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奇经八脉
倪海厦针灸笔记(三五二)奇经八脉

倪海厦针灸笔记(三五二)奇经八脉我们前面学到了任脉和督脉,提到了胞宫和精宫,这一节我们来看看冲脉。
冲脉是公孙在管,督脉是后溪穴在管,任脉是残缺在管,这里有一个八脉交会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缝,后溪督脉会内眦,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气,阴跷照海膈喉咙。
冲脉跟任脉都起于胞中,冲脉走里面,肾经走表面,所以说,冲脉起于气冲,实际上源头与任脉都是一样的来自胞宫。
一开始讲任督二脉的时候,就知道任督二脉的源头都是在胞宫。
我们平常练功的时候,就是要用意念把那个气送到胞宫里面去,例如打坐,打坐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的津液,这个津液是在吞下去的,天下去的这个津液就要进入到肾脏,因为肾为先天之本,这些精液会来滋润这个先天,那么这个肾就会更强,这个肾是我们人体的根,根滋养好了,人的身体就健康了。
冲脉从我们任脉两边直上,经过胃,经过心脏,经过肺。
所以,就会有一句“公孙冲脉胃心胸”。
胃有问题,也可以在冲脉上治疗,,咳嗽,心痛,心绞痛,通通都可以在冲脉上治。
冲脉是公孙在管,它跟肾经有同样的穴道。
带脉是临泣在管,这个临泣是足临泣,不是头临泣,这一点要分清。
带脉起于季肋,围身一周,围绕第十四椎一圈,在临床上看的时候,好象有三条,直接络到腹部。
下针的手法都是扎足临泣。
主要的症状是肚子胀满,腰好象是坐在水里面的这种感觉。
带脉三个穴道,带脉,五枢,维道。
治疗带脉的病就这一个穴道足临泣穴。
足临泣专治带脉的病。
阳蹻脉起于跟中,从外踝上来,申脉在管阳跷脉,阳跷脉的郄穴是跗阳穴。
蹻脉阴缓而阳急。
什么叫阴缓而阳急?阳跷脉在外面,当脚向外翻的时候,阴跷松下来,阳跷这一面绷得很紧,脚掌向外翻过来,这是阳跷脉的病。
反过来,如果阴经很急,绷过来,就是内翻。
脚内翻或者是外翻,这就是中风。
外八字或者是内八字,也是跷脉的问题。
跷脉横跨在胆经和膀胱经的交接上,一路往上到背后,再到头部去。
所以,病人跟你陈述脚痛,问他是哪边痛,他会指一条线上去,他所指的位置是在胆经的风市和后面的膀胱之间,也不在胆经上,也不在膀胱经上,就在两条经络的中间,这就是阳跷脉。
奇经八脉(修正版)PPT医学课件

小结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经络之海 五脏六腑之海; 逆气而里急;不孕、经不调等。
带脉:唯一横行于腰腹部的经脉,总束诸脉; 弛缓、痿废诸证。
跷脉:《难经》称“阴络”、“阳络”; 司目之开阖、主肢体运动; 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 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维脉: 主一身之表里;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
2
(三)特点
1、除任脉、督脉有腧穴分布外, 余六脉无腧穴分布;
(任、督与十二经合称十四经) 2、无脏腑属络关系; 3、无表里关系; 4、无流注关系.
