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磁县各村村名的有来

合集下载

崖上石寨 邯郸磁县陶泉乡倒垴村

崖上石寨 邯郸磁县陶泉乡倒垴村

行走崖上石寨邯郸磁县陶泉乡倒城村THE FIELDWORK SURVEY OF DAONAO VILLAGE IN HANDAN范霄鹏姚尚远(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100044)出邯郸市向西沿青兰高速行驶70km,转太行山高速向南行驶30km,沿漳河顺国道234向东南曲折行驶23km,自郊口村转向北,沿逼仄山路盘桓行驶6km至南王庄村北。

南王庄村西北山体高耸,而通体石构的倒境村就呈簇状分布在这狭窄蜿蜒的山脊之上,形成与炉峰山和老爷山一脉相连的石寨。

村落自然环境邯郸市下辖的磁县地处太行山东麓,为山地向华北平原倾斜的转换地带,县域东部为平原,西部则是山高谷深的太行山山地环境。

磁县县域西端的陶泉乡位于太行山深处,其西与涉县山岭相连,南与河南的林县隔漳河相望,北面和东面分别与北贾壁乡及白土镇接邻。

陶泉乡域内山峰耸立,平均海拔在500m以上,台地沟谷地势起伏变化剧烈;磁县最高的炉峰山位于乡域的西南,山岭之下为多条冲沟。

乡域内的土壤为石灰性褐土和钙质石质土,适宜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生长,山体上则是大片的灰白色石头出露。

这一区域山体下部的沟谷,因降雨所形成的汇水冲刷与堆积,土地资源条件相对较好,农作物和植物生长茂密;但随着海拔的提升,水土资源条件呈快速衰减,山顶处的土层瘠薄,乔木稀少,而灌木与草甸遍布。

倒坷村坐落于南王庄村倚靠的石质山体之上,咼大的山体从西南方向的最咼峰炉峰山奔腾而来,凸起兀立的炉峰山联通老爷山直至南王庄村的北端,形成南王庄村的"龙脉”,倒垢村就隐匿在这龙脉之上。

土层瘠薄、石层出露、缺水少木是其村落地点的环境状态。

山体上部的石质也与山体下部的不同,上部为灰白色片状的沉积岩,下部则为大块的青灰色岩体。

由于倒堀村村址环境与其所在区域环境上的差异,造成其在对应于生产方式的使用功能、对应于建造材料的民居空间等诸多方面,有着区别于周边传统村落的独特结构与形态。

生产生活方式村落地点的自然资源条件是人群生产生活的依托基础,并投射在物质空间的建造上,表现在村落的大小规模、使用功能等方面。

“世外桃源”的缔造者——记磁县陶泉乡南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海军

“世外桃源”的缔造者——记磁县陶泉乡南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海军

“世外桃源”的缔造者——记磁县陶泉乡南王庄村党支部书
记兼村委会主任王海军
邯工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河北)》
【年(卷),期】2014(000)013
【摘要】磁县陶泉乡南王庄村是磁县西部深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山高坡陡,土薄石厚,十年九旱,种粮靠天收,吃水贵如油,山道崎岖,交通闭塞,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王海军毅然放弃在外经商高额的经济收入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村里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当年持续干旱,禾苗枯干,村民到村西的野狐泉日夜排队等水,到远在八里以外的漳河车拉人担,苦不堪言。

王海军带头筹资2万多元,【总页数】1页(P18-18)
【作者】邯工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67.2
【相关文献】
1.“空巢老人”的好闺女——记新宾县旺清门镇旺鲜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安香淑 [J], 于海霞;李胜基;
2.百姓无小事为民我心甘——记2009年度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天津市西青区李七庄街武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志强 [J], 李武
3.杨楼村貌展新姿居民生活比蜜甜——记天津市西青区李七庄街杨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家利 [J], 马树
4.强村富民谋利益谱写华美新篇章——记和龙市八家子镇龙山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吕志江 [J], 田家山;
5.绿柳无言自成荫——记集安市榆林镇复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田汉 [J], 赵永志;史长春;杜伟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北赶集时间表

