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人刻苦求学的故事
10个古人求学的故事文言文

10个古人求学的故事文言文10个古人求学的故事有陈平忍辱苦读书、陆羽弃佛从文、少年包拯学断案、万斯同闭门苦读、唐伯虎潜心学画、林则徐对联立志、文天祥少年正气、匡壁偷光、屈原洞中苦读、华佗拜师学艺。
1、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辑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
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者,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2、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3、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4、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古人勤勉苦学的 故事

古人勤勉苦学的故事
1、凿壁借光。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
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
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
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1、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最新中国名人勤奋读书的16个经典故事及感悟资料

中国名人勤奋读书的16个经典故事及感悟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热爱读书的名人,他们对读书的热情令人难以企及。
下面是留学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名人勤奋读书的16个经典故事及感悟,欢迎阅读。
1、吕蒙读书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
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
”吕蒙便开始读书。
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
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
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
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
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
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感悟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
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
”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
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2、车胤囊萤夜读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
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
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
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
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
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感悟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气馁,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优秀8篇)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优秀8篇)映雪囊(náng)萤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
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
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负薪(某īn)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以荻画地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古代刻苦读书的小故事(四):囊萤映雪---车胤、孙康篇二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以夜继日焉。
"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同是晋朝的孙康也是由于贫困而无法点灯夜读,所以只能早早睡觉。
这令他觉得光阴虚掷。
一个冬夜,雪下得特别大,白茫茫一片。
半夜时分,寒冷令孙康从睡梦惊醒,但他却发现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
原来那是雪映射出微光。
于是他倦意顿消,这不正可以借着这难得微光看书吗?于是翻身起来,取出书卷,来到院子里借着那雪映出光如饥似渴读书。
正是凭着这样学习的精神,使得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后他也入朝为官,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
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10篇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10篇读书是我们生活中不行缺少的一部分,有许多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大家可以看一看,学习他们的精神。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7篇,以供大家参考!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一)囊萤映雪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供应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突然见很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飘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刺眼。
他想,假如把很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口袋,抓了很多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光明,但可牵强用来看书了。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最终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晋代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觉外面非常光明,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
于是他倦意顿失,马上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敞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此后,每到下雪的夜晚,他都会在雪地里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终功成名就。
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二)王充博览群书王充是东汉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从小就酷爱读书。
可是他家里特别穷,根本没钱买书,王充便把街市上的书坊当成自己的书房,每天在那里孜孜不倦地读书。
不管炎夏,还是寒冬,王充每天都早早来到书坊,拿起自己要看的书就读起来。
一翻开书,他就好像什么都遗忘了,一会儿点头微笑,一会儿双眉紧蹙。
他读完这家书坊里的书后,又跑到另一家书坊去读。
几年下来,他几乎读遍了街市上全部书坊里的书,积累了大量的学问。
后来,王充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巨著《论衡》。
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三)悬梁刺股晋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
然而读书读到半夜的时候往往会打瞌睡,为了不因此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方法。
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已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梁上。
古人励志求学的故事大全

古人励志求学的故事古人励志求学的故事1:闻鸡起舞东晋名将祖逖,从小丧父,由哥哥抚养长大。
由于性格豪爽,不受管束,到十四五岁还不愿好好读书。
几个哥哥对他的前途很担心。
但后来情况有了改变,祖逖开始爱读书了。
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经常到京城洛阳去找人探究学问。
二十四岁那年,他与好友刘琨一起到司州(洛阳东北)任主簿(主管文书),他俩志同道合,意气相投,白天一起办事,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鸣声惊醒,他把刘琨推醒说:你听到鸡鸣声了吗?刘琨侧耳一听,说:是啊,是鸡在啼叫。
不过,半夜的鸡啼声是恶声啊!祖逖不同意,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早点起床锻炼,快起床吧!两人一骨碌从床上爬起,到院子里舞起剑来。
古人励志求学的故事2:磨杵成针李白小的时候非常贪玩,不用功读书。
有一天,他到野外游玩,见到河边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手里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用力磨着。
李白很奇怪,就上前问道:老婆婆,您这是在干什么呀?老婆婆一边磨铁棒,一边回答说: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
李白被老婆婆的行为所感动,向她深深行了个礼,回家发奋读书去了。
古人励志求学的故事3:韦编三绝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
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
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
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古代文人求学的故事

