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文学

合集下载

心理学与文学(荣格作品集)

心理学与文学(荣格作品集)

读书笔记
心理学于我的要义,更在于它融合统一了生物学与神学。 三种原型——阴影、阿利玛和智慧老人——都属于同一种类型,可以在人格化的形式中被直接地体验到。 拜读大师的作品,知道有很多书没有读,尤其重新认识我们自己的文化珍宝代表《易经》。 每个人无论最初你沿着人生的新途走到哪里,最终都只能沿着老路走回去。 又一位大师的作品,拓宽了我对心理学的理解。 心理学有点复杂读后扔懵懵懂懂但也有些许收获懂得了意象意念意识之间的关联还有集体无意识及各类文学 的创作的抽象意义都是心理学的解读。 后半部分对那些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基本略过去了。 荣格大师的书表示读得很辛苦,这本相对来说己经浅显易懂,但仍好多看不懂,除了自己积累的功底不够外, 猜测要么大师的文风也”原始”化,我的形象思维跟不上,要么是翻译不佳。 ★★★★★集体无意识与原型,是荣格理论的基石,这本主要是集中了他基于这点对文学艺术创作方面的分 析与观点,也是理解荣格世界与一个世纪以来建筑于其上的各类艺术作品的一个很好的桥梁。
荣格的研究方法,是尊重精神现象,承认心理现象(如想象、幻觉、梦等)在重要性和真实性上丝毫不亚于 物理现象。
这种“集体的”梦、幻觉和想象,这种反复出现的、超个人的原始意象,也揭示了人类共同的、普遍一致的 深层无意识心理结构,而这,就是所说的集体无意识。
荣格把艺术创作方式区分为心理学的和幻觉式的。心理学式的创作从人类意识领域中寻找素材,因而是面向 现实的艺术家;幻觉型艺术则从潜藏在无意识深处的原始意象中寻找素材,因而是背对现实面向艺术家自我的艺 术。
03
集体无意识 的概念
04
论分析心理 学与诗歌的 关系
06
《尤利西 斯》:一段 独白
05
心理学与文 学
01
毕加索
02

心理学与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心理分析

心理学与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心理分析

心理学与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心理分析1. 引言心理学和文学是两个独立领域,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文学作品通常通过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来表达情感、思想和内心世界。

这些人物不仅仅是虚构的角色,他们也代表了作者对现实社会及其成员的观察和探索。

本文将以心理学为基础,通过对一些经典名著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探讨人物形象背后隐藏的心理状态和冲突。

2.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班内特的自尊心《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其中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和自尊心的女性。

通过分析她在小说中的言行举止以及与其他角色之间的互动,我们可以看到她在面对社会压力、情感纠葛时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3.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愤怒与复仇心理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描绘了一个充满恶意和憎恨的爱情故事。

主要人物之一希斯克利夫被贬斥和背叛后,他心中埋下了强烈的愤怒和复仇之种。

通过深入剖析希斯克利夫的言行以及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他内心深处所存在的阴暗情绪和扭曲心理。

4. 《红与黑》中朱丽安·索雷尔的欲望和野心司汤达创作的《红与黑》是一部探讨诱惑、野心和欲望的小说。

其中,主人公朱丽安·索雷尔是一个野心家,他渴望通过社会上升实现自己的权力梦想。

通过对他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欲望、决策过程以及与其他角色之间复杂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揭示他内心最深处隐藏着的动机和追求背后所承载着的心理需求。

5. 结论心理学与文学的交叉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背后隐藏的心理状态和冲突。

通过对经典名著中人物的心理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洞察作者对现实社会和人性的观察,并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

注意:该文档是根据提供的主题进行了填充内容,字数已达到要求。

如需进一步细化或修改,请提供详细要求。

心理学概念知识:心理学与文学——揭开文学世界中的人类情感

心理学概念知识:心理学与文学——揭开文学世界中的人类情感

心理学概念知识:心理学与文学——揭开文学世界中的人类情感心理学和文学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学科,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学是一种表达人类情感的方式,而心理学则研究这些情感的本质和机制。

在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类情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些情感有时是由具体人物或事件触发的,有时则是由作者本身的情感表达而来。

