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全面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

⾼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知识点 ⾼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知识点是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知识点,⼀起来看看吧。

⾼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知识点【1】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式和⼟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式:⼑耕⽕种铁犁⽜耕(春秋战国) ⽣产模式:⼴种薄收精耕细作 组织⽅式:⼤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 时代:⽒族公社、夏商周春秋、战国开始 2、⼟地制度: ⑴原始社会:⼟地公有制 ⑵商周:井⽥制-----奴⾪社会的⼟地国有制 开始实⾏于商——盛⾏于西周——⽡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⑶封建社会: ①⼟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制,确⽴⼟地私有制 3种形式:君主私有⼟地、地主私有⼟地(最主要)和⾃耕农私有⼟地。

(⼟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地产的主要途径) ②⼟地公有制:均⽥制(北魏⾄唐中期)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产模式——精耕细作 ③⽣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农经济 经营⽅式——“男耕⼥织”(农业与家庭⼿⼯业相结合/⾃给⾃⾜) 4、⼩农经济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 ②农业与家庭⼿⼯业相结合,⾃给⾃⾜ ③落后性:⼩农经济的狭⼩⽣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很难扩⼤再⽣产,阻碍了社会分⼯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④脆弱性:⾃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耕农破产。

⾼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知识点【2】 ⼆、列举中国古代⼿⼯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业发展的特征。

1、冶⾦⑴冶铜: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 ⑵冶铁业:春秋时期发明冶炼⽣铁和钢的技术,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 2、纺织⑴中国最早发明丝织技术。

⑵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⑶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 3、陶瓷业: ⑴制陶业:新⽯器时代彩陶、⿊陶、⽩陶 ⑵制瓷业:东汉青瓷----南北朝⽩瓷-----宋代景德镇是瓷都------元彩瓷:青花、釉⾥红------明五彩、⽃彩瓷------清粉彩、珐琅彩 2、古代中国⼿⼯业发展的特征 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②官营⼿⼯业、私营⼿⼯业、家庭⼿⼯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官营⼿⼯业规模庞⼤、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私营⼿⼯业主要⽣产民间消费品,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业农户的⼀种副业,产品主要供⾃⼰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三知识总结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梳理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采集经济到种植经济南北差异:南稻北粟二、农业的发展1、生产力——生产工具的改进:农耕工具(春秋战国:铁器牛耕;西汉牛耕推广;唐朝:曲辕犁);灌溉工具(翻车、筒车);水利工程(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西域:坎儿井)2、生产关系——耕作方式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千耦其耘、集体耕作(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时期:个体农耕3、小农经济(1)产生时间:春秋时期(2)产生原因: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土地私有出现(3)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分散性)②男耕女织;(落后性)③精耕细作④自给自足。

(封闭性)(4)评价小农经济积极:自给自足,生活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消极:①落后性,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②脆弱性,遇天灾人祸,易破产;③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

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2、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2)瓦解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私有(3)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的过程①春秋时期,公田被抛荒, 私田私有②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③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君主土地私有、地主土地私有(主要)、自耕农土地私有(2)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①土地兼并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②政府“均田”“限田”——北魏均田令(土地国有)③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

而封建国家政权是建立在地主土地所有制基础之上的,国家只能在不根本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去争取延缓土地兼并的形势,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7)元的大都、杭州。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框架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框架你还记得必修二历史的第一单元我们了内容吗?虽然这个单元的历史知识很少,很简单,可是考试的时候也会经常出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2)生产工具的变革: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④唐代:曲辕犁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3)水利设施的完善: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4)生产方式的变化: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②自耕农经济: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产生:春秋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2、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1)井田制:形成:商周时期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私有制确立:形成:战国时期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要点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2)纺织技术:①丝织技术: 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②棉纺技术: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3)陶瓷:①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②制瓷技术:东汉末年:青瓷南北朝:白瓷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③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①官营手工业:产生:西周时期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明代以前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概述:1、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⑴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⑵精耕细作;⑶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领先地位。

⑷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古代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及各自特点●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

●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中国古代商业特点⑴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⑵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⑶阶段性特征明显,发展极不平衡;→两宋商业突破传统时、空限制,发展到新水平。

⑷金融货币方面→隋唐:柜坊和飞钱出现;宋朝: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⑸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明清时期为防止倭寇等的侵扰,几度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束缚,如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具体知识点:一、古代农业原始农业:中国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三个: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清单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清单

古代中国的经济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灌溉技术(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③_______,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期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④_______;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5、农耕方式的演变(1)商周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的集体耕作。

(2)春秋战国以来:⑤_______出现。

1)经营模式: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工业相结合。

2)评价:小农经济使农民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长期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在统治者压榨下已破产。

