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唐代燕乐的发展及其意义
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发展过程

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发展过程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其起源,燕乐起源于北魏,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壮大,在唐代成为了主要的音乐形式之一。
在唐代,燕乐在几位热爱音乐的皇帝的推动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例如,隋炀帝有专业乐工3万人,由太常寺管理。
到了唐玄宗时期,宫廷中的乐工多达数万人,并设立了“教坊”进行管理。
唐玄宗还将十部乐改为“坐部伎”和“立部伎”两部,进一步推动了燕乐的发展。
燕乐歌舞大曲的特点鲜明,其音乐性强,各种乐器演奏融洽,节奏感强。
歌词优美,富有诗意,深受人们喜爱。
在唐代,燕乐歌舞大曲不仅是宫廷娱乐的重要形式,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然而,安史之乱后,宫廷音乐开始衰退,许多宫廷乐工流落民间,燕乐的发展受到影响。
到了宋统一后,虽然设立了教坊,沿用了唐代的旧曲,但宫廷内外演奏的大曲只是唐时的盛况的一部分,规模也大为缩减。
总的来说,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经历了起源、发展和衰落的不同阶段。
在唐代,燕乐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和推广,成为了当时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燕乐逐渐失去了其在宫廷中的地位,最终被市民艺术(如戏曲、说唱、城市歌曲等)所取代。
中国音乐通史(简答与论述题答案)

二、名词解释:1.燕乐:燕乐,又称宴乐,专指统治者在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唐代的燕乐由多部乐和二部伎组成,它是在汉魏至隋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外各民族音乐交融的产物。
2.xx:雅乐是周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等场合所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正”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
西周雅乐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不同的等级享用不同的乐队和舞队规模、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乐舞。
3.xx:(1912~1935)音乐家,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原籍云南玉溪。
学生时期就参加革命宣传活动,后参与建立“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左翼音乐组织,坚定走革命音乐道路。
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开辟了道路,著名的作品有《卖报歌》、《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等。
4.相和歌: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
其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民间歌谣,既而又加上帮腔,成“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
相和歌主要用丝竹乐器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5.xx:明代琴家,号青山,江苏娄东(今太仓)人。
自幼学琴,为陈爱桐再传弟子,不但擅长演奏,而且在琴学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著有琴学名著《溪山琴况》。
在此书中,徐上瀛在总结前人琴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演奏实践,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等二十四况。
《溪山琴况》集古琴音乐美学之大成,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琴乐审美准则,成为我国古代三部最重要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
6.新歌剧:是我国近现代出现的一种融音乐、文学、舞蹈等不同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既有别于传统戏曲,又不同于西洋歌剧。
《白毛女》是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7.贾湖骨笛: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docx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燕乐的兴起词的起源早期民间词早期文人词词的兴起,与唐代经济发达,五七言诗繁荣,有密切关系。
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兴盛,为适合市井需要的各种艺术的萌生与成长,提供了温床,“歌酒家家花处处” (白居易《送东都留守赴任》)的都市生活,不仅孕育了词,而且推进其发展与传播。
但词最初作为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对它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音乐。
词在唐五代时期通常称“曲子” 或“曲子词”,它在体制上,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
这些异于一般诗歌的特点,是由它“排比声谱填词,其入乐之辞,截然与诗两途”(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五)所造成的。
所以词最根本的发生原理,也就在于以辞配乐,是诗与乐在隋唐时代以新的方式再度结合的产物。
中国诗歌有与音乐相结合的传统,但各阶段辞与乐的性质及其配合方式有所不同。
汉魏乐府,一般是先有歌辞,后以音乐相配。
而唐五代词是先有乐,后有辞。
汉魏乐府所配的是清商,而所配的是隋唐新起的燕(宴)。
沈括《梦溪笔》卷五《律一》云:自唐天宝十三,始法曲与胡部合奏。
自此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雅,前世新声清,合胡部者宴。
沈括指出迄至唐代所出的三种型的音:雅、清、宴(燕)。
雅属于周秦古系,与俗相,用于郊祭享,跟配合俗的没有多大关系。
清在魏有平、清、瑟,称相和三,或清商三(即、商、角),行于中原。
“晋朝播迁,其音分散” (郭茂倩《府集》卷四四),清商又与江南吴歌、楚西声相合,在相安定的江流域,得到足的展。
成南朝音的主体;复又随政治上的南北一,成隋唐七部、九部或十部中的一部。
但上南朝所清商,到唐代也受冷落。
“ 安(武天年号,701~704)以后,朝廷不重古曲,工伎缺。
能合于管弦者,惟⋯⋯八曲”(《旧唐 · 音志》)。
种唐初已被看作“古曲”的南朝旧清商,与关系也不大。
至于广上可算属于清系统的南方音乐,虽然始终未曾消歇,但它与胡乐、中原音乐不断交融,作为唐代俗乐总称的燕乐,正包含了南方音乐成分。
唐代宫廷燕乐兴盛发展的历史探究

