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毛虫灾害的生态成因

合集下载

马尾松毛虫发生猖獗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马尾松毛虫发生猖獗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马尾松毛虫发生猖獗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作者:石荣威来源:《农家科技中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林业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林木在生产过程中经常遭受到各种有害生物的危害,本人调查分析了广西一些林场频繁发生马尾松毛虫危害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几年来对松毛虫的综合治理实践的研究,提出了营造混交林,改造虫源地,封山育林,抚育管理,选择抗虫树种和抓虫源地防治的综合治理措施。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发生原因;综合防治;措施1概述1.1松毛虫的危害情况马尾松毛虫主要危害马尾松,亦危害湿地松、云南松、火炬松等,幼虫食害针叶,受害后轻者影响生长,松脂减产、种子欠收;重者针叶被吃光,形如火烧,常诱发次期害虫,造成松树连片或块状枯死。

此外也使群众薪柴短缺,人、畜接触虫体易得皮炎、关节肿痛等病症。

该虫是我区为害最严重的森林害虫。

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林地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凡是针阔叶树混交林,松毛虫危害较轻。

凡马尾松纯林危害较严重,阳坡幼树纯林受害最严重。

马尾松毛虫常与松茸毒蛾混合发生,我区各地均有分布危害。

1.2综合防治措施的意义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而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一个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不止对环境的改善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多种生态效益。

同时森林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它所生产的木材及林产品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产业、也是公益事业,具有生态、经济以及社会三大效益。

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经济造成的直接损失将近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加难以估量。

过去人们在控制森林病虫害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总是存在着被动抗灾的思想意识,所以经常是在森林病虫害暴发成灾后,再筹集资金救灾。

近年来,我国各地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危害较为严重。

近三十年来浙江森林害虫发生原因

近三十年来浙江森林害虫发生原因

近三十年来浙江森林害虫发生原因摘要:本文以浙江森林及其虫害的特点为基础,通过研究近三十年来浙江森林虫害的发生概况,阐明了近三十年来浙江森林病害的发生原因,并且,就其中的几种典型虫害马尾松毛虫、竹笋夜蛾、星天牛等的发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剖析。

关键词:浙江;森林虫害;发生原因1 近30年来浙江主要森林虫害发生现状概述1.1浙江森林资源及其受害现状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具有南北过渡性和多宜性,降水充沛,集山水海洋之地利,生境复杂,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森林植被在中国植被区划系统上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主要森林类型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

根据2005年浙江省森林资源年度公报,全省林地面积667.97万公顷,森林面积584.42万公顷。

全省森林覆盖率57.4%(不含其它灌木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

近几年来,森林病虫害肆虐,全国每年发生森林病虫害面积达1.2亿亩,因病虫危害致死树木4亿多株,每年减少林木生长量1700万立方米,经济损失共达50多亿元。

而我省的森林从的受害状况看,没有受害的森林面积570.07万公顷,占97.54%,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各种森林灾害的面积14.35万公顷,占2.46%。

其中灾害等级达到轻、中、重度的受害面积占森林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68%、0.70%和0.08%;从受害森林面积的各灾害类型看,森林病虫害面积占71.63%,森林火灾占13.38%,气候灾害占5.02%,其它灾害类型占9.97%。

从受灾面积和受灾程度看,全省森林受各种灾害危害较轻,遭受的灾害以病虫害为主,其次为森林火灾,受灾程度以轻中度为主,已形成了森林病虫猛于大火的形势。

我省的一个县曾把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撤了,所以在发生大规模森林病虫害时,造成巨大损失。

经过这一教训,我省认真落实《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认真落实政府责任制,森林防检站从1990年的75个增加到现在的91个,森林病虫害防治专业人员由260名增加到400名。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影响马尾松毛虫灾害发生的生态环境因素研究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影响马尾松毛虫灾害发生的生态环境因素研究
以 人 为 进 行 改 变 , 是 人 类 可 以调 整 群 落 结 构 、 物 多 样 性 、 但 生
尾松毛虫灾 害的关键生态环境 因子 , 复杂的多个 生态 因子 将 进行综合 、 降维和简化 , 为分析 , 试图能为 防治马尾松 毛虫灾害提
的林分组成结构较差 , 人类干扰严重 , 因此长沙县是马尾松毛
虫 的常 灾 县 。
1 2 试 验 方 法 .
12 1 生 态 环 境 因 素调 查 ..
根 据 长 沙 县森 林 分 布 图 、 沙 县 长
马尾松毛虫发生情况表 , 分别对 马尾松毛虫灾害重度发生 区、
收稿 日期 :0 1 8— 7 2 1 —0 0 作者简介 : 厉 悦( 99 ) 男 , 17一 , 湖南长沙人 , 硕士, 讲师 , 主要从事环 境生态学相关研究 和教学工作 。E—m i:yee 2 . 0 allu r@16 cm。 i