(二)土地制度2、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1)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

(2)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发展: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宋初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明清时期⑧_______现象普遍。

后果: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导致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二、手工业的发展3、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征(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2)官营、民营和家庭(田庄)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

(5)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时期出现手工工场。

(6)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现响应的变化。

三、商业的发展1、市场的发展(1)秦至唐代,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交易收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2)秦代有管理“市”的法律,汉代有管理“市”的专门机构。

(3)南北朝时期○14“_______”出现并由政府管理,唐代○15“_______”繁荣。

(4)宋代“市”突破了汉唐时期○16_______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庙会集市繁荣;“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时期
发展状况
春秋战国 商业繁荣
表现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
发展艰难
开始重农抑商
隋唐 两宋
元 明清
商业发展 空前繁荣
商业繁荣 城镇商业繁荣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柜坊、飞钱问世; “扬 一益二”; 外贸港口广州
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 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 的盛行;《清明上河图》
▪ 3.对外开放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
放区——内地 ▪ 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改革开放的阶段
▪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 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 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 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 入新阶段的标志;
▪ 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 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形成和发展
▲形成和发展历程
▪ 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 ▪ 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②过程 ▪ ③影响 ▪ A、对世界 ▪ 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 B.对欧洲 ▪ 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
制;
▪ 4.评价
▪ 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 利;
▪ 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 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1921—1924)
▪ 1、背景 ▪ (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1 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方法、技术与制度基本模式生产工具农作物水利灌溉原始农业石刀、石斧、石犁刀耕火种(经常迁徙)水稻、粟早期农业集体劳动“耜耕”或“石器锄耕”、懂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肥和治虫等(走向定居)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商周耒耜和少量青铜农具铁农具,牛耕(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阶段)耦犁、犁壁,耧车(改进和普及阶段)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垄作法都江堰漕渠、白渠、龙首渠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两汉代田法、一年一熟引进棉花个劳小体动农魏南朝晋北北方耕耙耱技术、南方耕耙技术、进行轮作和绿肥种植普遍育秧移栽江南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翻车传统农业经济隋唐曲辕犁(完善阶段)筒车两宋引进占城稻高转筒车引进玉米和甘薯等明清多熟制风力水车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主要是-----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精耕细作,技术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是------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器牛耕农业的起源---- 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领先(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产业结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春秋战国时期基本特点形成条件:形成时间:①分散性和封闭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精耕细作,技术先进,但无革命性突破③脆弱性:规模小,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①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②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实行精耕细作③小农经济封建政府主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④随着农民战争爆发和王朝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①灾荒瘟疫②封建政府沉重赋税、徭役③社会的动荡与土地兼并特点小农经济有利因素艰难成长不利因素地位和影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使中国古代农业发达,这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中国文明的萌发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无法扩大再生产,它的牢固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成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第 2 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新时器时代:掌握了冶铜技术冶铜技术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春秋至秦汉:造型轻巧,纹饰简单。

广泛采用鎏金、镶嵌技术西周晚期:已有铁器春秋:出现人工冶铁。

用木炭、皮囊鼓风冶铁。

块炼铁技术出现冶金技术冶铁技术战国:发明铸铁技术,比外国早1800 年左右发明铸铁柔化技术和多管鼓风技术. 早欧洲2000 年左右西汉:高炉炼铁. 用煤做燃料(世界最早)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南宋:始用焦炭做燃料春秋晚期:有钢剑,掌握了块炼钢的方法和淬火技术西汉:“百炼钢”的技术兴起,出现炒钢法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 世纪以前:领先世界1200 多年炼钢技术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东汉:南方创青瓷北朝:北方创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唐三彩和秘色瓷有名,出现釉下彩绘开始大量输出国外,已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宋代:瓷窑遍布各地(五大名窑:汝、定、钧、官、哥)制瓷业元代:制瓷中心景德镇, 出现青花瓷和釉里红瓷明:斗彩和五彩瓷等彩瓷;清:粉彩和珐琅彩等彩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陶瓷之路) ,大量外销明清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瓷都----- 景德镇。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被西方音译为China ,意为“瓷”China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后来干脆将瓷器的故乡称为距今四五千年前:出现蚕茧和丝织品(世界最早)商朝:有了织机西周: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战国:棉、绢、罗、纱等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汉代: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开辟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丝国”丝织业(“塞里斯”)称号出现缂丝技术(经纬织造);开始使用提花机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丝织中心----- 苏州、杭州、南京。

