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境内的俄罗斯族人
中国俄罗斯族婚姻风俗

中国俄罗斯族婚姻风俗中国和俄罗斯都是多民族国家,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少数民族就是俄罗斯族。
在两国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婚姻风俗和传统。
1. 婚前自由恋爱。
俄罗斯族的青年男女通常可以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相互认识、交往。
只有在双方真正深入了解并决定结婚后,才会得到父母的祝福。
2. 穿着礼服步入婚姻殿堂。
俄罗斯婚礼通常在教堂或市政厅举行。
并且新婚夫妇都必须穿着盛装步入婚姻殿堂,新郎要穿着帅气的西服,新娘要穿着白色婚纱和婚鞋。
3. 精美的婚礼仪式。
俄罗斯婚礼是一个非常庄重而隆重的仪式。
婚礼前,新娘会在婚礼前别上同时期俄罗斯皇室妈妈的喜爱项链,她也会带上头冠,婚礼过程中穿著带有很多流苏的长袍。
新郎则会戴上打扮好的样式大礼帽。
4. 节俭而豪华的酒席。
俄罗斯族人会为婚礼准备一系列豪华的食品,包括鱼子酱、烤肉和俄罗斯沙拉。
而在中国,俄罗斯族人则更喜欢在亲友间办婚宴,他们通常把食物用纸箱装好,到现场组装切菜、插花,酒宴上也只点几道传统俄罗斯菜品,让大家品尝不同的味道。
5. 素雅的结婚庆典。
在中国的郊区,许多俄罗斯籍国民居住在乡村、城市郊区、商业区等地区。
对于他们来说,结婚是一件非常朴素的事情。
他们不会豪华地装扮教堂或婚礼场所,而会选择一些简单或文艺的场所,这使得婚礼变得更加随意和浪漫。
和中国的俄罗斯族婚姻风俗相比,俄罗斯本土的俄罗斯族婚姻风俗也有很大的不同。
1. 豪华的弗拉基米尔挽马仪式弗拉基米尔挽马仪式是一项很古老的传统婚礼仪式,在这个仪式中,新娘手提一个花篮,登上一匹高大的马。
新郎穿着传统的夹克和礼服,坐在马车上欢庆。
几对新婚夫妇在这个场景下分享着幸福的时光。
2. 婚礼前百家宴在俄罗斯,婚前百家宴被认为是一场庆典。
可以邀请各方和朋友一起庆祝,一下子走过每一个入口,欢迎新婚夫妇一路平安。
当然,宾客需要寿酒和特别布置。
3. 上缆绳喜这是一种很古老的传统,让新婚夫妇们一起上去到桥面抛出锁头。
锁头代表着幸福和眷顾,代表着夫妻间的情感。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我国俄罗斯族历史及现状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俄罗斯族俄罗斯一词,起源于古代欧洲东斯拉夫部落名称-----罗斯。
世界俄罗斯民族形成于15—16世纪之交。
我国的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
除了俄罗斯这个自称外,过去还有人称之为归化族。
相信基督教上帝造人的神话,即亚当与夏娃的故事。
俄罗斯族早先居住在维斯杜拉河及波罗的海南岸。
13世纪,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吞并,归入金帐汗国(又叫钦察汗国)。
元文宗征调上万名罗斯军人到大都充当护卫亲军,这是历史上俄罗斯人大批来到中国的最早记录,史书中一般称他们为色目人。
顺治元年,一股流窜于黑龙江地区的沙俄侵略军被俘获,投降清军,在北京编入八旗。
此后,一直到1885年,归顺清朝,被安置在北京的俄罗斯人近百人。
从1860年到1884年,俄国人进入今呼伦贝尔市盗采黄金,每年就有1.5万人。
截至1907年,仅额尔古纳右旗一地就有1000余户,将近5000余人,之后,大部分长期居住下来。
从18世纪起,由于不堪忍受沙俄的残酷统治,大批俄罗斯人迁入中国,那时称他们为归化族,他们居住的村叫归化村。
最初迁入新疆的俄罗斯人是500多名吉尔加克人,因为信仰旧教,反对和敌视俄国宗教改革后占统治地位的新教----东正教。
所以,又被称为旧教徒。
