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光潜《谈读书》有感:书香醉人其乐无穷

合集下载

读朱光潜《谈读书》有感 越青春 悦读书

读朱光潜《谈读书》有感 越青春 悦读书

读朱光潜《谈读书》有感:越青春,悦读书化学工程学院煤磷132班周万鹏95一时兴起,为了读书而买书,买书而藏书,束之高阁的美,是读者的诱惑。

读书是诱惑的,束之高阁的美,就是对精神信仰的思触。

翻阅那厚厚的书页,拾起一二行字,细细追悟,纵有万般情怀,却止于言而又意无尽,道不全,书中真理,悦不尽,此中深意。

读书,是静忆时光暇美间的回忆。

喜欢读书之人,心灵有如清泉晶莹透彻,视野宽阔如海,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精神的愉悦、更是一种境界。

唯在繁乱的尘世中寻求一方净土,用一颗美丽、纯洁的心去感悟和体验生活,叹惜时间匆忙、短暂,却只能用那纤细的素笔在流年的扉页上书铸时光清浅,似水流年,墨染一纸温暖。

像一抹阳光,朱光潜先生的《谈读书》让我眼前一亮。

支离破碎的回忆早已模糊不清,泛黄的书页黑字浓情、清晰而见,残损的书页,那充满活泼朝气的笔迹,是一代人对一代人的解读、思虑。

朱光潜先生谈读书,从读书的方法、乐趣以及体悟三个方面、六个部分,分别从教育、美学、文艺等角度向读者阐述了“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以及“为什么读书?”进行阐述。

这本书每篇的篇幅都很短,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厚渊博的知识,而在细细品味中享受读书的乐趣,生动活泼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彩,淋漓尽致的叙述读书与做人、做事的哲理。

真可谓一书在手,尽览朱光潜先生的书香情怀、美学思想和博大的智慧,并从中汲取到他的人生境界、阐释人生真谛。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我们该怎样读书的问题,我之前就是想读很多的书,以满足内心的自豪感,结果什么书都没有读出味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书学习,领悟其中的道理,品味其中韵味,心有所思,洋情四溢。

读书是件辛苦事,心有所思,思什么?朱先生说,必须要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

[朱光潜谈读书读后感]朱光潜教你如何读书

[朱光潜谈读书读后感]朱光潜教你如何读书

[朱光潜谈读书读后感]朱光潜教你如何读书篇一: 朱光潜教你如何读书2014-09-14 凤凰读书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

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

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

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

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

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

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

他们——包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

这既是1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

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重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重想象。

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我自己便没曾读过几本“青年必读书”,老早就读些壮年必读书。

比方中国书里,我最欢喜《国风》、《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中的《书笺》、《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词选》、《红楼梦》等等。

在外国书里,我最欢喜济慈、雪莱、柯尔律治、白朗宁诸人的诗集,索福克勒斯的七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和《奥塞罗》,歌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戏剧集,屠格涅夫的《处女地》和《父与子》,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说集,小泉八云关于日本的著作等等。

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

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

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

朱光潜谈读书原文

朱光潜谈读书原文

朱光潜谈读书原文
朱光潜曾在他的《读书杂谈》一书中谈到读书的原文是什么,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读书的原文是一种知识的源泉,是作者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感情的结晶。

正是通过阅读原文,人们才能够获得作者的真实意图和深层次的思考。

朱光潜强调,读书不仅仅是对文字的阅读,更重要的是深入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他认为,读者应该将读书视为一次和作者对话的过程,通过与作者的思想交流,从中获取启示和智慧。

此外,朱光潜主张读书应该注重品读和体会文字中的美,他认为文字是一种艺术形式,读书应该是一种审美的过程。

通过品味文字中的美感,读者可以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感悟和境界。

朱光潜还提出了读书时的态度和方法。

他认为读书应该是一种自主的、主动的、有思考的过程,读者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总的来说,朱光潜认为读书的原文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并提出了以对话、品读和审美为导向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通过这样的阅读方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并从中获取知识和智慧。

