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永年县各村村名由来

合集下载

邯郸永年县赵氏

邯郸永年县赵氏

邯郸永年县赵氏: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东滩头、河北铺两村赵氏家族祖籍系:山西省太原府榆次县(今晋中市榆次区)北田镇小赵村。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有元祖天官赵顺钦之曾孙赵讓迁至永年县东滩头村定居。

万历五年
(公元1577年),赵让玄孙(五世)赵嵩,迁居河北铺村。

依东滩头赵氏辈份排序至今,已传23代,现有4000余口人(不含外迁户),为村中一大望族。

本家族曾设堂号有(部分):
“三和堂”
“凤仪堂”
“一善堂”
“贞节堂”
“修业堂”
“善福堂”
“胡福堂”
“同心堂”
“文質堂”
“至胜堂”
“居仁堂”
“文和堂”
赵氏宗谱
“客敬堂”
“尚义堂”
“近义堂”
“一德堂”
本族字行辈分(十七世至三十六世)
十七世十八世十九世二十世二十一世
善本朝中宝
二十二世二十三世二十四世二十五世二十六世
儒为席上珍
二十七世二十八世二十九世三十世三十一世
富贵承先泽
三十二世三十三世三十四世三十五世三十六世
功名裕后昆赵氏祠堂对联:山西故里,榆次华宗。