河北赶集时间表
观台: 九月二十
范村: 九月二十一 甘草营: 九月二十一
佛店: 九月二十一
东附马沟:九月二十二 申庄: 九月二十二
西艾口: 九月二十三
兴善: 九月二十四
韦武庄: 九月二十四
林峰: 九月二十五 八里冢: 九月二十五 北郭庄: 九月二十五
张杨庄: 三月十三 李家岗: 三月十三
旺南: 三月十五 北羊城: 三月十五 南贾壁: 三月十五
辛庄: 三月十六
张二庄: 三月十八 七月初十 南营: 三月十八
小屯洼: 三月十九 南开河: 三月十九
东田井: 三月二十四 东城: 三月二十四
裴村: 三月二十六
路村营乡九龙口
陶泉乡南岔口
讲武城镇北白道
林坦镇林坦
磁州镇
南城乡南城
时村营乡时村营
台城乡赵拔庄
西光录镇尧丰
时村营乡牛尾岗
磁州镇
正月初九
正月十二
正月十八
正月十九
正月二十四
正月二十八
二月初二
二月初二
二月初三
二月初五
二月初五
二月初六
二月初八
二月初九
二月初九
四月初九
四月初十
四月十一
四月十三
四月十五
四月十八
四月十九
五月十三
五月十三
五月十八
五月二十
五月二十三
五月二十五
五月二十七 南城乡东陆开
台城乡台城
讲武城镇朝冠
讲武城镇双庙
辛庄营乡北豆公
黄沙镇申家庄
林坦镇东古佛
路村营乡东田井

邯郸市磁县陶泉乡北岔口村

邯郸市磁县陶泉乡北岔口村

磁县北岔口村1 村庄概况1.1地理位置北岔口村位于磁县西部深山区,与涉县相邻,距离磁县县城50公里,陶泉乡西部的一个自然行政村。

北岔口村村民以小米、面食为主要饮食。

北岔口村庄占地350亩,人口1768人,街内传统石板铺路,北岔口村的整体形状为东西宽,南北长,地势北高南低。

1.2历史沿革北岔口村始建于公元前1058年,原名“东岭底”,距令有3000多年历史,北岔口村又是直通东西之要地,并修有大道,古称“黄路”,公元631年重修后改为“御路”。

自古至今该村庄是军事、商业、交通重地,是冀南地区建村最早的古村落之一。

历经数千载沧桑,传统建筑群规模宏大,历史文物数量较多,古村落风貌保存完好。

2012年12月27日,北岔口村成功列入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

2017年3月1日,北岔口村成功列入河北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

2 村庄空间格局村庄座落在一个向阳的山凹,房屋比较集中,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布局合理,村庄选址不易遭受洪水的侵犯。

村庄四周环山,森林密布,山村古色古香,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四季凉爽,环境优美。

俗有“磁西百里,人称小天津”之美誉。

最高海拔788米,站在北岔口村西部“金印顶”之上,往东可望磁州城西,往西可观涉县群山叠嶂,往南可看见睡美人山的身姿,往北是峰林耸立。

北岔口村全貌3 物质文化遗产北岔口村以明清、民国传统建筑为主,建筑群占地面积280余亩,保存完好率85%以上。

3.1传统建筑传统建筑均为石砌房屋,因山就势,错落有致,质朴浓郁。

1)民居村内民居大部分为平屋顶,二层建筑,均为石砖木结构,门楼由精美雕刻作为装饰,檐角和水口多为整块青石雕刻而成。

房屋圈顶拱门也为料石浆砌,显示了石砌建筑的精致与独特风格,是冀南地区南部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传统村落。

北岔口村部分民居部分民居远景民居院落民居院落民居院落传统民居传统民居传统民居民居佛龛传统民居古门楼古门楼二进院拱券门楼2)古戏楼古戏楼遗址始建于东汉,整个建筑气势古朴典雅,充分展示了汉代冀南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邯郸磁县农历会集