定居在布尔津的红木和冲呼尔。
1861年,又有160名吉尔加克人越境在罗布泊定居。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还有少部分旧教徒越境在阿勒泰附近定居。
到1943年,居住在阿勒泰地区的吉尔加克人295户,1200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绝大多数吉尔加克人移民澳大利亚。
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地区,后被清朝赶走,但有许多人留下来。
十月革命前后,更多反对苏联的俄罗斯人从西伯利亚涌入新疆北部地区。
1938年6月,苏联将所有在苏的华人、华侨及其俄罗斯眷属遣送回国,仅从新疆边界口岸入境的就达2万人。
还有60户经塔城移入新疆沙湾县,称为六十户村。
20世纪初,在中东铁路建设和运行期间,有许多俄罗斯人在中国定居。
中国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故事

中国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故事原标题:百年前这群外国人逃难到中国,现已成一民族,对国家有强烈认同感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中国有个少数民族中有一个民族叫俄罗斯族,他们之所以叫俄罗斯族,当然是因为他们是俄罗斯人了,一百多年前,因为战乱的原因一些俄罗斯人为了逃难就来到了中国,然而百年之后,这些俄罗斯人的后代却演变成了我国的一少数民族,他们说汉语,用汉字,当然也会俄文,经过百年的同化,俄罗斯族的相貌、风俗和习惯已经和俄罗斯人不同,越来越像汉人(汉俄通婚的原因),也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俄罗斯族人的祖先全都是从俄罗斯转移过来的,早在顺治元年,后金就俘虏了不少的沙俄士兵,将这些士兵重新编制后纳入八旗,这些俄罗斯人后来大多都住在北京,现在姓罗、何、姚、田、荷等姓的俄罗斯族人大多都是这些士兵的后裔,但这些都只是少量的,大量转移是在18世纪之后。
鸦片战争过后,沙俄也开始了对我国北方的侵略,沙俄派了大量的士兵进入了中国境内,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利,很多人在中国娶妻生子之后便留在了中国,沙俄侵占了中国土地之后,很多俄罗斯农民也迁移到了中国生活,之后,沙俄变本加厉,使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沙俄商人可以畅通无阻地来到中国经商,有一部分商人也留了下来。
1917年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这是一场工人阶级向封建制度的反抗,但无论最终受益者是谁,战争一旦爆发,受害者永远都是受害者,就如古人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普通百姓可理解不了什么家国情怀,他们唯一想要守护的只有妻儿子女,唯一想要的是一口饱饭,食不果腹之人想要的就是这么简单。
所以为了避免受到战争的侵害,很多俄罗斯人逃到了中国新疆伊犁、阿勒泰和乌鲁木齐等地,由于当时中国国内也很混乱,也无暇去管边疆的事,所以这些俄罗斯人在这安稳地度过了十几年,到了1932年,在俄的许多华侨被遣送回国,由于经费有限,他们大多只能选择在新疆安家,遣返时这些华侨带来了大量的俄罗斯妻子,据统计,从1932年到1938年期间,迁移至中国的俄罗斯人大约有两万人。
中国俄罗斯族民族服饰分析

l 俄 罗斯族 的起 源 我 国的俄 罗斯 族是 沙皇 俄 国移 民的后裔 ,1 8世 纪 中后期 ,沙 皇 对俄 国进 行残 酷 的 统 治 ,很 多人 民不 堪 忍 受 ,所 以 大批 迁 入 中 国。
参 考文献 :
刊.2 0 1 3 .( 1 ) :9 2—9 5 .
