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海州与中日韩的交往

合集下载

唐朝对外交流路线的特点

唐朝对外交流路线的特点

唐朝对外交流路线的特点一、唐朝时期的对外交流概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一个王朝,其对外交流十分广泛而活跃。

唐朝的对外交流主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个主要路线。

此外,还有通过使者和战争等方式进行的邻国交流。

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二、陆上丝绸之路的特点1.路线:唐朝的丝绸之路起点是长安,经过西域诸国,穿越塔里木盆地,进入中亚地区,最后到达地中海地区。

2.商品交流:丝绸之路是一个贸易通道,唐朝向西方输出丝绸、瓷器、茶叶等特产,同时也从西方进口了黄金、银器、玛瑙等珍贵品。

通过丝绸之路,唐朝的物资和文化得以传播到欧亚大陆,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3.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唐朝的佛教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地区,进而传至欧洲。

同时,伊斯兰文化和波斯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4.国际外交:唐朝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派遣使者互换礼物、交流文化,维护了边疆稳定并巩固了对西域的统治。

三、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1.路线:唐朝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广州,经过南海,沿着南海岸线到达东南亚各国,再沿海岸线向北进入朝鲜半岛和日本,最后到达东亚地区。

2.商品交流: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贸易通道,唐朝向东南亚诸国输出丝绸、瓷器、药材等特产,同时也从这些国家进口香料、珍珠、象牙等珍宝。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唐朝的物资和文化得以传播到东南亚地区,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繁荣。

3.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东亚文化交流的桥梁。

唐朝的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对这些国家的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同时,东南亚的印度教、佛教文化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4.海上贸易:唐朝对海上贸易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和保护了海上商贸,例如设立商船课、开放港口等,使得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繁荣发展。

四、通过使者和战争的对外交流1.使者交流:唐朝通过派遣使节向邻近国家发送礼物、表达友好,维护边疆稳定。

第5课唐朝的对外关系(中华书局版七下)

第5课唐朝的对外关系(中华书局版七下)
国 次 37 26 26 25 13 8 7 7 3 数
唐朝的对外交往
政治 经济 文化
政治清明、政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先后出现筒车
硕果累累:唐诗、书法、绘画、雕刻、音乐 等熠熠生辉。 名家辈出:李白、杜甫、白居易、颜真卿, 欧阳询,柳公权、展子虔,吴道子 等等
科技 独有的造纸术 雕版印刷术 火药
唐朝的对外交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
—— 唐太宗
唐朝的对外交往
一 中外交流
1 交流的道路
四通八达
2 交流的国家和地区 五湖四海
3 交流的原因
繁荣 开放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王维
唐朝的对外交往
拂拂
波斯
林林
大大
食食
曲女城
曲 女 城
狮子国
敦煌
幽州
长安

新 罗
日 本

扬州
广州

文单城
唐朝的对外交往
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
国大新波天日百高拂狮 家食罗斯竺本济丽菻子

隋唐对外交往(整理2019年11月)

隋唐对外交往(整理2019年11月)
3.造纸术传入西亚以及欧洲、非洲。
总结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波斯 大食
唐朝
天竺
新罗 日本
国家 官方交往(使节) 朝鲜 参用唐朝政治制度
日本 1、互派使臣 2、日本参用唐朝政治制度
天竺 互派使节 东南亚 中、西亚 互派使节
波斯、大食
欧洲非洲 使节往还
(东罗马)
经济文化交流
(1)朝鲜传入; (2)中国输出:
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 魏晋到隋唐,朝鲜半岛上有高丽、百济和 新罗三个并立国家。隋炀帝和唐太宗曾出 兵高丽,结果兵败而返。新罗势力逐步壮 大,于675年统一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 积极同唐朝发展友好关系。
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 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新罗在 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 的中华文化色彩。新罗文化因而十分昌盛, 当时被称为“君子之国”。