通过文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可以对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进行深入的探讨。

情感是指人类在面对不同情境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

情感包括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等多种类型。

在文学中,情感通常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感受等方面来体现的。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刻骨铭心的事件时,会感到自己也仿佛置身其中,与主人公一同经历着各种情感的波动。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感变化,这也帮助我们理解心理学中有关情感的各种概念。

心理学中,情感的本质和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情感的本质指的是情感的定义和概念,而情感的机制则涉及到情感是如何产生、影响人类行为等问题。

在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情感被描述得非常生动和真实。

例如,哈姆雷特这个角色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的表现,其中的情感流露非常真实,例如爱、嫉妒、抑郁等情感,让读者切身感受到角色的痛苦和奋斗。

另外一个心理学中的概念是心理疾病,它是指由于不同原因而导致的心理状态不稳定所导致的一种疾病。

通过文学中的角色,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心理疾病所带来的影响。

例如,文学作品中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疾病的实质和影响。

文学也可以用来解决心理学中的某些难题。

例如,心理分析理论中强调潜意识。

因此,文学作品中通常包含潜意识中的元素。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可以深入理解潜意识所包含的项目,进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

总的来说,心理学和文学之间存在着很紧密的联系。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可以对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进行深入的探讨。

心理学与文学的交汇

心理学与文学的交汇

《心理学与文学的奇妙交汇》心理学和文学,两个看似不同的领域,却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心理学以科学的方法探索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而文学则通过文字的艺术表达人类的情感、思想和体验。

当这两者交汇时,便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人类内心世界的大门。

一、心理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学创作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表达,而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为作者提供更深入的洞察和理解。

首先,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可以帮助作者塑造更加立体和真实的人物形象。

通过了解不同人格类型的特点和行为模式,作者可以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角色,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在小说《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众多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物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和挣扎。

其次,心理学中的情感理论可以为文学作品增添更加丰富的情感层次。

作者可以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描写人物的情感变化,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作品中的喜怒哀乐。

例如,在诗歌中,诗人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往往与心理学中的情感投射和联想有关。

此外,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也可以为文学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可以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来设计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例如,在悬疑小说中,作者常常运用认知偏差和误导的手法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二、文学对心理学的启示文学作品不仅是艺术的表达,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反映。

文学可以为心理学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和启示,帮助心理学家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世界。

首先,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可以为心理学研究提供生动的案例。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行为和心理变化,心理学家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的情感、动机和行为模式。

例如,在小说《罪与罚》中,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心理和内心挣扎为心理学家研究犯罪心理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其次,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可以引发人们对心理学问题的思考。

文学作品常常探讨人类的存在意义、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心理学与文学

心理学与文学

心理学与文学《心理学与文学》心理学和文学,就像两个住在隔壁的老友,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行为。

文学呢,是用文字来讲述故事、表达情感、描绘世界。

这两者要是放在一块儿看,那可有趣得很。

就拿小说来说,很多时候作者就像是一个心理学家。

你看那些经典小说里的人物,一个个都像是从生活里抓出来的,活灵活现。

为啥呢?因为作者得懂人的心理。

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她那多愁善感的性格,整天哭哭啼啼的,其实背后是复杂的心理在作祟。

她寄人篱下,对自己的爱情又充满了不确定,这些心理状态通过曹雪芹的笔,就成了我们看到的那个娇弱又敏感的林妹妹。

作者要是不懂心理学,哪能把人物刻画得这么细腻呢?再看诗歌,诗歌往往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直接映照。

诗人的情感、思想、对生活的感悟,都藏在那些简短却富有深意的诗句里。

有时候诗人高兴了,那诗里就满是欢快的情绪,像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从这诗句里就能感觉到李白当时那股得意劲儿。

这得意的背后,是他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对未来的憧憬,这也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啊。

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把自己的心理状态通过诗歌传递出来了。

从读者的角度看,读文学作品其实也是在探索自己的内心。

当我们读一本小说,看到书中人物面临的困境和抉择时,我们常常会想,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做呢?这就是在和自己的内心对话。

就像我有一次读《了不起的盖茨比》,看到盖茨比为了爱情不顾一切,最后却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我就忍不住想,在爱情面前,是不是应该保持一点理智呢?这其实就是在审视自己对待爱情的心理态度。