古代文人求学的故事《古代文人求学的故事篇①:《匡衡凿壁偷光》匡衡小时候特别想读书,可是家里穷,晚上点不起灯。
他家隔壁每天晚上都会点起明亮的灯烛。
匡衡发现,邻居家的灯光能透过墙上的一点缝隙照过来。
于是,他就把那个小缝隙像小老鼠打洞一样慢慢凿大了一些。
每天晚上,匡衡就借着这一丝一缕透过来的光,趴在那里如饥似渴地读书。
寒来暑往,他从未停止。
有时候冬天,那小洞里透进来的风冷飕飕的,但匡衡也不在乎,整个人沉浸在书的世界里。
匡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对读书的强烈渴望,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学习知识。
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学习的路上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像匡衡家没钱点灯这种不利的情况,但只要我们有一颗渴望知识的心,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自立自强,就一定能在学习之路上不断前行。
孩子们啊,要是你们在学业中碰到问题,可别轻易放弃,得像匡衡一样想方设法去克服,要有这样的自立精神才能学有所成。
篇②:《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小时候听说夏天的萤火虫尾巴会发光,有天晚上,他就把几只萤火虫抓起来放进一个白色的布袋子里。
那些小萤火虫在袋子里一闪一闪的,就像一个个天上眨着眼的小星星,把黑暗的夜晚照出了一点亮光。
车胤就拿着这个装满萤火虫的袋子坐在院子里读书。
可是那些小萤火虫很调皮呀,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飞到那儿,车胤就小心翼翼地整理袋子,不让萤火虫跑掉。
随着夜越来越深,人也越来越困,但车胤看着袋子里的亮光,又振作起精神继续读书。
车胤这小机灵鬼,他从平凡的萤火虫身上找到办法来解决夜晚没灯读书的问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要获取知识,就要有勇气去尝试各种办法。
不要害怕过程有多艰辛,像车胤抓萤火虫时可能会失败很多次,但他成功后就很好地利用了萤火虫的微光。
小朋友们,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勇敢地去探索新途径,实现自己的梦想。
篇③:《孙敬悬梁刺股之悬梁》孙敬小时候读书非常勤奋。
有一天,他读书读着读着就困得不行了,脑袋一点一点的,就像小鸡啄米似的。
这可怎么行呢?他看到房梁,突然灵机一动。
名人勤奋好学的事例

名人勤奋好学的事例这个世界上很多名人都是比普通人更加勤奋的人,在暗处他们不忘韬光养晦,所以他们才有了发光发亮的机遇,在历史的长河下,留下自己的芳名。
比你优秀的人尚且如此,那么,你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小编整理的名人勤奋好学的事例!名人勤奋好学的事例11:刘勰佛殿借读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
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
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2: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3:齐白石挂角读书从小读《三字经》,就知道了古人“负薪”、“挂角”的勤学故事。
“挂角”说的是唐朝李密,初为隋炀帝宿卫,后辞去发愤读书,骑牛到外地寻师,以《汉书》挂牛角,行、止皆展读。
阅《齐白石状略》,知道这位杰出艺术家少时也曾“挂角”读书,打下古文基础。
4:悬梁刺骨战国时期,洛阳城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为了日后以做大官,他拚命读书。
有时读得太疲倦了,免不了要打瞌睡。
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拿着一把锥子,瞌睡来了,就刺一下大腿,痛了,也就睡不着了,以便继续读下去。
无独有偶,汉朝的孙敬,人称“闭户先生”,常常独自关门读书。
有时实在太累,为了防止打瞌睡,他用一根绳子,一头系在梁上,一头结着头发,让头颈正直地吊住。
这样,如果打瞌睡,就会扯痛头发,立刻惊醒。
于是,后人用“悬梁刺股”来形容勤学好读的精神。
5: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古人刻苦求学的故事
程颐(1033~1107)
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 字正叔。河南洛阳人。学者称伊川先生。
程颐、程颢兄弟俩都是宋代博学之士。 两人以才学深得世人称誉 ,向他们求 教的学子络绎不绝。
杨时(1035-1135),
北宋哲学家,字中立。晚年隐居于 龟山,学者称为龟山先生。
杨时是位进士,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 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 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 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 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成语“悬梁刺股”由两个故事组成.
“悬梁”典故
从此,每天晚上读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 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 大学问家。
成语“悬梁刺股”由两个故事组成.
“刺骨”典故
战国时期,一个名叫苏 秦,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 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 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 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 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 常打盹,直想睡觉。
相传有一次,杨时和一个同学在读书时争论起 来。为了尽快弄清问题,他们就冒着鹅毛大雪, 专门去请教程颐老师。
他们走到程老师家门口,看见程老师坐在椅 子上睡着了。杨时_悄__悄__地__对同学说:“程老师 正在休息,咱们在这儿等一会儿吧!”
他们就_一__声__不__响__地站在门口,一 边默默地背书,一边静静地_等__待__着__。
程门立雪:
杨时和他的同学为了弄清问题,但是不愿打扰老 师 ,所以他们静静地在风雪中等候老师。
现比喻尊敬师长、求学心切的学生。
悬梁 用绳子绑住头发,吊到屋梁上去。
刺股 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
目的赶是为了走疲倦,使自己清醒过来,继 续用功读书。
成语“悬梁刺股”由两个故事组成.
“悬梁”典故
东汉的时候,有个名叫孙敬的人 到洛阳太学求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 常常废寝忘食。时间久了,也会疲倦 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 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当 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 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 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
为了尽快弄清问题, 但又不愿___打__扰老师休息, 所以杨时和他的同学静静地在风雪中等待老师醒来。
老师,您正在休 息,我们怎么能
惊动您呢!
外面雪这么 大,你们为 什么不进屋
呢?
过了很久,程老师醒来,发现两个学生站在大雪纷 飞的门外,就急忙把他们拉进屋里,心疼地说:
程老师听了,两眼望着门外漫天飞 舞的大雪,久久没有说话。心想: ___________。
成语“悬梁刺股”由两个故事组成.
“刺骨”典故
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 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 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 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 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 他再次周游列国。这次终于 说服齐、楚、燕、韩、赵、 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 印。
悬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 和精力,就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