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摘要:
1.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简介
2.四首古代诗歌的内容概述
3.四首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4.四首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简介
5.四首古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是指我国初中语文课本中常见的四首古代诗歌,它们分别是《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将进酒》和《庐山谣》。

这四首诗歌都是古代文学的瑰宝,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艺术特点。

首先,《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高远的眼光,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

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句子,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被誉为唐代写景诗的杰作。

其次,《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古原草地上与友人离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不舍。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句子,通过对草的生命周期的描绘,寓言了人生的无常。

再次,《将进酒》是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诗人豪饮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句子,以黄河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短暂和无
常。

最后,《庐山谣》是宋代苏轼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庐山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理解。

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句子,以庐山的景色为喻,揭示了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四首古代诗歌,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初中语文文言文《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一、曹操《观沧海》曹操【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12首古诗。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12首古诗。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收录了12首古诗,这些古诗题材丰富、表现手法多样,通过这些古诗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古诗的内容和特点。

1.《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描写了作者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时的景色和感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这首诗以描写自然景色为主线,通过对登高远望的景观描写和对自己情感的抒发,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思考。

2.《咏鹅》这是一首以儿童视角写成的诗歌。

通过可爱的鹅儿,抒发了对孩提时代的怀念之情。

诗中运用了儿童的语言和视角,充分表现了天真无邪的童真情感,是一首轻松活泼的古诗。

3.《静夜思》这首古诗以描绘夜晚的寂静为主题,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深沉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思考。

4.《春晓》这首古诗在描绘春天清晨的景色的基础上,抒发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诗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展现了对春天美好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

5.《望月怀远》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月夜的景色和对远方的思念,抒发了对家乡情感的表达,是一首充满了乡愁和思乡之情的古诗。

6.《夜泊牛渚怀古》这首古诗通过对夜晚泊船的景象描写,唤起了对历史的回忆和对古代江南景色的向往。

诗中融入了对历史和对江南之美的思索,是一首充满了历史文化气息的古诗。

7.《登金陵凤凰台》这是一首描绘登高远眺景色的古诗,通过对凤凰台的景象描写和对历史的回顾,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充满了壮美和豪迈。

8.《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壮行之情。

通过对送别场景的描绘和对友人的祝福,展现了作者情感的真挚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9.《青玉案·元夕》这首古诗通过对元宵节的描述和对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节日的向往和对爱情的表达。

诗中描绘了美好的节庆景象和情感的真挚表达。

10.《乌衣巷》这是一首抒发对乡愁和对人生的思考之情的古诗。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总结赏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总结赏析

初中语⽂⼋年级上册全部古诗总结赏析1.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唯落晖。

牧⼈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歌⼤意: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纵⽬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

⼣阳余晖晕染下,每⼀棵树,每⼀座⼭,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放牧的⼈赶着⽜返回,猎⼈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我看到这些⼈⼜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1、试分析⾸联在全诗中的作⽤。

(1)第⼀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写景。

(2)第⼆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3)写出了诗⼈内⼼的苦闷和⽭盾,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孤独、落寞的情怀。

3、颔联和颈联运⽤了何种⼿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四望,到处是⼀⽚秋⾊,在⼣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驱犊回家,猎⼈满载⽽归,似乎兴致盎然。

)(可换成上⾯颔联和颈联的诗歌⼤意)牧⼈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园⽓氛,使整个画⾯活跃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幅⼭家晚秋图,光与⾊,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尾联通过运⽤伯夷和叔齐的典故有何表达作⽤?诗⼈在现实中孤独⽆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和伯夷、叔齐那样的⼈做朋友。

诗⼈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知⾳难觅、孤独⽆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5、诗⼈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这⾸诗通过描写萧瑟静谧的秋景和⽆⼈相识的情景,表现了诗⼈孤独苦闷、彷徨清冷⼼情和在现实中孤独⽆依、只好追怀古⼈的落寞⼼绪。

2.黄鹤楼崔颢(hào)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归纳整理(共六大考查类型)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归纳整理(共六大考查类型)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归纳一、意象意境类1.分析诗歌意象型(景物形象)提问方式①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意象?②诗中某一意象有什么特点?象征了什么品格。

【答题公式】什么意象+意象特点+意象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模式】诗歌描绘了的意象。

诗人通过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或品格。

【答题思路】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意象特点;③指出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下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意象?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答案示例诗歌描绘了竹立足破岩,备受风霜雨雪的磨难,依旧顽强地生存着的意象(步骤一)。

诗人通过描绘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竹的意象(步骤二),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媚权贵,不迎合时俗的刚劲品格。

(步骤三)2.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公式:什么意象+意象组合成什么画面+表达诗人的什么情感【答题模式】①诗歌描写了意象;②营造的氛围,组成一幅的画面;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或给人的启示和思考。

【答题思路】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步骤一)。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思想感情类3.分析主旨(情感)型题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这首诗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③这首诗寄托怎样的的情怀?答题格式:(1)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2)展现了……的画面,(3)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鉴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鉴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鉴赏
本文档旨在对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进行鉴赏,为学生提供相关背景和理解帮助。

