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物质运输的载体.
初中七年级(初一)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物质运输的载体(1)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主要依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
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血液组成。
(2)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血浆淡黄色透明液体,含有大量的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红细胞:红色,数量最多,没有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血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白细胞:有细胞核,包围、吞噬病菌,防御、保护作用血小板:体积最小,没有细胞核,凝血与止血作用贫血(缺铁性贫血)---红细胞的数量或血红蛋白的数值低于正常值;(镰刀型贫血病)发炎或白血病---------白细胞数量明显。
(3)输血与血型ABO血型包括 A 型、 B 型、AB 型、O 型输血原则: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二、物质运输的器官(1)血管----运输各种营养物质与废道的通道种类动脉(测量脉搏的血压)静脉毛细血管(2)心脏——输送血液的泵结构:1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2心脏四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左心房)同侧的心房和心室是相通的,而左右心房、心室是不相通的;3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能开闭的瓣膜(防止血液倒流)三、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血液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组成的管道里进行的循环流动。
1、途径:体循环:左心室体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动脉血)(静脉血)左心房肺静脉肺部的毛细血管网肺动脉右心室肺循环(动脉血)(静脉血)2、血压:血液在血管里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
一般所说的血压实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正常血压的范围高血压-----舒张压超过12kPa 低血压-----收缩压低于12kPa四、关注心血管健康1、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因素2、保持心血管健康的措施第1页共1页。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优秀教学案例:3.1物质运输的载体

1.利用多媒体讲解细胞膜的组成、结构特点和功能;
2.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和特点;
3.讲解血液、淋巴等在人体内的物质运输过程及其意义。
讲授新知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利用多媒体讲解细胞膜的组成、结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深入了解细胞膜的生理功能和作用。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和特点,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物学知识。同时,讲解血液、淋巴等在人体内的物质运输过程及其意义,让学生明白生物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环节
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和收获,反思学习过程,发现并解决问题。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总结,使他们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鼓励优点,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质运输过程进行研究,如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等;
2.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对所选物质运输过程的研究报告;
3.小组成员相互评价、总结,共同提高。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重要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质运输过程进行研究。如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等。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让学生共同完成对所选物质运输过程的研究报告,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小组成员相互评价、总结,共同提高,使他们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将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搜集和分析与物质运输相关的信息,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搜集和分析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利用网络、数据库等资源,培养他们的信息检索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
4.4.1物质运输的载体优秀教学案例鲁科版(五四学制)生物七年级上册

3.进行课堂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蛋白质在物质运输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同时,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进行综合评价,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提供指导和建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血液循环图,引导学生关注血液循环中的物质运输过程。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血液循环中是如何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运输到各个细胞的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蛋白质在物质运输中的重要作用,探究血液循环的奥秘。”
3.对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互动性强: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此外,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我在课堂上采用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力求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直观、有趣的学习环境。同时,我也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生物素养。
二、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蛋白质在物质运输中的功能和重要性,能列举出几种常见的蛋白质载体,并理解它们的作用。
5.评价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问题解决、小组合作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提供指导和建议。
物质运输的载体-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物质运输的载体-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运输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植物的水分和无机物质的吸收运输和消化的过程。
3.了解物质的运输和基本载体。
二、教学内容
1.物质运输概念
2.植物水分和无机物质的吸收运输和消化过程
3.物质运输的基本载体
三、教学重点
1.植物水分和无机物质的吸收运输和消化过程
2.物质运输的基本载体
四、教学难点
1.物质运输的基本载体
五、教学方法
1.课前预习,课中讲解,课后巩固。
2.案例教学,动态展示,小组探究。
六、教学过程
1. 引入
1.讲解物质运输的概念和作用。
2. 学习
1.学习植物的水分和无机物质的吸收运输和消化的过程。
2.了解物质的运输和基本载体。
3.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听取教师讲解。
3. 讲解
1.讲解物质运输的基本载体。
4. 探究
1.组织小组实验探究植物的水分和无机物质的吸收运输和消化过程。
5. 总结
1.整理归纳所学的内容,回顾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七、教学评价
1.学生针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与解决。
2.对学生实验与探究的过程进行评价。
八、教学要求
1.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2.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内容,条理清楚地做实验报告。
九、教学材料
1.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
十、教学时间
1.2课时。
3.3.1物质运输的载体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件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蛋白质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的小论文。
2.作业评价:关注学生的论文质量,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结构合理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作业小结,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节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运输氧气、载体蛋白运输葡萄糖等,让学生了解蛋白质在物质运输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蛋白质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以及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以及收获等,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为后续教学提供有益的反馈。
1.介绍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如氨基酸的组成、肽链的盘曲折叠等。
2.讲解蛋白质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如载体蛋白、血红蛋白等,阐述蛋白质如何实现物质的运输。
3.通过示例,介绍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如载体蛋白的结构与葡萄糖结合的示意图。
4.强调蛋白质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如蛋白质缺乏或异常时,可能导致哪些疾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健康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挑战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在设计教学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以生动、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蛋白质在物质运输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蛋白质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情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4.1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生物上册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生命科学充满好奇。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其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d.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载体蛋白的认识和了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物质运输的载体”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a.完成课后习题,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b.根据课堂学习,总结载体蛋白的分类、作用和应用,绘制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运用实例说明载体蛋白在生物体内的应用。
3.掌握与物质运输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
-学会进行载体蛋白的提取和检测实验。
-掌握物质运输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运用所学生物知识,提出解决物质运输问题的方法。
2.培养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
-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激发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2.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和价值观。
-理解科学研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尊重科学规律。
-关注生物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负责任的科学态度。
3.培养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学习载体蛋白在生物体内的作用,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物质运输的载体知识,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科的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又能提升个人素养。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课件-济南版