文学还能影响人的心理。

一本充满正能量的书,能让人读完之后充满力量,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比如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保尔·柯察金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读者们读着他的故事,内心也会受到鼓舞,在面对自己生活中的困难时,也会像保尔一样勇敢地去克服。

反过来,心理学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看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08汉语言文学(师范)2 周海燕200842306244一、心理的材料与来源与文学一致。

将心理生活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的,这是精神分析所依据的基本前提。

“意识”是人类状态的最高形式,是人的心理因素世界中的“首脑”,它统治着整个精神世界,使之动作协调。

它是现实生活材料在脑中形成的印象以及对现实生活作出的判断及评价,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而文学创作的一个最表层的来源就是现实生活,离开现实生活,作家就不可能写出作品,因为无从下笔。

如张爱玲的文章离开不了满清遗老遗少的影子和三四十年代中女性结婚员千疮百孔的情感世界,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张爱玲只能以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写小说,却不可能写出现代都市化,科技高速发达的人们生活状况。

“前意识”,是属于意识的观念和思想,因与现实的生活无关,被排除出意识,而留在意识附近,可以较快、较易地进入意识领域内。

在意识和前意识以外,即是“潜意识”,是人类精神中占据最大量,最原始的部分。

而与潜意识相对应的“本我”,是遗传下来的动物性本能,是一种原始动力机制,其目标是毫不掩饰地满足生物欲望,内部充满了非理性、反社会和破坏性的冲动,是潜意识结构部分,是所有本能的承载体,他与生俱来,是最原始的及部分,遵循着快乐的原则。

“潜意识”中非理性、反社会和破坏性的冲动是为社会所不容的,比如说男性潜意识中的俄狄浦斯情节,女性的恋父情结,不劳而获,夺取他人的劳动成果,占有世界上最漂亮美丽的配偶,获得这个世界最多的财富,攻击他人等等,这些都是不被社会所容,不符合社会规则,是要受到谴责的,甚至受到惩罚。

而人的保护自我的本能,为了让自己适应这个社会,在“自我”和“超我”的监督之下,压抑人的“本我”,压抑人的兽性。

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必定有他自己所要表达的愿望,男性作家的情感世界必定是希望有众多的美女围绕着他,以他为中心,被他征服;而女性作家大部分都是希望有多金帅气成熟稳重等等的几位男人对她爱得死去活来。

浅谈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

浅谈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

研究交流浅谈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葛程元山西大同大学摘要:文学源于人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来表现作家内心世界的艺术。

而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科学,对于研究文学内涵也是不可或缺。

心理学与文学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中,显得愈加明显。

关键词:心理学;文学;无意识;原型理论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一书中这样写到:显然,心理学作为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也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因为人的心理是一切科学和艺术赖以产生的母体。

无论是作者在创作时经历的心理历程,还是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的内心变化都是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而揭示这些文学创作过程所以使用的又是心理学的理论。

两者之间紧密的联系,正是心理学与文学不可分割关系的客观表现。

关于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的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观众在观赏悲剧的过程中,其内心的悲悯和畏惧之情会被唤起,并得以净化,从而获得一种无害的快感,达到洗涤心灵、提升道德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卡塔西斯”,即“净化说”。

这实质上处理的正是文学作品与观众在心理上的关系,观众在观看悲剧的过程中,自身的情绪和心境与舞台上的悲剧产生认同,逐渐共鸣并达到顿悟的状态,这使长期压抑、苦闷的内心得以解放,从而达到净罪的作用。

心理学与文学之间互相的解释体现和内在依赖性开始显现出来。

到了20世纪,随着精神分析学派与集体无意识理论的出现,文学与心理学的联系则变得更为密切。

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分析学说,进一步阐明了心理学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

在他的文艺理论中,弗洛伊德这样回答道,文艺创作的原动力就是人的潜意识和性本能,是本能冲动的升华。

潜意识中的愿望想要得到表现和满足,一是通过各种无疑是过程如梦巧妙地表现出来,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使其得以升华,表现出来。

作家在艺术创作时,在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种心理领域中自由翱翔会有利于作品的浪漫型和深刻性。