永年集会

永年集会

永年集会初八许庄二十三东桥初九龙泉二十三连寨初十马固二十四西张寨十一大北汪二十五南宫寨十一太辛庄二十五琚屯十六方头固二十六曲陌十七马到固二十八田堡十八西大慈二十八赵王固十九胡寨二十八王边二十周村二十八名关二十宋固二十八邀漳二十北韩寨二十九陈村二十一尚古三十通头二十二南北正里2006-10-7 19:56 回复七杀5楼二月初一梁刘营十五西河东堡初一南护驾十五曹庄初一阎胡寨十五正西初二西张固十六赵城堡初二裴屯十六东杨庄初二西阳城十七潭庄初二陈七方十七北两岗初三周寨十八裴坡庄初四北护驾十八茹佐初四曲陌十八王庄初四韩屯十九榆林初五小北汪十九北沿村初五余家寨十九北尹固初六石管营十九陈义初六袁庄十九大屯初七龙泉十九名关初八赵目连十九杨湾初八南贾格十九北沿村初九东张寨二十讲武初九西高固二十沙屯初十高庄二十周村初十前司郭庄二十后司郭庄十一大北汪二十南杜村十一周营二十三辛庄堡十一庄沟二十四东杨庄十三施庄二十五邀漳十三阎庄寨二十六曲陌十三辛庄堡二十六长桥十四南桥二十七大北汪十四辛庄二十七东滩头十五张虎庄二十八宁屯十五弓庄二十八豆庄十五翟庄二十九小张庄2006-10-7 19:58 回复七杀6楼三月初一小龙马十六西杨庄初二南七急十七北郭初二冯庄十七贾寨初二大油村十八申刘庄初二许庄十八前朱庄初三名关十八赵庄初三郭庄十八刘寨初三李解十八刘固初三辛庄堡十九北关初三北中堡十九西阳城初四大张村二十庄集初五尚庄二十帷宁初六长桥二十库管营初八姚庄二十三辛庄堡初八岳小寨二十三周村初九曲陌二十四犁苗堡初九瓜井二十六曲陌初九南沿村二十六范庄初十东张固二十六李庄十一大北汪二十七陈村十一北杜村二十八西苏十三刘湾二十八正西十五后马营二十八大西堡十五段庄二十八南大庙十五郝庄2006-10-7 19:59 回复七杀7楼四月初一北卷初八七里店初一柴凹初八高岳初一小屯初九南关初一杜刘固初九南北正里初二三合村十一大北汪初三何营十二曲陌初四张下乡十五北河庄初四刘营十五白塔初四井八寨十七大北汪初五借马庄十八名关初六席庄十八南沿村初六小龙马十八周村初六何庄十九东关初七刘汉二十六曲陌初七郑营二十八永北村初八故城2006-10-7 20:00 回复七杀8楼五月初三名关十九旧寨初五名关二十周村初五柳村二十二刘备初五南沿村二十四刘营十一大北汪二十五大北汪十三大北汪二十六曲陌十三东杨庄二十七邓底十五北尹固二十八茹佐十五尚庄二十八北辛庄十六前六星三十魏庄十八讲武2006-10-7 20:00 回复七杀9楼六月初一西辛寨十五善寨初一西关十五党庄初一龙泉十五韩庄初一代庄十五裴坡庄初二南七急十六曲陌初二东召庄十七南北正里初二李三窑十七西大提初四赵目连十八杜刘固初六清凉寺十九韩店初六寨里十九马固初六岳庄二十周村初九南尹固二十三宁屯初十康庄二十四邀漳十一赵王固二十五姚村十一大北汪二十五中堡屯十三李解二十六讲武十三东辛寨二十六曲陌十三米窑二十八南河庄十四刘固二十八界河店十四西沿村二十九冀窑2006-10-7 20:02 回复七杀10楼七月初一前朱庄十四东大慈初一赵庄十五许庄初一武八汪十五正西初二王庄十五韩庄初三李沟十五小北汪初四刘营十五名阳村初五双陵十五西阳窑初六西杨庄十六席庄初六台湾十六段庄初六西张堡十八牛堡初六苗屯十九牛堡初六白塔二十李孟窑初七南中堡二十榆林初七王白北汪二十孔村初八娄里二十豆下乡十一大北汪二十四后六星十二刘固二十五北卷十二张郑湾二十五兴业十二南滩头二十六贾八汪十二西陈铺二十六曲陌十三当头二十六刘湾十三龙曹二十八北石口十三高岳三十河北铺十四马军营2006-10-7 20:03 回复七杀11楼八月初一宋固十六李八汪初一东张固十八李三窑初一大石口十八南两岗初二北贾葛十九北碾头初三辛庄堡二十小油村初四刘固二十礁宁初五冀尹固二十三名关初七西大提二十四高固初八正西二十四莲花口十一大北汪二十五吕七方十二曲陌二十五相公庄十二西河庄二十五兴业十二界河店二十六曲陌十二五里二十八东油村十三名关二十八通头十三故城二十八南张庄十三辛庄堡二十八永北庄十五吕提二十九大屯2006-10-7 20:03 回复七杀12楼九月初一正西十八北马庄初二陈铺十九洞头初三北李固十九曲陌初四刘营十九讲武初五柳村十九刘窑初六西滩头二十一大北汪初六南碾头二十一苗庄初七李家庄二十二朱庄初七刘汉二十五南辛村初九名关二十五陈寨初九高岳二十六曲陌初九南沿村二十六辛庄堡十一大北汪二十六龙泉十一杨庄二十七北榆林十三五里二十七西七急十三武庄二十七宋小营十三茹佐二十七苏固十三界河店二十八正西十四邀彰二十八西苏十五东杨庄二十八宋庄十五张虎庄二十九讲武十五邓上十五周村十七瓜井2006-10-7 20:04 回复七杀13楼十月初一小龙马十五屯庄初一永合会十五宋固初二马到固十五后曹庄初三名关十六石管营初三陈庄十七中召庄初三许李卷十七西沿村初三何营十七西卷初三赵固十八前朱庄初四刘营十八南王庄初五方头固十八大张庄初五南大堡十九杨寨初六东辛寨十九名关初六冯杨庄十九孟尚初七北辛庄二十郑营初七南中堡二十姚寨初八东苏二十尧子营初八南卷二十一尚村初八南贾格二十四河东七方初九张北庄二十四路庄初十申刘庄二十四袁庄十一大北汪二十五前曹庄十一北护驾二十五西大慈十二陈七方二十六曲陌十三范庄二十六王盘庄十三石管营二十九旧寨十四南护驾十五下堡店十五前六星2006-10-7 20:05 回复七杀14楼十一月初一三塔十五北郑村初三名关十七大油村初五前马营十九讲武初八刘营二十门寨初九郑湾二十周村初九正西二十六曲陌十一大北汪二十七至二十九名关十二曲陌十二陈寨十四刘固十五南沿村十五北郑村2006-10-7 20:06 回复七杀15楼腊月初四南桥十七大油村初五故城十八北卷子初八赵目连十九大讲武初八后马营二十周村初八七里店二十三名关初十邓底二十五豆庄十一大北汪二十五故城十二陈七坊二十六曲陌十二陈寨十五北郑村。

