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二

合集下载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活动一:正音正字唐雎( ) 怫然( ) 跣( )抢地( )韩傀( ) 休祲( ) 缟素( ) 色挠( )活动二 :文言字词梳理归类。

(一)通假字1.秦王不说( )2.故不错意也( )3.轻寡人与( )4.仓鹰击于殿上( )(二)古今异义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今义:。

2.大王加惠古义:;今义:。

3.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今义:。

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义:;今义:。

5.非若是也古义:;今义:。

6.岂直五百里哉古义:;今义:。

7.以头抢地耳古义:;今义:。

8.休祲降于天古义:;今义:。

9.长跪而谢之曰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10.徒以有先生也古义:;今义:。

(三)一词多义1.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3.此庸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4.此庸夫之怒也()怀怒未发()(四)词类活用1.请广于君()2.轻寡人与()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4.天下缟素()5.亦免冠徒跣()6.与臣而将四矣()活动三:积累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史书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篇。

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

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的重要资料。

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战国策》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和的创作带来重大影响。

2.文章体裁:关于《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此书是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2《唐雎不辱使命》第2课时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2《唐雎不辱使命》第2课时

九年级语文科导学案课型:预习课审批: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月日星期课题:《唐雎不辱使命》第 2 课时累计课时学习过程(定向导学:教材193页至 196 页)流程及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二、夯实基础(15分钟)1、初读课文,解释以下划横线的字词怫然()未尝闻也()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专诸之刺王僚也()仓鹰击于殿上()天下缟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寡人谕矣()长跪而谢之()徒以有先生也()2、结合注释翻译以下重点句子(1)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秦王色饶,长跪而谢之。

(3)夫韩、魏灭亡,而安陆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三、提升水平(19分钟)1、三读课文第3、4自然段,用以下句式说话:认真理解学习目标,在文中圈点勾画关键词语,把握学习重点和难点。

1、不借助任何资料,试译加横线的字词。

2、对照课下注释,纠错。

3、对子间交换检查过关。

1、先试着不借助资料通译第3、4自然段;2、对子间口头翻译、纠错;3、将质疑点板书在黑板上;4、关上书本试着翻译左侧三个重要句子。

1、结合朗读,感受人物的“从文中句子,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2、战国时期,“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

你认为本文中的唐雎是“士”吗,从文中哪些句子能够看出来。

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相关“士”的故事,说出来我们一起分享吧!知识链接:《论语子路》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答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这就是说,只有严于律己、忠君爱国的人就能称为“士”。

五、过关检测(5分钟)见《课时优化》P95字词梳理第1、2题、P96随堂练习第4题第1小题。

说话语气及性格特点。

2、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课文中的表达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朗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土,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

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唐雎,字叔詹,生活在战国时期的齐国。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杰出的谋士。

在历史上,他以不辱使命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为后人所称道。

一、唐雎的背景唐雎出身于齐国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聪明机智,深得父母的喜爱。

在学识渐渐丰富的同时,唐雎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领导能力。

因此,他很快就在齐国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当时备受重视的人物。

二、唐雎的使命作为一位贵族子弟,唐雎深知自己肩负着家族的荣誉和国家的使命。

他在政治上秉持着忠诚、正直和勇气的原则,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从不私欲私利。

唐雎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因此他时刻铭记使命,勇挑重担。

三、唐雎的不辱使命在齐国内乱的时期,唐雎被任命为齐国的宰相,成为国家的重要领导人。

面对重任,唐雎没有丝毫犹豫,他用智慧和魄力,成功地平息了内乱,确立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处理国家大事上,唐雎总是深思熟虑,从不轻言放弃,竭尽全力为国家民众谋福祉。

四、唐雎的品德除了在政治上不辱使命外,唐雎在道德品质上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他廉洁自律,不为名利所动,一心为国家谋福祉。

唐雎以身作则,劝诫身边的人们珍惜国家和家族的荣誉,遵守法纪,共同致力于国家的繁荣富强。

五、唐雎的教诲唐雎一生不忘教育后人。

他教导年轻人要勤奋好学,要有担当和责任,要忠诚于国家,为国家民众谋幸福。

唐雎的教诲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后人,使他们时刻准备着不辱使命,勇往直前。

六、结语唐雎以其高风亮节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华,不辱使命,为后人树立了一面崇高的旗帜。