这段言论表明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无意识与本能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心理学文学(通识)学士学位

心理学文学(通识)学士学位

心理学文学(通识)学士学位心理学文学(通识)学士学位心理学文学(通识)学士学位是一门探究心理学与文学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将心理学和文学两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交叉探讨,旨在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文学作品,并通过文学作品来理解和表达人类心理。

心理学文学学位的课程涵盖了心理学和文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点。

学生将学习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同时也会学习文学分析的技巧和方法。

他们将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意象和主题等元素,来揭示其中蕴含的心理学原理和心理过程。

心理学和文学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人类心理和情感的深刻观察和表达,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和体验各种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也为文学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角度和工具,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行为和情感变化。

心理学文学学位的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学基础知识:学生将学习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包括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这些基础知识将为学生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心理过程和人物行为提供必要的背景。

2. 文学分析技巧:学生将学习文学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文本分析、符号学、意象分析等。

他们将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结构和风格,揭示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3. 心理学与文学的交叉领域:学生将学习心理学和文学相互关系的研究领域,如心理小说、心理批评等。

他们将研究心理学家和作家对人类心理和情感的共同关注,并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探索心理学和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启示。

4. 心理学文学的应用:学生将学习如何将心理学和文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他们将研究心理学文学在教育、咨询、创作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来理解和表达人类心理和情感。

