技术,在实践中发挥水环境治理功能。
如图1 所示,现在我国水环境治理观念也开始从传统的防洪往安全生态方向发展,水环境治理观念获得了创新发展,逐渐致力于采用生态型的治理方式。
这些措施都可以全面保障水环境治理的安全性。
下面将对具体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应用进行分析。
2、水生态问题可用水资源量缩小: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受季节、气象及水文等因素影响,导致城市中的水面率缩小,水面率作为一个动态数值,完成了对城市中水域功能的有效测定。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大力发展工业化,城市中的占地规模及人口规模呈现出不断增加发展趋势,但是水面率却呈现出不断减少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城市中的水面率情况进行研究可知,具有动态性及地域性等特点,我国不同地区的水面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南方地区水面率高,北方地区水面率低,东部地区水面率高,西部地区水面率低等情况。
水生态修复技术

水生态修复技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改善水质,保护水生态系统,水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定义、种类和应用。
一、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定义水生态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改善和恢复受到污染或破坏的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这些方法旨在降低水污染程度、提高水质和水生物多样性。
二、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种类1. 原位修复技术:原位修复技术是指在受污染水域内直接进行修复的方法。
常见的原位修复技术包括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是通过引入适应于特定环境的生物体,降解或吸收污染物质;植物修复则是利用植物的吸附和转化能力,净化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废水;微生物修复则是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降解水中的污染物。
2. 插于层、底修复技术:插于层、底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在水底或水层中加入特定物质或设备,改善水生态系统的方法。
常见的插于层、底修复技术包括水生植物种植、人工鱼礁建设和堤坝修复等。
水生植物种植提供了栖息地和氧气,同时吸收有机和无机污染物;人工鱼礁建设和堤坝修复则可以增加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和鱼类资源。
三、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水生态修复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实际应用的例子:1. 河流修复:对于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的河流,可以通过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等方法,改善水质和修复生态系统。
在河流修复中,可以选择适合特定环境条件的植物和微生物,以降解有机污染物。
同时,还可以修复河流岸边的植被,加强河岸的保护和防护工作。
2. 湖泊修复:许多湖泊面临富营养化和水华等问题,需要水生态修复技术来改善水质和恢复生态系统。
经过合适的处理,可以减少湖泊内的营养物质,控制藻类的生长,从而改善水质。
此外,可以引入适应湖泊环境的鱼类和植物,增加湖泊的生物多样性。
3. 水池修复:城市中的水池通常受到垃圾和废物的污染,需要进行修复和清洁。
通过适当的修复技术,可以清除水池中的废物和重金属,并恢复水生植物的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修复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摘要阐述了水污染的原因及污染物的类型,并说明了对生态工程和生态修复在水污染解决中的作用,以及对生态修复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形式做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水污染生态修复生态工程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污染问题已经逐渐演变成为我国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水污染的防治与治理,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向水体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各种废弃物,造成水质恶化,这属于人为污染。
而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病原体污染,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畜禽饲养场污水中常含有病原体,如病毒、病菌和寄生虫(2)需氧型污染,生活用水,造纸和食品工业污水中,含有蛋白质、油脂、碳水化合物、木质素等有机物。
(3)植物营养污染物,造纸、皮革、食品、炼油、合成洗涤剂等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以及施用磷肥、氮肥的农田水,含有氮、磷、钾等营养物,如果大量的这类污水排入水体,使营养物质增多,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
(4)油类污染物,(5)剧毒污染物,(6)感官污染[1]。
除了上述污染类型外,还有酸碱污染物、热污染等其他污染物[1]。
目前常用的废水净化处理技术主要有三类,即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在实际应用中这几种方法往往综合起来采用)[2]。
它们都是通过一系列工艺流程以及各种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分离出去,或将其转化为无害而稳定的物质,从而实现对水体的净化[2]。
然而,这几种常规水处理方法虽然具有净化效率高,周期较短等优点,但也有投资大,成本高,工艺复杂等缺点,对于人口众多,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用地紧张,尤其是城镇建设用地紧张,而且许多地区缺乏具有一定操作、管理和技术水平的系统管理操作人员,要大面积推广普及这些废水处理技术还尚待时日,且一般难以进行深度的脱氮除磷。
因此,开发高效节能、清洁、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污水处理新方法以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水污
染问题,是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的重点和必然趋势。
1 生态修复与生态工程
利用生物将土壤、地表及地下水或海洋水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现场去除或降解的工程技术系统称为生物修复,生物修复主要利用生物(天然的或接种的),并通过工程措施为生物生长与繁殖提供必要条件,从而加速污染物的讲解与去除[3]。
生态工程一般指人工设计的、以生物种群为主要结构组分、具有一定功能的、宏观的、人为参与调控的工程系统[3]。
生态工程可以是人工设计的一个群落,一个生态系统或一个更为宏观的地域性的生态空间。
由于生态工程主要是以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为构成的组分,所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生态工程构建和运行的主要理论依据。
