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第二框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教案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教案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第一目: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一、学习目标:1.识记:国家的含义、私有制产生的标志,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2.理解: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以及解体原因;奴隶社会的形成、生产关系的特点、历史进步性。
3.运用:结合史实,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解释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原因。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2.难点: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原因?三、导学指导与检测五、巩固诊断1.原始社会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A.原始人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B.氏族议事会由全体成年人平等行使表决权C.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D.原始人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2.在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平等互助,平均分配劳动成品。
可见,在原始社会()①劳动者共同占所生产资料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③产品极大丰富为平均分配提供了可能④生产工具的简陋决定了人们的分配关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A.铁制工具的使用 B.城市的出现和文字的发明C.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D.实行平均分配产品4.在奴隶制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强制下劳动 B.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C.奴隶的全部劳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 D.奴隶主不把奴隶当人看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直到解放初期,还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氏族公社生活:土地归村社公有;农业生产广泛实行共耕的形式;狩猎所获用原始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进行分配。
这里没有阶级没有压迫,人人平等。
四川凉山的奴隶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阶级差别巨大。
奴隶在奴隶主家,没有说话的权利,只有干活的义务。
奴隶主层层剥削奴隶,随心所欲买卖奴隶、枪杀奴隶,奴隶们过着牛马不如、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
新教材)部编版必修1:1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教案

新教材)部编版必修1:1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教案材部编版必修1:1.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精品教案高中政治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1)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学设计课题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单元第一单学科政治生活元年级高中一年研究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历程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阶级的含义;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的重要标志和原因分析重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阶级的含义;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的重要标志和原因分析难点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教学进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话题导入: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谈起,并明导入新课确社会发展历程的一般规律。
(出产力和出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讲授新课1、预教材: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什么是阶级?学生研究思考讨论问题3.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是什么?4.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5.人类迈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什么?6.文明时代伴随奴隶社会而来,其原因有哪些?2、图片展现:新旧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和最低阶段。
归纳总结:人类漫长的童年是原始社会。
3、教师讲授:生产力的含义和三个要素4、深度思考: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怎样的特点?5、小组探究,合作研究:XXX在环球考察中记叙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欧洲人来到美洲的大地岛,送给岛上住民的一条被子,不料接受赠物的居民,把被子切成一块块布。
分给当地的每小我。
这使来访者XXX惑不解,其实这样的举动反映了当时居民仍然保持着平均分配的原始俗。
历史初中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奴隶社会

历史初中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奴隶社会教案主题:历史初中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奴隶社会教案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奴隶社会的定义与特征。
2. 掌握奴隶社会的主要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3. 理解奴隶社会的农业经济与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4. 了解奴隶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古代中国奴隶社会的定义与特征。
2. 奴隶社会的主要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3. 奴隶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奴隶社会的农业经济与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2. 掌握奴隶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图表。
3. 与奴隶制相关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回想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并询问他们对奴隶社会的了解程度。
2.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社会中的奴隶制现象,引发学生对奴隶制的思考和探究。
【探究】1. 分小组进行讨论,学生互相交流各自对奴隶制的了解与认识,鼓励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理解奴隶制的定义与特点,并找出支持观点的证据。
【整理】1. 组织学生共同整理奴隶社会的主要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并用图表或思维导图展示出来。
2. 引导学生思考奴隶制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劳动制度和生产方式。
【展示】1. 学生展示自己的整理成果,并与全班分享。
老师给予肯定并提出必要的补充。
2. 引导学生思考奴隶社会的优点与不足,探讨奴隶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奴隶社会的废除与替代制度的过程。
2. 探究奴隶制的延续与消亡的原因,分析与学生相关的现实社会问题,并引导其思考解决方法。
【总结】1.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奴隶社会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课后思考。
【延伸】1.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奴隶社会的更多内容。