读《谈读书》有感:读书的亮堂

读《谈读书》有感:读书的亮堂

读《谈读书》有感:读书的亮堂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朱光潜先生是一代美学宗师,学问广博专精,学养根深叶茂。

他的《谈读书》,读来让人深得读书之道、之趣、之悟。

《我所欣赏的书评》中,他说:“真正的批评的成就永远是对于作品的兴趣和热情的养成。

”即书评是发自内心和语出天然,不带任何功利。

做书评的态度要公平,公平源自学识、见解。

客观是学识和见解的结晶,唯有客观才能写出真正的书评。

理想的书评是一种艺术,能引导读者从作品中发现他自己梦想不到的哲学、艺术技巧和许多美丑,做到主、客观的统一和融合。

“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

”“好的书评是再造。

”好的书评家犹如探险家,让读者看到最高的山峰。

这是说书评,说书评的实质,对文艺批评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但此番真知灼见更是道出了读书源自兴趣和热爱的缘由和道理。

读书无穷无尽,唯好书不厌百回读。

“《书经》是最古的政治史料,《易经》是最古的解释自然的企图,《诗经》为中国纯文学之祖,《春秋》为中国编年史之祖……”先生循循善诱。

日记和随感录对读书有很大的帮助。

《漫谈日记》中,他以《春秋》为例,畅谈其中奥妙:“这种以私人资格写成的编年纪事实在就已经是日记。

”“任何史籍都必须采取一个观点。

”《春秋》是站在尊周尊鲁的观点上,还有《归田录》《梦溪笔谈》等,像罗马大将凯撒“备忘录”也都类似于日记。

日记具有很好的史料价值、传记资料价值和文学研究价值,能较真实地提供当时的政治社会状况,弥补许多正史的不足,是内心生活的自传,也是对于人生、自然与文艺的深切感想。

《只言片语妙天下》中谈随感录,如“人人都埋怨自己的记忆力不好,没有人埋怨自己的判断力不好”这样的随感语录,就很微妙精巧,耐人寻味。

通常来说,第一流的随感录的作者具备哲学家与诗人的特质,看得高远,寓情于理。

随感录在法国最发达,英、德等国亦盛,像歌德、培根、尼采等,都是以言语妙天下的。

谈读书的读后感

谈读书的读后感

谈读书的读后感读书,是一件既平凡又神奇的事情。

当我们翻开一本书,仿佛就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能够领略到无数的风景,感受到无尽的智慧。

最近读了一些关于读书的文章和书籍,心中颇有感触。

读书之美,在于它能拓展我们的视野。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个人的经历和见识总是有限的。

然而,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打破这种局限。

一本历史书籍,能让我们穿越千年,了解古代文明的兴衰;一本地理杂志,能带领我们游历世界,欣赏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一本科学著作,能向我们揭示宇宙的奥秘和生命的奇迹。

在书的世界里,我们不再被现实的藩篱所束缚,思维能够自由地驰骋,视野也随之变得无比开阔。

读书之妙,在于它能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

当我们沉浸在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往往会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我们会为他们的喜悦而欢笑,为他们的悲伤而落泪,为他们的困境而担忧,为他们的成功而欢呼。

通过这种情感的共鸣,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体会到人间的冷暖。

而且,读书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同理心和同情心,让我们更加关心他人,更加懂得珍惜身边的美好。

读书之益,在于它能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

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思考和推理的过程。

我们需要理解作者的观点,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

这种思考和分析的训练,能够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敏锐和严谨。

同时,读书还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当我们接触到不同的思想和观点时,往往会受到启发,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

读书之乐,在于它能给予我们心灵的宁静。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界里,读书是一片宁静的港湾。

