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附课后练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附课

后练习

10.《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理解文意。

2.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3.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唐雎是如何应对这种形势的,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

二、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

《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句。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目标导学三:分类积累,读懂文义

1.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2.教师点拨本文重点词语。

【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同“措”)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

【古今异义】

①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否,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③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词类活用】

①天下缟素

(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

②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小看)

③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一词多义】

①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解释为“派”,后一个解释为“出使”)

②徒:A.免冠徒.跣(裸露)

B.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③惠:A.大王加惠.(恩惠) B.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目标导学四:把握情节,理清脉络

理清文章的思路,即把握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1):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4):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简要概括如下:

开端:出使的缘由。

发展: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唐雎从容不迫地解释。

高潮:面对面地斗争。

结局:秦王屈服。

目标导学五:分析语言,感知人物性格

1.分析下列句子,说说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盛气凌人,狡诈)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秦王咄咄逼人)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秦王无理责问)

④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⑤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

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唐雎毫不示弱,据理反击)

⑦与臣而将四矣。(唐雎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⑧徒以有先生也。(秦王恐惧,前倨后恭)

2.此次出使秦国,唐雎作为一个使臣可谓是不辱使命。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雎的哪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

(1)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此处唐雎的回答,作为使臣对大国君主讲究了必要的谦恭和礼貌,委婉地回应秦王的强加之辞。用“受地于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而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得鲜明有力,同时也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雎作为使臣的外交才能和忠诚态度。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此处唐雎论辩的语言将故事推至高潮,“庸夫之怒”和“士之怒”的比较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追求,使秦王不敢低估他的力量和决心。为了增强语言的力度,他罗列士人刺杀君主的历史事件,并渲染刺杀时上天的征兆,用正义和坚决瓦解秦王的强势心理。针对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恐吓辅之短小紧凑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果断言辞,意图用生命捍卫国家领土,瞬间击垮了色厉内荏的秦王,使其胆怯畏惧,可谓言

之有据且言之有力。

3.假如你是使臣唐雎,说说双方谈判交锋时秦王嬴政留给你的印象。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

【学习提示】

直接对人物形象发问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发现的乐趣,也容易让回答缺少丰富人物个性的认识。进入角色,换位评价,角色感和情境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示例:唐雎: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暂避了这一劫。

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雎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键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安陵国拥有唐雎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

目标导学六:赏析文章写作艺术

本文除了用对话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外,还体现出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鲜明的对比手法:

①秦王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使人易地——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唐雎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③秦王与唐雎的性格对比:

秦王:(狡诈狂妄、色厉内荏)以五百里易安陵(利诱之)

安陵君:愿终守之弗敢易(机智勇敢、不卑不亢)(明辨之)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10.《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唐雎.( ) 徒跣.( ) 怫.然( ) 抢.

地( ) ɡǎo ( )素 色náo ( ) 休jìn ( ) huì( )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安陵君其.许寡人(代词,他)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B .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增广、扩充) 君逆.

寡人者(忤逆,不顺从)

C .岂直..五百里哉(哪里只是) 秦王怫然..

怒(愤怒的样子) D .伏尸..百万(横尸在地) 长跪而谢.

之(道歉)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B.寡人谕矣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D.与臣而将四矣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D.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6.下列各句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是对古代帝王的敬称。

B.《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写的,共三十二篇,分十二策。

C.“岂直五百里哉?”中的“哉”是现代汉语“吗”的意思。

D.文中唐雎列举了平民中的四个有志之士的发怒。

7.下列句子全都表现秦王蛮横的一项是( )

①秦王不说②秦王怫然怒

③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④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⑤秦王色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8.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食粮,阅读经典不可或缺。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下面是一段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的文字,请概括出经典作品的四种功能。(每点不超过六个字)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融在我们的基因里。更何况,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承,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当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①②

③④

(2)阅读下面关于“如何阅读名著”的短文,联系全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下列方法供参考:

一、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这样就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①。

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②。二者结合,收获更多。

三、③。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来④。

(3)“回目”是中国传统小说常见的标题形式,常常采用对仗的方式,一方面概括章节内容,另一方面暗示结构主题。下面是以“回目”的形式为两篇经典文章拟写的标题,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补充出空缺之处。

示例:《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①《唐雎不辱使命》——唐雎而使命不辱,秦王藏祸心却。

②《孔乙己》——小酒店大世界;,尝尽人间酸辛。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3分)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

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

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

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1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3分)

平民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2)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3分)

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国凭借着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存活了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你在啊。

11.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4分)

①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布衣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②表达决心:唐雎表示要效法这三位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2019·浙江中考模拟)比较阅读选文,回答问题。(14分)

【甲】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

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乙】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1)王曰,何坐.?

