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清单
高一历史必修二1-5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必修2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概述:1、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⑴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⑵精耕细作;⑶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领先地位。
⑷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古代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及各自特点●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
●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中国古代商业特点⑴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⑵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⑶阶段性特征明显,发展极不平衡;→两宋商业突破传统时、空限制,发展到新水平。
⑷金融货币方面→隋唐: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宋朝: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⑸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明清时期为防止倭寇等的侵扰,几度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束缚,如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具体知识点:一、古代农业原始农业:中国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三个: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木制的耒耜(松土工具)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结构

02
以家庭为单位, 男耕女织的经营 方式。
03
04
概括中国古代农 业经济的基本特 点
铁犁牛耕的耕作 方式,精耕细作 的农业生产模式;
青铜冶铸
春秋:冶炼生铁、铜
汉代:炒钢、铸铁脱碳钢
农 耕 时 代
冶金 冶铁 南北朝:灌钢法
炼钢 燃料 更新 木炭—煤
汉始用 宋普遍
—焦炭
南宋始用 明流行
的
手 工 业
丝织 技术
与 陶瓷之路 海上陶瓷之路
路线
城
市
重农抑商
产生:战国 发展:秦汉 强化:明清
以农为本 产生原因 商业缺点 评价(分阶段)
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起源很早并不断发展; 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4、市场交换比西欧发达; 5、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
农业、手工业发达
农耕经济 高度发展
商业繁荣 生产关系变革 国际地位领先
表现
近
代
前
基础:农业、手工业发达
夜 的 发 展 与 迟 滞
资
前提:商品经济的繁荣
本
根本:社会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繁荣
主 义 生 产 因
原因
以商品生产为目的,以雇佣劳动为
标志
特征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苏州丝织业、江西景德镇制瓷业)
西周以来 西汉——提花机 缂丝技术——唐出现,宋风行
明清—南京、苏、杭州为丝织中心
纺织
技术 纺织原料:麻——丝——棉
棉纺织 技术
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 元代黄道婆贡献,松江 明清:棉布取代丝、麻、毛
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 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

⾼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知识点 ⾼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知识点是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知识点,⼀起来看看吧。
⾼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知识点【1】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式和⼟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式:⼑耕⽕种铁犁⽜耕(春秋战国) ⽣产模式:⼴种薄收精耕细作 组织⽅式:⼤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 时代:⽒族公社、夏商周春秋、战国开始 2、⼟地制度: ⑴原始社会:⼟地公有制 ⑵商周:井⽥制-----奴⾪社会的⼟地国有制 开始实⾏于商——盛⾏于西周——⽡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⑶封建社会: ①⼟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制,确⽴⼟地私有制 3种形式:君主私有⼟地、地主私有⼟地(最主要)和⾃耕农私有⼟地。
(⼟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地产的主要途径) ②⼟地公有制:均⽥制(北魏⾄唐中期)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产模式——精耕细作 ③⽣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农经济 经营⽅式——“男耕⼥织”(农业与家庭⼿⼯业相结合/⾃给⾃⾜) 4、⼩农经济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 ②农业与家庭⼿⼯业相结合,⾃给⾃⾜ ③落后性:⼩农经济的狭⼩⽣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很难扩⼤再⽣产,阻碍了社会分⼯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④脆弱性:⾃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耕农破产。
⾼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知识点【2】 ⼆、列举中国古代⼿⼯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业发展的特征。
1、冶⾦⑴冶铜: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 ⑵冶铁业:春秋时期发明冶炼⽣铁和钢的技术,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 2、纺织⑴中国最早发明丝织技术。
⑵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⑶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 3、陶瓷业: ⑴制陶业:新⽯器时代彩陶、⿊陶、⽩陶 ⑵制瓷业:东汉青瓷----南北朝⽩瓷-----宋代景德镇是瓷都------元彩瓷:青花、釉⾥红------明五彩、⽃彩瓷------清粉彩、珐琅彩 2、古代中国⼿⼯业发展的特征 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②官营⼿⼯业、私营⼿⼯业、家庭⼿⼯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官营⼿⼯业规模庞⼤、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私营⼿⼯业主要⽣产民间消费品,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业农户的⼀种副业,产品主要供⾃⼰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以下是高中必修二历史的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罗马帝国的兴亡1.古罗马帝国的兴起:古代罗马城市的建立、君主政体的形成、奴隶制对社会的影响等。
2.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军队的建立和战争征服、罗马的殖民地和边疆政策、统一法律制度等。
3.罗马社会的特点: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奴隶制带来的社会问题、政治腐败等。
4.罗马帝国的衰亡:军事问题和边境的崩溃、经济问题和财政危机、社会、文化和宗教因素等。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帝国和文化1.秦朝的建立: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和货币等。
2.西汉的兴起:刘邦的执政和中央集权、汉武帝的改革和刺史制度等。
3.汉朝的繁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科技和文化的进步等。
4.东汉的衰落:地方豪强和腐败官僚的出现、中央集权的动摇、黄巾军起义和社会动荡等。
5.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儒家思想的兴盛、道家和墨家等其他思想流派的影响、科技和文化的进步等。
第三单元:亚洲的对话1.漠南和漠北的统一:蒙古帝国的建立和世界征服、蒙古文化和宗教、丝绸之路的重要性等。
