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格言谚语集锦

合集下载

【健康养生】中医妙谚语佳句名言集锦

【健康养生】中医妙谚语佳句名言集锦

【健康养生】中医妙谚语佳句名言集锦中医妙谚语佳句名言集锦程氏女科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常用中医养生谚语

常用中医养生谚语

常用中医养生谚语1、剃头常洗澡,身体自然好。

2、常洗衣,常洗澡,常晒被服疾病少。

3、春不减衣,秋不加帽。

4、冬不蒙首,春不露背。

5、情极百病生,情舒百病除。

6、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伤。

7、体弱病欺人,体强人欺病。

8、不要虚胖,但求实壮。

9、表壮不如里壮。

10、小孩不蹦,必定有病。

11、有钱难买老来瘦。

12、百病从口入,病从虚处发。

13、感冒是百病之母。

14、裤带越长,寿命越短。

15、英雄只怕病来磨。

16、小病不治,大病难医。

17、新病好医,旧病难治。

18、白露切勿露,免得着凉又泻肚。

19、衣服常洗换,强如上医院。

20、牙不剔不稀,耳不掏不聋。

21、苍蝇嗡嗡叫,疾病快来到。

22、遇事不恼,长生不老。

23、不气不愁,活到白头。

24、蔬菜是个宝,赛过灵芝草。

25、能忍者长寿。

(常山)26、吃面多喝汤,免得开药方。

27、机器不擦要生锈,卫生不讲要短寿。

28、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

29、三分医,七分养,十分防。

30、出汗不迎风,跑步莫凹胸。

31、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32、常常晒太阳,身体健如钢。

33、常开窗,透阳光;通空气,保健康。

34、日光不照临,医生便上门。

35、入厨先洗手,上灶莫多言。

36、饮前洗手,饭后漱口。

37、饭前一碗汤,气死好药方。

38、饭后一百步,强如上药铺。

39、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

40、人怕不动,脑怕不用。

41、早起做早操,一天精神好。

42、饭后散步,不进药铺。

43、拍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44、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天天跑步走,药铺不用找。

45、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46、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47、梦失封金柜,形衰守玉关,鼓呵消积滞,兜礼治伤寒48、上工治未病49、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50、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一身之根51、肺朝百脉52、肺为娇脏,心为火脏,脾为土脏,肝为刚脏,肾为水火之脏53、肺主治节,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水液54、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55、肾者胃之关也56、七节之旁,中有小心57、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58、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59、冲为血海,任主胞胎60、胃为五谷之府,胆为中精之府,小肠为受盛之府,大肠为传导之府,膀胱为津液之府,三焦为中渎之府61、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62、头为诸阳之会,四肢为诸阳之本63、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64、气为血帅,血为气母65、六腑以通为用66、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爪为筋之余67、脾为胃行其津液68、八脉丽于肝肾,冲脉丽于阳明69、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70、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71、五脏之伤,穷必及肾72、实则阳明,虚则太阴73、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7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75、肺为水之上源76、壮火食气,少火生气77、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78、气有余便是火79、形寒饮冷则伤肺,饮食劳倦则伤脾80、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81、胃不和则卧不安82、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83、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84、聚于胃,关于肺85、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86、久痛入络87、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88、脏寒生满病89、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90、气伤痛,形伤肿。

中医养生俗语

中医养生俗语

中医养生俗语
1. 一日三餐,药膳不离,身体健康不退。

2.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养生保健要紧。

3.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4. 温病寒,寒病温,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5. 早睡早起,身体倍儿棒。

6. 吃得饱睡得好,百病不上门。

7. 病从口入,养生从口出。

8.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9. 心情舒畅,身体健康。

10. 心静自然凉,害怕就生病。

11. 不急不躁,身体自好。

12. 三分药,七分养,病急不如养生长。

13. 调养阴阳,身体不倒伤。

14. 饭量宜少,菜量宜多,保持身体健康好。

15. 善养五脏,健康不忧伤。

16. 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17. 注意情绪,身体倍舒适。

18. 天天喝汤,身体好当当。

19. 爱护身体,人生无悔。

20. 养生有道,长命百岁。

中医养生的格言与谚语

中医养生的格言与谚语

中医养生的格言与谚语谚语大全中医养生的格言与谚语1、蔬菜是个宝,赛过灵芝草。

2、天天千步走、药铺不用找。

3、多食一点醋,不用上药铺。

4、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身体。

5、饭吃八成饱,到老肠胃好。

6、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7、软化血管,血压降低。

8、三分医,七分养,十分防。

9、春不减衣,秋不加帽。

10、卫生是妙药,锻炼是金丹。

11、春捂秋冻,到老不生病。

12、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

13、饭后散步,不进药铺。

14、牙不剔不稀,耳不掏不聋。

15、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16、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17、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18、新病好医,旧病难治。