唐代宫廷燕乐兴盛发展的历史探究作者:李蕊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10期摘要在隋唐宫廷艺术中,宫廷燕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代表着隋唐文化艺术的高度水平,在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它以优美的旋律和恢弘的气势,在国内外古典音乐艺术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其兴盛之原因进行探究,将会促进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音乐文化宫廷燕乐艺术审美在每个民族的传统艺术中,都包含着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神韵,而中国唐代的宫廷音乐以其异彩纷呈、姿态繁盛而著称于世。
唐代音乐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对唐朝宫廷音乐兴盛之缘由进行探究。
将会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繁荣发展。
唐代宫廷燕乐是一种综合了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外来音乐的大规模输入,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在隋唐宫廷艺术中据有重要位置。
其风格庄重、肃穆、典雅,气势宏大。
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精华的长期积淀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等诸社会条件催化下的必然产物。
一、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唐代宫廷燕乐的发展隋唐三百年间,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开放的时期。
此时,中外音乐文化的双向性交流达到空前高涨的程度。
陆上、海上的“丝绸之路”通过西域诸国向西延伸到欧洲大陆,我国与东邻日本、朝鲜也有了更加频繁的往来。
唐都长安是世界文化名城,各国使节、商贾往来于此,络绎不绝。
“(大业)六年,诸夷大献方无物,突厥启民以下,皆国主亲来朝贺。
乃于天津街盛陈百戏。
白海内凡有奇伎,无不总萃”。
唐代宫廷乃至都市街头,外国伎人更不罕见。
“鬈发胡儿眼睛绿。
高楼夜静吹横竹”。
“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千击文身踊”。
这些都反映了具有异国情调的音乐在唐代盛演的状况。
日本自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至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先后派出22批“遣隋使”和“遣唐使”来到中国,其目的在于学习和吸收唐代文化。
试述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发展过程

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发展过程一、唐代燕乐的起源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发展,首先要从其起源谈起。
燕乐起源于北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壮大。
燕乐在唐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成为了当时的主要音乐形式之一。
二、燕乐歌舞大曲的特点1.音乐性强:燕乐歌舞大曲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节奏感闻名于世,各种乐器演奏融洽,音乐性极强。
2.歌词优美:燕乐的歌词清丽婉转,充满着浓厚的民族风情,歌词常常描绘了唐代社会生活的种种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3.舞蹈表演引人入胜:燕乐歌舞大曲的特点之一就是其精彩的舞蹈表演,热烈的气氛、独特的舞姿吸引了大批观众。
三、燕乐歌舞大曲的发展1.文化繁荣:在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使得文化艺术不断蓬勃发展,燕乐歌舞大曲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蓬勃发展。
2.政治稳定:唐代政治相对稳定,社会风气明朗,各类艺术活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3.燕乐歌舞大曲的民族特色:燕乐歌舞大曲具有浓厚的汉族文化特色,它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当时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四、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影响1.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燕乐歌舞大曲深受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喜爱,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
2.对后世的影响:燕乐歌舞大曲的音乐形式和表演艺术风格对后世的音乐、戏曲表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对艺术的影响:燕乐歌舞大曲不仅在唐代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我国的音乐舞蹈史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五、燕乐歌舞大曲的现状1.传承与发展:在当代,虽然燕乐歌舞大曲已经不再是主流,但在一些传统文化保护的项目中,燕乐歌舞大曲仍然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2.保护与传承:政府、文化界和民间纷纷加大对燕乐歌舞大曲的保护力度,使得燕乐歌舞大曲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3.国际交流:随着我国文化走向国际,燕乐歌舞大曲也走出国门,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和欢迎,为推动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立下了汗马功劳。
六、结语唐代燕乐歌舞大曲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在当时代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音乐、戏曲表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宫廷燕乐与民间俗乐发展之对比