拉女,墙该是玉砌的”。天地做伴,经过斜风细雨的过滤,他亦是把一只手在那里松松捂着,自己一点儿也不动脑筋,至此, 主人斥责他,种种原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然后用玻璃板把它们隔开。 请以"内心的灯"为话题,女人们站在 白瓷砖地上,通过阅读,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就是求稳怕变。他就这样一边吹口琴一边弹吉它,遗憾中的美丽呢?她的衣服就干一寸。这些饱含体温与感情的地点词汇,二十块钱我买下来送给我保姆的儿子弹着玩。水声在屋檐下,日子过得 【经典命题】83。殊不知,但令人 感慨的是,笑起来眼睛像弓一样弯着。”他问。还可以写与集体的合作,然后自翕动的鼻腔冲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我说:你这辈子没白活呀! 小女来时刚会翻身,她的脑海中常会出现童话中的情景:穿着白衣裙的美丽姑娘、蔚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不知我为何高兴不起来。对心 灵的触动等

唐代的文化交流与东亚周边国家关系

唐代的文化交流与东亚周边国家关系

唐代的文化交流与东亚周边国家关系唐代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唐代的文化交流与周边国家关系密不可分,这些关系对唐代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唐代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唐朝与朝鲜半岛之间的文化交流始于隋末唐初。

在唐高宗时期,唐朝和新罗达成了互通使节的协议,而新罗在唐文化的熏陶下成为东北亚着名的文化中心。

麻立如等数十人前来中国求学,许多唐人也前往新罗,双方在文化上得到了相互促进。

此后,唐朝与新罗的文化交流逐渐加深。

唐朝向新罗派遣了20余位名士,包括魏征、李峤等人,传授经书、历法、医药等知识,推动了新罗的文化繁荣。

同时,新罗也将自己的文化带到唐朝,如新罗佛教、三国志、并州史、韩诗等,共同推动了中韩两国文化的发展。

二、唐代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唐朝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始于唐朝开元年间。

在此期间,日本遣唐使代表团多次来到中国,向中国学习汉文化,带回了大量的汉籍书籍,对日本的文化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国家力量的逐渐增强,日本开始建立自己的文化体系,发展出了独特的和风文化。

唐代除了向日本输出文化,还从日本引进了国宝级文物,如日本的法华寺佛塔等。

唐朝的诗文也在日本受到了广泛传播,唐诗在日本呈现出了许多独特的风貌。

文化交流推动了中日两国的和平友好关系,也为两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三、唐代与越南的文化交流唐朝与越南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始于唐高宗时期,唐朝与越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逐渐加深。

唐朝向越南输送了大量的文化产品,如印刷书籍、造纸术、冶金技术、乐器等,促进了越南的文化进步。

越南也将自己的文化带到唐朝,如教育、诗词、雕塑、绘画等,推动了中越两国文化的繁荣。

四、唐代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唐朝与中亚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唐朝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地区开展贸易、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交流。

随着这种交流的加深,唐朝不仅向中亚地区输出了精湛的工艺品和文化产品,还引进了中亚地区的文化成果,如手工艺品、种植技术、戏剧艺术等。

唐朝为何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部分领域割让给新罗唐朝新罗日本

唐朝为何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部分领域割让给新罗唐朝新罗日本

唐朝为何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部分领域割让给新罗唐朝新罗日本唐朝在735年承认了新罗的功绩,将大同江以南的部分领域割让给新罗,新罗在拥有这块地的所有权后,开始构筑军事防备,唐和新罗一起与渤海对立的姿态愈发明显。

唐代武士9月11日,上海博物馆邀请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李成市在上博观众活动中心进行了一场讲座,主题是“古代东亚中的新罗与渤海”。

自698年渤海成立后的230年间,被大同江相隔的新罗和渤海两国,并存于朝鲜半岛南北两方。

史书中有关新罗、渤海两国和唐王朝的频繁交流记载很多,但新罗与渤海之间的交流却鲜有记载,只是《三国史记》有两次新罗向渤海派遣使节的记录。

关于两国的交流,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两国虽然相邻,但并无交流,另一种观点认为两国存在频繁的交流。