邯郸磁县农历会集

邯郸磁县农历会集(整理版)前港:正月初九滏阳:正月十二西小屋:正月十八永旺:正月十九黄沙:正月二十四二月十九三月十八九月二十六腊月初六龙王庙:正月二十八中马头:二月初一下七垣:二月初二东古佛: 二月初二六月十八六月二十八九月二十二十月初九青碗窑: 二月初三三月二十六东玉曹: 二月初五东艾口: 二月初五尹家桥: 二月初六乡韩庄: 二月初八屯头:二初九西保障: 二月初九八月初一十月初三西光录:二月初十七月初五八月初一十月十五十二月初一侯家沟:二月十一磁县:二月十二三月初三三月十五四月初四五月十三五月二十七六月二十三九月十三九月十七十月初十十一月十五十二月初八里青:二月十二路村营:二月十五九月二十腊月十三南豆公:二月十五岳城:二月十五六月二十十月二十五后湾漳:二月十七黄鼠:二月十七时村营:二月十九五月十八槐树屯:二月十九十月十九东陈:二月二十李兵村:二月二十二牛尾岗:二月二十三五月二十五下庄店:二月二十三十月初三大庄:二月二十六池上:二月二十六索井:二月二十八东彭厢:三月初一大营:三月初一屯庄:三月初二西贺兰:三月初二小马庄:三月初三北王庄:三月初三杨庄:三月初三高臾:三月初五七月十五九月初九十一月初一腊月十一柴庄:三月初五张庄:三月初五都党:三月初六七月二十六九月二十四岗子窑:三月初六王店:三月初六漳村:三月初八九月初九大水头:三月初八石桥:三月初九东侯召:三月初九下庄店:三月初十观台镇:三月初十四月初十六月二十四十月二十张杨庄:三月十三李家岗:三月十三旺南:三月十五北羊城:三月十五南贾壁:三月十五辛庄:三月十六张二庄:三月十八七月初十南营:三月十八小屯洼:三月十九南开河:三月十九东田井:三月二十四东城:三月二十四裴村:三月二十六香水:四月初一西彭厢:四月初一路庄:四月初二白土:四月初四十月十五梧桐庄:四月初四袁庄:四月初六潘旺:四月初八北白道:四月初八常迎:四月初八北城:四月初八南峧:四月初八辛庄营:四月初九王家店:四月初十东小屋:四月十一曲沟:四月十一九月二十八九龙口:四月十三南岔口:四月十五林坦:四月十九七月十九十月十九十一月二十五十二月初七南城:五月十三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赵拔庄:五月二十十月初六尧丰:五月二十三东陆开:六月初一九月初三台城:六月初六朝冠:六月初十双庙:六月十三北豆公:六月十五十月十五申家庄:六月十七岳城镇:六月二十十月二十五白塔:六月二十东郝庄:七月初二上陈:七月初二东贺兰:七月初四杨洼:七月初六北贾壁:七月初七十一月初三花官营:七月初八后港:七月初十撒谷:七月十一暴家屯:七月十二霍王庄:七月十三南王庄:七月十五上寨:七月十六前羌村:七月十七上七垣:七月十八西玉曹:七月二十西槐树:七月二十西清流:七月二十三田庄:七月二十五郭小屯:八月初九西来村:八月十五溢泉:九月初一柳二营:九月初三东王女:九月初六中河口:九月初九南白道:九月初九肖庄:九月初十太平:九月初十白村:九月十一乞伏:九月十三北神岗:九月十五大马庄:九月十五东野狸岗:九月十五讲武城:九月十六南滏阳:九月十六界段营:九月十八苗庄:九月十八十月二十六庆和峪:九月十八台子寨:九月十八西陈:九月十九车角:九月十九观台:九月二十范村:九月二十一甘草营:九月二十一佛店:九月二十一东附马沟:九月二十二申庄:九月二十二西艾口:九月二十三兴善:九月二十四韦武庄:九月二十四林峰:九月二十五八里冢:九月二十五北郭庄:九月二十五商业村:九月二十六十二月初六北开河:九月二十六王家庄:九月二十六盆沟:九月二十六小庄:九月二十六岗西:九月二十七小寨:九月二十七柿园:九月二十八路村营乡上庄:九月二十八史村:九月二十八十月初五阎浅:十月初二前后塔:十月初二阿庄:十月初三西河:十月初三东高禄:十月初三陈庄:十月初三押涧:十月初四钟离:十月初四西郝村:十月初四三里屯:十月初五徐家沟:十月初五李庄:十月初五北来村:十月初六黄沙镇上庄:十月初六东槐树:十月初七水鱼岗:十月初七兴小营:十月初七南留旺:十月初八刘庄:十月初八西李庄:十月初八马家荒:十月初九十月初十中岔口:十月初九十月初十东光录:十月初九东城基:十月初十索庄:十月初十十月十二大狼营:十月十一武吉:十月十一南神岗:十月十二郑庄:十月十二洛子村:十月十二杜村:十月十三马家坟:十月十三西窑头:十月十三东曹庄:十月十四前辛安:十月十五高臾镇十里铺:十月十六马水涧:十月十六小狼营:十月十八北左良:十月二十东武仕:十月二十于家店:十月二十徐家庄:十月二十二曹庄:十月二十四八里铺:十月二十七尧王庄:十月二十九十一月二十九吴庄:十一月初二南左良:十一月十五所坊营:十二月初六。