河北省永年县会谱

河北省永年县会谱
初六 苗屯 十九 牛堡
初六 白塔 二十 李孟窑
初七 南中堡 二十 榆林
初七 王白北汪 二十 孔村
初八 娄里 二十 豆下乡
十一 大北汪 二十四 后六星
十二 刘固 二十五 北卷
十二 张郑湾 二十五 兴业
十二 南滩头 二十六 贾八汪
十二 西陈铺 二十六 曲陌
十三 当头 二十六 刘湾
永年会谱 2007-03-10
一月
初八 许庄 二十三 东桥
初九 龙泉 二十三 连寨
初十 马固 二十四 西张寨
十一 大北汪 二十五 南宫寨
十一 太辛庄 二十五 琚屯
十六 方头固 二十六 曲陌
十七 马到固 二十八 田堡
十八 西大慈 二十八 赵王固
十九 胡寨 二十八 王边
初九 瓜井 二十六 曲陌
初九 南沿村 二十六 范庄
初十 东张固 二十六 李庄
十一 大北汪 二十七 陈村
十一 北杜村 二十八 西苏
十三 刘湾 二十八 正西
十五 后马营 二十八 大西堡
十五 段庄 二十八 南大庙
十五 郝庄
四月
初一 北卷 初八 七里店
初一 柴凹 初八 高岳
初二 陈七方 十七 北两岗
初三 周寨 十八 裴坡庄
初四 北护驾 十八 茹佐
初四 曲陌 十八 王庄
初四 韩屯 十九 榆林
初五 小北汪 十九 北沿村
初五 余家寨 十九 北尹固
初六 石管营 十九 陈义
初六 袁庄 十九 大屯
初七 龙泉 十九 名关
初八 赵目连 十九 杨湾
初三刘固
初三 辛庄堡 十九 北关

邯郸市李胡寨村简介

邯郸市李胡寨村简介

邯郸市李胡寨村简介
编辑:乔伟伟)永年县西河庄乡李胡寨村是隶属于永年县的一个行政村,西距邯郸市29.8公里,县城临洺关30公里,北距省会石家庄160公里,距首都北京430公里,系永年、曲周、肥乡县三县交界处。

全村总面积3.4平方公里,耕地0.3万亩,总人口0.21万人,人均占地面积1.48亩。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完成0.3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724 元。

姓氏以乔姓、王姓为主要姓氏,另外有张、李、赵、何、霍、师、王、骈、黎等姓氏。

李胡寨村自古流传着有龙脉的传说。

李胡寨村是一个农业大村,农业基础较好,水利条件便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菜花、洋白菜、葱、蒜、稻谷、豆类、辣椒等,粮食总产达0.1万吨,全村建成了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建有0.2万亩吨粮田,李胡寨村蔬菜在全县经济中最具优势和特色:规模大、产量多、销售广。

蔬菜播种面积0.2万亩,基本全部实现无公害生产,年产鲜菜200万公斤,产值200万元。

仅蔬菜生产一项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远销21个省、市、自治区,是华北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

成为永年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村,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北蔬菜之乡”。

适宜槐树、榆树、杨树、柳树等北方乔木为主,果树有苹果、桃子、梨子、石榴、大枣、葡萄、核桃等,适宜各种花草生长。

李胡寨村有纺织工厂两家,及村级小学校一所,均为独立注册企业。

李胡寨村商贸流通活跃,对外开放环境优越。

共有村级公路10余华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拥有移动通讯等现代化的通讯设施,排、供水设施较为完善,电力供应充裕。

圣俗并举中国农村村名和佛教

圣俗并举中国农村村名和佛教

看俗并枣:中®农封#名和侔教安希孟(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佛教入华,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进入寻常百姓家。

村落地名是地域文化的标志和载体。

村名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含义,是文化的根系所在。

村名记栽着先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奋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名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演变。

通过对村名渊源的了解,能够加深对家乡的热爱。

在中国地名文化中受佛教影响命名的村庄,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同时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 统原生态村名是自古既有、经久流传的。

地名村名对研究历史、地理、经济、交通、民情有助。

村 名是社会历史的缩影或活化石,承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折射一个地域的文化传承,象征一段 特定因缘。

关键词:佛教建筑;佛教人物;村名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拥有悠久农耕文明的华夏,广袤国土上星 罗棋布着历史悠久、形态各异的传统原生态村 落。

在长期的农耕文明迢递中,村落逐渐得以 形成,这是基于亲族利益诉求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农村是自发形成的小群落。

村名与该 村的文化景观密切有关,往往蕴含着历史传说,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关,融人民众的价值取 向。