(2)圣人非所与熙.也

(3)寡人反取病.焉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13.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吾欲辱之.

B.挺剑而.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徒以.有先生也吾欲辱之,何以.也?

D.生于.淮北则为枳于.土墙凹凸处

14.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15.【甲】文中晏子绵里藏针的回敬是因为楚王的轻慢无礼,那么【乙】文中唐雎“挺剑而起”是因为秦王的什么言行呢?请从【乙】文中找出所对应的语句进行回答。(2分)

16.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4分)

参考答案:

1.(jū)(xiǎn)(fú) (qiānɡ) (缟) (挠) (祲) (彗) 2.A 3.A 4.C 5.D 6.C 7.D

8.(1)①体悟经典之美②继承传统文化③经历文化濡染④发生气质变化

(2)①登高览景,俯瞰脚下,景点布局,景物搭配,游览路线都了然于心。②精读细节,有利于深刻领悟文章主旨。③摘抄、写作与阅读相结合。④加深理解,拓宽视野。

(3)①《唐雎不辱使命》——唐雎胡国土而使命不辱,秦王藏祸心却自取其辱

②《孔乙己》——小酒店大世界充满世态炎凉;孔乙己屡落第,尝尽人生酸辛

9.A

10.(1)平民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2)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国凭借着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存活了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你在啊。

11.①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布衣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②表达决心:唐雎表示要效法这三位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12.(1)犯罪 (2) 同“嬉”,开玩笑 (3) 羞辱 (4) 曾经

13.D

14.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15.言是秦王说的“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行是“秦王怫然怒”。

16.晏子主要靠他的聪明机智,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和其高超的口才及应变能力;而唐雎则靠他的有勇有谋,临危不惧,不畏强暴,有胆有识和凛然正气。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答案)

10唐雎不辱使命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外交是没有xiāo烟的战场。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不畏强暴、据理力争,这种勇气和胆识令人折.服,而盛气凌人、阴险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正 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摄下败下阵来。许多外交英雄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蔺相如出使强秦,最终完璧归赵; 诸葛亮出使东吴,说 服孙权联合抗曹。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xiāo(硝)烟寻衅.(xìn)折.服(zhé)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威摄”,正确写法是“威慑”。 (3)“色厉内荏”中,“色”的意思是脸上表现的神情;神色;“荏”的意思是软 弱。 (4)请仿照画线句再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2.(成都中考)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食粮,阅读经典不可或缺。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 的题目。 (1)下面是一段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的文字,请概括出经典作品的四种功能。(每点不 超过六个字)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这份对经典之 美的体悟,融入我们的基因里。更何况,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拋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 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 承,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 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当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 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①体悟经典之美②继承传统文化 ③经历文化濡染④发生气质变化 (2)阅读下面方框内关于“如何阅读名著”的短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提供下列方法供参考: 一、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这样就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附课后练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附课 后练习 10.《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理解文意。 2.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3.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唐雎是如何应对这种形势的,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 二、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 《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句。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目标导学三:分类积累,读懂文义 1.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2.教师点拨本文重点词语。 【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同“措”)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 【古今异义】 ①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否,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③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词类活用】 ①天下缟素 (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 ②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小看) ③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一词多义】 ①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解释为“派”,后一个解释为“出使”) ②徒:A.免冠徒.跣(裸露) B.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③惠:A.大王加惠.(恩惠) B.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目标导学四:把握情节,理清脉络 理清文章的思路,即把握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1):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4):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简要概括如下: 开端:出使的缘由。 发展: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唐雎从容不迫地解释。 高潮:面对面地斗争。 结局:秦王屈服。 目标导学五:分析语言,感知人物性格