2.元朝的繁荣与衰落:元朝的统治制度和政策、元代文化和艺术的发展、统治者的民族政策和反抗等。
3.日本的军事化:封建时期的日本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武士阶级的兴起和武士精神、日本对外扩张的原因和目标等。
4.朝鲜的独立与冲突:朝鲜半岛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中国和日本对于朝鲜的争夺、李氏朝鲜的建立和传统文化等。
第四单元:欧洲的转型1.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起因、基督教派系的分离和宗教改革的影响、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冲突等。
2.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发展、科技和交通运输的进步、城市化和社会变迁、阶级斗争和工人组织等。
3.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兴起:经济学说的变革和亚当·斯密的思想、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和扩张、自由主义政治的兴起等。
4.民族国家的兴起:民族主义的觉醒、民族国家的建立和领土扩张、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竞争等。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梳理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采集经济到种植经济南北差异:南稻北粟二、农业的发展1、生产力——生产工具的改进:农耕工具(春秋战国:铁器牛耕;西汉牛耕推广;唐朝:曲辕犁);灌溉工具(翻车、筒车);水利工程(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西域:坎儿井)2、生产关系——耕作方式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千耦其耘、集体耕作(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时期:个体农耕3、小农经济(1)产生时间:春秋时期(2)产生原因: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土地私有出现(3)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分散性)②男耕女织;(落后性)③精耕细作④自给自足。
(封闭性)(4)评价小农经济积极:自给自足,生活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消极:①落后性,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②脆弱性,遇天灾人祸,易破产;③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
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2、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2)瓦解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私有(3)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的过程①春秋时期,公田被抛荒, 私田私有②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③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君主土地私有、地主土地私有(主要)、自耕农土地私有(2)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①土地兼并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②政府“均田”“限田”——北魏均田令(土地国有)③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
而封建国家政权是建立在地主土地所有制基础之上的,国家只能在不根本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去争取延缓土地兼并的形势,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知识点清单36页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知识点清单目录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第6课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发展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4课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 采集渔猎(1)时间:远古时期。
(2)表现: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
2. 原始农业(1)时间: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2)表现①农耕业a. 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b. 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
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c. 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②畜牧业a. 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b. 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
c. 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3)影响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定居生活;农业与手工业相分离;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 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1)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2)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2. 尼罗河流域——古埃及(1)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框架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框架你还记得必修二历史的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吗?虽然这个单元的历史知识很少,很简单,可是考试的时候也会经常出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2)生产工具的变革: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④唐代:曲辕犁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3)水利设施的完善: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4)生产方式的变化: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②自耕农经济: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产生:春秋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2、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1)井田制:形成:商周时期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私有制确立:形成:战国时期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要点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2)纺织技术:①丝织技术: 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②棉纺技术: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3)陶瓷:①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②制瓷技术:东汉末年:青瓷南北朝:白瓷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③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①官营手工业:产生:西周时期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明代以前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中世纪的世界一、中世纪的时期1. 中世纪的定义及时期划分中世纪,指的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时间大致从476年(西罗马帝国被灭)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之间。
