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阅读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阅读答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阅读答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阅读答案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蕴含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加强地城文化研究,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

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一定自然地理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熟知和认同、带有地域文化符号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在中华大地上,多种多样的优秀地域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

地域文化历来是中华文化宏大画卷中的灿烂一页,是中华民族不断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宝藏。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很早以前就是在广阔的地理空间内形成的,其中包括平原、高原、山地、河谷、海城等。

在这些地理空间内,人们发展出农耕、渔猎、游牧等不同经济形态,进而形成具有明显地域差别的文化。

西周分封之后,齐、楚、燕、晋等处于不同地域的诸候国,依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基础,发展出既具有共同特点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

秦汉以降,中华文化的地域格局不断扩展,内容也愈加丰富。

直至近现代,地城文化一直在为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

当前,高铁、互联网等的发展虽然极大消除了不同自然地理空间之间的界限,不同地域文化也加速向具有同质特性的现代文化转化,但地域文化并没有消失,还将持续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地域文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地域文化研究,不是简单地重复地方文化研究,也不能与民族文化研究画等号,更不可将其与文化地理学等同,而是要突出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这样的地城文化研究,是通过历史、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学、宗教等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深入分析中国各个地域文化的历史源流、丰富内容、人文特征和当代价值。

换言之,当代地域文化研究要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于中华文化真实、立体、全面的展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地域文化01-04任务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01-04任务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01-04任务参考答案地域文化01-04任务参考答案单选题(大洋洲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可与安阳殷墟、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相媲美。

(大洋洲遗址)的发掘再次证明,赣江流域曾有一支与中原商殷青铜文明有别的土著青铜文化。

(赣南) 是明清时期闽粤移民的集中地和大本营。

(浒湾镇)是我国最大的刻板印刷基地之一。

(角山遗址)是我国至今发掘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制造原始陶瓷的窑场。

(角山遗址)为目前所知江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商代窑炉。

(南丰)被称为“傩舞之乡”(青花)烧造成功,使景德镇瓷器在全国独占鳌头。

(吴城遗址)的发现,否认了“商文化不过长江”之说。

(吴城遗址)是目前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规模最大、出土物最为丰富的商周文化遗存。

(西周)时期江西地方文化遗址密集出现(弋阳腔)被称为后世高腔之祖“崇仁学派”的开创者是(吴与弼)“鹅湖之会”的地点是(鹅湖寺)“浮梁歙州,万国来求”描述的是江西哪一种商品远销海外(茶叶)“浮梁歙州,万国来求”指的是江西历史上哪种商品 (茶叶)“江西”得名于(江南西道)“江西”是以(长江)为座标而得名的?“江西诗派”的创立者是(黄庭坚)“江西填湖广”指的对象是(人口)“马祖”是指(道一)“牡丹一出,几令西厢减价”,“牡丹”指的是汤显祖的戏曲(《还魂记》) “傩”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生自古谁元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诗句。

“四十八家药材行,还有三家卖琉黄”形容的是(樟树镇)“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是指(上栗)“样式雷”家族所从事的行业是(建筑业)“馀汗之水”是指 (信江)“元诗四大家”中有(3)人是江西籍的。

《岛夷志略》的作者是(汪大渊)《广舆图》的作者是(罗洪先)《禾谱》的作者是(曾安止)《集古录》的作者是(欧阳修)《六一诗话》的作者是(欧阳修)《十送红军》由(《送郎歌》)改编而来。

《宋史》中,有(86 )江西人有传记。

《滕王阁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与下列江西哪位历史人物有关(徐稚)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新五代史》的作者是(欧阳修)《舆地图》最早刊石于(龙虎山)安源工人俱乐部成立于(1922)年。