磁县各村村名的由来

磁县各村村名的由来

讲武城:相传,战国时建村。

东汉时曹操在此筑城练兵讲武。

讲武城在战国时就有武城之称。

《汉书·地理志》记之称。

《汉书·地理志》记载:邺郡有武城。

宋时改为讲武城。

现东北角和北部还有古城址存在,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小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小屋:相传,明洪武年间从山西迁来几户姓孙的在此定居,因在西小屋东,得名东小屋。

双庙:相传,名东小屋。

双庙:相传,宋朝时建村。

村中有一条沟,沟两边住着人家。

沟东的人家修庙一座,叫庙上村,后来沟西的人家也上村,后来沟西的人家也修庙一座,得名双庙村。

孟庄:相传,三国时建村。

起初姓孟的在此建村,叫孟家庄。

后来姓孟的绝叫孟家庄。

后来姓孟的绝户,有黄、贾二姓在此定居,仍叫孟家庄。

因历代不断在此驻兵,又改称孟家营,亦称北营。

后复为家营,亦称北营。

后复为孟庄。

南白道、北白道:相传,南北白道建于南北朝初期。

起初这里有一个白塔寺,建村取名白塔村白塔寺,建村取名白塔村。

白塔寺院内和尚很多,其中有一和尚品德不正,为非作恶,百姓把这个和尚杀死,将其余和尚赶跑尚杀死,将其余和尚赶跑。

因百姓厌恶白塔寺,把村名改为白道,道是教育子孙要讲道德。

后来发展为两个村,按其南北地理为两个村,按其南北地理位置叫南、北白道。

王家店:相传,清朝时建村。

原名槐荫铺。

后乾隆皇帝南巡时,在此居住一夜。

南巡时,在此居住一夜。

为纪念此事,将村名改为王家店。

高庄:相传,明朝时建村,明末从临漳高家楼迁来一对姓高的夫妇家楼迁来一对姓高的夫妇,先开饭铺,后发展成村,叫高庄。

南营:相传,三国时建村。

起初有讲武城营和窑底两个居民点,城营和窑底两个居民点,后"讲武城营"又简称"讲武营",当孟庄称北营时,这里又简称南营。

1949年,讲武营和窑底两个自然讲武营和窑底两个自然村合二为一,称南营。

朝冠:相传,明朝时建村。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民来此定居,因村西迁民来此定居,因村西有太监墓一个,太监是在朝的内官,人们以此起名朝官,后沿用中写成朝冠。

磁县的风俗作文

磁县的风俗作文

磁县的风俗作文
世界上美丽的地方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多,但在我的心中,最美的还是我的祖国,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河北省磁县,它位于河北省的最南端。

这里民风朴实、风景优美。

磁州窑向人们诉说着祖先的智慧,而新一代的家乡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家乡打扮的更加美丽。