10《唐雎不辱使命》(部编本九下语文精品导学案案附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战国末期大约最后十年,秦国相继翦灭六国,吞并了原为六国附属的若干小国。当时,秦国的兼并与其他六国的反兼并矛盾空前尖锐。一些国家屈服于秦的淫威,“割地贿秦”,但也有不少国家,敢于起来抗争,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机智果断、勇武兼备的爱国者——唐雎,一起来感受他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深入虎穴,并与之斗智斗勇的故事,相信你心中定然升腾起一股豪侠之气。 1.积累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3.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对比,衬托,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5.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接触《战国策》里的又一个游侠勇士——唐雎。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雎(jū)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 祲(jìn) 缟(gǎo) 傀(guī) 挠(náo) 2.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给予恩惠。 怫然:盛怒的样子。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色挠:指变了脸色。挠,屈服。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 谢:道歉。 谕:明白,懂得。 3.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秦王不说(“说”通“悦”,愉快) (2)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3)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 (4)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古:即使如此;今: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2)“非若是也”(是:古:这样;今:判断动词) (3)“休祲降于天”(休:古:吉祥;今:休息) (4)“虽千里不敢易也”(易:古:交换;今:容易) (5)“长跪而谢之曰”(谢:古:道歉;今:感谢)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附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附答案(2)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附答案(2)文章来自: 《唐雎不辱使命》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2、借助注释翻译课文,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学习过程: 1、导入:情境导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文章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 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2、简介作者及作品 刘向(约前77-前6年),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根据一些纵横家及门徒的著述,编订 了《战国策》。 《战国策》经刘向整理编辑。全书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策,共

33篇。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到秦并六国,约240年。 内容主要是记载当时谋臣测试游说诸侯或互相辩论时所 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中所记人物复杂,有纵 横家,如苏秦;有义士,如唐雎、鲁仲连;有不怕死的 勇士,如荆轲、聂政。这些人物形象塑造得极为生动。《战国策》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注音 唐雎()缟素()怫然()免冠() 韩傀()休祲()王僚()以头抢地()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辱易其加惠错广 逆轻直怫然徒抢 休祲挠谢谕 4、对应翻译下列句子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4)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5)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唐雎不辱使命》

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唐雎不辱使命》 编者:时间: 上课者:课型: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徒”、“其”、“休”、“谢”、“虽然”等词的含义。 2.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训练诵读与语言表达。 3、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二、知识准备: 1、结合注释了解《战国策》。 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 4、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学习内容: (一)学习范围、学习要求:把握人物说话的语气,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意。(二)学习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三)学习过程: 1、交流搜集到的本文、《战国策》及“士”等的有关资料。 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3、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一段课文,每读一句,学生就跟着集体杂然地翻译文句。 4、学生仿效老师的方式分组译读课文。 5、教师从2、3段中找出几个难句请学生口头翻译。如: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6、学生杂然地再读课文。 7、学生演读课文。 ⑴演读分两组,每组各找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⑵演读内容分别为课文的第2段和第3段。 ⑶演读地点设在讲台。 ⑷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能融入角色中。 8、演读课文 (1)、演读,读懂气节与精神。 (2)、学生课本剧展演。 通过演出,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学生表演,余生在点评中获取新的认识 9、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思考后师提问。 10、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 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 《唐雎不辱使命》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语文阅读文章,通过讲述唐朝名将唐雎的故事,传达了“忠诚、勇敢、仁爱”的价值观念。 一、文章梗概 文中先讲述了唐朝时期,薛仁贵领导的唐军在攻打反唐叛军时,被反唐势力找了一个机会,用假消息勾引唐军,将唐军陷入绝境,唐军要求唐玄宗紧急调集兵力前往救援。唐雎接到紧急军令后,冒着生命危险,连夜赶到敌营,探明敌军的情况,并成功将消息带回唐军将领手中,最终唐军成功斩首敌人,见到了胜利的曙光。 二、文章主题 本文的主题是“忠诚、勇敢、仁爱”。唐雎是一位忠诚的将领,他始终信任唐玄宗的指挥,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敌军营地,探明敌情。他还是一位勇敢的战士,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毫不犹豫地执行命令。最后,文章还表达了仁爱的价值观,唐雎在搜救战友时,没有杀害手无寸铁的朝阳,反而还照顾了他的伤口。