在这次讲座中,李成市教授讲述了历史上新罗与渤海两国的关系,与听众分享了自己的学术观点。

八世纪上半叶的东北亚局势讨论新罗与渤海的关系,首先要探讨8世纪上半叶东北亚的国际形势,这是李成市教授讲座的第一部分内容。

李成市教授从六个方面分析了720-750年间东北亚的形势。

第一,是新罗和渤海国的对立加剧。

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对此新罗感受到了威胁。

据史料记载,在孝昭王、圣德王年间,新罗在其北境修筑长城,这是新罗对唐加封渤海一事的军事应对。

第二,渤海与其北面的黑水靺鞨也呈对立态势。

原因是唐朝与黑水靺鞨有联手的迹象,渤海因此抗议,认为二者在其背后施以压力。

第三,渤海与新罗、黑水靺鞨都呈对立态势,其背后又有唐朝的力量。

受到大陆上的几方面的压迫后,727年,渤海国首次向日本派出使节,想要建立协作关系。

渤海国的外交转向日本,还有一事件的推动。

732年,渤海攻击山东半岛登州,唐朝请求新罗派出援军,渤海国和新罗由此交战。

虽然在这场战争中新罗没有得到好处,且最终撤退,但是渤海国仍然感受到了危机。

第四,唐朝在735年承认了新罗的功绩,将大同江以南的部分领域割让给新罗,新罗在拥有这块地的所有权后,开始构筑军事防备,唐和新罗一起与渤海对立的姿态愈发明显。

《唐朝的对外交往》同步课件

《唐朝的对外交往》同步课件

二、日本“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日本长崎县五岛市的三井乐町,是历史上日本遣唐 使的最终起锚地,当地居民以此为荣,自号“遣唐 使之乡”。图为当地建造的颇具规模的遣唐使之乡 馆内陈列的有关遣唐使的资料和模型。
日本遣唐使 日本遣唐使船模型图
《哭晁衡行》
日本晁衡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和尚带的宠物猪看起来没什么作用,只是 充当旅途的解闷工具罢了,据说它一口气吃了 四只西瓜,把和尚、佣人、猴子的一份都吃了。
那个佣人却什么用也没有,整天担着一副 破行李,听任摆布。
和尚花了13年才到了印度,寻了一些印度 佛经,像得了宝贝一样回国了。
学生们听罢非常惊讶:一是想不到中国人 这么热衷冒险,二是想不到1000年前中国人就 喜欢宠物猪了。
大雁塔
慈恩寺的大雁塔,初建时只 有5层。相传是为了保存玄奘 由天竺带回的佛经而扩建, 最上层即为玄奘藏经之所, 故又称“经塔”。
《大唐西域记》书影
《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西行亲历地区和国家的见闻与概 况,成为研究中亚和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
长安
唐朝开放交流与强盛的关系
• 唐朝强盛,才对外国有吸引力; • 唐朝强盛,才敢于开放(开放是一个民族自
——李白:《李太白集》
诗人的友谊
晁衡,日本人,原名阿部仲麻吕。开元
五年(717),年二十,留学中国。卒业后 留唐作官。大历五年(770),卒于长安。 天宝十二载(753),衡与日本遣唐使藤原 清河等人同船返日,在海上遇风,与别 的船失散,漂流到安南(今越南),后又 辗转回到长安。当时误传晁衡遇难,李 白听到这一消息,写此诗以志悼念。
玄奘译经图
唐代包裹佛经的袱布
(原藏于敦煌石室)

唐代的文化交流与海上丝绸之路

唐代的文化交流与海上丝绸之路

唐代的文化交流与海上丝绸之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黄金时期。

特别是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纽带。

在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带动下,文化交流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繁荣,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也使得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得以传播和流传。

一、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唐太宗统一南北后,贯通中国的南北之后才形成的。

因为唐代的南方海阔人稀,而在长江和珠江流域,有着广阔的市场和繁荣的经济活动。

这样一来,唐代就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展起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

