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10个古人求学的故事文言文

10个古人求学的故事文言文10个古人求学的故事有陈平忍辱苦读书、陆羽弃佛从文、少年包拯学断案、万斯同闭门苦读、唐伯虎潜心学画、林则徐对联立志、文天祥少年正气、匡壁偷光、屈原洞中苦读、华佗拜师学艺。
1、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辑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
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者,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2、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3、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4、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

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
中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关于读书求学的励志故事,这些故事表达了古人对于学问的渴望和对知识的尊重。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故事:
1.苏秦背剑:苏秦为了学习六国的语言,克服重重困
难,带着剑背对树木读书,每当昏昏欲睡时剑尖刺
激他,这使得他更加努力地学习,最终成为了著名
的纵横家。
2.孔子涉河:孔子在求学道路上不畏艰难,曾在涉河
时失去书籍,但他并未气馁,继续追求学问。
3.陈抟老莱娱亲:南宋时期陈抟为了读书,即使在父
亲丧礼期间也不忘学习,他一边扮演丧子之痛一边
偷读书籍。
4.鲁迅“砍柴”:鲁迅小时候学习非常刻苦,有一次为
了读书,他误将看家护院的木人“砍”了,因为他
全神贯注于书本。
5.孙敬读书:东汉孙敬读书非常专注,每次读书必定
闭门不出,他的妻子曾经在门外哭泣,他却浑然不
觉。
6.卧冰求鲤:汉代贫困学子孟尝君为了求取一本书
籍,没有足够的钱来换取,冬天跪在冰上求学,渔
夫感动,最终将鲤鱼赠予他。
7.精卫填海:这个故事比较偏向于传说,精卫是炎帝
的女儿,化为一只鸟,不断地取石块和树枝投入大
海,以填平东海。
虽然不是关于读书,但这个故事
常被引用来比喻学习的坚持和毅力。
8.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个故事来自三国时期
的廖化,原本是一个马夫,但他通过自学成为了一
名有才干的将领,最后在刘备北伐时担任先锋。
这些故事展示了古人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追求学问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激励了无数后来者。
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_励志故事

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1.凿壁偷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读书的典故。
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泌少贫,昼日斫屧,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
”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4.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乃夜发书。
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
伏而诵之。
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5.牛角挂书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
问所读,曰:'《项羽传》。
’因与语,奇之。
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
’玄感遂倾心结纳。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
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6.韦编三绝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17个优秀6篇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17个优秀6篇关于古人的读书故事篇一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
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关于古人的读书故事篇二宋濂字景濂,浙江金华人,是我国明代一位学者。
他生平著述极多,除了主修《元史》外,还著有《浦阳人物记》、《宋学士全集》等。
当时印刷术虽已发明,但是书的价钱很贵,一般人买不起,更买不起很多的书。
宋濂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因为家里穷,弄不到书,只好到有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写,约定日子归还。
大冷天,砚水结了冰,手指冻得弯不过来,他还是赶着抄写,抄完了立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日子。
因为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他,使他在自己没有书的情况下,也能读到很多书。
我国古代学校很少,而且也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当时虽然有私人讲学的,但是一般小的村镇没有好老师。
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10个

古人那些读书求学的趣事
话说古时候,人们对待读书求学那叫一个认真啊!先说说那个匡衡吧。
你知道“凿
壁偷光”的故事吗?说的就是他。
家里穷得连灯油都买不起,可他却愣是凿开了墙
壁的缝隙,借着邻居家的灯光来刻苦学习。
你说这精神头儿得多足啊!
还有那个孙敬和苏秦。
一个用绳子把头发绑在房梁上,一个拿锥子刺大腿——为
了啥呀?还不是怕自己困倦睡着了影响学业嘛!“悬梁刺股”,想想都觉得疼呢!不
过这种毅力也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车胤呢,也是个人才。
家境贫寒的他没钱买灯油,就利用萤火虫的光亮来看书。
一到夏天晚上,他就找来个袋子装萤火虫,然后借着微弱的光芒苦读到深夜。
“囊
萤映雪”中这一半就是他啦!
哦对了,还有祖逖和刘琨这对好朋友,“闻鸡起舞”听过吧?每天听到鸡鸣就赶紧起
床练剑、习武兼修文,立志报效国家,他们的故事多励志啊!
再说说李密,《陈情表》里那个感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其实他还是个小的时候,
母亲去世早,靠祖母抚养长大。
他在山上劳作时都带着书本,有空就读两页,后来终于学有所成,也算不负辛劳了。
再有像宋濂这样的学霸就更不用说了,“送东阳马生序”写得多好啊,讲的就是他自
己小时候借书抄录、顶着严寒去求教的事儿。
一介布衣能做到大学问家,那可真是吃了不少苦的!
(接下来咱换个说法)哎,你听说过江泌随月读书的故事么?江泌白天要干活,
只能到晚上才能抽时间读书。
可是天一黑又没光亮,于是他想了个办法:爬上屋顶,坐在瓦片上借着月光看书。
看来古人的智慧无处不在呐!。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11篇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10篇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一:匡衡凿壁借光读书匡衡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
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
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
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
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巨大的人影投身到墙上,酷似一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
小匡衡灵机一动:我如果在这边偷偷凿个洞,隔壁灯光就能穿墙而过,照射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可以借着这点亮光读书了吗?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
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
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
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们成功的决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
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
但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毅力。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二:鲁迅在三味书屋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
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
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
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
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
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
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
古代勤奋的人物典故