三、文章阐释 1.忠诚 在本文中,忠诚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念。唐朝时期,唐雎信赖皇帝的指挥,从未怀疑皇帝的意愿,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仍然执行了皇帝的命令。这种忠诚感不仅仅是对皇帝的尊敬,还包含对家国的忠诚。唐雎的侄儿曾问他:“您为什么这样忠心耿耿地对皇上?皇上这么多年来对您也不怎么公平呀!”唐雎淡然而言:“我是忠诚于自己的责任,忠诚于保卫我们的国家”。 2.勇敢 勇敢是战争中必备的品质,我们在本文中看到了唐雎的勇敢,他在担任前线指挥官时,尤其是在敌人陷害唐军的危急时刻,带着部队猛攻敌军,并有了一次更加危险却更加值得表扬的行动,就是他单枪匹马去侦查红巾军,在成功打通唐军的补给线之前经过了数次危险的场面。唐雎这种勇敢不是因为他对死亡一无所惧,而是出于对工作、对国家和对自己的责任感。 3.仁爱 仁爱是一种人类本质中的美好品质,唐朝时期,唐雎个人在战争中表示出的“死心塌地”的担当和“发扬人间大爱”的情怀,在古代战争文化背景下,具有很高指导意义。唐朝时期的战争,多有“刀下留人,人情味”、曾参与战争的文人如苏辙、曾巩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0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0 唐雎不辱使命 学案(含答案) 10 唐雎不辱使命 作品 走近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刘更生,字子政,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编次。该书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策士们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背景链接 战国末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原是魏的附属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折服了秦王。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欲易安陵 安陵君:愿终守之 抵制秦王:轻寡人与 骗局唐雎:千里不易不畏强权 反击秦王:天子之怒敢于斗争 护国唐雎:布衣之怒胆识兼备 取得秦王色挠 胜利长跪而谢 主旨点睛 本文记叙了唐雎在安陵国危急存亡的时刻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出色地完成使命这一事件,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家尊严的严正立场和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自主学习 字音字形 雎(jū )怫然(fú )跣(xiǎn ) 抢地(qiānɡ )傀(ɡuī )休祲(jìn ) 缟素(ɡǎo )色挠(náo ) 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同“措” (2)仓鹰击于殿上同“苍”

2.古今异义 (1)唐雎不辱使命 古义:出使任务今义:重大的责任(2)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3)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只,仅仅今义:不弯曲 (4)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道歉今义:感谢;凋落 3.一词多义 (1)徒 ①亦免冠徒跣动词,裸露 ②徒以有先生也副词,只、仅仅 (2)怒 ①非士之怒也动词,发怒 ②怀怒未发名词,愤怒 (3)使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动词,派遣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 (4)与 ①轻寡人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②与臣而将四矣连词,和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下册系列(部编版)解析版

10《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策》,积累重点文言字词,朗读课文,把握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体会人物对话特点,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掌握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重难点】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把握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体会人物对话特点,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掌握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河畔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他不畏强暴,视死如归,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战国策》里的唐雎。 二、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了解《战国策》,积累重点文言字词,朗读课文,把握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体会人物对话特点,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掌握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学生齐读 第一课时 三、预学展示 1.作品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史书。是末年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

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寓言,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等,至今还为人所称引。 2.知识链接:国别体 国别体指以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五百年的史实。《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国策,四百八十六章。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3.写作背景 战国末期,在诸侯国中以秦国最为强大。秦王想统一各国,发动了一连串的对外兼并战争。公元前230年,它灭了韩国,接着又于公元前225年吞并了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此时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在这种情况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与虎狼之秦作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这篇文章就是这次斗争的实录。 四、朗读指导 放课文朗读后,自由朗读课文。并要求: 读音准确;停连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五、疏通文意 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画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画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二)字词梳理,积累文言语汇。 1.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 仓鹰击于殿上 2.古今异义 非若是也 岂直五百里哉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虽然,受地于先王 长跪而谢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答案)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语句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D.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无误的一项是() A.唐雎(jū)缟素(gǎo)嗟乎(jiē)以头抢地(qiǎng) B.寡人(guǎ)宫殿(diàn)袭击(xí)长虹贯日(guàn) C.韩傀(guī)休浸(jìn)彗星(huì)挺剑高起(tǐng) D.晓谕(yù)忤逆(wǔ)怫然(fú)免冠徒跣(xǐ) 3.下面对课文《唐雎不辱使命》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安陵君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课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4.下列句子分别揭示了秦王的什么态度?将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横线上。 A.前倨后恭 B.以势压人 C.恐吓威胁 D.不可一世 E.虚伪狡诈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④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⑤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5.《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在勾勒人物时主要运用了对话的方法,寥寥十来句,就将一个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英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摆在读者面前,让人不禁肃然起敬。请就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物的语言作一个片段描写。注意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200字左右。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是一份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史记》中的篇章《唐雎不辱使命》的学习资料。该学案适用于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主要围绕着该篇章的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旨在让学生深刻领会其中道德和思想内涵,并能够将之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一、概述 《唐雎不辱使命》是《史记》中的一篇章,主要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唐雎和他的儿子,为韩国讨回代表争夺而身赴韩国策划策反的故事。唐雎虽经历了周围的袭击和安排,但仍然独立思考,坚守原则,成功达成了目标。这个故事充满着勇敢、智慧和无私的品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实例。通过对《唐雎不辱使命》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并掌握核心的价值观。 二、背景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不断的时期,各国战争频繁。同时,它也是中国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潮交汇产生的时期,其中包括诸子百家和儒家。在这个时期,许多政治家和军事家都为各自的国家做出了贡献,他们的思想和才华也是各具特点。唐