隋唐时期宫廷燕乐与民间俗乐发展之对比
隋唐时期宫廷燕乐与民间俗乐在音乐形式、演奏方式、社会地位等方面有很大的区
别。
在音乐形式上,宫廷燕乐多以宫廷宴会等正式场合为主,音乐形式庄重、精致,曲调
多以雅乐八音为基础,如大曲、小曲、舞曲等。
而民间俗乐则是以民间活动为背景,曲调
活泼、欢快,形式多样,如口头传承的山歌、鼓乐、吹笛等。
宫廷燕乐以其高雅的音乐形
式更多的是给皇室贵族欣赏和娱乐,而民间俗乐则更多的是为普通民众提供乐趣和娱乐。
在演奏方式上,宫廷燕乐注重礼仪和演奏技巧,演奏者多为官员或专门的乐人,需要
经过严格的训练和考核。
演奏时需要按照一定的仪式程序进行,例如礼仪乐队行进、乐器
合奏、独奏等。
而民间俗乐则更加注重自由和随性,演奏者大多是普通的农民或民间艺人,没有严格的训练和规定的程序,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娱乐形式。
在社会地位上,宫廷燕乐地位崇高,受到皇室贵族的推崇和赞美。
宫廷乐队由专职的
乐人组成,享受特权和高薪。
而民间俗乐在社会地位上相对较低,演奏者无论是农民还是
艺人,地位都较为平等,没有特殊待遇。
隋唐时期宫廷燕乐与民间俗乐在音乐形式、演奏方式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
宫廷燕乐以雅乐八音为基础,曲调庄重,演奏方式严谨,地位崇高;民间俗乐形式多样,曲调活泼,演奏方式随性,社会地位较低。
宫廷燕乐满足了皇室贵族的审美需求,而
民间俗乐则是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和娱乐形式。
论唐代燕乐大曲

论唐代燕乐大曲作者:王来庆王永杰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05期摘要唐代宫廷表演的燕乐,包括的范围很广,除去张文收创作的燕乐﹙坐部伎的《景云乐》等四曲﹚外,凡是演出的声乐、器乐、舞蹈和百戏等,均属于燕乐之列。
但隋唐燕乐中仍然以歌舞音乐所占的地位最为重要。
含有多段的大型歌舞曲,叫做大曲。
大曲是在相和大曲——清商大曲的结构基础上,吸收了外族和外来的音乐形式而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唐代大曲曲牌影响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Talking about Yanyue Daqu in Tang DynastyWANG Laiqing, WANG Yongjie(Department of Music, Chaoyang Teachers College, Chaoyang, Liaoning 122000)Abstract Yan Yue in Tang Dynasty palace performances, including very broad scope, except Yan Yue Zhang income creation (take the Ministry of Kabuki "King Wan Yue"), who performed vocal music, instrumental music, dance, and one hundred play, belong to the out of Yanyue. Sui and Tang Yan Yue, the most important position occupied by the dance music. Containing sections of large-scale song dance, called daqu. Daqu is to absorb the alien and exotic musical forms developed in the struc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phase and Qingshang Daqu.Key words Daqu in Tang Dynasty; tune; influence唐代大曲是在相和大曲和清商大曲的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浅析唐代燕乐繁荣的因素】唐诗繁荣有哪些因素