传统村落村民的特点是闭塞、亲情、血缘、地域、保守、祖宗崇拜、安土重迁。

村庄名称属于乡村方舆方志草野文化,村 名名不见经传。

农耕文明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 成一种适应农业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社会制度、礼仪风俗、村落结构、家族姓氏、民间信仰、礼 拜仪式等文化集合。

传统中国社会最初的宗教 以自然崇拜为主,但佛教促进了互相往来。

普 度众生,平等慈悲,使农民接近了普世价值。

文章编号:1000—6176 (2021) 01—0013—07―、佛教和农耕文明大体说来,佛教属于农耕文明,绝少城镇商业气息。

山岭幽谷,所在多有。

佛教寺院对于 蛮荒之地的垦殖,对于偏远农村山乡民众的道德教化,对于村民的风俗淳化,对于社会公序良俗的形成,有很大意义。

这体现在村庄名称和佛教寺院地名称呼的相同性、重合性上,足 以看到佛教寺院和村庄山乡的良性互动。

永年县各村由来

永年县各村由来

临洺关镇临洺关——历史悠久,为古驿站所‎在地。

临洺关的来‎历为,永年县西部‎有县曰易阳‎县,县治在今阳‎城、戴庄一带,北魏时易阳‎县废,后于临洺关‎重建易阳县‎,因其位于洺‎河之南,称易阳已不‎合适,遂更名临洺‎关,易阳县随之‎更名为临洺‎县,北宋时裁撤‎到永年县。

洺阳村——古时候,该村叫箭村‎,是给易阳城‎王子制造箭‎的地方。

明万历年间‎改为洺阳,河南岸为阴‎,北岸为阳,因其在洺河‎之北,所以叫洺阳‎村。

娄山——明永乐年间‎有马氏等人‎家迁此定居‎,位于狗山附‎近,故命村名“狗山村”。

因村名不雅‎本村绅士联‎名向知县请‎示,要求更改村‎名,当时知县按‎星象二十八‎宿娄金狗更‎改名为娄山‎(娄狗不分)。

北石口——洺河自大油‎村顺流东下‎,河中带大量‎鹅卵石,到该村西截‎然而止,人们称这个‎地方叫逼石‎口。

为记述这一‎特异现象,又在此处立‎石碑,所以又称石‎碑口据该村‎宋氏家谱记‎载,明初宋氏从‎本县牛堡迁‎来居住,村名还叫石‎碑口。

由于“碑”与“北”同音,后改为石北‎口村192‎4年分为南‎石北口,北石北口两‎村。

1958年‎改称南石口‎、北石口。

申庄——据查,宋元时,有柴姓居住‎于此,叫柴庄。

明洪武中申‎庸任山东掖‎县知县时,曾过广平永‎年之聪明山‎下,慕其山水之‎秀,遂自山西绛‎县留盂里迁‎居明山之阴‎,改柴庄为申‎庄。

西屯庄——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实‎行驻兵屯田‎,休养生息,此为当时屯‎田之地,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董‎姓等人家,取村名屯庄‎。

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西屯村‎。

曲屯——曲屯原名肖‎家屯,后改西小屯‎,清代中期曲‎姓大户更名‎为曲屯。

地名普查时‎,为区别于大‎西堡的璩屯‎,冠以方位,改为西曲屯‎。

裴坡庄——据记载,该地有一琵‎琶潭,也名琵琶潭‎,明初有连、白等姓氏奉‎诏迁此定居‎,以琵琶潭命‎村裴坡庄。

现在潭已废‎圯。

苗屯——据苗氏家谱‎记载,明初苗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

永年县各村由来

永年县各村由来

临洺关镇临洺关——历史悠久,为古驿站所在地。

临洺关的来历为,永年县西部有县曰易阳县,县治在今阳城、戴庄一带,北魏时易阳县废,后于临洺关重建易阳县,因其位于洺河之南,称易阳已不合适,遂更名临洺关,易阳县随之更名为临洺县,北宋时裁撤到永年县。