雎就是其中之一,他是鲁国大夫,一个有决策能力和公正办事的领袖。 三、故事情节 《唐雎不辱使命》主要讲述的是唐雎为鲁国策划策反韩国以夺回代表争夺的故事。当时,鲁国和韩国讨论争夺代表权,唐雎应韩国之约,前往韩国会议,谋划援助韩国夺回代表权。在这段时间内,唐雎经历了种种袭击和陷阱,他独立思考和决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最终成功达成了目标。 四、人物形象 唐雎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智囊,在故事中,他表现出了勇敢、智慧和公正的品质。他不但拥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还能够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自信,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尊重别人的想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团队的信任和支持。 五、语言风格 在故事中,唐雎用到了很多优美的语言,它的特点是简单、明了,并强调了时代的特点。在《唐雎不辱使命》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文化和历史的积淀,同时也能够看到如何运用语言来传递思想和情感。 六、价值观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唐雎不辱使命》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唐雎不辱使命》学习任务单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 1.了解文学常识。 2.掌握注释、翻译。 3.梳理故事情节,概括段落大意。 【学习准备】 准备好课本、笔记本。边观看边做记录。 【学习方式和环节】 观看视频课学习,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学习环节主要有: 1.了解《战国策》、刘向等文常。 2.分段翻译,对照参考译文,掌握重点字词。 3.概括全文段落大意。 【作业设计】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 2.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3.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4.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 1.分析人物形象。 2.探究文章中的语言描写和对比手法运用。 3.体会并学习唐雎为国尽心尽力,大义凛然的气概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学习准备】 准备好课本、笔记本。边观看边做记录。 【学习方式和环节】 观看视频课学习,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学习环节主要有: 1.找出文章中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揣摩下列几个句子的语气,理解人物性格。 3.填写秦王唐雎的三回交锋对比表格,概括两人的性格特征。 4.探究本文写法独到之处,思考文章的现实价值。 【作业设计】 1.给下列字注音。 雎( ) 怫( ) 跣( ) 抢( ) 祲( ) 缟( ) 傀( ) 挠( )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学习难重点: 理解课文,了解人物形象。 自主预习案: 1、查阅资料,把你收集到的《战国策》知识和本文背景知识写在下面。 作家作品: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背景资料: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韩傀 3、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 5、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以大易小请广于君 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小缟素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寡人谕矣 大王加惠故不错意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徒以有先生也安陵君其许寡人 6、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请广于君 7、一词多义 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怒:秦王怫然怒怀怒未发 徒: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 以:以头抢地耳以君为长者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虽:虽然,受地于先王(虽:虽然,转折连词) 虽千里不敢易也(虽:即使) 8、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课后习题(含答案)

10唐雎不辱使命 一、基础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ɡuǎ)色挠.(náo)弗.敢易(fú)大义凛.然(lín) B.唐雎.(jū)缟.素(ɡāo)魏襄.王(xiānɡ)以头抢.地(qiānɡ) C.休寝.(jìn)韩傀.(ɡuī)夫.专诸(fú)免冠徒跣.(xiǎn) D.怫.然(fú)侵.犯(qīn)长跪.(ɡuì)寡人谕.矣(yǔ) 1.答案 C A.凛lǐn。B.缟ɡǎo。D.谕yù。 2.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B.秦王怫.然.怒(愤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平民) D.休.祲降于天(休息) 2.答案 D “休”是“吉祥”的意思。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不错意也 B.徒以有先生也 C. 长跪而谢之 D.秦王怫然怒 3.答案 A “错”同“措”。 4.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 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B.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C.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成直线的。) D.秦王色挠.(古义:变化。今义:轻轻地抓。) 4.答案 D “挠”的古义是“屈服”。 5.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B.天下缟.素.(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穿缟素) C.虽千.里.不敢易也(数词用作名词,方圆千里的土地) D.与臣而将四.矣(数词用作动词,变成四个人) 5.答案 B “缟素”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不同意义或用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堂练习(含答案)