3
冲脉
冲,“要冲、要道”之义,冲为“血海”、 “十二经之海”;
冲,“垂饰貌曰冲”, 冲指古人在身前垂挂饰品的带子, 与冲脉在胸腹前面循行特点相仿。
4
26
17
(四)病候
1、原文 《难经·二十九难》: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
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2、词解 缓---即肌肉弛缓 急---即肌肉拘急
病候归纳:阴蹻阳蹻病候可出现目痛、失眠 或嗜卧及痫证。
18
阳维与阴维
维,“维系,连结”的意思。 维脉有维系诸阴、诸阳的作用。
19
(一)循行
1、原文 《素问·刺腰痛篇》:阳维之脉,
由于冲脉血气旺盛,通行上下,为总统诸 经气血的要冲,又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 称为“十二经之海”。冲脉起于胞中,与 妇女月经有密切联系,又有“血海”之称。
8
(二)生理功能
1、冲脉为“经络之海”、“十二经之海” 和“五脏六腑之海”。
2、冲脉为“血海”起着“渗诸阳、灌诸精” “温肌肉、生毫发”的作用。
6
冲脉循行分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一、冲脉的起源(大致有四种看法): 1、起于肾下;2 、起于胞中;
奇经八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奇经八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什么是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指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脉络,包括任脉、冲脉、督脉、带脉、阴交脉、阳交脉、阴维脉和阳维脉。
这八条脉络被称为奇经八脉,因为它们分布在人体的正中线上,与平常常见的经脉相区别。
奇经八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非常广泛,下面将逐一介绍。
任脉1.任脉是奇经八脉中最主要的一条脉络,起源于子宫,并沿着胸腹部和颈部的正中线上行至舌根。
2.任脉能够调节和平衡脏腑功能,具有养血和调理月经的作用。
3.主治疾病包括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产后出血等妇科疾病。
冲脉1.冲脉起源于子宫,与任脉一起向上行走,下腹部的大血管周围缠绕,向胸腹分布。
2.冲脉能够调节和平衡血液循环,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3.主治疾病包括病后水肿、腹痛、泌尿系统疾病等。
督脉1.督脉起自会阴部,沿背部正中线上行至头颈部。
2.督脉能够贯通全身其他经脉,调节阴阳平衡,具有补益肾气和强身健体的作用。
3.主治疾病包括头痛、失眠、脊柱不直等。
带脉1.带脉起自胸肋的正中线,两侧绕腹部至脊柱,并沿臀部到达下肢。
2.带脉能够调节和平衡腹胸部的气血运行,具有舒筋活络和止痛的作用。
3.主治疾病包括肋间神经痛、胃痛、腰酸等。
阴交脉1.阴交脉起自胸腹部的气海,穿过会阴部进入下腹部。
2.阴交脉能够调节和平衡生殖系统,具有补益肾阳、暖宫益精的作用。
3.主治疾病包括男性阳痿、女性不孕、月经不调等。
阳交脉1.阳交脉起自胸腹部,沿着腹股沟进入大腿内侧。
2.阳交脉能够调节和平衡气血运行,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作用。
3.主治疾病包括腹股沟疝、寒湿疼痛等。
阴维脉1.阴维脉起自阴交穴,沿股骨内缘向下至足底。
2.阴维脉能够调节和平衡气血循环,具有滋养阴血和调理心脏的作用。
3.主治疾病包括心悸、抑郁症、湿疹等。
阳维脉1.阳维脉起自阳交穴,沿股骨外侧向下至足底。
2.阳维脉能够调节和平衡气血运行,具有温阳散寒、通利气机的作用。
3.主治疾病包括下肢冷痛、阳痿、腹泻等。
针灸学17奇经八脉

臑俞:手太阳小肠经
天髎:手少阳三焦经 肩井:足少阳胆经
中医教研室
阳维交会穴
手 少 阳 三 焦 经 外 关 通 于 阳 维 本神
阳白 头临泣 目窗 正营 承灵 脑空 足 少 阳 胆 经 风府,哑门 (督脉)
阳交(足少阳)
金门(足太阳)
风池
中医教研室
阴维
手 厥 阴 心 包 经 内 关 通 于 阴 维 起于小腿内侧祝宾
中医教研室
针灸学
上篇:经络腧穴
奇经八脉
主讲:唐卫东
中医教研室
奇经八脉
• • • • 任脉 督脉 冲脉 带脉 • • • • 阳维 阴维 阳跷 阴跷
复习思考题
中医教研室
冲脉
• 冲脉循行部位 • 冲脉交会穴
中医教研室
冲脉循行
起于小腹内
下出会阴部 向上行脊柱之内
浅出气冲,交会于足少阴上行
散布于胸中 从胸中上达咽喉 环绕口唇,至目下方 循下肢内侧过国窝至内踝后 入足下 从内踝后,过足背,至足大指
中医教研室
冲脉交会穴
足太阴脾经:公孙通于冲脉
任脉:会阴 足明胃经:气冲 足少阴肾经:腹部经穴 足太阴脾经:公孙
中医教研室
带脉及其交会穴
足少阳胆经:足临泣通于带脉 起于季肋部的下面 交会于足少阳 带脉 五枢
维道穴
横行绕身—周。
中医教研室
阳维
• 循行部位 • 交会穴
中医教研室
阳维循行部位
1:起于足跟外侧,过外踝, 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 2:经胁肋后侧,从腋后 上肩,至前额 3:到项后,合于督脉 交会穴:
循胁上肩:臑俞(手太阳小肠经)
巨骨,肩髃(手阳明)
上面颊,与手,足阳明,任脉会于 地仓(足阳明) 上至目内眦(睛明):巨髎,承泣:足阳明 沿头侧面至风池(足少阳)
奇经八脉中医名词解释

奇经八脉中医名词解释一、奇经八脉的概述奇经八脉是中医对人体经络的一种分类方法,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共8条。
与十二正经不同,奇经八脉不直接隶属于脏腑,而是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的作用。
二、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1.统率气血: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的重要经络,能够调节气血的运行,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2.调节内分泌:奇经八脉与内分泌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调节人体的激素分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3.联络脏腑:奇经八脉联络全身各脏腑,能够调节脏腑的功能,维持身体的健康。
三、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关系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共同完成人体气血的运行和调节。
四、奇经八脉的病变表现当奇经八脉出现病变时,常常表现为相关症状,如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等症状。
五、奇经八脉的调理方法调理奇经八脉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治疗方法,以及中药调理、食疗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症状,促进身体的康复。
六、奇经八脉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调理奇经八脉。
例如,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可以通过针灸和推拿等方法来调节奇经八脉的气血运行,从而改善症状。
对于一些疼痛患者,可以采用拔罐等方法来缓解疼痛。