他的事迹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唐雎,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以上就是对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主题的导学案内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启迪和帮助。

愿我们在学习唐雎的精神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导学案

献县现代私立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导学案主备人:贾宝元重点:1、复习巩固文言词语2、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说话技巧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一、预习导学1、下列各句中对划横线的词语注释有误的一项是()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交换B、且秦灭韩亡魏且:况且C、虽千里不敢易也虽:虽然D、寡人谕矣谕:明白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受/地于先王B、愿/终守之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D、非/士之怒也3、读课文,总结一下秦王与安陵国有几次交锋,从这几次交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二、合作探究(一)在上一堂课梳理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本文的结构,完成下列填空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秦国使者和安陵君的对话,交代唐雎出使秦国险恶背景。

第二部分(2——3段)写唐雎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第一层(2段)写唐雎在虎狼之秦的朝廷上,面对狡诈的秦王沉着应战,态度鲜明,不给对方留一点余地。

第二层(3段)写唐雎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精神。

第三部分:(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秦王道歉。

(二)问题探究1、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安陵君以什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借此骗取安陵。

安陵“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2文中秦王的态度有什么变化,面对秦王的态度,唐雎有怎样的行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分别是怎样的人?1)秦王的态度变化:骗——威胁——屈服——道歉2)面对秦王的狡诈唐雎态度鲜明,沉着应战不给对方留余地。

面对秦王的威胁唐雎与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

3)秦王是一个贪得无厌、阴险狡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君王。

唐雎是一个从容镇定、有胆有识、智勇双全、不强暴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外交家。

3、唐雎让秦王打消了吞并安陵的想法,除了他有胆有识之外,还在于他高超的说话技巧,讨论唐雎的说话技巧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1)、言之有“节”例如“否,非若是也”“而守之”2)言之有“据”例如“士之怒”“而将四矣”3)言之有“力”例如:“今日是也”“挺剑而起”三、随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本文故事的主要矛盾是秦王提出要“”,安陵君却以“”来拒绝。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编号:主备人:初审人:复审人:授课人:第周星期第组预习评价:整理评价:22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2: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阳光参与,激情展示。

【自主学习】一、自读并背诵课文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合作探究】1、面对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和唐雎的理由各是什么?何异同?2、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3、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面对唐雎列举哪几个典故?目的是什么?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5、本文主要通过什么刻画人物形象?安陵君和唐雎各是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依据。

【拓展延伸】唐雎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保住了安陵一时,却保不住安陵一世,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国家如何才能真正摆脱强国给予的屈辱?【我的疑问】【总结反思】【当堂测验】一、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①唐雎使于秦②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C、①徒以有先生也②以头抢地尔D、①此庸夫之怒也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D、①轻寡人与②尔安敢轻吾射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从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扶苏以数谏故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B.陈胜、吴广乃谋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项燕为楚将贤能为之用D.楚人怜之二世杀之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最新人教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最新人教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

2、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使、欲、许、易、悦”等文言词语。

二、学习重、难点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一段。

三、资料链接《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刘向之手编订,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策,共33篇。

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四、学习过程【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

3分钟后个人展示。

【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在6分钟内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对照课文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第一段。

2、解释方框内的文言词语。

⑴使人谓安陵君曰使:⑵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欲:⑶以大易小易:⑷安陵君其许寡人许:⑸秦王不悦悦:⑹使唐雎使于秦使:【当堂训练】(15分钟)得分:一、填空。

(11分)1、《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之手编订,共国策,篇。

2、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唐雎曰:秦王曰:“,,以头抢地耳。

”二、给方框内的汉字注音。

(6分)唐雎()怫然()免冠徒跣()缟素()休祲()以头抢地()三、翻译句子。

(8分)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四、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选做题)(4分)1、《唐雎不辱使命》中表现秦王用武力要挟唐雎的一句话是:2、唐雎针锋相对的一句话是:参考答案一、填空。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唐雎不辱使命》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语文阅读文章,通过讲述唐朝名将唐雎的故事,传达了“忠诚、勇敢、仁爱”的价值观念。

一、文章梗概文中先讲述了唐朝时期,薛仁贵领导的唐军在攻打反唐叛军时,被反唐势力找了一个机会,用假消息勾引唐军,将唐军陷入绝境,唐军要求唐玄宗紧急调集兵力前往救援。