10 唐雎不辱使命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休祲.( ) 唐雎.( ) 韩傀.( ) 色挠.( ) gǎo( )素fú( )然 免冠徒xiǎn( ) 以头qiāng( )地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秦王怫然 ..怒 (3)天下缟素 .. (4)秦王色挠. (5)寡人谕.矣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B.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C.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D.军士吏被甲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易.安陵(交换) 加惠.(恩惠) 虽然.(这样) B.布衣 ..(平民) 休祲.(不祥) 请广.于君(增广、扩充) C.尝.闻(曾经) 庸.夫(平庸) 以头抢.地(碰,撞) D.徒跣.(赤脚) 长跪而谢.之(感谢) 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5.下列句子分别揭示了秦王什么态度?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前倨后恭 B.以势压人 C.恐吓威胁 D.不可一世 E.虚伪狡诈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安陵君其许寡人! ( ) (3)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 (5)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6.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课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C.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残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D.课文第2段是文章的高潮部分。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7.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大王加惠 .. (2)岂直.五百里哉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10.为什么说秦王“易地”的要求是别有用心的? 阅读甲、乙两篇文章,完成题目。 [甲]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收获平台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注意: ⑴唐雎()⑵韩傀.()⑶免冠徒跣.() ⑷休祲.()降于天⑸天下缟.素()⑹寡人谕.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 ⑴以大易小,甚.善;虽然 ..,受地于先五()⑵唐雎不辱.使命() ⑶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⑷长跪而谢.之() ⑸以.君为长者()⑹徒以.有先生也() 3.指出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轻寡人与?()⑵故不错意也()⑶仓鹰击于殿上() 4.《唐雎不辱使命》选自____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末年__________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 二、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答: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解释加点的词 ①故不错意 ..也()②轻.寡人与() ③虽.千里不敢易,岂直 ..五百里哉()() ④请广.于君()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什么词,表示什么么语气。 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②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 ③岂直五百里哉.? () 4、按原文内容填空: ①选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选段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空间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一)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二)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含答案

唐雎(jù)不辱使命刘向(西汉末)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词语,如:使、易、其、许、以、虽、对、徒、抢、休、谕、谢等;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对比衬托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唐雎和秦王的性格; 3.学习理解含蓄的外交辞令;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斗争的精神; 5.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 【学习重难点】 学习目标1、2、4 【资料链接】 1.《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断代史。其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全书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约二百三四十年间的事。《战国策》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语言生动流畅;还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使得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另外,它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因此,它对后世散文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2.刘向 刘向(约前77年——约前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原名更生,字子政。因其官终中垒校尉,故世称刘中垒。 3.背景资料: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虽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但已岌岌可危。秦王想通过外交用诈骗手段不动一兵一卒取得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在秦王寻衅威胁下,唐雎针锋相对,勇挫秦王,不辱使命。 【课文】 秦王使.(派,派遣)人谓.(对······说)安陵君曰:“寡人欲.(想要)以.(用)五百里之地易.(交换)安陵,安陵君其.(助词,加强语气的作用)许.(答应)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给予)惠,以大易小, 甚善;虽然 ..(虽然如此),受地于.(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因此)使.(派,派遣)唐雎使.(出使)于.(到)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况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凭借,依靠)五十里之地存者,以.(把)君为长者,故.(所以)不错.(错,通“措”)意.(错意,置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扩充)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轻视,看不起)寡人与.(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唐雎对.(回答)曰:“否,非若是.(这样)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即使)千里不敢易也,岂直.(只,仅仅)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盛怒的样子)怒,谓唐雎曰:“公亦尝.(曾经)闻天子之.(主谓助词)怒乎?”唐雎对 曰:“臣未尝 ..(平民)..(不曾)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 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主谓助词)怒,亦免冠徒 ..(摘掉帽子)跣.(xiǎn)(脚),以.(把)头抢.(qiāng)(撞)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主谓助词)刺王僚也,彗星袭.(扫过)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直冲)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通“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吉祥)祲.(jìn)(不祥)降于.(从)天,与.(加上)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穿丧服),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脸色)挠.(屈服),长跪 ..(直身而跪)而谢.(道歉)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yù)