在整个中世纪时期,欧洲社会经历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2. 中世纪的特点中世纪是一个多事之时,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封建制度盛行、天主教盛行、民族国家渐渐兴起、文艺复兴的萌芽、商业活动与城市发展。
3. 中世纪的生活中世纪社会的生活,以农业为主,封建领主与农奴的关系极其严重;城市经济的兴起改变了农村社会,贵族乐于享乐、重视对艺术的提倡,也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展。
二、中世纪的东方和伊斯兰世界1. 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是罗马帝国的东半部,又称拜占庭帝国,它成为文化艺术和科技的中心。
不过,受罗马帝国衰败的影响,东罗马帝国也在矛盾之中。
2. 伊斯兰世界伊斯兰教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了一种新的影响力,它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中东的政治、经济,也渗透到了欧洲的文化、社会中。
在伊斯兰世界里,诸如医学、艺术、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而这也激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三、中世纪的基督教1. 基督教的扩张与发展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分裂之后,逐渐取代了罗马的宗教。
教会在中世纪的政治、宗教上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同时也陷于世俗化和腐败之中。
2. 教会改革及封建君主与教会的矛盾中世纪教会陷于阴霾之中,这使得教会改革成为了必要。
教会改革的产生是教会内在腐朽的反映,改革运动的目标是要解决教会内部腐化问题以及教会与封建势力的矛盾。
3. 基督教的影响中世纪的基督教对于欧洲的文化、经济、政治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它被进一步地挑战。
四、中世纪的商业与城市1. 商业活动的发展中世纪商业活动的兴起使得生产和贸易逐渐脱离了封建领主的控制,商业贸易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活动。
2. 城市的产生中世纪城市的产生,标志着封建时代社会大变革的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灌溉技术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③_______,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期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④_______;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5、农耕方式的演变
(1)商周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的集体耕作。
(2)春秋战国以来:⑤_______出现。
1)经营模式: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工业相结合。
2)评价:小农经济使农民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长期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在统治者压榨下已破产。
(二)土地制度
2、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
(2)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
发展: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宋初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明清时期⑧_______现象普遍。
后果: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导致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二、手工业的发展
3、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征
(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2)官营、民营和家庭(田庄)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
(5)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时期出现手工工场。
(6)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现响应的变化。
三、商业的发展
1、市场的发展
(1)秦至唐代,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交易收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2)秦代有管理“市”的法律,汉代有管理“市”的专门机构。
(3)南北朝时期○14“_______”出现并由政府管理,唐代○15“_______”繁荣。
(4)宋代“市”突破了汉唐时期○16_______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庙会集市繁荣;“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贸易范围扩大。
(5)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2、城市的发展
(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出现商业集中的趋势。
(2)西汉的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3)唐代时除了○17_______的商业最为繁荣以外,广陵(扬州)也是“雄富冠天下”。
(4)宋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5)明清城市中商业繁华,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兴起,以江南为盛。
3、商业发展的特点
(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2)城市的发展随商贸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3)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全面发展。
(4)商业与商人的命运总是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有关。
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一)资本主义萌芽
(1)手工业者扩大生产规模,雇人进行商品生产。
如在丝织业的中心苏州和杭州,机户开设机房,雇人进行生产,形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富有商人打入生产领域,直接雇人组织商品生产。
如在棉纺织业中心松江,出现暑袜店的店主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分散生产的经营模式。
店主与小生产者之间形成雇佣关系。
3、特点
(1)从区域和行业上看,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和纺织行业。
(2)从程度上看,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出现在个别地区的个别行业部门,是十分微弱的。
(3)从地位上看,资本主义萌芽从明朝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战争以前,长期处于萌芽状态。
其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4、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的自然经济的阻碍;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根本原因是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二)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3、推行:○18_______变法时首倡,为历朝沿用,明清时期强化。
4、主要表现:商业垄断、贬低商人地位、限制经营范围、征收重税等。
5、影响
积极:一定时期内(封建社会前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三)“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推行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或西方殖民势力),危机明清王朝的统治。
2、表现:“海禁”指禁止民间对外贸易,只准官方对外贸易;“闭关锁国”指禁止国人私自赴海外经商,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乾隆时期仅开放广州一处,并特许○19“_______”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3、影响:虽然在一定程度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但这也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拓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封闭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