陶瓷是磁县陶瓷业发达,瓷窑遍布西部山区和丘陵地带。

生产的瓷器品种多、种类全,销往全国各地。

早在(公元550年北齐)磁性空时期,磁州窑已开始兴起,到宋代窑业兴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民间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磁州窑型"或“磁州窑系”。

剪纸又名窗花,流传于磁县农村,以红色窗花为主,后来又发展了以刀代剪的新方法。

染色少用重色,颜色鲜艳透明,作品多为花、鸟、虫,鱼等动植物。

以张扬庄最为驰名,多年来被誉为”剪纸村”。

面塑是磁县面塑艺术多为民俗节日日用品、玩具和欣赏品。

春节,送羊节,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里,食品常常变为艺术品。

农历腊月三十,农家把已蒸好的各种面食花样摆在诸神面前,其中有“花糕”、“枣花”等等,形式多样,大都在当中夹上大红枣。

用麦面做的各种动物、佛手、寿桃等等,通称"面花”。

白事也少不了面塑艺术品,出嫁的女儿要给去世的父母亲摆大供,用面捏成鱼、莲花,称为有名的鱼拱莲。

这就是磁县,一个美丽又古老的县城,欢迎大家来亲身感受它的美。

邯郸市磁县白土镇吴家河村

邯郸市磁县白土镇吴家河村

邯郸市磁县白土镇吴家河村1 村落环境1.1周边环境幽静的漳河三峡漳河绕村而过1.2选址特征村落坐落在漳河转弯处,体现古人“择水而居”选址理念,负山带水,坐西朝东,村民面水而居。

该村村民利用漳河常年水量充沛的优越自然条件,种植水稻、莲藕、玉米等作物,金秋十月,两岸水稻金黄,香气怡人,部分村民还撑船泛舟于漳河之上以打渔为生,素有“河北小江南”和冀南“鱼米之乡”的美誉。

因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地,地理位置突出,自古就是通往漳河下游、涉县、河南、山西的重要通道,漳河沿岸还留存了言花屯和下游许家滩古渡口,马鞍绝山存有过山故道。

1.3 传统资源村域主要传统资源:古炮楼2处:南炮楼、北炮楼古山寨1处:古鸡冠寨,村内存有清《禁止鸡冠寨》石碑1处。

古渡口2处:言花屯古渡口、许家滩古渡口石窟1处:北朝佛像石窟天然石洞8处:刘秀岩、老皇岩、三顶岩、龙王洞等8处天然石洞古树8棵:千年古槐、木笔沟古槐古桑等古庙4处:龙王庙、河神庙、土地庙和关公庙。

石碾3个、石磨3个,石券26个,石庵28个。

漳河小三峡堤坝人工天河跃峰渠悬崖上的石笋、石柱古鸡冠寨2 格局风貌2.1 结构肌理古村街弄四通八达,秀才街为村内主要街道,由村下古槐树为起点,至秀才门石牌坊,然后成“Y”字形,向村西北、西南方向延伸,将村自然分成三部分。

街道两侧集中了大量的古建筑,沿街有秀才门、古槐树、石碾、土窑洞、石券、炮楼、拴马橛。

传统民居以二层石砌为主,家家户户有古香古色的石房、青石雕刻的门窗拱券,门墩柱头,街道以石块铺砌。

传统民居中主要以孟氏秀才大院和孟家大院最为典型。

秀才大院占地250平方米,门楼砌有精美石雕,古香古色,街门内收成八字形,体现了孟氏家族谦和恭让的家族文化。

2.2 整体风貌2.3 街巷空间2.4传统民居3 建筑3.1 建筑类型秀才门:村内古街道为东西走向的秀才街,因在清朝出一秀才,得名秀才街,其大院称之为秀才大院。

建筑面积350平方米,街门砌有精美石雕,古香古色,街门内收成八字形,体现了孟氏家族谦和恭让的家族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县各村村名的有来讲武城:相传,战国时建村。

东汉时曹操在此筑城练兵讲武。

讲武城在战国时就有武城之称。

《汉书·地理志》记载:邺郡有武城。

宋时改为讲武城。

现东北角和北部还有古城址存在,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小屋:相传,明洪武年间从山西迁来几户姓孙的在此定居,因在西小屋东,得名东小屋。