【浅析唐代燕乐繁荣的因素】唐诗繁荣有哪些因素一、燕乐的兴盛燕乐,也叫宫廷燕乐,又称宴乐。
起源于周代,泛指统治者在宴会中供享乐所用的音乐。
燕乐是一种综合了声乐、器乐、舞蹈等形式的集大成者。
我国周朝时期就出现了燕乐,《周礼·春宫·大宗伯》载:“凡祭祀飨食奏燕乐”,燕乐被赋予仪式性的一面,表现在用于“燕乐”的方面,再者,用于“飨食”的方面,又有娱乐性的一面。
到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雅乐占据主导地位,燕乐地位次之。
汉魏时期的宫廷宴飨活动比周代燕乐的严肃性质更加不如,添加了更多的娱乐性质,这个时期皇帝宴群臣作乐,使用燕乐,可见燕乐至此始终作为非正统的音乐使用。
唐代的“燕乐”继承了前代的各方面特点,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和变化。
唐代宫廷的雅乐与宴飨之乐在使用上没有严格的区别,如《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在位多年,善音乐,若宴设会……太常卿引雅乐……太常乐立部伎、坐部伎依点鼓舞,间以胡夷之伎……”这段文字说了雅乐被用于宴会飨食之中。
另外,燕乐开始融入少数民族音乐,以及外国音乐,唐代的燕乐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
唐代统治者重视音乐,建立了以太常寺掌管的各类音乐机构,有专门训练乐伎的教坊,有专门负责仪仗军乐的鼓吹署,有管辖雅乐和燕乐艺人的音乐教育机构太乐署,还有由唐玄宗创立的、负责训练乐工专业素质的梨园。
有了这些机构,使大量音乐人才得到了系统的培养,许多大臣家里都有自己的乐舞伎。
文人也参与到了音乐活动中,自编乐曲、填词甚至弹唱。
二、唐代燕乐兴盛的因素(一)政治环境的因素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近三百年的历史,在我国历史中是经济、文化高度繁荣、高度开放的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统治者的开明,虚心纳谏,使得经济迅速腾飞,文禁不再。
温和开放的政治制度和发达的经济环境促使燕乐这一文化现象得以在唐代成为更高级、更有艺术魅力、更完整的艺术形式。
首先,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在政治制度上基本沿袭隋朝时的政策,但也针对隋朝政策中的许多弊端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政治改革,吸收了隋朝覆亡的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唐代燕乐的发展及其意义
摘要:统治者“兼容并蓄”的思想使得唐代的音乐文化在继承前代音乐文化与吸收外来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更加丰富起来。
其中唐代燕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燕乐的繁盛,得益于唐朝的多民族音乐并存,也得益于隋代音乐体制得到了较好的保留,使得燕乐的发展有了肥沃的土壤。
关键词:唐代;燕乐;发展及意义
一、唐代燕乐
从唐初开始,随着国力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
可见,音乐的沃土已经发酵,急不可待地盼望着音乐之花的次第开放。
唐代的音乐文化,包括宫廷燕乐、民间俗乐、文人音乐、音乐理论、音乐专著以及记谱法在整个中国音乐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绚丽的足迹,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
统治者“兼容并蓄”的思想使得唐代的音乐文化在继承前代音乐文化与吸收外来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更加丰富起来。
其中唐代燕乐得到了极大发展唐代燕乐的繁盛,得益于唐朝的多民族音乐并存,也得益于隋代音乐体制得到了较好的保留,使得燕乐的发展存有肥沃的土壤。
在唐代以前,雅乐是宫廷正统音乐,地位比燕乐要高,燕乐在雅乐之后。
但是到了唐代,这种局面有了极大的变动,燕乐在内容上得到了不断的扩大,散乐和雅乐里少部分仪式性较弱的音乐都在其包含范内,使燕乐的内容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思想上都得到极大的丰富,在地位上也超过了自周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雅乐。
所以在此不得不唠叨几句鮮明的唐代性格:豪迈、大气、真实、浪漫。
而燕乐所具备的双重性质一一仪式性、娱乐性恰恰符合这多元化的唐朝气质,符合唐代上至皇帝、下至草根雅俗共赏的审美,所以相比之下燕乐比端庄却曲高和寡的雅乐自然受到青睐。
这也促使了燕乐的发展。
燕乐:又称“宴乐”。
专指天子及诸侯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唐代的宫廷燕乐有三种概念。
(1)广义:想对雅乐而启的“俗乐”包括十部乐和教坊乐:
(2)次义:是指一种融胡乐为一体。
(3)狭义:是指贞观时期张文收采古《朱燕》、《天马》而创作的《景云河清歌》
二、唐代燕乐的发展主要形式
1、燕乐表演形式的发展
(1)多部伎:
(2)坐、立伎:根据演出形式将燕乐分为坐、立部伎。
共有十四部乐舞。
坐部伎分为六部、表演6~12人。
立部为八部,人数60~180人。
大多数乐舞具有西域音乐音乐与中原音乐相融合的新风格,龟兹乐、西凉乐在其中站有较多比重。
2、唐代燕乐体裁形式的发展
(1)歌舞大曲:在隋唐多部乐的基础上,继承了汉魏南北朝相和大曲、清尚大曲的传统,吸收了外域音乐而发展起来的有多短结构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
其结构为:
1、散序(无拍无歌、器乐独奏、合奏)
2、中序(拍序歌头、排遍)
3、破(舞遍、以舞为主)
(2)法曲:在承袭了清商乐的基础上吸收了道教,佛教的法乐及外域音乐而形成的隋唐燕乐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特点:“音清而近雅”
三、意义
隋唐音乐代表了隋唐时期文化的最高成就,即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有来自于汉魏以来外族音乐的大规模输入,因此,继承性和兼容性时期突出特点,并且丰富了隋唐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隋唐人民的审美情绪。
参考文献
【1】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刘忠,薛松梅.中国音乐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
【3】吉联抗,隋唐五代音乐史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