2. 布置课后作业,以复习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探究、整理和展示环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第一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第一节古代社会第二框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课堂导入〉提问:1)第一个人类社会是什么社会?这是一个怎么样的社会?2)第二个人类社会是什么社会?人类社会将永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吗?(通过提问让学生重温旧知识,初步了解从奴隶社会开始,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讲授新课〉一、出示教学目标:[识记]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理解]简述奴隶与奴隶主出现的过程,它表明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与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且不是从来就有的。
[运用]分析说明奴隶制是最野蛮的剥削制度,但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二、讲解原始社会末期如何过渡到奴隶社会1、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发展历程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盛行------私有制的产生------贫富分化------剥削的产生---------阶级的出现---------国家的产生2、强调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的先后顺序,以及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
3、练习1)下列符合历史发展顺序的是 ( )A·私有制—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国家B·私有制—生产力的发展—国家—阶级C·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国家—阶级D·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国家2)材料一:私有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材料二:阶级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只有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阶级;只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阶级.问:⑴材料一中的“一定程度”指的是什么?(1分)⑵材料二中的"一定程度"和"一定阶段"各指什么?(3分)三、通过奴隶制国家的产生过程,说明国家的本质四、通过练习,说明奴隶制的建立,虽然是历史上最野蛮的剥削制度,但它的建立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1、[辨析题]:奴隶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制度,因此,它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巨大倒退答案:错。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 (10)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一、教学目标1.政治认同:能够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
2.科学精神:能够描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3.公共参与:积极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共产主义奉献力量。
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方法:五环教学法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过程:第一教学板块:原始社会(一)目标与导学:阅读课本P1-2找出下列知识点(学习要求:借助课本自主完成,同桌之间交流,统一答案)(1)原始社会的历史地位、时间跨度(2)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3)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特点(4)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5)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管理形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6)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特点(7)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关系特点(8)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标志(二)自学与探究1、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同桌(或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三)展示与评价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师生补充评析。
(四)教师进行重难点点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它由三部分构成: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
其中,劳动者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生产关系:即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它包括三方面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产品如何分配(分配制度)。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称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019新教材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9年统编版新教材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学设计(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国家、阶级等概念;原始社会、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基本条件。
理解:(1)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2)阶级和国家是怎样产生的?(3)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4)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意义;(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原因;(6)为什么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能力目标】能运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说明阶级和国家是怎样产生的;分析说明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2.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学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帮助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科学精神】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弘扬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2)阶级和国家是怎样产生的?(3)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4)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难点:(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原因;(2)为什么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一)引入新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从根本上讲,我们坚信科学社会主义,是因为淸楚我们从哪儿来,我们现在在哪儿,我们将往哪儿去,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人类社会发展要经历哪些阶段?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足迹,理解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几个发展阶段后,人类终将经过社会主义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 (5)

教学设计课题第一课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课型新授课1.教学内容分析本框包含两目。
第一目“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阐述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特点及其主要矛盾、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第二目“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主要阐述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特点以及这两个社会中统治阶级剥削被统治阶级的方式,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讲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实质。
2.学习者分析学生在初中历史课上对本部分知识虽有所接触,但政治的脉络与历史不同,政治更侧重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带来的社会形态变化这一脉络。