心理学文学学位的毕业要求通常包括完成一定的课程学习,并撰写一篇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心理学和文学相关的主题,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述结构
• 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弗莱提出了叙述结构 叙述结构问题。 叙述结构 • 他认为,一部作品、一首诗的意象结构只是一个 静态的定式,既然神话是一种叙述和情节,而叙 述是从一个结构到一个结构的运动,同时“过程 之基本形式是循环运动、兴衰的嬗变、努力与休 息、生命与死亡:这是过程的节奏”。 • 因此,文学的叙述结构也是这样的一种循环 循环,与 循环 自然界循环运动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模式循环理论
• 弗莱认为欧洲文学发展的形式框架(Modes)为一 环状运动结构。 • 1、神话 浪漫故事——高模仿 高模仿——低模仿 低模仿—— 、神话——浪漫故事 浪漫故事 高模仿 低模仿 反讽——神话的循环过程构成了文学原型的结构 神话的循环过程构成了文学原型的结构 反讽 神话的循环过程构成了文学原型的 循环。 循环。 • 2、非移用神话(神启式和魔怪式)叙述结构 、非移用神话(神启式和魔怪式)叙述结构—— 浪漫主义结构 ——现实主义叙述结构 非移用神 现实主义叙述结构 神启式和魔怪式) 话(神启式和魔怪式)叙述结构的循环过程构成 了文学原型的意义循环 意义循环。 了文学原型的意义循环。 • 3、喜剧——浪漫故事 、喜剧 浪漫故事——悲剧 悲剧——反讽和讽刺 反讽和讽刺 浪漫故事 悲剧 喜剧的循环过程构成了文学原型的叙述结构循环 叙述结构循环。 喜剧的循环过程构成了文学原型的叙述结构循环。
原型批评: 原型批评:神话理论
• 第一种类型为“神启意象”,这里表现的是人们所向往的 第一种类型为“神启意象” 世界,如天堂景象。人类文明的创造呈现出的种种形式对 此都有所揭示。 • 第二种类型是“魔怪意象”,这是人的愿望被彻底否定的 第二种类型是“魔怪意象” 世界的表现,它是梦魇和替罪羊的世界,是痛苦迷惘和被 奴役的世界,是地狱的世界。神启意象和魔怪意象是完全 对立的两个世界的表现。这两种意象属于永恒不变的原始 意象,弗莱称之为“非移用”意象。 • 第三种意象表现的是介于天堂和地狱两个极端世界之间的 世界。 世界。在前文提到的五种类型中,弗莱认为,神启意象适 用于神话模式,魔怪意象适用于反讽模式,其他三种可以 总称为“类比意象”,也就是现实主义叙述结构。这其中, 浪漫故事再现的是神启世界在人类世界的对应物,是理想 化的世界,是“天真的类比”;高模仿把作为神的世界和 精神世界的代表者的人理想化,所以是“自然和理性的类 比”;而都是普通经验意象的低模仿则是“经验的类比”。
伦理批评: 伦理批评:象征理论
• 第一个层面是文字相位 第一个层面是文字相位:我们接触到的是语辞结构与象征的符号 价值。 • 第二个相位是描述的层面 第二个相位是描述的层面:这一层面关注的是词语的序列和事件 之间的关系,这些事件和外部生活中的事件的关系。 • 第三个层面是形式相位 第三个层面是形式相位:关注的是对其意象系统的考察,它“始 于对诗的意象的考察,始于对其有特色的布局进行周详的观察” (80页)。 • 第四个是神话相位 第四个是神话相位:弗莱认为,文学是程式化的,因而不是完全 个人的事情,“诗的真正父亲或使之成形的精灵是诗本身的形式, 这个形式是诗歌的普遍精神的宣言”(98-99页)。在作为整体 的诗歌,或者说文学,不只是模仿自然的人工制品的集合,而是 成为作为整体的人类技巧活动之一。 • 第五个层面是总解相位:它是原型的中心,是一组普遍的象征, 第五个层面是总解相位: 文学成为一个自我包容的宇宙,是一个包含了生活和现实的语辞 关系的系统,模仿作为整体的自然秩序。基于这样的观点,弗莱 把自己的批评称为“原型批评”。
心理学作为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也 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因为人的心 理是一切科学和艺术赖以产生的母 体。 ——荣格
荣格(Carl G. Jung , 荣格 1875-1961)瑞士心理 - 瑞士心理 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 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 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 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 早年曾与弗洛伊德合 作,曾被弗洛伊德任 命为第一届国际精神 分析学会的主席。 分析学会的主席。
一件艺术作品是如何形成的;促使 一个人产生艺术创作才华的最重要 的因素是什么? 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
• 荣格将集体潜意识定义为:“某种经由遗 传而塑造成形的心灵气质,而意识便是由 此而省得。”因此作家便成了集体人—— 一位带领并且塑造人类之潜意识的心灵生 活者。荣格亦认为集体潜意识随时代的不 同而不同。从本质上而言,荣格的集体潜 意识同时将人类的意识追溯到文明之初, 那么,最初的集体潜意识来自于何处呢·荣 格则将其归结为人类的起源问题上。
集体无意识
• 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最重要的 基本假设,它贯穿荣格的全部理论. •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无意识的深层结构, 它是先天普遍一致的,如果用海岛来比喻的 话,那么,高出的部分代表意识,水面下由于潮 汐运动而显露出来的部分代表个别无意识, 而所有孤立的海岛的共同基础,那隐藏在深 海之下的海体就是集体无意识.
• • • •
历史批评: 历史批评:模式理论 伦理批评: 伦理批评:象征理论 原型批评: 原型批评:神话理论 修辞批评: 修辞批评:文类理论
历史批评: 历史批评:模式理论