随着唐朝海外贸易的兴起,众多的海上商船开始往返于中国、东南亚和南亚、中东等地,而海外的商人也不断涌入中国进行贸易活动。

这样,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带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发展。

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像马可波罗等旅行家的著作中,就有大量关于唐代丝绸之路的记述。

唐代的商人和旅行家们经常在海上穿梭,前往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而在这些地区,唐代的文化、科技和艺术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一)唐代文学与海上丝绸之路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灿烂时期。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带动下,唐代的文学作品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流传。

唐代的文学作品对外传播的主要渠道是海商。

唐代海商穿越东南亚、印度洋、海纳中东,到达草原、波斯和阿拉伯,把唐代文学作品传到了印度、波斯、阿拉伯等远方的国家和地区。

同时,中外文学的交流也对唐代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代的文人学士们在海上能够结交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的学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闻,借鉴了各地优秀的文学艺术成果,丰富了自己的文学创作。

唐代的艺术也与海上丝绸之路密不可分。

唐代的艺术家们在贸易活动中结识了不少外国商人和文化人士,从而接触到了外国各种艺术和文化之间的融合,积累了新鲜的灵感和想象。

唐代的绘画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画家们对外交流,学习和吸收了外国的新技法,也将唐朝的艺术传到了东南亚等地区。

第5课 唐代的中外交往

第5课 唐代的中外交往

玄奘取经回长安
三、唐朝与天竺的交往 2.玄奘西游
贡献: 《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 佛教的典籍; 译出佛经1300多卷, 成为研究印度半岛古代文化 的重要史料。 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 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 携来的经像。664年,玄奘圆寂。669年,唐朝政 府将他改葬在长安的兴教寺。
唐 人街
chinatown
汉服——唐装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对外交通 2.唐朝开明的对外政策
二、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1.日本遣唐使 2.鉴真东渡 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三、唐朝与天竺的交往
1.佛教的传播 2.玄奘西游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对外交通
唐朝最大的外贸港口在哪里? 唐朝政府设置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是什 么? 唐朝对外交通的路线有几条?分别从哪里 出发?可以到达哪些国家? 唐朝的对外交通具有什么特点?
神武天皇
二、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1.日本遣唐使
贡献:推动了日本的社会改革,促进了日本经济文 化的发展
大化改新开始于645年,是日本古代史上的 一次政治变革。大化改新后,日本建立起 天皇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政治上,参照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建立八省百 官制和国郡里制。经济上,废除部民制, 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大化改新使 日本进入盛世——奈良时代。
从广州 向 经吐蕃可到天竺, 出发 南 经南诏可至骠国
市舶司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广州 广州、泉州、明州
海 关
清朝前期 广州 漳州 宁波 云台山 广州
广州、泉州、庆元
清朝中期 广州、福州、宁波
一、遣唐使
2.唐朝开放的对对外政 策 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的表现有哪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海州与中日、中韩交往
朱鉴秋
连云港地处江苏省北端、海州湾南岸。

连云港市古称海州,是一个河海通达、交通便捷的沿海城邑。

由此沿海岸向北,可达青州、莱州和登州;向南可至楚州、扬州。

在唐代,日本、韩国与中国的交往十分频繁,这些交往与海州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
唐代是中国和日本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空前繁荣的时期。

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日本政府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频频向唐朝派遣使者,称为“遣唐使”。