洺阳村——古时候,该村叫箭村,是给易阳城王子制造箭的地方。

明万历年间改为洺阳,河南岸为阴,北岸为阳,因其在洺河之北,所以叫洺阳村。

娄山——明永乐年间有马氏等人家迁此定居,位于狗山附近,故命村名“狗山村”。

因村名不雅本村绅士联名向知县请示,要求更改村名,当时知县按星象二十八宿娄金狗更改名为娄山(娄狗不分)。

北石口——洺河自大油村顺流东下,河中带大量鹅卵石,到该村西截然而止,人们称这个地方叫逼石口。

为记述这一特异现象,又在此处立石碑,所以又称石碑口据该村宋氏家谱记载,明初宋氏从本县牛堡迁来居住,村名还叫石碑口。

由于“碑”与“北”同音,后改为石北口村1924年分为南石北口,北石北口两村。

1958年改称南石口、北石口。

申庄——据查,宋元时,有柴姓居住于此,叫柴庄。

明洪武中申庸任山东掖县知县时,曾过广平永年之聪明山下,慕其山水之秀,遂自山西绛县留盂里迁居明山之阴,改柴庄为申庄。

西屯庄——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实行驻兵屯田,休养生息,此为当时屯田之地,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董姓等人家,取村名屯庄。

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西屯村。

曲屯——曲屯原名肖家屯,后改西小屯,清代中期曲姓大户更名为曲屯。

地名普查时,为区别于大西堡的璩屯,冠以方位,改为西曲屯。

裴坡庄——据记载,该地有一琵琶潭,也名琵琶潭,明初有连、白等姓氏奉诏迁此定居,以琵琶潭命村裴坡庄。

现在潭已废圯。

苗屯——据苗氏家谱记载,明初苗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

冠以姓氏命村名苗家屯。

简称苗屯北杜村——南杜村——据传,宋元时代,该村杜姓为大户,村名叫杜村。

郭氏家谱记载:明初,郭氏兄弟二人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同时迁来的还有游氏等未更村名。

赞,历史名城邯郸这100个村名原来是这么来的,有没有你们村子?

赞,历史名城邯郸这100个村名原来是这么来的,有没有你们村子?

赞,历史名城邯郸这100个村名原来是这么来的,有没有你们村子?前井头村、后井头村原永年县郝庄“郝姓者”居住于此,紧挨大槐树打了一口深水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大家尝到井水甘甜,并按地理位置,最终定名为后井头。

明朝时期有几户村民从山西洪洞县搬迁而来,因此地有一口井,井水甘甜故取名井头,从井头分出去几支至村东,后称东井头,现名前井头。

大乐堡、小乐堡、曹乐堡相传战国时期的赵国大将乐毅死后葬于此处,后人为守护乐将军墓,逐渐形成村庄。

取名乐堡村,分大乐堡、小乐堡、曹乐堡三个自然村组成。

邢胡庄、李胡庄明朝之前这里就有胡姓居住,称胡家庄,明朝从山西迁民至此,扔仍沿用胡家庄之称。

清朝同治年间,在胡家庄西北1公里处建一小胡庄,后民国初年小胡庄改称邢胡庄。

因李姓村民在两胡庄之间建村,村名称李胡庄。

东大夫庄、西大夫庄本村人在汉朝时期担任大夫(官称宰相),从此以后本村被称大夫庄,后来分为东西两个村,在西称西大夫庄,在东称东大夫庄。

高里堡村明朝有高姓者在此居住,当时实行里制,该处的里长姓高,故命名为“高里”,后村民为防范匪患建立堡,改称高里堡。

北堡王、北堡张、北堡高、北堡杨战国时期在此处修建大量土堡,这一带有南、北、中三个堡,新中国成立后,大北堡分为四个村,以姓氏命名为北堡王、北堡张、北堡高、北堡杨。

崔曲村崔曲村位于原邯郸县人民政府驻地东南8公里处。

明朝永乐年间,崔姓从山西迁来,定居古漳河的一个河湾内,故称崔曲,沿用至今。

北泊村此处原为古漳河支流通过。

有一片水泊,有过往船只在此停息。

明朝初年,从山西迁民来此定居,起名泊子。

清康熙年间,分成南北两个村。

该村在北称北泊子。

解放后简称北泊,沿用至今。

李南留、谢南留、王南留相传在汉朝时,该村是城子(东城子、西城子)的附属村庄,后来城子被朝廷“清抄”,规定“抄城留庄”,该村因位于城子南,故称南留庄。

清朝同治末年,分成三个村,以姓氏命名为李南留、谢南留、王南留。

东城子、西城子相传在汉朝时,刘秀被王朗所迫,曾在此地小庙藏身,刘秀称帝后,小庙改建为“藏龙观”并在该处修建一个小城,称为“城子”后来分为东西两个村,在东为东城子,在西为西城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年县各村村名来历东杨庄、西杨庄——据传,宋、金时代,就有杨姓大户在此居住。