唐雎接到紧急军令后,冒着生命危险,连夜赶到敌营,探明敌军的情况,并成功将消息带回唐军将领手中,最终唐军成功斩首敌人,见到了胜利的曙光。

二、文章主题本文的主题是“忠诚、勇敢、仁爱”。

唐雎是一位忠诚的将领,他始终信任唐玄宗的指挥,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敌军营地,探明敌情。

他还是一位勇敢的战士,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毫不犹豫地执行命令。

最后,文章还表达了仁爱的价值观,唐雎在搜救战友时,没有杀害手无寸铁的朝阳,反而还照顾了他的伤口。

三、文章阐释1.忠诚在本文中,忠诚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念。

唐朝时期,唐雎信赖皇帝的指挥,从未怀疑皇帝的意愿,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仍然执行了皇帝的命令。

这种忠诚感不仅仅是对皇帝的尊敬,还包含对家国的忠诚。

唐雎的侄儿曾问他:“您为什么这样忠心耿耿地对皇上?皇上这么多年来对您也不怎么公平呀!”唐雎淡然而言:“我是忠诚于自己的责任,忠诚于保卫我们的国家”。

2.勇敢勇敢是战争中必备的品质,我们在本文中看到了唐雎的勇敢,他在担任前线指挥官时,尤其是在敌人陷害唐军的危急时刻,带着部队猛攻敌军,并有了一次更加危险却更加值得表扬的行动,就是他单枪匹马去侦查红巾军,在成功打通唐军的补给线之前经过了数次危险的场面。

唐雎这种勇敢不是因为他对死亡一无所惧,而是出于对工作、对国家和对自己的责任感。

3.仁爱仁爱是一种人类本质中的美好品质,唐朝时期,唐雎个人在战争中表示出的“死心塌地”的担当和“发扬人间大爱”的情怀,在古代战争文化背景下,具有很高指导意义。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及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及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及答案【篇一:《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 (课堂用)】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7.文体链接。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历史散文集。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策略言论,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1国共33篇。

8.背景链接-----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9.“士”,中国古代社会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

“士”的地位也出现上升或下降,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揽“士”以张声势。

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

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雎( )怫( )跣( )抢( )祲( )缟( )傀( )挠() 2.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怫然:休祲:色挠:免冠徒跣:谢:谕:3.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秦王不说(通,) (2)故不错意也(通 , ) (3)轻寡人与(通,) (4)仓鹰击于殿上(通,) (5)寡人谕矣(通,)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古:;今:)(2)“非若是也”(是:古:;今:)(3)“休祲降于天”(休:古:;今:)(4)“虽千里不敢易也”(易:古:;今:)(5)“长跪而谢之曰”(谢:古:;今:)5.一词多义。

(1)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人谓安陵君曰(2)徒: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3)夫:此庸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4)然:虽然受地于先王秦王怫然怒(5)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以头抢地尔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6)之:聂政之刺韩傀也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长跪而谢之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7)于:受地于先王唐雎使于秦休祲将于天仓鹰击于殿上 6.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词类活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案
(第2课时)
课题:《唐雎不辱使命》班级:九年级设计人:田代东审核人:洪天才
学 习 目 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3)与臣而将四矣。
3、刻画人物的方法学生回顾。
4、分角色朗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5、归纳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
(傲慢无礼)秦使 → 安陵君(委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 → 秦王 (骄纵、虚伪、 阴险──“不说”、“怫然怒”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5、指导挖掘语言中的潜台词或言外之意,帮助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自我提高
1、背诵全文。2、阳光课堂中相关习题。
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
3、秦王想要并吞安陵国,采用了哪些手段?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最后得到什么结果?
4、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智慧引领
1、通过读思结合、读练结合、读议结合,在熟悉文章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明确:秦王想要并吞安陵国,采用了软硬兼施的手段。唐雎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斗争。
学习重点:1、朗读文言课文。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难点: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 学 流 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自主预习
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2、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二、自信展示
5、想一想:课文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6、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读“”,我看到一个的秦王。读“”,我看到一个的唐雎。
7、概括人物性格:
秦王:
唐雎:
8、分析对话中的潜台词或言外之意。
(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