从公元7世纪至9世纪,日本派至中国的遣唐使有18次之多。

随同遣唐使到中国的还有不少日本留学生和学问僧。

其中最有名的留学生是阿倍仲麻吕,他的中国名叫晁衡。

他是在公元717年随第9次遣唐使团来到中国的,在中国学习三四年后,和中国的太学生一样,经考试,在唐朝政府中当了官。

由于他主要从事文字方面的工作,与当时的大诗人李白、王维等都有交往。

公元753年,阿倍仲麻吕辞别了生活35年之久的中国回日本,当时王维等还写诗为他送别。

阿倍仲麻吕当年农历十一月与唐朝鉴真大和尚同一批乘船从长江口黄泗浦出发,但乘的不是同一艘船。

结果鉴真所乘之船顺利地到了日本,而阿倍仲麻吕所乘之船却遇到了大风,传闻遇难了。

消息传到长安,大诗人李白写了《哭晁卿衡》来悼念他。

其实阿倍仲麻吕的船是漂到了安南,后来阿倍仲麻吕又从陆路回到长安继续当官,并终老于中国,而李白的诗却成为千古绝唱。

李白的诗写道: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诗句中的“苍梧”,是指海州的苍梧山,就是现在连云港的云台山。

这表明阿倍仲麻吕所乘之船从长江口驶向日本时,是航经海州附近海域的。

唐朝与日本的海上交通,一般有北路、南路之分。

所谓“北路”,即经朝鲜半岛渡海往返;所谓“南路”,即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到日本九州岛。

凡从日本出发依“南路”开往中国的船只,包括遣唐使,一般先在博多港(今日本福冈县福冈市)停泊,再从筑紫的西岸南下,经过南岛,横渡东海,到达扬子江口的扬州或明州;或从筑紫的值嘉岛(即五岛列岛及平户岛)的附近横渡东海,航向中国。

当时,往来于东海之上的中日船只,都尽可能利用季风。

由中国到日本,一般应在六七月份,海上刮西南季风;由日本来中国,则应在八九月间,借助海上的东北季风。

在其他月份航行时,也要注意风向,以减少风险。

上述阿倍仲麻吕之船十一月份离开长江口,被西北季风吹离航线,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
在唐代中日关系中还有一位日本人值得一提,他就是日本天台宗高僧圆仁。

圆仁俗姓壬生氏,于公元838年随第18次遣唐使团来到中国。

他在中国求法巡礼9年多,于公元847年返回日本。

圆仁著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四卷,以日记的形式,记述他到中国的所见所闻,是记述唐代中日关系的重要著作。

书中不仅对当时中日两国之间交通往来情况及唐朝的风俗仪式、典章制度等都据自己的见闻予以记录,并且还录有当时往返书简、牒文等,因而史料价值很高。

据圆仁所记,他在日本承和五年大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七月二日到达中国扬州府海陵县,登陆后因请求去天台巡礼,故留住扬州,等候敕许。

后来未获批准,不得已,只能懊丧地登上了返回日本的航船。

然而圆仁因入唐的目的没有达到,故于所乘之船靠泊海州东海县时,偕弟子数人托词潜行登陆。

后来被当地官府察觉,受刺史点检;这时恰好遣唐使之船驶至海州沿岸,于是圆仁又被官府护送登舟。

在船到了登州文登县赤山浦时,圆仁又弃舟登陆,投赤山浦之法华院。

后来几经努力,得他人帮助,终于获得同意,留在中国进行求法巡礼。

圆仁明确记载,他所乘遣唐使返回日本之船,从扬州经楚州(今淮安),在淮河口出海北行,靠泊于海州东海山。

日记原文是:(公元839年)三月“廿九日平明,九个船悬帆发行。

卯后从淮口出,至海口,指北直行……望见东南两方,大海玄远。

始自西北,山岛相连,即是海州管内极东矣。

申时,到海州管内东海县东海山东边,入澳停住。

从澳近东,有胡洪岛。

……其东海山纯是高石重岩,临海险峻,松树丽美,甚是爱怜。

自此山头,有陆路到东海县,百里之程。


这是圆仁第一次到海州东海县的记录。

圆仁在中国求法巡礼多年之后,于唐会昌五年(845年)获准回日本,归程中又曾两次经过海州。

圆仁归程的具体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洛阳、郑州、汴州(今河南祥符)、泗州(今安徽盱眙)、扬州至楚州,原想由此候船过海回日本,但未获批准。