当我们手捧一本书,沉浸其中时,外界的喧嚣仿佛都与我们无关。

我们可以忘却生活中的烦恼和压力,让心灵得到片刻的放松和慰藉。

而且,读书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当我们通过读书不断充实自己,内心会充满成就感和满足感。

然而,读书也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

首先,要有正确的读书方法。

不能盲目地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

要学会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对于重要的经典著作,要反复研读,深入思考;对于一般性的书籍,可以快速浏览,获取关键信息。

《谈读书》朱光潜读后感

《谈读书》朱光潜读后感

《谈读书》朱光潜读后感两件事谈读书,看朱光潜《谈读书》。

第一件,浊决大国的子民一直以来都在五千年的“文化自信”里傲视群国。

疫情来了之后,不久就收到了从日本飘洋而来的捐助物资,不同地域的物资箱子上写着不同的话,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日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等。

相形之下“武汉加油”,“武汉不哭”就像被扯烂的棉袄飞出了白花花的棉絮里子一样。

以至于网上流行起了《论读书的重要性》——不读书连捐赠留言都写不过人家的言论。

第二件,“211”全部人都在家竖扫把。

竖个扫把本没什么小题大做,往乐里说就是穷极无聊找个乐子。

然后就出现了以下这样的言论堂而皇之地自信满满地在社交网络上流传着。

第一件事看出人对不读书、没文化的慌长。

第二件事看人在读书,但却读出了没文化的荒谬。

国人不是不读书朱先生的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

而我们大多数国人的生活还只停留在“享受”。

就连生活观也只在于满足“肉体享乐”。

譬如工作是为混口“饭吃”,学习是为混个“铁饭碗”,成功后第一件事就是“扩金屋“广“藏娇"。

问国人为什么不喜欢读书,个人觉得提问不准确。

应该问,国人更愿意读什么样的书?就此,读书之前,我们也可问问自己:“我的生活观是什么?”狭隘的“学问观”源于扭曲的“生活观”,扭曲的“生活观”又筑建狭隘的“学问观”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知其“一观”也就知其“另一观”。

你问国人为什么不读书?多数人都会感叹说:“哪有时间啊!”事实上不是没时间读书,只是不愿意把时间花在“无用”书上。

读“无用”书很难,孤零零的一个人又加上欠缺物质效益作为激励基础,读书动力就已失去一半。

读书的时候又没条件邀人捧场起哄,不仅如此,你还要为读一本书而放掉五光十色的娱乐,放掉闲聊里对虚荣的炫耀。

更难的是,读书不仅花时间还需花出专注力、理解力、共情力。

读书又不见可立马获利的效益。

读书这件事里不见容易只见艰难,既是如此,务实的国人理所应当的选择了“无用而弃,畏难而返”。

读朱光潜《谈读书》后感:读书,能全凭兴趣吗?

读朱光潜《谈读书》后感:读书,能全凭兴趣吗?

读朱光潜《谈读书》后感:读书,能全凭兴趣吗?朱光潜《谈读书》一文有一段话,对今天中学生的读书很有借鉴意义,所以被收录在七年级的语文教材中,现抄录如下: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

……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须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

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

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干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朱光潜老先生在肯定了凭兴趣读书的好处后,笔锋一转,说要做学问,必须有计划读书,必须读一些起初很干燥的书。

而且还特意强调要硬啃,啃久了会有滋味的。

这翻告诫道出了学问家的普遍感受:立志学问,就不能全凭兴趣看书。

为什么?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书是看不完的,必须找这个学问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书看。

也就是说读书要有选择。

以学中文为例,你首先要读读历史上那些名家名篇,那些最一流的作品。

诗词歌赋、小说戏曲散文一路读下来,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中学教材收录的经典名篇其实并不多,中学教材的现当代文章太多,占去了古代经典名篇的位置。