据西杨庄玉皇庙碑文记述,明万历十九年,这两个村分别叫东杨二庄和西杨二庄,以方位及姓氏命名。

后来简称东杨庄和西杨庄。

故城——《地理志韵编》与《后汉书·注》云:广年古城在今永年县(城关)西北。

据一九七六年故城地裂现象考证,故城村即汉代广年县城,县志亦称古城。

前汉置广年县,属广平国,后汉属距鹿郡,魏郡属广平郡,永嘉后废。

北齐时,曲梁并入广平县,并移治曲梁城(即今之永年城关),此遂为广年县故城。

前党庄、后党庄——永乐年间,党、赵姓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

党姓为大户,故冠以党姓命村名党家庄。

光绪三年县志上还记载为党家庄,后来分治,按位置称前党庄、后当庄。

冯庄——明初,冯姓奉诏迁此占产立庄,1965年曾改名四新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又恢复原村名冯庄。

康庄——据康氏家谱记载:该村原名犁耙庄,传说曾为曲陌大户耕地放犁耙的地方。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康氏七世祖由鸡泽县康马昌迁此居住。

更名为康庄。

韩庄——据查明嘉靖年间,由四户韩姓人家从大阎胡寨迁此定居。

以姓氏为冠命村名韩庄席庄——据查,原名薛庄,明永乐年间,有席、苗、路等姓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

席姓为大户,冠以姓该村名席庄。

赵庄——据查,明永乐年间,赵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

冠以赵氏命村名赵庄。

南庄——1963年席庄一部分宅基被淹,有四十户居民迁往席庄村南居住,称南庄。

杨庄——宋元时代,有杨姓大户居于此而命村名杨庄。

张杨庄---明初,张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

因东、西杨庄是这里的老村,便以杨庄为基础,又以姓命村名张杨庄。

东陈甫----传说宋元时代,有陈、甫二姓氏在此地居住。

故按姓氏命村名陈甫。

明初从山西迁来居民,未更村名。

后人丁繁衍,发展为东西两个村庄,该村在东,称东陈甫。

冯杨庄——明初,冯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

因东、西杨庄是这里的老村。

便以杨庄为基础,冠以冯氏命村名冯杨庄。

屯庄——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以后实行驻兵屯田,休养生息,为此当时屯田之地。

明初移民在此占产立庄,称村名屯庄。

郅家寨——清光绪三年《县志》记载:该村叫郅家寨,以郅姓最早在此居住而命名。

东小屯——清光绪三年《县志》记载:该村叫东小屯。

因为该村正南有大屯,位置又在辛庄堡之东,故叫东小屯。

库官营——相传宋金时代,曾在此建兵营,屯粮草,为库官居住地,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居住于此,称村名为库官营。