七、奇经八脉与其他中医理论的关联奇经八脉与其他中医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如脏腑理论、经络理论等。
通过调节奇经八脉,可以影响脏腑的功能,改善身体状况。
同时,奇经八脉还与中医的阴阳五行等理论密切相关,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奇经八脉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价值现代医学对奇经八脉的研究表明,奇经八脉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研究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和调节机制,可以进一步揭示人体的奥秘,为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针灸学名词解释总结

针灸学名词解释总结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1)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2)十二经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的总称。
3)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阳维脉、阴阳跷脉的总称,是八条不与十二经脉同行,别道奇行的脉。
4)一源三岐:任督冲三脉同源起于胞中,出于会阴,分别行于人体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5)十二经别: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部分,是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6)六合: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在头顶部汇合成六组。
7)头项寻列缺?阴经治头面部疾病?8)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
(肘膝关节以下)9)十二经别和十二络脉的联系和区别?10)十二经筋:十二经脉的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11)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
12)经络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抵御病邪反应病候、传导感应调和阴阳。
13)穴位分类: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14)十四经穴:有固定名称又有明确位置,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的穴。
(15)经外奇穴:有固定名称又有明确位置,但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穴。
16)阿是穴:无固定名称、位置的压痛点或病变局部及其他反应点。
(17)骨度折量法: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以腧穴定位的方法。
18)中指同身寸: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距离为1寸。
19)一夫法:横指同身寸,被取穴者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四指宽度作为3寸。
20)拇指同身寸:被取穴者拇指的指间关节宽度为1寸。
21)肺系:肺及其相连的组织器官。
22)上骨:桡骨(23)胃口,胃上部,即贲门23)臑:上臂(24)客主人:胆经上关穴的别称24)安页:两目之间凹陷处。
足跗=足背25)气街:指气冲部,当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
26)核骨:足大趾与跖骨结合之跖趾关节。
针灸学

针灸学第一名词解释1.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2.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3.一源三岐: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一源三岐。
4.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5.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入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6.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所在。
7.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
8.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9.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10.背俞穴:肺脏之气输注于背腰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为“俞穴”。
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穴,共12个。
11.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也有12个。
12.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
13.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八穴”。
14.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
共有16个。
15.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共有16个。
16.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之为“交会穴”。
17.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
①中指同身法: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行)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它们与十二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
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
阴淮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
阳淮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会合。
阴跷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经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
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