刚接触这一部分内容,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必须结合重要的考古发现和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的分析,以便培养学生科学分析的精神,理性看待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更替。
3.学习目标确定本课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要求1.1编写。
内容要求:“1.1 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1.政治认同:回溯历史,从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的学习中理解社会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最终会由适应发展趋势的阶级建立的生产关系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帮助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2.科学精神:从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中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3.公共参与:当代青年要不断学习社会发展历史,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
积极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4.学习重点难点1.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点。
政治教案-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政治教案-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第一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本课教学目的:让同学们了解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是由原始社会逐步发展起来的,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发展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各种社会的依次更替,都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从而让同学们懂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确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
本课基本要求:1、识记内容:在原始社会,没有人剥削人、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奴隶社会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由工人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份价值,叫剩余价值;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理解内容:简述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阶级和国家的过程;描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概述历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影响。
3、活动内容:采用多种手段获取图文资料,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古代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收集有关报道,证实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没有改变;收集十月革命以来反映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进的资料。
本课教学课时:八课时本课教学过程:第一节古代社会一、人类社会的童年――原始社会1、低下的社会生产力⑴、大约在二三百万年前,人在地球上出现了。
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⑵、人类历史发展的童年时代,是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原始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远古人类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必须竭尽全力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以获得必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但是,原始人的生存发展能力是非常低下。
⑶、从事生产劳动,需要借助一定的生产工具。
石器,作为人类制作的最初的工具,在原始社会很长一段时间里,有着决定的意义。
⑷、火的使用,特别是摩擦生火的发明,对远古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第二框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第二框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教材分析]本框讲人类第一个阶级社会的产生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个层次,指出阶级统治的出现。
首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财产的出现,在社会关系中,逐渐形成了!统治与被统治的两个对立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其次,奴隶制国家作为奴隶主阶级统治和压迫奴隶阶级的工具随之产生。
说明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二层次,指出在奴隶社会,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首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金属工具的使用,在生产、生活和管理立,都需要不断总结、;继承、积累、传播和发展,从而文字便逐渐地出现了。
其次,:文字的出现,使人类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因此,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第三层次,指出奴隶社会建立于野蛮的剥削制度。
首先,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仅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还占有生产劳动者奴隶。
奴隶毫元人身自由,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在奴隶主的强制下从事繁重的劳动。
其次,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其剥削制度,不断强化国家机器,对奴隶进行残暴的统治。
最后,由于奴隶主对奴隶进行野蛮、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使大批奴隶被折磨而死或纷纷逃亡i新的生泞工具不能得到应用,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
奴隶主庄园的普遍衰落,说明奴隶制走到了它的尽头。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阶级的产生与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明确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掌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用的辨证关系原理,知道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了解脑体分工的意义。
3)通过教学,使学生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及其后期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
2、能力目标1)人类社会由没有阶级和国家的原始社会进入存在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奴隶社会,是生产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全面分析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3)使学生理解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特点和政治统治特点,掌握社会发展规律。
3、思想觉悟目标1)人类社会的发展,要经历一个阶级对抗的历史时期,这不是历史的倒退,要树立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信念。
2)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辨证的观点去认识和分析社会历史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辨证分析能力。
3)初步引导学生运用全面的观点去分析问题。
[课程标准]1、教学内容奴隶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2、基本要求识记: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理解:简述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阶级和国家的过程;描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
[教学重点]1、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种种表现,尤其是文字的出现这一标志性特征。
[教学难点]国家的本质;奴隶制度既是一个最野蛮的赤裸裸的剥削和压迫制度,又曾经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法、比较法、问题教学法。