9 0一
悦, 刘
江苏农业科学
2 1 年第 4 02 0卷第 5期

敏, 张合平, 等.基于多元统计分析 的影响马尾松毛虫灾害发生 的生态环境 因素研 究[] J .江 苏农业科学 ,0 24 ( )9 2 1 ,0 5 :0—9 2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 的影 响马尾松毛虫灾 害 发生 的生态环境 因素研究
来 源国 , 但其木材进 口量仍 为下降趋势 , 作为补充 , 大洋洲及 北美洲针 叶木材进 口量 大幅增加 ; 由于受到非洲 及东南亚各 国政策影 响 , 多年来我 国阔叶木材 进 口未有 较大增长 , 直到 2 1 出现大幅增长 。进 口木材 中的检疫性 有害生 物是我 00年 国高度关注 的对象 , 其检出量未 随木材进 口量波动 , 而呈 现连 续增长趋势 。在我国进 口木材主要来 源地 中, 东南亚 、 非洲等 阔叶材 主要来源地是进 口木材 中检出检疫性有害生物较多的 地区 ; 北美是针 叶材 中检 出检疫性有害生物较多的地 区; 俄罗

马尾松毛虫的防治

马尾松毛虫的防治

马尾松毛虫的防治马尾松是零陵区主要的营造林树种,在零陵分布极为广泛,随处可见。

马尾松毛虫是马尾松的毁灭性和灾害性害虫,马尾松树木一旦发生松毛虫,没有及时防治,就会连片毁灭。

因此,马尾松毛虫的防治对零陵林业经济和森林生态体系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马尾松毛虫特征马尾松毛虫又叫松毛虫、毛辣虫,分布于我国秦岭至淮河以南各省,主要寄主是马尾松、湿地松和火炬松。

成虫体长24~35毫米,灰褐色或灰白色,前翅上有明显的波状横纹,近外缘有8~9个黑斑,翅中央有一个白点。

卵近圆形,粉红色。

幼虫体长4.5~6毫米,体色分黑白与红黄二型,胸部的背面有二丛深蓝色毒毛。

腹部1~6节,背面均生有蓝黑色片状毛,体侧有白色的长毛。

蛹椭圆形,暗褐色或栗褐色,节间有黄绒毛。

茧灰白色,后期变污褐色,有散生的黑色短毒毛。

二、马尾松毛虫发生特点马尾松毛虫是零陵区主要病虫害之一,也是分布最广、危害最大、持续成灾时间最长的历史性害虫,其在零陵区寄主林分面积3.29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邮亭圩、珠山、水口山、石岩头、富家桥、凼底、菱角塘、石山脚等乡镇,邮亭圩镇、珠山镇、凼底乡为常灾区。

据统计,常年发生在400~1000公顷,大发生的1991年、2001年分别达到1000公顷、2530公顷,每年因材积损失和松脂减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7万元。