前、后司郭庄——明代该村只有司、郭两姓氏,所以叫司郭庄。

后来形成前后两个村,故名后司郭庄和前司郭庄。

西七急——据传,梵语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说,(浮屠亦作浮图、佛塔之义)。

村名叫七级之变体,为七级佛塔之义。

所以说明该村古代曾建有七级浮塔,随朝代的更替,时间久远,对村名来历已经失传。

此论是否正确,待考证。

冀窑——明崇祯元年碑文记载,燕王扫北后,有冀姓人家在此烧盆为业,渐成村落,称冀家窑,简称冀窑。

李沟——据查,元代已有陈氏在此居住。

明初,王、常、李等姓氏奉诏来此定居,以王、常两姓命村名王常窑。

李姓李姓家族发展较快,渐成村中大户,于明朝中期更名李家沟,简称李沟。

吴庄——由寿国公中书右丞鼎墓和赵国公史部尚书元圭墓可证,元代就有吴氏大家族在此居住,称吴庄。

庄沟——据查,明初有翟氏从外地迁此占产立庄。

因地处沟壑地带,命村名翟庄沟。

1958年公社化以后,群众习惯称庄沟。

东石山——明永乐年间,侯氏等人家奉诏迁此安居立业。

因这里有小山坡,故命村名小石山,又因位于大石山之东,后更名为东石山。

陈义——明嘉靖广平府志记载,该村叫陈义。

原居孟氏,明永乐年间有王禹从山西洪洞迁来居住。

传说,燕王扫北时,村里的人将全部被杀尽,多亏阎王的大臣陈氏劝阻,少数人才得幸免。

后来,村民为纪念陈氏的大恩大义,故将村名定为陈义戴庄——据家谱记载:戴氏于明洪武十六(公元1383年)迁次占产立庄,故命村名戴家庄,后简称戴庄。

三塔——据查,唐贞观年间,这里建有洪福寺(清代改名安仁寺),寺内有三座塔。

明永乐年间,周、武、宋后六星——据碑文记载:该村原叫南斗村,明永乐年间,游、赵、王等姓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根据“南斗六星,北斗七星”之说,更村名为六星。

后来分成前后两村,该村在北称后六星。

马固——该村原名叫陈凹。

明永乐年间,马氏迁此定居,更名为马固。

方头固——明永乐年间,杨氏奉诏由山西榆次县恢叫村迁来,占产立庄,以附近有方头固冢命村名方头固村。

明嘉靖广平府志记载,该村有巨冢顶部呈平方形,名方头固冢,为潭水环绕,是永年西北一大名胜,所以称该村为方头固。

陈村——《县志》记载,明清以来,该村设有讯铺,称陈村铺,以陈姓最早在此定居而命名,随着讯铺的湮废,村名就改为陈村了。

姚村——根据村东南窑圪垯下发现的姚家坟可证,宋金时代,该村由姚氏所建,叫姚村,清代也写作腰村,后又恢复本义为姚村。

后六星——该村原名叫南斗村,明永乐年间,游、赵、王等姓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根据“南斗六星,北斗七星”之说,更村名为六星。

后来分成前后两村,该村在北称后六星。

冀窑——明崇祯元年碑文记载,燕王扫北后,有冀姓人家在此烧盆为业,渐成村落,称冀家窑,简称冀窑李沟——据查,元代已有陈氏在此居住。

明初,王、常、李等姓氏奉诏来此定居,以王、常两姓命村名王常窑。

李姓李姓家族发展较快,渐成村中大户,于明朝中期更名李家沟,简称李沟。

吴庄——由寿国公中书右丞鼎墓和赵国公史部尚书元圭墓可证,元代就有吴氏大家族在此居住,称吴庄。

冯杨庄——明初,冯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

因东、西杨庄是这里的老村。

便以杨庄为基础,冠以冯氏命村名冯杨庄屯庄——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以后实行驻兵屯田,休养生息,为此当时屯田之地。

明初移民在此占产立庄,称村名屯庄。

豆下乡——这一带地势洼,是滏河在马军营决口的流经区域,所以称下乡。

明初豆氏迁此占产立庄,命村名豆下乡,也称豆家乡。

夏堡店——该村建有普惠寺也叫夏堡寺,金天会年间自永年城迁建于万顷乡孝言村,中下二堡之间。

何谓万顷乡?何谓孝言村,但已经说明夏堡村在宋金之前就已形成村落,称下堡,因普惠寺香烟极盛,香客云集,所以下堡村改名为下堡店,也写作夏堡店。

岳小寨——此处为宋金战场,留有安营扎寨遗址,从山西迁来岳氏在此占产立庄,冠以姓氏命村名岳小寨。

史屯——传说这一带为宋金作战屯兵之地,留有遗址,明永乐年间,史姓人家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冠以姓氏命村名史屯。

北卷子、西卷子、南卷子、李卷子、许卷子、曲卷子——明永乐年间,李、乔、教、曲、许、崔等姓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组成几个自然村。

这一带处于洺河北岸,地势低洼。

为防水患,便在村庄周围筑起堤圈。

按位置命名的村名有北圈子、西圈子、南圈子,按姓氏命名的村名有李圈子、许圈子、曲圈子。

后嫌“圈”字不雅,改称“卷子”。

田寨村——光绪三年县志记载,该村叫田寨,由田氏最早在此居住而得名。

谭庄——清代县志记载,该村叫坛庄。

因村庄建在城南坛路旁而得名,后来在书写时转化为同音字谭,而成为现在的名称。

韩屯——光绪三年《县志》记载,该村原叫干将城,俗称韩子城,为春秋时期干将铸剑处,炉池俱存(群众称乔蘸剑池)。

明清以来就改叫韩屯。

刘窑村——据该村刘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年间,刘凤翔、刘凤翼兄弟二人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于邯郸县贾村。