双庙:相传,宋朝时建村。

村中有一条沟,沟两边住着人家。

沟东的人家修庙一座,叫庙上村,后来沟西的人家也修庙一座,得名双庙村。

孟庄:相传,三国时建村。

起初姓孟的在此建村,叫孟家庄。

后来姓孟的绝户,有黄、贾二姓在此定居,仍叫孟家庄。

因历代不断在此驻兵,又改称孟家营,亦称北营。

后复为孟庄。

南白道、北白道:相传,南北白道建于南北朝初期。

起初这里有一个白塔寺,建村取名白塔村。

白塔寺院内和尚很多,其中有一和尚品德不正,为非作恶,百姓把这个和尚杀死,将其余和尚赶跑。

因百姓厌恶白塔寺,把村名改为白道,道是教育子孙要讲道德。

后来发展为两个村,按其南北地理位置叫南、北白道。

王家店:相传,清朝时建村。

原名槐荫铺。

后乾隆皇帝南巡时,在此居住一夜。

为纪念此事,将村名改为王家店。

高庄:相传,明朝时建村,明末从临漳高家楼迁来一对姓高的夫妇,先开饭铺,后发展成村,叫高庄。

南营:相传,三国时建村。

起初有讲武城营和窑底两个居民点,后"讲武城营"又简称"讲武营",当孟庄称北营时,这里又简称南营。

1949年,讲武营和窑底两个自然村合二为一,称南营。

朝冠:相传,明朝时建村。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民来此定居,因村西有太监墓一个,太监是在朝的内官,人们以此起名朝官,后沿用中写成朝冠。

申庄:相传,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县申氏兄弟迁来时,为了后世联系,摔破铁锅一个,各拿一片为标记。

其中一兄弟迁到这里定居,起名申庄。

另一兄弟在临漳县称勾集定居。

前、后港:相传,后港建于唐朝,前港建于清朝。

两村之间相隔一条小河沟,河沟也称"港",按其南北相对位置起名前、后港。

刘庄:原名三板桥。

源于里青的泉水从村边流过,用三块板搭桥,故名三板桥。

后因灾荒,一家姓刘的献粮济贫,村民为报恩德,更村名为刘庄。

清康熙《磁州志》载有刘家庄。

滏阳营:相传,明初山西洪洞县迁民到此建村,因该村座落在滏阳河西闸南渠的南端,后做过兵营,故名滏阳营。

东李庄:相传,清朝初年姓李的在此建村,得名李庄。

因与时村营乡李庄重名,1982年改为东李庄。

大冢营:相传,北齐时建村。

村西有一个大冢,是磁县境内北朝墓群最大的一个,据考为献武帝高欢之墓,看冢的人在此发展成村,起名叫大冢村、冢头村。

后因不断驻兵,又叫大冢营。

东、西、中高禄:相传,三高禄建于汉朝。

该地有一土楼,也叫高楼,依楼建村,得名高楼村。

后地震楼倒,村民为取其吉祥,改名高禄,按其地理位置分别叫东、西、中高禄。

八里冢:相传,南北朝时期建村。

因距城内县衙八里,村边又有三四个冢,故得名八里冢。

东曹庄:相传,清乾隆时八里冢有几户姓曹的人家搬迁到这里,得名曹庄。

因与时村营乡西曹庄东西相对,故称东曹庄。

南十里铺:相传,清朝时御路从此通过,十里设铺,五里设屯,因距离城区县衙十里,故得名十里铺。

又因其与城北十里铺名字重名,1982年改称南十里铺。

该村为刘、李、杨三户回民在此开车马店,发展成村,村民均为回族。

东陈、西陈:相传,三国时姓陈的在此建村,得名陈庄。

后以其相对位置分别叫东陈、西陈。

小寨:相传,三国时建村,因村边有土寨一个,故称小寨。

时村营:相传,东汉时建村。

因姓时的在此建村而得名时村。

后时姓绝户,东汉时曹操在此建兵营,改称时村营。

白庄:相传,一户姓白的于洪武四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民到此定居,得名白家庄,后改为白庄。