松毛虫发生代数因地区和年份不同而异。

零陵区马尾松毛虫一般发生2~3代,以幼虫在针叶丛中或树皮裂缝中越冬,也有在树下杂草丛内或石缝下越冬,越冬幼虫于来年4月下旬前后老熟。

第一代幼虫发生较为整齐。

松毛虫繁殖力强,产卵量大,卵成块产于松针上。

初龄幼虫受惊有吐丝下垂的习性,4龄以上的幼虫食量大增,能将针叶食尽,形同火烧,严重的影响松树生长,甚至使松树枯死。

其大暴发具有一定周期性,一般3至5年发生一次。

三、马尾松毛虫潜在的危害性马尾松毛虫以幼虫取食松树针叶产生危害。

松树被害后,轻者造成生长量损失、松脂减产、种子产量降低,严重者形如火烧,导致蛀干害虫大发生,致使松树大面积死亡。

龙游县马尾松毛虫1O年未成灾原因分析

龙游县马尾松毛虫1O年未成灾原因分析
2 1 年 1月 01

— — — — —


— — — — — — — — —



an

— —

dT c n l y eh o g o N . ( u o 1o o1 Sm N .0 )
第 1 总 10期) 期( 0
Prot ct on Forest S i n ce e i c e
宜 松毛 虫 的繁衍发 生 。
1 2 马尾 松 毛虫发 生情 况 .
元增 长 了 7 . 。随着 人们 物质 条件 的改善 , 4 8倍 生活 水 平 的提 高 , 新农 村建设 步 伐 的加 快 , 态环 境建设 生
和家 园的美 化更 加 得 到 重视 ,2 的农 村 居 民使 用 9%
余 株 , 材损 失 900m , 接 造成 经 济 损失 达 17 松 0 直 8 万 元 , 灾 区 千余 群 众 不 慎 接 触 松 毛 虫 毒 毛 , 成 虫 造
“ 毛 虫病 ” 当地 流 行 … 。 自 2 0 松 在 0 0年 以来 , 马尾 松 毛虫 在龙游 基本 控制 在有 虫不成 灾 的水平 。本文
连 金华 、 北接 建德 、 与 衢 江 等松 毛虫 常灾 区交 界 , 西
整个 地势 以丘 陵 、 山 为主 。年 平 均气 温 1 . 低 7 8℃ , 极 端最低 气温 一1 . 极端 最 高气 温 4 . , 14c c, 10 年
不 到百 元 , 村能 源 供 需 矛盾 相 当突 出 , 柴奇 缺 , 农 薪 全 县约 有 8 % 的农户 缺柴 , 中每年 缺 柴 3个 月 以 4 其 上 的农 户 占 7 % , 致马 尾松 林 打枝 、 草 、 牧过 1 导 割 放 度 , 砍滥 伐 、 林 改地 现 象 普 遍 , 下植 被 破 坏殆 乱 毁 林

广西松毛虫大面积暴发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广西松毛虫大面积暴发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广西松毛虫大面积暴发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摘要总结了2010年广西地区松毛虫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并重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旨在为广西地区松树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松毛虫;暴发原因;防治对策;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是中国最大的松脂产地,在南宁、崇左、梧州、百色等地都种植着连片的松树林。

松毛虫是松树林区的常发性害虫,专吃松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整棵树树叶吃光,从而使松树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造成树木枯死,严重时毛虫所行之处松树形同火烧,因此森林防治工作者把松毛虫害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1]。

2010年入春以来,广西很多地方的松树林都出现了大批松毛虫,其中广西中部、南部和西南部分市县危害最为严重,高速公路沿线的隆安、宾阳、横县、兴业、港南、扶绥、宁明、凭祥以及七坡林场等地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灾害。

截至2010年3月下旬,广西全区马尾松毛虫(含松茸毒蛾)发生面积达到3.61万hm2,同比上升了101%,其中轻度发生面积2.45万hm2,中度9 200 hm2,重度2 400 hm2,严重危害面积是2009年同期的7.6倍,直接经济损失达3 200多万元,生态功能价值损失超过2.6亿元。

据广西林业厅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预测,2010年上半年广西全区松毛虫发生面积将超过4万hm2,全年发生面积5.33万hm2左右,成灾面积超过6 700 hm2。

松毛虫大面积暴发,将严重影响广西松林的木材生长量,并造成受害松脂减产或绝收[2]。

因此,科学防治松毛虫害迫在眉睫。

1松毛虫大面积暴发的原因2010年松毛虫在广西地区大面积暴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1连续高温干旱是导致松毛虫大面积暴发的主要原因广西地处低纬度地带,北回归线横贯中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热量足,年均温度在17~23 ℃,无霜期长达300 d以上,南部沿海地区全年无霜,全年≥10 ℃的积温7 200~8 200 ℃,年降雨量1 250~1 750 mm,雨热同季,但由于降雨在季节上的分配不均,往往造成严重的干旱,而高温干旱与松毛虫灾害大发生的关系非常密切。

马尾松常见病虫害的为害特征及防治对策初探

马尾松常见病虫害的为害特征及防治对策初探

马尾松常见病虫害的为害特征及防治对策初探马尾松是一种常见的园林观赏树种,生长迅速,形态优美,被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环境美化和风景树种植等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暖,马尾松常见的病虫害问题也日益突出,给树木的健康生长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管理马尾松病虫害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为害特征及防治对策。

1. 松毛虫:松毛虫是马尾松的常见害虫之一,主要为害树木的叶片。

松毛虫幼虫在叶片上大面积啃食,可导致叶片变黄、干枯,严重时甚至导致整株树木的疏叶甚至落叶。

成虫在生长季节的夏季活动频繁,繁殖迅速,对树木的危害较大。

二、马尾松病虫害的防治对策1. 松毛虫:对于松毛虫的防治,可采取机械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