血液的功能与作用
运输功能
血液可以运输氧气、营养物质、激素等到身体各个组织,同时将二氧 化碳、代谢废物等从组织中运走。
防御功能
血液中的白细胞可以识别和攻击病原体,保护身体免受感染。同时, 血液中的抗体和补体等物质也可以协助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
调节功能
血液中的激素和酶等物质可以调节身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维持内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境的稳定。
止血和凝血功能
当血管破裂时,血液中的血小板会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栓,阻止血液 流出。同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也会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
血液循环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心脏: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核心器 官,它通过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入血 管中。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分别是 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左心房接收来自肺部的富氧血液,然 后通过左心室将其泵入主动脉,供应 给全身各个组织。右心房接收来自身 体各个组织的乏氧血液,然后通过右 心室将其泵入肺动脉,进入肺部进行 氧合。
血管: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分为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动 脉负责将富氧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 各个组织;静脉负责将乏氧血液从组 织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 和静脉,实现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 交换。
血液循环过程:血液循环是一个连续 的循环过程。心脏通过收缩将血液泵 入动脉中,然后血液在动脉中流动并 分支成更小的血管,最终进入毛细血 管。在毛细血管中,血液与组织进行 物质交换,将氧气和营养物质提供给 组织,同时将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从 组织中带走。然后血液进入静脉中回 流到心脏完成一个循环过程。
意义
物质运输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它保证了生物体内各种物质的合 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对于维持生物体的内环境稳定和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具有 重要意义。
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二课时)课件-2023-2024学年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展示分析,表达交流,教师点拨释疑评价
1、人体内的血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成年人的血量占体重 的7%---8%。若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超过血液总量的30% (1200-1500毫升),就会有生命危险。
2、ABO血型系统:将人的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O型四 种类型。
3、红细胞凝集原:镶嵌在红细胞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蛋白 质或糖类(抗原) 凝集素:存在血浆中的r--球蛋白(特 异性抗体) 红细胞的凝集的实质:是红细胞细胞膜上的特 异性抗原和相应的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输血反应就是 由于在体内发生了红细胞凝集。输血前要先鉴定血型。
4.分析讨论: ABO血型系统中各种血型的血液相互混合后出 现的现象,分析每一种血型的人输血时可接受的血液类型。
红细胞凝集原
A型凝集原
B型凝集原
血型 A
B
AB
红细胞 A
B
AB
凝集原
血清中 凝集素
抗B
抗A
无
O无Biblioteka 抗A 抗B归纳:四种血型血液之间的凝集关系
献血者 受血者
A型(抗B) B型(抗A)
A型 不凝集
师点拨:早在17世纪, 就有医生尝试将动物血液 输入人体抢救病人,结果 都失败了,没有人知道原 因。直到19世纪,奥地利 科学家兰德施泰纳发现: 有时两种血液样的样品能 完全混合在一起,有时两 种血液的红细胞凝结成团。 正是这种红细胞凝聚现象, 导致输血失败。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3.3.1物质运输的载体 (第二课时)
➢ 一般情况下,输血时应该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拓展知识:
1.Rh血型系统是区别于ABO血型系统的另一种血型系统。Rh 血型分两大类:Rh阴性和Rh阳性。凡是红细胞表面含Rh凝 集原的为Rh阳性,不含的为Rh阴性。我国汉族人口中Rh阴 性者只有1%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