自 斑斓厚重的历史馈赠 ,是非常重要 的一种 文化传 递的途径 ,因为 它可 以通过物质的状态和可见的形式保存下来 ,然后传递给每一代 的人。 从 服装 的起 源开始 ,人 类就将 自己的 民族 习 俗 ,审 美爱 好 ,色 彩倾 向 ,和各 种文 化 内涵 ,宗教 信仰 ,等等 都 沉 淀在 服 装之 中。 而 就 俄 罗斯族 来说 ,除 了保持 着苏 联 时期 的传 统 豪 放 的服 装 风 格 ,也 加 入 了中 国其他 少数 民族 和地 区 的服装 风 格 。在 服装 的颜 色 上 ,俄
在1 9世纪末 和俄 国 十月革 命前 后 ,为 了躲 避 战争 ,一大 批俄 罗斯人 从 俄罗 斯西伯 利亚 和其 他一 些地 方 大量 迁 入 中 国 ,在 我 国东北 、内
蒙 古 、和新疆 安顿 下来 。由于他 们从 俄 罗斯 逃 亡 而来 ,他们 的服 装 在 当时 都保 留着俄 罗斯 的服 装风 格 。 根 据千禧 年第 五次 的全 国人 口普 查 结果 统 计 表 明 ,俄 罗 斯 族 的 总人 口为 1 5 6 0 9人 。俄 罗斯 族 遍 布 全 国的 3 1 个 省 市 自治 区 和 直 辖 市 ,主 要集 中居住 在新 疆维 吾 尔 自治 区西北 部 、黑 龙 江 北部 和 内蒙 古 自治 区东 北部 的 呼伦 贝尔市 等等地 区共 约计 1 .4万 人 ,占俄罗 斯 族 总人 口数 量 的 8 9 . 4 0 %。
中国俄罗斯族婚姻风俗

中国俄罗斯族婚姻风俗有:嫁娶方式1、“正娶”,是男女青年通过各种方式结识后,经过一段时间交往,双方情投意合,愿结终身伴侣,而后男方择期迎娶。
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
婚礼的仪式非常隆重,到教堂去时必须是男女携手而入。
新郎穿西装,新娘头戴花冠,身着白色礼服,面向圣像站立,各将一枚戒指放在桌上。
主礼牧师询明男女双方确愿结为夫妻后,诵念经文,宣布婚事是“上帝配合,人不可分开”,然后握住新郎的手,新郎握住新娘的手,绕桌三周,交换戒指,礼毕合卺。
仪式完毕,新郎新娘要行3次跪拜礼和亲吻3次,最后在大家的祝福中离开教堂。
婚后第3天是回门的日子,娘家要准备酒菜,邀请婆家的人和亲友前来做客。
以后,新娘就住在婆家,成为丈夫家庭中的一员,但也有入赘的情况,这主要是俄罗斯族以前的婚俗。
现在,俄罗斯族青年摈弃了媒人说媒等旧习俗。
由于年青人多不信教,婚礼也不在教堂举行了,但仍保留着婚俗方面的鲜明特点。
50年代末,教堂关闭前,俄罗斯族婚礼均采取此种形式。
70年代以后,俄罗斯族男青年若娶外村姑娘,在清晨领上娶亲队伍(冬乘雪橇,夏坐马车或汽车),一路奏乐,热闹非凡。
到新娘家,新郎先拜见岳父岳母,送上礼酒,吃顿丰盛的饭菜,恭听老人的一番嘱咐,而后娶亲队伍拉上新娘、伴娘及送亲人、简单的嫁妆返程。
新娘临行前要跪在一件铺在地上的皮袄上(这象征婚后生活兴旺),接受父母的祝福。
到男方家,长桌早已摆上酒菜,亲朋好友向新郎新娘祝贺,老人亦表示祝福。
新郎新娘交换戒指后,宾主便在一起开怀畅饮。
席间,当有人提议干杯时,来宾中总有人装作沾唇后难以喝下的姿态,并连连叫喊“苦哇!”随即也有人叫“苦”不迭,这时新郎新娘便相偎热吻一番,来宾们才高高兴兴地一饮而尽。
此谓“来宾举杯连连叫苦,实为祝福新人甜蜜”。
在举杯豪饮,人们酒兴方浓时,乡土歌手和乐师们自发地纷纷当场献艺助兴,把婚宴推向高潮。
而后撤去菜肴,摆上精美可口的自制面包、糕点。
酒足饭饱,宾主翩翩起舞,尽欢而散。
俄罗斯族人 的民俗

俄罗斯族人的民族习俗在中国,俄罗斯族有人口1 3 5 0 4人,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市等地,其余的散居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等省区。