19、寒冬至,狗肉肥。

20、常伸懒腰乃古训,消疲养血又养心。

21、三碗气孔散,四碗发轻汗。

22、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23、吃面多喝汤,免得开药方。

24、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天天跑步走,药铺不用找。

25、消肠理胃,消喘理肺。

26、头为精神之府,日梳五百健耳目。

27、朝食三片姜,犹如人参汤。

28、饥不暴食、渴不狂饮。

29、五碗肌肤清,六碗通神灵。

30、百病从口入,病从虚处发。

31、鱼生火,肉生痰,粗粮淡菜保平安。

32、热深厥深,热微厥微。

33、情极百病生,情舒百病除。

34、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35、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36、更年期症,病情减轻。

37、一顿要吃伤,十顿要喝汤。

38、拍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39、裤带越长,寿命越短。

40、早起做早操,一天精神好。

41、娱乐有制,失制则精疲力竭。

42、要活一百多,心胸要宽阔。

43、至虚有盛候,大实有赢状。

44、体弱病欺人,体强人欺病。

45、一天吃个枣,一生不知老。

46、出汗不迎风,跑步莫凹胸。

47、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伤。

48、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

49、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

50、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51、洗头洗脚,胜似吃药。

52、不抽烟、少饮酒、活到九十九。

53、不要虚胖,但求实壮。

中医养生最经典的一句话

中医养生最经典的一句话

1.中医养生,遵循自然之道,调和阴阳平衡,健康长伴左右。

2.中医养生,以自然之法,享健康人生。

3.治未病,调气血,中医养生之道,守护家人健康。

4.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中医养生,健康之源。

5.中医养生,让您远离疾病,拥有健康长寿的人生。

6.中医养生,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从今天开始。

7.中医锦句:养生先养气,养心先养身。

8.气血通畅,筋骨强健,中医养生,扶正祛邪。

9.固本扶元,培补元气,中医养生,健康无虞。

10.五脏六腑,经络畅通,健康养生,长寿相伴。

11.中医金句七:动则生阳,静则生阴。

这句话指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
阳气,而静养则可以减少身体的阴气,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12.中医锦句: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

13.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14.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15.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枸杞入肝、肾经,具有养阴补血、滋补肝肾、
益精明目的功效。

中医养生格言警句

中医养生格言警句

中医养生格言警句1、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幽梦续影》2、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多,身体好。

不知保养不算巧。

3、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丹溪心法》4、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养生要集》5、解忧排怒松弛秘诀:冷静五分钟。

于社会,看主流,想本质;于别人,看优点,想长处;于家庭,看老小,想和睦;于自己,看缺点,想身体。

6、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以曰招蹶之机。

——《吕氏春秋》7、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卫生宝鉴》8、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养生要集》9、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苏沈良方》10、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寿世保元》11、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

——《养生要集》12、高兴与悲伤,快乐与凄怆,欣慰与苦闷,安详与旁徨,振奋与萎靡,宽松与紧张,愉快与痛苦,喜悦与憎恶,欢欣与惆怅,前者促进健康,后者诱发病恙。

13、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

——《医先》14、快走慢跑健身操,治疗疾病是法宝,药疗食疗与神疗,三管其下疗效好。

15、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抱朴子》16、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