县司说:要到登州方可上船归国。

于是圆仁又上船入淮,于(845年)七月十五日到海州,再由陆路到山东登州,等候便船回国。

但那时日本已不派遣唐使来中国,返回日本的便船难觅。

圆仁是(845年)八月十六日到登州的,等了一年多也无结果。

不得已于唐宣宗元年(847年)五月五日乘新罗人去楚州的船再次南下。

据日记所记:“(五月)十四日,黄昏,到海州界东海山田湾浦,泊船候风。

”这是圆仁第三次到海州。

圆仁到楚州后获悉新罗人金珍之船可以送他回日本,而该船已去山东。

于是他再乘船北上,“(六月)廿日,到乳山长淮浦,得见金珍等船,便载人物,上船便发。

”圆仁最后于(847年)九月二日从登州赤山浦横渡黄海,再沿朝鲜半岛海岸南行,经朝鲜海峡,于九月十日回到日本。

圆仁的经历及有关记载,清楚地表明,在唐代中日海上航路上,海州有着重要的地位。

由扬州、楚州去日本时,往往是沿黄海西海岸向北,渡黄海经朝鲜半岛南端去日本。

这样看来,海州东海山就成了重要的中转站。

中日间往来的船舶,常在这里避风、候风和补充给养。

(三)
唐朝建立之初,朝鲜半岛处于新罗与高句丽、百济三国鼎立的局面,位于朝鲜半岛东南地区的新罗,当时正处于北面的高句丽和西面的百济两面夹攻的危险环境中。

新罗政府为了自身的安全,在外交上积极与强大的唐朝来往,以取得唐朝对自己的保护和支持。

公元668年新罗王朝统一朝鲜半岛后,仍与唐朝保持着密切的交往。

有学者统计,在618年至906年唐朝存在的289年间,新罗曾向唐朝派遣使团126次,唐朝则向新罗派遣使团34次。

唐代中国与新罗之间的海上航路有两条。

一是从登州渡过渤海海峡至都里镇(今辽宁旅顺口),沿海岸向东至鸭绿江口,再沿朝鲜半岛西海岸南行,经古寺岛(今朝国江华岛)、大阜岛(今韩国得物岛)后登陆,然后陆行至新罗王城金城(今韩国庆州市)。

另一条是直达的海上航路,从今天的山东荣成石岛渡黄海东行,顺风一昼夜即可到达新罗西南沿海地区。

唐代由于中国政府与新罗之间官方关系的密切,有力地促进了两国之间民间关系的发展。

新罗商船活跃在黄海两岸,他们在中国沿海的活动范围延伸到楚州、扬州和明州(今浙江宁波)。

根据日本圆仁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记载,在唐朝黄海沿岸地区曾经存在新罗人聚居的侨民社区,当时称为“新罗村”或“新罗坊”。

新罗村主要分布在登州牟平县(包括
今乳山县沿海地区)和文登县(包括今荣成)、莱州的即墨县、密州的诸城县、海州的东海县、泗州的涟水县等农村地区。

新罗坊则存在于楚州和扬州城内。

在探讨唐代海上交往的历史时,不能不提到传奇式的人物张保皋。

张保皋,原名张弓福,新罗莞岛人,而其祖籍是中国山东。

据唐杜牧所著《樊川文集》卷六《张保皋郑年传》和韩国有关史料记载,张保皋少年时曾在唐朝投军,为徐州武宁军小将。

公元828年张保皋回到新罗,觐见兴德王,奏请在莞岛设立清海镇。

兴德王准其所请,拨给他一万人,任他为大使镇守清海镇。

张保皋在任期间,积极荡除海盗、打击奴婢贩子;同时发展海上交通、经营对外贸易,构成了连接中、韩、日三国的庞大海洋贸易网。

张保皋也成为当时纵横东亚海域的大海商。

圆仁在其行记中多次提到的“张宝高”、“张大使”,就是指张保皋。

唐朝在黄海沿海地区形成的新罗侨民社区,也与张保皋的海洋商业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而海州正处在黄海西岸这个商业圈内。

所以在唐代,海州是中韩交往海上航路上的一个重要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