因此,我们“听历史,学语文”除了读史了解自己民族过往之外,语文学习收录了大量的经典诗文,这也是践行我们国家今天强调的文化自信。

这些诗文,尤其是辞赋散文,有些起初读来还有难度,但真的熟读之后,会有如饮醇酒之感,这就是朱光潜教授说的“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我们常说文史不分家,学习语文,必然要了解些历史,那么读怎样的通史著作呢?按复旦大学王家范教授的说法,钱穆的《国史大纲》与吕思勉的《中国通史》必须读,前者“圆而神”,后者“方以智”。

然而按我的看法,这两部著作即使年轻的中学老师读来也是比较吃力的,须潜下心来,读进去,才感觉其乐无穷,给人以无尽的启迪。

正因如此,初一语文教材才选了朱光潜教授劝诫中学生要读一些艰涩书的话。

朱光潜读书笔记谈读书

朱光潜读书笔记谈读书

朱光潜读书笔记谈读书朱光潜读书笔记谈读书(优秀5篇)关于对朱光潜读书笔记谈读书,本文将围绕读书笔记,进行解答论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朱光潜读书笔记谈读书篇1朱光潜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朱光潜,安徽人,原名朱邦藩,字玉潭,号光潜,别号我欲等。

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

他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誉为“美学的萧伯纳”。

二、深入分析朱光潜的读书方法主要可以概括为“精”“深”“博”“杂”。

他主张读书要精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和观点,深入理解其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同时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的知识,做到“博”“杂”结合。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以《西方美学史》为例,朱光潜通过系统梳理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对美学理论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认为美学史不仅是对美的研究,更是对人性、对生活、对艺术的思考和探索。

在阅读过程中,朱光潜不仅关注美学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还关注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实现了“精”“深”“博”“杂”的完美结合。

三、个人观点我认为朱光潜的读书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首先,精确把握作者思想是读书的基础,只有深入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才能更好地吸收其精华。

其次,深入理解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有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再次,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的知识,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最后,“博”“杂”结合的方式可以使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四、对比与参照相比于其他读书方法,朱光潜的读书方法更加注重深入思考和系统学习。

与其他只注重表面印象和短暂感性的读书方法相比,朱光潜的读书方法更加全面和深入。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朱光潜的读书方法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五、结论与评分综上所述,朱光潜的读书方法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读书方法。