古人勤奋苦读的事例有:1、囊萤映雪晋代的车胤和孙康为了学习,夜晚点不起灯,车胤夏日里就捉萤火虫装在绢袋中照明,而孙康则在冬夜下大雪时,映着雪光读书。
2、悬梁刺股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他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上,绳子另一端挂在屋梁上,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
最终成为当世大学者。
战国时苏秦出身寒微,但他读书非常勤奋,如果昏昏欲睡,就自己拿一把锥子来刺击大腿,最后苏秦终于学成满腹经纶,挂六国相印。
3、凿壁偷光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
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
当地一个大户人家有许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工,不要报酬。
主人很惊奇,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想得到主人的书,全部读完它。
主人很受感动,就用书作报酬资助他。
后来,匡衡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4、焚膏继晷韩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尚儒术,以提倡古文为职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年少时便中进士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一辈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
5、孙康映雪孙康年轻的时候家中贫穷,但是非常喜欢读书。
有一天晚上下雪了,酷爱读书的孙康当时就想:既然这么亮,能不能看书呢?他回屋取出书来一试,果然能看得清。
于是,孙康顾不上屋外的寒冷,天天晚上坚持在雪地里看书,后来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大学问家。
6、以荻画地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
太夫人用芦苇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致力读书。
7、负薪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1. 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可太了不起了!你想想啊,在那么冷的天,家里穷得连灯都没有,人家孙康就靠映着雪的光来读书。
这是多么大的毅力呀!就好像我们为了喜欢的东西可以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一样,孙康为了读书也是拼了呀!
2. 匡衡凿壁偷光,哇,这真的是绝了!他为了能读书,不惜在墙上凿个洞借光,这得是有多渴望知识呀!这和我们现在为了看到偶像的演唱会想尽办法搞到票不是一样吗?都是为了心中的那份热爱呀!
3. 车胤囊萤读书,这得多机智呀!抓萤火虫来照明读书,这得多有创意!难道不像我们在困难面前总是能想出各种办法来克服吗?他对读书的执着真的让人佩服!
4. 范仲淹帐中灯烟的故事也很感人啊!他晚上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困了就靠在帐子上,时间久了,帐子都被灯烟熏黑了。
这多像我们为了实现梦想努力奋斗,过程虽然辛苦,但最后肯定会有收获呀!
5. 欧阳修以荻画地,这么艰苦的条件也阻挡不了他读书的心。
他就拿着芦苇在地上写字,这和我们现在哪怕条件不好但依然坚持学习新技能有啥区别呀!这就是对知识的渴望呀!
6. 司马光圆木警枕,为了不浪费时间,用圆木做枕头,稍微一动就会醒来继续读书。
这简直和我们为了减肥每天定好几个闹钟起来锻炼一样嘛,这种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7. 李时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一边行医一边读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这不就跟我们边实践边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是一样的嘛!古人都这么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加油呢?我觉得呀,我们真应该好好向这些古人学习,学习他们对读书的热爱和坚持,让自己也变得更优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本文是关于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篇一: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东汉末年,有个大学者名叫郭泰,他道德品质都十分高尚。
一天,他看见一个十二三岁的童子正在给他打扫书房,那童子长得眉清目秀,而且举止有礼。
于是他就问那个童子说:“你叫什么名字?几时来的?”那童子彬彬有礼地答道:“我叫魏昭,是这两天才由府上总管收下来的仆人,分派我给您做清洁工。
”郭泰问:“你认识字、读过书吗?”魏昭说:“读了一点。
”于是郭泰拿起一本较容易的书考问他,觉得这孩子不但聪明,而且很有学问。
郭泰说:“你有这么好的素质,应该继续学习啊,来这里做仆人岂不是浪费青春吗?”魏昭说:“我是专门投到你府上来的,因为我听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所以想到你身边来,学习怎样做人啊!”郭泰听了,深深地被这孩子积极进取的行为感动,于是收魏昭做自己的学生,尽心竭力地教育培养他。
魏昭后来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学者。
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篇二:怀素芭蕉练字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
”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
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
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
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
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
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篇三:李密牛角挂书读汉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篇四:庭训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独立庭院中静默沉思,其子孔鲤快步从他身边走过,孔子突然叫住孔鲤问:“学《诗》乎?”孔鲤回答:“未也”,孔子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孔鲤退而学《诗》。
又有一天,孔子又独立庭院中,孔鲤快步过其侧,孔子又叫住他,问:“学《礼》乎?”孔鲤对曰:“未也”,孔子教育他:“不学《礼》,无以立”,孔鲤退而学《礼》。
孔子在家庭教育中要求儿子孔鲤努力学习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学习社会的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使之在学业和道德上能够有所建树,将来成就一番伟业。
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强调的就是读书与做人的结合,治学与修身的统一,这是自孔子开始形成的中国家训的突出特色。
在中国古代史上,孔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可谓功勋卓著。
孔子在家庭教育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对后世影响很大。
另外,古人称父教子为庭训也来源于孔子在庭院中对孔鲤的这番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