地域文化期末复习题答案

地域文化期末复习题答案

地域文化期末复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传承性的文化现象。

以下哪项不是地域文化的特点?A. 独特性B. 稳定性C. 多样性D. 传承性答案:C2. 地域文化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A. 地理环境B. 历史背景C. 社会结构D. 以上都是答案:D3.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通常指的是:A. 国家B. 省份C. 城市D. 所有选项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形成有重要影响?A. 气候条件B. 经济发展水平C. 宗教信仰D. 政治制度答案:ABCD2. 地域文化的表现可以包括哪些方面?A. 语言B. 饮食C. 服饰D. 建筑答案:ABCD三、判断题1. 地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不会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答案:错误2. 地域文化只存在于特定的地理区域内,不会对其他地区产生影响。

答案:错误3. 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地域文化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地域文化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地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同时还能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方式。

答案:地域文化的传承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教育系统传授相关知识,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利用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以及通过艺术作品如电影、音乐、书籍等形式来展现和传承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专科)答案

地域文化(专科)答案

第 1 大题: ( 得 38 分 ) 单项选择题1 . ( 应得2 分,实得 2 分 )()年画则往往与乡间民俗结合在一起,如李福记堂印制的《累积资金》图,以墨、绿、黄、红四色套版印制。

A . 泉州B . 漳州C . 福安D . 福鼎正确答案:A .2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由于()对闽学有重要贡献,人称他为“闽学干城”。

A . 蔡元定B . 黄干C . 陈淳D . 真德秀正确答案:A .3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清代福建最著名的两个画家为()A . 上官周、华嵒B . 上官周、黄慎C . 华嵒、黄慎D . 翁陵、华嵒正确答案:C .4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流行于龙岩、三明及龙溪等地,因其主要声腔属弹腔南北路,故称“乱弹”;又因其声腔来自外省,亦称“外江戏”。

A . 词明戏B . 平讲戏C . 大腔戏D . 闽西汉剧正确答案:D .5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明代晋江人( )的《国史唯疑》,通记历朝人物遗事,后半卷专记闽事,可补史传不足。

A . 郑鸿逵B . 王忠孝C . 黄景昉D . 谢杰正确答案:C .6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宋代福清人()善画龙,其《云龙图》右下角自题四行三言六句,这种三位一体的再现形式和手法,在南宋文人画中已开始出现,但为数很少,其开元代及以后普遍化先河。

A . 惠崇B . 徐竟C . 曾世贤D . 陈容正确答案:D .7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福建的地方宗教也有很大的影响,最有名的是“三一教”。

这是将儒、释、道三教合而为一的教派,由明代正德、嘉靖、万历年间福建莆田()创建的。

A . 林兆恩B . 吴崇岳C . 王中正D . 杨万大正确答案:A .8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福建曲艺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影响最大、最古老、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是()。

A . 南音B . 锦歌C . 南词D . 评话正确答案:A .9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明代统治者厉行海禁二百年之久,但位于( )的月港依然帆樯如栉,海外客商汇聚,成为全国最大的走私港。

地域文化作业3

地域文化作业3

第 1 大题: (单项选择题得 40 分 )应得 2 分, 实得 2 分 )1 . (《老丈夫》(福州)借一个新婚女子之口,写对新婚丈夫的印象:“都道新郎表堂堂,谁料胡须过胸膛。

头发如像寒冬雪,胡须好比关云长。

”表现了福建歌谣( )的艺术特点。

A . 幽默深刻B . 复沓手法C . 运用典故D .讽刺嘲弄正确答案:A .应得 2 分, 实得 2 分 )2 . (( )年画则往往与乡间民俗结合在一起,如李福记堂印制的《累积资金》图,以墨、绿、黄、红四色套版印制。

A . 泉州B . 漳州C . 福安D . 福鼎正确答案:A .应得 2 分, 实得 2 分 )3 . (在表现事理的谚语中,主张要以毒攻毒,以恶制恶的谚语“阎王也怕恶鬼,五帝也怕歹人”出自( )。

A . 泉州B . 厦门C . 三明D . 福州正确答案:D .应得 2 分, 实得 2 分 )4 . (( ),福建经济高度发展,人口急剧增长,山区被大规模开发,农业上实行精耕细作,经济作物如葛麻、甘庶、茶、荔枝等都得以大规模种植;手工业中,以造船业、制瓷业为最。