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其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淮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同下肢运动与寤寐。
其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有能渗灌供应。
冲、带、跷、维六脉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十四经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 强 灌
前:任脉别络 鸠尾 散布于腹
沟通腹部经气 表 气
躯干 后:督脉别络 长强 散布于头,别走足太阳 沟通背部经气 里 血
侧:脾之大络 大包 胸胁
沟通侧胸部经气 经
孙络、浮络
难以计数,遍布全身
输布气血
实用文档
四、十二经别 什么是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 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实用文档
三、十五络脉 什么是十五络?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 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其名称以所别出的经脉、腧穴名称而定名, 如从手太阴肺经别出的络脉,称为手太阴络 脉,… …
实用文档
十五络脉分布及作用
分布
作用
四肢:十二经之络 络穴(肘膝以下) 相表里经 沟通表里两经 加 渗
与
邻近他经相联结。
聚 ②手足三阴三阳分组结聚于头面、胸腹
散:在成片状的肌肉处经筋分散开来,多在胸腹。
络:足厥阴经筋,总络诸筋(肝主筋)
实用文档
十二经筋分布图示
结聚多在关节、骨节 突出及肌肉丰厚处
络散
六阳结于头面
手三阳经筋聚于角(额角) 足三阳经筋聚于頄 (目下)
实用文档
六阴结于胸腹
手三阴经筋聚于贲(膈肌) 足三阴经筋聚于阴器
循行分布
没有一定的规律。
有一定规律。
脏腑配属
没有表里属络关系,与奇恒之 腑(脑、女子胞)联系密切。
有脏腑配属和表里关系
所属腧穴
除督、任二脉外,其它六条脉 的穴位都寄附于十二经脉。
皆有本经所属腧穴。
实用文档
奇经八脉的循行概况
督脉 脊背正中 上至头面
(后正中线)
任脉 胸腹正中 上抵颏部
(前正中线)
一源三歧 起实于用文胞档中
合:与表里经脉会合
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 六合
阳经经别合于本经
上达头面
实用文档
十二经别循行示意图
阴、阳经别 出于项部
阴经经别
阳经入于本经, 阴经合于阳经
合 出
阳经经别
入
阴阳经的经别于腘中 阳经经脉
离
实用文档
经别联系简图
十二经别的功能作用
1、加强经脉表里联系,特别是加强了经脉与表里脏腑之 间的 联系。
实用文档
十二皮部的分布规律及功能作用
分布规律 “以经脉为纪”
面状分布;布于体表,不入内脏,与络 脉(浮络)关系密切。
❖ 功能作用 卫外--保护机体,抗御外邪。(卫
气)
实用文档
性质
属络脉范畴
“别行的正经”,属经脉范畴
分布
从经脉上 分出部位 所属腧穴 所主病证
主外,浅行于体表,主要是 主内,深入体内,主要是加强躯干
加强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 部表里脏腑之间的联系和表里经脉
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
在头面部的联系。
多从肘膝关节以下
多从 什么是十二经筋?
2、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
扩大经穴主治范围
足六经的经别多联系到“心”
主治神志病
阴经经别合入于阳经而上达头面 治疗头面
加强阴经与头面部的联系
五官病变
其他 手阳明经别过“喉咙”
治咽喉痛
足太阳“入肛下尻”
主治痔疾
实用文档
络脉与经别的关系
络脉
经别
均为十二经脉的支别,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补充经脉循行不足,扩大治疗范 围。
十二经筋的功能作用
联结、约束 濡养、支配
筋肉关节 运动正常
实用文档
六、十二皮部 什么是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布如何?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
范围为依据的,也就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
实用文档
十二皮部分布图示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躯干内联 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是别道而行的 正经。其名称以所别出的经脉名称为名,如从手太 阴肺经别出的经别,称为手太阴经别,等。
实用文档
十二经别分布规律
离:在四肢肘膝以上从本经分离。
四肢
头身(脏腑)
向心性
入:深入胸腹腔,多联系表里脏腑。
出:浅出于头项部(体表)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 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十二经筋皆隶属于十二经脉,并随所辖经脉 而命名,如手太阴经筋等。
实用文档
十二经筋的分布规律
与其所辖之经脉的体表投影基本一致 (尤四肢)
起于四肢末端,走向头面、胸腹(向心性)
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结
①结聚多在关节、骨节突出及肌肉丰厚处,并
蓄积、渗灌十二经气血
调节
蓄积:气血旺盛时,奇经加以蓄积;
渗灌:功能活动需要或正经气血不足时,渗灌供应。
实用文档
何谓“十四经”? 奇经八脉中,除任督二脉各有所属腧穴外,
其它六脉(冲、带、跷、维)的腧穴都寄附于十 二经脉与任、督脉之中。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 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专属腧穴与主治, 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部分,故相提并论,合称 “十四经”。
二、奇经八脉 什么是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 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 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实用文档
奇经八脉的概念
奇经八脉 (奇:奇异,特殊)
十二经脉
循环流注
无相互衔接及顺逆规律,不构 成气血循环流注系统。
有相互衔接及顺逆规律, 构成气血循环流注系统。
冲脉
伴肾经 夹脐 口 唇
奇经八脉的循行概况
带脉 环绕腰腹 状如束带
维脉 跷脉
阴维:小腿内 下肢内侧 咽喉(合任脉)
阳维:足跗外 下肢外侧 项后(合督脉)
阴跷:内踝下 下肢内 伴肾经 目内眦(会合)
阳跷:实足用文跟档外 下肢外 伴膀胱经 上额
项后
奇经八脉的功能作用
沟通、联络十二经脉 统摄协调
督脉:手足三阳经交会于大椎--“阳脉之海”--总督诸阳 任脉: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中极--“阴脉之海”--总督诸 阴 冲脉: “血海” , “十二经之海” --涵蓄十二经气血 带脉:约束联系纵行诸经 阴维脉:会任脉,联络各阴经,主一身之里(阴) 主一身之 阳维脉:会督脉,联络各阳经,主一身之表(阳) 阴阳表里 阴跷脉 主司下肢运动 阳跷脉 司眼睑开合(会于目内眦-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