可采取手工摘除及清理的方法将松毛虫的卵和幼虫去除,避免其数量扩大。

可喷洒合适的农药,如苯菌脲、乙威等,以杀灭松毛虫的幼虫和成虫,控制病害。

2. 白粉病:白粉病是马尾松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为害树木的叶片和嫩枝,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

对于白粉病的防治,可采取喷洒杀菌剂、及时修剪病叶和枯枝等方式,以减轻病害的危害程度。

3. 松材线虫病:松材线虫病是造成马尾松林木枯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通过线虫侵入树木的材质内部,导致树木的腐烂和枯死。

对于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可采取用石灰水浸泡、防治叶片上淋浴、石灰或石灰硫卵上以及及时清理枯枝等方式,以减轻病害的危害程度。

5. 羽蛉:羽蛉是马尾松常见害虫之一,主要为害树木的枝梢,导致枝条的枯萎和树木的生长受到阻碍。

对于羽蛉的防治,可采取割除和销毁被危害的果实、枝条和枝叶,并采取适量的生物和化学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

三、结语马尾松常见的病虫害问题主要为松毛虫、白粉病、松材线虫病、竹嵌细脉螨和羽蛉等,这些病虫害对马尾松的生长和发育具有一定的威胁。

针对这些病虫害,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如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喷雾防治和生物防治等,以减轻病虫害对马尾松的危害。

东至县马尾松毛虫的发生规律及其可持续控制措施

东至县马尾松毛虫的发生规律及其可持续控制措施
使 松 毛虫 种群数 量 变 动。 因此 , 候 对 马尾松 毛 虫大 发生 气
疾 , 们的身体 健康造成影响 。 对人
近 年来 , 马尾 松 毛虫 发 生 面积 , 是多种 因素 的综合作用 。
121 温度 对松 毛 虫 幼虫 的 影响 以越 冬代 较 为 明显 , .. 在
量 取 食 时 , 遇 日平 均 温 度 突 然 降 N 5 以 下 , 使 越 冬 后 如 ℃ 可
近两 年 是 松毛 虫发 生 高峰 期 , 以 ,0 1 所 2 1 年松 毛 虫 的防治
任务严 峻 。 通过对全 县松毛虫 调查 , 发生 面积约 1 3 m , . 万h 3 其 中轻度 发生57 33 m , 3 .万h 中度发 生42 O m 重度 发生 0 h , 34 O m , 的单 株 最 高虫 口达几 百条 。 中 东至 县 葛公 0 h 有 其
不仅 造 成 了巨 大 的经 济 损 失 , 给 生 态环 境 和 虫 害 灾 区 也 人们 的身 体健 康 带 来 了影 响 。 东至 县 森林 面积 为 1 . 万 68 7
h , 中松树 面积26 万h 约 占全县 森 林 面积 的1 %。 m 其 .7 m , 6
幼 虫越 冬前 后 , 果短 期 内气 温升 降 幅度 过大 , 越 冬前 如 在 则 可影 响到幼 虫体 内脂肪 的累积 ; 次年春 季开始 活动大 在
年因松毛虫为 害造松脂 损失约50 0 0 万妇。 此外 , 人体接触松 毛虫 毒毛 , 引起皮 炎 、 节肿 痛等疾 病 , 可 关 严重 时会 导致残
气 候主要 通过 温度 、 度对 马尾 松毛 虫的 生长发 育起 湿
作用 , 同时气 候还 可对 寄 主植 物及 天 敌进 行影 响 , 而促 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尾松毛虫灾害的生态成因
马尾松毛虫灾害是我国南方各省非常严重的一种森林虫害[1],严重影响着森林林木的生长,也危害着林区居民的正常生活。

影响马尾松毛虫灾害发生程度的因素很多,如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2]、气候因素[3-4]、森林景观结构[5]、生态系统的退化[6]、松林和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7]等多方面,其中马尾松毛虫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气候等因素难以人为进行改变,但是人类可以调整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立地类型等生态环境因素,如果能确定影响马尾松毛虫灾害的关键生态环境因子,将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控制马尾松毛虫灾害。

生态环境因素包含很多因子,各种因子对马尾松毛虫灾害的影响程度并不一样,而且很多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如果不加以筛选和提炼,往往会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

本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县松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取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偏相关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影响马尾松毛虫灾害的关键生态环境因子,将复杂的多个生态因子进行综合、降维和简化,为分析马尾松毛虫灾害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试图能为防治马尾松毛虫灾害提供新的思路。