A . 唐末五代B . 宋代C . 元代D . 明代正确答案:B .5 . (应得 2 分, 实得 2 分 )( )爱唱山歌,因此其婚嫁也离不开唱歌,如“作表姐” “亲家伯”都是男女双方表现唱歌水平的活动。

A . 闽西客家B . 闽南回族C . 福州蒙古族D . 闽东畲族正确答案:D .应得 2 分, 实得 2 分 )6 . (在表现志向的谚语中,以敢冒风险为荣,以敢打敢拼为乐的谚语“输赢笑笑”出自( )。

A . 石狮B . 连城C . 闽清D .平潭正确答案:A .应得 2 分, 实得 2 分 )7 . (泉州( )长811丈(约2300米),把闽南的安海和水头之间原来以舟渡往来的五里海湾连接起来,被认为“天下无桥长此桥”。

洛阳桥B . 安平桥C . 镇安桥D . 虎渡桥正确答案:B .应得 2 分, 实得 2 分 ) 有一些舞蹈在早期雏形,就由福建传入台湾,在台湾得以发展8 . (成熟,形成一种舞种后,又传回福建,在福建又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丰富。

地域文化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参考答案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某一特定地区的独特文化特征和传统,它是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族习俗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是地区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地域文化的特点1. 多样性地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不同地区的文化因素各异,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例如,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域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北方以热爱面食、讲究礼仪等为特点,而南方则以米饭、水乡文化等为代表。

这种多样性使得地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2. 历史渊源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地区的历史渊源密切相关。

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都对地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西藏地区的文化与佛教密不可分,这与佛教在该地区的广泛传播有关。

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是其独特性的重要来源。

3. 生活方式地域文化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不同地区的人们因地制宜,形成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生活方式。

例如,海边城市的居民常常以海鲜为主食,而山区人民则以农作物为主食。

这种生活方式的差异也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二、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对地区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1. 经济发展地域文化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地域文化的特色可以成为地方经济的独特竞争力,吸引游客和投资者。

例如,云南的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地域文化也可以成为地方特色产品的重要标志,促进地方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销售。

2. 社会凝聚力地域文化对社会的凝聚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地域文化是地区人民的共同记忆和认同,它能够让人们感到归属感和自豪感。

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加强地区居民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传统价值观念地域文化传承了丰富的传统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地区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江南地区的文化强调礼仪和人情味,这种价值观念影响了当地人民的待人接物方式和人际关系。

《地域文化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地域文化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地域文化散文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创作的散文。

一个散文作家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受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当他创作散文时,他的主体意识就自然落脚于特定地域文化的根基上,把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贯注其中并恰切地展示出来。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

鲁迅先生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注意。

散文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风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描写对象;一是来自作家。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

从描写对象来说,包括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等。

比如环境,在美学家丹纳看来它与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之一。

他认为自然的地域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而影响文学艺术的。

他在《艺术哲学》中明确提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而这正好直接关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

地域文化因素作为人物活动的外部环境进入散文作品,大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

在散文中,它们主要展示为一种独特的、气韵生动的人物画面与场景画面,给人以直观之感,或勾画出一种情调,一种氛围,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逼真的审美效应。

当然,体现于散文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物以及其他因素,都是经过作家体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

地域风情永远与人的生命存在着交织现象。

因此,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地域文化知识积累以及他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理解力等就成为最关键的了。

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首先来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长地,来自他的故乡、故园。

那里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给他以熏陶、感染,遂形成他最基本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

这种心理素质表现为绵长悠远的乡情、乡思、乡恋,它甚至可以伴人终生。

地域文化(专科)作业及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专科)作业及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专科)作业及参考答案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开放专科通识课《地域文化》单元作业(一)一、填空题:1.“浙江”的命名有很多种说法,但大都认为其中“浙”字的意思是曲折,“浙江”还有一些别名,如曲江、之江淛江等。