诗歌鉴赏
在七年级语文下册中,古代诗歌的鉴赏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研究古代诗歌,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古代诗歌概述
在研究古代诗歌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常用对仗、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此外,古代诗歌还注重节奏感和音乐感,所以在朗读时需要注意抑扬顿挫和抑扬格律。

古代诗歌作品
七年级语文下册中,我们将研究一些著名的古代诗歌作品,包括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
别》等。

通过分析这些作品的内容、结构和修辞手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研究方法
在研究古代诗歌时,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 了解背景知识:学生可以通过了解相关历史、文化等知识,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2. 分析诗歌结构:学生可以分析诗歌的韵律、押韵、句式等结构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思想表达。

3. 理解修辞手法:学生可以研究和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对仗、比喻、拟人等,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4. 多次朗读:学生可以多次朗读诗歌,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以上是关于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鉴赏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

初中语文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阅读理解与创作实践

初中语文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阅读理解与创作实践

初中语文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阅读理解与创作实践一、了解古代诗歌1.1 古代诗歌的定义和特点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而对于初中生来说,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定义和特点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古代诗歌一般采用五言或七言绝句形式,每首诗都有规定的字数限制。

其次,古代诗歌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表达,在短小精悍的文字背后寄托着作者深厚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在阅读理解与创作实践中,学生要牢记以上几点。

1.2 学习名篇佳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名篇佳作进行详细讲解。

例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通过分析这些作品的题材、意境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等方面内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每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

二、阅读理解2.1 题目类型与技巧在进行《古代诗歌鉴赏》阅读理解时,学生需要掌握不同题目类型以及相应的解题技巧。

常见的题目类型包括主旨大意、短文概括、主题词解释等。

我们可以通过对各种题型的分析和解答方法的教导,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 提升阅读速度与准确性对于初中生而言,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而准确地完成阅读理解是一项重要技能。

因此,在教案中应该设计一些练习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度。

比如模拟考试、小组朗读等形式训练,既能检验学生的阅读水平,又能锻炼其时间管理和应试能力。

三、创作实践3.1 仿写古体诗通过进行创作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兴趣,并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其中的修辞手法。

我们可以给出一些现代题材的素材,引导学生仿写古体诗,要求按照五言或七言绝句形式进行创作,并在表达方式和情感上有所体会与创新。

3.2 诗歌鉴赏作品展示在创作实践的最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鉴赏作品的展示。

学生可以分别介绍自己所写的诗歌,并解读其中蕴含的意境、情感和表达方式。

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还能促进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评价与总结4.1 学生自我评价教案最后一项内容可以是学生对于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自我评价。