• 五种文学形象原型: 并且认为在伟大的作品中常常是一种 甚至五种模式同时出现,忽略了其中任何一种模式都是错 误的。 • A、神话(Myth)的主人公是神,其能力神秘莫测,在性质 上高于凡人,凡境。 • B.浪漫故事(Romance)的主人公是浪漫英雄,有超人的能 力,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凡人,凡境。 • C,悲剧和大多数史诗的主人公是伟人或领袖人物,能力 较强,但必须服从于社会评判和自然规律,他只是在一定 程度上高于凡人,却无法超越凡境。属“高模仿”(High Mimetic)模式。 • D大多数喜剧和现实主义小说的主人公是普通人,能力等 同于一般人,既不高于凡人,也不高于凡境。属“低模 仿”(Low Mimetic)模式。 • E讽刺文学的主人公是荒诞者,能力弱,比较起来,他们 低于凡人和凡境。
• 十二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改变荣格命运的事情。一个初 夏的中午他等待同学时,一个男孩猛然推倒了他,荣格脑 部受到了重击。接下来的几个月内,似乎有种神秘的咒语 萦绕在荣格的脑中,每当必须回到学校或者面对功课时, 便陷入了昏厥的状态。这种状况的持续使其父母忧心不已, 从各处请来的医生亦无法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法,甚而有人 认为这是一种癫痫的状态。但慢慢的,他用意志力来面对 这个问题:一开始,在认真十分钟后,晕眩的感觉袭上心 头,但荣格未放弃,持续地强迫自己继续看着父亲的拉丁 文书,经过了几个星期的努力后,一切又回复了原状,仿 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日后回忆起这件事,他视其为经历 一次“精神官能症”。这个精神官能症对他而言是个秘密, 一个可耻的秘密。但它却诱发了荣格一种非同寻常的勤奋, 每天五点准时起床,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并非做做样 子罢了。
审美态度
• 抽象(内倾)的特点:“把自我和主观心理过程 放在对象和对象和客观过程之上,或者无论如何 总要坚持它对抗客观对象的阵地。因此这种态度 就给予主体一种比对象更高的价值……客观对象 仅仅不过是主体心理内容的外在标志。” • 移情(外倾)的特点:“使主体屈服于客观对象, 借此客观对象就获得了更高的价值。这时候主体 只具有次要的性质,主体心理过程有时看起来只 是客观事件的干扰或附属的产物。”
批评的剖析 弗莱
• 《批评的解剖》作为西方最有影响的 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著作之一,展示 了神话批评的广阔天地这部著作的问 世,也标志着“原型批评”的崛起。
• 诺思罗普 弗莱(Northrop Frye, 诺思罗普·弗莱( 弗莱 1912-1991),加拿大最著名的文 ),加拿大最著名的文 ), 学理论家, 学理论家,也是西方世界最著名 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之一。 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之一。 在其漫长的学术生涯中, 在其漫长的学术生涯中,弗莱以 其广泛的兴趣将研究视角投向文 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以及文化和社 会批评领域, 会批评领域,成为具有国际性影 响的、富有盛名的一代宗师。 响的、富有盛名的一代宗师。 • 弗莱一生著述甚丰,代表作包括 弗莱一生著述甚丰, 威严的对称》 《威严的对称》(Fearful Symmetry: A Study of William Blake, 1947)、《批评的剖析》 )、《 )、 批评的剖析》 ※(Anatomy of Criticism, 1957)、《有教养的想象力》 )、《 )、 有教养的想象力》 (The Educated Imagination, 1963)、《批评之路》(The )、《 )、 批评之路》 Critical Path, 1971)、《伟大的 )、《 )、 代码: 圣经〉与文学》 代码:〈圣经〉与文学》(The Great Code: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 1982),等等。 ),等等 ),等等。
目录: 目录 1 译者前言 30 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假设 52 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94 集体无意识的概念 108 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 124 心理学与文学 145 尤利西斯》:一段独白 171 毕加索 179 创造的赞美诗 220 超现实
文学循环论
• 同春天的叙述结构相对应的是喜剧,其中充满了 欢乐和希望的绿色的世界;同夏天的叙事结构相 对应的是浪漫故事,其中充满了冒险精神;而同 秋天的叙述结构相对应的是悲剧;同冬天的叙述 结构相对应的则是反讽和讽刺。 • 神话作为最原始的原型是文学的总的叙述原则, 在其中孕育了各种叙述结构形态,每一种叙述结 构都发展了其中的某一部分。既然过程的基本形 式是循环运动,所以这几种叙述结构也是循环往 复、生生不息的。
艺术创作类型
• 心理的 心理的:艺术创作是一种自发活动,创作冲动和创 作激情来源于无意识的自主情绪,艺术家本人不过 是它的工具和俘虏.荣格说:孕育在艺术家心中的作 品是一种自然力,它以自然本身固有的狂暴力量和 机敏狡猾去实现它的目的,而完全不考虑那作为它 的载体的艺术家的个人命运. • 幻觉的 幻觉的:作者想要达到某种特殊效果的意图中创 作出来的.但是对这类作品,荣格除表示轻视和不感 兴趣之外,还对它作了牵强的,独断的解释:作家艺 术家在创作这类作品的时候,虽然表面上看似乎是 服从于自己的目的和意图,但实际却仍然受无意识 的操纵,仍然是自发创作过程的俘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