迄五世祖(大约在明正德年间)刘玉迁此占产立庄,因住窑洞,称刘家窑。

后简称刘窑。

张西堡——相传这一带是明初“燕王扫北”是驻军的地方,有许多营、寨、堡作战遗址。

明永乐年间,张氏兄弟二人奉诏自山西迁来居住,因位于中堡的西边,因此称张西堡。

北两岗。

唐书说,建中二年(781年),田悦攻打临名关,据守双岗(两头岗),为马遂所破,这里南北各有一条山岗,有居民在两岗之间建立村庄,称两岗,后分南北两岗。

胡家沟。

明朝护驾村杜糜是山东武德道按察司副使,坟墓建于此。

几个守坟人家住下来,因地处山沟,称护驾沟村,后演变为胡家沟。

该村现有杜冀张大姓,1400多人。

温窑——据查,明朝初年,温氏奉诏迁此置田产,立村庄,命村名温窑。

李湾——据查,明以前这里建有村庄,燕王扫北时侥幸留下刘氏。

明初有名李北玉者从涉县徐水迁此居住,渐为村大户。

村南为河湾处,冠以李姓命村名李湾。

孟湾——据查,明末本县龙泉村孟氏在此烧窑为业,后逐渐聚落成村。

又因位于河湾处,冠以孟姓命村名孟湾。

豆庄——明末有窦氏迁此占产立庄,冠以姓氏明村名窦家庄,简称豆庄。

刘庄——明代,刘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冠以姓氏命村名刘庄。

周营_____据传,明初周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冠以姓氏命村名周营。

谢庄——明代,谢氏人家从茹佐分迁于此居住,冠以姓氏命名为谢庄。

许庄——明初,三户姓许人家奉诏迁此定居,冠以许姓命村名为许庄。

前马营——相传战国时期,赵国在此屯集兵力,建立营盘。

明初王、马两姓氏在此占产立庄。

故以姓氏命村名王马营。

后来户籍繁衍,发展为两个村,称前、后王马营(光绪三年县志上记载)。

清代以后又简化成前、后马营。

该村位于洺河南岸,称前马营。

太辛庄——古代太大不分,辛新通用,太辛庄就是大新庄,因靠近洺河,常为水患影响,不断搬迁,故叫新庄,或大新庄,逐渐演变化为太辛庄。

东、西陈甫——传说宋元时代,有陈甫两姓氏在此地居住,村名称陈甫。

明初山西迁民,为更村名,后人丁繁衍,发展为东、西两个村庄,该村在西称西陈甫。

在东称东陈甫。

三召庄村南山上有泉亭寺,俗称赵王香火院,为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游猎处,寺内有莲池,水流清浅,流成小河,当地群众称赵家河,清末村民打井时发现地下一块墓志亦云:头枕永洺镇,脚蹬赵家河。

可见召庄得名是因为古为赵地和赵河而名赵家庄,后来演变为召庄。

明初逐渐聚落成东、西、中三召庄。

双陵村——明永乐年间,杨昌先从山西迁此占产立庄,相继又有梁、赵、李等姓氏迁来居住。

因这里有两个汉代陵墓,故命村名双陵。

西屯庄——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实行驻兵屯田,休养生息,此为当时屯田之地,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董姓等人曲屯——曲屯原名肖家屯,后改西小屯,清代中期曲姓大户更名为曲屯。

地名普查时,为区别于大西堡的璩屯,冠以方位,改为西曲屯。

大小郑庄——大郑庄与小郑庄原为一寸。

明“燕王扫北”时只剩下几户姓郑的人家,村名叫郑家庄。

清末才分治成两个村,小的村叫小郑庄、校大的村叫大郑庄。

大小张村——明以前就叫张村,由张氏早居于此而命名。

清光绪三年《县志》上有大张村和小张村二个村,因小张村位于大张村以西,所以后来又称西张村。

关村——明朝初年,关姓人家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冠以姓氏命村名关庄。

清朝末年改为关村。

郑营——据传,宋代在这里住兵安营,村名称张营。

明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来四户郑姓人家,更名郑营。

大、小龙马——据传说,这两个村由皇帝轩辕氏“龙驹起图于洛水”这个神话故事命村名“小洛马”和“大洛马”。

清代有个府官从这里经过,认为落(洛)马是不祥之兆,根据龙马不分的道理,又维持愿意,责令改村名为小龙马和大龙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