《唐雎不辱使命》师生共用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师生共用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师生共用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唐雎不辱使命》师生共用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近日,在我校的九年级语文课堂上,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篇关于唐雎的故事,以及相关的思考和探究。这篇文章的导入非常精彩,让我们很快地被引入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之中。 在浏览农历乙未年《文华阁杂志》时,我们偶然发现了《文华主人唐雎在到广州督师途中所见》一文,被其中唐雎“举世无双”的聪明才智和“不辱使命”的风范所吸引。唐雎,生于唐朝初年,是唐初一位著名的学者,被誉为“学中子孙”。他的著作《唐雎一字旻,集》在当时就被誉为“天下奇书”。 唐雎虽是学者,却背负着官方的使命去广东任巨鹿军师道,途中所见所闻,与我们现在的旅游和游学也颇为相似。唐雎途中所取得的收获,不仅仅只是田园风光,还蕴含着许多哲理和思考。 第一局景,是唐雎在南阳时,驾车过一座大堤。堤上面,一只北风在吹,而堤下,狂风却来自南面。这个自然现象,让唐雎着迷不已,他意识到:自然的规律是不分南北之分的,问题出在人们的认识上。如果我们以宏大的视角来看待自然,就会发现自然规律是一个整体。

第二局景,是唐雎在珠江口处。他发现这里的海水与内地的江水是不同的,而且海水是咸的,这也让他再一次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唐雎在对这里的渔民进行访问时,得知这里出了许多船外的大生物——海豚,而这些海豚以慢慢地游过去而著称。他从中联想到了教育中的启示:不要总是追求速度,而要学会慢慢来,静心观察。 第三局景,是唐雎在广州时,看到了一声大喊,于是他就跟着这声音的方向去看,只见一个孩子惊恐地跑来,原来是碰到了蛇。唐雎比较不同的处理方法,是让孩子多看蛇一会儿,因为他认为了解了蛇的行为习性之后,就不容易害怕了,而且心中也更有安全感。他的这种做法,实则也是一种“赛博教育”的思想,让人们透过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而增强自身的能力。 以上不完全是唐雎在巨鹿途中的经历,但却印证了唐雎在教育中引导学生学习的理念。这篇文章的精彩阐述,为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提供了相当多的思考与启示 唐雎通过他在自然中的观察与体验,提出了诸如整体性认识、慢生活、以及信息处理等教育思想。这些思想不仅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创造力、判断力与领导力等能力。唐雎的理念一直被千百年后的教育家们所推崇,它们对于我们建设拥有更加和谐与高效教育系统,提高人民素质与建设幸福社会,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唐雎不辱使命》师生共用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0《唐雎不辱使命》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熟读课文,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参考答案: 本文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有:不说、怫然怒、色挠。当安陵君委婉地拒绝了秦王使者易地的欲求后,秦王“不说”,表现出极为失落不满的情绪;当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坚决表示不易地时,语带讥讽,让秦王侵吞安陵国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击,所以秦王“怫然怒”;当唐雎的“布衣之怒”战胜了秦王的“天子之怒”时,“秦王色挠”,神情沮丧,完全失去了唯我独尊的威严。秦王情绪的变化,是对安陵国君臣坚强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应,他从“不说”到“怒”,最后到沮丧(色挠),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情绪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颇富戏剧性。 二、本文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了唐雎这一“士”的形象。仿照示例,另选一处人物语言加以分析。 示例: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辞严,有理有节。 参考答案: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明言易地,暗为巧取豪夺,安陵君当然明白其中的诈伪。但他却不做正面驳斥和申辩,而是顺着秦王的“好意”说下去。他首先肯定这是秦王的恩惠,是非常好的事;然后,语意陡转,表明坚守先王土地,定不可移、誓不可夺的决心。这样的外交辞令,言辞虽卑,意志不衰。既没有过分激怒秦王,也表明了自己守土不易的严正立场,可谓敏于应对,善于言谈。 三、朗读下列各组句子,体会加点词的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