[课时安排]1-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禹的继承人是伯益,他是禹治水的重要助手,受到大家拥护。
但禹不给他实权,使他得不到锻炼,也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
相反,禹把实权交给自己的儿子启,并让启的亲信也掌握许多权力。
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权力都不及启,启在禹死后轻而易举地继承了禹的位置。
启开始了"家天下",即王位世袭制。
同学们还记得禅让制吗?(可请一位学生回答)世袭制是指贵族家庭世世代代相沿做贵族、君王或皇帝的制度。
禹死"传子",进入"天下为家"的时代,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漫长的原始社会终于走到了尽头。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制度是极其野蛮、残酷的制度,奴隶没有任何政治权力和人身自由。
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发展到私有制,平等到贫富分化,这是社会的进步。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对抗的阶级社会。
讲解新课二、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板书)1、阶级统治的出现(板书)阅读p8-9第二正文段,思考:(1)奴隶的两个来源是什么?他们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p8"想一想")(2)第一个阶级社会是什么?在这种社会里,国家的本质是什么?1)阶级出现的原因和条件(板书)提问:阶级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它的产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1)阶级产生根本原因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2)阶级产生的条件:原始社会末期,由于金属工具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劳动产品除了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以外,还有一定的剩余。
于是,就使一部分人在可能剥削另一部分人;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
这就使人剥削人成为客观的需要。
私有制的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①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导致了阶级的出现。
提问:战俘成为奴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战俘成为奴隶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而战争是战俘成为奴隶的直接原因。
劳动产品出现剩余,使剥削成为可能。
原始社会的生产水平极端低下,人们的劳动产品没有任何剩余,在氏族之间和部落之间的战斗中,被俘获的人很难摆脱被杀死的命运。
到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己生活,还能有些剩余,战俘才有可能成为供人剥削、役使的对象,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如:苏美尔人的语言中"奴隶"--"一个从山地走来的人"(东部山区的战俘),古印度称为"陀萨",是"敌人""外人"之意。
禹的儿子启强迫被讨伐氏族的成员做放牧牲畜的奴隶,称为"牧竖"。
提问:私有制的产生对战俘有何影响?(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私有制的产生,使剥削成为现实。
战俘不仅有保留来的条件,而且有保留下来的需要,因而沦为奴隶。
提问:最初的奴隶主是怎样出现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
一方面,某些氏族首领逐渐利用职权侵吞集体财富,于是拥有大量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这样需要增加人手来为他们干活;另一方面,其他劳动者又不愿意受他们支配。
因此,这些氏族贵族就用强迫的手段,强制战俘劳动,榨取劳动成果。
这些氏族首领就成了最初的奴隶主,而战俘就成为最初的奴隶了。
②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战俘成为最初的奴录(奴隶的一个重要来源)氏族首领则变为奴隶主。
提问: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对奴隶的另一来源有何影响?(学生回答,教师归纳)随着交换的发展,氏族成员之间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遇到天灾人祸时,穷人不得不向富人借债。
当穷人无法还清债务时,就往往被迫把子女和自己卖为奴隶,这样便出现了另外一种奴隶——还不起债的奴隶(奴隶的另一个来源)。
提问:社会上第一次形成两大对立阶级是什么?请谈谈它出现的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P9③随着奴隶劳动日益普遍,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了两大对立阶级,一个是奴隶主阶级,一个是奴隶阶级。
随着阶级的出现,使原来为整个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氏族机构逐渐瓦解,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的工具──奴隶制国家出现了。
2)国家的本质: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板书)私有制是阶级产生的基础。
私有制、阶级是国家产生的基础,三者的产生最终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剩余产品→战俘奴隶、债务奴隶(氏族首领→奴隶主)→阶级的出现→国家出现→奴隶制国家出现巩固题:按时间顺序排列:()①生产力发展②国家的产生③阶级的出现④贫富分化(剥削的产生)⑤个体劳动的盛行⑥私有制的产生(氏族制度的瓦解)预习题:1、阅读p9最后正文段及p9-10的小字材料,思考:(1)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什么?(2)进入奴隶社会后,农业和畜牧业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显著的发展;另外,手工业开始兴起,商业和城市也开始繁荣。
本材料说明了什么?2、阅读p10第一正文段,思考:(1)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什么?(2)从哪个社会开始,有了文字的记载?(3)文字的出现,有什么意义?2、文明时代的曙光(板书)1)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比原始社会有了巨大的发展。
(板书)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农业和畜牧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显著发展。
此外,手工业兴起,商业和城市的繁荣,都说明原始社会的生产有了很大的提高。
提问:金属工具使用是什么发展的标志?它的使用会带来哪些变化?金属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应用于生产会给农业带来很大发展;随着农业的发展,畜牧业也得到较大的发展。
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发展以后,生产出多余的产品要进行交换,它们又促使什么的繁荣?通过交换促使商业繁荣,商业的繁荣又带动城市的繁荣。
2)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板书)①原因:必要性:由于组织生产、经营商业和治理国家的需要。
可能性:在生产发展的基础。
甲骨文、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从奴隶社会开始,就有了文字记载,我国从商朝开始。
②文字的出现有利于生产经验和社会知识的继承、积累和传播,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③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3、奴隶主和"会说话的工具"(板书)1)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还占有劳动者奴隶。
人类社会虽然进入文明时代,但奴隶制是一个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奴隶主不仅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而且还占有劳动者奴隶。
2)奴隶毫无人身自由,被当做"会说话的工具",在奴隶主的强制下从事繁重的劳动。
是一个野蛮的剥削制度。
(从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看)。
提问:P12”阅读与思考“,说说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是什么?巩固题:“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奴隶主不仅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而且占有生产劳动者—奴隶。
举例:古罗马的斯巴达克起义状况、我国商朝的“酒池肉林”的情景。
3)奴隶社会后期,奴隶主野蛮、残暴的剥削和压迫,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
奴隶主把从事体力劳动看作是最卑贱的事情,奴隶在奴隶主的皮鞭棍棒之下从事繁重的劳动,因此对劳动毫无兴趣。
往往以破坏工具,虐待牲畜等方式进行反抗。
4)奴隶制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①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不能在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P11奴隶在奴隶主的皮鞭棍棒之下从事劳动,往往以破坏工具、虐待牲畜等方式进行反抗。
这样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在生产中便得不到广泛的应用。
②奴隶主庄园普遍衰落。
由于奴隶主对奴隶野蛮残暴的剥削和压迫,使得大批奴隶被折磨致死或纷纷逃亡,造成奴隶主庄园的普遍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