上陈:相传,清朝时村庄建于岗坡上,村里姓陈的多,得名上陈。

田庄:相传,汉朝时姓田的在此建村,得名田家庄,后改为田庄。

小盆沟:相传,清朝时建村。

该村居民原籍大盆沟,因家庭纠纷迁到这里定居,后发展成一个村,又较大盆沟村的人少,故称小盆沟。

牛尾岗:相传,明朝时建村。

原名千家店。

朱元璋童年住在他外祖父家,同几个小孩给地主放牛。

一天,朱元璋和几个放牛娃把一头牛杀死烧着吃了。

他们怕地主怪罪,就把牛尾巴埋入土中,牛头埋在屯头(即岳城镇的七屯头),骨头撒到撒谷(村),并和几个放牛娃约好,如果地主问及此事,就说牛钻地里了。

回家后,地主果然发现少了一头牛,追问此事,朱元璋说钻地里去了,地主不信,逼着朱元璋一起去看牛钻到那里去了。

结果找到牛尾巴,朱元璋往外拔,听见牛在地下叫,地主才无话可说。

大家为纪念这个有趣的故事,把当时插牛尾巴的岗坡,取名为牛尾岗,把千家店改为牛尾岗村。

庆和峪:相传,明朝时建村。

因村四面环岗,村西有一条天然河沟,四季浅水常流,得名清河峪。

后因土肥水足,年年丰收,沿用中改为庆和峪。

西李庄:相传,明朝姓李的在此建村,得名李庄。

因与讲武城乡的李庄重名,改名西李庄。

小屯洼:曾名小屯庄。

相传,清朝时建村,只有18户人家,和周围村比较起来,村子很小又处于低洼处,故得名小屯洼。

西曹庄: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曹姓迁至西清流又转迁至此定居,得名曹家庄。

简称曹庄。

后为与讲武城乡曹庄相区别,改称西曹庄。

陈庄:相传,明朝时建村。

原名东庄。

明末兵荒马乱,从河南杞县逃来陈策夫妇二人,在该村落户,人口发展很快,东姓绝户,故改东庄为陈家庄,1949年简称陈庄。

西小屋:相传,三国时建村。

曹操在讲武城练兵时,这里设有打更房。

房建在一条小溪旁边,门头上题有"溪晓悟"三字(意思是房子建在小溪旁边,更员不误打更)。

据查,清初村中百姓所用布袋上都印有"溪晓悟"三字,在沿用中写成了西小屋。

撒谷:明朝时建村。

传说朱元璋杀牛,把骨头撒到这里,得名撒骨。

后这里盛产谷子,改名撒谷。

上、下七垣:相传,商代就有人在此居住。

因紧靠漳河,为防洪水侵袭,在村西南筑高墙一道,取名漆垣。

后沿用中写成七垣。

又因人口增多而形成两个居民点,并以其所处漳河上下游的相对位置分别取名上七垣、下七垣。

武吉:相传,明朝时一个爱武术的人在这里领着人练习武艺,当皓月当空,在漳河边练刀枪,刀枪之光映入河中,一片星光,古人以吉星高照为祥兆,故取名为武吉。

阜才街:相传,战国时建村,原叫迎恩铺。

明天启年间,该铺张仁声之子张镜心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总督冀辽军务。

其后辈子孙张溍、张榕端、张丙厚等人又相继中进士。

因此,该铺被认为是出人才的地方,故改名阜才铺。

1966年"四清"时,改名红星大队。

1982年复为阜才街。

西城街:相传,战国时所建。

因西城街位于城内西北隅,故称西城铺。

1966年"四清"时改为红光大队。

1982年复为西城街。

滏阳街:相传,战国时所建。

该街在滏阳河西岸,清朝时叫滏阳铺,民国初叫滏阳里,后改为滏阳街。

乐善街:相传,战国时所建。

尊崇孔孟之道,乐于行善,起名乐善铺。

1966年"四清"时改为先进大队。

1982年复为乐善街。

司前街:相传,战国时所建。

因位于州署(县衙)之前故名司前铺。

1966年"四清"时改名前进大队。

1982年复为司前街。

明德街:相传,战国时所建。

尊崇孔孟之道,要人们明理有德,起名明德铺。

1966年"四清"时改为东风大队。

1982年复为明德街。