1研究区域概况与试验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
长沙县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东岸,为省会近郊,属湘中丘陵,27°55'~28°40'N、112°56'~113°36'E。

长沙县林业用地面积9.08万hm2,有林地面积7.84万hm2,其中松林面积占总林分的79.5%。

由于松林面积比重大,加上松林的林分组成结构较差,人类干扰严重,因此长沙县是马尾松毛虫的常灾县。

1.2试验方法
1.2.1生态环境因素调查
根据长沙县森林分布图、长沙县马尾松毛虫发生情况表,分别对马尾松毛虫灾害重度发生区、中度发生区、轻度发生区进行初步探查,将每种类型分成多个样地区域,然后查取随机数表随机抽取样点进行调查。

本研究在虫灾重度发生区选取7个测点,16个样方;中度发生区选取7个测点,17个样方;轻度发生区选取7个测点,18个样方;共调查51个样方,每个样方面积为400m2(20m×20m)。

详细调查每个样方的单株虫口密度、坡度、坡向、海拔、林分郁闭度、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冠幅、林分起源、林木组成、优势树种等因子。

1.2.2数据分析方法
1.2.2.1数据的量化
计算中因变量Y为单株虫口密度,自变量X项中包括坡度(X1)、坡向(X2)、海拔(X3)、林分郁闭度(X4)、平均树高(X5)、平均胸径(X6)、冠幅(X7)、林分起源(X8)、林木组成(X9)、优势树种(X10)。

各质量指标均经数量化转换后输入,转换以各因子对马尾松毛虫发生程度的影响为依据,参照周国娜的量化方法[8]进行改进,各指标转换方式如下:坡度(X1):0~5°为平坡、6~15°为缓坡、16~25°为斜坡、26°以上为陡坡,分别以1、2、3、4表示。

坡向(X2):坡向不同,林间的温湿度条件有明显的区别,从马尾松毛虫分布的密度看,一般阳坡高于阴坡[6]。

所以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分别用1、2、3、4表示。

海拔(X3)分4组:0~100m、101~200m、201~300m、301~400m,分别以1、2、3、4表示。

林分郁闭度(X4)分4组:0.3~0.5、0.5~0.7、0.7~0.8、0.8~1,分别以1、2、3、4表示。

林分起源(X8):人工林多属纯林,树种单一,杂灌木少,林分结构简单,马尾松毛虫危害较天然林严重。

所以天然林、人工林分别用1、2表示。

林木组成(X9)分4组:纯松林、松杉混交林、松阔混交林、阔叶林、松杉阔混交林,分别用1、2、3、4、5表示。

优势树种(X10)分4组:马尾松树;松树、杉树;松树、阔叶树;阔叶树,分别用1、2、3、4表示。

1.2.2.2主成分分析法
根据主成分分析原理,利用SPSS17.0软件对10个变量、51个样本的数据进行处理,设置为基于特征值大于1的方式进行提取,并按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计算各因子的负荷量、特征值及贡献率,提取综合因子,分析不同因素对马尾松毛虫发生程度产生的影响。

1.2.2.3逐步回归分析方法
利用SPSS17.0软件,以单株虫口密度为因变量,X1~X10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对马尾松毛虫发生程度影响较大的关键因子,得出回归方程。

1.2.2.4偏相关分析方法
采取偏相关分析方法,即固定其中9个自变量,分析因变量与另外1个自变量的相关性,分析马尾松毛虫发生程度与10个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

2结果与分析
2.1主成分分析
通过对10个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表1、表2的结果。


表1、表2可以看出,按特征值r>1的方式能提取3个主成分,它们能解释总方差的75.065%,基本上保留了原来指标的信息。

旋转后3个主成分的贡献量分别为33.127%、28.239%、13.699%。

第1主成分对林分郁闭度、林木组成、优势树种、林分起源有绝对值较大负荷系数,它主要概括了林分相关情况的因子,因此可以命名为林分因子。

马尾松毛虫群落结构与林分群落结构密切相关,随着林分群落结构条件的改变,森林生态环境的改善,马尾松毛虫群落结构也相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9]。

林分起源可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研究区域的人工林多为松林纯林,林分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低,天敌的制约力小,常易暴发大面积马尾松毛虫灾害。

而天然林中生物多样性较高,能形成较复杂的生物网,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力较大,生态系统更稳定,增强了马尾松毛虫种群的自控潜能,故灾害程度较轻。

第2主成分对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冠幅有绝对值较大负荷系数,这些因素直接反映植物的长势,因此可以命名为树势因子。

植物的树势情况越好,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越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