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考点知识点精解【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还是答应我吧!”【释文】秦王:即秦王嬴政,也就是秦朝的秦始皇,因当时尚未称帝,故称秦王。
使人:派人。
使:动词,派遣。
谓:动词,告诉,对……说。
安陵君:安陵国的君主。
安陵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yān)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寡人:秦王自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太平无事,就自称寡人;如果遭遇祸患,就自称为孤。
“寡人”一词在古代意为“寡德之人”,这是古代君主的谦辞。
春秋战国时期,王、诸侯、士大夫等,都可以自称为“寡人”。
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欲:动词,想要,打算。
易:动词,换,交换。
其:语气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希望”“还是”“应当”一类的词语。
许:动词,答应。
【原文】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译文】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
安陵君就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释文】大王:是当时对一国之主的尊称,“大”指年辈较长或排行第一。
战国时,人们往往用“大王”或“君王”来尊称一国之主。
加:动词,施加,给予,施与。
惠:名词,恩惠。
以大易小:用大的地方交换小的地方。
这里的“大”是介词“以”的宾语,“小”是“易”的宾语,“大”“小”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甚善:很好。
甚:副词,表示程度高,很,非常。
虽然:虽然这样。
虽:连词,虽然;然:代词,这样。
受地于先王:倒装句,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做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要把后置的状语提前。
“受地于先王”的常规语序是“于先王受地”,译为“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
先王:死去的国王,这里是安陵君称他的父祖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最新6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最新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文档、教学教案、企业文案、求职面试、实习范文、法律文书、演讲发言、范文模板、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job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es, lesson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最新6篇这里是白话文的本店铺为您带来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最新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精选12篇)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精选12篇)《唐雎不辱使命》学案篇1学习目标1. 把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反复朗读课文,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擅长斗争的精神。
3.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一、资料链接1. 作品资料《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因长于说事而闻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杂记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共33卷,约12万字。
上接春秋,下接秦并六国,记事约240年。
《战国策》还有《国事》、《国策》、《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
原著者名字不行考。
2. 背景资料两千年以前的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
文章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让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战国末年,秦国越来越强大。
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应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
他们礼贤下士,广招来宾,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之风盛行。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
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君子”。
第一课时二、初读文章1.给加横线字注音。
唐雎()韩傀()免冠徒跣()以头抢地()缟素()色挠()寡人谕矣()聂政()2.朗读课文,留意文章中的停顿。
方法链接: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依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依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三、疏通文意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
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②唐雎不辱使命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④长跪而谢之⑤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⑥岂直五百里哉⑦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⑧否,非若是也⑨ 请广于君⑩ 大王加惠其次课时2. 疏通课文大意,试翻译下列句子。
(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学习目标:
1、人物形象分析
2、说话技巧分析(重点)
3、文章的现实意义
流程:
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按照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去概括)
2、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说话十分讲究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从中能看出秦王和唐雎怎样的性格特点?
3、分角色朗读(要揣摩语气)
(1)由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2)朗读内容为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3)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能融入到角色中。
4、拓展延伸:唐雎的说话技巧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也有借鉴意义,比如:在学习生活中,同学要抄你的作业?你怎么做呢?在家里,父母责备你考试考差了,你怎么应对?……
5、思考探究:秦王是真的怕唐雎刺杀自己才屈服的吗?。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是一份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史记》中的篇章《唐雎不辱使命》的学习资料。
该学案适用于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主要围绕着该篇章的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旨在让学生深刻领会其中道德和思想内涵,并能够将之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一、概述《唐雎不辱使命》是《史记》中的一篇章,主要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唐雎和他的儿子,为韩国讨回代表争夺而身赴韩国策划策反的故事。
唐雎虽经历了周围的袭击和安排,但仍然独立思考,坚守原则,成功达成了目标。
这个故事充满着勇敢、智慧和无私的品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实例。
通过对《唐雎不辱使命》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并掌握核心的价值观。
二、背景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不断的时期,各国战争频繁。
同时,它也是中国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潮交汇产生的时期,其中包括诸子百家和儒家。
在这个时期,许多政治家和军事家都为各自的国家做出了贡献,他们的思想和才华也是各具特点。
唐雎就是其中之一,他是鲁国大夫,一个有决策能力和公正办事的领袖。
三、故事情节《唐雎不辱使命》主要讲述的是唐雎为鲁国策划策反韩国以夺回代表争夺的故事。
当时,鲁国和韩国讨论争夺代表权,唐雎应韩国之约,前往韩国会议,谋划援助韩国夺回代表权。
在这段时间内,唐雎经历了种种袭击和陷阱,他独立思考和决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最终成功达成了目标。
四、人物形象唐雎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智囊,在故事中,他表现出了勇敢、智慧和公正的品质。
他不但拥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还能够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自信,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尊重别人的想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团队的信任和支持。
五、语言风格在故事中,唐雎用到了很多优美的语言,它的特点是简单、明了,并强调了时代的特点。