2.在浙江宁绍平原的余姚县河姆渡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原始村落遗址,出土有成堆的谷壳、谷粒、稻杆、稻叶,这是亚洲最早的水稻遗存。

3. 战国后期,越国渐趋衰落,约在公元前306年为楚国所败,成为附庸国。

4.所谓水文化,既有物态文化的层面,由此形成的稻作文化、鱼文化、船文化、桥文化等,又有心态文化层面。

5.水文化是浙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越人就曾把勤于治水的禹看作是自己的祖先,并认为他的墓地在会稽。

此外,越国历史上,勾践与文种、范蠡、一起卧薪尝胆,戮力灭吴的韧性战斗精神,也是这种水文化的具体体现。

6.浙江先民的干栏式建筑在形式上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底部悬空、正脊的两头翘起,二是屋顶的结构作两面坡式,三是类似于今傣族人建造的竹楼。

7.1907年,秋瑾在绍兴大通学堂起义,失败后被杀害于绍兴轩亭口。

同年,徐锡麟在安徽发动起义,枪杀安徽巡抚恩铭,失败后英勇牺牲。

8.浙江海宁人王国维,对文学、美学、哲学均有深湛的研究,他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把尼采哲学引进中国的人,对安阳殷墟甲骨文字、中国古代戏曲、词学的研究,使他成为我国近代最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之一。

9.两宋时期,名闻当时的永嘉学派薛季宣、叶适和“四明学派”、杨简、袁燮,义乌学派陈亮皆受当时温州、宁波、金华等经济发展、商贾之发达空气熏染,主张义利实用之学。

10.于越又称内越、大越,在越中发展最早,文明程度较高。

于越民族的形成主要来自地区内部不同文化间的融合,通过聚落与民族之间日益密切的交往而最终建立起亲密的血缘纽带。

11.浙江历史悠久,有很多早期人类活动遗址,著名的有浦江县的上山遗址、萧山的跨湖桥遗址,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嘉兴的马家浜遗址和余杭境内的良渚文化遗址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

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

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

《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

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

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

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

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

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

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材料二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

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

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

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

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

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

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

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

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

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材料三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

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

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

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

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

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

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

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绮.罗qǐB. 脍.炙人口kuàiC. 河朔.suòD. 脂.粉气zhī2. 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 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 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 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

3. 下列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宋词最初以“婉约”为正宗,此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

B.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C. 《边城》中的小城叫茶峒,小说中的人物有翠翠、天保和傩送。

D. 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边城》《长河》《四世同堂》等。

4.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 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C. 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D. 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5. 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

答出两点即可。

6. 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

B. 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C. 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

D. 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

7. 根据上述三个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

【答案】1. C 2. D 3. D 4. B5. 参考答案:①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

②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

③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

6. D7. “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包括:①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②当地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③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

【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主要考查的是多音字、形近字和异形字,有些字的读音区别度很小,可能体现在音调、平翘舌、前后鼻音等。

记忆它的读音时一般根据它的语意或词性。

解答此题,要注意其中的细微区别,根据字形、字义等来加以辨析。

选项C考核的就是平翘舌,“河朔”的“朔”应念“shuò”,而不是“suò”。

识记该字字音可与塑“sù”字的读音一起识记。

故选C。

【2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此题的答题区间,再将选项分别跟原文进行比对分析。

“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内容集中在材料一中,选项ABC在材料一中的第三段,由原文“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这句可见,A项是正确的;原文说“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

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

”可见,BC项是正确的。

材料一中第四段说“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而选项D则把“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置换为“词风豪放”,张冠李戴。

故选D。

【3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全国卷对文学常识的考查十分重视,考生应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记忆,也可以结合文本检验常识的正确性。

概括地说就是,要解答此题,一要靠积累,二要会推断。

此题既有对古文学的考查,也有对现当代文学的考查。

A项是对宋词等相关内容的考核;B项是对《水调歌头》内容的考核;C项是对小说《边城》内容的考核;D 项是对沈从文小说代表作品的考核。

D项的《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长河》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文艺术水平代表作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