设有官府织造局明清:进入鼎盛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 经营形态 演变发展过程及成就生产目的 供 军 队 和 官 府 贵 族 生活使用, 性质和特点国家垄断性质; 它凭借国家 权力, 征调优秀工匠, 控制 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 本,产品精美, 取得诸多成 就,世界领先,享誉全球政 接 营 中 作 产府 直经集大生夏商西周 产生并由官府垄断 、 、 坊 官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 继续发展 不 在 流通市 场 汉武以后 盐铁及铸钱等官办春秋战国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出现 发展 受摧残 恢复和发展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供 民 间 消民 手 营 工 商品生产性质; 在重本抑末发 展 概况 民 间 私 费,作为商的社会环境下发展艰难, 后来居上但人经营 品 在 流通市 场业 民间 手 工 业元朝属于自然经济组成部分; 小农经济的束缚发展艰难,受 农 体 产 户 个 生 作 供 家 费 和 庭 消 交 纳 民营超过官营手工业 占主导地位 使用花楼机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雇 佣关系),清继续发展家 手 业庭 工在自然经济时代, 占有相当 的比重。

是中国古代社会稳 定的重要因素 , 赋税,剩余部分出卖 明中叶后 为副业① 地域分布广、生产部门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 ② 官营手工 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 ③ 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长期占 发 展 特 征主导地位, 产品精美, 品种繁多, 享誉世界。

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 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 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但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 业时代。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化 ⑤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长期领先于世界,享誉全球 ④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 ⑥ 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受农业制约 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农业、手工业发展 ) 和商品经济发展 条件: 商人资金充足,自由劳动力增加 标志 ——明朝中后期的棉纺织业出现了手工工场(带有雇佣性质的生产关系) 时间: 明中后期 地区: 江南地区 发展状况:①在丝织业中心的苏州和杭州,机户雇佣机工。

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他们之间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 生产者成为资本家期 后 中 朝 明 ②在棉纺织业中心的松江,包买商雇佣居民生产暑袜。

这些包买商直接支配生产,就实质而言,属于商业资本控制生产,商人成为资本家 ③广东罗定的冶铁和佛山铁器制造业也出现雇佣关系原因 :a 、清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继续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提供了基础,特别是手工业分工更细,促进了区域分工和专业城镇的发展 b 、清初统治者放宽了对手工业的限制 表现 : 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工更细;雇工数量更多;具有资本主义萌芽 的部门和地区增多发 展 期 有 所 清朝前资 本 主 义 萌 芽 的 产 生 与 发 展实质 :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商品货币关系( 机户雇佣机工、 店主雇佣居民 ) ,这种雇佣关系的实质就是 特点: 发展缓慢,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1、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束缚着新的生产力发展。

受到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购买力小,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市场小)其一是农民。

其 特 点 及 原 因二是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盖房买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资本少) 2、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等政策和实行闭关政策(妨碍市场扩大和资本积累) 3、传统文化以孔孟之道、纲常名教为核心,斥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排斥西学等 4、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商业竞争的限制 5、货币制度的落后与混乱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6、根本原因:明清社会生产力虽已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历史前提,但还不足以瓦解封建的自然经济和腐朽的封建制度1、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中国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2 、发展缓慢,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使中国逐步落后于 世界发展原 因------ 地位影响 3、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经济上的体现,为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第 3 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时期特征原因表现1、农业和手工业不断发展,分工不断扩大2、商周时鼓励商业的发展3、春秋战国时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1、秦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2、西汉政府实行“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的政策3、西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4、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1、商朝人善于经商。

后人因此称经商的人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2、三代商业由官府控制先秦时期商业产生3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市场和大商人如范蠡(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4、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1、都城长安和洛阳等城市都成为商业中心,每个秦汉时期初步发展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严格管理2、市坊分开,日中为市“市”,设了市长或市令3、中外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1、城市商业发达的(长安、洛阳、扬州)2、农村集市(草市:六朝时出现)发展3、对外贸易不断发展。

广州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4、唐末开始打破市坊空间界限和时间限制5、唐代还出现了柜坊(最早的银行雏形)和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1、国家重新统一2、农业、手工业的发展3、隋朝时开凿了大运河4、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1、城市商业繁荣。

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发展过程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早市、夜市,瓦子等。

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从此城市功能以经济为主,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2、商品种类增多,各种类型的集市出现,市”更加普遍3、边境贸易繁荣。

设榷场1、北宋实现了局部统一2、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3、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4、政府重视边境贸易和海外贸易5、两宋时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商业繁荣“草两宋4、海外贸易发达(开始以海路为主)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海外贸易5、北宋四川益州(成都)开始发行纸币“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6、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1、大都成为国际商业大都会2、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3、对外贸易发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