——《老老恒言》17、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

——《退庵随笔》18、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

——《淮南子》19、养花添情趣,延年又益寿:养花辛苦有谁知,风风雨雨要护持,但愿来春春意浓,瑶花喜见缀琼枝。

20、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

——《养生要集》21、思想要乐观,性格要开朗。

饮食要清淡,起居要有常。

22、柳颜赵欧四大圣,书法精妙传后人,挥笔潇洒情志浓,泼墨凝思又安神。

动中有静静自安,静中有动动健身。

书法巨匠均长寿,平均终年逾八旬。

23、老年膳食安排巧,精、兼、少来身体好。

中医养生的口号

中医养生的口号

中医养生的口号1. 顺应自然,中医养生。

2. 养生须知,中医问诊。

3. 食疗养生,中医推崇。

4. 调理身心,中医养生。

5. 中医养生,以和为贵。

6. 中医养生,预防为主。

7. 自然之道,中医养生。

8. 草木皆朋,中医养生。

9. 中医养生,顺应五行。

10. 调理身体,中医养生。

11. 自然调养,中医养生。

12. 调理阴阳,中医养生。

13. 保健养生,中医推荐。

14. 以食养生,中医之道。

15. 日常调理,中医养生。

16. 调理气血,中医养生。

17. 中医养生,顺应四季。

18. 中医养生,以治未病。

19. 调理养生,中医传统。

20. 尊重自然,中医养生。

21. 调理脏腑,中医养生。

22. 顺势养生,中医之道。

23. 中医养生,以平和为宝。

24. 调理体质,中医养生。

25. 中医养生,心平气和。

26. 调理经络,中医养生。

27. 中医养生,悦享自然。

28. 以情养生,中医智慧。

29. 中医养生,预防为主。

30. 调理环境,中医养生。

31. 顺应天地,中医养生。

32. 调理气机,中医养生。

33. 中医养生,行乐无忧。

34. 调理精神,中医养生。

35. 中医养生,以清静为先。

36. 调理情志,中医养生。

37. 以食养生,中医智慧。

38. 顺应阴阳,中医养生。

39. 中医养生,以柔养刚。

40. 调理经络,中医养生。

41. 中医养生,皆因自然。

42. 调理体质,中医养生。

43. 中医养生,以和为贵。

44. 顺势养生,中医之智。

45. 以和为贵,中医养生。

46. 调理脏腑,中医养生。

47. 中医养生,以治未病。

48. 调理气血,中医养生。

49. 顺应四季,中医养生。

50. 中医养生,以平和为宝。

中医养生格言、谚语集锦

中医养生格言、谚语集锦

中医养生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

―――《寿世保元》明龚廷贤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

―――《医先》明王文禄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

―――《养生四要》明万全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医述》清程杏轩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卫生宝鉴》元罗天益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遗篇刺法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

―――《续附·养生要诀》明胡文焕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

―――《养生要集》唐张湛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养生要录》宋蒲虔贯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寿世保元》明龚廷贤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

―――《养老奉亲书》宋陈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

―――《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

―――《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理虚元鉴》明汪绮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发,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

―――《养生要集》唐张湛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

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

―――《养生要录》宋蒲虔贯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养生要集》唐张湛按摩为养生之一术。

―――《雨航杂录》明冯时可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

―――《养生要录》宋蒲虔贯冬不宜极温,夏不宜穷凉。

―――《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春夏宜早起,秋冬宜晏眠。

晏忌日出后,早忌鸡呜前。

―――《养生要诀》明胡文焕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

―――《老老恒言》清曹廷栋寒暖适体,勿侈华艳,可以延年。

―――《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

―――《寿世保元》明龚廷贤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

―――《医先》明王文禄
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

―――《养生四要》明万全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医述》清程杏轩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卫生宝鉴》元罗天益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

―――《续附·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

―――《养生要集》唐张湛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养生要录》宋蒲虔贯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寿世保元》明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

―――《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

―――《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

―――《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理虚元鉴》明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
发,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

―――《养生要集》唐张湛
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

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

―――《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养生要集》唐张湛
按摩为养生之一术。

―――《雨航杂录》明冯时可
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

―――《养生要录》宋蒲虔贯冬不宜极温,夏不宜穷凉。

―――《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
春夏宜早起,秋冬宜晏眠。

晏忌日出后,早忌鸡呜前。

―――《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

―――《老老恒言》清曹廷栋
寒暖适体,勿侈华艳,可以延年。

―――《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

―――《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

―――《养生肤语》明陈继儒
服饵不备五味四气而偏食之,久则脏腑偏倾,而生其病矣。

―――《素问玄机病原式》金元刘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

―――《嘉业堂丛书》清刘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

―――《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养生要集》唐张湛
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随息居饮食谱》清王世雄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
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

―――《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素问·五脏别论》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素问·宣明五气篇》
百病皆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
吾谓病未至而防之则易,病已至而治之则难。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贯众》
与其病后善服药,莫若病前善自防。

―――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战国·《灵枢·本神》
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清·黄士宗《黄帝内经直解》
“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
战国·《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战国·《素问·八正神明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