务本街:相传,战国时所建。

以种地为主,尊崇孔孟之道"务农为民生之本",起名务本。

因位于北门外,又名北关。

1966年"四清"时改为跃进大队。

1982年复为务本街。

钅监上街:相传,东汉时曹操在这里造箭,得名箭厂。

明朝时改为钅监上。

因位于西门外,又名西关。

1966年"四清"时改为永胜大队。

1982年复为钅监街。

敦化街:相传,战国时所建。

原名南关。

清朝时仿照敦煌石窟女神在村北建慈云阁一座,说女神能化灾除难,得名敦化铺。

1966年"四清"时改为曙光大队。

1982年复为敦化街。

兴礼街:相传,战国时所建。

原名南关。

为尊孔孟之道,起名兴礼铺。

1966年"四清"时改为先锋大队。

1982年复为兴礼街。

兴仁街:相传,战国时所建。

原名南关。

为尊孔孟之道,起名兴仁铺。

1966年"四清"时改为长新大队。

1982年复为兴仁街。

白家庄:相传,明代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从南京沿路杀往京城,每到村庄挨门挨户搜查,全村人被杀,仅留下窦姓一户人家。

后又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白、武、申三姓,而白姓最多,故取名白家庄。

清康熙《磁州志》记载曾名"申陈白家庄",又名"白家屯"。

1966年改名为永红庄,1982年复为白家庄。

张庄:相传,明万历年间,山西洪洞县张成在此建村,起名张家庄,沿用中简称张庄。

辛家庄:相传,沧州辛氏兄弟10人因反皇上,四散避祸,其中一人来此定居,发展成村,故得名辛庄。

因与都党乡辛庄相重,1982年改名为辛家庄。

陈家庄: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姓陈的在此建村,得名陈庄。

因与时村营乡陈庄重名,1982年改名为陈家庄。

粮斗庄:相传,三国时建村。

曹操推行屯田屯粮制度时,这里是粮仓,分发粮食,以斗为量具,故名量斗庄,沿用中写成粮斗庄。

南、北开河:古时漳河、滏阳河于此合流,明朝成化十一年(1475年),州判张珵疏滏北流,二水分开,得名开河。

按其相对位置分别叫南、北、中开河。

后来南、中二开河连成一个村,统称南开河。

东、西、小候召:相传,岳飞抗金时在此等候皇帝圣旨,建村时起名候召。

后来发展成两个村,按相对位置分别叫东、西候召。

小候召原是一个花园,后发展成村,因靠近西候召故名小候召。

后张庄:相传,张姓在此繁衍成村,又在西王庄之北,故名后张庄。

明朝郭姓由洪洞县迁来,张姓断代,但村名未改。

东、西王庄:相传,清朝时建村,因村中居民多姓王,得名王庄。

按其地理位置分东、西王庄两村。

二里铺:相传,元末明初建村。

原村旁有一座"观稼亭",故得名观稼亭。

后因这里距县衙二里半,俗名二里半铺,后改为二里铺。

关后:因村在县城北关之北,故名关后村。

村中主街为东北-西南走向,俗称斜街。

北孟庄:相传,元朝时姓孟的在此建村,得名孟家庄。

后改名为孟庄。

因与讲武城乡孟庄相重,1982年改为北孟庄。

朱庄:相传,清朝时姓朱的在此建村,得名朱家庄,1982年改为朱庄。

台庄:相传,清朝时姓台的在此建村得名台庄。

后迁来桑、王、霍三姓,台姓迁往商城,仍名台庄。

沙营:相传,因地处漳河故道,村西北都是沙土,历史上曾在此驻兵,故得名沙营。

常庄:相传,明朝时一户姓常的在此定居,繁衍成村,得名常家庄。

后改名为常庄。

魏庄:相传,清朝时河南魏姓二兄弟讨饭到这里定居,得名魏家庄。

1982年改为魏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