中国的俄罗斯族已有将近2 0 0 年的历史。
他们最初是在1 8 世纪末叶由沙皇俄国迁来的。
进入1 9 世纪,又不断有俄罗斯人迁入新疆等地定居,当时他们被称作“归化族”,他们聚居的村落被称为“归化村”。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并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权力,正式改称为俄罗斯族,其特有的,带有其民族特色的民族风俗保持不变。
民族婚俗俄罗斯族实行婚姻自由、恋爱自由,但结婚须征得父母同意。
俄罗斯族与其他民族皆可通婚。
俄罗斯族的传统婚礼十分隆重,程序和仪式也十分繁琐、复杂。
举行婚礼要事先通知亲朋好友,如果接到邀请不来,则被认为是一种失礼行为,会引起主人的不悦。
婚礼先在女方家举行,来客用餐、唱歌、跳舞,热闹一阵,结束后,由男方亲友及新郎组成迎亲队伍到女方家去迎亲。
迎亲队伍快到新娘家门口时,女方的亲友把大门关上,并派一群小孩向新郎要开门钱,给钱后新郎才能进女方家的门。
按照传统习俗,新郎新娘还要到教堂去举行证婚仪式,新娘身穿白色礼服,头戴桂冠,与新郎一起站在神像前,由神父询问男女双方是否同意结为夫妻,在双方肯定答复之后,双方要交换定情的信物,然后由神父诵念规定的祈祷经文,并对新婚夫妇祝福。
仪式完毕,由男方家宴请亲友和宾客,接着举行舞会。
晚上还要仿照汉族人的习惯,闹一闹新房。
俄罗斯族人的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父亲是家长,掌管家庭经济。
子女长大结婚以后,另立门户,独立生活。
父母死亡,遗产由儿女共分。
东正教是禁止离婚的,俄罗斯族人受东正教的影响,一般很少离婚。
俄罗斯族的人名,由本名、父名和姓三部分组成。
女人结婚后,一般随夫姓,也有男的随女姓或双方都不变姓的。
通常以名字或小名称呼未成年人。
对成年人通常称本名和父名,对平辈亲各或晚辈,可直呼其名;朋友间在非正式场合下,亦可直呼其名。
华俄后裔

华俄后裔额尔古纳市是我国最北部的城市,它与俄罗斯隔河相望。
在这个城市中有一个优秀的特殊民族群体,这些人绝大多数身强体壮,头脑聪颖,热爱劳动,讲究效率,性情乐观豪爽,能歌善舞。
从相貌上看,他们与汉族大有区别,明显带有欧洲人的某些特征;皮肤较白皙,眼窝较深,鼻梁稍高,头发黑中略带暗黄,眼睛多为暗褐色。
仔细端详,与汉族又有几分想象。
这便是华俄后裔,属于俄罗斯民族。
全市共有华俄后裔七千余人。
主要分布在室韦俄罗斯民族乡、拉布大林、三河及额尔古纳河沿岸的一些村落。
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是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
当你走近他们,你仿佛是在读一部额尔古纳河畔百年史,他们会给你讲述华俄后裔的过去和现在。
你可以领略他们独特的民俗风情……。
华俄后裔的形成华俄后裔的形成可追溯到清初。
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签订,条约以额尔古纳河作为中俄两国界河,规定除猎户外,两国百姓不得随便越界,南岸属中国,北岸属俄国。
但聚居额尔古纳河北岸的俄罗斯人,仍有大批越过额尔古纳河来中方一侧采金,伐木、畜牧等。
雍正5年(1727年),清政府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建立边防卡伦18座,以防俄人越界放牧、垦荒。
1860年起,沿边大批俄人流民非法越界盗采黄金,而且范围与规模逐年扩大。
到1884年越界盗采黄金的俄人已达15000人。
为此清政府多次与俄方交涉,俄国阿穆尔总督才发布告示,禁止俄人越界采金,并派员将采金俄人唤回。