生态修复有些是以土壤为基础,有些是水生植物处理系统。
这些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通过慢速处理、快速渗滤、表面径流、人工湿地等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
2主要应用形式
2.1氧化塘
生物氧化塘,又称稳定塘,是利用藻类和细菌两类生物间功能上的协同作用处理污水的一种生态系统[3]。
由藻类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以及空气中的氧来维持好气状态,使池塘内的废水中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降解。
其主要的净化原理是利用细菌与藻类的共生关系,来分解有机污染物的水处理系统,细菌主要利用藻类产生的氧,分解流入塘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物中的CO
、N、P等无机
2
物,以及一部分小分子有机物有成为藻类的营养源。
增殖的菌体与藻类细胞又为微型动物所捕食。
氧化塘内的转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连续进入废水、生物循环过程,基本的损失仅限于气体的逸出、飞虫的离去、候鸟及过往动物的迁移、植物的收获以及出水的排放。
氧化塘的特点是构筑物简单,能源消耗少,运转管理方便。
起初,氧化塘仅限于生活污水处理,现已逐渐推广到食品、制革、造纸、石油化工、农药等各种废水的处理[3]。
2.2利用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体营养盐及浮游植物
许多国家用大型水生植物污水处理系统净化富营养化的水体。
大型水生植物
有凤眼莲、芦苇、狭叶香蒲等许多种类,可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和污染物的性质进行适宜的选栽。
净化原理是植物和根区微生物共生,产生协同效应,净化水质。
经过植物直接吸收、微生物转化、物理吸附和沉降作用除去氮、磷和悬浮颗粒,同时对重金属分子也有降解效果[4]。
水生植物一般生长快,收割后经处理可作为燃料、饲料,或经发酵产生沼气。
但由于富营养化水体透明度低,下光照不足,水生高等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无法获得足够的光能生长;此外,藻类亦可抑制水生高等植物生长,特别是蓝藻水华对水生高等植物往往有致命伤害作用。
水生高等植物种群的稳定性也是相对的,如洪涝引起湖泊水位升高,沉水植物往往因得不到充足的光照而大面积烂死在湖底,同时引起与沉水植物共栖的鱼虾蟹类大量死亡,造成大规模的环境灾害。
因此,需要加强生态系统的防御能力,如何恢复水生高等植物、如何使新建的种群适应环境变化以及环境灾变并逐步趋于稳定,这是水生高等植物恢复的关键[3]。
目前说来,此法是国内外治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措施。
2.3以浮游动物、鱼类控制浮游植物
生物调控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先向水体中投放适当密度的鲢、鳙鱼,藻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放养鱼类摄食含氮磷的藻类→捕捞成鱼带出氮磷→遏制水华、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二是放养食鱼性鱼类如鳜鱼等→抑制野杂鱼(食用浮游动物)→增加浮游动物生物量(食用浮游植物)→减少浮游植物等现存量→提高水体透明度→增加水体自净能力;三是放养滤食性双壳类,即蚌类(滤食能力极强)→从而使其食物——浮游植物、细菌、腐屑和小型浮游动物减少→增加水体透明度,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较典型的生物调控是用于小而浅的、相对封闭的湖泊系统,在营养盐管理已经失败的富营养化湖泊中,生物调控已显示出明显的治理效果,且费用低。
但生物调控的稳定性不够,往往仅短期有效,因此其有效性仍存在很大的争议[4]。
而且,就技术本身而言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难以保证有足够数量的食鱼性鱼类来控制食植物性鱼类种群。
在富营养化藻型湖泊中,不存在食鱼动物产卵及栖息场所,食鱼动物、浮游动物种群并不稳定。
因此,生物调控技术也有待发展和完善。
国内应用较多的是放养鲢、鳙鱼,每平方米水体放养鲢、鳙鱼40-50克,可以有效控制水华,该方法在东湖、滇池、巢湖的水华治理中得到实际应用[4]。
2.3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系统是利用天然湿地净化污水能力的人为建设的生态工程措施,是人为地将石、砂、土壤、煤渣等材料按一定的比例组成基质,并栽种经过选择的水生、湿生植物,组成类似于自然湿地状态的工程化湿地状态系统[5]。
湿生植物吸收水体和基质中的氮、磷进行生长,通过收割去除氮磷。
基质能吸附磷,同时在基质中还存在着好氧、缺氧和厌氧的环境,微生物可以通过进行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达到去除氮磷的目的。
人工湿地具有低成本、低能耗及高效的氮、磷去除率,适合于对进入湖泊的大量污水以及湖泊富营养水体进行净化,但其脱氮除磷效率相对较低。
所以应该改善基质和提高人工湿地水生植物的净化功能,合理搭配植物,建立优化的植物群落[5]。
尽量使用本地物种,以减少外来物种的侵害。
风车草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全年保持生长,有很强的吸收污染物及氮、磷能力,可应用于人工湿地。
红树林湿地也能有效减少流入水体中的氮、磷的含量。
香蒲湿地生态系统对化学需氧量、固体悬浮物和重金属有很高的去除率,香蒲与微生物相配合形成水、土和植物复合处理系统,能够高效去除氮磷。
2.4 生物浮床技术
生物浮床技术是按照自然规律,在已富营养化水体的水面种植粮食、蔬菜、花卉或各种适宜的绿色陆生植物。
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削减、富集水体中氮、磷及有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同时又可收获农产品,美化绿化水域景观。
结论
生态工程是生态恢复的最佳工具,因地制宜地将生态工程与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相结合,可以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受污染水源水质[6]。
还有生物法和其他物理化学方法的结合等等,很多联合技术也有待开发来更有效地水污染。
总之,水污染应充分认识其危害、成因,对其治理措施采取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从污染源头上着手,采取生态学的长远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在治理过程中必须从系统论的思想出发,综合考虑削减工业、农业污染负荷,控制新增污染,建设污水,妥善处理底泥,建设水体人工复氧系统,推广使用生物生态技术等各种治理措施及其相互配套,使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水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周桔,庄绪亮,杨萍.中国科学院水污染研究现状与展望[J].科技与社会2009,5(24):505-510.
[2]许云峰,杨涛,兰微.现代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2008,11:33.
[3]孔繁翔.环境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刘宾,李泽琴,蔡建华.水污染的防治对策及控制优化规划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11(34):183-186.
[5]江小林,朱磊.人工湿地在水污染处理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3,5:6-9.
[6]马宇宏,王忠强.水污染与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J].中国环境管理2009,9: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