在《唐雎不辱使命》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文化和历史的积淀,同时也能够看到如何运用语言来传递思想和情感。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范文5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范文5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
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学生活动:1、自读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判断其读音、句读是否有误。
2、齐读。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人一组,教师轮流指导)4、请学生复述故事大意。
(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5、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
(注意揣摩其语气)三、教师小结: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
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人物分析(板书)(傲慢无礼)秦使→安陵君(委婉坚决)(不卑不亢)唐雎→秦王(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五、作业:1、搜集有关《战国策》、文中典故的资料。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3、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二课时一、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资料搜索:1、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战国策》(结合注释了解)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注:1、《战国策》又名《十二国策》,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三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
唐雎不辱使命 学案(答案)

参考答案一.1.yōng náo fú jìn găo qiāng jū hán xiăn 2.(1)“与”通“欤”,吗。
(2)“错”通“措”放置。
(4)“仓”通“苍”3.(1)道歉感谢(2)听说用鼻子嗅(3)于是因为(4)使:出使。
命:任务重大任务4.(1)形容词用作动词。
扩大、扩充。
(2)名词用作动词。
轻视,看不起。
(3)名词用作动词。
穿丧服。
5.(1)加:给予(加惠:给予恩惠)(2)置意,打他的主意(3)平庸无能的人(4)休:吉祥(休祲:吉凶的征兆)(5)屈服(6)道歉(7)通“喻”,明白,懂得。
(8)只,只是。
(9)交换(10)扩大、扩充(11)违背(12)只(13)盛怒的样子(14)平民(15)光着脚(16)撞(17)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18)穿丧服(19)虽然这样6.(1)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有胆识的人发怒。
(2)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7、C8、秦王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9、徒以有先生也。
10、针锋相对,显示平民的力量,阻止秦并吞安陵。
11、唐雎不畏秦王的淫威,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表现了唐雎正气凛然、不畏淫威、有勇有谋的品质。
12、秦王残暴狠毒,唐雎勇敢无畏。
13、唇枪舌剑,针锋相对,使秦王理亏心虚在前,继而准备行刺搏命,“挺剑而起”在后,逼使秦王屈服道歉。
(意思对即可)14、有。
例如:面对不良风气,面对歹徒,我们应该有勇有谋地同他们斗争。
当国家有难,比如在台湾问题上有人挑起战争,比如说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之时,我们应该像唐雎一样不卑不亢,捍卫祖国的尊严。
15、(1)上联: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下联: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2)上联:国士闯虎穴怀怒不发竟教霸主长跪谢下联:秦王欺天下恃强凌弱却使君威尽扫光(3)上联:平安无事高傲自大既是装模作样,下联:生死攸关前倨后恭所谓真正面目。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优秀7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优秀7篇《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
作者整理了7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语气、口吻和情态,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3、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1.诵读训练,注意句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对话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
3、积累文言词语。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诵读为突破口,在读懂题意、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时间:3课时。
一课时教学要点:复习《陈涉世家》,解题,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1、复习《陈涉世家》。
a、本文的作者是谁?文章选自哪一本书?谈一谈你对作者及其作品的了解情况。
b、课文中重点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写法上你有何体会?2、引出新课。
明确:《史记》在文学史上非常出名,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可见其影响之大。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唐雎不辱使命》,选自哪一本书呢?学本文又能给我们增加一点什么知识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及文下注释。
二、解题1、按要求默读课文。
(1)读“阅读提示”,略知文章大概情况。
(2)读注释①,了解作品、作者、编者及题目等概略知识。
(3)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你在前面的默读中读到一些什么?(要求:用自己的话,条理清楚地告诉给大家。
教师可以从语态、语气、语速、层次等方面进行评价。
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文字障碍,可以由同学互相解决,老师点评。
要强调学生做好笔记。
)三、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1、了解课文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一、正音
雎()怫()冠()跣()抢()
庸()诸()僚()彗()聂()
傀()要()祲()与臣而将.四矣()
缟()挠()谕()
二、必须掌握的词
1. 故:故不错意也()
2. 惠:大王加惠()
3. 请:请广于君()
4 .若:非若是也()
若士必怒()
5. 善:以大易小,甚善()
6. 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7. 素:天下缟素()
8. 徒:亦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9. 亡:且秦灭韩亡魏()
10. 为:以君为长者()
11. 谢:长跪而谢之曰()
12. 许:安陵君其许寡人()
13. 易: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以大易小()
弗敢易()
14. 布衣: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三、需要理解的词
1. 不辱使命()
2. 其()
3. 加惠()
4. 错意()
5. 请广于君()
6. 岂直()
7. 怫然()
8. 伏尸()
9. 免冠徒跣() 10. 抢()11. 士() 12. 仓()13. 休祲() 14. 与臣而将四矣()15. 必() 16. 缟素()17. 挺() 18. 色挠()19. 长跪而谢之() 20. 谕()
四、句子翻译
1.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4.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5.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6.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7.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8.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9.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10.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五、文学常识
课文选自《》,是西汉(人名)根据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体史书。
六、文本理解
(一)基本内容
1. 本文记叙了唐雎在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地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唐雎、的爱国精神。
2. 本文第三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秦王夸大天子之怒,意图是;第二层唐雎宣扬布衣之怒,与秦王针锋相对,最终。
3. 故事结尾秦王被折服后的表现,与初见唐雎时的表现形成,表现出他。
(二)试题举例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①仓.鹰击于殿上( ) ②天下缟素
..( )
③长跪而谢.之( ) ④寡人谕.矣(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12.文中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有“不悦”“”“”,表现了秦王骄横凶暴、色厉内茬的特点。
(2分)
13.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第③段中唐雎是怎样让秦王屈服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