1900年,义和团运动暴发后,帝国主义列强借口出兵进犯,沙俄沿东北边境大举入侵,额尔古纳市境沿边卡伦皆被俄人焚毁,官兵逃散。
在边防空虚、无人照管的情况下,大量俄国移民流入额尔古纳市境,到1907年已达1000户以上。
总人口4000—5000人。
俄国“十月革命”后,大批俄国人相继越过额尔古纳河来到本市定居。
据<呼伦贝尔志略>引证的1922年人口统计,当时在今额尔古纳市定居的俄罗斯人共1855户,9883人,其中室韦县境内有1073户,9279人,奇乾县152户,604人,占当时两县总人口的83.71%。
中国俄罗斯族花纹介绍

中国俄罗斯族花纹介绍
中国俄罗斯族花纹是指中国境内生活的俄罗斯族人所创作的各种装饰花纹。
俄罗斯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中国俄罗斯族花纹通常以鲜艳多彩、纹理精细、线条流畅等特点而闻名。
这些花纹通常在织物、刺绣、陶瓷、木雕等工艺品中得到广泛应用,展示了俄罗斯族人民的独特审美观和艺术才华。
常见的中国俄罗斯族花纹有以下几种:
1. 花朵和植物纹:俄罗斯族花纹中常出现各种花朵和植物的图案,如玫瑰、向日葵、百合等。
这些花朵和植物纹以其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冲击。
2. 动物纹:俄罗斯族花纹中也常以各种动物为主题,如鹿、狼、熊等。
这些动物纹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富有张力的线条展示了俄罗斯族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
3. 几何纹:几何纹是俄罗斯族花纹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这些纹样通常由各种直线、曲线和点组成,呈现出一种抽象的美感。
几何纹常出现在织物、刺绣和陶瓷等工艺品上。
中国俄罗斯族花纹不仅是装饰品,也是俄罗斯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花纹不仅展示了俄罗斯族人的艺术才华,也传承
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
在中国的东北地区,这些花纹也成为了当地民众的独特风俗和文化的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黑龙江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等地共约1.4万人,占俄罗斯族总人口的89.40%。
中国籍俄罗斯族是古代俄罗斯移民的后裔,经过上百年的同化,其外貌、长相、风俗和习惯等,已与俄罗斯联邦的俄罗斯族完全不同。
而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中国俄罗斯族的族源考查据《中国各民族、宗教、神话大词典》俄罗斯族部分介绍:我国之有俄罗斯人,如从清初康熙在位(2662一1771)算起,迄今已有320多年历史。
十月革命前后,有大批俄罗斯人由前苏联进入我国。
又据《中国少数民族常识》一书介绍:我国俄罗斯族是十九世纪后半叶从俄国迁来的。
另据《新疆风物志》一书介绍:俄罗斯族人是十八世纪以后至俄国十月革命前后,从俄国陆续迁来新疆定居的。
尽管说法不一,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即我国的俄罗斯族是以陆续从俄国(以后的苏联)迁移定居的俄罗斯人为主体逐渐形成的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