初中语文中考 古诗词曲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初中语文中考 古诗词曲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七年级上册 第29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⑤西。
译文: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到夜郎的西边。 课下注释:⑤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 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赋予月亮以人的思想行为,抒 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与同情。 写法:借月抒怀。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原本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一个 能为自己捎去“愁心”的知心人。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 样具有感情(使之人格化)的写法,有助于增强诗人深厚情感的表达,使诗 味更加醇厚。
七年级上册 第29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作家作品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唐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在今湖南洪江西)
尉,李白听说他的不幸遭遇后,写了此诗,遥寄给他,以带去慰藉,分担他 的愁苦。
七年级上册 第29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诗歌精讲
杨花①落尽子规②啼,闻道龙标③过五溪④。
译文:在柳絮落尽、杜鹃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尉)路过五溪。 课下注释:①杨花:柳絮。②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③龙标:指 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④五溪:今湖 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
七年级上册 第29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内容: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次句叙事点题。 炼字:“尽”字点明时令(暮春时节),含飘零之感,营造了一种凄清悲惋 的氛围;“啼”字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渲染出悲凉之意(离别之痛),表 达了诗人对友人遭贬的痛惜与同情。 意象:“杨花”象征离散、漂泊,“子规”是凄凉、思归的象征。“杨花” 和“子规”这两个意象,既点明时令,切合当时情事,又烘托了凄凉悲惋的 氛围,寄寓了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答案为B。“闲居少邻并,草 径入荒园”是说平时很少有邻居紧 挨着做伴,庭院和小路上都长满了 荒草。该项却理解为“自小就有邻 居紧挨着作伴”,原因是对“少” 字理解错了。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分析:答案为D。这首小令先交待背景,说是 昨晚雨狂风猛,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好 借酒消忧。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此时,她 已听到侍女准备起户卷帘,一日之计已经开 始,便急忙问:海棠花怎样了?侍女说,还 好,还好,海棠花和原来的一样。女主人听 了后,笑着说,你知道吗,应该是红的少了, 而绿的多了。诗歌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 写来抒发她的感伤情绪,而这种感伤情绪又 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诗歌在表达这 种情绪时,并非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 通过委婉的问答,来轻轻地流露的。因此, 说这首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是不正确 的。
❖分析: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 入荒园”并没有“明确写出作者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只是描 写了李凝居处周围的环境。重在 写景,而非抒情。尾联才明确透 露出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表示不负诺言,一定与友人长期 归隐。故答案为C项。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 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 是绿肥红瘦。
❖分析: 答案项是C和E。“一别心知
两地秋”,“秋”义双关,主要 写心情。C项分析“秋”字主要是 为了交代送别的季节是错误的。 “唯见长江天际流”中“唯见” 的主语是诗人,不能说“诗中看 不到诗人的形象”,所以E项也是 错误的。
❖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 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住的环境, 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 “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 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 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 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是 由于注重炼字,故读起来回味无穷。
❖ 分析:答案为B。“柏森森”形容树木 茂盛繁密,阴森岑寂;“自春 色”“空好音”是写没有人欣赏,表 现了冷落、凄清的特点。作者写锦官 城外高大茂盛古柏掩映中的武侯祠, 尽管有“映阶碧草”“好音黄鹂”, 但也是枉添春色,着重渲染了今日祠 堂冷落、荒凉、无人视听,表达了对 诸葛亮身后寂寞的慨叹。
① 抓住诗中关键词。诗中的关键词语往 往直接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集中体 现出作者的感情,因此诗中的关键词是理 解内容的切入点。
② 整体把握意境。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 意境,才能防止以偏概全,才能正确理解 形象和诗的含义。
③ 注意捕捉隐含信息。有的诗句语意双 关,有的有“弦外之音”,要结合全诗细 心揣摩,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意。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指 导
【考点分析】
❖课标:诵读古诗词曲,有意识 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 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理解内容
❖理解内容,是阅读诗歌的基本 要求,是进行鉴赏、评价的前 提。
❖古代诗歌常见内容有:思乡、 爱国、咏史咏物、怀古伤今、 离情别绪、春恨秋悲、人生际 遇等。
理解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④ 注意分析诗题。诗题是诗的“眼睛”, 分析诗题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的重要 途径之一。
⑤ 了解古代诗歌多省略、跳跃与倒装等 特点,理解时要适当补充省略成分、 调整语序。
⑥ 了解诗词中的典故,掌握古代一些文 化常识,也是准确理解诗歌内容需要 突破的障碍。
⑦ 注意联系作者生平与作品产生的时代 背景。
二、鉴赏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对杜甫的《蜀相》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自问自答,记祠堂所在,描写了丞相祠 堂环境的静谧、肃穆。 B.颔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祠内的美好春光,含 蓄地赞美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 C.颈联赞美了诸葛亮的匡世雄略、报国苦衷, 感情沉挚而悲壮。 D.尾联表现了作者对诸葛亮未能成就更大功业 的惋惜,慨叹千古壮志未酬的英雄们的悲愤心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对两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C、E
A. 两诗写的都是送别,送别的地点都是长江岸 边。 B. 严维之友是从江南渡江北上,李白之友是顺 江而下。 C. 严诗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的 季节。 D. 李诗则用“烟花三月”点明送别是在拂柳如 烟的春季。 E. 严诗中有诗人出现,而李诗中则看不到诗人 的形象。
❖分析:答案为C。诗歌的后两句, 是再告诉读者“偏爱菊”的原因, 那是因为菊花开过以后,年内就没 有别的花了。诗人赞赏的是菊花在 寒风中独斗秋霜的勇气,这与他本 人的经历不无关系,而这种想法与 陶渊明“独爱菊”的原因是完全不 同的。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 “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的意思是 “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住。
B “闲居”句中“少邻并”的 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 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 “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 “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 “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 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 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水之波澜。天 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 摧心肝。
用简明的语言,评点“孤灯不明思 欲绝”一句“孤”字的艺术效果。
❖分析:一个“孤”字,明写一盏 昏暗的孤灯,表现出诗人内心的 孤苦与无奈,“孤灯不明”引人 “思欲绝”,“思欲绝”的人儿 眼中总是不明的“孤灯”。
简析严维诗三、四两句的意境。 (60字左右)
❖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 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 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分析意境 要离不开人、景、情。严维诗三、 四两句的意境可以这样描绘:诗人 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 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 巢,唯余江水悠悠。表达了无限的 思念之情。
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 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 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 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 然后是设问和感慨,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 留恋和惜别的一种感伤情绪。
“鉴赏”是指“鉴定和欣赏”。就 是要分析出诗歌中使用了怎样的语言、 运用了哪些形象和表达技巧来抒发情感, 并评价其取得的效果。
❖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 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 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 质朴、自然等。
❖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 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 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 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 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 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 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对这首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C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 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 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 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义隽 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几个形象组合在一起,形 成一幅画面、一种氛围、一种 情境来传达某种思想感情,就 是意境。诗歌的主题就是在意 象的选择与意境的营造中体现 出来的。如马致远的《天净 沙·秋思》。鉴赏古诗,正是要 通过语言媒介去感受作品中鲜 明的形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之 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训练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