它既注重精确把握作者思想,又强调深入理解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同时强调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的知识,并且提倡“博”“杂”结合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朱光潜《谈读书》有感:书香醉人其乐无穷
“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是的!喜欢读书之人,心
灵如清泉晶莹透彻,视野宽阔如海,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精神的
愉悦、更是一种境界.唯在繁乱的尘世中寻求一方净土,用一颗美丽、纯洁的心去感悟和体验生活,叹惜时间的匆忙、短暂,却只能用那纤
细的素笔在流年的扉页上书就时光清浅,墨染一纸温暖.就这样伴着
书香浅行,让人生其乐无穷……――题记
每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书的陪伴与滋养.“好书不厌百回读,熟
读深思子自知”.凡是值得阅读的书,需要细细品味,涵泳咀嚼,边读
边思,就像法国思想家蒙田说的“通过读书能领略、感悟出一个头脑”大概就是读的功效.
朱光潜先生在关于读书中这样说:要使读书像一棵花,一只鸟或是一个人,成为一种活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把“死”知识变“活”.有
人说,读书好,书中自有黄金屋,有颜如玉,有千钟粟,有车如簇.看,有
权有势又有钱,更有一位“颜如玉”来“红袖添香夜读书”.你说,读
书好不好?诚然名利声色确实吸引不少沽名钓誉之徒.但除此之外,
读书一定还有别的什么魔力,吸引着那些虽清贫却孜孜不倦的追求真
理的读书人,我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草根人,不过多数都是关于农
业科普、健康与养生类的,小说主要是中外名著.现实生活中,土豪越
来越多,而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我作为一名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对读书
有着强烈的热爱与激情,读书让我获益匪浅,成为我精神家园的动力
源泉,我要为梦想而读书.读书让我了解到伟人、名人的辛酸与掌声
都是那么的精彩靓丽,让我明白了在成功的背后有着无数的坎坷、磨
难和泪水,让我的心灵更坚强,对成功的信念更坚定.
读书给了我快乐与力量,也给了我智慧.如果说吃饭穿衣是人的物质需要,那么读书就是人的精神食粮,不能缺少.有人认为,社会发展
到今天,读那些老古董有用吗?有!为什么呢?因为它关心的问题是
永恒的问题,比如说:什么是人生,啥叫幸福,什么是智慧……这一个
又一个问题永远回答不完.比如:我们可以从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
构建和谐;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在老子那
里读到生活辩证法;在庄子那里读到艺术人生观;在荀子那里读到
科学进取.在孔、孟、墨、韩那里读到了人生态度,在老子、庄子、
荀子那里我们读到了人生智慧.读书中我们能看到风行走的样子,能
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更重要的是能在翻书的朝朝暮暮里,感受到生命
的自由呼吸.
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一个爱看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导师、一个幽婉的安
慰者.通过自己多年的阅读经验,我认为,在如今网络时代,无功利的
阅读是最好的方式,古今中外大师们的作品在我们心里扎根,诗人们
的佳句在我们血管里运行,生活中的琐事烦恼,在每天阅读好书的情
况下,滴答流淌出蓝天、白云、花开、鸟鸣与和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读书自古以来就是为学与从教的基础.一个师长,倘若没有对书籍的沉醉与热恋,没有对求知的渴望,没有开阔的人文视野、博大精深的知识修养,就无法言传身教.朱光潜先生就是
这样一位教育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他不仅著述甚丰,而且更具有崇高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格.
通过阅读朱光潜的书籍,让我联想到我自己.我的父母亲,一生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所以到了我这一辈,父亲说什么也要我们兄弟
姐妹好好读书、勤奋学习.可是,那个连温饱都难以解决的年代,哪有钱买书、哪有时间读书学习.改革开放后不久,我便怀着绿色而美好
的理想走进部队、走进了部队这所我人生的大学.是部队给我提供了学习知识的平台.从此,我便不断地用知识来充实自己、武装自己,读书为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为我的写作之路奠定了坚实而有力的基础.读书使我的生活多姿多彩,作为一名返乡的农民工、一名共产党员,
我愿把自己投身到我热爱的农家书屋管理员的事业中去,用知识丰富村民的头脑、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这正是:“人生路上书做伴,和睦家庭细耕读.书啊,你是多么的崇高,多么的伟大啊!我从那淡淡的书香中,美丽的图画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读书的快乐,只有爱读书的
人才能细细品味出书中的香甜,才能感受到回味无穷的魅力!我不但
喜欢读书,还喜欢写作.我写美丽的大自然、勤劳淳朴的农民、欣欣向荣的村庄;写家乡兴平的变化……当一篇篇文章刊登在各种媒体上的时候,我心中的那种喜悦,就像一朵绽放的花儿,这种喜悦仿佛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一直鼓励着我,让我收获着对读书更加浓浓的爱!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的确,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的心灵深处,最依恋的是永无止境的书山.它像一盏明亮的灯,照亮了我人生的道路;它像一片灿烂的阳光,温暖了我冰冷的心;它像一首动听的歌曲,唤醒了我沉睡的智慧……它,给予了我知识,力量和勇气.
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更是一种精神享受.书中充满了想象,充满了生机,充满了人生的惊喜,充满了生灵的奇迹.浓浓的书香里,散发出的芬芳与诱惑,让我不由得从心里发出一声感叹:读书有趣、书香醉人,净化心灵、其乐无穷!
让我们以书为伴,一起都来读书,读好书吧!
(作者为陕西省兴平市花王村农家书屋管理员王选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